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想問一下葯酒是在哪個朝代之後出現的
1、葯酒是在戰國時期出現的。
2、《黃帝內經》有「湯液醪醴論篇」,專門討論用葯之道。所謂「湯液」即今之湯煎劑,而「醪醴」者即葯酒也。顯然在戰國時代對葯酒的醫療作用已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3、從釀酒、飲酒到賞酒、論酒,酒已滲透到人類的各個方面,並逐步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酒文化。並且先祖們無意中食用了發酵後的瓜果汁,發現了它可以治療一些虛寒腹痛之類的疾病,從而讓酒與原始醫療活動結下了緣,也因此葯酒慢慢形成。
更多關於葯酒是在哪個朝代之後出現的,進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09c19a1615833346.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❷ 中國酒文化多少年歷史
5000年了,始於皇帝時代。中國釀酒的歷史淵源久遠,最初起始於商、周時期,距今已有三千餘年的歷史了。朱翼中的《酒經》稱,夏朝初年,名為儀狄的一個官員用桑葉包飯釀成酒以此獻給大禹,大禹飯後感到味道甘美,感慨道:「後代必有為了飲酒而亡國的。」於是下令禁止造酒,但此造酒之法仍在宮中暗暗流傳。另據《說文解字》記載:古青少康初作萁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自古以來,文人學士多愛飲酒,因;而給酒起了許多雅名,如「金漿」、「琬液」、「瓊蘇」等,有些直接進入詩中。酒成為文人生活藝術中的重要內容。「李白斗酒詩百篇」,酒在這里已成為文人文化的一部分了。
❸ 中國酒文化有幾千年的歷史
距今已有三千餘年的歷史。
中國釀酒的歷史淵源久遠,最初起始於商、周時期,距今已有三千餘年的歷史了。
朱翼中的《酒經》稱,夏朝初年,名為儀狄的一個官員用桑葉包飯釀成酒以此獻給大禹,大禹飯後感到味道甘美,感慨道:「後代必有為了飲酒而亡國的。」於是下令禁止造酒,但此造酒之法仍在宮中暗暗流傳。另據《說文解字》記載:「古青少康初作萁帚,秫酒,少康,杜康也。」
自古以來,文人學士多愛飲酒,因;而給酒起了許多雅名,如「金漿」、「琬液」、「瓊蘇」等,有些直接進入詩中。酒成為文人生活藝術中的重要內容。「李白斗酒詩百篇」,酒在這里已成為文人文化的一部分了。
在中國民眾的日常生活中,酒也不是作為一種單純的飲料來看待的,而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和個人性格的「壯膽劑」,它起到調節人際關系、培養和促激人們性格的作用。
中國有句俗話「無酒不成席」,酒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無所不在;從古到今,中國人一向敦於友誼,友人相逢,無論是久別重逢,還是應邀而逢,都要把酒敘情,喝個痛快。
中國人把婚禮的筵席稱「喜酒」,生了孩子辦滿月稱「滿月酒」,重陽節要喝「重陽酒」,端午節要喝「菖蒲酒」,祝捷要喝「慶功酒」,情人喝「交杯酒」,交朋友喝「拜把子」酒,此外,敬神、祭祖、開業等等都要喝酒,酒已成為中國人際交往的橋梁和紐帶,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葯酒文化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酒種類以及酒文化
大約在公元前19世紀,傳說當時的夏王朝國君少康,發明了釀酒工藝。
於是,酒這一充滿詩情畫意、充滿傳奇色彩、充滿江湖豪情、充滿邊關悲壯的飲料開始伴隨所有中國人。或許大家忽略了少康的另一個功績:率領華夏百姓戰勝殘暴的寒浞,實現夏王朝的中興。。
其實按照考古發現,中國古代酒作為飲料的出現要早於少康所在的夏王朝。除了少康造酒之外,中國古代還有「猿猴釀酒」、「儀狄造酒」、「酒星造酒」的說法,充分說明中國酒文化具有久遠的歷史。
隋唐,唐朝詩詞的繁榮,對酒文化有著促進作用,出現了輝煌的「酒章文化」,酒與詩詞、酒與音樂、酒與書法、酒與美術、酒與繪畫等,相融相興,沸沸揚揚。唐代是中國酒文化的高度發達時期,唐代酒文化底蘊深厚,多姿多彩,輝煌璀璨。
「酒催詩興」是唐朝文化最凝煉最高度的體現,酒催發了詩人的詩興,從而內化在其詩作里,酒也就從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酒文化在唐詩中醞釀充分,品醇味久。唐朝酒肆日益增多,酒令戰風行,酒文化融入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
此時,陶瓷製的酒具逐步取代了青銅質地酒具,成為日常應用最廣泛的飲酒器。而且唐代人們開始使用桌子飲酒,不再「坐床」。
宋朝酒文化是唐朝酒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比唐朝的酒文化更豐富,更接近我們現今的酒文化。酒業繁盛、酒店遍布,宋代酒店強調名牌的文化個性。
金代北方民族素有豪飲之風,有著濃厚的酒文化底蘊,金代有著燒鍋酒文化。而元代出現了燒酒(阿剌吉酒)。此外,宋代發明了蒸餾法,從此白酒成為中國人飲用的主要酒類。
宋代的制瓷業空前繁榮,大量色澤溫潤、絢麗、晶瑩如玉的瓷器成為酒器。
❹ 葯酒的葯酒史
中國的葯酒的主要特點是在釀酒過程中或在酒中加入了中草葯,從葯酒的使用方法上分,可將葯酒分為內服、外用,既可內服又可外用的三大類。 滋補酒用葯,講究配伍,根據其功能,可分為補氣、補血、滋陰、補陽和氣血雙補等類型。<<博物志>>曾記載道:昔有三人冒霧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飽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飽食者病,飲酒者健。此酒勢辟惡,勝於他物之故也。"從這則記載可以看到酒對於健康的作用,但更能說明酒與葯之密切關系的內在因素還可從以下幾點得到發掘。
食葯合一:葯往往味苦而難於被人們接受,但酒卻是普遍受歡迎的食物,酒與葯的結合,彌補了葯的苦味的缺陷,也改善了酒的風味。相得益彰。經常服葯,人們從心理上難以接受,但將葯物配入酒中製成葯酒,經常飲用,既強身健體,又享樂其中,卻是人生一太快事。
酒為百葯之長:<<漢書·食貨志>>中說:"酒,百葯之長"。這可以理解為在眾多的葯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葯,另一方面,酒還可以提高其它葯物的效果。酒與葯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遠古時代,酒就是一種葯,古人說「酒以治疾」。"醫"的古文字是"____",本身就是一種釀造酒。古人釀酒目的之一是作葯用的。可見在古代酒在醫療中的重要作用。遠古的葯酒大多是釀造成的,葯物與酒醪混合發酵,在發酵過程中,葯物成分不斷溶出,才可以充分利用。 殷商的酒類,除了"酒","醴"之外,還有"鬯"。鬯是以黑黍為釀酒原料,加入鬱金香草(也是一種中葯)釀成的。這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葯酒。鬯常用於祭祀和占卜。鬯還具有驅惡防腐的作用。<<周禮>>中還記載:"王崩,大肆,以鬯"。也就是說帝王駕崩之後,用鬯酒洗浴其屍身,可較長時間地保持不腐。
從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的的一部醫方專書,後來被稱為<<五十二病方>>,被認為是公元前3世紀末,秦漢之際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葯方不下於35個,其中至少有5方可認為是酒劑配方,用以治療蛇傷,疽,疥瘙等疾病。其中有內服葯酒,也有供外用的。
<<養生方>>是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帛書之一,其中共有六種葯酒的釀造方法,但可惜這些葯方文字大都殘斷,只有"醪利中"較為完整,此方共包括了十道工序。
但值得強調的是遠古時代的葯酒大多數是葯物是加入到釀酒原料中一塊發酵的。而不是象後世常用的浸漬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遠古時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漬法容易導致酒的酸敗。葯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酒就變質了。採用葯物與釀酒原料同時發酵,由於發酵時間較長,葯物成分可充分溶出。
我國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的<<素問·湯液醪醴論>>專篇曾指出:"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這就說古人之所以釀造醪酒,是專為葯而備用的。
<<黃帝內經>>中有"左角發酒",治屍厥,"醪酒"治經絡不通,病生不仁。"雞矢酒"治臌脹。
三、漢代至唐代之前的葯酒
採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漬法起碼始於漢代。約在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 中有如下一段論述:"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用酒浸漬,一方面可使葯材中的一些葯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葯勢,療效也可提高。漢代名醫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一書中,就有多例浸漬法和煎煮法的實例。「鱉甲煎丸方",以鱉甲等二十多味葯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葯,煎為丸。還有一例"紅藍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葯物後供飲用。<<金匱要略>>中還記載了一些有關飲酒忌宜事項,如"龜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飲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著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後勿飽食,發寒冷"。這些實用知識對於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朝齊梁時期的著名本草學家陶弘景,總結了前人採用冷浸法制備葯酒的經驗,在<<本草集經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葯酒的常規:"凡漬葯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___出,不必待至酒盡也。滓可暴躁微搗,更漬飲之,亦可散服"。這段話注意到了葯材的粉碎度,浸漬明間及浸漬時的氣溫對於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響。並提出了多次浸漬,以充分浸出葯材中的有效成分,從而彌補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葯用成分浸出不徹底,葯渣本身吸收酒液而造成的浪費。從這段話可看出在那時葯酒的冷浸法已達到了較高的技術水平。
東漢順帝漢安元年(126~144在位)時,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張陵(張道陵)於大邑縣境鶴鳴山倡導正一盟威之道,俗稱五斗米道,亦稱天師道。相傳,張天師在鶴鳴山修道傳教時,恰逢地方瘟疫肆虐,生靈塗炭,十室九空。為拯救蒼生於水火,天師將自創金丹術和極富道教特色的人體醫學思想加以整合,研製出袪病健體的神秘草葯配方。張天師將葯浸於酒中送於百姓,瘟疫得以袪除。百姓病除之後感覺身輕體健,精神煥發強於從前。因葯入酒,酒帶葯行,葯促酒力,使酒醇香甘怡,沁人心脾且功效神妙,百姓感念天師施救蒼生之恩,贊譽此葯酒為「妙沁神酒」,即為當下出名的妙沁葯酒。
熱浸法制葯酒的最早記載大概是北魏<<齊民要術>>中的一例"胡椒酒",該法把乾薑,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後,"火暖取溫"。盡管這還不是制葯酒,當做為一種方法在民間流傳,故也可能用於葯酒的配製。熱浸法確實成為後來的葯酒配製的主要方法。
酒不僅用於內服葯,還用來作為麻醉劑,傳說華佗用的"麻沸散",就是用酒沖服。華佗發現醉漢治傷時,沒有痛苦感,由此得到啟發,從而研製出"麻沸散"。 唐宋時期,葯酒補酒的釀造較為盛行。這一期間的一些醫葯巨著如<<備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都收錄了大量的葯酒和補酒的配方和製法。如<<備急千金要方>>卷七設"酒醴"專節,卷十二設"風虛雜補酒,煎"專節。<<千金翼方>>卷十六設"諸酒"專節。<<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設"古今諸家酒方"專節。
宋代<<太平聖惠方>>所設的葯酒專節多達六處。除了這些專節外,還有大量的散方見於其它章節中。唐宋時期,由於飲酒風氣濃厚,社會上酗酒者也漸多,解酒,戒酒似乎也很有必要,故在這些醫學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應運而生。有人統計過,在上述四部書中這方面的葯方多達一百多例。
唐宋時期的葯酒配方中,用葯味數較多的復方葯酒所佔的比重明顯提高,這是當時的顯著特點。復方的增多表明葯酒制備整體水平的提高。唐宋時期,葯酒的製法有釀造法,冷浸法,熱浸法。以前兩者為主。<<聖濟總錄>>中有多例葯酒採用隔水加熱的"煮出法"。 元明清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進步,醫葯學有了新的發展。葯酒在整理前人經驗,創制新配方,發展配製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使葯酒的制備,達到了更高的水平。
這一時期,我國已積累了大量醫學文獻,前人的寶貴經驗受到了元明清時期醫家的普遍重視,因而,在元明清時期,出版了不少著作,為整理前人的經驗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飲膳正要>>是我國的第一部營養學專著。共三卷。天歷三年(1330年)刊。
忽思慧為蒙古族營養學家,任宮廷飲膳太醫時,將累朝親侍進用奇珍異饌,湯膏煎造,及諸家本草,名醫方術,並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補益者,集成一書。書中關於飲酒避忌的內容,是很有道理的。具有重要的價值。書中的一些補酒,雖沒有詳細記載,但都是頗為有效的,在<<本草綱目>>中則有詳細記載。
明代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寫成了舉世聞名的名著<<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萬曆六年(1578年)成書。該書集明及歷代我國葯物學,植物學之大成,廣泛涉及食品學,營養學,化學等學科。該書在收集附方時,收集了大量前人和當代人的葯酒配方。卷25酒條下,設有"附諸葯酒方"的專目,他本著"輯其簡要者,以備參考。
明代朱棣等人的<<普濟方>>,方賢的<<奇效良方>>,王肯堂的<<證治准繩>>等著作中輯錄了大量前人的葯酒配方。明清時期也是葯酒新配方不斷涌現的時期。明代吳旻的<<扶壽精方>>,龔庭賢的<<萬病回春,<<壽世保元>>,清代孫偉的<<良朋匯集經驗神方>>,陶承熹的<<惠直堂經驗方>>,項友清的<<同壽錄>>,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等都記載著不少時清時期出現的新方。這些新方有兩個值得提出的特點:1補益性葯酒顯著增多。明代吳__的<<扶壽精方>>葯酒門載葯酒方9首,方雖不多,但集方極精,其中有著名的"延齡聚寶酒",史國公葯酒等。在<<萬病回春>>和<<壽世保元>>兩書中,記載葯酒近40種,補益為主的葯酒佔有顯著地位,象"八珍酒",扶衰仙鳳酒,長生固本酒,延壽酒,延壽瓮頭春酒,長春酒,紅顏酒等都是配伍較好的補益性葯酒,有較大的影響。吳,龔二氏輯錄的葯酒方,對於明清時期的補益性葯酒的繁榮起了積極的作用。
在前面所列的清代書目中,也記載著數目可觀的補益性酒,其中的歸圓菊酒,延壽獲嗣酒,參茸酒,養神酒,健步酒等都是較好的補益性葯酒。與明清以前的葯酒相比,這一時期可說是補益葯酒繁榮的時期。2慎用性熱燥熱之葯。唐宋時期的葯酒,常用一些溫熱燥烈的葯物,象烏頭,附子,肉桂,乾薑等。這樣的葯物如果濫用,往往會傷及陰血。金元時期我國醫學界學術爭鳴十分活躍,濫用溫燥葯的風氣受到許多著名醫家的批評。這對明清時期的醫學有深刻的影響。故明清的很多葯酒配方採用平和的葯物以及補甸養陰葯物組成,這樣就可以適用於不同病情和機體狀況,使葯酒可以在更廣泛的領域中發揮作用。
明清時期還出現了一批方論專書,作者著重研究用葯組方的規律,結合優秀方劑,從理論上闡述用葯道理和配伍規律,象明代吳昆的<<醫方考>>,清代汪昂的<<醫方集解>>。這此專著闡述配方時也涉及到葯酒。<<醫方考>>一書中就論述了七種葯酒配方的組方用葯的道理和主治功效,基中包括虎骨酒,史國公酒,枸杞酒,紅花酒,豬膏酒等。這對於促進葯酒配方的研究,指導正確使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清時期的葯酒在配製方法上,突出表現了在熱浸法的普遍使用上。適當提高浸漬溫度可使植物性葯材組織軟化,膨脹,增加浸出過程中的溶解和擴散速度,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浸出,而且還可以破壞葯材中的一些酶類物質,增強葯酒的穩定性,因此採用熱浸法對於許多葯物來說具有更好的浸出的效果,是一種科學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政府對中醫中葯事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建立了不少中醫醫院,中醫葯院校.開辦葯廠,發展中葯事業,使葯酒的研製工作呈現出新的局面。葯酒釀制,不僅繼承了傳統製作經驗,還吸取了現代科學技術,使葯酒生產趨向於標准化。為了加強質量管理,還把葯酒規范列為國家葯典的重要內容。由於葯酒生產單位與醫療、科研部門進行科研協作,保證了臨床療效的可靠性。尤其是近十多年來,隨著中醫葯工作者和葯酒研究生產人員的共同努力,對中國葯酒的發展歷史,中國葯酒的特點和應用,工藝及質量等方面作了較為全面的歸納和總結,出版發行了不少專著,例如本書《中國葯酒大全》自1991年出版發行以來,共9次印刷,成為中醫葯專著中的一本暢銷書。這些著作的出版發行,反過來又推動了葯酒事業的深層次發展。不但出現一批質量可靠,療效顯著,深受患者和群眾歡迎的葯酒產品,而且在葯酒的毒理研究、葯理研究及質量監測、製作工藝等方面均有迅速發展。
葯酒的發展,不僅逐漸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要,並且打人了國際市場,博得了國際友人的歡迎。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和歷史悠久的,又符合現代科學水平的中國葯酒,必然和整個中醫中葯的發展一樣,為人類的健康長壽,作出新的貢獻。
❺ 葯酒是在哪個朝代之後出現
戰國時期。
葯酒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戰國醫經著作《黃帝內經·素問》就出現了對葯酒的論述,如「上古聖人作湯液醒」、「邪氣時至、服之萬全」等等。葯酒不僅具有配製、服用簡便,葯性穩定,安全有效的優點,更因為葯借酒力、酒助葯勢而充分發揮效力,提高療效。
最古的葯酒方與其他中葯方劑一樣是沒有名稱的,在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中,所記載的葯酒方,就沒有具體的方名。這種情況在唐代方書中仍保留不少,如《干金要方·脾臟下》「治下痢絞痛腸滑不可差方。」《外台秘要》卷十五的「療風痹癮疹方」等。
最早的葯酒命名,現見於先秦及漢代,如《內經》中的「雞矢醴」及《金匱要略》中的「紅藍花酒」等,多以單味葯或一方中主葯的葯名作為葯酒名稱,這方法成為後世葯酒命名的重要方法。
產生背景
中國人對酒的研究與運用,可謂爐火燉青。自從有了酒,這杯中之物就被老祖宗們演繹出無數的精彩故事。於是,就有了武松酒後伏虎的壯舉,魯智深醉打山門的英雄氣概,劉姥姥醉卧怡紅院的千古笑談……
從釀酒、飲酒到賞酒、論酒,酒已滲透到人類的各個方面,並逐步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酒文化。酒與醫素有不解緣,繁體「醫」字從「酉」,酉者酒也。這大概是因為先祖們無意中食用了發酵後的瓜果汁,發現了它可以治療一些疾病,從而讓酒與原始醫療活動結下了緣。
現代葯酒多選用50—60度(%)的白酒。其依據是:因為酒精濃度太低不利於中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而酒精濃度過高,有時反而使葯材中的少量水分被吸收,使得葯材質地堅硬,有效成分難以溶出。
對於不善於飲酒的人來說或因病情需要,也可以採用低度白酒、黃酒、米酒或果酒等基質酒,但浸出時間要適當延長,或復出次數適當增加,以保證葯物中有效成分的滔出。製作葯酒時,通常是將中葯材浸泡在酒中,經過一段時間後.中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在酒中,此時即可過濾去渣後即可飲用。
❻ 葯酒是在哪個朝代之後出現
葯酒最早出現是在戰國時期,在唐宋時期,葯酒補酒的釀造就開始慢慢盛行起來。
提到葯酒,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就是把中草葯或者補品放到酒裡面浸泡,葯酒在我國已經擁有相當長的歷史,那麼葯酒最早是在哪個朝代開始出現的呢?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吧。
《黃帝內經》有「湯液醪醴論篇」,專門討論用葯之道。所謂「湯液」即今之湯煎劑,而「醪醴」者即葯酒也。顯然在戰國時代對葯酒的醫療作用已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葯酒,古代同其他酒統稱「醪醴」。我國最早的醫書《皇帝內經》終就有「湯液醪醴論篇」。醪醴,就是用五穀製成的酒類,醪為濁酒,醴為甜酒。以白酒、黃酒和米酒浸泡或煎煮具有治療和滋補性質的各種中葯或食物,去掉葯渣所得的口服酒劑(或葯物和食物與穀物、曲共同釀制),即為葯酒。
因為酒有「通血脈,行葯勢,溫腸胃,御風寒」等作用,所以,酒和葯配置可以增強葯力,既可治療疾病和預防疾病,又可用於病後的輔助治療。滋補葯酒還可以葯之功,借酒之力,起到補虛強壯和抗衰益壽的作用。
遠在古代,葯酒已成為我國獨特的一個重要劑型,至今在國內外醫療保健事業中,仍享有較高的聲譽。諸如人參酒、鹿茸酒、五加皮酒、虎骨酒、國公酒、十全大補酒、龜齡集酒、首烏酒等享有盛名的葯酒。
從釀酒、飲酒到賞酒、論酒,酒已滲透到人類的各個方面,並逐步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酒文化。並且先祖們無意中食用了發酵後的瓜果汁,發現了它可以治療一些虛寒腹痛之類的疾病,從而讓酒與原始醫療活動結下了緣,也因此葯酒慢慢形成。
❼ 葯酒是在哪個朝代之後出現的什麼時候
葯酒是在戰國時期出現的。
《黃帝內經》有「湯液醪醴論篇」,專門討論用葯之道。所謂「湯液」即今之湯煎劑,而「醪醴」者即葯酒也。顯然在戰國時代對葯酒的醫療作用已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從釀酒、飲酒到賞酒、論酒,酒已滲透到人類的各個方面,並逐步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酒文化。並且先祖們無意中食用了發酵後的瓜果汁,發現了它可以治療一些虛寒腹痛之類的疾病,從而讓酒與原始醫療活動結下了緣,也因此葯酒慢慢形成。
(7)葯酒文化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食用葯酒的注意事項:
1、大量飲酒並服用巴比妥類中樞神經抑制葯會引起嚴重的中樞抑制。當飲用了中等量的酒並同時服用鎮靜劑量的巴比妥類葯物時就引起明顯的中樞抑制,使病人的反應能力低下。
2、精神安定劑氯丙嗪、異丙嗪、奮乃靜、安定、利眠寧和抗過敏葯物撲爾敏、賽庚陡、笨海拉明等如與酒同用,對中樞神經亦有協同抑製作用,輕則使人昏昏欲睡;重則使人血壓降低。
3、在服用單胺氧化酶抑制劑時,人體內多種酶的活性會因此而受到抑制。此時飲酒會因其分解酒精的酶系統受抑制而使血液中的乙醛濃度增加,導致乙醛中毒,出現惡心、嘔吐、頭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葯酒
❽ 中國酒文化多少年歷史
三千多年的歷史。中國釀酒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酒文化起源於商周時代。黃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約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時代,中國人利用酒麴復式發酵法釀制黃酒。
中國酒文化多少年歷史
酒與中國文化密切相關,酒產生後,就融入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中,洛陽是中國酒文化的故鄉。
釀酒文化從中華五千年文明之前——史前時代開始,夏朝酒文化十分盛行,秦漢年間出現「酒政文化」。
宋朝酒文化是唐朝酒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更接近我們現今的酒文化。
❾ 葯酒是在哪個朝代之後出現的
葯酒將葯物置於75%酒精或白酒中浸泡而成。治療時用手蘸葯酒(水)塗於體表而後做手法治療,具有舒經活血、溫通發散之作用。下面是我整理的葯酒是在哪個朝代之後出現的?歡迎閱覽。
葯酒應用於防治疾病,在我國醫葯史上已處於重要的地位,成為歷史悠久的傳統劑型之一,至今在國內外醫療保健事業中享有較高的聲譽。
葯酒是選配適當中葯,經過必要的加工,用度數適宜的白酒或黃酒為溶媒,浸出其有效成分,而製成的澄明液體。在傳統中,也有在釀酒過程里,加入適宜的中葯,釀制而成的。葯酒即是一種加入中葯的酒。
葯酒的起源與酒是分不開的,中國是人工釀酒最早的國家,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遺址中,就曾發現過很多陶制酒器。關於造酒,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戰國策·魏策二》:「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此外,《世本》亦講到:「少康作秫酒。」少康即杜康,是夏朝第五代國君。這些記載說明,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釀酒業已發展到一定水平,所以後世有「儀狄造酒」及「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之說。這里杜康已成了酒的代名詞。
商殷時代,釀酒業更加普遍。當時已掌握了曲櫱釀酒的技術,如《尚書·說命篇》中有商王武丁所說「若作酒醴,爾維曲櫱」的論述。在殷墟河南安陽小屯村出土了商朝武丁時期(公元前1200多年前)的墓葬,在近二百件青銅禮器中,各種酒器約佔70%。出土文物中就有大量的飲酒用具和盛酒容器,可見當時飲酒之風相當盛行。從甲骨文的記載可以看出,商朝對酒極為珍重,把酒作為重要的祭祀品。值得注意的是在羅振玉考證的《殷墟書契前論》甲骨文中有「鬯其酒」的記載,對照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考黜》曾釋「鬯者,以百草之香,鬱金合而釀之成為鬯」,表明在商代已有葯酒出現。
周代,飲酒越來越普遍,已設有專門管理釀酒的官員,稱「酒正」,釀酒的技術已日臻完善。《周禮》記載著釀酒的六要訣:秫稻必齊(原料要精選),曲櫱必時(發酵要限時),湛熾必潔(淘洗蒸者要潔凈),水泉必香(水質要甘醇),陶器必良(用以發酵的窖地、瓷缸要精良),火齊必得(釀酒時蒸烤的火候要得當),把釀酒應注意之點都說到了。西周時期,已有較好的醫學分科和醫事制度,設「食醫中士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饈……之齊(劑)」。其中食醫,即掌管飲食營養的醫生。六飲,即水、漿、醴(酒)、涼、醬、酏。由此可見,周朝已把酒列入醫療保健之中進行管理。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更明確提出:酒,所以治病也,《周禮》有「醫酒」。說明葯酒在周代的運用確也相當普遍。
我國最古的葯酒釀制方,是在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養生方》和《雜療方》中。從《養生方》的現存文字中,可以辨識的葯酒方共有6個。①用麥冬(即顛棘)配合秫米等釀制的葯酒(原題:「以顛棘為漿方」治「老不起」)。②用黍米、稻米等製成的葯酒(「為醴方」治「老不起」)。③用美酒和麥×(不詳何葯)等製成的葯酒。④用石膏、藁本、牛膝等葯釀制的`葯酒。⑤用漆和烏喙(烏頭)等葯物釀制的葯酒。⑥用漆、節(玉竹)、黍、稻、烏喙等釀制的葯酒。《雜療方》中釀制的葯酒只有一方,即用智(不詳何物)和薜荔根等葯放人覷(古代一種炊事用蒸器)內製成醴酒。其中大多數資料已不齊,比較完整的是《養生方》「醪利中」的第二方。該方包括了整個葯酒製作過程,服用方法,功能主治等內容,是釀制葯酒工藝的最早的完整記載,也是我國葯學史上重要史料。
先秦時期,中醫的發展已達到了可觀的程度,這一時期的醫學代表著作《黃帝內經》,對酒在醫學上的作用,做過專題論述。在《素問·湯液醪醴論》中,首先講述醪醴的製作「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即用完整的稻米作原料,堅勁的稻稈做燃料釀造而成,醪是濁酒,醴是甜酒。「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說明古人對用酒類治病是非常重視的。《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記載了扁鵲認為可用酒醪治療腸胃疾病的看法。
漢代,隨著中葯方劑的發展,葯酒便漸漸成為其中的一個部分,其表現是臨床應用的針對性大大加強,所以其療效也進一步得到提高,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收載了西漢名醫淳於意的25個醫案,這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醫案記載,其中列舉了兩例以葯酒治病的醫案,一個是濟北王患「風蹶胸滿」病,服了淳於意配的三石葯酒,得到治癒。另一個是王美人患難產,淳於意用莨菪酒治癒,並產下一嬰孩。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則載有「婦人六十二種風,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紅藍花功能行血活血,用酒煎更加強葯效,使氣血通暢,則腹痛自止。此外,瓜蔞薤白白酒湯等,也是葯酒的一種劑型,借酒氣輕揚,能引葯上行,達到通陽散結、豁痰逐飲的目的,以治療胸痹。至於他在書中記載以酒煎葯或服葯的方例,則更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