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梅塘鎮琅陂頭村有多少年歷史
就像吉安市吉安縣梅林坡村有多少年歷史,你親自到那裡問一下當地人就可以啦。
B. 吉安縣的歷史沿革
吉安縣古稱廬陵縣。《水經注》說它是因瀘水而得名。
夏、商時代(約前21世紀~前1046),地域處揚州西境。周朝(前1046~前221)地屬吳、越、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始設廬陵縣,隸屬九江郡,縣治在今泰和縣西3里。高祖元年(前206),秦亡,楚漢爭霸,英布為九江王,廬陵縣屬九江王國。
漢高祖五年(前202),潁陰侯灌嬰渡江平定楚地,分九江郡立豫章郡,領18縣,廬陵縣屬豫章郡。新始建國元年(9),改豫章為九江郡,改廬陵為桓亭縣。建武元年(25),桓亭縣復名廬陵。初平二年(191),分豫章立廬陵郡,縣名高昌,屬廬陵郡。
三國屬吳國領地。
晉太康元年(280),司馬炎平吳,廬陵郡治遷石陽,縣屬沿舊。咸康八年(342),廬陵太守孔倫移廬陵治於今吉安市區,石陽縣隨徙。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武帝滅齊,高昌縣並入石陽縣,隸屬廬陵郡,郡縣同治所。
隋開皇十年(590),改廬陵郡為吉州,改石陽縣為廬陵縣。次年,撤銷吉陽(今吉水)、興平(今永豐)、陽豐(今永豐)三縣,並入廬陵縣,隸屬吉州。大業三年(607),改吉州為廬陵郡,廬陵縣隸屬不變。
唐武德五年(622),復置吉州,廬陵仍為附郭縣。開元二十一年(733),江南道分東、西二道,廬陵縣屬江南西道吉州。天寶元年(742),改吉州為廬陵郡。乾元元年(758),復改廬陵郡為吉州,縣屬不變。
十國吳天祐六年(909),廬陵縣屬楊吳領地。南唐保大八年(950),析廬陵水東11鄉置吉水縣,廬陵縣仍為吉州附郭縣。
北宋元祐七年(1092),廬陵的同水鄉與吉水的順化鄉互易(順化鄉即純化鄉)。
南宋景炎二年(1277),忽必烈設立江西宣慰司,改吉州為吉州路,廬陵縣隸屬如故。
元元貞元年(1295),改吉州路為吉安路,吉安之名始於此,相傳意取「吉泰平安」之義,廬陵縣仍屬之。至正二十二年(1362),朱元璋兵取江西,改吉安路為吉安府,廬陵縣屬吉安府。
明洪武九年(1376),改江西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廬陵縣屬江西布政使司湖西道吉安府。崇禎十六年(1643)十一月,張獻忠克吉安,改吉安府為親安府,改廬陵縣為順民縣。次月,復稱吉安府廬陵縣。
清初沿明制,康熙二十一年(1682),湖西道廢,吉安府直屬省。雍正九年(1731),廬陵縣隸屬吉南贛道吉安府。乾隆十九年(1754),廬陵縣隸屬吉南贛寧道吉安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廢府,撤道。民國三年(1914),改廬陵縣為吉安縣,設廬陵道於宜春(兩年後遷吉安),吉安縣屬江西省廬陵道。民國十五年,廢廬陵道,吉安縣直屬江西省。
民國二十一年,江西省劃分13個行政區,吉安縣隸屬第九行政區。民國二十四年,江西省縮編為8個行政區,吉安縣隸屬第三行政區。民國三十一年,全省劃為9個行政區,吉安縣仍屬第三行政區。
1949年7月16日吉安縣解放。7月28日,奉令析吉安縣石陽鎮置吉安市,同屬吉安分區。1949年9月,吉安分區改為吉安專區。1958年11月,吉 安縣並入吉安市,次年6月,縣、市仍分治。1968年,吉安縣專區改名井岡山地區,吉安縣屬井岡山地區。1979年改井岡山地區為吉安地區,吉安縣仍屬吉安地區,同年11月,縣治從吉安市五嶽觀遷至新縣城敦厚鎮。1987年將興橋鄉、長塘鄉、樟山鄉劃歸吉安市;1988年將盤田鄉火氣下村劃歸吉水縣阜田鎮。2000年 吉安地區改為吉安市,將值夏鎮、東固鎮、新圩鎮、富田鄉、文陂鄉、雲樓鄉劃歸吉安市青原區,曲瀨鄉劃歸吉安市吉州區。
C. 關於江西的歷史
江西開發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商朝時期,江西已進入青銅器時代,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一致。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三國分爭江西。
秦朝統一六國後,全國設三十六郡,江西屬九江郡,置廬陵縣、新淦縣、南壄縣。而江西作為明確的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時設豫章郡,郡治南昌縣。
公元291年,設江州,治所南昌,後遷至潯陽郡(九江市),其主體為江西地區原有郡縣。隋代的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至唐時增加到8州37縣。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劃全國為10道,江西屬於江南道。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增為15道,屬江南西道。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初設江南路,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仍治洪州。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江西行省轄區大於今江西省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還包括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巡撫成為全省最高長官。
江西省共轄81縣。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省,1947年劃回安徽省,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省。2014年,江西省列入國家農村信息化示範省。2016年6月,贛江新區成為第18個國家級新區。
(3)江西吉安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江西省,簡稱贛。因為江西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派穎侯灌嬰率兵進駐南昌。
並修築南昌城,俗稱灌嬰城,取"唱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並為豫章治郡,隋初為洪州治。唐、宋為江南西道及洪州治所,為東南有名的都會,故又稱"洪都"。
江西古代就形成了讀書成風的優秀傳統。相傳最早在江西傳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臺滅明。中國從隋唐以後,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至清代,歷代全國進士計98689人。
江西進士10506人,佔10.7%;全國狀元724人,江西狀元41人,佔5.6%。江西另有武狀元6人。 江西也是佛道兩教的源流之地,形成了寵大的宗教派別。
道教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江西龍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發源地,創始人為漢代張道陵和他的曾孫張盛。張道陵被張盛尊為掌教、正一天師,因而又稱天師道或正一道。
為中國道教的鼻祖。金、元以後,正一派與全真派南北對峙,成為獨樹一幟的道門分支。廬山東林寺,是中國佛教十派之一凈土宗的發源地,創始人是晉代慧遠和尚。
因此,江西龍虎山天師府、廬山東林寺等,一直是全國重點寺院,近年來,多有外地和日本、韓國佛教徒前來朝拜。 另外,江西的農業自古就以種植水稻為主。
隋唐以後,國家經濟重心南移,江西土地得到進一步開發,經濟繁榮興旺,成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茶葉種植和加工也大大發展,數量和質量都居全國之首。
同時,陶器、造船和銀、銅冶煉在全國亦居領先地位。明清時期,江西成為全國造紙業和以布為主的紡織業中心。農業和手工業的發達,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工商業市鎮。
景德鎮地處江西省東北部,地方雖然不大,但是無論古今中外,都知道景德鎮是一個舉世矚目的瓷城。著名史學家、文學家郭沫若也對景德鎮的高度評價為「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
據史書記載:景德鎮陶瓷業是從公元一世紀左右,即東漢時代開始的;經過三國、魏晉到公元六世紀的南北朝時代的陳朝,它的瓷業生產已較有名氣了。
唐代景德鎮產的瓷器被稱為「假玉器,且貢於朝廷」名震天下。令人遺憾的是,發現的最早的窯址及瓷片均為五代時期,只能把五代作為景德鎮瓷業的開始。
在宋元以前,名窯遍布全國,但從明代開始,景德鎮瓷業的技術水平和燒造規模都明顯地超過各地窯場,其產品幾乎占據了全國主要市場,而至精至美的宮廷用瓷也幾乎全部由景德鎮供應。
D. 吉安地名的來歷
吉安,古稱廬陵、吉州,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稱吉安,位於江西省中部,羅霄山脈中段,贛江中游,東鄰撫州市樂安縣及贛州市寧都和興國縣,西接湖南省的桂東、炎陵、茶陵縣,南連贛州市的贛縣、南康區、上猶縣,北與宜春、豐城、樟樹及新余、萍鄉接壤。轄吉州區、青原區、井岡山市和吉安縣、泰和縣、萬安縣、遂川縣、永新縣、永豐縣、吉水縣、峽江縣、安福縣、新干縣等2區1市10縣,另設有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副廳級國家級開發區)和井岡山出口加工區(國務院批准設立)[1]。全市大部通行贛語、部分通行客家語。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始置廬陵縣。 東漢興平元年(194年),孫策分豫章郡置廬陵郡,郡治在今泰和縣城西北15千米處,轄西昌、高昌、石陽、巴丘、南野、東昌、新興、吉陽、興平、舊城10縣。建安四年(199年),郡治遷西昌縣治(今泰和縣城西1.5千米)。西晉元康元年(291年),廬陵郡治遷石陽城(今吉水縣城東北8千米處)。東晉咸康八年(342年),太守孔倫遷建郡城於今吉安市區孔家灣附近。 隋開皇十年(590年),廬陵郡改為吉州,遷建州城於今吉安市區趙公塘一帶。大業三年(607年),吉州復改為廬陵郡,統廬陵、泰和、安復、新淦4縣。唐武德五年(622年),再改廬陵郡為吉州,領廬陵、太和、安福、新淦、永新5縣。永淳元年(682年),遷建州城於今吉安市區北門街道轄區內。天寶元年(742年),改吉州為廬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廬陵為吉州。 宋開寶八年(975年),置吉州廬陵郡軍事。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吉州廬陵郡領廬陵、吉水、安福、太和、龍泉、永新、永豐、萬安8縣。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廢吉州軍事,置吉州路總管府,領廬陵等8縣;元貞元年(1295年),改吉州路為吉安路,轄吉水、安福、太和、永新四州、五縣,取吉水、安福兩州各一字命名為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吉安"之名自此始。至順年間(1330-1333年),析永新地設永寧縣。 明太祖壬寅年(1362年)[2],廢吉安路,置吉安府,領廬陵、太和、吉水、永豐、安福、龍泉、萬安、永新、永寧9縣;二年(1369年),太和改為泰和,吉安府領廬陵、泰和、吉水、永豐、安福、龍泉、萬安、永新、永寧9縣。清初沿明制,乾隆八年(1743年),析永新、安福地置蓮花廳,吉安府轄9縣1廳,直到清末。 民國元年(1912年),廢吉安府,蓮花改廳為縣,各縣直屬江西省;1914年,置廬陵道於宜春,龍泉、永寧、廬陵三縣分別改名為遂川、寧岡、吉安縣,廬陵道共轄贛西萍鄉、宜春、分宜、新喻、清江、萬載、宜豐、上高、高安、蓮花、安福、永豐、寧岡、永新、泰和、萬安、吉安、吉水、遂川、峽江、新淦21縣;1916年,廬陵道遷至吉安;1926年,廢廬陵道,各縣直屬江西省;1932年,置第九行政區公署於吉安,轄永豐、萬安、吉水、泰和、峽江、吉安6縣;1939年,改第九行政區為第三行政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於吉安,轄永豐、安福、萬安、吉水、泰和、峽江、吉安、寧岡、遂川、蓮花、永新11縣。[3] 1949年6月30日,成立吉安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7月28日,析吉安縣石陽鎮及近郊建吉安市;9月,吉安分區改為吉安專區,轄1市11縣。 1952年,南昌專區的新淦縣劃入吉安專區。1953年元月,吉安市改為吉安鎮;12月16日,復名吉安市。1954年,吉安市改為省直轄。1957年,新淦改為新干。1958年,吉安市劃為吉安專署領導。1959年1月1日,撤寧岡縣並入永新縣;7月1日,寧岡縣從永新縣析出,以寧岡縣原行政區域(劃出潮江公社對換永新的拿山公社)為主,加上遂川縣的井岡山鄉,成立井岡山管理局,歸省直轄;11月17日,省人民委員會決定,並於1960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恢復寧岡縣建置,與井岡山管理局合署辦公; 1961年12月6日,寧岡縣與井岡山管理局分治,寧岡縣屬吉安專區;1968年5月,改吉安專區為井岡山地區,井岡山管理局改稱"井岡山革命委員會"並劃歸井岡山地區管轄;1978年,恢復省轄管理局;1979年,井岡山地區改名為吉安地區; 1981年10月,設立井岡山縣,隸屬吉安行署;1982年12月,建立井岡山市。 1992年,蓮花縣劃入萍鄉市。2000年5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吉安地區,成立地級吉安市,
E. 江西吉安歷史人物
你看這個可以不?
鄺氏之先,始自方姓。據《姓苑》載:「廣東南海多此姓。」江南方氏支系七世祖方廷英,生三子,長子以平,諱詢,號三七,改取鄺姓。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鄺詢在宋朝廷任內侍(傳達皇命的小官吏)。三月,發生「苗劉之變」,鄺詢忖思朝政動亂不安,於1129年4月全家南遷廣東南海縣大鎮鄉尚書朗里,構廬建業,教子成名。鄺詢也就是廣東鄺氏始祖,南海縣大鎮鄉也就是廣東鄺姓發祥地。以平,生四子曰諺、讓、誠、諄。鄺諄生三子,長子一元、次子一聲、三子一俊。鄺諄1142年登進士,1146年登科,1152年膺任臨安京城大尹(漢代都城行政長官稱尹),1168年,誥封光祿大夫(官名,主要掌管皇室的膳食),太子太保(輔助皇太子的官),宣城侯爵。何、馮夫人榮膺正一品夫人之封。諄官居臨安60年之久。1217年,元兵攻宋,鄺諄上疏緩金伐元,次年被貶辭朝,帶領全家南遷廣東惠州河源縣,1219年憤悶而死。鄺諄逝世後,兄弟三人,秉承遺囑,遵從父命,分居各處。鄺一元公以世臣之子,留居河源,長守父墓。鄺一聲遷新會縣古岡(歷史上曾置岡州,州治今新會城,故會城又名岡城,新會又名岡州,古岡山在新會城附近,「古岡獨松真茂盛」,是新會縣八景之一),為新會、開平、台山三縣鄺氏之祖。鄺一俊公返居南海縣大鎮鄉。三世祖鄺一聲生於1155年10月2日,終於1246年7月8日。26歲登第進士,點為朝奉大夫,刑部主政,歷任刑部主事、國子監祭酒、尚寶司署、欽差提督、刑部尚書,誥封太子太保、朝奉大夫等,前後達三十餘年。鄺諄逝世後,鄺一聲於1225年由河源遷新會古岡,後又遷古博里潘村甲。木房(現屬開平市轄)。鄺一聲生二子。長子諱奎,字公昭,是開平潘村鄺氏之祖。次子諱興,字公表,生於1197年9月9日,終於1269年3月。鄺公表公於宋理宗淳佑年間(1241-1252年間),由潘村遷到新寧縣沖雲堡忠心村(現屬台山市三八鎮沖雲管理區忠心村)。四世祖鄺公表是台山市鄺氏始祖,忠心村是台山鄺氏發祥地。鄺氏子孫繁衍昌盛,枝繁葉茂。自四世祖鄺公表至今約800年間,由第四世繁衍至33-34世,在台山有13835人,分居在全市12鎮的154條自然村。(余略)鄺氏流傳至今,子孫己達三十多代,人口三百多萬人。
三、歷史名人
鄺露:字湛若(1604-1650),號海雪,明代廣東南海人。工詩文,擅書法。崇禎七年(1634年)因得罪南海知縣而亡命廣西,曾游於岑、藍、胡、侯、盤五姓土司,受瑤族女將雲鄲娘聘為書記,有機會深入了解民族風情、山川地貌、古跡名勝、珍禽異獸、趣事軼聞,寫成《赤雅》一書,對研究廣西古代少數民族及山川古跡有重要參考價值。南明唐王時任中書舍人。永曆帝時出使廣州,清兵入城,抱古琴、古器、古籍自盡。
鄺野:字孟質,明代宜章(今湖南宜章)人,永樂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其父鄺子輔任過安福縣令,後任句容縣教諭(學政官)。《明史�1�7B7鄺野傳》記載了鄺子輔批評教育鄺野的故事。鄺野為人處世勤勉、廉潔、端正、謹慎,對父母十分孝順。他的父親鄺子輔是句容教官,他對鄺野教育十分嚴格。鄺野在陝做官時間長了思念父親,就打算聘請父親到陝縣去做鄉試考官,父親知道後,十分生氣,說:「兒子是那裡的御史,而父親卻去做考官,這樣我還怎麼能夠受到限制和約束呢?」於是就很快寫信對兒子進行批評責備。還有一次,鄺野給父親寄去一件粗布衣服,鄺子輔又寫信對兒子進行責備:「你執掌刑法,應把精力用在洗雪冤案和辦理積案上,這樣才能不愧於自己的職責。你從哪裡弄到這件衣服拿來砧污我?於是把布衣包裹好又寄還給鄺野。鄺野收到父親信後,流著眼淚誦讀,接受父親的教誨。
鄺曰廣:明代襄陽推官。廣東番禺人,耿介自持,善理冤獄。崇禎十四年,獻賊圍城,與副使張克儉同御賊,中刃死。妻譚氏、妾季氏同二女被害。子逢明、逢泰,同殉節。
F. 吉安大榕樹有多少年歷史了
吉安市原無榕樹,明萬曆年間,福建商人在吉安城贛江邊種植榕樹,以示吉祥。300多年來,這棵大榕樹長得盤根錯節,枝繁葉茂,四季翠綠,冠張如蓋。遮蔭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成為吉安城一大景觀。
G. 江西吉安簡介
吉安,江西省地級市,古稱廬陵、吉州,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稱吉安,位於江西省中部,贛江中游,西接湖南省,南攬羅霄山脈中段,贛江中游,據富饒的吉泰平原,是江西建制最早的古郡之一,是贛文化發源地之一。吉安下轄2區1市10縣。全市總面積25300平方千米,2016年人口為530.4萬人。吉安是贛文化三大支柱之一,自古乃人文淵源之地,「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寫春秋」,孕育了自成一系的江右廬陵文化,素有「金廬陵」、「江南望郡」、「山水福地」、「文章節義之邦」、「狀元之鄉」、「才子之鄉」、「廬陵風光半姑蘇」、「將軍市」、「紅色搖籃」、「革命聖地」的美譽。吉安有革命搖籃井岡山、武功山、青原山、羊獅慕、白鷺洲書院、吉州窯、廬陵文化生態園、 文天祥紀念館、渼陂古村、陂下古村、快閣、槎灘陂、遂川梯田等著名景區景點。2017年,吉安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33.47億元 。2017年11月,榮獲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2018年10月,吉安獲評健康中國年度標志城市。
H. 吉安所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吉安所
吉安所右巷10號。是清代宮眷死後停靈的處所。在明代,此處為司禮監。司禮監是明代內宮中最有權勢的衙門,設有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吉安所現存儀門3間,西有順山房5間。北為停靈大殿。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I. 江西吉安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唐代傑出女歌唱家 許和子 南宋著名宰相、政治家、文學家 周必大 南宋傑出詩人、誠齋體創始人 楊萬里 白鷺洲書院創始人 江萬里 北宋庚午科榜眼、賢相 劉沆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 江西脖子最硬的人 胡銓 南宋寶佑丙辰科狀元、民族英雄、文學家 文天祥 明代名臣、台閣體詩派創始人 楊士奇 江南才子、著名學者 解縉 明嘉靖己丑科狀元、地圖學家 羅洪先 明代史學家 郭子章 明代東林黨首領、忠臣 鄒元標 晚清文學家 龍文彬 吉安黨組織創建者之 曾延生 國民黨上將、蔣介石「八大金剛」之 劉峙 江西省蘇維埃Government主席、無產階級革命家 曾山 中共早期黨員、永新縣黨組織主要創始人、中共湖北省委書記 歐陽洛 「江西革命三傑」之一、萬安暴動主要領導者 曾天宇 傑出愛國民主人士、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七君子」之 王造時 著名愛國民主人士、社會活動家 羅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