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皇上在位時間一共多久

歷史皇上在位時間一共多久

發布時間:2022-11-13 17:55:59

1. 中國古代帝王的平均在位時間是多少

一、中國歷代皇帝平均在位時間每人有5年,統計如下:

1、據統計,自公元前221年秦王趙政稱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在2137年中,中國共有皇帝495人(其中包括死後被追封為皇帝的73人)。

2、中國歷史上實際在位的皇帝:422人。

3、中國歷史上皇帝的時間總計:2137年。

4、中國歷史上皇帝在位平均年限:2137/422=5.063年。

二、前十位皇帝在位時長:

2. 歷代皇帝在位時間分別是幾年

中國十一個擁有幾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有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時期,幾十個封建王朝,產生了幾百位皇帝,出現了尋求永生不惜一切代價的帝皇,也有幾天就下台的皇帝,每個人的結局還是化為塵土,但是還有有些皇帝的在位時間超長的存在,那麼歷代皇帝在位時間分別是幾年? 其中在位時間最長的是乾隆,長達六十三年,是歷史上最長待機的皇帝,而且他的兒子還不敢反抗他,最短在位的還不足一天,那就是金王朝最後一個皇帝完顏承麟,雖都為皇帝但是各自的命運確實不同的,其中大多數皇帝都是十多年的在位時間。

3. 中國歷史各朝代皇帝名號及在位年限。

中國歷代皇帝在位時間表:

  1.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46-公元前209

    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09-公元前206

  2.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9)

    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6-公元前194;

    漢惠帝劉盈:公元前194-公元前187;

    漢呂後執政:公元前187-公元前179;

    漢文帝劉恆:公元前179-公元前163;

    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63-公元前140;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公元前86;

    漢昭帝劉弗陵:公元前86-公元前73;

    漢宣帝劉洵:公元前73-公元前48;

    漢元帝劉奭(shi):公元前48-公元前32;

    漢成帝劉鷔(ao):公元前32-公元前6;

    漢哀帝劉欣:公元前6-1;

    漢平帝劉衎(kan):1-6年;

    孺子嬰(王莽攝政):6-9年。

  3. 東漢(25-220年)

    光武帝劉秀:25-58年;

    漢明帝劉庄:58-76年;

    漢章帝劉炟(da):76-89年;

    漢和帝劉肇:89-106年;

    漢殤帝劉隆:106-107年;

    漢安帝劉祜(hu):107-126年;

    漢順帝劉保:126-145年;

    漢沖帝劉炳:145-146年;

    漢質帝劉纘(zuan):146-147年;

    漢桓帝劉志:147-168年;

    漢靈帝劉宏:168-190年;

    漢獻帝劉協;190-220年。

  4. 三國兩晉南北朝(220-589年)

    三國(220-265年)

  5. 魏國

    魏文帝曹丕:220-227年;

    魏明帝曹叡(rui):227-240年;

    魏齊王曹芳:240-254年;

    高貴鄉公曹髦:254-260年;

    魏元帝曹奐:260-265年。

  6. 蜀國
    昭烈帝劉備:221-223年;
    後主劉禪(shan):223-263年。

  7. 吳國
    大帝孫權:222-252年;
    會稽王孫亮:252-258年;
    景帝孫休:258-264年;
    烏程侯孫皓:264-280年。

  8. 西晉(265-317年)
    晉武帝司馬炎:265-290年;
    晉惠帝司馬衷:290-307年;
    晉懷帝司馬熾:307-313年;
    晉愍帝司馬鄴:313-317年。

  9. 東晉(317-420年)

    晉元帝司馬睿:317-322年;
    晉明帝司馬紹:322-325年;
    晉成帝司馬衍:325-343年;
    晉康帝司馬岳:343-345年;
    晉穆帝司馬聃:345-362年;
    晉哀帝司馬丕:362-366年;
    海西公司馬奕:366-371年;
    簡文帝司馬昱:371-373年;
    孝武帝司馬曜:373-397年;
    晉安帝司馬德宗:397-419年;
    晉恭帝司馬德文:419-420年。

4. 清朝所有皇帝在位時間各有多長

1、清太祖、努爾哈赤、1616年~1626年(在位10年)

2、清太宗、皇太極、1626年—1643年(在位17年)

3、清世祖、福臨、1644年~1661年(在位18年)

4、清聖祖、玄燁、1661年~1722年(在位61年)

5、清世宗、胤禛、1722年~1735年(在位13年)

6、清高宗、弘歷、1736年~1796年(在位60年)

7、清仁宗、顒琰、1796年~1820年(在位25年)

8、清宣宗、旻寧、1820年~1850年(在位30年)

9、清文宗、奕詝、1850年~1861年(在位11年)

10、清穆宗、載淳、1861年~1875年(在位13年)

11、清德宗、載湉、1875年~1908年(在位34年)

12、溥儀、1909年~1912年(在位3年)

(4)歷史皇上在位時間一共多久擴展閱讀:

清朝君主是指清代的皇帝,一般也包括後金政權的大汗,清代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共有12位君主,如果從皇太極建立清朝開始則有11位君主。清朝入關以後共有十個皇帝。清朝十二個皇帝分別是:努爾哈赤(後金天命汗);

皇太極(後金天聰汗,改元為清後年號崇德)福臨(順治);玄燁(康熙);胤禛(雍正);弘歷(乾隆);永琰,後改顒琰(嘉慶); 綿寧,後改旻寧(道光);奕詝(咸豐);載淳(同治);載湉(光緒);溥儀(宣統)。

5. 歷史上有多少個皇上在位分別多少年

千古一帝秦始皇帝嬴政大帝
第1任秦始皇帝嬴 政246—209年在位37年秦王政26年庚辰221年滅六國,完成統一,第一次統一全國,稱始皇帝.
第2任二世皇帝嬴胡亥209—207年在位3年
第3任三世皇帝秦王嬴子嬰207年在位數月
大秦王朝共2帝3傳立國15年
西楚王朝206—202年首都彭城(江蘇銅山)
第1任西楚霸王項羽206—202年在位5年
西楚王朝共1王立國5年
大漢王朝206—公元220年
西漢王朝206—公元9年首都長安(陝西西安)
第1任高帝劉邦202—194年在位9年
第2任惠帝劉盈194—187年在位7年
第3任廢帝劉恭187年高後呂雉攝政
第4任廢帝劉弘187年高後呂雉攝政187—179年攝政8年
第5任文帝劉恆179—156年在位23年
第6任景帝劉啟156—140年在位16年
第7任武帝劉徹140—86年在位54年
第8任昭帝劉弗陵86—73年在位14年
第9任少帝劉賀73年
第10任宣帝劉詢73—48年在位26年
第11任元帝劉奭48—32年在位16年
第12任成帝劉驁32—6年在位26年
第13任哀帝劉欣6—公元1年在位6年(此年為公元前後的分界,以上年份均為公元前,以下均為公元後)
第14任平帝劉箕子公元1—6年在位5年
第15任孺子劉嬰公元6—9年王莽攝政4年西漢王朝滅亡
西漢王朝共15帝立國215年
新王朝公元9—23年首都長安(陝西西安)
第1任新皇帝王莽9—23年在位15年
新王朝共1帝立國15年
玄漢王朝23—25年首都長安
第1任更始帝劉玄23—25年在位3年
玄漢王朝共1帝立國3年
東漢王朝25—220年首都洛陽
第1任光武帝劉秀25—58年在位34年(原名劉綉)
第2任明帝劉庄58—76年在位18年
第3任章帝劉炟76—89年在位14年
第4任和帝劉肇89—106年在位18年
第5任殤帝劉隆106年
第6任安帝劉祜107—125年在位19年
第7任嬰帝劉懿126年
第8任順帝劉保126—145年在位20年
第9任沖帝劉炳145年
第10任質帝劉纘146年
第11任桓帝劉志147—168年在位22年
第12任靈帝劉宏168—190年在位23年
第13任少帝劉辯190年
第14任獻帝劉協190—220年在位31年東漢王朝滅亡
東漢王朝共14帝立國196年
兩漢共29帝立國411年
三國時代(魏蜀吳)220—280年歷時61年
曹魏帝國220—265年首都許昌遷回洛陽
第1任文帝曹丕220—227年在位8年
第2任明帝曹睿227—240年在位14年
第3任齊王曹芳240—254年在位15年
第4任高貴鄉公曹髦254—260年在位7年
第5任元帝曹奐260—265年在位6年
曹魏帝國共5帝立國46年
蜀漢帝國221—263年首都成都
第1任昭烈帝劉備221—223年在位3年
第2任後主劉禪223—263年在位41年
蜀漢帝國共2帝立國43年
東吳帝國222—280年首都建業(江蘇南京)
第1任大帝孫權222—252年在位31年
第2任會稽王孫亮252—258年在位7年
第3任景帝孫休258—264年在位7年
第4任烏程侯孫皓264—280年在位17年
東吳帝國共4帝立國59年
大晉王朝265—420年立國156年
西晉王朝265—317年首都洛陽
第1任武帝司馬炎265—290年在位26年
第2任惠帝司馬衷290—307年在位18年
公元291年西晉爆發八王之亂
八王之一汝南王司馬亮
八王之二楚王司馬瑋
八王之三趙王司馬倫
八王之四齊王司馬冏
八王之五長沙王司馬乂
八王之六成都王司馬潁
八王之七河間王司馬顒
八王之八東海王司馬越
晉自五馬(司馬)渡江天下遂分為二,又有五胡亂華十九國並立
第3任趙王司馬倫301年在位四個月
大分裂時代公元304—589年共286年
其中五胡亂華十九國時代304—439年共136年
第4任惠帝司馬衷290—307年
第5任懷帝司馬熾307—313年在位7年公元311年八王之亂
第6任愍帝司馬鄴313—317年在位5年
西晉王朝共6帝立國53年
東晉王朝317—420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7任元帝司馬睿317—322年在位6年
第8任明帝司馬紹322—325年在位4年
第9任成帝司馬衍325—343年在位19年
第10任康帝司馬岳343—345年在位2年
第11任穆帝司馬聃345—362年在位18年
第12任哀帝司馬丕362—366年在位5年
第13任廢帝司馬奕366—371年在位6年(海西公)
第14任簡文帝司馬昱371—373年在位3年
第15任孝武帝司馬曜373—397年在位25年
第16任安帝司馬德宗397—419年在位23年
第17任恭帝司馬德文419—420年在位2年
東晉王朝共11帝立國104年
兩晉共17帝立國156年
五胡亂華十九國
五胡指:匈奴〈羯〉鮮卑 羌〈氐〉實為三胡,依古老的說法,他們都是黃帝姬軒轅的後裔
十九國:開國年 國別 開國君主 民族 首都 亡國年 年數 亡於
304 成漢帝國 李雄 氐 成都 347 44 晉
304 漢趙帝國 劉淵 匈奴 平陽(山西臨汾) 329 26 後趙
319 後趙帝國 石勒 羯 襄國(河北邢台) 351 33 冉魏
320 前涼王國 張茂 漢 姑藏(甘肅武威) 376 57 前秦
337 前燕帝國 慕容皝 鮮卑 鄴城(河南臨漳) 370 34 前秦
350 冉魏帝國 冉閔 漢 鄴城(河南臨漳) 352 3 前燕
351 前秦帝國 苻健 氐 長安 394 44 西秦
384 後燕帝國 慕容垂 鮮卑 中山(河北定縣) 407 24 北燕
384 西燕帝國 慕容泓 鮮卑 長子(山西長子) 394 11 前燕
384 後秦帝國 姚萇 羌 長安 417 34 晉
385 西秦王國 乞伏國仁 鮮卑 金城(甘肅蘭州) 431 39 胡夏
386 後涼王國 呂光 氐 姑藏(甘肅武威) 403 18 後秦
397 南涼王國 禿發烏孤 鮮卑 樂都(青海樂都) 414 18 西秦
397 北涼王國 1任段業 漢 張掖(甘肅張掖) 439 43 北魏
2任沮渠蒙遜 匈奴
398 南燕帝國 慕容德 鮮卑 廣固(山東益都) 410 13 晉
400 西涼王國 李暠 漢 酒泉(甘肅酒泉) 421 22 北涼
405 西蜀王國 譙縱 漢 成都 413 9 晉
407 胡夏帝國 赫連勃勃 匈奴 統萬(陝西橫山) 431 25 吐谷渾
407 北燕帝國 1任高雲 朝鮮 和龍(熱河朝陽) 436 30 北魏
2任馮跋 漢 和龍(熱河朝陽)
南北朝時代439—589年共151年
南朝劉宋帝國420—479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武帝劉裕420—422年在位3年
第2任少帝劉義符423—424年在位2年
第3任文帝劉義隆424—453年在位30年
第4任廢帝劉劭453—454年在位1年
第5任孝武帝劉駿454—465年在位12年
第6任前廢帝劉子業465年
第7任明帝劉彧465—473年在位9年
第8任後廢帝劉昱473—477年在位5年
第9任順帝劉准477—479年在位3年
劉宋帝國共9帝立國60年
南朝蕭齊帝國479—502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高帝蕭道成479—483年在位5年
第2任武帝蕭賾483—494年在位12年
第3任鬱林王蕭昭業494年
第4任海陵王蕭昭文494年
第5任明帝蕭鸞494—499年在位6年
第6任東昏侯蕭寶卷499—501年在位3年
第7任和帝蕭寶融501—502年在位2年
蕭齊帝國共7帝立國24年END
南朝蕭梁帝國502—557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武帝蕭衍502—550年在位49年
第2任簡文帝蕭綱550—551年在位1年
第3任豫章王蕭棟551年8月—552年
第4任武陵王蕭紀552年4—11月
第5任元帝蕭繹552-—554年在位3年
第6任貞陽侯蕭淵明555年5—10月
第7任敬帝蕭方智555—557年在位3年
蕭梁帝國共4帝7傳立國56年
後梁王國第1任蕭察557
後梁王國第末任蕭巋587立國30年共86年
南朝陳陳帝國557—589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武帝陳霸先557—560年在位4年
第2任文帝陳蒨560—567年在位8年
第3任廢帝陳伯宗567—569年在位2年
第4任宣帝陳頊569—583年在位15年
第5任後主陳叔寶583—589年在位7年
陳陳帝國共5帝立國33年END
北朝北魏帝國386—534年首都平城(山西大同)遷洛陽
第1任道武帝拓拔珪386-—409年在位24年
第2任明元帝拓撥嗣409—424年在位16年
第3任太武帝拓撥燾424—452年在位29年
第4任南安王拓撥餘452年
第5任文成帝拓撥浚452—466年在位15年
第6任獻文帝拓撥弘466—471年在位6年
第7任孝文帝拓撥宏(改漢姓元宏)471-—500年在位30年
第8任宣武帝元恪500—516年在位17年
第9任孝明帝元詡516—528年在位13年
第10任孝庄帝元子攸528—530年在位3年
第11任長廣王元曄530—531年
第12任節閔帝元恭531年
第13任安定王元朗531年
第14任孝武帝元修(攸月)532—534年在位3年
北魏帝國共11帝14傳立國150年
北朝東魏帝國534—550年首都鄴城(河南臨漳)
第1任孝靜帝元善見534—550年在位17年
東魏帝國共1帝立國17年
北朝西魏帝國535—556年首都長安
第1任文帝元寶炬535—551年在位17年
第2任廢帝元 欽551—553年在位2年
第3任恭帝拓撥廓554—556年在位3年
西魏帝國共3帝立國22年
北魏東魏西魏合稱後魏共計15帝18傳立國171年
北朝北齊帝國550—577年首都鄴城(河南臨漳)
第1任文宣帝高洋550—559年在位10年
第2任廢帝高殷559年10月—560年在位1年
第3任孝昭帝高演560/8—561/11月在位1年
第4任武成帝高湛561—564年在位3年
第5任後主高緯565/4—576年在位11年
第6任幼主高恆576—577年在位1年
北齊帝國共6帝立國28年
北朝北周帝國557—581年首都長安
第1任孝閔帝宇文覺557年
第2任明帝宇文毓557—560年在位3年
第3任武帝宇文邕560—578年在位18年
第4任宣帝宇文(文武貝)578/6—579年
第5任靜帝宇文闡579/2—581/2月在位2年
北周帝國共5帝立國25年END
隋國公楊堅第二次統一全中國結束了長達286年之久的大分裂時代
大隋王朝581—619年首都大興(長安)(陝西西安)
第1任高祖文皇帝楊堅581—604年在位24年(有著名的開皇之治)
第2任煬帝楊廣604—618年在位15年(當2年太上皇)
世宗孝成皇帝楊昭
第3任恭帝楊侑617—618年在位2年
第4任秦王帝楊浩618年
第5任皇泰帝楊侗618—619年在位2年
大隋王朝共5帝立國39年
大唐王朝618—907年首都長安
第1任高祖李淵618—626年在位9年
第2任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23年
第3任高宗李治649—683年在位35年
第4任中宗李顯683年12月在位數月
第5任睿宗李旦684年2月在位數月
唐朝立國73年武後武曌武則天臨朝執政7年公元690年滅唐朝建立自己的武周王朝
武周王朝690—705年首都長安
第1任女帝武曌武則天690—705年在位16年
武周王朝共1帝立國16年
唐朝復辟
第6任中宗李顯705—709年在位5年
第7任少帝李重茂710年6月在位幾日
第8任睿宗李旦710年6月—712年在位3年
第9任玄宗李隆基712—756年在位45年
第10任肅宗李亨756—762年在位6年
第11任代宗李豫762—779年在位17年
第12任德宗李適779—804年在位25年
第13任順宗李誦805/1—8月
第14任憲宗李純805—820年在位15年
第15任穆宗李恆820—824年在位4年
第16任敬宗李湛824—826年在位2年
第17任文宗李昂826—840年在位14年
第18任武宗李炎840—846年在位6年
第19任宣宗李忱846—859年在位14年
第20任懿宗李漼859—873年在位15年
第21任僖宗李儇873—888年在位16年
第22年昭宗李曄888—900年在位13年
第23任廢帝李裕900—901年
第24任昭宗李曄901—904年在位4年
第25年哀帝李柷904—907年在位4年
唐王朝共25帝立國276年END
小分裂時代公元907—979年共73年
五代十一國時代907—979年共73年
區分 國別 開國帝王 民族 首都 興亡 年數 亡於
五代 後梁帝國 朱溫 漢 大梁(河南開封)907—923 17 後唐
(遼帝國) 916—1218 303
後唐帝國 李存勖 沙陀人 洛陽 923—936 14 後晉
後晉帝國 石敬瑭 沙陀人 大梁 936—946 11 遼國
後漢帝國 劉知遠 沙陀人 大梁 947—979 33 大宋
後周帝國 郭威 漢 大梁 951—960 10 大宋
(宋帝國) 960—1279 320
十一國 岐王國 李茂貞 漢 鳳翔(陝西鳳翔)907—924 18 後唐
南楚王國 馬殷 漢 潭州(湖南長沙)907—951 45 南唐
吳越王國 錢鏐 漢 錢塘(浙江杭州)907—978 72 大宋
前蜀王國 王建 漢 成都 907—925 19 後唐
南吳帝國 楊渭 漢 揚州(江蘇江都)910—937 28 南唐
桀燕帝國 劉守光 漢 幽州(北京) 911—913 3 後唐
南漢帝國 劉岩 漢 廣州 917—971 55 大宋
南平王國 高季昌 漢 江陵 924—963 40 大宋
閩帝國 王延鈞 漢 福州 933—945 13 南唐
後蜀帝國 孟知祥 漢 成都 934—965 32 大宋
南唐帝國 徐知誥 沙陀人 金陵(南京) 937—975 39 大宋
宋州節度使趙匡胤第3次統一全中國結束了73年的小分裂時代
大宋王朝960—1279年共320年
北宋王朝960—1127首都開封
第1任太祖趙匡胤960—976年在位17年
第2任太宗趙匡義976—997年在位22年
第3任真宗趙恆997—1022年在位25年
第4任仁宗趙禎1022—1063年在位41年
第5任英宗趙曙1063—1067年在位4年
第6任神宗趙頊1067—1085年在位18年
第7任哲宗趙煦1085—1100年在位15年
第8任徽宗趙佶1100—1125年在位25年
第9任欽宗趙桓1125—1127年在位2年
北宋王朝共9帝立國168年
南宋王朝1127—1279首都杭州
第10任高宗趙構1127—1162年在位36年
第11任孝宗趙昚1162—1189年在位27年
第12任光宗趙敦1189—1194年在位5年
第13任寧宗趙擴1194—1224年在位30年
第14年理宗趙昀1224—1264年在位40年
第15任度宗趙禥1264—1274年在位10年
第16任恭帝趙顯1274—1276年在位1年
第17任端宗趙昰1276—1278年在位2年
第18任末帝趙昺1278—1279年在位2年
南宋王朝共9帝立國153年
兩宋共18帝立國320年
蒙古帝國(大元王朝)1206—1368年首都大都(北京)
第1任太祖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1206—1227年在位22年
第2任監國孛兒只斤拖雷1228—1229年在位1年
第3任太宗孛兒只斤窩闊台1229—1241年在位13年
第4任乃馬真後1242—1246年在位5年
第5任定宗孛兒只斤貴由1246—1249年在位3年
第6任海迷失後1249—1251年在位3年
第7任憲宗孛兒只蒙哥1251—1259年在位9年
第8任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1259—1271年改國號元—1294年在位36年
第9任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1294—1307年在位13年
第10任武宗孛兒只斤海山1307—1311年在位4年
第11任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1311—1320年在位9年
第12任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1320—1323年在位3年
第13任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1323—1328年在位5年
第14任天順帝孛兒只斤阿速吉八1328年9月
第15任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耳1328—1329年在位1年
第16任明宗孛兒只斤和世(王束)1329年1月
第17任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耳1329—1332年
第18任寧宗孛兒只斤懿璘質班1332年10月在位
第19任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1333—1368年在位36年
蒙古帝國共15帝19傳立國136年大元王朝1271—1368年北遷共立國98年
大明王朝1368—1644年首都北京
第1任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31年
第2任惠帝朱允炆1398—1402年在位4年
第3任成祖朱 棣1402—1424年在位22年
第4任仁宗朱高熾1424—1425年在位1年
第5任宣宗朱瞻基1425—1435年在位10年
第6任英宗朱祁鎮1435—1449年在位14年
第7任代宗朱祁鈺1449—1456年在位7年
第8任英宗朱祁鎮1457—1464年在位8年
第9任憲宗朱見深1464—1487年在位23年
第10任孝宗朱佑樘1487—1505年在位18年
第11任武宗朱厚照1505—1521年在位16年
第12任世宗朱厚充1521—1566年在位45年
第13任穆宗朱載垕1566—1572年在位6年
第14任神宗朱翊鈞1572—1619年在位48年
第15任光宗朱常洛1620年在位1年
第16任熹宗朱由校1620—1627年在位7年
第17任思宗朱由檢1627—1644年在位17年
大明王朝共16帝17傳立國277年END
大清王朝1644—1911年首都北京(包括後金1616—1644年計28年)
第1任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616—1627年在位11年
第2任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627—1643年在位17年
第3任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43—1661年在位18年
第4任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61—1722年在位61年
第5任世宗愛新覺羅胤(衤真)1722—1735年在位13年
第6任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35—1795年在位60年
第7任仁宗愛新覺羅顒琰1796—1820年在位25年
第8任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820—1850年在位30年
第9任文宗愛新覺羅奕詝1850—1861年在位11年
第10任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61—1874年在位13年
第11任德宗愛新覺羅載(氵恬)1874—1908年在位34年
第12任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1908—1912年2月11日在位3年

6. 清朝各個皇帝坐了多少年

清朝12個皇帝,努爾哈赤(在位10年)、皇太極(17年)、順治(在位18年)、康熙(61年)、雍正(13年)、乾隆(60年)、嘉慶(25年)、道光(30年)、咸豐(11年)、同治(13年)、光緒(34年)、溥儀(3年)。

1、努爾哈赤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2.21-1626.9.30),清王朝的奠基者在位時間:1616年2月17日-1626年9月30日,通滿語和漢語,喜讀《三國演義》,並將其列入軍隊必讀書。

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國關東部,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後,遷都沈陽。之後席捲遼東,攻下明朝在遼七十餘城。

1626年兵敗寧遠城之役,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七月中旬,努爾哈赤身患毒疽,不久去世,葬於沈陽福陵。

清朝建立後,尊為清太祖,謚號: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2、皇太極

清太宗皇太極,愛新覺羅氏。明萬曆二十年(壬辰,公元1592年)農歷十月廿五日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西老城)。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母孝慈高皇後葉赫納拉氏。在位時間:1626年10月20日-1643年9月21日。

皇太極於後金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被封為和碩貝勒,在四大貝勒中按年齡排行第四。天命十一年(1626年)農歷九月初一日,在沈陽受其它三位貝勒推舉襲承汗位,紀元天聰。

繼位後,皇太極順應歷史發展趨勢,促進了後金政權的封建化進程。他派人丈量土地,將「各處餘地」歸公,發給民戶耕種,不許旗主、貴族再立莊田。

又把原來每13名壯丁編為一庄改為每8名壯丁編為一庄,「其餘漢人,分屯別居,編為民戶。」並下令編審壯丁,解放部分奴婢為編民。

這些措施,使滿族貴族的特權受到一定製約,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他極力學習漢族文化,命儒臣翻譯漢字書籍。

後金天聰六年(公元1632年)農歷正月,廢除「與三大貝勒,俱南面坐」,共理朝政的舊制,改為自己「南面獨坐」,突出汗位獨尊地位。繼而尋機削除異已,鏟除了威脅汗位的三大貝勒勢力,使汗權得到鞏固。

仿明制,設內三院,六部,「停王貝勒領部院事」,獨主政務。又設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備的國家機構。集中了汗權,加強了專制統治。

3、順治

順治皇帝簡介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同時也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滿族,是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的第九子。

崇德三年戊寅正月三十日戌時出生,生母為孝庄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屬相虎,在位十八年(1643年—1661年),死後謚號為: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陵寢孝陵(河北遵化縣清東陵),廟號世祖。

4、康熙

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順治皇帝第三子,清入關後第二位皇帝,在位時間:1661年~1722年。

他平定了三藩叛亂,收復了台灣,驅逐了沙俄勢力,又平息蒙藏地區動亂,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和統一。

在經濟和文化建設上,康熙也創下對後世產生積極影響的重大業績,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

5、雍正

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在位時間:1722年~1735年。

他對有礙於皇權的反對勢力大加撻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國庫收入,為乾隆朝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6、乾隆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退位後當了三年太上皇,實際掌握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年壽最高的皇帝。

7、嘉慶

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歷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8、道光

道光帝(1782~1850),愛新覺羅·旻寧,原名綿寧,清朝第八位皇帝(努爾哈赤算起),1820-1850年在位,在位期間正值清朝衰落,他為挽救清朝頹勢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頓吏治,整厘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禁鴉片,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他本人力行節儉,勤於政務,但作為一個帝王他的資質不高,加之社會弊端積重難返,清王朝在道光帝的統治時期進一步衰落,和西方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1842年清朝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此後十年道光帝苟安姑息,得過且過,沒有任何學習西方,振興王朝的舉措。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崩於圓明園,終年69歲。廟號宣宗,謚「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成皇帝」,葬於清西陵慕陵。

9、咸豐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圓明園,道光帝第四子也,母為孝全成皇後鈕祜祿氏。道光二十六年,道光帝用立儲家法,書名緘藏。

道光三十年正月丁未,道光帝不豫,宣召大臣示朱筆,立其為皇太子。宣宗逝世後,己未,咸豐帝即位,頒詔覃恩,以第二年為咸豐元年。在位期間,內外交困,太平天國起義如火如荼之際,又遭遇英法聯軍侵略中國,他依靠湘軍,抑制住了太平天國起義進一步的擴張。

對英法聯軍,咸豐也派兵抵抗了,但是缺乏精力,最後失敗,以簽訂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告終。

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在承德病故。在位11年。卒謚「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庄儉顯皇帝」。廟號文宗。葬河北遵化的清東陵之定陵。

10、同治

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年),清朝入關後第八位皇帝。5歲即帝位,終身成為其生母慈禧皇太後垂簾聽政的傀儡。同治皇帝名載淳,六歲登基,在位十三年,十九歲病死。

11、光緒

愛新覺羅·載湉,清德宗光緒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歲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後垂簾聽政,慈安崩逝後由慈禧一宮獨裁,直至光緒帝十八歲親政,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後手中。光緒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後的挾制,未曾掌握實權。

1898年,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但卻受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光緒帝打算依靠袁世凱囚禁慈禧,但反被袁世凱出賣,從此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

整個維新不過歷時103天,故稱「百日維新」。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因砒霜中毒而暴崩,享年38歲,葬於清西陵的崇陵。

12、溥儀

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即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醇親王載灃之子,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

1924年11月5日,被馮玉祥驅逐出宮。辛亥革命以後,宣布退位。抗戰時由於充當日本扶持的偽滿洲國傀儡皇帝,被定為戰犯,後被毛澤東特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公民,1967年在北京死去。

其為清朝皇帝在位時年號「宣統」,通稱宣統皇帝(1909年-1912年,1917年7月1日—12日)。其在偽滿洲國皇帝位時年號「康德」,(1934年—1945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朝君主

7. 歷史上所有的皇帝在位時間還名字,在位多久!

在位時間最長的是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 61年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 60年,禪位之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仍大權獨攬,實際統治中國63年零4個月,統治時間最長。
漢武帝劉徹和西夏仁宗李仁孝皆為54年
西夏崇宗李乾順 53年
在位超過40年的有9位:遼聖宗(49)、明神宗(48)、梁武帝(47)、遼道宗(46)、明世宗(45)、唐玄宗(44)、宋仁宗(42)、宋理宗(40)和蜀漢後主(41)。
在位超過30年的有19位:秦始皇(37)、元順帝(38)、宋高宗(36)、唐高宗(34)、元世祖(34)、光緒帝(34)、漢光武帝(33)、漢獻帝(31)、十國吳越王錢弘俶(31)、明太祖(31)、冉魏武王冉閔(30)、十六國成漢太宗(30)、道光帝(30)、劉宋文帝(30)等。
在位超過20年的有31位:北魏太武帝(29),前秦苻堅(28),金世宗(28),宋孝宗(27)、唐德宗(26),漢成帝(25),晉武帝(25),宋真宗(25),宋徽宗(25),隋文帝(24),漢文帝(23),北魏道武帝(23),唐太宗(23),明憲宗(23),明英宗(22),明成祖(22),宋太宗(21)、元太祖(22)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5位:遼太宗(20),明孝宗(18)漢景帝(18),[清]順治帝(18),[明]崇禎帝(17),宋太祖趙匡胤(16)、新朝建興帝王莽(16)、明武宗(16)武則天(15)、隋煬帝(14)、[清]同治帝(14)、南唐後主(14)、[清]雍正帝(13)、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13)、[清]咸豐帝(11)、宋度宗(10)等。
在位不滿十年的皇帝超過240位,其中五年以下的約兩百位,在位九年有6位, 包括元仁宗;八年有9位,包括劉宋明帝、唐高祖、唐睿宗、金太祖、元憲宗、明景泰帝等。七年有15位,包括明景帝、漢惠帝、晉懷帝、陳文帝、陳後主、後唐明宗、宋光宗、明熹宗。六年有18位, 包括漢哀帝、魏文帝、後晉高祖、明穆宗、曹魏高貴鄉公、吳帝孫亮、吳景帝孫休、晉廢帝、北魏獻文帝、唐中宗、唐肅宗、唐武宗。五年有18位, 包括晉元帝、後梁太祖、後周世宗。三年有29位, 包括五代後唐庄宗、末代皇帝溥儀、五代後周太祖。兩年有39位,包括宋欽宗2年有41位。不滿一年有41位,在位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顏承麟,從登基到駕崩僅有半天時間。很多皇帝登基時還在吃奶,下面是這些皇帝登上皇位時的年齡統計。
五代十國的楚武穆王馬殷,76歲才登基,堪稱大器晚成。 武則天67歲才登基;吳三桂67歲自封周帝;三國劉備61歲才登基;漢高祖劉邦55歲稱帝;袁世凱58歲自封為中華帝國皇帝。
從統計數字看,51歲到60歲稱帝者有25位;41歲到50歲稱帝者有45位;31歲到40歲稱帝者有63位;21歲到30歲稱帝者有73位;11歲到20歲稱帝者有93位;5歲到10歲稱帝者有33位,五歲以下稱帝者有11位。30歲以下登基的皇帝共計210位。
康熙八歲登基,做了61年皇帝,69歲駕崩。
宋仁宗十三歲登基,做了41年皇帝,54歲駕崩。
明神宗十歲登基,做了48年皇帝,58歲駕崩。
秦始皇13歲繼承秦王位,39歲統一中國稱帝,在皇帝位12年,50歲駕崩。
漢武帝16歲登基,做了54年皇帝,70歲駕崩。

只能說個大概。

8. 中國歷代皇帝及在位時間

秦朝: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10年)

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

西漢: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

漢惠帝劉盈(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年)

漢文帝劉恆(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

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

漢孝昭劉弗陵(公元前87年——公元前74年)

漢宣帝劉詢(公元前74年——公元前48年)

漢元帝劉奭(公元前49年——公元前33年)

漢成帝劉驁(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

漢哀帝劉欣(公元前7年——公元1年)

漢平帝劉衎(公元元年——公元5年)

孺子劉嬰(公元5年——公元8年)

新朝:新帝王莽(公元8年——公元23年)

更始帝劉玄(公元23年——公元25年)

建世帝劉盆子(公元25年——公元27年)

東漢:漢光武帝劉秀(公元25年——公元57年)

漢明帝劉庄(公元57年——公元75年)

漢章帝劉炟(公元75年——公元88年)

漢和帝劉肇(公元88年——公元105年)

漢殤帝劉隆(公元105年——公元105年)

漢安帝劉祜(公元106年——公元125年)

漢順帝劉保(公元125年——公元144年)

漢沖帝劉炳(公元144年——公元145年)

漢質帝劉纘(公元145年——公元146年)

漢桓帝劉志(公元146年——公元167年)

漢靈帝劉宏(公元168年——公元189年)

漢少帝劉辯(公元189年——公元189年)

漢獻帝劉協(公元189年——公元220年)

三國·魏:魏文帝曹丕(公元220年——公元226年)

魏明帝曹睿(公元226年——公元239年)

魏·齊王曹芳(公元239年——公元254年)

高貴鄉公曹髦(公元254年——公元260年)

魏元帝曹奐(公元260年——公元265年)

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公元221年——公元223年)

漢·後主劉禪(公元223年——公元263年)

三國·吳:吳大帝孫權(公元229年——公元252年)

會稽王孫亮(公元252年——公元257年)

吳景帝孫休(公元257年——公元264年)

吳末帝孫皓(公元264年——公元280年)

西晉:晉武帝司馬炎(公元265年——公元290年)

晉惠帝司馬衷(公元290年——公元306年)

晉懷帝司馬熾(公元306年——公元311年)

晉愍帝司馬鄴(公元313年——公元316年)

東晉:晉元帝司馬睿(公元317年——公元322年)

晉明帝司馬紹(公元322年——公元325年)

晉成帝司馬衍(公元325年——公元342年)

晉康帝司馬岳(公元342年——公元344年)

晉穆帝司馬聃(公元344年——公元361年)

晉哀帝司馬丕(公元361年——公元365年)

晉廢帝司馬奕(公元365年——公元371年)

晉簡文帝司馬昱(公元371年——公元372年)

晉孝武帝司馬曜(公元372年——公元396年)

晉安帝司馬德宗(公元396年——公元418年)

晉恭帝司馬德文(公元418年——公元420年)

十六國·漢·前趙:光文帝劉淵(公元308年——公元310年)

昭武帝劉聰(公元310年——公元318年)

靈帝劉粲(公元318年——公元318年)

秦王劉曜(公元318年——公元329年)

十六國·成漢:武帝劉雄(公元303年——公元334年)

幽公李期(公元334年——公元338年)

昭文帝李壽(公元338年——公元343年)

歸義侯李勢(公元343年——公元347年)

十六國·前涼:昭王張寔(公元314年——公元320年)

成王張茂(公元320年——公元324年)

文王張駿(公元324年——公元346年)

桓王張重華(公元346年——公元353年)

哀公張曜靈(公元353年——公元353年)

威王張祚(公元354年——公元355年)

沖公張玄靚(公元355年——公元359年)

歸義侯張天錫(公元363年——公元376年)

十六國·後趙:高祖石勒(公元319年——公元333年)

海陽王石弘(公元333年——公元334年)

太祖石虎(公元334年——公元349年)

彭城王石遵(公元348年——公元348年)

義陽王石鑒(公元349年——公元349年)

新興王石祗(公元350年——公元351年)

十六國·冉魏:武悼天王冉閔(公元350年——公元352年)

十六國·前燕:文明皇帝慕容皝(公元333年——公元348年)

景昭皇帝慕容儁(公元348年——公元360年)

幽帝慕容暐(公元360年——公元370年)

十六國·前秦:惠武帝符洪(公元350年——公元350年)

明帝符鍵(公元350年——公元355年)

歷王符生(公元355年——公元357年)

宣昭帝苻堅(公元357年——公元385年)

哀平帝符丕(公元385年——公元385年)

高帝符登(公元386年——公元394年)

後主符崇(公元394年——公元394年)

十六國·後秦:武昭帝姚萇(公元384年——公元393年)

文桓帝姚興(公元394年——公元416年)

後主姚泓(公元416年——公元417年)

十六國·後燕:成武帝慕容垂(公元384年——公元396年)

惠愍帝慕容寶(公元396年——公元398年)

昭武帝慕容盛(公元398年——公元401年)

昭文帝慕容熙(公元401年——公元407年)

十六國·北燕:惠懿帝高雲(公元407年——公元409年)

文成帝馮跋(公元409年——公元430年)

昭成帝馮弘(公元431年——公元437年)

十六國·西燕:濟北王慕容泓(公元384年——公元384年)

威帝慕容沖(公元385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段隨(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慕容凱(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慕容瑤(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慕容忠(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河東王慕容永(公元386年——公元394年)

十六國·西秦:宣烈王乞伏國仁(公元385年——公元388年)

武元王乞伏乾歸(公元388年——公元412年)

文昭王乞伏熾磐(公元412年——公元428年)

後主乞伏暮末(公元428年——公元430年)

十六國·後涼:懿武帝呂光(公元386年——公元399年)

靈帝呂纂(公元399年——公元401年)

後主呂隆(公元401年——公元403年)

十六國·南涼:武王禿發烏孤(公元397年——公元399年)

康王禿發利鹿孤(公元399年——公元402年)

景王禿發傉檀(公元402年——公元414年)

十六國·北涼:武宣王段業(公元397年——公元401年)

武宣王沮渠蒙遜(公元401年——公元433年)

哀王沮渠牧犍(公元433年——公元439年)

酒泉王沮渠無諱(公元439年——公元444年)

河西王沮渠安周(公元444年——公元444年)

十六國·西夏:武烈帝赫連勃勃(公元407年——公元425年)

廢主赫連昌(公元425年——公元428年)

後主赫連定(公元427年——公元431年)

南北朝·南朝·劉宋:宋武帝劉裕(公元420年——公元422年)

宋少帝劉義符(公元422年——公元424年)

宋文帝劉義隆(公元424年——公元453年)

宋孝武帝劉駿(公元453年——公元464年)

前廢帝劉子業(公元464年——公元465年)

宋明帝劉彧(公元466年——公元472年)

後廢帝劉昱(公元472年——公元477年)

宋順帝劉准(公元477年——公元479年)

南北朝·南朝·南齊:齊高帝蕭道成(公元479年——公元482年)

齊武帝蕭賾(公元482年——公元493年)

鬱林王蕭昭業(公元493年——公元494年)

海陵王蕭昭文(公元494年——公元494年)

齊明帝蕭鸞(公元494年——公元498年)

東昏侯蕭寶卷(公元498年——公元501年)

齊和帝蕭寶融(公元501年——公元502年)

南北朝·南朝·南梁:梁武帝蕭衍(公元502年——公元549年)

梁簡文帝蕭綱(公元549年——公元551年)

豫章王蕭棟(公元551年——公元551年)

武陵王蕭紀(公元552年——公元553年)

梁元帝蕭繹(公元552年——公元554年)

貞陽侯蕭淵明(公元555年——公元555年)

梁敬帝蕭方智(公元555年——公元557年)

南北朝·南朝·陳朝:陳武帝陳霸先(公元557年——公元559年)

陳文帝陳茜(公元559年——公元566年)

廢帝陳伯宗(公元566年——公元568年)

陳宣帝陳頊(公元568年——公元582年)

陳後主陳叔寶(公元582年——公元589年)

南北朝·北朝·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公元386年——公元409年)

明元帝拓跋嗣(公元409年——公元423年)

太武帝拓跋燾(公元423年——公元452年)

隱王拓跋余(公元452年——公元452年)

文成帝拓跋濬(公元452年——公元465年)

獻文帝拓跋弘(公元465年——公元471年)

孝文帝元宏(公元471年——公元499年)

宣武帝元恪(公元499年——公元515年)

孝明帝元詡(公元515年——公元528年)

孝庄帝元子攸(公元528年——公元530年)

長廣王元曄(公元530年——公元530年)

節閔帝元恭(公元531年——公元531年)

安定王元朗(公元531年——公元532年)

孝武帝元修(公元532年——公元534年)

南北朝·北朝·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公元534年——公元550年)

南北朝·北朝·西魏:文帝元寶炬(公元535年——公元551年)

廢帝元欽(公元551年——公元554年)

恭帝拓跋廓(公元554年——公元557年)

南北朝·北朝·北齊:文宣帝高洋(公元550年——公元559年)

廢帝高殷(公元559年——公元560年)

孝昭帝高演(公元560年——公元561年)

武成帝高湛(公元561年——公元565年)

後主高緯(公元565年——公元577年)

幼主高恆(公元577年——公元577年)

南北朝·北朝·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公元557年——公元557年)

明帝宇文毓(公元557年——公元560年)

武帝宇文邕(公元560年——公元578年)

宣帝宇文贇(公元578年——公元579年)

靜帝宇文闡(公元579年——公元581年)

隋朝:隋文帝楊堅(公元581年——公元604年)

隋煬帝楊廣(公元604年——公元617年)

隋恭帝楊侑(公元617年——公元618年)

唐朝:唐高祖李淵(公元618年——公元626年)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6年——公元649年)

唐高宗李治(公元649年——公元683年)

唐中宗李顯(公元683年——公元684年)

唐睿宗李旦(公元684年——公元690年)

武周聖神皇帝武則天(公元690年——公元705年)

唐中宗李顯(公元705年——公元710年)

少帝李重茂(公元710年——公元710年)

唐睿宗李旦(公元710年——公元712年)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12年——公元756年)

唐肅宗李亨(公元756年——公元762年)

唐代宗李豫(公元762年——公元779年)

唐德宗李適(公元779年——公元805年)

唐順宗李誦(公元805年——公元805年)

唐憲宗李純(公元805年——公元820年)

唐穆宗李恆(公元820年——公元824年)

唐敬宗李湛(公元824年——公元826年)

唐文宗李昂(公元826年——公元840年)

唐武宗李炎(公元840年——公元846年)

唐宣宗李忱(公元846年——公元859年)

唐懿宗李漼(公元859年——公元873年)

唐僖宗李儇(公元873年——公元888年)

唐昭宗李曄(公元888年——公元904年)

唐哀宗李柷(公元904年——公元907年)

五代十國·五代·後梁:梁太祖朱溫(公元907年——公元912年)

郢王朱友珪(公元912年——公元913年)

末帝朱友貞(公元913年——公元923年)

五代十國·五代·後唐:庄宗李存勖(公元922年——公元926年)

明宗李嗣源(公元926年——公元933年)

閔帝李從厚(公元933年——公元934年)

末帝李從珂(公元934年——公元936年)

五代十國·五代·後晉:高祖石敬瑭(公元936年——公元942年)

出帝石重貴(公元942年——公元946年)

五代十國·五代·後漢:高祖劉知遠(公元947年——公元948年)

隱帝劉承祐(公元948年——公元950年)

五代十國·五代·後周:太祖郭威(公元951年——公元954年)

世祖柴榮(公元954年——公元959年)

恭帝柴宗訓(公元959年——公元960年)

五代十國·十國·南吳:武帝楊行密(公元902年——公元905年)

景帝楊渥(公元905年——公元908年)

宣帝楊隆演(公元908年——公元920年)

睿帝楊溥(公元920年——公元937年)

五代十國·十國·南唐:烈祖李昪(公元937年——公元943年)

元宗李璟(公元943年——公元961年)

後主李煜(公元961年——公元975年)

五代十國·十國·吳越:武肅王錢鏐(公元907年——公元932年)

文穆王錢元瓘(公元932年——公元941年)

忠獻王錢弘佐(公元941年——公元947年)

忠遜王錢弘倧(公元947年——公元947年)

忠懿王錢弘俶(公元947年——公元978年)

五代十國·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公元907年——公元918年)

後主王衍(公元918年——公元925年)

五代十國·十國·後蜀:高祖孟知祥(公元934年——公元934年)

後主孟昶(公元934年——公元965年)

五代十國·十國·閩國:太祖王審知(公元909年——公元926年)

嗣主王延翰(公元926年——公元927年)

惠宗王延均(公元927年——公元935年)

康宗王昶(公元935年——公元939年)

景宗王曦(公元939年——公元944年)

天德帝王延政(公元943年——公元945年)

五代十國·十國·北漢:世祖劉崇(公元951年——公元954年)

睿宗劉承鈞(公元954年——公元968年)

少主劉繼恩(公元968年——公元968年)

英武帝劉繼元(公元968年——公元979年)

五代十國·十國·南漢:高祖劉龔(公元916年——公元942年)

殤帝劉玢(公元942年——公元943年)

中宗劉晟(公元943年——公元958年)

後主李鋹(公元958年——公元971年)

五代十國·十國·荊南:武興王高季興(公元924年——公元928年)

文獻王高從誨(公元928年——公元948年)

貞懿王高保融(公元948年——公元960年)

侍中高保勗(公元960年——公元962年)

侍中高繼沖(公元962年——公元963年)

五代十國·十國·楚國:武穆王馬殷(公元927年——公元930年)

衡陽王馬希聲(公元930年——公元932年)

文昭王馬希范(公元932年——公元947年)

廢王馬希廣(公元947年——公元950年)

恭孝王馬希萼(公元950年——公元951年)

後主馬希崇(公元951年——公元951年)

北宋: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60年——公元976年)

宋太宗趙光義(公元976年——公元997年)

宋真宗趙恆(公元997年——公元1022年)

宋仁宗趙禎(公元1022年——公元1063年)

宋英宗趙曙(公元1063年——公元1067年)

宋神宗趙頊(公元1067年——公元1085年)

宋哲宗趙煦(公元1085年——公元1100年)

宋徽宗趙佶(公元1100年——公元1125年)

宋欽宗趙桓(公元1125年——公元1127年)

南宋:宋高宗趙構(公元1127年——公元1162年)

宋孝宗趙昚(公元1162年——公元1189年)

宋光宗趙惇(公元1189年——公元1194年)

宋寧宗趙擴(公元1194年——公元1224年)

宋理宗趙昀(公元1224年——公元1264年)

宋度宗趙禥(公元1264年——公元1274年)

宋恭宗趙顯(公元1274年——公元1276年)

宋端宗趙昰(公元1276年——公元1278年)

宋末帝趙昺(公元1278年——公元1279年)

遼朝:太祖耶律阿保機(公元916年——公元926年)

太宗耶律德光(公元927年——公元947年)

世宗耶律阮(公元947年——公元951年)

穆宗耶律璟(公元951年——公元969年)

景宗耶律賢(公元969年——公元982年)

聖宗耶律隆緒(公元982年——公元1031年)

興宗耶律宗真(公元1031年——公元1055年)

道宗耶律洪基(公元1055年——公元1101年)

天祚帝耶律延禧(公元1101年——公元1125年)

金朝:太祖完顏阿骨打(公元1115年——公元1123年)

太宗完顏晟(公元1123年——公元1135年)

熙宗完顏亶(公元1135年——公元1149年)

海陵王完顏亮(公元1150年——公元1161年)

世宗完顏雍(公元1161年——公元1189年)

章宗完顏璟(公元1189年——公元1208年)

衛紹王完顏永濟(公元1208——公元1213年)

宣宗完顏珣(公元1213年——公元1223年)

哀宗完顏守緒(公元1223年——公元1234年)

末帝完顏承麟(公元1234年——公元1234年)

西夏:景宗李元昊(公元1032年——公元1048年)

毅宗李諒祚(公元1048年——公元1067年)

惠宗李秉常(公元1067年——公元1086年)

崇宗李乾順(公元1086年——公元1139年)

仁宗李仁孝(公元1139年——公元1193年)

桓宗李純佑(公元1193年——公元1206年)

襄宗李安全(公元1206年——公元1211年)

神宗李遵頊(公元1211年——公元1223年)

獻宗李德旺(公元1223年——公元1226年)

末帝李睍(公元1226年——公元1227年)

元朝:太祖鐵木真(公元1206年——公元1127年)

太宗窩闊台(公元1229年——公元1241年)

定宗貴由(公元1246年——公元1248年)

憲宗蒙哥(公元1251年——公元1259年)

世祖忽必烈(公元1260年——公元1294年)

成宗鐵穆兒(公元1294年——公元1307年)

武宗海山(公元1307年——公元1311年)

仁宗愛育黎力八達(公元1311年——公元1320年)

英宗碩德八剌(公元1320年——公元1323年)

泰宗帝也孫鐵木兒(公元1323年——公元1328年)

天順帝阿速吉八(公元1328年——公元1328年)

文帝圖帖睦爾 (公元1328年——公元1332年)

明宗和世琜(公元1329——公元1329年)

寧宗懿璘質班(公元1332年——公元1332年)

惠宗妥歡貼睦爾(公元1333年——公元1368年)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

明惠帝朱允炆(公元1398年——公元1402年)

明成祖朱棣(公元1402年——公元1424年)

明仁宗朱高熾(公元1424年——公元1425年)

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425年——公元1435年)

明英宗朱祁鎮(公元1435年——公元1449年)

明代宗朱祁鈺(公元1449年——公元1457年)

明英宗朱祁鎮(公元1457年——公元1464年)

明憲宗朱見深(公元1464年——公元1487年)

明孝宗朱祐樘(公元1487年——公元1505年)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

明世宗朱厚熜(公元1521年——公元1567年)

明穆宗朱載垕(公元1567年——公元1572年)

明神宗朱翊鈞(公元1572年——公元1620年)

明光宗朱常洛(公元1620年——公元1620年)

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20年——公元1627年)

明思宗朱由檢(公元1627年——公元1644年)

南明:明安宗朱由崧(公元1644年——公元1645年)

明紹宗朱聿鍵(公元1645年——公元1646年)

明文宗朱聿鐭(公元1646年——公元1646年)

明昭宗朱由榔(公元1646年——公元1662年)

清朝:清太祖努爾哈赤(公元1516年——公元1626年)

清太宗皇太極(公元1626年——公元1643年)

清世祖福臨(公元1643年——公元1661年)

清聖祖玄燁(公元1661年——公元1722年)

清世宗胤禛(公元1722年——公元1735年)

清高宗弘歷(公元1735年——公元1795年)

清仁宗顒琰(公元1795年——公元1820年)

清宣宗旻寧(公元1820年——公元1850年)

清文宗奕詝(公元1850年——公元1861年)

清穆宗載淳(公元1861年——公元1875年)

清德宗載湉(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

宣統帝溥儀(公元1908年——公元1911年)

(8)歷史皇上在位時間一共多久擴展閱讀

皇帝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媧皇女媧、黃帝軒轅、炎帝神農等都不是真正帝王,僅為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其「皇」或「帝」號,為後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稱「後」,商朝君主稱「帝」,周天子稱「王」。戰國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天王」。

秦王嬴政統一中國,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9. 中國歷代皇帝平均在位時間

一、中國歷代皇帝平均在位時間每人有5年,統計如下:

1、據統計,自公元前221年秦王趙政稱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在2137年中,中國共有皇帝495人(其中包括死後被追封為皇帝的73人)。

2、中國歷史上實際在位的皇帝:422人。

3、中國歷史上皇帝的時間總計:2137年。

4、中國歷史上皇帝在位平均年限:2137/422=5.063年。

二、前十位皇帝在位時長:

  1. 愛新覺羅.玄燁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在位61年(1662-1722),年號康熙 。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滿語發音:Hiowan Ye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在位61年(1662-1722),年號康熙。他在位時間最長,一是福臨死的早,他8歲就繼位了。再就是他一生生活習慣健康,壽命較長,68歲在當年算是長壽了。

2.愛新覺羅.弘歷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在位60年(1735-1796),年號乾隆,康熙之孫,生於1711年,弘歷是有文字記載以來最高壽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享年89歲。

值得說一下的是,他是為了不超過自己的爺爺——排名冠軍玄燁,在位滿60年時禪讓給兒子顒琰。名義上下課了,但是皇帝的印璽,還沒交出來。直到他徹底死掉,他兒子才算是真正執政。弘歷繼位年齡比冠軍爺爺晚16年,但是,他更是懂得養生,一直活到89周歲。實際執政時間63年。

3.大欽茂 渤海國三世大欽茂,在位57年(737-793),年號大興,渤海國在今黑龍江境內,建國於公元653年(唐高宗永徽3年),五代十國時被遼所滅,前後272年 。

渤海國三世大欽茂,在位57年(737-793),年號大興。他在任期間,渤海國的國力擴張至現在吉林省的琿春。並因協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獲得晉封為渤海國王。貞惠公主、貞孝公主的墓誌銘稱大欽茂為大興寶歷孝感金輪聖法大王。也許有朋友覺得他是被封的屬國,不應該算,沒關系,那您就把這幾位您覺得不算的,跳過去,繼續看後面。

4.劉徹 漢武帝劉徹,在位53年(公元前141-公元前87),劉徹是漢景帝子,高祖的曾孫,初封膠東王,後立為太子,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是政績傑出的皇帝之一。

漢世宗武帝劉徹,漢朝第7位皇帝,在位54年(公元前141-公元前87)。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他在位共使用「建元」等11個年號。16周歲繼位,活到69周歲。壽命長,基本上是在位時間長的一個必要條件。

5.李乾順 西夏崇宗趙乾順,在位54年(1086-1139),西夏第四位皇帝。

西夏崇宗李乾順,在位54年(1086-1139),西夏第四位皇帝,活得實際並不算長,57周歲就死了,可是他3周歲繼位,這個比排行榜前十名的其他人都早。

6.趙仁孝 西夏仁宗趙仁孝,在位54年(1140-1193),西夏第五位皇帝,趙乾順長子。

15周歲繼位。西夏連著兩位皇帝都是執政54年,在西夏189年的建國史上,佔去了108年。另外7位皇帝總共才幹了71年。

7.耶律隆緒 遼聖宗耶律隆緒,在位49年(982-1031),生於972年。

8.朱翊君 明神宗朱翊君,在位48年(1572-1620),年號萬曆,生於1563年。

9.蕭衍 南朝粱武帝蕭衍,在位47年(502-549),生於464年,502年乘齊內亂,起兵奪位,改齊為粱。

10.朱厚璁 明世宗朱厚璁,在位45年(1521-1566),年號嘉靖,在位初期政績尚可,但後期長達20年不上朝,信道教,求長生不老,由嚴嵩當國,政治腐敗,最後成了一個昏庸的皇帝。

(9)歷史皇上在位時間一共多久擴展閱讀:

長壽皇帝:

在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共有559個帝王。歷代中國的皇帝中,由於早殤、累於政事或沉溺淫樂,短壽的皇帝很多。超過60歲的皇帝中,一般認為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為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皇帝),享年89歲。

據傳壽命最長的是南越武帝趙佗,享年百餘歲,但可信度有很大問題;80歲以上的皇帝還有清高宗乾隆(89歲)、梁武帝蕭衍(86歲)、武則天武曌(82歲)、宋高宗趙構(81歲)、元世祖忽必烈(80歲)。70歲以上的有11個,60歲及以上的有30個。

閱讀全文

與歷史皇上在位時間一共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8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