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跪求: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是什麼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 時間:1929年 —— 193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經濟出現極不平衡的繁榮。美國靠對德國貸款和國內信貸消費繁榮,法國靠巨額賠款和貿易保護取得經濟增長,英國經濟則在國際競爭中衰落,經濟停滯,脆弱而缺乏競爭力的日本在接二連三的危機中震盪,相反,德國雖然要對外支付巨額戰爭賠款並失去阿爾薩斯和洛林,國內社會動盪,卻依靠巨額外債更新了工業設備,重新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強國。這種極不平衡的繁榮終於以一場大蕭條告終。
這是最簡單的概括!
『貳』 全球經濟衰退的後果有哪些明年的經濟會恢復嗎
全球經濟出現衰退的後果很嚴重,對各國的經濟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巨額財富付出東流、生產停滯、股票暴跌、工人失業等。現在最重要的是,各國必須團結起來,促進經濟復甦,以防更多人陷入貧困和失業。大家都知道這幾年受到疫情的影響,每一個國家所受到的影響都是非常嚴重的,這幾年全球經濟下滑非常的嚴重,而且就業率也普遍下降。很多企業倒閉了,工廠破產了,員工失業了。造成了非常大的通貨膨脹,讓很多人苦不堪言。
『叄』 你認為保護歷史文化古跡會不會阻礙經濟發展
保護歷史文化古跡是很有必要的,不僅不會阻礙經濟發展,還會對發展經濟很有貢獻,一方面歷史文化古跡對旅遊經濟貢獻真的很大,一方面它的文化價值真很高,這些歷史文化古跡都承載著歷史的痕跡,對研究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肆』 歷史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兩者應當來說是相輔相成,經濟發展不能一味追求過度的現代化,缺少了歷史的支撐,城市的經濟發展是少了底蘊的。
誠然,經濟發展帶來的現代化需要更多的土地,也要去除糟粕,展現煥然一新的面貌,但是,這與歷史保護來說應當是沒有沖突的。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去除封建迷信的東西,但歷史有更多需要去傳承和保護,一座擁有歷史底蘊文化底蘊的城市,其經濟發展不會比其他現代化城市發展慢。
畢竟,歷史的妥善保護,能帶來旅遊業的繁榮,通過旅遊業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經濟也能發展,而通過傳承歷史的創新產品,在市場上是更為人們所喜愛,因為貼近生活,同根同源,這不也促進經濟的發展嗎?而經濟的發展帶來意識觀念的進步,會使人們進一步了解到保護歷史,傳承精神的重要性。
『伍』 你認為保護歷史文化古跡會不會阻礙經濟發展
不會,因為這是我們所存在過的文明,我們需要傳承他們的藝術,每個時代都有他們的藝術特徵,既然我們現在都是由他們演變過來的,那說明他們都是有可取之處的,而且還可以發展旅遊業。最主要的是,依然有人愛著他們。
『陸』 結合歷史和現實的事實說明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和後果
經濟危機的原因在表面看是生產過剩,大量商品賣不出去;但本質是社會分配不合理,所以社會大眾在生產過剩的情況下卻缺衣少食。
簡單的說就是資本家拿走的財富太多,以至於工人消費不起自己生產的產品。
『柒』 經濟危機對人類的生活造成那些危害
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一場前所未有、波及全球、毀滅性的經濟危機。這場危機改變了人類的歷史,幾乎終結了資本主義制度,並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遠因。
1929年10月24日,美國迎來了它的「黑色星期四」。這一天,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巔跌入深淵,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從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兩個星期內,共有300億美元的財富消失,相當於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開支。但美國股票巿場崩潰不過是一場災難深重的經濟危機爆發的火山口。
當時紐約流行一首兒歌:「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里沖!」。隨著股票巿場的崩潰,美國經濟隨即全面陷入毀滅性的災難之中,可怕的連鎖反應很快發生:瘋狂擠兌、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貧困來臨、有組織的抵抗、內戰邊 緣。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毀「過剩」的產品,用小麥和玉米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使這條河變成「銀河」。城巿中的無家可歸者用木板、 舊鐵皮、油布甚至牛皮紙搭起了簡陋的棲身之所,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稱為「胡佛村」。流浪漢的要飯袋被叫做 「胡佛袋」,由於無力購買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動的 汽車叫做「胡佛車」,甚至露宿街頭長椅上的流浪漢上蓋著的報紙也被叫做 「胡佛毯」。而街頭上的蘋果小販則成了大蕭條時期最為人熟知的象徵之一。在那些被迫以經營流動水果攤討生活的人中,有許多從前是成功的商人和銀行家。
股票巿場的大崩潰導致了持續四年的經濟大恐慌,這次經濟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其它工業國家。對千百萬人而言,生活成為吃、穿、住的掙扎。各國為維護本國利益,加強了貿易保護的措施和手段,進一步加劇惡化世界經濟形勢。
經濟衰退的後果是大規模失業:美國1370萬,德國560萬,英國280萬。
經歷了大蕭條的人們在思想上發生了轉變。工人從20年代的麻木狀態中清醒過來,發動了富有戰斗性的罷工。在資本主義制度正當性和合法性幾乎盪然無存的時候,自由主義者被蘇聯的繁榮吸引,成了馬克思主義者。而保守主義者由於懼怕布爾什維克主義,日益轉向法西斯主義。
盡管西方國家想盡辦法救亡,包括羅斯福新政,但危機卻遲遲未能終結。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這場危機才告終結。
現在全球再次面臨「百年一遇」金融危機的沖擊,因此回顧1929年這場危機,頗有意義。
首先,資本的貪婪歷經幾百年以及付出過慘重的代價後,仍然沒有收斂,繼續瘋狂興風作浪,危害全球。而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仍然沒有找到有效的應對方法,也許這就是資本主義肌體的癌症,直至共同毀滅。
其次,社會的監管仍然漏洞巨大,可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曾被視為保持美國經濟長期增長的功臣、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終於公開承認自己所犯監管方面的錯誤,但為時已晚。
第三,危機將可能是長期性的,而非短期所能解決。目前看,盡管美國動用了一萬億美元,歐洲動用了兩萬億歐元,但金融危機仍然繼續發展,西方各主要國家的股市在短暫回升後,繼續大幅下降。人們的信心危機進一步加深,目前英國每五分鍾就有一人破產,正在形成大的社會動盪前期。
第四,如果危機加重,造成全面而重大的社會問題,可能會有極左或極右的政治制度形式出現。2002年,法國極右政黨藉助法國不佳經濟形勢,居然進入大選第二輪,震撼世界,就是一例。
第五、資本主義如果最終解決不了問題,仍然有訴諸戰爭的可能性。並以此來終結危機。縱觀歷史,迄今為止,現代國家克服經濟衰退與危機的手段有三種: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基礎建設以增加就業,刺激消費;新技術革命帶動新一輪經濟起飛;通過發動對外戰爭拉動消費與生產、控制資源和交通,並激發民眾走出低谷的心理潛能。第一種手段需要在國家的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基礎設施不發達,勞動力質量不差又價格低廉,政府的控制力較強等前提下進行(象當年的美國和今日的中國)。但是今天的美國已經沒有羅斯福總統實施新政時那樣的市場和社會環境了。而美國前些年如火如荼的「信息技術革命」正在冷卻降溫,經濟發展無法通過新技術改革找到新的增長亮點。對於美國來說,只有第三條道路可走。
顯然,這場百年來的第二次大洗牌帶給人類是什麼樣的命運,仍在未定之天。但需要我們思考的是,何以一百年來,歐洲做為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卻成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何以美國這一西方文明的發揚廣大者,發生了兩次導致全球的經濟危機?甚至亞洲的日本,向西方學習後,居然成為亞洲的戰爭策源地,而這個過程一直得到西方國家的支持?歐洲在貢獻了民主之後,何以又貢獻了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冷戰一結束,何以英國就率先吹起冷戰的號角並把冷戰在歐洲的對抗擴大到全球?
這場危機不僅是要再思考人類未來發展方向的問題,更是全球反思西方文明命運的時刻了。
『捌』 貿易保護會帶來哪些後果
在全球化的時代,企圖依靠貿易保護主義而自保,不光是無知和短視之舉,而且可能會把全球經濟拖入深淵。危機當前,世界各國最需要表現出協調合作、共克時艱的意願,以善意的互動共同應對,而不是被狹隘利益沖昏頭腦,在互為壁壘的對抗中相互「傳染」。由於美國國會兩院刺激經濟方案中的「國貨條款」,釋放出了濃烈的保護主義氣息,因而連日來遭到國際輿論的猛烈抨擊。也許正是看到,全球范圍的貿易戰有因此一觸即發的可能性,美國總統奧巴馬3日表示,美國不能發出貿易保護主義信號。他警告美國國會,新經濟刺激計劃的最終版本不應包含任何可能引發貿易戰的保護主義語言。在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現在是以「經濟愛國主義」的面貌出現的。政府用納稅人的錢刺激經濟,理應購買國貨創造就業崗位,而非刺激海外的生產和就業。由此說來,美國的 「國貨條款」好像不無道理。問題是,當下面臨的是一場維度並沒有停留在美國的國界的全球危機,一個經濟體(特別是美國這樣一個全球最重要的經濟體)的政策舉措將對他國產生巨大和直接的影響。正因如此,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做法便顯得十分短視。即便對本國而言,短時期維持或增加的就業,很可能換來的結果是將來失去更多的就業崗位。貿易保護主義從來都不會是「獨角戲」。就美國而言,它既是進口大國,同時又是世界頭號製造業出口大國。斷了人家的就業門路,其他國家憑什麼還為美國產品大開市場之門?面對這場危機,已經或准備投入巨資刺激經濟是許多國家都在做的事,美國的公司就不打算分享這些刺激計劃的蛋糕嗎?當大家競相進行貿易保護時,這裡面的邏輯關系必然是,貿易保護擴散開來,各國的出口企業及相關內需企業會陷入窘境甚至破產,進而引發失業浪潮,致使全球經濟更加蕭條。
『玖』 經濟保護主義是什麼意思
經濟保護主義,即通過不同的貿易壁壘和差別政策,對本國的產業和市場進行保護。
貿易保護主義,是指在對外貿易中實行限制進口以保護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免受外國商品競爭,並向本國商品提供各種優惠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的主張和政策。在限制進口方面,主要是採取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兩種措施。前者主要是通過徵收高額進口關稅阻止外國商品的大量進口;後者則包括採取進口許可證制、進口配額制等一系列非關稅措施來限制外國商品自由進口。
拓展資料:
1.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即以維護本國利益作為是否適用本國法律的依據;任何侵害了本國利益的人,不論其國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該國法律的追究, 使其得到該國認為其應有的懲罰。在國際貿易中以保護國內產業為目的的經濟政策。國際貿易中最常見的保護主義是保護關稅政策。這種政策開始於15、16世紀的重商主義時期。重商主義者主張增加國內的財富積累,阻止外國過多商品的進口,以擴大對外貿易的順差,保證金銀流入國內,這一政策的實施,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和工場手工業的發展。
2.單邊主義是指舉足輕重的特定大國,不考慮大多數國家和民眾的願望,單獨或帶頭退出或挑戰已制訂或商議好了的維護國際性、地區性、集體性和平、發展、進步的規則和制度,並對全局或局部的和平、發展、進步有破壞性的影響和後果的行為與傾向。
近20年來,發達國家出現了嚴格限制進口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其限制進口的主要措施出傳統的關稅壁壘以外,還有各種直接或間接限制進口的法律和行政措施,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直接的非關稅壁壘,如進口配額制,進口許可證制。另一類間接的非關稅壁壘,如外口管制,復雜的海關手續,嚴格的衛生、安全和質量標准等等。原來的貿易保護主義已發展為新貿易保護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