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朝鮮分為哪幾代
朝鮮歷史 箕子朝鮮、紂王叔父(約公元前1122年建國——公元前194年)統治約928年。 衛氏朝鮮、燕國人衛滿(公元前194年建國———公元前108年)統治約86年。 漢四郡(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置郡——公元1世紀)統治約192年。 辰韓、馬韓、弁韓、(公元1世紀——公元4世紀)朝鮮半島南部部落並向北擴張。 高句麗(起源於吉林省扶余縣)、新羅、百濟、前三國時期(公元4世紀建國——668年)統治約368年。 新羅時代(668年建國,唐滅百濟、高麗——900年)統治約232年。 百濟國、泰封國、高麗、後三國時期(900—903年建國——935年)約232年。 統一高麗時代(935年建國——1389年)統治約454年。 朝鮮王朝(1389年建國——1910年)統治約521年。 日本統治時期(1910——1945年)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48年建國——至今) 朝鮮半島有正史記載的歷史約三千年,從紂王叔父箕子的「箕子朝鮮」至戰國燕國人衛滿的「衛滿朝鮮」至漢武帝「漢四郡」朝鮮半島為中國人直接統治約一千二百餘年(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1世紀),朝鮮半島作為藩屬國臣服於中國王朝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近一千八百餘年。
Ⅱ 朝鮮成立多少年了
國名由來
「朝鮮」一詞可能是檀君朝鮮首都阿斯達(Asadal/아사달)的古朝鮮語譯文。在阿爾泰語中「Asa」意為「晨曦」(日語目前仍用此詞綴表示晨曦之意); 「dal」意為「大地」或「大山」。「dal」也是高句麗常見的地名。檀君朝鮮因此有「晨曦之國」的說法。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自立為王,創建朝鮮王朝。為爭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參考了高麗古名「朝鮮」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寧」,遣使請明太祖朱元璋裁定國號。朱元璋認為「朝鮮」是古名,而且「朝日鮮明」出處文雅,因此裁定朝鮮為新國名。
1948年,朝鮮勞動黨領導人金日成在朝鮮半島北半部建國時,採用了「朝鮮」這一國號,定國名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歷史】
史前時期
考古研究發現,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上已有原始人類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5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一般觀點認為朝鮮民族是亞洲北面大陸的阿爾泰民族,逐漸遷移到朝鮮半島而衍變而來。
檀君朝鮮
傳說公元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後代檀君王儉在現在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檀君朝鮮,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檀君統治朝鮮1500年之後退位成為山神。此神話傳說記載於《三國遺事》之中。
辰國
辰國被是三韓的前身,其都城可能在漢江之南。辰國被認為是像三韓一樣的聯邦制的國家。從辰國能與衛滿朝鮮抗衡並能派特使到漢朝的角度上看,辰國應存在穩定的中央集權。三韓中的辰韓沿用了辰國的名字。馬韓曾宣稱自己是辰國之王。
箕子朝鮮
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朝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而成為諸侯。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朝鮮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形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朝鮮《太原鮮於氏世譜》,朝鮮的鮮於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2世紀才被燕人衛滿取代。
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系,箕子朝鮮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贊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衛滿朝鮮
漢初,燕王盧綰叛漢後逃至匈奴,其部將燕國將軍衛滿率千餘人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前三國時期
這一時期鐵器被廣泛生產和運用,使得更加堅硬和銳利的武器與農業工具成為現實,加快了政治上的統一和權力與財富的集中。
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前後,朝鮮半島北部主要分布著扶余、高句麗、沃沮、東濊等部落國家。西漢在這一地區建立了漢四郡,其中的真番、臨屯二郡很快被撤消,玄菟郡也被轉移到遼東。與此同時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興起後,開始逐步統一其周邊國家,後又吞並樂浪郡。
在朝鮮半島南部,辰國發展成了由馬韓,辰韓和弁韓組成的三韓聯盟。公元前18年,百濟在馬韓領地中建立,並逐步將馬韓取替。辰韓中的6個部落發展成新羅。
三國時期
公元4世紀,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的「朝鮮三國時期」。
高句麗是這一時期半島的霸主。5世紀好太王和長壽王統治期間,高句麗進入鼎盛時期,之後的1個世紀里,仍然保持了在朝鮮半島強勢的實力,控制了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及中國東北的遼東半島。此後,中國隋唐年間,高句麗不斷與中國交戰,開始不斷陷落,668年為唐朝與新羅聯軍所滅。據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記載,高句麗好太王迫使百濟和新羅臣服於高句麗,並且擊退了入侵新羅的日本軍隊。
百濟由高句麗建立者朱蒙的兩個兒子在今首爾的位置建立。百濟吞並了馬韓部落,並在4世紀時達到鼎盛時期,統治了朝鮮半島西部的大部分地區。後受到高句麗擴張的進攻,都城被迫遷往熊津(今公州),後又再次遷往泗沘(今扶余郡)。
前57年,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東南部地區且吞並了辰韓部族立國。6世紀中葉前,新羅吞並了伽倻。668年,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征服了百濟後,滅高句麗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
統一新羅時期
新羅從百濟奪取到被高句麗霸佔的漢江流域後,疆域抵達黃海。新羅開始與唐朝結盟共同對付百濟和高句麗。公元660年唐聯合新羅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平壤,並由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至此之後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台。
670-676年新羅與唐朝的戰爭後,新羅佔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小部分領土,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世紀,新羅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立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立[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政權,定國號「高麗」,史稱「王氏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新羅於935年被王氏高麗所滅,新羅時代結束。
高麗王朝時期
918年,後高句麗的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
993年,高麗契丹戰爭後高麗按協議與宋朝斷交,並獲得鴨綠江以東故地。並在以後兩次戰爭中擊退契丹的入侵。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
1231年,高麗蒙古戰爭,高麗國王逃至江華島;1258年,崔氏政權跨台,國王投降蒙古,蒙古則答應撤軍。元朝建立後,不肯降元的三別抄繼續發動抗元戰爭;1273年,元軍佔領濟州島,高麗蒙古戰爭結束。高麗成為元朝的藩屬國,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復時高麗朝廷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朝鮮王朝時期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早已決心歸附明朝,他從鴨綠江邊回兵佔領首都開城並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高麗國王,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陽。
朝鮮王朝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政策。1591年日本的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史稱「壬辰倭亂」,中國稱「萬曆援朝戰爭」。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軍援助明朝;1636年,清軍攻佔朝鮮,朝鮮國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
1863年,朝鮮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史稱朝鮮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
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閔謙鎬剋扣軍餉,朝鮮改革派在日本政黨協助下,策動了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成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中國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
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即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
1894年,朝鮮爆發內亂,朝鮮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要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中國軍隊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次為借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陽,強迫朝鮮簽定《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平息內亂。1894年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以後朝鮮停止與中國的宗藩關系。
1895年4月,清朝戰敗,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獨立,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1896年,朝鮮高宗在俄國支持下,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李氏朝鮮改國號為「韓」。
1904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朝鮮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簽訂《乙巳保護條約》,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1906年,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1909年,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Ⅲ 朝鮮歷史有多少年呢
歷史有3000年到2000年。
朝鮮王朝(1392-1910),因其王室為李姓,所以又被稱為李朝或李氏朝鮮。它是朝鮮半島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前後延續500多年,時間跨度相當於我國明清兩朝。相較於我國封建王朝至多不超過300年的歷史來看,朝鮮王朝能延續500多年。
在中國,大學歷史專業的人都知道,世界最早的文明出現在兩河流域和古埃及,距今超過了5000年,這也是唯一擁有兩個5000年的歷史的文明。而之後的印度、中國、希臘則有4000年的歷史。而東亞的韓國卻不一定認可這個結論。
具備了歷史素養的韓國人普遍認為自己的歷史有3000年到2000年,也就是從箕子朝鮮或者衛滿朝鮮開始。然而,沒有接受系統的歷史學學習的人則基本道聽途說,宣稱自己的歷史有5000年。
韓國5000年歷史的說法來自於傳說中的檀君。
據古朝鮮的《三國遺事》記載,朝鮮歷史上的人文始祖叫做檀君,建立了朝鮮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檀君朝鮮,定都平壤。
1993年10月,朝鮮宣布發現了檀君遺骨,斷定檀君為信史,隨後為之築新陵。根據《三國遺事》進行推斷,韓國將檀君建國的時間確立在公元前2333年,距今有了4300多年的歷史。
Ⅳ 朝鮮王朝詳細介紹
朝鮮簡介
朝鮮王朝(조선왕조, 1392年—1910年),朝鮮半島歷史上的一個王朝,君主的本貫是全州李氏,建都於漢陽(即今日首爾漢江以北地區)。因君主姓李,所以簡稱李朝。正式國號朝鮮國。朝鮮王朝歷經27代君主共五百餘年,其絕大部分時間內先後作為中國明清兩朝的重要的朝貢國。1896年,甲午戰爭後,朝鮮脫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改國號為大韓帝國。1910年日本侵吞朝鮮,朝鮮王朝滅亡。
朝鮮王朝的國土大體上相當於今天朝鮮和韓國的總和,北方以鴨綠江和圖們江同中國為界。王朝的首都初在高麗王朝的故都開京(今開城;又稱松都),1395年定都於漢陽。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亂後再度遷都開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亂後最終定都漢陽(後改稱漢城,2005年起改稱首爾),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並。
政治制度
朝鮮王朝的政治結構採用中央集權制。1469年,完成的《經國大典》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以後雖然官職的名稱存廢有一定的變動,但是整個李朝時期的官職制度總體上都遵循了《經國大典》的規定。
朝鮮的官職稱為兩班,仿照中國,分為正從九品,由正一品到從九品,共計十八品。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稱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稱為堂下官或參上官。正七品以下為參下官。1896年以後,修改職官制度,敕任官為正一品至從二品,奏任官為正三品至從六品,判任官為正七品至從九品。武將制度,大將為一品,副將、參將從二品,正領、副領、參領、正尉從三品,副尉、參尉從六品,正校、副校、參校另外決定。
在國王下面,有輔佐機關——議政府,其首領稱「領議政」,相當於中國的內閣首輔。領議政之下為左右議政,與領議政同為正一品。再下為從一品左右贊成、正二品左右參贊。再下有舍人等職官。
議政府之下有吏、戶、禮、兵、工、刑六曹,相當於中國的六部。其首長稱判書,相當於中國的六部尚書。檢察諫議機構為司憲府和司諫院(兩府)。此外還有承政院,為國王起草旨意。
宗親、忠勛機構有宗親府、忠勛府、儀賓(相當於駙馬)府、敦寧府等。國學為成均館(相當於中國的國子監)。其他機構有奎章閣、經筵廳、弘文館、藝文館等。史館稱春秋館。內廷供奉機構有內醫院、尚衣院、司仆寺、內資寺、內贍寺、禮賓寺、濟用監、內侍院等。此外還有宗廟署、社稷署、長興庫、義盈庫、冰庫、平市署、圖畫署、惠民署、造紙署、瓦署、歸厚署、典獄署、典牲署、掌苑署、司圃署、養賢庫等機構。
武職機構有五軍營、內三廳、訓練院、世子翊衛司、扈衛廳、捕盜廳、鎮撫營、管理營、龍虎營等。首長稱大將、中軍、使等。
外職分八道,道下為州、府、郡、縣。漢城府判尹為正二品。四都(開城府、江華府、水原府、廣州府)長官稱留守,為正、從二品。地方官職為從二品府尹、正三品堂下大都護府使、牧使、從四品郡守、從五品縣令等等。
李朝實行兵將分離制度,無定將、無定卒,類似輪流服役的預備役軍隊,而非常備軍。武官外職包括兵馬節度使、三道水軍統御使(均為從二品)、兵馬/水軍節制使、兵馬虞侯、水軍虞侯、兵馬/水軍僉節制使、兵馬/水軍同僉節制使、兵馬萬戶、水軍萬戶等品級。中央外派官職有觀察使、中軍、察訪等。
行政區劃
朝鮮八道示意圖朝鮮歷代都把全國分為八道,俗稱朝鮮八道。朝鮮時代的八道如下:
京畿道,含漢城府、開城府。首府在漢城府。
慶尚道,含慶州府、尚州牧、晉州牧;設左兵營、右兵營、左水營、右水營。首府在慶州府。
全羅道,含全州牧、羅州牧;設兵營、左水營、右水營。首府在全州。
忠清道,含忠州牧、清州牧、公州牧;設水營。首府在清州。
黃海道,含黃州牧、海州牧。首府在黃州。
平安道,含平壤府、寧邊大都護府、義州牧。首府在平壤府。
江原道,含江陵大都護府、原州牧。首府在江陵。
咸鏡道(寧安道),含咸興府、鏡城都護府、北清都護府。首府在咸興府。
道之下設州、府、郡、縣。 其中,慶尚、全羅、忠清、黃海、京畿五道再分左右兩道。寧安道(咸鏡道)分南北兩道。平安道分東西兩道。江原道分嶺東、嶺西兩部。
除了行政劃分以外,古代朝鮮還按傳統習慣將全國劃為六個大區:關北(咸鏡道、平安道);關西(黃海道,平安道南部,以及江原道西部);關東(江原道太白山以東的部分,又稱嶺東);畿湖(京畿道全部和忠清道的一部);湖南(忠清道一部分加上全羅道);嶺南(慶尚道)
高宗時期,曾實行過兩次行政改革,一道把朝鮮八道分為23府,但後來又再改成13道,即把平安、慶尚、咸鏡、全羅、忠清五道劃分為南北兩道,成為十三道。
在日據時代,朝鮮全境歸朝鮮總督府管理,朝鮮總督府將漢城府廢為京城,漢城府轄區降為京畿道的一個郡,一直到日本投降。其時朝鮮行政區為13道,218個郡,2202個面、28,498個里。
【政治歷史】
士禍和政爭
從十五世紀後半葉的成宗時代開始,朝鮮的統治結構逐漸擴張。官僚階層日益增多。俗稱「兩班」的文武官僚階層人數增多。以協助世祖篡位的武將勛貴權臣為主的勛舊派,同與儒生和士大夫為主的「士林派」首先發生黨爭。
燕山君被廢黜後,士林派取得了勝利。士林派隨後又不斷發生內訌和分裂,包括明宗時期的大尹派和小尹派,以及宣祖時的東人黨(嶺南學派)和西人黨(畿湖學派)。東人黨在政治斗爭中得勢後又分裂為以李滉(李退溪)為首領的南人派和曹植 為首領的北人派。北人派由於擁立光海君即位而在後來的一段時間內得勢。朝廷中的北人黨又分裂為以李爾瞻為首、主張擁立光海君的大北派,和柳永慶為首、主張擁立嫡子的小北派。小北派在光海君即位後受到打擊,柳永慶被賜死,小北派分裂成清小北和濁小北,而大北派則又分裂成骨北、肉北和中北三派。南人則分裂為清南和濁南。西人派在仁祖反正、廢黜光海君的政變中得勢,又在顯宗時期分裂為老論派(元老派)和少論派(少壯派)。南人派在肅宗時因依附張禧嬪而得勢。總之,李朝的中期和後期,是在混亂而無休止的黨爭中度過的。
除了兩班和士林的黨爭外,李朝的王位更迭也令人眼花繚亂。先後發生過第一次王子之亂(太祖退位)、第二次王子之亂(定宗退位)、乙亥靖社(世祖篡位)、中宗反正(廢黜燕山君)、仁祖反正(廢黜光海君)等多次政治變動。每一次政變都會帶來被稱為「士禍」的誅戮和貶斥。
宗教
在與政治有關的宗教政策方面,由於高麗末年時朱元璋曾批評高麗因為尊釋輕儒,會導致亡國,所以朝鮮立國後除了世祖和燕山君等幾位國王在位時外,歷代國王通常採取崇儒廢佛的政策,在國內拆毀佛教寺院。即使是崇佛的燕山君,他在朝時亦受到大臣的廢佛壓力。廢佛時,寺院的土地予以沒收,並對僧侶徵收重稅。與此同時,高麗時期僧院的飲茶傳統也被禁止,茶道從此在朝鮮失傳,民間則以麥茶作為替代飲料。
在正祖時期,天主教開始傳入朝鮮。在中國的天主教傳教士利用朝鮮政府對西洋天文歷法和天文儀器感興趣的機會,同來京的朝鮮使臣交往,傳教士的博學多聞、教堂的庄嚴崇高、基督教教義表述的新奇觀念,也隨著這些交往傳給了朝鮮使臣。正祖八年(1784年),朝鮮使臣李承薰在北京天主教南堂領洗為天主教徒,教名伯多祿。他回國之後開始了秘密傳教活動,朝鮮的天主教徒組織的地下教會、信徒迅速增加。但是朝鮮的教會屬於自發性質,沒有經過教會任命的神職人員,教徒為教徒受洗,不符合天主教教義。但朝鮮嚴格禁止西洋人入境,所以北京教區主教決定派遣相貌與朝鮮人相同的中國傳教士進入朝鮮。1791年12月23日,周文謨教士歷盡艱辛,潛入朝鮮國境,隨即開始了傳教活動,入教信徒有兩班顯貴,也有卑賤的士卒。朝鮮政府將天主教視為邪教,不斷逮捕處決教徒,在得知有中國傳教士潛入之後,更是加緊了搜捕,逮捕、拷打教徒。為了保護廣大朝鮮教徒的安全,周文謨決定向朝鮮政府自首,於1801年4月19日在漢城被處決。此案被稱作「辛酉邪獄」,眾多教徒和進步思想家如李承薰、丁若鏞等人被處刑和流放。朴趾源、朴齊家等與天主教無直接關聯的北學論者也被降職、革職。韓國學者認為,周文謨在朝鮮的活動已經超出了宗教的范疇,通過他的活動,十八世紀末的朝鮮社會在了解和吸收歐洲外來文化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直到19世紀末開國時為止,李朝的統治者都一直對其採取打擊和壓迫的政策。
後宮專政
由於朝鮮王朝是中國清朝的冊封國,所以在1896年終止冊封關系之前,其國王不能自稱皇帝。其配偶相當於清朝的皇後,但是稱為王妃。皇太子稱為王世子,皇太後稱為王大妃,太皇太後稱為大王大妃。在王妃之下,還有嬪、貴人、昭儀、淑儀、昭容、淑容、昭媛、淑媛這些等級。按照李朝的傳統,年幼的國王在不能親自處理政務前,由王大妃攝政,稱為「垂簾聽政」。成宗、明宗、憲宗、高宗時的王大妃都曾經垂簾。此外,中宗時的敬嬪朴氏、文定王後、肅宗時的張禧嬪、高宗時的閔妃都曾經用自身的影響干預朝政。
隨著女人掌握政權而來的,是王朝後期的外戚門閥勢道政治。清州韓氏、青松沈氏、安東金氏、豐壤趙氏、驪興閔氏都是因外戚政治而得勢的家族。
【科學和文化】
文字語言
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創立了朝鮮民族的文字訓民正音。
天文學和地理學
朝鮮王宮內的科研機構發明了正方案、圭表等天文儀器,以及仰釜日晷、懸珠日晷、天平日晷、定南日晷、自擊漏、玉漏等精密儀器。宮廷歷法機構編寫了《七政算內篇》、《七政算外篇》、《諸家歷象集》等書籍。18世紀初,實學派還將西方的地轉說引入朝鮮。
世宗時代,編纂了八卷本《地理冊》,按照一定的體系詳細敘述了朝鮮各州郡的歷史變遷、名稱由來、山川、部曲、城池、官坊、烽燧、橋梁、津渡、驛站、按姓氏分類的居民構成、牧場、土產、手工業種類、土地的肥瘠、田結數、租稅、供納、運輸、四季氣候、風俗和路程,相當於一部地理方面的網路全書。與此同時編纂了各地的地方誌,此後又編寫了《東國輿地勝覽》、《東國輿地備考》等地理書籍。地圖方面,先後編纂了《八道州郡圖》、《八道山川圖》、《八道圖》、以及按照比例尺繪制的《大東輿地圖》。
實用科學
朝鮮時期實用的發明創造活動同樣非常活躍。農業書籍《農家集成》、《農事直說》、《農桑輯要》、《四時纂要》、《課農小抄》等重要書籍。製造並改進了雨量計、水文計等科學儀器。高麗時期發明的銅活字印刷技術和排版術得到廣泛應用,1403年在漢城設置了鑄字所。17世紀的實學家還深入研究研究西洋算學,洪大容編寫了《籌解應用》,把古代算術發展到包括代數學和幾何學在內的現代數學。
醫學
醫學方面,朝鮮參考中醫理論,按照土產葯材和氣候創造了朝鮮的醫學理論,按科對疾病加以分類,建立了治療大綱,並首度提出了預防醫學的概念。宮廷和民間編纂了許多著名的醫學書籍,如《東醫寶鑒》、《醫方類聚》、《鄉葯集成方》、《本國經驗方》。
文學、音樂、美術
朝鮮的文學、繪畫、詩歌、音樂、舞蹈也非常興盛。李朝時期,出現了金時習、鄭澈、林悌等著名詩人,出現了《熱河日記》、《壬辰錄》、《金鰲新話》、《謝氏南征記》、《九雲夢》等小說和文學作品。在十七世紀,還出現了《春香傳》、《洪吉童傳》、《沈清傳》等用朝鮮文字寫成的小說。通俗詩歌和小說的興起,促使人民注意社會的種種弊端,鼓勵人民參加社會改革。
朝鮮宮廷音樂機構創作了朝會雅樂、會禮雅樂、祭禮雅樂,以及《定大業》、《保太平》、《發祥》、《鳳來儀》等朝樂大麴,以及《鳳凰吟》、《滿殿春》、《與民樂》等曲目。
此外,在著名的高麗青瓷的基礎上,李朝時期還開發出獨具特色的朝鮮白瓷。李朝在螺鈿、漆器、金屬、玉石、竹工、木工、牙角、刺綉、砂器等工藝方面也留下了很多具有獨特色彩的寶貴遺產。
其他
在對外政策方面,朝鮮對明朝採取事大政策。對於日本和滿洲政權則採取敵視的態度。1592年,發生了壬辰倭亂,朝鮮遭到日本入侵,並引至光海君被廢。1627年和1636年,朝鮮又先後兩次遭到北方女真人的後金政權入侵,已經失去遼東領土的明朝無力支援朝鮮,朝鮮承認後金為兄朝鮮為弟的兩國關系。1636年後金隨著更名為清朝對朝鮮要求來朝貢而打明朝,朝鮮不接受清朝的要求而發表不承認皇太極為中華天子。皇太極親自率領12萬士兵入侵朝鮮,朝鮮投降而接受清朝的冊封。
1876年,日本與朝鮮簽訂了《江華條約》,朝鮮開國。1894年,為了爭奪對朝鮮的控制權,清朝與日本進行了甲午戰爭。甲午戰爭後,朝鮮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成為近代國家。1896年,朝鮮國王高宗稱帝登極,將國名改為「大韓帝國」。但是日本控制了朝鮮的內政和外交,並在朝鮮設立了朝鮮統監一職。
1907年,高宗因向海牙和會派遣秘使,尋求國家獨立而被勒令退位。1910年,日本與所謂的「大韓帝國」簽訂《日韓合並條約》,「大韓帝國」成為日本的一部分,朝鮮王朝滅亡。
國王列表
朝鮮太祖 李成桂 1335年—1408年,在位期間1392年-1398年
朝鮮定宗 李芳果 1357年—1419年,在位期間1398年-1400年 太祖嫡次子
朝鮮太宗 李芳遠 1367年—1422年,在位期間1400年-1418年 太祖嫡五子
朝鮮世宗 李祹 1397年—1450年,在位期間1418年-1450年 太宗嫡四子
朝鮮文宗 李珦 1414年—1452年,在位期間1450年-1452年 世宗嫡長子
朝鮮端宗 李弘暐 1441年—1457年,在位期間1452年-1455年 文宗嫡子
朝鮮世祖 李瑈 1417年—1468年,在位期間1455年-1468年 世宗嫡次子,端宗之叔父
朝鮮睿宗 李晄 1450年—1469年,在位期間1468年-1469年 世祖嫡次子
朝鮮成宗 李娎 1457年—1494年,在位期間1469年-1494年 世祖嫡長子德宗李暲嫡次子,睿宗侄子
燕山君 李隆 1476年—1506年,在位期間1494年-1506年 成宗長子
朝鮮中宗 李懌 1488年—1544年,在位期間1506年-1544年 成宗嫡長子,燕山君之弟
朝鮮仁宗 李峼 1515年—1545年,在位期間1544年-1545年 中宗嫡長子
朝鮮明宗 李峘 1534年—1567年,在位期間1545年-1567年 中宗嫡次子
朝鮮宣祖 李昖 1552年—1608年,在位期間1567年-1608年 中宗庶七子德興大院君李岹之第三子,明宗庶侄
光海君 李琿 1575年—1641年,在位期間1608年-1623年 宣祖庶次子
仁祖 李倧 1595年—1649年,在位期間1623年-1649年 宣祖庶五子元宗李琈之長子,光海君庶侄
朝鮮孝宗 李淏 1619年—1659年,在位期間1649年-1659年 仁祖嫡次子
朝鮮顯宗 李棩 1641年—1674年,在位期間1659年-1674年 孝宗嫡子
朝鮮肅宗 李焞 1661年—1720年,在位期間1674年-1720年 顯宗嫡子
朝鮮景宗 李昀 1688年—1724年,在位期間1720年-1724年 肅宗庶長子
朝鮮英祖 李昑 1694年—1776年,在位期間1724年-1776年 肅宗庶四子
朝鮮正祖 李祘 1752年—1800年,在位期間1776年-1800年 英祖次子庄獻世子李愃之次子
朝鮮純祖 李玜 1790年—1834年,在位期間1800年-1834年 正祖庶長子
朝鮮憲宗 李奐 1827年—1849年,在位期間1834年-1849年 純祖嫡長子孝明世子(翼宗/文祖)李旲的嫡子
朝鮮哲宗 李升 1831年—1863年,在位期間1849年-1863年 庄獻世子第三子恩彥君李裀之孫,父為恩彥君第三子全溪大院君李壙
朝鮮高宗 李熙 1852年—1919年,在位期間1863年-1907年 庄獻世子第四子恩信君李禛之曾孫,祖父南延君李球為仁祖嫡三子麟坪大君第六代孫,父為南延君第四子興宣大院君李昰應
朝鮮純宗 李坧 1874年—1926年,在位期間1907年-1910年 高宗嫡長子
年號
太祖 李成桂 用明朝年號 (洪武)
定宗 李芳果 用明朝年號 (建文)
太宗 李芳遠 用明朝年號 (永樂)
世宗 李祹 用明朝年號 (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
文宗 李珦 用明朝年號 (景泰)
端宗 李弘暐 用明朝年號 (景泰)
世祖 李瑈 用明朝年號 (景泰、天順、成化)
睿宗 李晄用明朝年號 (成化)
成宗 李娎 用明朝年號 (成化、弘治)
燕山君 李隆 用明朝年號 (弘治、正德)
中宗 李懌 用明朝年號 (正德、嘉靖)
仁宗 李峼 用明朝年號 (嘉靖)
明宗 李峘 用明朝年號 (嘉靖、隆慶)
宣祖 李昖 用明朝年號 (隆慶、萬曆)
光海君 李琿 用明朝年號 (萬曆)
仁祖 李倧 用明朝及清朝年號 (萬曆、天啟、崇禎、崇德)
孝宗 李淏 用干支紀年,同中國來往使用清朝年號
顯宗 李棩 干支紀年
肅宗 李焞 干支紀年
景宗 李昀 干支紀年
英祖 李昑 干支紀年
正祖 李算 干支紀年
純祖 李玜 干支紀年
憲宗 李奐 干支紀年
哲宗 李元范 干支紀年
高宗 李熙 年號:建陽/光武 (1896年以前用干支年號及檀君紀年)
純宗 李坧 年號:隆熙
年表
1392年 - 李成桂在開京即位
1393年 - 國號變更為朝鮮
1398年 - 第一次王子之亂(戊寅靖社)
1400年 - 第二次王子之亂
1401年 - 明朝正式冊封朝鮮國王
1404年 - 與日本室町幕府建立往來
1419年 - 對馬島日本人入侵
1434年 - 平定女真部落,建立東北邊境四郡六鎮
1443年 - 開始制訂訓民正音(1446年公布)
1453年 - 癸酉靖難(世祖篡位)
1469年 - 完成經國大典
1498年 - 戊午士禍
1504年 - 甲子士禍
1510年 - 對馬島日本人入侵(三浦倭亂)
1516年 - 中宗反正
1519年 - 巳卯士禍
1545年 - 乙巳士禍
1547年 - 丁未士禍
1551年 - 乙卯倭變
1555年 - 設置備邊司
1559年-1562年 - 林巨正之亂(黃海道農民戰爭)
1575年 - 士林派分裂為東人、西人
1592年-1593年 - 壬辰倭亂
1597年-1598年 - 丁酉再亂
1607年 - 與江戶幕府恢復往來
1608年 - 大北派擁立光海君,北人政權開始
1609年 - 朝日通商條約,日本派遣朝鮮通信使
1619年 - 薩爾滸之戰,明朝和朝鮮聯軍敗於後金軍
1623年 - 仁祖反正
1627年 - 後金軍進攻朝鮮(丁卯胡亂)。
1636年 - 清帝皇太極親征朝鮮(丙子虜亂)。
1637年 - 仁祖向大清投降,朝鮮終止與明朝的冊封關系
1660年 - 禮論事件,西人與南人對立
1683年 - 西人分裂為老論派與少論派
1721年-1722年 - 辛壬士禍。
1728年 - 李麟佐之亂。
1784年 - 基督教傳入朝鮮。
1791年 - 開始鎮壓基督教
1796年 - 建設水原城(華城)
1801年 - 大規模鎮壓基督教
1804年 - 士林派統治終結,開始安東金氏的勢道政治
1811年 - 洪景來之亂(平安道農民戰爭)
1861年 - 金正浩完成朝鮮全圖、大東輿地圖
1862年 - 壬戌民亂(慶尚道的大規模農民起義)
1863年 - 成立大院君政權
1866年 - 丙寅邪獄。謝爾曼將軍號事件。
1873年 - 大院君退位,閔氏干政
1875年 - 江華島事件
1876年 - 與日本簽訂《日朝修好條約》
1882年 - 壬午軍亂。簽訂《朝美修好條約》
1884年 - 甲申政変,開化派政變失敗
1894年 - 東學黨之亂(甲午農民戰爭),甲午戰爭爆發
1895年 - 日本人暗殺閔妃
1896年 - 日本與清朝簽訂《馬關條約》
1897年 - 高宗改年號光武,稱帝登極,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改國名朝鮮為大韓帝國
1910年 - 李完用與日本特使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朝鮮亡國。
Ⅳ 朝鮮有多少年的歷史
據史書記載,唐朝曾兩次大規模遷徙高句麗貴族及有實力者到長安、江淮一帶,共有22萬多人;流入新羅地區18萬人左右;留在高句麗故地,即今日遼河以東地區近20萬人,朝鮮半島北部約6萬人;戰爭中死亡近20萬人。可以說,高句麗人主要進入中原和東北地區,同那裡的漢人相融合,一少部分留在朝鮮半島,同那裡的居民相融合。
需要說明的是,高句麗政權存在時,史書記載還稱其為高句驪、句麗、高麗。驪與麗相通,而句麗、高麗應該是高句麗的簡稱或簡寫。像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大韓民國簡稱韓國一樣。可是高句麗滅亡250年後的公元918年,遼東人王建在開京建立高麗王朝。高句麗簡稱高麗與王建的高麗政權從時間上、地域上、王族姓氏上存在著根本區別,不應該混為一談。
至於朝鮮族人,應該是李氏朝鮮建立(1392年)以後在朝鮮半島上逐漸形成的。19世紀中葉,一部分人遷入我國東北,成為今日我國的朝鮮族。先秦時期,人們就認識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就是說,出了五服,血源關系就淡化到了盡頭。公元668年滅亡的高句麗政權,其族人早已融合到中原、東北和朝鮮半島其他民族之中。高句麗族和今日的朝鮮族是截然不同的。耿鐵華,著名高句麗歷史專家。1981年東北師大歷史系先秦史專業研究生畢業。現任通化師范學院歷史系教授、高句麗研究所副所長。長期從事中國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史、高句麗史研究。主要著作有《好太王碑新考》、《好太王碑1580年祭》、《高句麗史籍匯要》(合作)、《高句麗瓦當研究》等。主編《高句麗研究文集》、《高句麗歷史與文化》、《高句麗歸屬問題》等多部文集,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Ⅵ 朝鮮歷史有多少年
朝鮮有記載的歷史大概有2500年。
朝鮮指如今朝鮮半島區域,在前1000年左右開始逐漸進入文明社會。三韓、濊貊、扶余、沃沮、華夏(漢人)、靺鞨(女真)、倭等族群先後活躍於朝鮮半島的不同區域,最終融合為現代的朝鮮民族。
根據這些記載,朝鮮位於中原以東的大海中,並且是周朝分封殷商貴族箕子的所在地。在此漫長的過程中,朝鮮半島陸續出現了古朝鮮、高句麗、百濟、新羅、伽倻、耽羅、後高句麗、後百濟、高麗王朝、朝鮮王朝、大韓帝國等國家政權。
朝鮮歷史的進程
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4世紀為朝鮮半島的青銅器時代。這一時期的代表性遺物有支石墓、琵琶形銅劍、粗紋鏡、無紋陶器等,這些遺物不僅廣泛分布於朝鮮半島,也與中國遼河以東的同期遺物有高度的相似性。
這一時期的朝鮮半島,原始農業有所進步,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聯盟開始形成,對於該時期的社會結構有部族國家說、城邑國家說、酋長社會說等說法。
Ⅶ 一直為藩屬國的朝鮮王朝為什麼能夠國祚518年呢
今天說的朝鮮王朝,指的是朝鮮歷史上最後一個統一朝鮮半島的封建王朝。因為王室姓李,所以又被叫做李朝或李氏朝鮮。它是從1392建國到1910年被日本吞並綿延了518年。這么長的國祚時間在我國封建王朝中是沒有的。
到19世紀末,隨著朝鮮民族危機的加重、基督教的快速傳播,東學思想逐漸形成,朝鮮農民以此為指導爆發了朝鮮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一度席捲半個朝鮮。在朝鮮政府的邀請下,身為宗主國的清政府出了兵。東學黨起義最終在朝鮮政府和日軍的聯合剿殺下告敗。
看到這里,我們多少能明白朝鮮王朝何以能國祚500多年了。
Ⅷ 古朝鮮大概有多少年的歷史
中國朝鮮族有100多年 朝鮮有4000多年
中國朝鮮族源於朝鮮半島。他們大量遷入中國的第一個高峰期為朝鮮北部大鬧災荒的
1869年,距今只有100多年。他們是在朝鮮半島已形成為近代民族之後遷入的。現有朝鮮族成員的祖先,主要由如下四部分人來組成。
第一部分,17世紀的「被擄之人」。1619年2月,明軍與後金軍在遼寧的薩爾滸山一帶進行一場決戰,明軍大敗。前來助明參戰的朝鮮軍13000餘人被擊潰,其中近5000人被捕,他們的大多數「悉留贍養」(張鳳台《長白匯征錄》附錄)。1627年1月和1637年11月,後金為解除進關的後顧之憂,先後兩次入侵朝鮮,擄來數方朝鮮民眾,以充作農奴、家奴或八旗兵(金毓黻《遼海叢書》)。現住河北省青龍縣、遼寧省蓋縣陳屯鄉、本溪縣山城子鄉的「朴姓朝鮮族」,就是當年這些「被擄之人」與戰俘的後裔。
第二部分,19世紀至20世紀初遷入。他們是在朝鮮李朝封建統治下破產的農民和難民。1885年,清朝將圖們江以北長700里、寬40-50里之地確定為朝鮮族「專墾之區」(吳祿貞《延吉邊務報告》,李澍田主編《長白叢書》初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此為朝鮮族的遷入與聚居起了重要作用。據記載,至1910年,朝鮮族在現延邊地區共有109500人,在遼寧地區住有5萬餘人。
第三部分,1910年朝鮮亡國後遷入者。他們主要是反日人士、反日團體成員及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破產的農民。1936年,東北朝鮮族達854411人。
第四部分,1937年至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強迫移入的所謂「朝鮮移民」。至1945年,東北共有朝鮮族1692342人(權立主編《中國朝鮮族史研究》第2輯,延邊大學出版社,1994年)。
朝鮮族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僅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就有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抗美援朝烈士共13450多人。朝鮮族同胞和兄弟民族一道,不僅建設了東北大地,並曾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用鮮血保衛了中華大地。他們一經遷入就建立或擴大反日政治團體和武裝團體,進行反日斗爭。1920年9月,僅延邊地區就有6180名朝鮮族加入反日團體,擁有3700餘人的反日武裝隊伍。同年10月,他們在兄弟民族的支持下,同入侵延邊進行"庚申年討伐"的兩萬日本正規軍浴血奮戰,僅在和龍縣"青山裡戰役"中就消滅了數以千計的日軍,震撼了中外。
在三年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朝鮮族也做出了重要貢獻。在解放戰爭中,東北三省有62942名朝鮮族青壯年踴躍參軍,開赴前線;又有幾十萬朝鮮族(人次)參加戰勤工作;在他們之中,有3550人犧牲在前線(《朝鮮族簡史》,延邊人民出版社,1986年)。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在戰場上的延邊各族人民的兒女達7000多人,其中朝鮮族佔98%(朱在憲《吉林省民族工作手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過去,朝鮮族人口的90%左右都是農民,他們中的多數又是日本殖民會社或地主的佃農,手無寸土。鴨綠江以北地區朝鮮族農民的98%、沈(陽)海(龍)鐵路沿線朝鮮族農民的100%都是佃農。延邊朝鮮族地區朝鮮族農戶的60%「完全沒有或只有很少土地」(李鑄等譯《關於東北抗日聯軍的資料》第1分冊,中華書局,1982年)。其手工業多為半農半工的小手工業,私營工商業更少。
通過1945年至1948年的政權建設與土地改革,朝鮮族人民同兄弟民族一道掌握了當地政權,成為土地的主人。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黨的民族政策關懷下,朝鮮族經濟伴隨著共和國的發展步伐,有了巨大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朝鮮族的經濟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以後,朝鮮族文化和教育事業有了迅速發展。光復初期,全國第一個使用少數民族語言的無線廣播電台——延吉新華廣播電台設立於延吉市。
1947年3月,全國第一個少數民族教育出版社——延邊教育出版社在延吉建立。1949年,延邊已建有中學31所,其中28所為朝鮮族中學。1949年4月1日,全國第一個少數民族綜合大學——延邊大學宣告成立,設有文學部、工學部、醫學部、農學部。至此,已初步形成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級各類民族教育網。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早在1952年就宣布已基本普及小學教育,1958年又宣布已基本普及初中教育。1958年以後,先後建立延邊醫學院、延邊農學院、吉林藝術學院延邊分院、延邊師專,改革開放後又建立延邊科技大學。1997年,將延邊的幾大院校合並為統一的延邊大學,下設師范學院、醫學院、農學院、理工學院、人文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科技學院、藝術學院、成人學院等。
據1990年調查,朝鮮族每千人中的文化人口達到822.5人,高於全國和少數民族平均數。90年代初,朝鮮族在業人員占該民族總人口的52.4%,其中從事腦力勞動者佔15.35%,也高於全國和少數民族平均數(《朝鮮族研究論叢》,延邊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中國朝鮮族居住地區現有1個自治州、1個自治縣。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成立於1952年9月3日,州政府所在地是延吉市,轄有延吉、敦化、琿春、圖們、龍井、和龍六市和安圖、汪清兩縣;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成立於1958年9月15日。
朝鮮歷史,主要指朝鮮半島范圍內的歷史。
古朝鮮
中國史籍中有「東夷」,意即東邊的弓箭手。東夷是華夏民族對東方民族的稱呼,並非單指某一族群。其認定范圍也隨之更改。從黃帝時期的山東,河南一帶,到中國東北,再到日後秦漢時期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朝鮮和韓國認為:現代朝鮮人可能是東夷的一支.朝鮮半島據說有五千年歷史,但是因為缺少直接證據,中國以及日本史學界並不予以承認。朝鮮歷史根據傳說最遠可以追溯至檀君建國。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原始人類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7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韓國和朝鮮史學家猜想朝鮮人原來是生活在亞洲北面大陸的阿爾泰語系各民族,逐漸遷移到朝鮮半島北部而衍變而來,從公元前4世紀,在北部形成了一個奴隸制國家,史稱古朝鮮。而在半島南部由土著部落形成幾個部落聯盟,沃沮、濊、馬韓、辰韓、弁韓。後來馬韓統一三韓,稱辰國。
傳說中的檀君朝鮮
根據傳說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後代檀君王儉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檀君統治朝鮮1500年之後退位成為山神。此傳說記載於《三國遺事》之內。
箕子朝鮮
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而成為諸侯。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韓國人的歷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做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太原鮮於氏世譜》,朝鮮的鮮於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燕人衛滿取代。其後代箕准逃至南方,與三韓合流。據說三韓中的「辰韓」便是箕子後代。
高麗,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系,箕子朝鮮是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贊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目前沒能夠考古學的考證,在朝鮮、韓國歷史學界上不承認箕子王朝的存在。
衛氏朝鮮
根據史記,燕國的將軍衛滿率移民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目前沒能夠考古學的考證對衛氏朝鮮的建國過程。
漢四郡與三韓時代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功滅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
公元前82年,因為古朝鮮人和當地部族的抵抗,廢止臨屯和真番的兩郡。公元前75年玄菟郡遷移到遼東。樂浪郡,在朝鮮半島北部遷移很多次,王莽政權的新朝時樂浪獨立,在公元30年東漢(後漢)朝廷收復樂浪郡。
在東漢末年,遼東的公孫氏(《三國演義》中有公孫淵)分樂浪郡南部設帶方郡,
在朝鮮半島南部的土著的韓人建立以辰韓、馬韓和弁韓為中心的辰國,同時存在伽倻等小國,並且接受南遷的古朝鮮人,包括了衛氏朝鮮的遺民及其他部族的加入。
三國時代
由於漢朝解體,進入三國及後來的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的大戰亂,雖然西晉,十六國時期的鮮卑慕容氏的前燕都曾控制過原來漢朝在朝鮮北部的領地,但最終還是因為集中注意力在中原的爭奪而逐漸喪失了對該地區的控制力,於是,在中國東北南部形成了高句麗王國,並逐漸強大,最強盛時曾控制中國遼東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的原」漢四郡「地區;與此同時前1世紀中葉,辰國也開始解體。其舊領內出現的新羅、百濟開始日漸強盛,公元4世紀,朝鮮形成 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朝鮮前三國時期」
在公元前後(《三國史記》記載在公元前一世紀中),朝鮮半島上出現了三大政權:新羅(前57年-935年)、高句麗(前37年-668年)、百濟(前18年-660年)。在半島南端還有伽倻等政權。各國互相攻伐,同時也出現了朝鮮半島歷史上的一個比較繁榮的時期。
百濟是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百濟依靠向中國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貢的方式,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
關於伽倻/任那日本府
在日本方面,有一部分學者認為位於朝鮮半島南端弁韓(今慶尚南道)地區的伽倻等政權是當時日本大和朝廷在朝鮮半島的殖民地「任那日本府」。半島三國中的百濟為抵禦高句麗和新羅的侵攻而接近日本,想藉由日本牽制兩國。日本則企圖利用此一形勢在朝鮮半島建立自己的勢力。由此導致了四世紀時大和朝廷出兵新羅,佔領弁韓,設置日本府進行統治。
512年,百濟遣使要求大和朝廷割讓任那四縣以補償被高句麗佔領的北部領土。當時的大和朝廷因無力繼續統治朝鮮南部地區,不得不答應百濟的要求。562年,任那日本府被新羅所滅。
而在朝鮮和韓國方面,很多學者否認當時在朝鮮半島存在日本殖民地任那。相反的,他們認為在日本列島上存在著許多被百濟,伽倻和新羅統治的小國,在半島各國相互爭雄之時也曾競相利用其在日本列島各屬國的力量。
在日本,根據「高天原神話」(記紀神話),有過倭國統治任那的見解。從1960年代開始,在韓國朝鮮再驗證記紀神話上的有關任那日本府的記述,結果否認記紀神話的可靠性,從1970年代開始日本歷史學界也得到大概同樣的結論。
某一年的微軟網路全書即因為此一問題而招致部分韓國學者的抗議。同樣的三國關於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解讀也存在很多爭論,甚至有朝鮮學者指好太王碑碑文曾遭舊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篡改。
統一新羅時代
新羅則以向唐朝稱臣的條件與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唐朝大軍於公元660年聯合新羅功滅百濟,又於668年和借道新羅和百濟故地南北夾擊並功滅高句麗,並由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由於出現反抗以及當時唐朝還要防禦突厥的威脅,676年唐軍從百濟故地撤退並將該地轉交新羅,新羅最終得以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
新羅935年亡於高麗,新羅時代結束。
在韓國、朝鮮和日本的歷史學家把渤海國歷史也納入朝鮮史范疇,故他們也將此時代稱為南北國時代。但中國大陸很多歷史學家都反對。
高麗
918年,後高句麗的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993年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系,向遼國稱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
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跨台,國王投降蒙古。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別沙發動抗蒙古戰爭,1273年蒙古佔領濟州島,結束抗蒙古戰爭。
1280年元朝為了進攻日本在朝鮮半島設置征東行省,在高麗首都派遣「達魯花赤」控制高麗國政,高麗國王只能住在江華島上。1281年隨著進攻日本失敗曾一度解散征東行省,1287年復設征東行省,並以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的藩屬國,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復時高麗朝廷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李氏朝鮮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70年高麗朝貢明朝,1387年朱元璋要進攻原東北元朝屬地,但是高麗國內仍然支持蒙古殘余勢力,但朝內一直都有爭論是否應該歸順明朝。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早已決心歸附明朝,於是他從鴨綠江邊回兵佔領首都開城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向明朝遣使稱臣,遵照眀太祖朱元璋的旨意,改國號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定都漢陽。此時代被日本稱為「李氏朝鮮」,這個名稱在多數的歷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對此朝鮮和韓國的學者認為應該稱朝鮮時代,但此名稱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
1401年,太宗開始接受從明朝的冊封成為「朝鮮國王」。正式確立與中國保持到近代的屬國關系。
1443年,世宗國王創立朝鮮語字母「訓民正音」。
1469年完成的《經國大典》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李氏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
1591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率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明朝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此段歷史史稱「壬辰倭亂」,現代中國稱為「萬曆援朝戰爭」。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軍援助明朝,1636年清軍攻佔朝鮮,國王投降,該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
1863年國王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是應之子即位,史稱高宗,李是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
1873年 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閔謙鎬剋扣軍餉,因而發生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清朝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
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是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
1894年朝鮮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朝鮮朝廷無力鎮壓,而向清朝求援。於是,6月6日清朝援軍在牙山登陸,而日本軍隊也以次為借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陽,強迫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鎮壓了農民起義。
1894年日本進攻駐朝鮮的清軍,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1895年4月,清軍失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同意放棄朝鮮的宗主權,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朝廷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同年,日本暗殺了有反日傾向的明成皇後。
1896年高宗在俄國支持下稱帝登極,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朝鮮改為韓國。1904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朝鮮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
1905年乙巳保護條約。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
1906年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
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
1909年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統治時期
日韓合並
日本於1910年8月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韓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讓高宗退位,擁立順宗。
臨時政府
1919年3月1日,朝鮮半島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民族語言,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寬順等青年學子在今日漢城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三一獨立宣言」,並把獨立宣言傳遍全國。這些獨立活動引起國民的反抗,並沖擊各地的日本警察機關,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鎮壓。史稱「三一運動」。同年,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並於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中國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1939年上海淪陷後,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朝鮮復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並為韓國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朝鮮共產黨武裝
從1932年起,朝鮮共產黨人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北部的普天堡鎮,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
現代
朝鮮戰爭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由蘇聯和美國軍隊接收。在美蘇的各自支持下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6月25日雙方爆發朝鮮戰爭,北朝鮮軍期初一路勝利,將南韓軍壓制到釜山一帶,於是美國決心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錄,朝鮮軍面臨懶腰斬斷之勢,被迫撤退。並被美軍一路壓制到鴨綠江一帶。這使得中國也被迫介入。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抗美援朝。經過反復的拉鋸戰以後,雙方最終決定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聯軍同美國主導下的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而美國至今仍有軍隊駐扎在韓國。
Ⅸ 朝鮮成立多少年了
朝鮮建國64年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48年建國——至今),韓國(公元1953年——至今)。
Ⅹ 朝鮮的歷史有多久
吹吧。根據朝鮮人的邏輯,他們的檀君是宇宙的創造者。歷史明明不長,就拿傳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