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了解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歷史對於我們整個人類,就像記憶對於我們每個人一樣,它說明我們現在做的是什麼,為什麼我們這樣做,以及我們過去是怎樣做的。因此誰要想了解世界,就必須知道它的歷史。
Ⅱ 為什麼要了解公司得發展
了解公司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可以適當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目標。了解公司的未來可以對這個公司的發展潛力、空間有所掌握,要想有所晉升,有所發展,勢必要了解公司。
一般來講,企業的生命周期分為四個階段: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處於不同生命周期的企業,能夠帶給我們的價值也是不一樣的。
處於初創期的企業,會有很多機會。你可以大膽嘗試自己喜歡的工作,去承擔更多的責任:也許你需要開辟市場,要寫文案策劃,還可能會帶領團隊,負責招聘培訓等。這樣多方面鍛煉,自己的能力會得到全面提升。
處於成長期的企業,會有很多的職位空缺,所以你會有更多的晉升機會。相信只要你肯努力付出,就會有回報。在這種平台上,成為公司核心骨乾的機會就大得多。當然,這也意味著你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處於成熟期的企業,公司已經具備一定規模,在穩定發展,並逐漸走向規范化。這個時候,你可能會接觸到系統的培訓,得到職業化的培養,接觸到系統的工作流程等,以協調公司的發展。
如果你所在的企業正處於衰退期,要考慮的事情就多了。衰退期往往意味著較少的發展機會,你的晉升希望渺茫;而且這個時期的企業文化相對保守,即便你有什麼改革創新的想法來挽救公司,得到的支持也會少之又少。
總之,在選擇平台時,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與自身發展相匹配的平台。
如果你是剛畢業的學生,那麼成熟期的企業可以為你提供職業化培訓的機會,初創期的企業可以多方面培養你的能力,你的創意也會得到支持;如果是再次擇業,想要穩定的發展,可以選擇成熟期的企業;如果希望進一步提升自我,可以選擇成長期或初創期的企業。
Ⅲ 公司的沿革與作用概括
從公司的歷史沿革看公司制度的作用和價值
英國倫敦的大鍾是英國的象徵,然而它最初的出現是向人們傳遞一種嶄新的時間的信念----標准時。很早以前,各地的時鍾是根據太陽的運行而調整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鐵路公司的出現,挑戰了這個自然法則。由於鐵路線的蔓延,各地的時間不一樣,導致火車運行錯亂不堪,使得幅員廣闊的美國對標准時的要求更加迫切。1883年11月18日,美國統一鐵路時刻表誕生,從此,上帝的時間被改用人類的指針來度量,而改變這一切的,不是宗教,不是政治,甚至不是科學本身家,而是一個叫做公司的組織。
當然,被公司改變的不僅僅是時間。公司無處不在,它的存在像呼吸一樣自然。今天我們生活的世界,從有形到無形的種種成就,紛紛寫下公司之名。公司是一種組織,一種制度,一種文化,它是一種生存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在不同的國家,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引領著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公司曾經改變了歐洲,改變了美國,現在也改變著中國,近代,任何一個忽視公司發展的組織或者國家都已經逐漸凋落,只有借公司推動市場的生產力,解放個人的創造力,國家才能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心。是否擁有一個強大的公司已經成為關乎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問題。
那麼,公司是如何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他在歷史上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一般認為,公司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但是實際上公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遠的年代。大量史實表明,公司萌芽於古羅馬。古羅馬是靠戰爭發跡的,戰爭使羅馬疆域擴大,也使商人大發其財。但是戰爭以及維持遼闊疆域卻耗資巨大,於是政府與商人相互勾結,簽訂合同。某些大商人聯合起來為政府解決部分財政問題,政府則允許他們組成一定的商人組織,承包某些過去由政府控制的貿易及工程,甚至收稅職能。例如羅馬帝國時期,出現了類似股份公司那樣的組織。但是,隨著日爾曼人的入侵和羅馬帝國的滅亡,商業衰落,城市廢棄,破壞了公司賴以存在的基礎,最初出現的那種類似公司的團體在歐洲長達幾百年的時期里並未得以延續。直至10世紀以後,貿易才同城市一齊重現繁榮。中世紀初期,在城市和貿易發展的刺激下,公司這一組織形式重新萌生起來。城市發展了,政府的軍事開支和行政費用均需大量資金的支持。於是商人們便以替政府籌款為條件取得成立公司的特許權,獲取厚利。如果說羅馬帝國時期出現的公司組織或類似於公司的組織是公司史的源頭的話,那麼到了歐洲中世紀,公司組織或類似於公司的組織就已經成為事實了。不過,這些原始公司缺乏公司法了規范,形式上具有多樣性,組織上的合夥性與不穩定性,數量和規模的局限性,責任的無限性等特徵。
15到17世紀由歐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發現、新大陸的發現、第一次環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險活動,這些被總稱為地理大發現的活動一點點的勾勒出了世界的全貌,擴展了整個世界市場的空間。歐洲各國及其商人們為了尋求物質資料,開始進行殖民擴張,公司率先出發了。17、18世紀,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法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建立了新興的美國,封建主義的基礎受到沖擊,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來臨。歐洲大陸的主要封建國家也陸續進行改革,客觀上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殖民的擴張和掠奪,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以及對物質資料和財富的大量需求,各國及其商人們通過建立一種組織性強的經濟實體進行競爭和尋求最大化利益,至
此,近代公司得以產生和發展起來。近代公司形成了初步的法律規定,轉向股份集資經營為主導,危險責任為主體,特許公司為特色。需要注意的是,從17世紀初到19世紀的整整兩個多世紀中,歐洲各國的特許公司壟斷著海外貿易,金錢與權力的結合逐漸走向巔峰。但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小工廠主的成長,伴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興起,在英國自由貿易最終取代了國家壟斷。在此期間,英法都曾出現盲目的公司熱和股市泡沫,為此,股份有限公司制度經過百餘年才得到法律的確認。
18世紀末,由於資本主義制度的正式確立並逐步發展,有限責任制的確立和不斷完善以及公司立法的日益完善,現代公司開始發展起來。進入19世紀,法人制度得以確立,公司制度特別是股份有限公司開始了全面發展時期。而有限公司實際上到了1892年才在德國出現,有趣的是,有限公司並非產生於社會經濟實踐,而是由法學家、經濟學家和立法部門聯合設計並於1892年以《有限責任公司法》推出了這一形態。19世紀中葉以後,現代公司制企業成為世界各國公司的主要形式。20世紀初,公司已經普遍流行,並在實力上成為占統治地位的企業組織形式。這期間,法人股東的出現,使得母子公司形式得到發展,一些大公司藉此形成了跨地區、跨國家的公司體系。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公司也不例外,在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會帶來負面影響。公司創造財富、提供就業、帶動經濟增長;公司推動創造發明、產生新的社會文化;公司改變社會秩序、影響制度建設。但同時,公司也放大了人類的貪欲,帶來權力失衡和貧富懸殊。曾經有人說過:「越是強大的力氣,越是需要約束。公司是個危險的傢伙。」
公司帶來了人類歷史上最快速的經濟增長,不過,由於資本的擴張促進了工業化的進程和城市化的發展,各國也面臨著一系列社會問題:貧富差距、勞資矛盾、貪欲膨脹、欺詐橫行等等。這是時代轉型所必須經歷的痛苦,雖然這並非由公司造成,但是卻無法掩飾公司的罪過------它們因公司而被加劇和放大。累積的問題在20世紀30年代爆發,危機以美國紐約股票價格狂跌開始,很快波及全美國,並迅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這次危機震撼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被稱為「三十年代的大危機」。於是,以這次大危機為轉折點,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獲得了重大的發展。戰後,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占統治地位的條件下,又爆發了兩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1973~1975年的危機和1980~1982年的危機,這兩次危機都是在「停滯膨脹」的背景下發生的。離我們最近的2008年,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美林「委身」美銀、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得世界各國都為美國金融危機而震驚。華爾街對金融衍生產品的「濫用」和對次貸危機的估計不足終釀苦果。此次金融危機迅速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遭到重創,堪比1929羅斯福執政時期的經濟大崩潰。經濟危機給整個經濟市場和民眾帶來了災難性的傷害:失業人數迅速增加;貧困加劇,人們食不果腹;引發通貨膨脹使物價上漲;國際關系趨於惡化;由於經濟全球化,危機波及全世界,後果不堪設想。這些席捲了整個西方世界的經濟危機,給公司的發展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深刻教訓,也由此而改變了人們對市場經濟的認知。
現今社會,一些跨國的全球性的大公司主宰者世界經濟的發展,他們往往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通過相互協議或聯合,對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銷售和價格進行操縱和控制,這樣,就損害了其他中小企業和民眾的利益,不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是我們所不能容的。在資本主義經濟里,壟斷指少
數資本主義大企業,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通過相互協議或聯合,對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銷售和價格進行操縱和控制。壟斷者在市場上,能夠隨意調節價格與產量。公司作為公司壟斷的主體,不能推卸其責任。壟斷破壞了人類進步與生存的競爭機制,導致有效投資不足,滋生腐敗毒瘤,必須加以制止。
自誕生起,公司從未改變向外的姿勢,天災或是戰火,政治鴻溝或是文化差異,都不能阻擋它與生俱來的沖動。20世紀90年代開始,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跨國公司無疑是最重要的推手。公司自身的樣態和理念也在隨之改變:資源全球配置,互聯網帶來空前的商業民主。這一切的一切,都給公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會,也會帶來新的問題。面對已經被公司改變的地球和地球上所有公司的未來,我們喜憂參半,又滿懷憧憬。但無論是福還是禍,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身邊一切的一切,都離不開公司。
只要市場依然還在遠方,公司就能調動起自我校正的能力,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間,公司早於政府建立起溝通的渠道,即使政治力量將世界一分為二時時,公司也一直在無孔不入的尋找著商機。我們期待著公司給我們新一翻的驚喜,而不只是「驚」。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Ⅳ 福特汽車公司的發展歷史對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發展有什麼意義
福特汽車公司鮮明地證明了一個大公司如何向許多個戰略方向出擊。
一、通過集中生產單一產品的早期發展戰略
在早期,福特公司的發展是通過不斷改進它的單一產品—轎車。在1908年製造的T型轎車比以前所有的車型有相當大的改進。在它生產的第一年,就銷售了10000多輛。1927年,T型轎車開始將市場丟給了它的競爭對手。福特公司又推出了A型轎車,該型車流行了幾種車體款式和富於變化的顏色。當A型轎車開始失去市場、輸給它的競爭對手的時候,1932年,福特汽車公司又推出了V-8型汽車。6年後,在1938年,Mercury型車成為福特汽車公司發展中檔汽車市場的突破口。
福特汽車公司也通過擴大地區范圍進行發展。在1904年,它進入加拿大市場的舉動就證明了這一點。也是在它的發展早期,福特公司採用了同心多樣化戰略,在1917年,開始生產卡車和拖拉機,並且在1922年,收購了林肯汽車公司。
二、縱向一體化戰略
福特汽車公司的多樣化生產集團是後向一體化戰略的傑出實例。下面介紹福特公司在這一集團中幾個部門的作用。
1.塑料生產部門——供應福特公司百分之三十的塑料需求量和百分之五十的乙烯需求量。
2.福特玻璃生產部門——供給福特北美公司的轎車和卡車所需的全部玻璃,同時也向其它汽車製造商供應玻璃。這個部門也是建築業、特種玻璃、制鏡業和汽車售後市場的主要供應商。
3.電工和燃油處理部門——為福特汽車供應點火器、交流發電機、小型電機、燃油輸送器和其它部件。
三、福特新荷蘭有限公司——同心多樣化戰略
在1917年,福特公司通過生產拖拉機開始了同心多樣化戰略。福特新荷蘭有限公司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拖拉機和農用設備製造商之一,它於1978年1月1日成立。福特新荷蘭有限公司是由福特公司的拖拉機業務和新荷蘭有限公司聯合而組成的,後者是從Sperry公司收購來的農用設備製造商。
福特新荷蘭有限公司隨後兼並了萬能設備有限公司,它是北美最大的四輪驅動拖拉機製造商。這兩項交易是福特公司通過收購實行它同心多樣化戰略的最好例證。
四、金融服務集團——跨行業的復合多樣化戰略
福特汽車信貸公司的成立,是向經銷商和零售汽車顧客提供貸款。這可以說是實行同心多樣化戰略。
不過,在20世紀80年代,福特公司利用這個部門積極從事復合多樣化經營。在1985年它收購了國家第一金融有限公司,後者是北美第二大儲蓄和貸款組織。在1987年後期,它收購了美國租賃公司,它涉及企業和商業設備融資、杠桿租賃融資、商業車隊租賃、運輸設備、公司融資和不動產融資。
五、其它跨行業的復合多樣化戰略
福特汽車土地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個經營多樣化產品的部門,也是跨行業多種經營的典型實例。到1920年,這個部門圍繞著密歇根福特世界總部建立了59個商用建築。由這個部門所擁有和由它管理的設施及土地的市場價值估計有十多億美元。
六、調整戰略
在它的發展歷史上,福特公司曾經被迫實行了幾次調整戰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福特公司以每月幾百萬美元的速度虧損。亨利·福特二世重組了公司並實行分權制,這使公司迅速恢復了元氣。也許被許多美國公司採用的最富戲劇性的調整戰略是由福特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所完成的。從1979年到1982年,福特公司的利潤專職損額達5.11億美元。銷售額由1978年的420億美元下降到1981年的380億美元。不必說,福特公司陷入了嚴重的危機。虧損的原因之一是激烈的國際競爭。也許更重要的是,許多虧損的原因是福特公司運營的方式。新車的款式看起來像許多年前一樣;在部門之間(如設計與工程)很少溝通;管理層所做的管理公司員工的工作很不如意;很少向上級部門傳達情況等。
福特公司的管理層做了些什麼來轉變這種情況呢?首先,他們顯著地減少了運營成本。在1979年到1983年期間,從運營支出中就節省了4.5億美元。其次,質量成為頭等大事。管理層也改變了福特公司設計小汽車的程序。以前,每一個工作單位是獨立工作的。現在,設計、工程、裝配等部門都在這個過程中一起協調工作。不過,福特公司實行的最重要的改變是一種新的企業文化。從首席執行官Philip Caldwell和總裁Donald Petersen開始,改變了公司的優先次序。一種新型管理風格建立起來了,該種管理風格強調聯合行動和在工作中所有雇員向著共同的目標的參與。在福特公司,人們建立起了更加密切的關系,並且更加強調雇員、經銷商、供應商之間的關系,呈現了一種新的集體工作精神。
七、放棄戰略
多年來,福特公司不得不不情願地放棄它的某些經營單位。例如,在1989年10月,福特公司和一夥投資商簽署了賣掉它Rouge鋼鐵公司諒解備忘錄。福特之所以賣掉這家公司是因為它不想支付實現其現代化的成本。估計在其實現現代化的幾年中,每年的現代化費用1億美元。福特公司做出的其它放棄決策包括:在1987年和1986年,分別把化工業務和漆料業務賣給了杜邦公司。
八、收購和合資經營戰略
1989年11月2日,福特公司以25億美元收購了美洲豹私人有限公司,以作為消除它在汽車市場上的一個弱點的手段:即產品缺乏在豪華轎車市場上的競爭。豪華類別的一些競爭轎車有豐田公司的凌志LS400,本田阿庫拉·傳奇和寶馬三個系列。在1989年,豪華轎車的需求是250億美元,預測到1994年能增長到400億美元,這個增長速度比整個汽車市場的增長速度要大得多。福特公司把美洲豹轎車看作是進入美國和歐洲豪華轎車市場的機遇。
福特公司也採用了合資經營的戰略——具有較重大意義的兩項合資經營是和馬自達及日產公司實現的。福特公司和馬自達公司一起合作生產五種汽車。例如,在馬自達生產車間生產的Probe汽車,外部和內部的設計由福特公司進行,細節性的工程技術由馬自達公司完成。
日產公司和福特公司正在合作開發前輪驅動的微型貨車,福特公司將在俄亥俄州的卡車廠製造該車,並將由兩個公司銷售。在澳大利亞,福特公司的Maverick汽車是日產四輪驅動車Patrol的一種車款,它由福特公司的經銷商銷售,而日產公司經銷商銷售福特公司的Falcon客貨兩用車和運貨車。
從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福特公司採用了戰略的組合。顯而易見,公司採用了很多戰略。不過,在這戰略實例亦說明了許多戰略的選擇。
Ⅳ 對CIS發展歷程的現時代認知(500字以上)
CIS戰略是企業文化的形象體現和外化,是企業文化中最活潑,最有影響力的部分,而企業文化的發展與建設又為正確實施CIS奠定了基礎。因此,了解CIS發展歷史對深入學習企業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CIS作為一種現代企業經營戰略,它並非一蹴而就,它經歷了一個從CI到CIS的演進過程。CI(CorporateIdentity)意即企業識別,其最初只是一種統一企業視覺識別,提高企業產品知名度,進而達到擴大銷售目地的手段。早在20世紀初,義大利企業家密羅·奧利威蒂在伊布里亞開設工廠生產打字機,為了提高自己產品的競爭力,他一方面重視企業標識的設計,並使其商標不斷完善,另一方面他還開設了托兒所,以此提升企業形象。1914年,德國著名建築學家比德貝漢斯受聘為德國AEG電器公司的設計顧問,並為其進行了統一的商標、包裝、便條紙和信封設計,這為統一企業視覺起到了積極作用。
以上這些商標、標識統一設計雖還不能視為嚴格意義上的CI設計,但卻可以看作CI視覺識別的雛形。
CI正式發軔於1940-1950年代的美國。在此期間,美國先後有三家企業採用CI設計,他們分別是CBS公司,IBM公司和西屋電器公司,其中以IBM公司的標志設計最為著名。因此,有人將當時IBM公司導入CI計劃視為CIS創立的標志。
CIS的導入使很多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經營業績,如克萊斯公司在1960年代初,一下子把市場佔有率提高了18%;1970年可口可樂公司導入了CIS,改造了世界各地的可口可樂標志,結果在世界各地掀起了CIS的熱潮。
日本緊隨美國潮流,1960-1970年代引入並發展了CIS,它發展和強化了「理念識別」,不僅創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CIS實踐,而且對CIS的理論作出了貢獻。特別是在美國CI的基礎上創建了以MI與BI為核心的CIS。
1980年代前後,CIS傳入東南亞,我國港台地區企業在70年代末開始導入CIS,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發展,許多企業也漸漸重視並導入CIS,如太陽神、報喜鳥、德力西、李寧等已取得有目共睹的戰績。近年來,我國出現了許些CIS策劃、設計等專業公司,為企業導入CIS,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作出了貢獻。
中國CIS發展歷史劃分為三個時期:
引進期
引進期起源於1988年8月太陽神集團公司首開先河成功導入CIS戰略,時間可劃分到1994年。引進期以「粵貨名牌」獨領風騷為標志,當日大批廣東民營企業、鄉鎮企業紛紛引進開發CIS,以新產品上市創立名牌為目標,通過CIS策劃自創品牌,除了太陽神還有健力寶、TCL、科龍、美的、萬家樂、華帝、康佳、三九等等,出現全國「飲珠江水,用廣東貨」現象。CIS在中國成為征戰市場一大行銷利器,企業開始普遍關注CIS魔力。CIS所顯示出的市場開拓力,開始令企業家感到驚訝,同時更令設計界、新聞界、公關界等有關社會組織感到新奇,來自各方面的關注、宣傳、炒作、研討、推動,一時間,中國大地沸沸騰騰,掀起了一陣CIS熱浪。
推廣期
推廣期從1995年開始到2000年。這一時期的CIS成果,不如第一時期顯著與快捷,但其蘊含的歷史意義卻更為深刻。正泰、德力西、康奈、人民、報喜鳥、吉爾達、庄吉、奧康、紅蜻蜓等一大批中國馳名品牌,徹底改變了消費者對溫州產品的偏見。CIS潮流開始向東部較發達沿海地區和內地推廣開去。日本、台灣、香港等CIS策劃設計人士紛至沓來。寶鋼、杉杉、嘉陵、中國電信、國際航空、建設銀行、茅台、海爾、新飛、七匹狼、聯想等開始抓質量,塑品牌。企業開始由CIS初期以視覺為主導的「表象性CIS」走向深入,更注重整體形象的提升與重塑,經營理念(MI)和行為規范(BI)的全面導入。
成長期
成長期從2001年開始。CIS開始向縱深發展。其典型特徵是以品牌為導向和核心,將導入CIS的著力點集中建立和培育國際知名品牌,實施品牌戰略,提高市場競爭力這一主線上。加入WTO後CIS發展方向也同國際化「品牌導向」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