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古代日本歷史中你能得到什麼啟示
日本么,哪個國家先進,就向那個國家學習,如當初唐朝是世界第一的時候,他們總是派人來,無論政治、文化,有什麼學什麼。就連後來中國清朝的閉關鎖國,他們也要學。後來美國強大了,開始完全效仿美國。
啟示么……一直在模仿,從未被超越。你看這個可以么?
說實話,當不了天下第一,如果能一直站在天下第二的位置,也不錯哦。
2. 歷史從日本侵華的罪行能得出哪些反思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這場全面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中國軍民傷亡達 ...本書反映的只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罪行的若干側面,但它真實地將日本 法西斯主義惡行揭露出來!
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抗日戰爭的實踐使中國人民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各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領導核心。
第三,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國人民為最終戰勝世界法西斯勢力做出了歷史性貢獻。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的和平!
3. 日本向來非弱國--從地緣和歷史看日本
《朱舜水先生墓》-小野湖山
安危成敗亦唯天,絕海求援豈偶然。
一片丹心空白骨,兩行哀淚灑黃泉。
豐碑尚記明徵士,優待曾逢國大賢。
莫恨孤棺葬殊域,九州疆土盡腥膻。
按照慣例,說到一個地方的歷史,就用關於這個地方的一首詩來開頭。這首詩出自日本詩人,寫的是一個華夏人。出生餘姚終老京都的明末大儒朱之瑜,日本人尊稱為舜水先生。
明帝國與宋帝國類似,是一個典型的士人國家。除了最早的一批開國元勛,和最晚的一批落草匪寇,正常年代這個國家就連戰爭都是由書生主導的。而在帝國最後的歲月,儒生大多投筆從戎,包括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三人都有舉兵抗清的經歷。朱之瑜原本就是這諸多書生中的一人。
朱之瑜抗清兵敗,與三傑轉身投入學術不同,他比黃王顧三人激進一些,我打不過你,我去借兵跟你打。於是他輾轉於安南和日本之間,散盡家財招募兵勇意圖復國。
正是這種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執拗,讓朱之瑜走上了不歸路。在抗清事業徹底失敗後,他滯留日本。他以家鄉餘姚的舜水為名,繼續在日本講學,鼓吹華夷之辨。成為第一個親自在日本傳授儒家思想的華人,在日本學界威望一時如日中天,被尊稱為舜水先生,創立了對日本後來影響深遠的水戶學。
心心念念要恢復故國的舜水先生,幾乎與黃王顧同時入土。這四個大儒,一生或抗爭或流亡,雖從未剃發易服,但始終留不住故國衣冠,一個光榮的時代隨他們永遠進入了黑暗。而他們的死,並沒有終結一個話題,這個話題叫做華夷之辨。
華夷之辨出自春秋,歷來多有論述:《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 諸夏 之亡也。」 管仲 :「戎狄豺狼,不可厭也, 諸夏 親昵,不可棄也。」
日本人原本就與華夏人關系復雜,這種關系在蒙古征服時代官方交流斷絕後主要體現在海盜上。 明初,日本正處於戰國時代,國內戰爭中失敗的武士另尋出路,與朝鮮山賊和華夏海盜合流,形成了活躍於中日朝三國海域的倭寇。 倭寇沒有組織,很快就被新生的明帝國和李氏朝鮮清剿干凈。 嘉靖年間,沿海商人多從事走私貿易,在國家的嚴厲打擊之下,這些商人入海,招徠海賊,組成了對抗明帝國的勢力,由於組織嚴密,活動猖獗,形成了嘉靖大倭寇,是倭寇對中國侵害最嚴重的時代。 嘉靖大倭寇隨著戚繼光俞大猷等將領的打擊和隆慶開關的壓力釋放,逐漸平息下來。 到萬曆年間,豐臣秀吉統一列島,戰國時代結束,為緩解躁動不安的諸侯,日本開始入侵朝鮮半島,倭寇這一活動達到歷史的巔峰。 這三次倭寇入侵,組織一次比一次嚴密,勢力一次比一次強大,影響一次比一次深遠。
第一階段,倭寇襲擾無關痛癢,因為本來就是小打小鬧。
第二階段,倭寇直接侵入中國內地,對中國荼毒最深,因為這一支倭寇本質上是華夏人組織的反叛政府的舉動,在這一時期中國商人和日本領主交往密切,利用對中國地形和局勢的了解而進行有目的性的軍事舉措。安徽商人王直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海盜之王,而後來福建商人鄭芝龍更是長期活躍於日本,並在日本娶妻生子,這個孩子就是日後閃耀明帝國的雙子星之一的國姓爺鄭成功。
第三階段,直接上升到國家層次,文祿慶長之役日本進行了舉國動員,這一次戰爭的失敗敗光了豐臣秀吉的家底,並隨著豐臣秀吉的死草草結束,導致豐臣秀吉勢力被德川家康取代,日本進入江戶幕府時代。隨著明帝國滅亡,日本鎖國,象徵兩國利益關系的海盜徹底從歷史上消失。
日本國的歷史比較簡單,這要得益於菊花王朝的萬世一系。
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地理環境有關,日本列島遠離大陸,確保了文明演化受外界干擾較少。
日本文明在生長過程中受到華夏儒家,印度佛教兩大大陸文明體系的深刻影響,但本質上,這片土地文明的根源卻是泛靈信仰的神道教。
正是這種信仰奠定了天照大神後裔作為皇室的神聖性,古往今來,日本有力軍閥大有人在,甚至以庄園經濟催生了武士階層支撐的列國諸藩,但從來不能僭越稱王取代王室,這裡面有一個不能忽視的體制設計。
皇室無姓是日本皇室的一個特徵。姓氏來自部落時期,是部落之間用來區分和聯姻結盟的工具。姬姓和姜姓的華夏部落聯盟,憑借武力和時機占據中原統治地位,並把姓氏文化確立為封建禮儀周禮的一部分。日本吸收了這種文明,但規避了這種體制的缺陷,那就是曲沃代翼小宗戰勝大宗的風險。所以日本皇室自始至終都沒有姓氏,相反,如果王室中出現了無法繼承王位的覬覦者,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賜姓打發出王室,比如平氏源氏等大家族都是來源於此。
我們談到日本,往往虛構了一個日本師從中國的刻板印象。其實日本更像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好學者,他們從半島學習,從大陸學習,甚至近代從西方學習,這在日本人看來是一脈相承的文明特質。文明是人類共有的財產,繼承其中的最強者,是一個國家走向成功的捷徑。
也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日本從石器時代就源源不斷從文明程度更高的朝鮮半島吸收人口和文化,並在半島建立殖民地加強這種文化交流。在國家初期主動與大陸霸主漢帝國溝通,邪馬台依靠成為漢朝屬國來建立對周邊國家的心理優勢,並走上統一列島的道路建立了倭國。
初步統一日本本島的飛鳥時代,日本相繼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到大陸考察,聖德太子開啟了大化改新,將國名升級為日本。
發生了黑船事件後,日本全面開放國門學習西方文明,並把自己定位為西方國家。
在這系列學習過程中,日本從來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小學生,而是一個主動的學習者甚至是繼承者。
日本國名來自聖德太子給中國的國書:日出處天子致日沒處天子無恙。從一開始就把自己擺在與中國平等的地位,盡管日本的統治者實際上只是一個國王,但卻僭越稱皇帝,並一直沒有真正進入朝貢體系。
蒙古對大陸世界的征服,難免被拿來大做文章,華夏文明在歷史上第一次被全面征服的史實,而日本卻由於遠離大陸逃脫了這一次征服浪潮的僥幸,強化了日本人的文化優越心理。
日本歷來喜歡用挑戰老師驗證自己的學習成果,在文明早期通過殖民半島來與三韓部落爭奪土地,在唐朝通過結盟高句麗百濟來與唐帝國較量,在明朝通過入侵半島來正面挑戰東亞秩序。這些挑戰無一例外都歸於失敗,充分證明要想戰勝老師只有兩個辦法:要麼等他老了,要麼另拜名師學藝。白江口海戰說明華夏這個老師正當壯年不容挑戰,文祿慶長之戰說明盡管華夏文明衰微,但你用他那一套還是玩不過,日清甲午海戰則表明用另一個老師的方法來打敗一個徹底老朽的老師是可行的。
從踏上那艘去中國的小船開始,日本就證明了自己,日本從來不是一個弱國。那個時代,半島壟斷了華夏文明的傳播之路,日本人面前只有一望無際喜怒無常的中國海,為了學習為了強大,遣唐使們踏上了生死未卜的海路。
這種勇氣鑄就了日本的奇跡。並在華夏文明衰落時,給了他們以華夏繼承者自居的野心。
與朝鮮人自居小中華的嘴炮不一樣,日本人是在實處下功夫。
朝鮮在明帝國被征服後,繼續沿用崇禎年號,把去北京朝貢從「朝天」改成了「燕遊」,對滿洲人滿心鄙夷,還時不時對剃發易服的華夏人流露一下同情心。但這並不影響李家被日本痛揍時,繼續從大陸搬救兵的套路。
日本就不一樣了,宋帝國被蒙古吞並後,日本人就已經把自己升級成了世界文明的中心,就算明帝國宣稱恢復了國家並派出使者通知了全世界,日本人還是不當一回事。日本人把明人稱作髯虜,什麼意思呢,長鬍子的強盜,與我們給他們起的外號倭寇-小個子的強盜,可謂相得益彰。為什麼有這個外號呢,因為漢人的傳統是須發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終身不剃,而日本有髡發剃須的風俗,所以中國人外表與日本人最大的區別就是大鬍子。而海盜興起的年代,中國人應該多少也有劫掠的風氣,所以髯虜這個外號還是很恰當的。
這個外號給了日本學習蒙古要進入中原的心理優勢,於是豐臣秀吉異想天開,覺得統一日本這個功勞確實不小,但是讀過儒家經典的人,統一天下才叫極盛武功,這天下啊,最好的土地還是在中原,這么好的世界不能讓髯虜們霸佔了,讓我們的武士去中原建功立業吧。
明帝國用大陸時髦的鐵騎回應了他們,告訴他們不要胡思亂想,好好獃在島上過日子。蒙古和滿洲之所以能征服中國,並不是他們比日本民族更強悍,只是因為他們同樣處於大陸世界,只要抓住了華夏文明衰落的低潮期,就可以輕車熟路,而日本沒有這種地理優勢。日本之所以能夠一直保守從來不被入侵,理由也在這里。並不是華夏已經老了,終於到了日本的時代,這是一個地緣政治帶來的文明臆想。
我們分析過日本為什麼沒有朝代更替,現在來看看一根筋的日本歷史。
與華夏時刻面對挑戰者不同,日本封閉的地理環境,讓他們除了自己要做挑戰者之外,不會遇到嚴重的侵略和威脅。
日本列島自古肯定是沒有人的,這和我們歷史大講特講元謀人山頂洞人不同,日本人腦子很清醒,地里長不出人類來。日本人現在猜想他們的祖先,只有兩條路到列島。一條是通過台灣開始的島鏈,一步一步北上日本,一條是從北方大陸,或者由庫頁島或者由半島直接渡海到日本。
南方的一支是南島民系,現在台灣島的原住民就是他們的後代。來自北方的有阿爾泰人也有雅利安人。日本這個單一民族國家,顯然就有一個多源頭混血的時期,與朝鮮類似。
第一階段:繩文/彌生/古墳三代(文明形成時期)
略過考古發現的石器時代,日本歷史最早記載的三代,分別是 繩文時代、彌生時代和古墳時代 。繩文對應了沒有文字打繩結記事的漁獵時代,彌生出土的陶器對應了定居時代,古墳對應了墓葬盛行的氏族時代。後兩期文明一般認為來自大陸移民。
在邪馬台王國取得親魏倭國的稱號之後,就開啟了統一列島的進程。這個王國由於與大陸關系密切,有數量客觀的華夏移民,作為歸化民的華夏人最早與本地部落結盟,取得了貴族地位,用帶來的大陸文化幫助當地人建立了國家。
在邪馬台王國階段,日本存在許多截然不同的文明,包括台灣生番類似的蕃社,有類似東北扶餘人的漁獵團體,邪馬台逐步整合了這些部族,除蝦夷島和琉球群島偏遠無法整合,這些島嶼被來自庫頁島的白人部落和來自台灣島的南島人占據。
日本統一之後自稱大和國對外稱倭國,這是中國的叫法,由於接受了中國文明所以一並接受了這個不太動聽的名稱。日本人也毫不避諱,畢竟來自南島人的矮個子擺在那裡。
第二階段:飛鳥/奈良/平安三代(貴族時代)
飛鳥時代 是日本歷史濃墨重彩的第一筆,中心人物就是我們從日和漫畫熟知的自帶槽點的聖德太子和小野妹子。
大和國基本統一了日本,但日本一窮二白,土裡土氣。
聖德太子覺得這樣可不行,必須搗鼓點東西出來。於是派了一個名字叫妹子的漢子,去大陸留學。來到中國的小野妹子,送上了聖德太子傾注畢生心血的國書,可能隋煬帝當時心情不太好,又遇到了聖德太子這么個二愣子,日出處天子,總之,煬帝怒了。
雖然第一次出使中國沒啥成果,但聖德太子畢竟是文化人,正是他推行了律令制,律令制模仿中國官制和法律完善了國家制度。
遷都平城京,進入 奈良時代 ,律令制繼續深化成大化改新,遣唐使成為定製,日本開始全面引入中國文化。這一時代影響最大的事件是《班田法》,私有制確立,國家開始封建化。
隨著學習中國的深入,日本仿造長安城建立了平安京,國家進入 平安時代 。平安時代由於班田法的實行,庄園開始興起,武士階層形成;軍閥崛起,天皇架空,進入關白攝政階段。國家被天皇與攝政家族,平氏和源氏的武士集團之間的矛盾撕裂。
第三階段:鐮倉/室町/戰國三代(武士時代)
《平家物語》和《源氏物語》記載的平源兩家都出自皇室賜姓,都屬於皇室的小宗,後分別形成武士階層的首領。兩家的戰爭以源氏勝利告終,源氏開創了 鐮倉幕府 。
由於經濟基礎和中國漢末類似,武士時代的政治也與中國的三國時期有很多相似性。招攬武士追逐權力的幕府,成為日本實際上的統治者,代表朝廷的院政失去號召力。
蒙古前後兩次入侵日本,但都被風暴阻止。不過這兩次被抵禦的入侵對日本造成了一定的打擊,幕府逐漸失去對武士階層的掌控,社會開始出現擁護皇室的倒幕運動。
倒幕運動的進行,促進了新幕府 室町幕府 的出現,並在倒幕過程中天皇與武士階層出現無法調和的矛盾,室町幕府統治的時代有了兩個天皇,被室町幕府控制的叫北朝,原來的天皇逃到奈良成立南朝。室町幕府花了半個世紀才取消這一支天皇譜系,保證了日本皇室的傳承。
與中國封建時代類似,私有制的興起導致權力逐漸下放沉澱,最後原有體系無法維持。在中國這引發了春秋戰國,而在日本,室町幕府的衰落導致各種下克上的現象,日本根據中國歷史稱這一時代為 戰國時代 !
戰國時代起源於幕府政治的衰落,終結於幕府政治的重建。
一個半世紀的戰亂,群雄角逐,最後勝出的是三個有繼承關系的英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
戰國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一百年左右是對幕府統治的消解,這一階段開始於爭奪幕府將軍繼承權的應仁之亂,終結於大名織田信長與幕府將軍的決裂。
第二個階段半個世紀是重新統一全國的時期,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互相接力,最終統一了日本。
第四階段:安土桃山/江戶時代(日本近代)
織田放逐了末代將軍,自己基本統一了日本,於是開始修築安土城准備建立新幕府中心。但本能寺之變讓這位跟曹操類似的梟雄功虧一簣。
繼承者豐臣繼續推行統一政策,並成功暫時結束了戰國,修築了桃山城。但他錯誤發動對朝鮮的戰爭,中國朝鮮和日本三國進行的准熱兵器戰爭極大損耗了三個國家的實力。
中國投入重兵跟日本死磕,包括遼東的鐵騎和浙東的火器,雖然取得戰爭的勝利,卻過度消耗了國防力量,直接導致了日後滿洲的崛起。朝鮮半島遭受三國大軍蹂躪民不聊生,整體國力急劇下降。而日本,參戰諸侯均遭到大幅削弱,只有未參戰留守後方的德川家康保存了實力,最後繼承了豐臣秀吉的地位,徹底統一日本,遷都江戶城,建立了新的幕府,並完全鎖閉國門,日本進入了安定的江戶時代。
第五階段:大政奉還和明治維新(日本現代)
從鐮倉時代開始,日本就一直是一個幕府統治的國家,這也客觀上使皇室遠離了政治爭奪,保全了皇室的延續性。
江戶幕府的統治可以說非常成功,日本社會獲得了長久的安寧。
但依靠封閉來保持穩定的方法弊端比好處還多。黑船事件讓日本人幡然醒悟,安分了兩個世紀的日本人又在蠢蠢欲動了。他們重新高舉倒幕大旗,再次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組建新軍與幕府軍作戰,逼迫幕府奉還了竊取的最高權力。
得益於民眾支持的明治天皇開啟了明治維新,也非常合乎時宜地,把民眾幫自己從幕府將軍手裡奪回的權力,又交還了它真正的主人-國民。
就這樣,日本建立起了君主立憲制度。在日本歷史上向來沒有實權的天皇,終於連在法律上擁有實權的可能,都沒有了。
由於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日本掙脫了束縛。資本飛速發展,日本很快成為列強之一。繞了一大圈,日本終於成為了貨真價實的文明中心-華夏,卻發現原來的華夏早就變成了一群野蠻人。
日本決定嘗試一下這一輪學習的成果,於是頭也不回地走上了擴張的道路。
接連擊敗滿洲帝國和沙皇俄國兩大大陸巨無霸,日本信心膨脹到了極限,終於率先在全世界挑起了二戰。
記得以前聽說過一個故事,那是日本宣布向盟軍投降時,南太平洋一隻人員齊整的軍艦無法接受現實,他們站在甲板上朝日本方向敬禮而後破毀戰艦全體沉入大海。這個故事你聽了是什麼感覺,忠誠的悲歌?意志的勝利?值得傾佩?反正我不是這樣想的。我覺得這是一種病態,是一種極端病態的榮譽感!
我很小就在電視里接觸過日本人剖腹這種行為,當時膽戰心驚地摸摸自己的肚皮,想像著自己切腹,突然感覺一陣惡心。我對自己的意志薄弱感到羞愧,但我現在肯定不會這樣想。這種武士道的行為明顯不是源自華夏文明,因為華夏的士人在自殺時選擇的是自刎和自縊,這是符合士人尊嚴的行為,正因為他們選擇自殺大多是出於士可殺不可辱這一條華夏士人看重的原則。在一個真正的華夏士人看來,君主並不比自己更有道德優越性,他們也不會為忠誠而喪失尊嚴,因為忠誠是自我的屬性,他們成全的只是自我而已。這種道德自我中心的觀念很明顯沒有被日本人接受,他們接受的是另一種信仰,榮譽觀念,服從天皇不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種近乎宗教精神的犧牲,在必要時這種榮譽感必須壓倒求生意識,甚至尊嚴也不是不可拋棄的,切腹就是這種觀念的極端表現。這就是日本人讓我感到可怕而不是敬畏的原因,他們沒有精神主體性。我佩服那種為信仰犧牲的使徒,因為他們信仰的是真理和生命,而日本人信仰的不是我的上帝,他們信仰的是戴王冠的凡人,是天皇背後那種能夠摧毀一切所以使人癲狂的非理性力量,這種力量總會走向生命和真理的對立面,我們接下來就會看到這一點。
這種信仰我只能推測來自日本化的佛教,盡管華夏人也樂於聽從佛陀的教誨(當然我指的不是那些燒香磕頭的偶像崇拜者),但華夏人從骨子裡就不信佛陀的教義,華夏人信仰道和天,無論這種信仰有多抽象,它指向的終歸是實在而非虛無,是肯定而非否定,是生命而非死亡!這一切都是華夏祖先哲學的痕跡,是諸子哲學的源頭,盡管諸子中最富玄學色彩的道家認為道可道非常道,否認人類對真理的認知能力,但它也沒有否認真理的實在!儒家信天,盡管它不語怪力亂神,但卻不否認天命的真切!
這是華夏人與印度人最大的區別,正是由於這種根本的區別,導致華夏士人對佛教的抗拒,這種宗教只是折服了平民,甚至在平民中影響都很有限,因為平民是天然的無神論者和迷信者,這兩者都扭曲了佛教的精神。
而一旦明代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那種憑借希臘智慧的理性辯護主義教徒很快就贏得了大批士人的信從。這還是因為基督的信仰與華夏文明契合度要遠遠高於印度文明。我的觀點可以從反面得到佐證,那就是基督教在日本的影響極小。
那什麼是佛教的特質呢?佛教為什麼會如此深刻影響日本人呢?佛教的基本理念是與華夏文明對立互補的,那就是崇尚無、提倡空、嚮往涅槃!
我前面說過日本人情感是細膩到可怕的,當然是在我看來可怕,這種非理性的癲狂情感發展到極致必然會遇見空虛這個概念,正是在這里日本人遇見了佛陀,他們自然而然地被折服了。日本人愛櫻花,因為櫻花絢爛而易逝,川端康成的日本美學精神就在這里,從他的文字里,你可以看到日本的大師如何把死亡的美學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
就在華夏詩人歌唱有花堪折直需折,秉燭夜遊,這些由時光易逝生命短暫而轉向及時行樂肯定生命的時候,在基督徒嚮往死後另一個生命世界的時候,日本人沉迷在死亡的炫目之美里!
這種對死亡的嚮往是我這個華夏人兼基督徒所想不通的,我認同的是復活而不是涅槃,我認同的聖徒受難是為更好的生命。所以我不會認同日本人的榮譽感,在我的道德體系裡,無論是責任還是尊嚴都遠遠高於榮譽,我的榮譽感是希臘人那種以自我實現為目的所以極其自私的榮譽感,而不是日本人犧牲式的榮譽感,而且這種榮譽感還必須讓位於責任和尊嚴!
在我看來,日本人的榮譽感是責任的對立面,一旦一個人的榮譽感壓制了責任感,他就會變得意志強大,同時也失去自我,他把自己當作了臆想出來的絕對意志的一部分,而這為極權鋪平了道路,所以日本轉化成法西斯帝國是有原因的,這與絕對精神盛行的德國有共通之處。
直到今天,日本依舊沒有認罪,依舊不會從道德上覺得自己錯了,他們只會承認他們輸了。他們並不會認為自己對亞洲的侵略和對國內民眾的摧殘有什麼不對,這是一件符合榮譽感的事情,他們進行戰爭只是為了天皇的權威,為了自己民族的發展,為了一種亞洲強盛進而使黃種人在地球上有一席之地的夢想,他們為這一切感到驕傲。
他們依舊在神社裡供奉戰犯,這些出於榮譽感為日本人犧牲自己的祖先!即使是紀念廣島的死難者,他們依舊只會看到這些人為民族做出了犧牲,而不會看到這些死亡是誰的責任。
日本人傾向於認為對死亡的恐懼是一種懦弱,他們認為那些死在他們手下的異國士兵應該得到了自己的榮譽,就像他們自己的士兵一樣。他們從來不會想到什麼是責任,認可弱者就是一種責任,認可對死亡的恐懼是出於對生命的肯定,認可這世上有比所謂的榮譽感更重要的價值,那就是責任,那是無辜者的血淚!他們不相信弱者,就像希特勒一樣,他們認為良知是出於卑賤的懦弱。
以上就是我對日本人的看法,它是站在一個華夏人的角度將心比心的推測,所以並不一定真實,但這是我對日本拒絕認罪的解釋。
二戰如同一場夢魘,對中國是這樣,對日本又何嘗不是。日本打著重建黃種人驕傲的旗號,放縱從武士時代帶來的殺戮野蠻,本以為自己能成為擴張發散文明的華夏,卻變成了世界眼中高度文明的野蠻人。
4. 日本的性格——從地理、歷史因素看其文化必然
馬克思經典理論有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就區域國別研究這一領域而言,對於這一理論我認為應當有更加細致的解釋,我的理解是這個經濟基礎應當還包括經濟文化,而不僅僅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或許經濟文化本來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某種派生,但為了表述的方便,我們不得不使用這樣的詞彙來使表述更加明確。我所說的經濟文化不是簡單狹義的經濟領域的文化,而是經濟基礎的文化,是作為一個最根本、最基礎的社會文化統籌其他一切社會文化的,如果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一個不受地理、族群、國別約束的普遍性真理,那麼這種經濟基礎的文化則是決定當今世界各國有別,呈現出「十里不同鄉,百里不同俗」主要原因,而我認為,這種經濟基礎上的文化又是和一個地域的自然條件息息相關的,佛家講因果論,在區域國別研究領域中,我們要果倒因地去尋找社會發展的那個最初的起點,那個勾勒出具體社會的原始基因。
眾所周之, 日本是一個多山的島國,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即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為西太平洋島弧-海岸山脈-海溝組合的一部分,火山、地震活動頻繁,其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68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與中國、朝鮮、韓國等國相望,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溫和濕潤。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帶,多為沖積平原,規模較小,較大的平原有石狩平原、越後平原、濃尾平原、十勝平原等,其中面積最大的平原為關東平原。日本平原面積狹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生理密度高達2924人/平方公里,為世界第26位。日本自然資源貧乏,除煤炭、天然氣、硫磺等極少量礦產資源外,其他工業生產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等都要從海外進口,但是,日本森林和漁業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占日本陸地面積的69%,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這樣的地理區位,從全世界來看,肯定算不上最適合人類定居繁衍的「風水寶地」,遠遠比不上祖國的地大物博,但從近現代日本在東亞乃至全球的數次崛起表現來看,這個國家、民族必有其「過人之處」,具體來說,就是在面對世界現代化歷史潮流時,日本文化是有其比較優勢的。
從地理因素來講,日本這樣的國家是不可能長久處於安逸的,火山、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的頻發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生下來就必須要嚴肅面對的,和其他地域不同,日本這片土地上的人必須要視防災和「吃飯」放到同等重要,因為不可避免的天災和糧食都能危機生存,在天災面前,人除了增強防範意識以外並不會有扭轉局面的可能,只能盡力地去降低損失,並不能抹去傷亡的數字,有句話說得好,在自然面前人類永遠是渺小的,對於日本人來說,這樣的天災是常態,高頻發生的自然災害對於日本古代社會來說是一次又一次巨大的代價,小災就是一場小戰爭,大災就是一場大戰爭,只要有人喪身,就是對生產力的破壞,因為人社會關系的「杠桿」作用,凡不是人自然生理的死亡(生老病死),對於社會的穩定來說永遠是一個潛在的威脅(除非有法律的制度保障),所以自然災害、戰爭是威脅社會穩定運行的最大障礙。在這樣的客觀環境下生活人,其所處文化必然有警惕性的基因,文化永遠因人而存在,文化的演進方向永遠是利於人生存、生活的方向,而文化作為某種意義上的「社會存在」,就能影響「社會意識」,影響到每一個活生生的人。
如果讓我對日本的國民性做一個概括性的表述,我會用一組反義詞來形容日本——變革與保守並存。其文化基因就存在的變革精神,我在前文就做出了具體的論述,這就是因災而有的警惕意識,這種警惕意識就包括對自己所處環境的覺知能力,這樣的意識自然就有變革精神的含義在裡面。從日本歷史上的幾次大的變革就足以看出(向中國和西方的學習),日本在面臨生存問題上是可以放得下所謂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優越感的,對危機的感知和對安逸的陌生是在「不友好」的客觀環境中人的思維慣性。近代歷史的大勢是工業文明崛起,農耕文明沒落,對於日本來說,工業資源的缺乏是其發展工業的先天劣勢,所以極具侵略擴張基因的日本軍國主義乘勢崛起,尤其是「九一八」和「七七」事變,對於近代原本就苦難的中國無疑是雪上加霜。而日本文化基因中保守的一面同樣也是源於「天災」。
《菊與刀》一書中對日本的「等級文化」做出了鞭辟入裡的闡釋,而這也是日本最像中國的地方,中國和日本同處於儒家文明圈的輻射范圍,兩者相似性的源頭在哪呢?如果以唯物史觀的視角看待的話,我們最終也會回到那個最初的起點——天災。等級文化在政治上體現為中央集權,而集權於中央最大的好處便是可以做到對資源的集中投放。中國自古以來就「水患」不窮,黃河水患是歷代統治者的心頭大患,「治國」中的「治」就與水有關,可見水患天災對於社會穩定的破壞性何其之大!古代中國政治的架構可以說是圍繞「治水」展開的,可見集權政治在中國建立的必然性,同樣,日本政治上的集權或專制傳統難道和其頻發的地震、火山、海嘯無必然性的關系嗎?在這樣的客觀環境面前,一個強有力的大政府的出現是極其必要的。但是政治上的等級文化也不足以是日本文化中保守一面的充分解釋,就日本和中國的等級文化而言其也有明顯的區別,一言以蔽之,日本人是直接的信仰這個等級文化,中國人的等級文化是長期占據主流的儒家價值觀所影響而賦予的。
對於日本而言,不確定的生存環境足以讓人驚恐萬分,日本需要讓其畏懼並臣服的事物存在,如此方心安理得,不確定生存環境,即所謂「天」的人間化身就是等級的文化,天皇等級的制度以及不可言說的、靖國神社中的「神靈」(惡魔)。
5. 縱觀日本的發展歷史,有哪些是值得中國學習和借鑒的
1,學習精神,日本是最善於學習的民族,誰強學誰,古學中現學西。
2,鑽研精神,日本人做事公認的認真。
3,團結精神,一個日本人一條蟲,十個日本人一條龍。一個中國人一條龍,十個中國人十條蟲。
這也是最重要的,任何時代 中 國人都喜歡分裂。
4,禮儀與傳統的遵循。日本在繼承與發揚方面比中國好很多,不論是傳統文化還是當代的文明。比國內確實更好。
5,重視教育,我們要學習這,真的要學。
6. 從日本戰國歷史中我們學到什麼對做人做事有利的東西
回到尾張之後,豐臣秀吉想盡種種辦法接近織田信長。在織田家中,他的第一份工作仍是替信長拿拖鞋。雖然同樣是拿拖鞋的工作,但秀吉比從前更加用心。譬如說在寒冬的清晨,他將信長的拖鞋放進懷里溫暖,信長對於這種用心當然會有所回報。
他們之間相遇肯定不會看起來跟電影一樣那麼傳奇,但是肯定的秀吉用心的服侍才取得了織田信長的賞識。以上這個暖鞋的說法也被《信長之野望13-天道》採用。裡面就是織田信長從屋裡出來發現自己的草鞋是熱的,就問秀吉,秀吉回答說是用放進衣服裡面。信長不信,認為是秀吉把草鞋坐在了屁股底下,便扒開秀吉的上衣確實發現胸口都是黑色,沾滿了塵土,才相信確實是秀吉把草鞋在胸口來保溫。
------細心,認真,專注
7. 誰能評價一下日本的歷史 (古代)
日本古代歷史上由於四面環海,交通不便,長期處於一種閉關鎖國的狀態。文化上除自身發展的一些要素外,長期學習中原王朝(中國)。
8. 大家談談對日本各個方面得看法,最好實在點要從歷史角度出發
中國民間一直存在著一種強烈的反日情緒。199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在中國青年最不喜歡的國家中,日本名列第二[1].1997年,《中國青年報》進行的調查也顯示,絕大多數被調查者對日本的印象不佳。[2]最近,中國社科院日本所進行了一項全國性調查,調查說明中國國民對日本的印象普遍不好。[3]那麼,作為中國民眾中的一個重要的群體,中國大學生是如何看待我們這個一衣帶水的鄰邦呢?
2001年9-11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盧德平博士在北京地區就中國大學生的日本觀,對北京的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248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他的調查雖然樣本較少且局限於北京地區,但是,調查的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到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分析的也較為詳細,初步勾劃出了北京地區的大學生的日本觀的輪廓,是一項開創性的研究,為我們深入地研究這一問題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數據。[4]幾乎在同一時間,本人開始了對中國大學生美國觀的研究。為了了解中國大學生對美國的看法,本人先後對北京、福建、河南三地等九所院校一百多名大學生進行了訪談調查,在訪談調查過程中,本人聽從一個學者的建議,也順便了解了一下大學生們對日本的看法。另外,本人在授課過程中,通過課堂討論、課下交流、學生作業和試卷,也收集到了一些大學生對日本的看法。本人想利用自己手中的這些第一手材料,利用訪談調查的資料更為深入、形象直觀、具體生動的特點,對中國大學生日本觀進行一個更加具體的描述和分析,從而使我們對中國大學生的日本觀有一個更加深入的認識。
從本人掌握的第一材料來看,在許多中國大學生眼裡,日本是一個令人討厭或者非常討厭的國家。[5]日本在中國大學生中的這種負面形象,主是由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造成的,而二戰以後歷屆日本政府在歷史問題上的曖昧態度,又不斷地強化了日本的這種負面形象。但是,中國的大學生們對日本在戰後所取得的經濟成就給予了明確的肯定,對日本人的拿來主義、敬業精神、團結一致等表示敬佩。從總體上看,今天的中國大學生的日本觀,是以反日情緒為主導的,作為一種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這種日本觀的產生和存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從中日長期友好的角度看問題,這種日本觀也存在著片面性、簡單化,以及思維習慣上的單向性等問題。下邊,我通過三部分依次詳細地展開論述以上各點。
大多數大學生不喜歡日本
我在訪談調查中留下的一個深刻的印象,就是大多數中國大學生不喜歡日本。當我問及他們對日本的看法時,他們的習慣性反應,就是表現出一種憎惡的情緒。日本在他們頭腦中首先表現為一個負面的形象,一個拿著軍刀的侵略者的形象,[6]這使他們從國家和民族的角度的憎惡日本。
在訪談調查中,一位大學生用這樣一段話來表達他和他的同學對日本的整體印象:「從整體上說,我們幾個人可以說對日本人的印象不是太好。一想到日本人,就有一個人拿著軍刀的形象,就有一種鬼子進村的感覺,一種特別叫人難受的感覺。」[7]一提到日本就會產生有這種感覺的大學生,在大學生群體中並不是個別現象。我在另外一所大學調查時,當我告訴接受訪談調查者我想了解一下他及其他的同學對日本的看法時,他這樣回答我的問題,他說:「你可以這樣,你可以上網查一查與日本有關的話題,一萬個人中,有9999個是在罵日本,而且那簡直就是罵街了。像我們這代,尤其是我們北方的人,每一個人家中都有親戚,長幾輩的,受到過日本人真正的傷害。…對日本這個民族,沒法讓人理解,對它確實就是仇恨。沒辦法,美國好的話,有吸引我的地方,我可能還要去看一看。…日本再好,像天堂一樣,我們也沒法接受它。」[
9. 從日本的歷史中我們學習到什麼
通過學歷史到底能學到什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感想。一般這樣的文章的寫法有兩步:
1.提出自己的觀點,即「通過學習日本歷史,我想到了~~~」。
2.以所學的歷史知識論證自己的觀點。
感想可以是一條也可以是多條。你的文章要求1500字,如果不能就一個問題深入地展開,「湊夠」字數,我建議你採用多條感想的寫法,即提出一個觀點一條感想就找幾個例子加以論證。
比如:
想到了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吸收先進的知識和技術,才能進步。這里你可以用日本唐朝時派「譴唐使」來中國學習促進了自己的發展、明治維新向西方學習是自己迅速成為世界強國。
想到了教育是立國之本,是最大的資源。這里你可以用它二戰後的崛起中教育起的作用的例子加以論證。
強國不是夢,人才是關鍵。這里你可以把日本和中國清朝政府在甲午海戰中的表現加以對比來進行論證。
等等。還有好多,你可以有很多感想的。不要說是1500字,3000字也不成問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