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嶽麓版歷史必修三第二課分兩個課時怎麼講

嶽麓版歷史必修三第二課分兩個課時怎麼講

發布時間:2022-11-12 03:20:38

1. 歷史高二嶽麓版必修三第一、四、五單元重點詳細整理 最好是專業人士自己整理

第一單元 復習資料
第一課孔子與老子
一、 孔子
1、 生平著述:
生平:「三家一創」。 著述: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和《樂》、《語》2、 學說:
①、政治學說:
A、「仁」:仁者愛人;對統治者而言要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對所有人而言,要理解體貼他人,以此調節人際關系,穩定社會秩序。愛人途徑是「忠恕」,其內容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B、「禮」:「克己復禮」:做人要剋制自己,行為要符合「禮」的要求;「禮」就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實現禮的重要標準是「正名」,從而達到名正言順、貴賤有序;評價:體現了保守一面。
C、「為政以德」:統治者要愛惜民力,以德教化百姓;以「禮」治國的同時,逐步改良政治
「仁」、「禮」是其思想核心
②、哲學觀點:(天命觀,畏天命)「敬鬼神而遠之」,「不能事人,焉能事鬼」。把探討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優先位置,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
③、教育思想:
教育對象:「有教無類」
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學習方法:「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當仁不讓於師
3、 歷史地位:
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其所倡導的儒家思想被後人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儒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
③、其本人的歷史價值:被推崇為聖人,受後人景仰。
二、 老子:
1、 生平著述:後人整理:《道德經》;道家學派創始人
2、 學說:
①、哲學思想:
A、「道」:是抽象的概念,是凌駕於天之上的萬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了「天命」的絕對權威。
B、辯證法思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並可互相轉化;這種轉化是通過「守靜」來實現的,不需要條件。
②、政治學說:「無為而治」: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不要過分威逼百姓-—積極
愚民政策---消極
3、 歷史地位:
①、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 ②、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老子代表了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思想
第二課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 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
1、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出現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會變革時代,造成思想和言論的空前自由
3、私學興起,教育相對普及,培養了大批人才
4、動盪的兼並局勢,各國君主都想稱霸爭雄,所以竟相禮賢下士、招攬人才
二、儒家
一)、孟子和《孟子》
1、孟子的思想:
①、仁政學說:統治者以仁愛之心對待人民,以德服人,爭取民心,民貴君輕;尊王賤霸
②、性善說:仁、義、禮、智與生俱來---性善的理由;「慎獨」是其最高境界
③、利義觀:養浩然之氣;先義後利、捨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 孟子思想的歷史地位:
①、《孟子》成為四書之一 ②、他被稱為「亞聖」
二)、荀子、《荀子》
1、荀子的思想:
①、天命觀:「明天人之分」、「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②、性惡論:人性本惡;後天教育可使人由惡向善
③、政治思想:「禮法並施」、「王霸兼用」
2、荀子思想的歷史地位
①、被視作儒家異端 ②、在中國哲學上具有深遠影響
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
三、 墨家—代表下層勞動群眾的思想
1、 墨子與墨家:有嚴密的組織,領導人稱巨子
2、 墨家思想
①、兼愛:與孔子仁愛不同,是沒有血緣關系和等級差別 的愛
②、非攻:主張各國平等,反對不義的兼並戰爭
尚賢、尚同:不分等級,舉用賢才;最高職位由賢者擔任,推崇權威
尚力、節用、節葬
3、墨家思想歷史地位
①、代表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
②、戰國一度成為顯學,之後不被重
四、 道家
1、 莊子與道家
2、 莊子的思想:
①、「齊物」:世間萬物本質是相同的
②、「逍遙」:含義:對事物的變化採取旁觀超然態度;方法:無所恃
③、天與人「不相勝」(天命觀)
④、在文學、美學方面的建樹
五、 法家
1、韓非與《韓非子》
2、韓非的思想:
①、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
②、今必勝古、主張變法革新
3、 法家思想的歷史地位
①、在當時適應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②、在後世與儒家思想互為表裡,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六、 兵家
1、《孫子兵法》
2、吳起與《吳子》:文德與武備並重、教戒為先
3、孫臏與《孫臏兵法》:重視戰爭規律、造勢、人的作用

七、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歷史意義

1、儒家學說: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則

2、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思想

3、法家學說:其中的變革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 對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綜合認識

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巨變時期,代表社會各個階級和階層的人民從各自經濟、政治利益出發,形成了各種學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學派。

在理論上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斷於法」,實行法治,強調暴力統治;道家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補性。

在實踐上經過秦、西漢初年的治國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在動盪年代,軍閥割據,難以用儒家路線實現全國大一統,而法家路線卻能收到這樣的效果;在動盪結束之初,人口凋弊,生產破壞,應該實行道家無為政治,與民休息,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當國家穩定,走上正常運行軌道之後,不能再實行嚴刑峻法的暴力統治,而已儒家路線為宜。

三者之間表現了互相融合吹勢,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線為基礎,以法家路線為輔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構築了傳統文化中的人道主義精神;道家思想,構成了封建正統思想中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政治家改革圖強的理論武器。三者的綜合,共同構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附一:百家天命觀的對比:

儒家
孔子
敬鬼神而遠之

孟子
天命是人民意志的體現

荀子
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老子
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前民有道

莊子
天與人「不相勝」人不能改造自然

墨家
墨子
上天有意志,鬼神也存在,崇信鬼神

附二:百家共同點:理想主義;對天、地、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對現況的暴露與批評。

第三課 漢代思想的大一統

一、 漢初的黃老之學

1、 出現的社會背景:經濟殘敗,百興待興,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

2、 盛行時間:漢初到漢武帝即位約70年間

3、 社會地位:是政治上的指導思想,處於統治地位

4、 主要內容:

①、黃帝的學說:治身(養生)

②、老子的學說:治國(無為而無不為,積極無為)

5、特點:兼采眾家、積極無為

6、作用:使漢初社會迅速恢復元氣

7、漢武帝時衰落原因:

①、主觀上黃老之說不能適應強化中央集權形勢發展的需要

②、客觀上儒家學說經過自我調整,整合出一套為中央集權服務的新的理論體系,即董仲書的新儒學。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新儒學理論來源: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陰陽、黃老和法家思想

2、新儒學基礎:天人感應學說;

①、君權神授,「屈民而伸君」 ②、要實行仁政,「屈君而伸天」

4、新儒學的影響:有利於君主統治和鞏固國家統一;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作用。

5、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及其影響:

①、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 ②、使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 董仲舒對新儒學的改造

(1) 形成背景:經歷了六七十年的休生養息,到漢武帝時期,西漢國力強盛,漢初的「無為」思想已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了。土地兼並、商賈膨脹、邊境不寧、王國問題困擾著西漢統治者,強盛的西漢需要有一種新的統治思想來維護封建統治。於是,董仲舒為適應封建統治的需要,對儒學進行了針對性的改造。

(2) 思想核心:「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是新儒學的思想核心。「天人感應」即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他代表天意君臨天下,同時也必須順從天意。與天同則大治,與開異則大亂。「君權神授」,即「天子受命於天,天下人受命於天子」。

(3) 特點:新儒學以儒學為基礎,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具有神學色彩,其哲學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義的。

(4) 目的:給統治者披上神聖的外衣,政治上主張實現大一統,以加強君權、維護君主制,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維護思想上的封建專制。

(5) 對當時的影響:為維護加強西漢中央集權,防止分裂,具有進步意義,適應了西漢社會的發展。

(6) 對我國歷史的影響:提出的封建倫理綱常,被後人奉為道德規范。把儒家思想神學化,使儒學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不僅為封建統治者提供了意識形態上的理論支柱,而且對中國人的倫理觀念、文化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 漢代新儒學與先秦儒學的區別與聯系

經過董仲舒改造後的新儒學,能夠取得統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是增加了「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和「三綱五常」的理論,強調神化皇權和等級名分,符合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需要。同時,新儒學又增加了「大一統」思想,並融合了陰陽家、黃老之學及法家的一些思想。這些都是先秦儒學所不曾擁有的。而先秦儒學宣揚「禮」「仁」「仁政」「民本」也為新儒學繼承,並適應漢武帝時期的政治需要。新儒學正是對先秦儒學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使儒學從先秦的民間學說,到漢武帝以後成為官方學說。

從內容上看,既增加了「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大一統」的思想,又繼承和發揮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同時兼采眾家思想之長。新儒學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神化皇權,由此成為封建正統思想。

第四課 宋明理學

一、 理學興起的社會背景:

1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道教廣泛傳播使儒學的統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2魏晉南北朝以來,到唐宋達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在家思想互相滲透。

3志存高遠的儒學志士吸收儒、道思想,探討匡時濟世的新儒學體系。

二、 宋明理學:

一)、程朱理學(開創:二程;集大成者:朱熹)

1、內容:

①認為「理」是離開事物獨立存在的客觀實體,是世界的本原。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知先行後 ③、存天理,滅人慾

2、歷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為「偽學」。 ②、明初確立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③、明中期失去「匡時濟世」的追求。

二)、陸王心學

1、內容:

陸九淵:

①、「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②、通過「發明本心」以求理,即通過內心的反省以求理。

王陽明

③、「致良知」,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

④、知行合一

2、歷史地位: 重視個體的主動作用,反對束縛,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三)、宋明理學的評價:

1、壓抑人性,扼殺人生自然欲求

2、重視主觀意志力、崇尚氣節強調社會責任感等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

第五課 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一、 異端思想家李贄

1、 李贄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舊 ②、商品經濟沖擊下人們競相逐利

③、士人強烈追求個性和發展經濟的要求

2、 李贄思想主要內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挑戰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②、揭露批判程朱理學的虛偽,倡導個性的自由發展。

③、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 經世致用思想:

背景:

①、明王朝內外交困、危機四伏 ②、八股取士 ③、士大夫主張以史為鑒,學術與現實相結合

內容:

①、提倡務實學風和行為

②、顧炎武:按土地肥瘠定稅,減輕人民負擔,因地制宜,振興工商。

③、王夫之:嚴以治吏,寬以養民;大賈富民者,國之司命也「。

④、黃宗羲:「工、商、皆民生之本」。

2、君主專制的批判 背景:明朝後期,君主專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內容:

①、揭露專制帝王的罪惡:黃 ②、關注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和人民的安居樂業:顧

③、提出了種種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顧、黃

2、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評價:

①、對君主專制統治造成了強烈沖擊。 ②、給後世民眾以深刻啟迪。

③、構成中國早期啟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 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進步主張

(1) 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獨裁,提倡「人民為主」。黃宗羲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強調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標准應當是看廣大百姓快樂與否。顧炎武也激烈反對君主專制,主張限制君權,提出亡國與亡天下的區別,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鼓勵人民關心國家大事。王夫之認為天下的土地不能為君主一人所有,而應當是從事農業的老百姓都有份。

(2) 經濟上,重視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強調經世致用。黃宗羲駁斥輕視工商業的傳統思想,指出工商業和農業一樣,都是「民生為本」,應該受到保護。顧炎武、王夫之主張文人應多研究一些有關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反對空談。

(3) 思想上,批判繼承傳統儒學,構築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黃宗羲批判舊儒學的「君為臣綱」的思想,繼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新思想命題。顧炎武批判道學脫離實際的學風,提倡走出門戶,到實踐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學先前宣揚的「天命論」和「生知論」,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義體系。

★ 中國明清之際早期啟蒙思想和法國啟蒙思想的異同

1)相同點:這兩種思想都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封建制度進行了大膽揭露和深刻批判,也就是說都是反封建的。

2)不同點:中國明清時期的啟蒙思想尚未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縛,沒有提出資本主義性質的新政權方案,對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民主革命產生的影響有限。法國啟蒙思想,徹底批判了封建制度與封建神學,提出了三權分力等資產階級國家藍圖,為即將到來的法國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動員。

★ 明清進步思想的主要特點

1)反傳統,反教條。以「異端」自居的明朝進步思想家李贄,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他還提出男女平等和「萬事皆生於兩」的觀點,令維護名教傳統的士大夫驚懼。

2)反對封建專制。清初黃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得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結論。

3)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顧炎武提倡「眾治」,反對「獨治」;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當時的思想家還提出了種種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這些思想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產生了一定影響。

4)反映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黃宗羲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

第六課 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實踐

★ 中國古代科技文化長期發達、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原因

(1) 國家統一,疆域遼闊。

(2) 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促進科技文化進步。

(3) 個民族間聯系和經濟文化交流不斷加強。

(4) 教育的不斷發展,培養了從事科技文化事業的人才。

(5) 清朝之前,中國歷代統治者大都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外文化交流不斷,中國人民收外來優秀文化的精華。
(6)中華民族具有勤勞、刻苦鑽研、重視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富於智慧和創新精神。
一、 天文學
1、 觀測天象
①、商朝最早的日食記錄
②、春秋最早的慧星、哈雷慧星的記錄
③、戰國最早的天文學專著---《甘石星經》
④、戰國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⑤漢代最早的太陽黑子的記錄
2、天文儀器:
①、秦漢時期已發明了「渾儀」,是觀察天象的儀器。
②、張衡:水力渾象儀,是觀察和演示天象的儀器;地圓學比歐洲早1000年;地動儀
③、僧一行:黃道游儀,確實恆星位置;測出子午線長度;水運渾象儀。
④、郭守敬:簡儀,比歐洲早300年;黃赤交角;地球繞太陽公轉時間比實際只差26秒;《授歷》
二、 數學: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籌算
②、西漢:《周髀算經》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
③、東漢:《九章算術》:田畝面積、谷倉容積、正負加減、二次方程元代:珠演算法
④、三國:劉徽,計算圓周率的方法,精確到3.1416
⑤、南朝:祖沖之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七位:領先世界1000年
⑥、曠世奇才朱載堉,第一次以精密的計算為基礎,構築起一套科學的音律體系。
三、四大農書:
①、《齊民要求》南朝,賈思勰,第一部完整農書
②、《農桑輯要》元代,最早的官修農書
③、《農書》元代,王禎,重點在生產工具的改革
④、《農政全書》明代,徐光啟,介紹西方水利技術
四、醫學:
①、春秋戰國,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②、西漢《黃帝內經》:現存的較早的一部醫書,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
③、東漢「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奠定了辯證施治的醫療原則。
④、東漢神醫華佗發明麻沸散,創「五禽戲」
⑤、東漢《神農本草經》中國 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著,奠定葯物學發展基礎
⑥、《唐本草》第一部由政府篇寫的葯物學專著
⑦、唐葯王孫思邈《千金方》方劑
⑧、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葯物學最高成就
五、工程建築成就:
①、秦國蜀守李冰,都江堰水利工程(防洪灌溉),使川西平原成為 「天府之國」
②、秦長城(秦趙燕)西起臨洮東至遼東、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
③、隋朝開鑿大運河
六、四大發明:
一)、造紙術:
①、西漢纖維紙 ②、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③、作用: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延續和傳播
二)、印刷術
①、現存最最的印刷品,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剛經》
②、北宋畢升,活字印刷術
③、13世紀傳入朝鮮,後傳入歐洲
④、作用:對歐洲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乃至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巨大的影響。
三)、火葯:
①、唐孫思邈《丹經》硫磺伏火法 ②、唐末用於戰爭宋用於狩獵、采礦等
④、14世紀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⑤、作用:為歐洲資產階級確立統治產生巨大影響
四)、指南針:
①、戰國的司南 ②、北宋人工磁體指南針,用於航海
③、13世紀傳入歐洲 ④、作用:對地理大發現起了重要作用

2. 求教有經驗的歷史老師,嶽麓版的鴉片戰爭要講幾課時呢

教案放學校了。我們那是人教版,但是全國課本大體都個人教版相似。鴉片戰爭要講2課第一課時到虎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第二課時到鴉片戰爭影響和南京條約和課後練習,我那會第二課時練習留了個尾巴第三次上課講了幾分鍾才搞定。

3. 高中嶽麓版歷史必修二知識點

下面是網路文庫的資料,可以直接下載,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高一歷史嶽麓版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4. 高三歷史必修三的第二單元知識點

我們要用已有的歷史知識去分析、評價這些新的歷史時間,做到學以致用,這樣不僅會強化自己的基礎知識,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會不斷提高自己學習歷史的興趣。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的 高三歷史 必修三的第二單元知識點,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三歷史必修三的第二單元知識點1

一、蒙古的興起:

1、蒙古興起:蒙古族是我國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長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鐵木真打敗周圍各部,統一蒙古高原;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源召開大會,蒙古貴族推舉他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蒙古汗國建立。

2、擴張戰爭:中亞、俄羅斯、印度河流域;滅西夏、金;招降吐蕃,佔大理。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統一全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1272年,忽必烈定都燕京(今北京);元朝統治中心向中原轉移。1276年占臨安,滅南宋;1279年統一全國。

三、元朝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齒輪油泵國家的發展:

①漢族人民遷居邊疆,帶去先進生產技術,開發了邊疆經濟。邊疆各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雜居,加強了民族融合。

②遼金時期入居黃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與漢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視為「漢人」。

③唐朝以來,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國一些地區定居。他們和漢、蒙、畏兀兒等民族長期雜居、通婚,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④元朝時,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元朝在澎湖設巡檢司,加強了對琉球的管轄。

四、元朝的行省制度

1、中央——

①、中書省:行政機構,行使宰相職權;同時直接管轄河北、山西、山東。

②、樞密院:中央軍事管理機關;

③、御使台:監察機關;

④、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既是中央機構,又兼地方行政職能)

2、地方: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元統治者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員管理,對後世影響深遠【省的建置沿用至明清、當代。重要行省:北—嶺北;東北—遼陽;江浙(轄閩浙台);湖廣(包南海諸島);西南—雲南】。

高三歷史必修三的第二單元知識點2

1、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史的歷史沿革:

一、原始社會(二三百萬年前——公元前21世紀)

過渡時期(皇帝堯舜禹時期大約4000——5000年前)

二、奴隸社會(公元前21世紀——春秋時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會(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鴉片戰爭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40年——1949年)

五、過渡時期(新民主主義社會)(1949——1956年)

六、社會主義社會(1956年——今天)

一、奴隸社會的發展史:

1、夏(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建立)(前21世紀——前16世紀)

2、商(奴隸制社會的發展時期)(前16世紀——前11世紀)

3、西周(奴隸制社會的鼎盛時期)(前11世紀——前8世紀即公元前771年)

4、東周(奴隸制社會的衰落時期)

(春秋時期(奴隸制社會的瓦解時期)(前770年——前476年)

(戰國時期(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會的歷史沿革:

1、秦漢時期(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會形成時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東漢)

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大分裂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公元220年魏國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國時期(大分裂時期)(907年唐滅——960年北宋建立)

4、遼宋夏金元時期(少數民族政權並立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時期(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記 方法 :以奴隸社會為例:

夏(前21世紀)減去5個世紀——就是商(前16世紀)

再減去5個世紀——就是西周(前11世紀)——減去3個世紀(就是東周即春秋時期開始(前8世紀前771年)——再減去3個世紀(就是戰國時期開始(前5世紀前475年,進入封建社會)

理解記憶: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權部分淪喪,區別於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經濟上資本主義開始興起,但是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佔主導地位。

如何運用政治學原理分析歷史問題:

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經濟基礎)——導致了「分封制無法維持下去」(上層建築)——標志著奴隸制社會開始瓦解

例二: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先進的生產力)的發展緩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後的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

例三: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推廣(先進的生產力)——推動社會進步,要求建立新的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於是,封建性質的改革運動風起雲涌。

什麼是中央集權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意義?

(1)定義:指全國的軍政財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執行中央政令。

(2)特點:官僚機構組織嚴密,分工明確,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最終使統治權集皇帝於一身。

(3)意義:

(A)有利於鞏固封建統治,為歷代統治者繼承和發展。(歷代統治者都要加強中央集權)

(B)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保障經濟 文化 的發展,國家的獨立。

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中央集權是君主專制的前提和基礎,君主專制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目的都是為了保證中央和君主的絕對權利。

秦始皇的功與過:

功:(1)統一全國,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2)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3)政治經濟軍事思想上採取的鞏固統一的 措施

過:(1)大興土木,加重人民負擔,激化階級矛盾

(修長城、酈山陵、阿房宮)

(2)刑法嚴苛,賦稅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專制,焚書坑儒

郡縣制和分封制的不同點?

1、基礎並不同:一個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一個按地域劃分。

2、權利不同:一個是世襲,地方的小王國,一個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沒有封地有俸祿

3、作用不同:一個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一個能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皇權和相權之爭的原因和過程:

原因:皇帝為獨裁統治歷代都採取削弱相權,分化相權直至廢除宰相的方法,以實現君主專制。

漢武帝——頻繁更換宰相,用「中朝」對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權一分為三

宋代——參知政事,繼續分散相權

明代——廢宰相,權分六部

清朝——軍機處(標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頂峰)

評價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亂

2、東南——收復台灣,設台灣府

3、西北——平定噶爾丹叛亂

4、東北——收復雅克薩之戰,簽定《尼布楚條約》

5、漢化政策,

6、加強蒙藏民族團結

評價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勵精圖治,使唐朝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階級矛盾緩和,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這就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民族關繫上:唐太宗採取開明的民族政策,加強了同周邊各族之間的聯系,加強了民族團結,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入了鼎盛時期。

3、對外關繫上:唐太宗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對外來文化採取兼收並蓄的方針,這使中國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現了

繁榮的局面,並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4、個人品質上:唐太宗善於用人和納諫,具有很強的自我反省能力,成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範,並對以後歷朝的治國策略產生了深遠影響。

唐太宗的評價的采分點

1、政治上:納諫、用人、貞觀之治、三省六部制、科舉制。

2、經濟上:休養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調制、輕徭薄賦、「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則

4、民族關系:「戰而後和」策略、「羈縻府州」設置、安西都護府、和親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團結政策

5、對外關系:開放政策、大都會、鴻臚寺卿、玄奘取經、兼收並蓄方針、對日本朝鮮影響

科舉制的「利」

1、政治上: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於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

2、 教育 上:促進了教育發展,尤其是文學的發展

3、社會風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

4、制度建設上:作為一種選官制度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

科舉制度的「弊」

1、學科結構看:以儒教思想為核心、為重點,實際上這等同讓一個民族「偏科」近千年。「科舉」偏文舍理,這一點是很明顯的。假如沒有科舉制度設置的獨木橋,或許中國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會一樣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終發展出豐富多彩的自然科學。導致了近代科學落後於西方。

2、考試內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和創造意識,選拔出來的多是死讀書的奴僕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和他們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進教育發展,社會重學風氣形成。

3、社會風尚:促成社會上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

4、制度建設上:考試選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對公正公平

弊:

1、明清時期,八股取士,被選舉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的人,讀書人成了統治者的奴僕。

2、阻礙了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學而優則仕的人生觀和偏重社會科學,忽視自然科學的考試制度)

「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和影響?

原因:1、政治上;社會大變革大動盪時期,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招賢納士。

2、經濟上,鐵器牛耕推廣,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物質條件

3、科技上,天文學,醫學等科技取得較大進步

4、文化上,私學興起,形成許多學者和思想流派

影響:1、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2、諸子百家的學說在政治思想文化領域對後世影響深遠。

高三歷史必修三的第二單元知識點3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發展:

公元前6世紀初,梭倫改革——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6世紀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黃金時代)。

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在雅典城邦,公民大會——權力機構;陪審法庭——法院兼司法與監察機關;首席將軍——執掌軍政大權。為鼓勵公民參政,國家為擔任公職和參加城邦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津貼。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公元前5世紀中期,由貴族組成十人委員會制定的法律,鐫刻在十二塊銅表上發表,稱為《十二銅表法》。它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公元前3世紀中期之前,羅馬法律的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被稱為公民法,具有明顯的狹隘性;在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公民法逐漸演變為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萬民法」。

羅馬法的作用: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是為了維系和穩定帝國統治;②羅馬法內容豐富,體系完善,是歐洲歷最早的一套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③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它的很多原則和制度對近代歐美資產階級產生了重要影響。


高三歷史必修三的第二單元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嶽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第二單元)

★ 高三歷史必修三第二單元復習題及答案

★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2020

★ 高三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歸納

★ 高考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歸納總結

★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歸納

★ 高考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歸納

★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歸納

★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梳理

5.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小歸納

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比如一條大河, 要靠很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教師經常要讀書, 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 上課就越輕松。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小歸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1

第16課 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一、三民主義的提出

1、孫中山創立三民主義的背景:

(1)鴉片戰爭以後,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2)許多先進的中國人提出不同的救國主張,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改良,使中國免遭列強侵略、擺脫危機。

(3)19世紀末,當中國面臨瓜分危機的時刻,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歷史舞台。

2、三民主義的創立:

(1)1895年,孫中山學習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理論,豐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1905年,孫中山同黃興、宋教仁等在日本東京組建了中國同盟會。

(3)在《中國同盟會總章》中,孫中山提出同盟會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不久,又將這個綱領進一步闡發為以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為目標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

3、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

(1)民族主義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國主義支持的清朝封建統治;

(2)民權主義指「創立民國」,通過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3)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主張核定地價,現有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後因社會進步所增漲的地價歸國家所有,由國民共享。

二、三民主義的實踐活動

(1)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建立了中華民國,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孫中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實踐。

(2)1912年,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認國家主權屬於全體國民,國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二、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1、原因:

(1)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援助。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影響與幫助下,孫中山決定吸收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改組國民黨。

(2)孫中山本身的與時俱進的精神。

(3)當時革命斗爭形式的需要。

2、過程: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宣言,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反帝反封建主張,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3、基本內容:新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有兩方面含義:一為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為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權主義則指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民生主義指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影響及評價:新三民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有著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標,即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封建軍閥統治,這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國民革命時期的旗幟。此後,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在全國展開。但是,新三民主義仍屬於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范疇,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2

第18課 新時期的理論探索

一、偉大的轉折

1、背景:

(1)「---」結束後,中國將向何處發展,引人關注。

(2)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號召大家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在中國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關頭,沖破「兩個凡是」的禁錮,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

2、轉折: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決定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我國的改革開放從此揭開序幕,中國人民開始走上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二、形成

(1)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開,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確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3)1992年,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4)黨的十四大,會議提出必須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明確改革的下一步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5)1997年,中共十五大決定把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

(6)意義:除了對新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的社主義的論述外,還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闡述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等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是引導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旗幟。

三、重要思想

1、背景:

(1)20世紀末21世紀初,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許多新變化。

(2)中國共產黨面臨怎樣完善自身、與時俱進的新問題。

2、內容:

(1)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2)代表中國先進 文化 的發展方向。

(3)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意義:

(1)涵蓋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的思想體系,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的強大思想武器。

(2)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寫進了《中國共產黨章程》。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3

第19課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

1、時代背景:

(1)國際背景:美國敵視中國,中蘇關系惡化,美蘇爭霸,世界局勢緊張。

(2)國內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家一窮二白、百廢待興。

(3)目的:打破美、蘇等國對核武器和空間技術的壟斷。

2、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加強了中國的國防能力,打破美蘇和壟斷,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2)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仿製近程導彈成功。

(3)1964年,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中近程導彈試驗成功。

(4)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中國開始進入航天時代。

(5)1992年,中國政府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研製計劃。這是中國在世紀之交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載人飛船載著宇航員楊利偉升上了太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二、袁隆平與雜交水稻

1、過程:

(1)1964年,袁隆平偶然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水稻,優勢非常明顯,這給了他很大啟發。

(2)1973年,他選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南優2號。

(3)2001年,他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對人類的貢獻: 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選育出的雜交水稻不僅大大提高了中國的水稻產量,也被認為有助於解決未來世界性飢餓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把在全球范圍內推廣雜交稻技術作為一項戰略計劃,還聘請袁隆平為首席顧問,為一些國家培訓技術專家。袁隆平多次獲得國際大獎,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三、計算機和生物技術的發展

1、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1)1946年,美國研製出世界第一台大型電子計算機。

(2)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始了計算機研製工作。

(3)1983年,中國成功研製出第一台每秒運算速度上億次的計算機,定名為「銀河一I號」。

2、生物技術的發展:

(1)1965年,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中國首次實現,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蛋白質的全合成,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2)20世紀末,中國在依靠基因工程技術改良動植物品種、治療人類重大疾病的葯物研究等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貢獻。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小歸納相關 文章 :

★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2020

★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 高考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歸納總結

★ 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三單元練習題及答案

★ 【嶽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第二單元)

★ 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三知識總結(完整版)

★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必修三)

★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2020

★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

6. 高三歷史必修一二三知識要點

歷史1必修介紹

陳其

一、本模塊主要知識與能力目標

本冊屬於必修課,《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以下簡稱《標准》)對本模塊主要內容表述如下:

「歷史(I)著重反映人類社會政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政治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社會經濟、文化活動密切相關,相互作用。」

這段文字概括了本模塊的基本內容,以及在人類歷史中政治活動的重要性及其與人類其他活動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影響。

根據《標准》,本模塊學習的目的是:「了解人類歷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實,正確認識歷史上的階級、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學習搜集歷史上有關政治活動方面的資料,並能進行初步的歸納與分析;學會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及其歷史影響,理解政治變革是社會歷史發展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能對其進行科學的評價與解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社會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歷史過程,樹立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而奮斗的人生理想。」

二、本模塊結構

本模塊的編寫,嚴格遵照《標准》制定的學習要點,採用專題體和中外合編的方式,全書共分為9個專題。

在中國歷史方面,設有5個專題: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這些專題基本上都是圍繞某歷史階段最為突出的政治主題、以時間為序來展開講述的。其中,專題一主要是講述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探討古代中國不同歷史階段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及對中國歷史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專題二和專題三主要是近代歷史的內容,專題二重點是講列強武裝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專題三重點講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這兩個專題聯系密切,專題二為專題三的講述提供了深刻的歷史背景。通過專題二的學習,同學們知道近代中國已經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那麼,反對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就成為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務。專題三通過對主要民主革命運動的講述,說明了這一歷史任務最終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完成,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專題四和專題五是關於現代歷史的部分,內政與外交是現代中國政治建設的兩個重要方面。專題四重點介紹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問題,闡明了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以及其所取得的顯著成就,同時也說明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意義;專題五主要是講現代中國在對外關系中所奉行的方針政策、在外交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中國積極參加的外交活動,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共同發展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世界歷史方面,設有4個專題: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各個專題間,特別是前三個專題之間,不但有著歷史發展的時間邏輯,也有學科內部的科學邏輯。專題一論述的是西方古代民主與法制的起源與發展;專題二雖然跨過了歐洲的封建社會,但還是圍繞主題,敘述歐洲近代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發展。專題三與專題二也有著緊密的聯系,它敘述了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作為資產階級對立面——無產階級的成長壯大以及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揭示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從理論的出現到社會主義制度成為現實的歷史過程。 專題四敘述了當代世界最重要的政治格局特徵,即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實際上,它敘述了戰後從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相對峙的兩極格局到多極化格局的轉變過程。

本冊教科書根據專題分為9個單元,共27篇課文。外加3個活動課,共計30篇課文,33課時。其中,第二單元第1課「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第三單元第3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和第四單元第1課「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各為2課時/課,其他均為1課時/課。

三、重視探究學習能力

除知識目標外,能力的培養同樣受到重視。《標准》強調:「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據此,編者特別設計了三節探究活動課:

(1)從1913年的一份問卷測試談起——歷史問卷分析研討會

(2)多民族凝聚的中華民族——嘗試自編教材

(3)伊拉克戰後的重建問題——模擬召開一次聯合國會議

設置三節探究活動課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初步了解歷史學習和探究的過程與方法,鍛煉他們多方面的能力,包括寫研究報告的能力;與他人交流合作學習的能力;搜集歷史資料、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組織表達能力等等。

四、本模塊與其他必修模塊之間的關系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作為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活動與社會經濟、文化活動密切相關、相互作用。恩格斯在1883年《卡爾·馬克思的葬儀》中說:

「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因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制度,法的觀點,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解釋……」

所以,教師在進行本模塊的教學時,首先要對另外其他兩個必修模塊進行研究,相互參照,彼此照應,這樣不但做到心中有數,而且能夠加深對政治問題的理解。如《歷史1(必修)》中的第四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與《歷史2(必修)》中的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歷史1(必修)》的第九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與《歷史2(必修)》的第八單元《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之間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備課時應適當注意相互參照,統籌兼顧,從不同的視角全面、客觀、深入地認識問題。

五、本模塊需要注意的問題

本模塊專題比較多,而且歷史跨度大,中外兼顧,因而有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1.新內容

實驗教科書的內容相對集中,新知識點專深些。如,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羅馬法、法國1875年憲法和德意志第一帝國憲法等。再如,《標准》對世界古代中世紀沒有任何交代,在初中課標教材中鋪墊也很少,學生們對諸如英國、法國、德國、俄國等封建國家的產生沒有任何了解,歐洲封建社會的政治特點也沒有知識儲備,不易深入理解資產階級代議制度產生的艱難性、曲折性和歷史進步性。當然,教學時主要抓住資產階級代議制的本質和作用,細節不必特別拘泥,只要從宏觀上把握就可以。

2.新概念

教科書出現了許多新概念,如宗法制、資產階級代議制等。這些對學生而言基本上都是全新的概念,也屬比較專深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提煉精髓,詳略得當地講授。如講第七單元第3課的法國和德國資產階級代議制,這些是學生們從未接觸的內容,教師在過去的教學中也不特別注意。所以,在教學時要突出各國行政權力和立法權力之間的關系,注意這樣的政治制度表達資產階級意志和利益的程度;注意比較教科書所涉及到的資本主義各國政治制度的共性和特點。

3.觀點的正確把握

教科書的編寫一般是依據我國史學界的主流觀點。

如:關於古代西方的民主與法制評價的問題。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在肯定希臘民主政治對希臘古典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巨大貢獻時,要明確它具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對它進行辯證地分析和評價。使學生認識到,「民主」不是抽象和絕對的,而是具體的、相對的。最終達到這一基本認識:民主是具有階級性和時代性的,是一定歷史條件和具體國情的產物。

再如:資產階級代議制的評價問題。資產階級代議制度在西方政治發展中的作用,要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既注意資產階級代議制度對封建制度而言顯現的民主性,對資本主義發展的推動作用,也要充分了解它的歷史局限性。從人類歷史的發展方向和終極目的而言,它既不是完美的,也不是理想的制度。

4.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之間不要割裂

注意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的聯系。比如:資產階級代議制建立的時期,也是西方資產階級向世界擴張和爭奪市場的時候,所以如果把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列強武裝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結合起來,如與義和團運動等加以聯系,各專題之間就能形成有整體感、有邏輯聯系的較為完整的歷史畫面。

7.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梳理

我們的事業就是學習再學習,努力積累更多的知識,由於有了知識,社會就會有長足的進步,人類的未來幸福就在於此。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梳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1

第13課 從蒸汽機到互聯網

一、蒸汽時代的到來

1、歷史背景:

(1)英國取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經濟發展掃清了障礙。

(2)隨著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應用機器生產成為可能。

(3)科學技術為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許多發現和發明。

2、過程:

(1)18世紀60年代,瓦特製成了裝有冷凝器的單動式蒸汽機。

(2)80年代,他又製造了聯動式蒸汽機,採用曲柄機構,使往復的直線運動轉變為旋轉運動。

(3)瓦特還在蒸汽機上增加了可自動調節蒸汽機速率的裝置。工業部門先後採用蒸汽機作為動力。

3、意義:19世紀三四十年代,人類進入蒸汽時代。蒸汽機促使工場手工業作坊轉變為機器大工業工廠,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大生產逐漸形成。在工業化進程中,工業城市形成。英、法、美等國家成為工業國家。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二、電氣革命的出現

1、過程:

(1)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為發電機的研製奠定了理論基礎。

(2)隨著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和使用,電力成為影響人們生產和生活的一種新能源。人類開始進入「電氣時代」

(3)發電機不斷完善,不同地方的人們通過輸電可以很方便地使用發電廠傳輸來的電。

2、影響:

(1)更多的工業部門涌現,生產技術也更加先進。

(2)工業生產力的發展改變著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

(3)資產階級實力日益壯大,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4)企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生產和資本的集中促成了壟斷組織的形成。

(5)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三、信息技術的發展

1、過程:

(1)1946年,美國研製成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奠定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

(2)1969年,美國國防部建立了包括四個站點的網路,促進了互聯網的產生。

(3)20世紀90年代以後,互聯網進一步發展為全球信息網。

2、影響(評價):

(1)信息化社會開始出現。

(2)信息經濟在世界各地全面發展,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步伐。

(3)傳統產業也藉助互聯網提高管理水平,並通過全球營銷和采購擴大市場。

(4)人們的社會交往方式也發生著改變,網路聊天、網上購物使人們足不出戶也能夠與其他人溝通並享受服務。

(5)網路也給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2

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一、「開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崛起,加緊對外侵略。

(2)內部:閉關自守,對外部世界一無所知

2、開眼看世界的狀況:

(1)林則徐,編譯出《四洲志》《各國律例》等資料。《四洲志》介紹世界三十餘國的地理、歷史和政情,林則徐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則徐囑托,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撰出《海國圖志》。魏源在該書序言中,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確了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 方法 和目的,引導著人們關注世界形勢,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啟迪作用。

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背景:

(1)外有西方列強的侵略(第二次鴉片戰爭)。

(2)內有太平天國運動的打擊。

2、過程:

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乃不能及」。於是,他們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

3、目的:洋務派肯定封建制度,強調以封建綱常倫理作為國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時主張採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統治。

4、實踐:掀起一場洋務運動,創辦了一批近代企業,開設了一批新式學堂,邁出了中國進代化歷程的第一步。

三、維新變法思想

1、背景:

(1)洋務運動的展開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2)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代表人物有王韜、鄭觀應等。

(3)思想主張:

a.經濟上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進行商戰;

b. 文化 上主張興辦學校,學習西方 自然科學知識 ;

c.政治上主張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度。

(4)特點:早期維新派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

2、維新變法思想的形成:

(1)時間:19世紀90年代初。

(2)這時主要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

(3)過程:

a.康有為在廣州辦萬木草堂,宣傳維新思想.

b.撰寫《新學偽經考》,將封建統治者奉為儒學正統的古文經典斥為偽書。

c.撰寫《孔子改制考》一書,藉助經學的外衣,否定君主專制統治,宣傳維新變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危害和頑固派的因循守舊,宣傳伸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的思想。

4、實踐:1898年,在維新思想的推動下,光緒帝實行變法,這就是戊戌變法。

5、影響:盡管變法失敗了,但資產階級維新派反對封建專制,主張興民權,提倡新學,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人民的覺醒,是中國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3

第15課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一、《新青年》的誕生

1、誕生的背景: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統治,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

(2)中國資本主義有了進—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沖破封建思想牢籠,實行民主制度。

(3)竊取大總統職位的袁世凱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一股尊孔復古的逆流。

(4)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國先進分子奮起反擊,力圖「根本之救亡」。

2、過程:

(1)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2)著名 教育 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他銳意改革,實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學者紛紛到北大任教,北大學術思想空前繁榮。

(3)《新青年》編輯部遷到北京。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成為《新青年》的編輯和主要撰稿人。這樣,《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活動基地。

二、新文化運動

1、主要內容:

(1)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學」,是指科學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學法則。

(2)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 口號 。

(3)它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1917 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寫 文章 「須言之有物」,「不作無病之呻吟」;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主張推倒陳腐、雕琢、晦澀的舊文學,建設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文學革命由此開始。魯迅寫出《狂人 日記 》《孔乙己》等小說,深刻揭露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成為新文學的典範。

2、影響和評價:新文化運動猛烈地沖擊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但在運動中出現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緒。

三、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1、1918年,李大釗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率先舉起社會主義旗幟。

2、五四運動爆發,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比較全面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

3、一批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社團出現,建立了一些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

4、1921年,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誕生。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梳理相關文章:

★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2020

★ 高考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歸納總結

★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必修三)

★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2020

★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識點梳理小結

★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

★ 必修三歷史必背知識點總結

★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匯總,基礎解讀

★ 【嶽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8. 歷史必修三 二單元總結 岳教版

第二單元 中國古代文藝長廊
單元框架:
漢字的發展歷程
漢字與書法 書藝歷程
篆刻藝術歷程
藝術 繪畫起源(新石器時代、戰國、漢)
從顧愷之到吳道子(魏晉、唐代)
筆墨丹青 文人意趣(宋、元、明清)
民間風情(宋代、明清)
大儺之舞(原始時代)
梨園春秋 南戲與雜劇(宋代南方——南戲;元代北方——雜劇)
徽班進京(清代京劇)

春秋《詩經》 戰國楚辭 漢賦
詩言志 歌永言 唐詩 宋詞 元曲
文學
唐傳奇
傳奇與小說 宋話本
明清小說

第7課 漢字與書法
課標要求:概述漢字、繪畫起源、演變的過程,了解中國書畫的基本特徵和發展脈絡
本節要點:
漢字的發展歷程 原因
從漢字起源到「書同文」 書藝歷程: 特徵
漢字的演變趨勢 發展歷程

印宗秦漢:掌握歷程
細說知識:
一、從漢字起源到「書同文」
1、發展歷程:(重點掌握)
A傳說中的倉頡造字
B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刻畫符號(知道不能准確識讀,但與成熟漢字有一定淵源)
掌握:代表3個遺址: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的龜甲刻符,已經初步具備文字雛形。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有和近似甲骨文的雛形文字
C商代:甲骨文——目前所知成熟漢字
D商周時期:金文
E西周晚期,形成金文的標准字體:籀文
F春秋戰國:文字混亂
G秦朝:「書同文字」以小篆統一文字,後簡便的隸書得到推廣。
了解原因:
①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對漢字任意儉省筆畫、紊亂偏旁,以致異形雜出、一字多形等,文字的交流功能大大削弱,不利於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②秦始皇為了消除這種混亂情況和便於推行政令、鞏固統一,果斷推行「書同文字」的政策。
掌握「書同文字」意義:
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總結漢字演變:甲骨文→金文(籀文)→篆書(分大篆和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2、演變趨勢:
由繁到簡,漢字字形字體逐步規范化、穩定化。
二、書藝歷程
1、書法成為藝術的原因:
A單體漢字字形豐富、數量龐大,為富於個性化的藝術再創造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B具有藝術素養和精神追求的知識群體的形成和壯大,則為發展漢字書法藝術提供了人力准備,這也是書法藝術不斷推陳出新、異彩紛呈的動力。
C筆墨紙張等工具的發明與流行。
D書法有利於抒情達意。
2、書法的基本特徵:(重點掌握)
以筆墨黑白空間和線條的剛柔枯潤,來表達作者的情感、志趣。
3、發展歷程:(重點掌握)(先從總體上把握概況,再注意每段要求掌握的各點)
A秦漢——自發階段:
掌握三點:秦小篆、漢隸書(小篆代表《泰山刻石》
都具有書法的美感,但多重實用;
小篆圓潤纖細,布局均勻;漢隸雄放灑脫,雄厚深沉。
B魏晉南北朝——自覺階段
掌握兩點:①為什麼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能成為自覺的書法藝術?
社會的變遷(社會危機(國家分裂,社會動盪)影響到了人的心理,促使了人的覺醒,這種覺醒使得審美變成了一種自覺;
士人群體逐漸形成,書法成為士人表達自我對意境、神韻、風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筆墨紙張等文具的改進,為書法技巧創新提供了條件。
②典型代表:
王羲之——書聖 《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
C隋唐——新的高峰
掌握:①新高峰指兩點:
既有狂放不羈的草書,也有注重規范法度的楷書,書法理論日趨成熟。
②隋唐時期具備了哪些能夠促使書法藝術達到高峰的條件?
國家一統,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思想開放,兼收並蓄,整個社會充滿活力,激盪著一種進取精神,同時法度和規范成為社會發展的需要。
③表現:
草書——狂放不羈:張旭、懷素(顛張狂素)
楷書——注重規范法度,力求建立新的法度: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顏筋柳骨)
D宋代——崇尚意趣、忽略法度
掌握:①原因:
市民階層興起,社會生活豐富多樣;
理學的發展,使人們在文藝審美上出現了新的特點:強調表現心境和意趣。重文
②代表:
「宋四家」—— 蘇(蘇軾)、黃(黃庭堅)、米(米芾)、蔡(蔡襄)
E明代——呈現平民化、世俗化、個性化趨勢
掌握兩點:①明代書法為什麼會呈現出平民化、世俗化和個性化的趨勢?
商品經濟發展,社會進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②代表:祝枝山、文徵明
三、印宗秦漢——篆刻藝術(一般了解)
1、秦漢時期——篆刻藝術發展的標志性時期,為以後印章藝術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樣本。以實用為主
(1)秦印——雍容大度,精緻不拘,以小篆為主
(2)漢印——方正質朴,端莊豪放,以小篆為基礎,又融合了隸書的風格
2、宋元時期——書畫家開始用印章來給書畫作品加印,但篆刻還沒有從它的實用功能中分離出來。
3、明中葉以後——篆刻成為與書法、繪畫並立的藝術門類可供藝術欣賞。
原因:思想活躍,文化自由
代表:文彭、吳昌碩
註:本節的插圖均需注意
第8課 筆墨丹青
課標要求:概述繪畫藝術的起源、演變的過程,了解中國書畫的基本特徵和發展脈絡。
本節要點:
新石器時代:圖案 魏晉南北朝:文人畫
繪畫藝術的起源 戰國:毛筆畫 從顧愷之到吳道子 唐朝:淋漓盡致描繪和
漢:帛畫 再現雍容華貴盛唐氣象
(起源階段) (發展繁榮階段)

宋:成為獨立的畫種 宋代:風俗畫
文人意趣 元: 民間風情 明清:木刻版畫 楊柳青年畫
(文人畫) 明清:風格奇特 布貼畫 剪紙畫

細說知識:
一、繪畫的起源演變過程
(一)繪畫藝術的起源
1.新石器時代——畫在地面、陶器、岩石上的色彩和圖案,這是繪畫藝術的源頭
①代表:馬家窯文化的集體舞蹈圖,內蒙陰山人面紋岩畫
②內容:人物、動物的形象和簡單的色彩和圖案
③特點:雖線條稚拙、色彩和圖案簡單,卻生動、質朴、粗獷,又不失浪漫
④原因: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過著氏族的集體生活,對自然、動物充滿著神秘的崇拜心理 。
2.戰國秦漢的帛畫——用毛筆繪制在絹帛上
①代表:《人物龍鳳圖》和《馬王堆漢墓帛畫》
②特點:充滿珍奇異獸、神仙怪魔,色彩鮮艷,氣勢宏大,形態飛揚,體現浪漫、神秘而又不失古拙的特色
③歷史原因:
A繪畫材料、工具的改進;
B人們對吉祥動物的膜拜;
C跟戰國秦漢時期新興地主階級開拓進取、開疆擴土和充滿民族信心的時代精神分不開。
(二)從顧愷之到吳道子——繪畫藝術的發展繁榮階段
1.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凸現個性的文人畫
(1)魏晉時期,為什麼會出現凸現個性的文人畫?
A社會動盪引發人們對兩漢儒學進行反省;人們掙脫了正統儒學的精神羈絆,個性得到張揚。
B伴隨著佛教、道教的發展,文化呈現出多元的趨向;
C一些崇尚氣節的文人在政治上碰壁,又不願流俗同伍,逐漸形成了一個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為號召的士人群體。士人群體的追求也體現在文學藝術作品中,凸顯個性的文人畫開始出現。
(2)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繪畫藝術的成熟時期,表現:
A出現凸顯個性的文人畫;
B出現一批著名畫家和繪畫理論。
掌握:顧愷之兩點:一是我國繪畫史上第一個有作品可考的著名畫家;開創我國古代的繪畫
理論——「以形寫神」
了解:其傳世作品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
2.唐朝時期——淋漓盡致描繪和再現雍容華貴盛唐氣象
(1)原因:
唐代國家的統一,國勢強盛,經濟繁榮,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空前興盛,文化全面輝煌、博大精深。
(2)代表人物:吳道子:
掌握:兩點:「畫聖」和被譽為「吳帶當風」
了解:代表作《天王送子圖》
(3)唐繪畫特點:
創製法度;淋漓盡致地表現雍容華貴盛唐氣象;題材多樣。
(三)宋元明清時期——文人畫
1.兩宋時期——文人畫興起
(1)文人畫興起的原因:
A宋朝「重文輕武」國策; B文人階層壯大; C理學使人更注重內心修養。
(2)特點:注重意境,表現在:
A北宋構圖氣勢恢弘,畫風陽剛豪放, 體現了國家統一後的開闊心態;
B南宋構圖不講究對稱,墨色恬淡,「殘山剩水」, 體現因「靖康之變」的民族恥辱,半壁江山的偏安政治而產生的憤恨的社會心態,在畫家身上不自覺地流露。
(3)代表:馬遠(馬一角)《山徑春行圖》 夏圭(夏半邊)《山水十二景》
2.元朝
(1)特色:南方士人的郁悶心情更通過山水畫來抒發出來。
(2)原因:
元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廢除科舉制,實行民族分化政策,南人最賤,從而造成江南文人「學而優則仕」美夢的破產。為了吐露胸中的不平,文人以畫寄託思想成為風尚,郁悶的意境表現在繪畫上了。
3、明清時期——奇特的畫風
(1)特點:風格獨特、不拘成法
(2)原因: 時代的變化,社會的動盪
A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B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和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和發展;
C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產生;
D傳統社會秩序的松動和價值觀念的變化,在文學藝術領域突出個人的精神風格,並將其感受融入繪畫中;
E異族統治下的思想文化專制。
(3)代表人物——「八大山人」朱耷《松鷹圖》
(四)民間風情
1、背景:
宋代以來,伴隨著商業興盛,城市發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間文化日益繁榮
2、題材和繪畫代表
(1)北宋:
風俗畫:代表: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2)明清:
木刻版畫
①木刻版畫盛行的原因:
隨著明清小說在社會上的廣泛流行,以木刻版畫製作的小說插圖更成為雅俗共賞的繪畫形式,在社會上發揮了日益重要的影響。
②木刻版畫代表:《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等人們熟悉的名著小說插圖
年畫、布貼畫、剪紙畫:
是反映下層民眾生活情趣的繪畫形式
代表: 楊柳青年畫《五子奪蓮》
二、中國繪畫的發展脈絡
1、原始社會到秦漢時期是中國繪畫起源和初步發展的階段;
2、魏晉隋唐時期凸現個性的文人畫開始形成和發展起來,出現了一批名家和名作;
3、宋元明清時期山水畫興起並發展,繪畫更加註重意境;自宋以後,描繪民間題材的畫作和民間繪畫發展起來。
4、明清時期出現與正統畫風不同的、風格奇特和不拘成法的畫家畫派,更加體現文人畫的個性特點。
三、中國書畫的基本特徵
1、寫實與寫意的兩大風格。(早期盛行注重寫實的宮廷和民間繪畫;後來逐漸出現非功利、主寫意的文人畫)
2、融詩、書、畫、印為一體;
3、不求形似,注重個人主觀性情的抒發

第9課 詩言志 歌詠言
課標要求:知道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學成就,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
本節要點: 春秋——《詩經》
《詩經》、楚辭與漢賦 戰國——楚辭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唐詩
漢代——漢賦
宋詞
宋詞與散曲 元——散曲
細說知識:
一、《詩經》、楚辭與漢賦
1、《詩經》
(1)地位:《詩經》是中國詩歌誕生的源頭,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2)時間:絕大部分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
(3)內容: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周朝時期各諸侯國的民歌,統稱「國風」;雅是
西周的宮廷樂曲歌詞;頌是為宗廟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詞。其中「風」的內容最豐富。
(4)反映的信息:
A貴族通過文學創作來反映和規范當時的統治秩序。
B當時的平民也往往通過歌謠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5)特點:
A四言詩 B分「風」、「雅」、「頌」三類
C人文精神和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
(6)來源:采詩制度
(7)作用:A以文學創作來反映和規范當時的統治秩序; B表達思想感情。
2、楚辭
(1)產生:戰國時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華,採用楚國方言,創造出的一種新體詩歌。
(2)作品:屈原的《離騷》,這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抒發了屈原憂國憂民的情感。
(3)特點
A吸收南方民歌精華,採用楚國方言; B句式自由靈活; C 常用語氣助詞「兮」。
3、漢賦
(1)產生:
A漢朝政治統一,經濟發展,廣築宮室,田獵、巡遊之風興盛,賦應運而生。
B文學淵源:吸收了《詩經》和楚辭的表現手法。
(2)特點:鋪陳辭藻 、文采華麗、帶韻散文。
(3)代表:司馬相如
二、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1、唐朝前期詩歌:
(1)特點:開朗奔放、剛健清新。
(2)原因:
A繁榮、開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詩歌的輝煌。
B科舉取士制度的確立:使得許多來自中下層的文人有機會施展抱負,他們把豐富的生活體驗、自信樂觀和昂揚進取的精神融人詩歌,彈奏出開朗奔放、剛健清新的時代音調。
(3)代表:
邊塞詩人——王昌齡
李白非凡的氣魄體現了盛唐張揚個性、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田園詩大量出現——原因:太平安樂的盛世為人們提供了閑適的生活環境
2.唐朝後期詩歌
(1)背景:
A安史之亂打破了詩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嚮往,在顛簸流離和飢寒交迫中,體味著國破家亡的痛苦。
B中唐以後,戰亂的平息並沒有帶來往昔的盛世華年,人民的生活依舊悲慘。
(2)代表人物:
A杜甫的詩深刻地描寫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悲慘遭遇。
B白居易關心民間疾苦,在對黑暗現實的猛烈批判中寄託了自己匡時濟世的政治抱負。
3、特點:唐詩題材豐富,流派眾多,體制完備,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達到了高度的成熟。
4、唐朝社會變遷對詩歌風格的影響
(1)盛唐時詩風開朗奔放、剛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國力強盛,文化開放的社會背景;zh ao
(2)中唐時詩風平實淺近、諷喻詩作大量涌現,反映了唐朝的社會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時詩風凝重濃郁,反映了唐帝國的由盛轉衰
三、宋詞與元散曲
1、宋詞:
(1)繁榮的原因:
A宋朝重文輕武的社會背景
B宋代封建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商業和城市日趨繁榮,市民隊伍壯大,能夠歌唱的詞更適應市井生活的需要;
C兩宋之際,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詞更便於抒發憂國憂民的思想。
(2)宋代不同時期對詞的影響:
A宋代城市生活繁榮,詞大多體現了太平氣象下城市的多彩。
B兩宋之際,金人南侵,詞充滿了流落異鄉的士人們的思鄉之情。(代表:李清照)
C 南宋朝廷不思進取,詩詞體現了詩人們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代表:辛棄疾)
2、元散曲:
(1)興起:元代興起的新詩體,是在宋、金俗謠俚曲基礎上經後世文人重新製作而形成的。
(2)興起的背景:
A元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階級矛盾尖銳 B科舉取士制度被廢除,元代讀書人地位卑下
C政治專權,社會黑暗
D元朝時,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漢族文人用散曲來抒發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破滅。
(3)特點:(了解即可)
可俗可雅,抒情敘事兼長,更為生動活潑。
第10課 從傳奇到小說
課標要求:知道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學成就,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
本節要點:
唐代:傳奇
傳奇與話本 明清小說(本節重點)
宋代:話本
細說知識:
一、傳奇與話本(一般了解)
(一)唐代傳奇
1、產生背景
A城市的發展造就了城市文化繁榮
B變文的出現
C唐代統治者重視培養和選拔人才,文人輩出
D婦女地位有所改善、宗教的傳播、唐中後期的動亂為傳奇提供了題材
2、概念:唐人小說的通稱,而並非只是唐代某一類小說的名稱(文言短篇小說)
3、特點:虛構的故事、以言情為特色
4、代表作品:《柳毅傳》 《南柯太首傳》 《鶯鶯傳》
5、影響與地位:
A標志著中國小說漸趨成熟 B對後世小說戲曲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二)宋代話本
1、概念:說書人所用的底本
2、興起的背景
A城市經濟繁榮 B市民階層興起 C變文和傳奇的影響。 D說書的盛行
3、內容: 佛經故事、歷史故事、愛情小說
4、代表作品:《碾玉觀音》
5、特色:
通俗易讀,內容豐富,貼近現實生活(小市民)
6地位:
是宋元時期主要的小說形式,最早的白話小說
二、明清小說(重點掌握)
1、興起的背景
A大批工商業市鎮興起,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崛起;
B印刷術不斷完善,書坊書肆迅速發展。
C社會識字率的普遍提高。
D宋代話本為奠定基礎
2、代表作品
四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
三言二拍:——短篇小說集: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恆言》
二拍:《初刻拍案驚奇》、《續初刻拍案驚奇》
批判現實:《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史》
3、成就:
①突出成就首先表現在數量繁多:
②體裁多樣,表現手法豐富:
③創作的藝術水平高超:
④從思想內容方面來說,明清小說反映的社會生活極為寬廣
4、特色:
浸染著拜金逐利的社會風氣(與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這一時代特色有關)
帶有批判現實的色彩(與明清時期社會危機加深,封建制度漸趨衰落的時代特色有關有關)
5、地位:
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的優秀作品,至今深受人們的喜愛,成為我國古典文學的瑰寶。
了解線索:
唐代變文 唐代傳奇 宋代話本 明清小說

重點注意:明清小說的時代特色,並與上節課中的元曲的線索相連接,構成課標要求掌握的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這一主題。
註:掌握p45圖,注意其中的信息

第11課 梨園春秋
課標要求:了解京劇等劇種產生和發展的歷程,說明其藝術成就
本節要點:
中國古代戲曲的源頭——先秦至漢唐儺儀
中國古代戲曲的形成——宋代南戲
中國古代戲曲的成熟——元代雜劇
中國古代戲曲的鼎盛——京劇
必須從總體上把握戲曲的總體歷程及各種劇種的發展歷程
細說知識:
一、大儺之舞——源頭
1、產生:原始社會生存條件極其惡劣,生命經常受到威脅,人們對自然認識很有限,遇到一些可怕的事情總是歸於一種無形的力量,認為是「鬼」、「怪」作祟,為辟邪消災,產生帶有巫術色彩的儀式。
2、發展:先秦時期,儺成為國家祭祀和禮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漢唐時期,儺儀還很盛行。功能上開始由祭祀轉為娛樂,由娛神(祈求神靈保佑)轉為娛人。
3、特點: 服飾絢麗、載歌載舞
4、地位:蘊含著古代戲曲的萌芽,是我國最古老的戲劇源頭之一。
5、作用:A避邪消災 B國家祭祀禮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南戲與雜劇
1、宋代南戲——古代戲曲形成
(1)產生原因:重點掌握
A社會經濟發展,汴京、杭州等大城市繁榮; B專門的娛樂場所----瓦舍;
C民間表演技藝興盛; D話本為戲曲演出提供了載體
(2)流行地區:浙江的溫州、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帶
(3)產生:(了解)
最初在溫州一帶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吸收宋詞曲調和唐宋樂曲的一些成分。
(4)特點:(重點掌握)南戲主要在民間流行,一般由民間藝人或者下層知識分子創作,劇目多表現民間故事,表達了勞動人民的願望和要求。
(5)意義:我國戲曲最早的表現形式。
2、元雜劇——古代戲曲的成熟
(1)原因:重點掌握
A城市經濟繁榮; B市民階層壯大;
C知識分子地位低下;(處於社會底層,不願在元朝做官和換圖無門的文人將一腔才情宣洩在戲劇創作中)
D唐宋小說和戲曲的繁榮。
(2)流行地區:北方
(3)特點:重點掌握
把詩詞、歌唱、舞蹈、對白、音樂等多種表演形式相結合,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角色配合
(此點解釋的也是元雜劇標志著中國古代戲曲的成熟的原因)
(4)代表: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元雜劇的奠基者和傑出代表,代表作《竇娥冤》)
白樸 馬致遠 鄭光祖
王實甫:代表作《西廂記》第一次響亮提出「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口號,對元雜劇和古代戲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三、徽班進京:京劇——古代戲曲的鼎盛 重點掌握
1、形成背景:
A明清時期,北京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成為休閑文化的一大中心;
B藝人聚集北京,北京地區流行的戲曲很多;
C徽班兼收並蓄,博採眾長,吸取其他劇種的藝術形式;
2、形成過程:
A契機:慶祝乾隆帝八十壽辰,徽戲劇團三慶班由高朗亭率領進京獻藝。
B發端:四大徽班進京(三慶、四喜、和春、春台)
C形成:道光年間開始對外演出,和其他劇種頻繁交融,以徽劇為基礎,博採眾長,唱腔豐富生動。
D第一個高峰期:清同治光緒年間。同光十三絕是代表
3、藝術特色:
A綜合性:京劇將唱、念、做、打作為藝術手段
B寫意性:舞檯布置、人物化妝、人物服飾、舞台行動均體現出寫意性,超越時間和空間限制。
4、地位:京劇不僅在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人類文化藝術殿堂上也放射著奇光異彩。
了解:京劇成為我國戲曲中最具有全國性、典型性的劇種之一,它的劇目最豐富、表演最精細、流行最廣泛、觀眾最普遍,影響也最大,被公認為「國劇」。
5、一般了解小字部分知識
北京地區流行的戲曲分「雅部」和「花部」。雅部指備受士大夫和文人青睞的崑曲。花部指其他地方劇種,受民眾喜愛。清政府的戲曲政策是揚「雅部」抑「花部」。
拓展:為什麼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時候,中國戲曲能得到極大的發展?
(1)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文化不斷的發展。
(2)兩朝統治政策,都把中原文人處於低層,使知識分子懷才不遇,只能通過戲劇來宣洩。
(3)文化觀念:正統漢族文人不重視小說、戲劇等,主要精力在科舉,而蒙古族、滿族思想不同,重視小說、戲劇,並大力支持,甚至參與其中。還保護藝人等。

9. 高中歷史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

1.課標要求

l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l 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l 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

l 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

2.本單元教學內容在模塊體系中的作用

本單元主要介紹了中國古代思想領域由「百家爭鳴」到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變歷程,學習本單元,可使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整體、清晰的認識,特別是將古代思想家的主張放到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分析評價,加深學生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情況的理解,再將之與當今現實思想生活相聯系,可使學生體會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現實意義.

3.本單元總體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發展演變歷程,古代思想家的主張及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結合社會背景和思想淵源分析古代思想家的主張,使學生認識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會狀況的產物,培養學生全面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通過概括古代思想家的主張及前後聯系,對所學內容進行全面比較、概括和闡釋,培養學生分析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儒家思想的評價,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形成對傳統思想文化批判繼承的意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了解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孟學說、董仲舒的新儒學、宋明理學、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等了解儒學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

在學習中應注意將儒家思想與現實社會相聯系,體會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現實意義.

通過指導學生閱讀相關著作,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4.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原因及影響;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的基本主張和歷史影響.

教學難點:儒學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地位變化;對儒學的評價(積極性、局限性).原因是:一、因為是古代史,離現實較遠,學生難以理解把握封建制度下的思想文化.二、從方法上講,學生難以靈活運用歷史的、發展的、聯系的、全面的方法和相關學科的知識評價歷史事物,教師要採取問題教學和探究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和評價歷史.

5.其他相關問題

必修三第一單元共有六課內容,分為兩條基本線索:一是儒學的形成發展歷程(1-5課);二是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第6課).本節課即是將前5課內容作為一個專題進行復習深化,一課時完成.

二.教學內容安排(一課時)

第一目:儒家思想的形成發展演變歷程

教學要點:1春秋時期孔子的主張及影響2戰國時期孟子、荀子的主張及影響3西漢董仲舒新儒學的內容及影響4宋明理學的代表、主張和影響5明清時期批判思潮的代表、主張、影響

第二目:儒家思想的地位變化及原因

教學要點:春秋戰國、秦朝、漢代、魏晉南北朝、宋明、明清、維新變法時期、新文化運動各時期儒學的地位變化及原因

第三目:如何正確認識對待儒家思想

教學要點:1儒學的作用:積極性、消極性

2正確對待儒家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性繼承

第四目:儒學的現實意義

教學要點:1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2對祖國的統一大業的意義3對處理國際關系的意義4對為人處事的意義

三.教學方法與過程

1.導入設計:

(1)多媒體播放圖片:山東曲阜祭孔大典、台灣祭孔大典等

(2)問題導入:2007年9月28日是孔子誕辰2558年,孔子故里山東曲阜成為全球華人注目的焦點,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而且在當今社會也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那麼,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發展、演變的呢?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哪些意義呢?

2.出示課標要求.

3.儒家思想的形成、發展演變歷程

設問一:依據表格,概述儒學發展歷程

時期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張
對儒學發展的影響

春秋

戰國

西漢

宋明

明清

復習前5課所學內容,進一步鞏固基礎知識

4.儒學的歷史地位及變化原因

設問一: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儒學在不同時期的社會地位及原因

l 1)、春秋戰國:儒家思想被冷落

l 2)、秦朝:儒家思想遭壓制

l 3)、漢代:儒家思想享「獨尊」

l 4)、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家思想出現危機

l 5):宋明:理學確立統治地位

l 6)、明清:儒家思想遭批判

l 7)、維新變法時期:儒家思想出「新意」

l 8)、新文化運動: 儒家思想受抨擊

原因:略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點出儒學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地位是由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狀況決定的,即思想文化與社會政治的關系:政治決定文化,文化反映政治.

5.如何正確認識對待儒家思想

設問一:閱讀材料

(漢武帝)和他的近臣將所謂「儒術」擴展之後又延長,以至包括了有利於中央集權所必需的種種理論與實踐的步驟。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約束,待人之寬厚,家人親族的團結和禮儀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構成官僚集團行動上的規范。孟子所倡導的人民生計與國本攸關也毫無疑問地被尊重。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

依據材料, 分析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統治的作用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點出儒家思想的積極作用:

l 1)、「大一統」思想對鞏固中央集權,維護中華民族的統一有積極作用。

l 2)、「仁」、「仁政」及「以德治民」等觀點,有助於防止暴政,緩和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壓迫,有利於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鞏固了封建統治。

l 3)、「仁義」、「孝道」等觀點,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道德倫理觀,有利於和諧人際關系。

設問二:閱讀材料

陳獨秀尖銳地指出:以孔子學說為代表的封建倫理道德,阻礙了中國人民覺醒和社會進步。 ……李大釗發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數千年前之殘骸枯骨」、「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保護君主政治之偶像」。對於不合時宜的舊道德,「雖冒毀聖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馬尚斌等編《中國近代史教程》

依據材料,指出儒家思想有哪些消極影響?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出儒家思想的消極影響:

l 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消極影響。

l 其尊卑等級觀念、重男輕女觀念、重理輕法觀念等都產生過消極影響。

l 儒家思想對鉗制人們思想、阻礙科學發展等也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

設問三:如何正確對待儒家思想?

l 批判性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l 堅持發展創新的觀念,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容。

6.儒學的現實意義(課堂討論)

設問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新目標。儒家思想在構建和諧社會方面有何積極的借鑒意義?

答:有助於形成誠信友愛、安定有序的社會氛圍:

如「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等內容

設問二:(多媒體播放圖片:海峽兩岸舉行同根祭孔大典等) 弘揚以儒學為主的傳統文化,對於實現祖國的統一大業有何影響?

答: 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實現民族振興

如大一統思想;儒家思想是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

設問三:( 多媒體播放圖片:美國、法國等國家的孔子學院)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儒家思想在營造良好的國際關系方面有哪些積極作用?

答: 和而不同、以和為貴、禮尚往來

人懷禮而親,家懷禮而近,國懷禮而和

設問四: 在時尚新潮、復雜多變的信息時代,儒家思想對我們現代人的為人處世可提供哪些借鑒?

答: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君子坦盪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

7.總結本課內容,完成鞏固習題(略).

四.本課所需的教學資源建議

書籍:(美)邁克爾·哈特《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 張岱年主編《中國文化概論》

網路:歷史課程網 歷史風雲網 中學歷史教學園地

五.學習評價過程

在第一目中,要求學生結合所學基礎知識填表,作為最基本要求,依據學生掌握熟練程度進行評價.

第二、三目對基礎知識的進一步理解概括,有一定難度,是對分析運用所學知識能力的評價.

課堂討論:第四目:聯系現實,分析儒學的現實意義,進一步深化主題.

六.學習效果描述

優點:通過復習,學生大部分掌握了所學知識,並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鞏固習題完成的較好.

課堂討論氣氛熱烈.課下能主動閱讀相關著作.

不足:部分學生對課本內容不熟,答題技巧掌握不夠,以致出現失誤,今後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閱讀全文

與嶽麓版歷史必修三第二課分兩個課時怎麼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