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是什麼把你對歷史的理解告訴我。
我自我認為歷史就是人們對於過去的看法和反思還有就是對於過去的總結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范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系: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里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
「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征問」、「問而知之」。
『貳』 如何看待歷史
歷史記載著過去,偉人常說讀史以明志,可見歷史雖為往事但卻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日常所了解的歷史,大多都是從古人流傳下來的書籍、文字等方面得知,而由於古代技術所限所留下來的文字大多簡單明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文言文,寥寥數字並不會帶給我們太多遐想的空間。在大多數人心中,歷史還停留在枯燥無味的階段,就像只是前人留下的日記,實事求是。
還有許多事情在史書上沒有記載的,也留給了後人無限遐想的空間。歷史上著名的楊貴妃,在安史之亂後到底何去何從?能讓豪傑沖冠一怒為紅顏的陳圓圓是否圓滿?這些歷史的空白不僅神秘還為許多人提供了創造源泉。越是模糊不清、捉摸不透,更是叫人難以忘懷,可能這就是想像的魅力。
歷史,是正經嚴肅的,也可以是神秘浪漫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視角,我們同樣領略著歷史的魅力。而我對歷史則多抱有了一絲期待,歷史還能是怎麼樣的呢?
『叄』 如何看待歷史
(一)什麼是歷史
歷史,一般的理解是過去發生過的事情;但這種理解就廣泛了,無從了解和看待了,因而,無特定指個人,那就是指人類的歷史了;我是中國人,對中國的歷史自然比外國的歷史了解,就以中國的正史來談談個人的看法吧!
(二)歷史的來源
人類從有了自我意識,就對人類自身的過住感興趣,原本口口相傳,但容易遺失或變異;人類為了記住歷史,用到了結繩和符號,之後,發展成文字;當中國發展到部落聯盟或邦國時,為了記錄歷史,就指定專人負責。
如上所述,史書會因作者的主觀及誤差而失真,減少了史書的可信度,但歷史的主要事實是不會輕易出錯的;如朝代丶帝王丶戰爭丶重要事件等,有誤差的主要是事實的描述等,當然,也不排除前者因歷史久遠而記錯的可能,在有其他的史料的印證下,易於修正;在沒有其他史料的印證情況下,只有先相信,有史總比無史好。
(六)看待歷史
對歷史真實性的研究,那是由歷史學專業人士研究的事了,作為普通人,還是依史書和專業人士研究和考證的結果來了解歷史了;而不能憑空意斷、或看些地灘文學丶網文,依自己的想像來取捨丶看待歷史。
歷史是有其客觀性和邏輯的關聯性而存在的,是受當時的人的識影響的,還受文化傳統丶社會狀態及周邊環境等多重影響的;不是由個人的意淫所能改變的。
學習和了解歷史要客觀,只有客觀的歷史對我們才有價值,才會做出正確的結論,進而有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言行。不客觀或意斷的歷史,會誤導人做出錯誤的結論,進而會有錯誤的思想丶錯誤的言行。
『肆』 我們該怎樣理性地看待歷史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對於歷史上的是非對錯我們要以一個,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在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觀始終都是成者王侯敗者寇。歷史總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無論勝利之前做過什麼只要它他最後獲得了勝利那麼他所做過的一切都對的,都是正確的他所代表的永遠是正義的一方。而失敗者無論之前他做過什麼好事或是有益的事情。在勝利者看來那都是為了一己之私所做的,失敗者永遠代表者非正義的一方。正是由於這種狹隘和偏激的歷史觀點使我們不能正確的看待歷史上許多人物和事件的真實一面。無論任何人或是事只有在他結束或死亡若干年後人們對於他蓋棺論那才是真實的也是可信的。一個人或是一件事物的好壞要以實踐來證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絕對不是用嘴巴或是書能夠真實評價的。
『伍』 對「歷史」二字的理解
從歷史的含義上說,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的歷史可能會因為記載人的主觀看法而被誤解甚至被扭曲。從我們學習的角度上來說,我們學習歷史是為了大概的了解我們的過去,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就如唐太宗說的那樣「以史為鏡可以至興替」一樣。從我們生活的角度上來說,歷史在很多時候是我們情感的來源,我們緬懷為歷史前進而奮斗而犧牲的先烈們,我們也憎惡那些阻礙歷史前進車輪的人們。但是我對歷史最客觀的看法是,歷史沒有孰是孰非,歷史也是最公平公正的,歷史也是勝利者所書寫的,它始終抹不去它所附帶的階級色彩.....
『陸』 如何看待歷史呢
歷史記載著過去,偉人常說讀史以明志,可見歷史雖為往事但卻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日常所了解的歷史,大多都是從古人流傳下來的書籍、文字等方面得知,而由於古代技術所限所留下來的文字大多簡單明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文言文,寥寥數字並不會帶給我們太多遐想的空間。在大多數人心中,歷史還停留在枯燥無味的階段,就像只是前人留下的日記,實事求是。
歷史,是正經嚴肅的,也可以是神秘浪漫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視角,我們同樣領略著歷史的魅力。而我對歷史則多抱有了一絲期待,歷史還能是怎麼樣的呢?
『柒』 怎麼樣,理解歷史二字。
歷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中文名
歷史
外文名
History
簡稱
史
類別
文化 軌跡
經典穿越小說,你值得擁有!
歷史悠久的河源
走進河池的歷史遺跡
釋義 聽語音
廣義狹義
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人類歷史在社會的演變過程稱之為「歷史」。神人記丑,燒給冥界,一般是指人物所發生過的事。
共11張
歷史文物
歷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
自然史。
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值得注意的是,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引證解釋
1.過去事實的記載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 注引《吳書》:「﹝ 吳王 ﹞志存經略,雖有餘閑,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指已過去的事實
毛澤東《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使資本主義絕種,要使它……變成歷史的東西。」
3.經歷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便是野雞道台的歷史了。」
清 黃人《序》:「其文乃雄奇變化,隨其一生之歷史而自為風氣。」
老舍《駱駝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會留著個知道她的歷史的僕人。」
4.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
金一《文學觀》:「從古帝王之業,真能赤手開創而無所憑藉者,歷史上,多不過三四人。」
毛澤東《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 中國 的歷史,從此開辟了一個新時代。」
菡子《源遠流長》:「歷史在發展著,豐富著。」
5.指歷史學科
魯迅《書信集·致曹聚仁》:「 中國 學問,待從新整理者甚多,即如歷史,就該另編一部。」[1]
相關 聽語音
史學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2]
美麗西安歷史古城
狹義僅指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對於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中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克羅齊所說的意思不是字面意思,他說的意思是歷史只存在於歷史學家對歷史的思想認識之中);
毛澤東說:「讀史可以明智,這是先人早就說過的」;
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梁啟超說:「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
《大英網路全書》:(1880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網路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今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史學家
歷史學家:研究和記錄歷史的人。
正史
即經過官方編修的歷史,一般較為權威可信。
野史
『捌』 我對歷史的看法兩百字
歷史學是歷史學家在對人類以往的歷史進行系統化整理的基礎上,對歷史的本質、歷史的意義所作出的一種理論解釋和精神體驗。我們知道,歷史是由以往時代的許許多多的人及其活動構成的。在歷史學家看來,如果能把歷史上那些看似單個的、孤立的人和事聯系起來,發現其相互間的關系,發現其對後世特別是對當世的影響與作用,無論這種影響與作用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是經驗啟示的還是思想啟示的,那歷史本身於現代人而言,就具有了意義,歷史就不是死亡的過去,而是現實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人類的一種古老的精神活動,歷史學其實也就是每一時代的人類在反思自己往昔經歷的過程中,對歷史之本質和意義的一種理性追問和情感體驗。這種對歷史意義、歷史本質的理性反思與情感體驗,在每一時代人類的精神生活中,都占據著特殊的地位。
歷史是一個民族興衰更替的見證;歷史就像一面鏡子,無論是正確還是錯誤,它都可以給與客觀的真實地評價;歷史凝聚著古代先賢智慧的結晶,中國古代的文化歷史悠長深厚。
歷史是一個民族興衰更替的見證,文字恰好是記錄這些興衰的載體,記載著人類文明最燦爛的篇章。
歷史就像一面鏡子,無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它都可以給與客觀的真實地評價。
歷史,凝聚著古代先賢智慧的結晶,中國人在西方人眼中,永遠都是神秘的存在,連同這片土地。作為一名中國人,生長在這片富饒的土地深知中國古代的文化歷史悠長深厚,卻不似西方人所說的神秘之極。
歷史並不只是寫在紙上冷冰冰的文字,從筆墨紙硯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從結繩記事還是家常便飯的時候,歷史就已經被銘記,它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正因為每一代的中國人都深知歷史的價值。
『玖』 歷史是什麼,我們怎樣看待歷史
歷史就是對過去的記錄,當然包括了主觀和客觀的。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如何看待歷史=你的歷史觀是什麼
帶著疑問去看歷史~~~批判繼承的看待
對於歷史學家報著崇敬之心
對於疑問報著探究之心
對於惡人報著寬容之心
對於英雄報著批判之心
對於統治者報著評定之心
對於戰爭報著審判之心
對於屈辱史報著自強之心
對於光輝史報著平常之心
『拾』 誰能解說出來歷史二字的真正含義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文明延續至今的國家,中國有著從古至今不中斷的歷史記載,中國的古代文化被稱為史官文化。
在中國的甲骨文、金文中就有史字,多是和御史、小史等職掌在一起,那多是史官,後來有了春秋、《史記》等史書,有司馬遷等史學家。歷史一詞,較早是從三國時期開始的。我們經常說的二十四史、古代史等,只能算是人們寫的中國古代史時期的歷史,並不能說他們寫的這些歷史的書,就是歷史本身。在習慣上,也稱這些歷史記載為歷史的。這是因為歷史的,是一個形容詞,因用的時間、地點不同,意義相異,有過去的、可記憶的、卓著可傳後世的、學術上考察事物的方法等。
李大釗特別重視「歷史」一詞的不同用法,他說:「歷史這樣東西,是人類生活的行程,是人類生活的聯結,是人類生活的變遷,是人類生活的傳演,是有生命的東西,是活的東西,是進步的東西,是發展的東西,是周流復動的東西;他不是些陳編,不是故紙,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東西。我們的研究應該是活的歷史,不是死的歷史,活的歷史,只能在人們生活里去得,不能在故紙堆里去尋。資料、史料,只能說是歷史的記錄,是研究歷史的必要的材料,不能說他們就是歷史,那些卷帙、冊纂、圖表、典籍,全是活的歷史的一部分的縮影,而不是歷史的本體」。
什麼是活的歷史、真的歷史呢?簡明一句話,歷史,就是人類的生活並為其名物的文化。因為人類的生活並為其名物的文化,是進步的、發展的、常常變動的,所以換一句話說,歷史就是社會的變革。這樣說來,把人類生活整個的縱著去看,便是歷史;橫看去看,便是社會。歷史與社會,同其內容,同其實質,只是觀察的方面不同罷了。(《李大釗史學論集》197--199頁)唯有總體的歷史才是真歷史。一滴水可以發現世界,但一個世界決不只是一滴水。由此可知,歷史有客觀的歷史和書寫的歷史之別,我們要研究歷史,要充分利用人們書寫的歷史記錄資料,去研究人類歷史活動的本身。
歷史是凝固了的現實,現實是活動著的歷史,人類歷史活動本身有實在的事實,有歷史的事實。實在的事實是一往而不復返,不能再現,但我們對那個事實的解釋,是生動無已的,隨時變遷的,這樣就成了歷史的事實。所謂歷史的事實,便是解釋中的事實,解釋是活動的,是含有進步性的,所以歷史的事實也是活的,含有進步性的。只有充分的紀錄,不算歷史的真實,必須有充分的解釋,才算是歷史的真實。歷史的真實,也是暫時的,要時時變動的,時時變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歷史的真實,有二種意義,一是說,曾經經歷過的事的記錄是正確的,二是說,關於曾經遭遇過的事的解釋是正確的。前者變動比較小,後者則是時時變動的,因此歷史是古老的而又是年輕的。一個時代有一時代比較進步的知識,史觀與知識的不斷進化,人們對歷史的解釋自然要不斷的變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是當代人對歷史認識的歷史。如孔子,春秋時代的孔子,董仲舒的孔子,古、今文經中的孔子,宋、明儒學當中的孔子,當今的孔子各有不同。關於歷史的開始說法各有多化。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主旋律,就有不同的史學研究重點。
歷史不只是記載過去事實的記錄,也不是只記錄過去的政治事實的記錄。歷史是亘過去、現在、未來的整個全人類生活。換句話說,歷史是社會的變革,再換句話說,歷史是不斷發展中的人生及其產物的文化。那些只記過去事實的記錄,必欲稱之為歷史,只能稱為記述歷史,但並不是生活的歷史。歷史,是人類群體的記憶和回憶,是民族的記憶。歷史是油畫,需要有一定的距離。
我們的開設的中國古代史,便是從遠古到1840年的歷史記錄,並且記錄的僅僅是歷史的大致輪廓。學習本課的目的,就是使大家掌握中國古代史的系統知識,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古代歷史的具體問題,認識中國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學會批判地繼承中國古代豐富的文化遺產的理論和方法。了解整體事實,尋找它的真實確切的根據;理解事實,尋找發展進步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