Ⅰ 試述如何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思維,是以歷史材料為依據、為參照,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從歷史視野和發展規律中思考分析問題、把握前進方向、解決當下問題的科學思維活動。
培養歷史思維,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善於向歷史學習,總結吸取歷史經驗,無論對民族、國家、政黨還是個人都是極其重要的。
1、培養歷史思維,可以鑒古知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歷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鑒古知今是中華民族一個優良傳統。
研究表明,從公元前841年開始,中國人有文字的歷史記載就沒有中斷過。從那時起,中國人就十分重視以史為鑒,以回顧歷史為指導評判並規劃現實,觀今而思古,鑒古而知今。
2、培養歷史思維,可以古為今用。我們學歷史不是單純為了掌握歷史知識而學習,或是把歷史簡單地當作故事讀,而是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通過歷史思維,做到古為今用。
歷史知識浩如煙海,各個時期的歷史學家也都有其歷史局限性,每個人對歷史事件的看法都不盡相同,因此我們要做到古為今用,
首先就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去衡量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哪些值得學,哪些不能學。
3、培養歷史思維,可以敬畏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歷史感就是對歷史的敬畏,正是歷史,讓我們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往哪裡去;
一個不尊重、不敬畏自己歷史的民族,是不可能為別人所尊重的,也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歷史是由人民書寫的,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為官、做事、做人如何,歷史和人民一定會有公平公正的評判。
(1)馬克思注意歷史思維能力是什麼擴展閱讀:
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前提,第一,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需要注重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理論基礎與能力基礎,學生的現狀是教師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依據,任何教學方法均離不開學生的客觀實際。
因此調查了解學生對歷史問題的認識程度、認識方法、依據的思想觀點,就成為我們發展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前提。
第二,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需要注重創設有益的學習情境。美國教育家林格指出:在教學中,教育心理學關心三個焦點區域的理解的發展,即學習者、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歷史思維能力
Ⅱ 馬克思的思維方式
馬克思是德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家和社會學家。關於他的思維方式的理論你了解嗎?下面是我整理的馬克思的思維方式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馬克思主義思維方式是馬克思主義思考和認識問題的根本方式,是由人本思維、實踐思維、批判思維、歷史思維、全球思維等一系列相互區別、相互聯系的根本思維方法構成的統一整體,集中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思維品格和思想高度,是馬克思主義最深層、最穩定、最本質、最重要的內容。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一個重要課題是深化認識馬克思主義思維方式,堅持和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分析認識新的問題,推進理論創新,推動實踐發展。
馬克思主義人本思維的突出標志是,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最高價值,並圍繞如何堅守和實現這一最高價值來觀察世界、認識社會、思考問題。馬克思主義人本思維是對西方近代以來形成的人文主義傳統思維的繼承與超越。其超越突出表現在馬克思恩格斯是從“三個統一”的高度來認識人的問題,從而克服了西方人文主義傳統思維的思想局限,形成了一種關於人的學說的新的思維取向。 一是從“應然性”和“必然性”相統一的高度來認識人的問題。深刻闡明了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既是西方人文主義傳統所講的那樣是人應有的一種存在狀態,又是人類發展必然要達到的一種存在狀態,是“應然性”和“必然性”的統一。二是從關心關懷人的未來命運和關心關懷人的現實命運相統一的高度來認識人的問題。如果說馬克思恩格斯把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最高價值,這充分體現了對人的終極關懷的話,那麼,馬克思恩格斯重點思考資本主義社會的人的問題,特別是無產階級的存在現狀及其解放問題,則充分體現了對人的當下關懷。這兩種關懷相互銜接、相互支撐、高度統一,從不同層次和方面詮釋了馬克思恩格斯人本思維的豐富內涵和深刻意蘊。三是從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相統一的高度來認識人的問題。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是社會的產物,不能離開社會發展來抽象地談論人的發展。人類社會必然要走向共產主義,只有在這個社會才能真正實現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這里,共產主義社會不僅是一種具有必然性的社會形態,而且是實現最高價值的必要社會條件。共產主義這一崇高而遠大的社會價值目標,與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最高價值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人本思維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立場和價值取向。
馬克思主義實踐思維的突出標志是,始終堅持從實踐特別是物質生產實踐出發來分析回答各種問題。1845年以前,青年馬克思先後運用基督神學、費希特自我哲學、黑格爾辯證的絕對理念論和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等四種具有世界觀意義的認識方法,先後把神的旨意、理性、抽象的人等實體性因素作為認識基點,來分析和回答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問題和人的解放及其發展問題,雖然在博士論文以及《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著作中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但沒有從根本上回答解決所研究的時代問題。1845年,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首次提出了實踐這一基本概念,並提出了從實踐出發、以實踐為基點來認識人的本質以及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思路。這是一個革命性的思想。因為在此之前,哲學界思想界倡導並運用的認識基點無外是兩大類別:一是精神或精神的各種形式,一是物或物的存在形式。前者是主觀唯心論或客觀唯心論倡導並運用的認識基點,突出強調了人的精神能動性;後者是樸素唯物論或機械唯物論倡導並運用的認識基點,突出強調了物的客觀性。兩者始終無法獲得統一,因而都存在著自身的思想局限。而實踐是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種社會活動,實現了物的客觀性和人的精神能動性的高度統一。另外,以前的認識基點,不管是上帝或理性也好,還是某種實物或物體形式也罷,都是一種實體,體現的是一種實體思維。而實踐是一種社會性活動,體現的是一種關系思維。從實體思維轉向關系思維,是從傳統哲學思維轉向現代哲學思維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此而言,馬克思是現代哲學思維的重要開創者。1846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深入分析了實踐的豐富內涵,提出了實踐的基本形式,其中最根本的是物質生產實踐。以實踐為認識基點,最根本的就是以物質生產實踐及其矛盾運動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為認識基點,來認識社會和人的本質及其發展,從而創立了唯物史觀,實現了哲學歷史觀的變革和突破。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立足物質生產實踐及其矛盾運動這一認識基點,著重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過程及其共產主義發展趨勢,深刻闡述了無產階級的解放以及人的解放的途徑和方法,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此後的理論活動中,馬克思恩格斯始終堅持從實踐出發,立足實踐的發展變化來分析回答各種問題,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學說。完全可以說,離開了實踐觀點和實踐思維,馬克思主義的形成、豐富和發展是不可想像的。實踐思維集中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基點及其思想邏輯的展開方式。
馬克思主義批判思維的突出標志是,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把反思客觀存在、揭示矛盾問題、提出思想思路、引領實踐發展作為認識和思考的重點和主線。批判思維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創新思維、變革思維。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哲學家們對自己學說的功能定位主要是認識和解釋世界,而馬克思恩格斯既強調認識和解釋世界,更強調改造和變革世界,要求保持獨立人格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與勇氣,以質疑、反思、變革的態度和思維,即以批判思維對待現存一切。正因如此,馬克思的許多著作都是以批判冠名的,如早期有1843年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期有1857—1858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晚期有1875年的《哥達綱領批判》。當然,馬克思恩格斯也有許多著作沒有冠以批判的名號,但其中都貫穿著豐富的批判內容。批判思維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品格和以變革世界為己任的理論立場與使命擔當。
馬克思主義歷史思維的突出標志是,始終堅持把認識對象作為自然歷史過程加以思考和分析,並從中揭示其本質和規律。馬克思強調,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馬克思恩格斯對黑格爾哲學非常推崇,在哲學界思想界集中批判黑格爾哲學的時候,馬克思恩格斯卻公開承認是這位偉大哲學家的學生。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黑格爾哲學是以巨大的歷史感為基礎的。當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分析資本主義社會時,是把它作為一個歷史過程看待的。既看到了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又看到了它的現實反動性;當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分析社會發展時,也是把它作為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看待的,既看到了社會變革的必然性,提出了社會形態由低向高發展的“自然演進序列”,同時又看到了這一過程的復雜性和曲折性,提出了“兩個決不會”:“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當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分析共產主義社會時,同樣也是把它作為一個歷史過程看待的,提出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兩個階段理論。還想強調一點的是,正因為馬克思恩格斯強調歷史觀點和歷史分析,所以他們在看待以往歷史時,既以批判的又以充滿敬意的審慎態度來對待,並盡可能多地吸取前人的思想成果。這一點,正如後來許多思想家們所指出的那樣,馬克思主義絕不是離開人類文明大道而產生的空泛的學說,而是包含著豐富的人類思想精華和歷史智慧的網路全書。歷史思維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特性和厚重底色。
馬克思主義全球思維的突出標志是,始終堅持立足世界不同區域和國家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來思考、分析和回答各種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了世界市場、世界文學(即世界文化)和世界歷史等重要思想。他們指出,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從而開拓了世界市場;世界市場的建立和擴張,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活動,“世界文學”即世界文化開始形成,歷史已逐漸成為“世界歷史”。可見,馬克思主義自從它創立的那一天起,就是從全球視野,即從世界各個區域、民族和國家的相互聯系中來思考和分析問題,在此後的理論思考和思想創造中,馬克思恩格斯也一直保持這樣的態度,堅持運用這種方法。比如,馬克思恩格斯把英國、法國、德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看作是一個體系,並由此提出了“共同勝利”的理論;馬克思把東方社會和西方社會看成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綜合體,提出了東方社會的革命是西方社會革命的火葯桶的思想,提出了在西方社會影響下,東方社會可以打破自然發展進程,跨越“卡夫丁峽谷”進入社會主義的思想。全球思維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特性和寬廣視野。
總之,人本思維、實踐思維、批判思維、歷史思維和全球思維,是構成馬克思主義思維方式的五個基本方面,它們分別反映了馬克思恩格斯思考和認識問題的價值維度、實踐維度、創新維度和時空維度。堅持、運用和發展這一思維方式,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是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必然要求,是理論工作者的重大責任和神聖使命。
馬克思主義哲學從誕生到現在的一百多年時間里,日益成為指導人類解放的強大武器。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是因為它具有一種超越於其他學說和思想的強大解釋力。一種哲學只有在自身的演進和發展中,及時地對這種變化予以關注和把握才能保證自己的真理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面對對象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給出了一種具有真理性的解釋,而這種解釋與它在哲學史上實現的革命性變革密切相關。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哲學史上實現的革命性變革,集中體現在它變革了傳統哲學的思維方式,力圖通過思想的活動介入到人的現實的社會生活,進入到對世界的改造,使哲學的著眼點從一般的哲學問題,轉向與人類改造世界休戚相關的具體問題。用馬克思的話來講,就是哲學的問題不在於解釋世界,而在於改造世界。馬克思從《博士論文》時期提出哲學與世界的相互關系開始,就一直致力於探尋哲學藉以對現實世界發生作用的“橋梁”。一方面,馬克思藉助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重建了哲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把感性的人置於哲學的中心;另一方面,為了解決“對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題,馬克思深入研究了政治經濟學,通過對現實的異化勞動的深刻分析,揭示了無產階級的現實處境,進而實現了主體和勞動這兩個范疇的重要聯結。
馬克思的思想超越了傳統哲學的界限:第一,對人不再從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是將人與其感性的活動、實踐聯系起來理解;第二,對對象、現實和感性也不再從客體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由此,實踐作為標志主體與客體本質關系的范疇,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基礎。這種全新的哲學實現了對主體、客體以及主客體相互關系的科學把握,完成了哲學理論的變革與創新。
我們可以透過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主體問題的科學闡釋來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這一變革與創新。主體問題一直是哲學的經典命題。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之前,哲學家們對主體的探討集中體現為要麼研究“抽象的人”,要麼“抽象地”研究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突破了傳統哲學的研究和闡釋框架,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創生了一種全新的社會主體。
從理論上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主體理解的創新,體現在它將關於主體的思想與現實統一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的本質與社會本質的內在統一性的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不把人視為抽象的、完全脫離於生活的、純粹符號化的概念性存在,也不只是將其視為生理學上描述的對象,而是把他視為一種感性的存在,特別關注人的現實性和活動性,認為人的本質是在實踐中獲得和改變的。馬克思指出,人只有在勞動中利用各種不同的生產手段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形成社會存在。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就是通過工業過程和利用技術來滿足人的需求。因此,他強調必須把人的問題和生產勞動的問題關聯在一起思考,在資本主義社會,尤其要同工業生產關聯在一起思考。正如他所指出的:“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於人的本質力量的書。”
現代各種技術的發展每天都在改變著我們的現實生活,這種改變可能不會引起人種的改變,但是我們作為人的存在來說卻徹底地改變了。不斷創造出來的這個新的主體對哲學的意義,就在於它不斷地改變著哲學本身對主體是什麼的理解。哲學只有在關於主體的研究中才能得到不斷發展、深化和創新,才能保持強大的生命力。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對人的本質的辯證理解,是一次哲學上的偉大革命。當然,馬克思主義哲學並不僅僅關注現實的人本身,而是在這樣一種現實的關注中,著眼未來社會中人的存在,把現實的人作為一個條件而關注未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關於人類的哲學,蘊含著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
從實踐層面講,馬克思主義哲學聚焦“生產方式”這個概念的解釋功能和實際作用,並把它運用於對人的存在和發展的實際解釋中,運用於變革世界的現實活動中。不同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者基於現實的、具體的生產方式來分析“具體的”社會主體的不同表現,明確不同階層在變革社會和推動社會發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列寧基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基於對19世紀80年代俄國現實的社會經濟狀況的實證分析,批判了民粹派把農民看作實現社會主義的主要力量的錯誤觀點,通過揭示了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找到了變革這一社會的真正的主體力量,即無產階級,並針對如何培育和引導這一主體力量及其農民同盟軍進行了更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最終依靠這種主體力量取得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毛澤東同志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分析中國的國情,看到並充分肯定了農民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偉大作用,明確指出了在農村建立革命政權和農民武裝的必要性,著重宣傳放手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的革命思想,找到了中國革命要依靠的主體力量。馬克思主義哲學能夠被轉化成為特定民族、特定社會的思想意識形式,這意味著這種思想具有巨大的適應性,而這種適應性是由這種思想內在的真理性來保證的。
Ⅲ 思維方式與思維能力
恩格斯說:「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這里講的思維方式是指主體在勘查實踐過程中所遵循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礦產勘查主體的人,在找礦實踐和認識過程中,不管自覺與否,總要受一定的世界觀所支配。一般而言,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會有什麼樣的方法論,從而構成一定的思維方式。科學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迅速而有效地認識與反映地下礦產的客觀情況;反之,不正確的思維方式,不但無助於我們獲取對於地下礦產情況的正確認識,甚至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如把象腿當作大樹,見木不見林;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或被假象所迷惑等。所以,我們可以說人類對於自然對於社會對於物質世界的認識史,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看做是主體為糾正錯誤思維方式和彌補思維方式的缺陷與完善思維方式而不斷探索的歷史。古代很多思想家為之付出了辛勤勞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但是真正完成這個任務的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這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使科學的思維方式得以確立。
有了正確的思維方式,還要有較高的思維能力。而礦產勘查人員辯證思維能力的高低,又取決於辯證唯物主義的素養如何。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的反映論。它揭示了認識的過程是主動的直觀和抽象的思維,並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的辯證過程。所謂思維能力就是礦產勘查人員作為主體如何駕馭這一辯證過程,通過抽象思維的能動作用,對客觀礦產情況作出正確認識與反映的能力。主體的思維能力表現在對客觀地質礦產情況的感知能力,洞察能力,提取和篩選信息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等諸方面。礦產勘查人員辯證唯物主義的水平愈高,辯證思維的能力也就越強。而為了改進與完善思維方式提高理論思維能力,除了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用恩格斯的話說,「直到現在還沒有別的手段。」(《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所以,對廣大礦產勘查人員來說,努力學習與掌握辯證唯物主義,樹立正確的思維方式,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對於正確認識客觀礦產的實際情況,卓有成效地開展礦產勘查工作是至關重要的。
地球科學及礦產勘查在其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殊思維規律和方法,如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創造性思維、靈感思維、綜合思維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辯證思維。我們礦產勘查工作者應有意識地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下,學習一點思維科學知識,這也是提高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Ⅳ 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觀點論述當代大學生應提高哪些思維能力
馬克思唯物辯證法三大規律中質量互變的規律指出,事物達到一定的量的積累就會發生質的改變,大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也是這樣的,平時的累積點點,勤奮努力是對思維邏輯縝密行,邏輯性的提高。
當代大學生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要時刻准備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奠定一定的基礎。
Ⅳ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問題意識和思維方式上表現出怎樣的基本特徵
二. 多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20分):該題多選、少選均無分。每題有兩個及兩個以上正確答案,把每題正確答案的字母號寫在試卷紙後面的第七頁的答題紙上。如1。A、B;2 、B、C、D;…10。A、B、C、D。
1.唯物主義基本形態有:
A.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B。辯證唯物主義
C.庸俗唯物主義 D。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2.意識能動作用表現為:
A。目的性和計劃性 B。能動性和創造性
C.對人體生理過程的控制 D。改造客觀規律
3.以下屬於世界上有三大哲學傳統的是:
A. 中國哲學
B. 印度哲學
C. 古巴比倫哲學
D. 古希臘、羅馬哲學
4.以下屬於辯證法基本規律的是:
A.發展規律 B。矛盾規律
C.質量互變規律 D。否定之否定規律
5.關於質、量、度表述正確的是
A. 質與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B. 量與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C. 現實中存在無量之物或無物之量
D. 度是質和量的統一
6.馬克思主義哲學是:
A.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B. 黃昏時才起飛的密納法的貓頭鷹
C.迎接人類黎明的「高盧雄雞」
D. 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7.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表現在:
A. 聯系與孤立的觀點對立
B. 發展與靜止的觀點對立
C. 全面與片面的觀點對立
D. 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根本動力的觀點對立
8.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自然科學基礎是:
A.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B。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
C.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 D。細胞學說
9.從社會結構來看,主體可以劃分為:
A. 個人主體
B. 集團主體
C. 社會主體
D. 人類主體
10. 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表現在
A.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B.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C.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准
D.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
三. 名詞解釋(每詞2分.共14分)。把答案寫在答題紙上。
1、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2、矛盾 3.可持續發展
4、真理 5、實踐 6、規律
7、社會存在
四.簡答題(每題4分,共12分)。把答案寫在答題紙上
1.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2. 什麼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簡述實踐的本質、特徵和基本形式。
五. 問答題(每題8分。共24分)。把答案寫在答題紙上
1.試述列寧的物質定義及其現代意義。
2.什麼是生產力?為什麼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3.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你對哪個問題感受、理解或認識較深刻,你是怎樣認識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試題(二)參考答案
答題紙
一. 單項選擇題
1、 A 2、 D 3、 D 4、 A 5、 B 6、 D 7、 B 8、 C 9、 D 10、 C
11、 A 12、 D 13、 B 14、 A 15、 B 16、 D 17、 D 18、 B 19、 B 20、 C
21、B 22、 B 23、 C 24、 C 25、 C 26、 C 27、 C 28、 A 29、A 30、 C
二. 多項選擇題
1、 ABD 2、 ABC 3、 ABD 4、 BCD 5、 BD
6、 ACD 7、 ABCD 8、 BCD 9、 ABCD 10、 ABCD
三. 名詞解釋
1、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以實踐觀點和辨證觀點為特徵的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2、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和統一及其相互關系。
3.可持續發展:社會發展不僅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後代人需要的滿足。它強調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統一發展,其核心思想是:經濟發展應當建立在社會公正和資源環境可持續利用的前提下。
4、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號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5、實踐:指人們能動的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性活動,是人的存在方式。
6、規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7、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即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條件的總和。它的最根本內容就是生產方式。
四. 簡答題
1.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第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全部物質生活資料,都是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人民群眾在改造自然的生產活動中創造出來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客觀物質力量。
第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有些社會精神財富本身就是人民群眾的直接創造。有些社會精神財富雖然不是人民群眾的直接創造,但它的最終源泉、物質前提、物質手段等仍然是人民群眾社會實踐的結果,可以說人民群眾的間接創造。
第三,人民群眾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作為社會量變的社會改革,可能是人民群眾完成的,也可能主要是由少數人完成的。
2. 什麼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就是矛盾的共性、絕對性。指矛盾存在與一切事物中,存在與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的特殊性:就是矛盾的個性、相對性。指矛盾的性質、地位以及解決矛盾的具體形式各有其特點。
3. 簡述實踐的本質、特徵和基本形式。
1)實踐的本質:實踐指人們能動的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性活動,是人的存在方式。
2)基本特徵:客觀現實性: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是一種物質的力量。自覺能動性:實踐是自覺的能動的活動。社會歷史性:實踐是社會的歷史活動。
3)實踐的基本形式:生產實踐、社會實踐、科學實驗。
五. 問答題
1.試述列寧的物質定義及其現代意義。
「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
列寧的物質定義的現代意義:
1) 馬克思主義物質觀堅持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原則,堅持了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
2) 馬克思主義物質觀堅持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論,體現了本體論和認識論的統一;
3) 馬克思主義物質觀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
4) 馬克思主義物質觀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是構成徹底唯物主義的出發點。
2.什麼是生產力?為什麼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生產力就是人們在物質生產活動中形成的解決社會同自然之間矛盾的實際能力,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從哲學上看,生產力是標志人類改造自然的實際程度和實際能力的范疇。
馬克思認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鄧小平繼承並發展了這一觀點,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解決了生產力發展的內部動力問題。
1) 現代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的內在要素直接影響生產力的其他要素。科學技術作為滲透性要素而起作用;
2) 現代科學技術已成為生產力發展的突破口和生長點。三次科技革命是生產力發展有不同的突破口和生長點;
3) 現代科學技術決定著生產力發展的方向、速度和規模。蒸汽機時代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產生的是「加數效應」;電器化時代是「乘數效應」;信息化時代是「冪數效應」。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
3.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你對哪個問題感受、理解或認識較深刻,你是怎樣認識的?
(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任何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但不是上面已經回答的問題)
4.
Ⅵ 三圓理論中的"behaviour"指的是哪些能力
防止中外歷史割裂
在世界日益緊密聯系的今天,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人們在看到美國霸權地位日益衰落的今天,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高。這不是偶然的,這就有個比較問題。而且學習世界史從根本上講是要「外為中用。」只有對中國有歷史的、連貫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懂得如何學習世界史。在比較中學習,在比較中增強信心,在比較中尋找差距,也是一種辯證的思維方式。過去歷史學的傳統分工往往是把中外歷史研究割裂開來,相互之間似乎「不得越雷池一步」。這種極不科學的安排非常不利於歷史研究。現在世界史提升為一級學科,更要防止中外歷史割裂的弊病,而要在中外歷史相聯系、相比較的研究中,把歷史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僅掌握英語弊病明顯
目前從事世界史研究的絕大多數學的是英語。這是歷史造成的,自然也有其優點。我們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了解研究決不能忽視與放鬆,掌握英語也就是必然的。但僅僅掌握英語這一門外語,其弊病也是明顯的。如果所接觸的資料和吸收的觀點都是英語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加上馬克思主義功底不厚,很難避免思維西方化。如果多學一門外語,特別是某大國語言或本人從事研究的對象國語言,不僅掌握資料會更為豐富可靠,也多了一種思維方式,有利於加深對問題的研究。
重視資料積累與理論思維關系
我們世界史工作者都十分重視資料、特別是原始資料的積累和運用,因為歷史研究只能從最頑強的事實出發。恩格斯說,「即使只是在一個單獨的歷史事例上發展唯物主義的觀點,也是一項要求多年冷靜鑽研的科學工作,因為很明顯,在這里只說空話是無濟於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審查過的、充分地掌握了的歷史資料,才能解決這樣的任務。」這段話把資料與思維的關系說得再清楚不過了。事實上,我們理解的理論思維絕不是離開事實的某種抽象,恰恰相反,是在事實基礎上的探尋,藉以形成規律性認識並用以指導實踐。我們所指的思維西方化實際上常常是那些急功近利者或者懶漢的做法。他們不想付出艱苦的勞動而滿足於從西方那裡搬運來某種觀點和研究「模式」,但在頑強事實面前,他們那套觀點和研究「模式」的非科學與反科學性就一目瞭然了。理論研究能力
包括:
科學分析調查研究資料的能力,
撰寫調查分析報告的能力。
提高理論思維能力是關鍵
理論思維能力是其他各種思維能力,如戰略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等的核心和根本。但是,這些年來,我國國際問題研究領域在這方面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狀況。其中,世界史研究領域情況稍好,但總體而言仍不容樂觀。
所謂理論思維能力,主要是指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能力。它是其他各種思維能力,如戰略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等的核心和根本。對於我們從事世界史研究或國際問題研究的學者而言,則往往表現為對社會起源,社會生活本質,以及對社會總體運動和一般規律的理論概括;表現為對各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活動由表及裡的本質性認識。但是,這些年來,我國國際問題研究領域在這方面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狀況。其中,世界史研究領域情況稍好,但總體而言仍不容樂觀。
思維西方化問題相當突出
首先碰到的一個問題就是,有人錯誤地認為,馬克思主義本質上是對資本主義體系的一種批判和否定,而中國對外關系的基調是合作與協調,這就使得馬克思主義難以指導國際問題研究。他們還以馬克思主義是100多年前的理論,遠水解不了近渴等為由,忽視甚至抵制這種學習。而所運用的幾乎完全是從西方搬來的那一套。結果是,相當一些研究成果,包括博士生論文,唯美國為首的西方國際問題理論馬首是瞻,似乎越「西方」越是理論研究。正是在這些西方所謂的理論指導之下,有人否認歷史上階級和階級斗爭的存在,宣揚對西方資本主義的評價要「拋棄掠奪、血腥的原始積累的陳詞濫調」,要讓『妥協』二字深入人心。」又如,有人把美國當局對華人權外交僅僅歸結為文化和價值觀的差異,不認為美國的人權外交根本上是一種適應美國霸權主義需要,干涉別國內政,改變別國制度的工具。如此等等。如果任憑上述思想指導我們的研究,指導對下一代的教育,今後我們國家還能夠用什麼思想立國?!
前蘇聯的教訓值得記取
蘇聯解體到今年正好整整20個年頭,蘇聯解體有著深刻而復雜的國際、國內原因。然而,蘇聯後期戈爾巴喬夫、葉利欽等人全盤「西化」政策給了蘇聯社會主義以致命一擊,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如果翻看一下蘇聯解體前的著作、文章,不難發現,其中充斥著大肆宣揚資本主義的精神和經驗,「具有全人類價值」的說教。當蘇聯解體,幻想破滅之時,人們開始痛斥俄羅斯土地上資本主義的橫行。他們指出,「20世紀90年代初,我們國家遭遇了可怕的災難。在那裡,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這個在我的同輩中任何人都認為是不可信任的東西,顯現出最為令人厭惡的面目。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資本主義最初幾個步驟,就是著手消滅賦予人的生存意義的一切東西,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正常聯系。」而在這一過程中,「知識分子不是簡單地淪落,而是市儈化了,成為投機者和苟且偷安的牆頭草,如此等等」。(康斯坦丁·阿列斯特——雅庫波維奇:《論俄羅斯知識分子的危機》)我們當然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蘇聯知識分子在蘇聯解體前後通通是投機者,但是相當一部分知識分子確實由於缺乏起碼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思維能力和分辨能力而變成蘇聯「西化」的鼓吹者。
以高度責任感學好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我們社會科學工作的根本指導思想。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傑弗里·巴勒克拉夫指出,「要否認馬克思主義是有關人類社會進化的能夠自圓其說的唯一理論,是很難辦到的。」「今天仍保留著生命力和內在潛力的唯一的『歷史哲學』,當然是馬克思主義。」他還十分肯定地說,「從某些方面來看,馬克思是最不教條、最靈活的作者。」 一位非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都這樣高度評價馬克思主義,我們自己就更不應該數典忘祖了。學習馬克思主義,首先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特別是那些包含有馬克思主義最基本觀點的著作。我們世界史工作者引以為豪的是,馬克思主義學說本質上就是一門歷史科學。由此,我們更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學習好、傳播好馬克思主義。
辯證看待當代西方史學
我們反對思維西方化,絕不意味著對西方史學一筆抹殺。從根本上說,馬克思主義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大道的一種固步自封、僵化偏執的學說。我們反對思維西方化、美國化,是因為西方佔主導的史學觀點是否認歷史規律的存在,許多著作、特別是國際政治一類「准歷史著作」滲透著強烈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因素,基本上是為資本主義霸權主義和瓦解社會主義、控制第三世界服務的。歷史觀屬於唯心主義,方法論則屬於形而上學一類。但無可否認,仍有相當一批著作和文章是有很多優點的。如視野相對開闊,重視當代史研究,在若乾重要問題上闡發了有利於社會主義和人類進步的觀點。一些美國學者的求實精神也常常非常清楚地體現出來。我們應當以擇善而從的態度,把那些有益於人類的先進文化吸收過來,作為促進中國世界史學發展的一個積極因素。
Ⅶ 歷史思維能力體現的哲學原理
基本定義
1.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即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質還是意識;第二,思維能否認識或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哲學問題第一方面的回答將哲學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對立的基本派別,對第二方面的回答將哲學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兩個方面。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及歷史形態。唯心主義的根源、基本觀點及主要形態。舊唯物主義的成就和缺陷。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它把實踐作為考察精神和物質關系問題的基礎,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高度統一,是唯物主義發展的最高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哲學,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3.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和多樣性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范疇及其意義。世界的統一性在於物質性。物質世界是多樣性的統一。自然界的物質性與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
4.意識對物質的依賴關系和能動作用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客觀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動。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社會歷史的產物。意識與人工智慧的關系。意識的能動性及其主要表現。發揮意識能動作用的途徑和條件。
辯證法
1.唯物辯證法是關於聯系和發展的科學。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整體。聯系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從普遍聯系的總體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和功能。世界是永恆發展的過程。物質和運動的關系。運動和靜止的關系。事物發展的規律性。規律是客觀事物內部的本質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本質和現象、原因和結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的的辯證關系。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唯物辯證法,防止形而上學。
2.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矛盾的含義。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及其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事物發展的內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關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Ⅷ 什麼是歷史思維
歷史思維,簡言之就是從真實事件歷史的角度看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
因為是社會,所以在社會的歷史進程中一些事件的發生發展總有其相似性,在研究、分析這些事件發生發展的規律時,就可以借鑒這些事件的經驗與教訓,取其之長、補其之短,使現實社會的發展更趨於規律性、合理性、人文性。
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其實並不難,最關鍵的一點是要注重歷史事件的真實性,這一點在我國現實的情況下很難做到,歷史事件缺乏了真實性,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思維能力是非常困難的。在教學中你可以做到嗎?如果可以做到,那你很可能飯碗不保;做不到,那就沒有必要糾結於什麼【歷史思維】了,照本宣科就是【最好的老師】。
Ⅸ 為什麼要提高歷史思維能力
我覺得應該也就是提高這種思維能力的話,也就是能夠對自己身邊的事情,或者說對發生過的一些事情有更深入的了解,特別是一些比較重要的事情,另外的話,這個應該還是對自己的學習會有好處,特別是學習歷史方面的東西,這樣的話才能夠更好地理解一些歷史事件。
Ⅹ 黨的五大思維能力提出
政治領導本領,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勢、把握全局的能力,就是保持政治定力、駕馭政治局面、防範政治風險的能力。對黨員幹部來說,政治領導本領是最重要的本領。黨要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關鍵是各級領導幹部能夠不斷增強政治領導本領,不斷提高保持政治定力,提高駕馭政治局面、防範政治風險的能力。
增強政治領導本領,需要堅持戰略思維謀全局,善於站在戰略制高點上研判形勢、謀劃未來,牢牢掌握應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的主動權;堅持創新思維增活力,要善於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敢於打破條條框框的限制,勇於挑戰陳規陋習的阻力,在創新中尋找解決問題的鑰匙;堅持辯證思維解憂難,要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哲學的基本原理分析問題,探索問題的症結,尋找事物的規律,破解發展的難題;堅持法治思維圖善治,要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善於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堅持底線思維守邊界,做任何事情、任何時候都要嚴守紀律高壓線,不觸法律紅線,堅守道德底線。
(作者為湖南省委黨校副校長)
五大思維環環相扣
儲建國
講政治,須有著眼全局的戰略思維。有的領導幹部只管片區、只盯成績,則是沒有全局意識、政治意識的體現。踏上新征程,黨員幹部需要牢牢把握黨的全局性戰略目標,准確定位自己短期、中期和長期的任務。
實現新時代的戰略目標,離不開改革創新的發展之路。創新思維是創新型國家的必備要素,然而,創新的過程需要因時因地、調整糾偏,這就需要堅持辯證思維。比如說,有些政府的調控放在過去立竿見影,現在卻效果不佳;有的政策在沿海是對的,到了內地就水土不服。現如今,在具體時空點上,某一具體行為究竟是對還是錯?法律法規是一把標尺。正因如此,做任何決策,採取任何措施,都必須兼具法治思維。只不過,任何時候我們的工作都需要底線思維,做最壞的打算,往最好的方向去努力。舉例來說,「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就是給房地產政策劃了一條紅線。
由此可見,以戰略思維為統領,增強創新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一環生一環,共同構成提升政治領導能力的思維方式。
(作者為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政治領導是看家本領
陳 彬
政治領導,把方向、管全局、控大勢。從黨的執政角度看,政治領導是黨員幹部的看家本領,練就過硬的政治領導本領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道路決定方向,方向決定命運。提高政治領導本領,首在堅定理想信念,恪守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無論風雲如何變幻,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不會動搖,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奮斗不會停歇。
思維決定思路,思路引領前路。提高政治領導本領,其次在善用科學思維,處理政治事務,駕馭政治局面。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實現這一偉大歷史使命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妥善用好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就能克服艱難險阻,應對復雜挑戰。
制度決定力度,力度決定深度。提高政治領導本領,還要嚴明政治規矩,全面從嚴治黨,防範和化解政治風險。從嚴治黨任務之艱巨、形勢之復雜、挑戰之嚴峻前所未有,黨員幹部要心存敬畏,面對大是大非敢於亮劍,面對矛盾危機迎難而上,不斷提高政治上的敏銳性、洞察力和判斷力,夯實黨的執政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