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安溪橋的歷史
安溪橋位於縣城西部祥雲渡。橫跨晉江西溪,連接祥雲與北石兩岸。宋時,附近有鳳池橋,縣令楊承祖建於開禧年間(1205—1207年),朱熹的學生陳宓於嘉定三年(1210年)出任安溪縣令後,將橋改建為石址木樑橋,在橋面上蓋有廊屋46間,後被大水沖毀。安溪大橋長237.88米,橋面行車道寬7米,兩邊人行道各1米,高12.4米,為8孔9墩台鋼筋混凝土T形梁,下部為沉井基礎。1962年10月開工,1963年6月15日通車。隨著經濟發展,該橋負荷量較大,橋面偏窄。2003年10月,在原橋上下游各進行同跨數同跨徑的兩車道拓寬改造,為預應力空心板梁、單樁柱式墩台梁橋,載重標准為汽車20噸、掛車100噸。2004年10月30日,大橋竣工並正式通車。加寬後的大橋橋面組合為6車道,凈寬21米,兩邊各建有凈寬1.75米的人行道,造型優美、寬敞明亮。
② 介紹橋的說明文
橋一般搭建在水上,對交通的便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在有橋的地方種上幾棵垂柳,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下面是我為你帶來介紹橋的說明文,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蘭溪大橋又名仙游大橋,連縣城南北,是莆田市第一座三拱大跨度鋼管混凝土中承式結構的大橋。
大橋跨木蘭溪,橋梁全長2126米,橋面寬度27.7米,三拱凈跨分別為:中拱64米,兩側邊拱各54米。它不僅外形美觀,而且結構十分堅固。當發生洪水時,安全泄洪量為2760立方米每秒,它於1995年10月奠基,1998年春節竣工。
蘭溪大橋形體十分優美,遠望去,就像一道道橘紅色的彩虹一般。真有「立身站在此橋中,定疑蘭溪飛彩虹」的感受。每個拱都有幾根細細的鐵柱子支撐著,放眼望去,就像一架架豎琴,讓人情不自禁地就陷入了沉思,感受大橋的美。
近幾年來,由於科技的飛速發展,那些建築師們在橋上設置了許多霓虹燈,每到夜晚,橋上燈光閃閃,人流散散;橋下流水盪漾,浮萍點點,好不熱鬧!而且人們將大橋這里當作了「就業」的地方,橋上橋下,休閑娛樂之地真是數不勝數,令人眼花繚亂!
每天清晨,來橋上晨練的中老年人更是多,在這里,他們享受了業余時間的「好」待遇,自然就越來越年輕。由此可見,蘭溪大橋不僅美,而且還可以為人們提供非常大的方便。
每當發生洪水時,人們也不必擔心它會被沖毀,它的泄洪量相當大,這也為我們仙遊人民提供了方便。
在橋上來回散步,我的心裡有說不出的感受。蘭溪大橋啊,你是仙游的`象徵,是連接仙遊人民之間的友誼長線。我想對各位朋友們說,來仙游,不看蘭溪大橋,不來蘭溪大橋遊玩,真乃平生一大憾事!
拱橋,是弧形的建築構造,而用天然石料作為主要建築材料的拱橋就稱之為石拱橋。在江南水鄉山村,較為常見的是單孔石拱橋,該類石拱橋狀若藍天長虹,美其名曰「飛虹」,宋代蘇東坡曾有「東海獨來看日出,石橋先去踏彩虹」句。
磐安縣尚湖鎮栗樹山村就有一座興建於清道光年間,至今保存完好的單孔石拱橋,當地百姓稱該石拱橋為「筒橋」,「筒橋」橫跨村邊溪流,南北走向,長22.2米,寬4.3米,離溪面高8.5米,中孔凈跨18米;「筒橋」兩邊石階逐級向上,南30階,北24階;拱頂呈長寬為3.6米的正方形,並置整條石做橋欄。這座單孔石拱橋全部使用條石砌就,拱圈及橋面共用600餘塊打鑿光滑的礫石岩和花崗岩整齊砌築,看起來十分美觀。
據記載,永興橋建成於清道光二十三年(葵卯年,公元1843年)的仲冬,如此算來永興橋至今已有166年。後來永興橋又重修過一次,時間為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仲冬,也就是說距最近一次重修業已過了76年。這么堅固的橋建築足以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結晶。
永興橋建成後還成為了聯結玉山區域和磐安縣城安文之間山區交通的必經之路。之後,玉山至安文公路通車,永興橋又作為橋對面湖口、馬南山等村通往栗樹山的交通橋一直使用至上世紀末。
現在的永興橋,已失去了交通的功能。但已成為了文物供人們欣賞。在周圍的土地、樹木、溪流的映襯下,頗有古色古香的味道。
橋,是沒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築物,它體現著人類的智慧,並給人以美感,人們情不自禁地用是詩文來贊頌它,關於它的故事傳說也十分豐富。這些賦予了「橋」無窮的魅力。
傳說中的牛郎織女是用喜鵲來架的橋;幾千年前用石頭家的橋;幾百年前用木板架的橋;現代用鐵板架的橋……我的家門口也有一座橋,它把淥江河的兩岸連接起來了。大約也有幾十年的歷史了。淥江橋是一座浮橋,浮橋就是浮在水面上,不用吊的。它是一條長為四十米,寬為三米的直線。前一段是用木板,中間一段是用鐵板,最末端是用水泥砌成的。看上去不是很美觀,很堅固,但是它幫助了不少的人,很多人都經常誇它呢!
用個傳說,說在七月七日晚牛郎織女就是在這做橋的正上方相遇呢!這個地方是看得最清楚的。如果這天晚上哪對情侶看到了兩顆最閃耀的星,並且還有兩顆小星在其中一顆閃耀的星的左右,那麼著對情侶則可以幸福一輩在,一路都會平平穩穩的。但是難得有人同時看到這四顆。
如果要寫生那麼在這座橋的對岸是一個最好的地點,用為那兒有很多的樹木花草,以及房屋。
這座橋雖然不能與中國的趙州橋和盧溝橋相提並論,但是它也是代表了中國橋里的一種。
從北宮門進入頤和園,過蘇州路,走中御路,來到宿雲檐,北邊就是半壁橋。此橋橫跨於頤和園後溪河上,在風平水靜時半圓形的橋拱與水面上的倒影形成了一個正圓,猶如一塊玉璧,橋的造型剛好是半塊玉璧,故稱半壁橋。
它是一座單孔拱橋,拱高有7。4米,採用高大單拱的原因是橋下要駛過皇帝的畫舫。拱之上便是曲折的橋面,橋長30.64米。橋寬4.94米,由磚牆漢白玉打造。這座橋有望柱36根,兩望柱之間相距1.34米。望柱高140.5厘米,寬24.5厘米,底部為正方形,上部分為一個圓頂,這象徵著天圓地方。這些望柱的矗立也使橋變得豐富。從整體看上去,橋呈兩側對稱,正中央刻有龍頭,代表著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利。
當觀看完半壁橋後,向西望去,林彪橋映入眼簾。這座橋1970年修建,於1971年完成。建造它,是因為當時林彪身體不好,行走困難,為方便他的汽車通行,就修建了這座橋。林彪橋是一座雙拱石橋,整體看上去,相對平緩,利於通車。它的拱長16.2米,拱高5.2米。大拱的兩側分別有兩個小拱。這樣的設計既節省了材料,又為橋的穩定性更上了一層樓。整個橋長26.7米,而橋寬有3.96米,30根望柱,每根高135厘米,寬23厘米,這樣可以充分保障行人的安全。與半壁橋一樣的是,它的下方也是正方形,上為圓形,代表天圓地方,橋的兩側刻有石雲裝飾。
向林彪橋東去,經過蘇州街,澹寧堂到諧趣園。諧趣園以東便是知魚橋的位置,橋的名字出自莊子和惠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其牌樓上刻有乾隆皇帝親手寫的御詩。橋是標準的板橋,看上去扁扁長長,不僅可以節省材料,還可以維修方便。知魚橋的高度極低,幾乎貼近水面。遊人站在橋上,可以近距離的觀水,喂魚。橋面的望柱拱34根,他們均勻的分布在橋的兩側,每兩根間距1.24米,之間用兩根縱向的石柱相連。望柱與望柱上石磚的四個面都凹了進去。給人以空間沖擊感。這些細節,給這座橋富有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
頤和園內石拱橋歷史悠久,結構結實,文化豐富,它展示了中國勞動人民豐富的智慧。
③ 請提供一些有關橋的資料
1.中國古代的橋(潘洪萱)
根據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會,我國就有了獨木橋和數根圓木排拼而成的木樑橋。早在戰國時期,單跨和多跨的木、石樑橋已普遍在黃河流域及其他地區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於陝西省藍田縣藍峪水上的藍橋,就是多跨木樑木柱橋的一個代表。《詩經·大雅·大明》第一次記敘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專供帝王使用的浮橋。長江、黃河上曾設過近二十座浮橋。第一座黃河浮橋建於公元前541年臨晉關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後子,怕被景公殺害,乘車逃奔晉國途中所建。第一座長江浮橋是公元35年東漢光武帝建造的,橋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間的江上。
吊橋首創於我國,吊索由藤索、竹索發展到鐵鏈。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鐵鏈吊橋,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拱橋始建於東漢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為世界少有。
灞橋、洛陽橋、安平橋、虎渡橋、紹興八字橋、陰平橋、程陽橋等是木、石樑橋的代表。西安灞橋建於漢代,是座木樑石柱墩橋,它用四段圓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間還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組成一座輕型橋墩,墩台上加木樑並鋪設灰土石板橋面。是石柱墩的首創者。
「閩中橋梁甲天下」是宋朝(特別是南宋)閩中地區大量建造石樑橋的真實寫照。南宋一百五十年中,建成七十餘座石樑橋,其中五公里以上的長橋就有四五座。被譽為「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宋紹興八年到二十一年(1138—1151)建造,長約2.5公里,故又名五里橋,用花崗石砌築,為我國現存最長古橋。1240年建成的虎渡橋(又名江東橋),它最大的石樑長23.7米,寬1.7米,高1.9米,重二百餘噸,即使在今天要開采、運輸、架設這樣的石樑,也是十分困難的。1979年5月,我國有關部門發現現存最古老的石樑橋——晉江縣大橋和小橋,這兩座橋均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紹興八字橋是座宋代城市石樑橋,布局十分巧妙,既保證了水陸交通,在建造中又不拆房屋,不改街道。程陽橋坐落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河上,是一座四跨石墩伸臂的木樑橋,建於1916年,全長64.4米,分四個橋孔,每孔凈跨12.2米,寬3.4米,高16米。五個橋墩之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寶塔型、宮殿型橋亭,橋亭檐層層而上,如翼欲飛,宏偉壯觀。整座橋梁建築不用一顆鐵釘或其他鐵件,均採用榫槽結合或竹木梢釘,但結構聯系卻十分牢固。程陽橋精湛的建橋技術充分顯示我國侗族人民傑出的智慧和創造力。
四川灌縣的珠浦橋是竹索橋的代表,它位於著名的都江堰口,橫跨岷江的內外兩橋,長340米,8孔,最大一孔跨徑為61米,它的24根粗5寸的竹索由細竹篾編織而成,橋的兩端和中間石室中,安放絞竹索和木絞車等設備,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歷代時毀時修。瀘定縣的大渡河鐵索橋建成於1706年4月,凈跨100米,凈寬2.8米,橋面距枯水位14.5米。用了13根鐵鏈9根底索承重,兩邊各放二根作為扶手纜。每根鐵鏈平均由890個扁環扣聯而成,重約一噸半。1935年紅軍長征中,飛奪瀘定橋,創造了震驚世界的奇跡。它在國際橋梁展覽活動中多次展出。據調查,跨徑不小於瀘定橋的鐵鏈橋或鐵眼桿橋,在四川、雲南山區不止一座。由於它結構簡單、用料節約,當地人民又有世代相傳的建造經驗,因此解放後這種橋型不僅沒有淘汰,還有所發展。
趙州橋、寶帶橋、盧溝橋、楓橋以及北京頤和園的玉帶橋、十七孔橋等都是拱橋的傑出的代表。河北趙縣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第一座採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橋,歐洲在趙州橋建成七百餘年後才採用弓形拱。
解放後,橋梁建築事業取得巨大的成就,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勝利建成,標志著我國橋梁建設事業達到了先進的水平。
(選自《旅遊天地》1980年第3期)
2.橋梁審美觀(樊凡)
橋梁主要用於交通負荷、跨越障礙,這是它的基本功能,所以橋首先要符合此要求。如果是一座不堪使用的危橋,搖搖欲墜,也就沒有什麼美可談了。因此,橋梁結構的造型應表現出有力量、穩定、連續和有跨越能力等等,以顯示功能的保證性。這也就自然地引起人們的美感。對於不同用途的橋梁,如園林、城市、公路、鐵路橋梁等,或同一用途而其所在環境條件不同時,其結構及各項附屬設施的造型都應准確鮮明地表現出符合使用要求,並能恰如其分。這也就是一種美的因素。就所有橋梁而論,交通使用功能要求和鑒賞要求在其重要性上,並不是等量齊觀的,它隨著建橋目的和建橋環境等因素而有所差異,並通過造型表現出來為人們所理解。如荒漠原野上的公路橋和繁華城市中的園林橋應當各自「量體裁衣」地選擇適合的型式。
正確的橋梁審美觀是功能、技術、經濟與美觀融合一體,共同作用,美寓其中。
3.橋梁美十則(樊凡)
關於橋梁美,很多人早就關心了,並提出過很多設想和措施,關於橋梁美的形態規律、審美標准等等,從一些文獻資料中披露出其看法、分類多不一致,可以說是眾說紛紜。現參考這些資料,並結合我國橋梁工程中慣用的一些原則,以簡單明了的形式擬以下橋梁美十則,並列舉橋例分別論述。這十則是:1.環境的協調;2.主從與對稱;3.韻律;4.均衡與穩定;5.統一;6.比例與尺度;7.連續與明暗搭配;8.力線明快;9.色彩;10.風格。這些法則也可以說是達到「協調」的法則。
(以上兩則資料均選自《橋梁美學》,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年版)
4.橋名談往(茅以升)
萬物皆有名,有的還要有專名,就像人有名字一樣。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我國近代橋梁,受了西方影響,題名時,總是從地理觀點出發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使人一望而知,就行了。鐵路公路上,更是用里程標記作名字,如同某某路上的「345,678公里橋」,那才真是確切不移的。然而我國古時橋名,不是這樣。它總要有些文學氣息,使人見了,不由地發生情感,念念不忘。或是紀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詩情畫意,為之心曠神怡。這樣,通過慎重題名,一座橋的歷史、作用或影響,就立刻表現出來,因而容易流傳。橋的「身價」,也因此而抬高。一座橋出了名,它的名字還會跟著多起來,除了正名,還有俗名、別名等等,就像人名,除了學名,還有別號、小字等等。有的是在民間自然而然地逐漸形成的,有的卻是文人學士,要藉此而為自己題名的。總之,橋成就要題名,成為風氣,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個特色。
橋的題名,字不在多,如同人名一樣,一般都是兩個字,有時只有一個字。就只這一兩個字,而能顯示出橋的特徵,正是我國文字的妙用。這是由於我國歷史上的典故多和文學里的成語豐富的緣故。文史里的財富,大為橋名增光。然而橋多了,關於它的典故和成語也反過來為文史服務。比如,《史記》里「信如尾生」一辭來自橋的典故,《阿房宮賦》里,「長橋卧波」一辭來自橋的成語。橋的名字題得好,它對文史就可有貢獻了。橋名的重要,有如此者。
現在來介紹一些橋名,藉以窺知我國橋梁文學的豐富,它也許是世界無雙的。先談單名。較著名的有:「藍橋」,在陝西藍田縣藍溪上,「傳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雲英處」;「楓橋」在蘇州,唐張繼有《楓橋夜泊》詩;「斷橋」在杭州西湖,唐張祜詩:「斷橋荒蘚合」,明朝莫仲有《斷橋殘雪》詞等。但單名之橋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專名,其中有的以材料為名,如「石橋」,梁簡文帝即有《石橋》詩:「寫虹便欲飲,圖星逼似真」;「鐵橋」,明朝吳兆元有《渡鐵橋》詩:「寶筏群生渡,金繩八道開」;「竹橋」,杜甫有《觀造竹橋》詩等。有的指明橋的所在,如「山橋」,梁簡文帝詩:「卧石藤為纜,山橋樹作梁」;「江橋」,唐杜甫詩:「山縣早休市,江橋春聚船」;「野橋」,唐劉長卿詩:「野橋經雨斷,澗水向田分」等。有的指明橋的形狀,如「方橋」,唐韓愈詩:「君欲問方橋,方橋如此作」;「斜橋」,宋朝歐陽修詩:「波光柳色碧溟濛,曲渚斜橋畫舸通」;「畫橋」,宋朝范與求詩:「畫橋依約垂楊外,映帶殘陽一抹紅」;「朱橋」,唐朝鄭谷詩:「朱橋直抵金門路,粉堞高連玉壘雲」;「天橋」,山西太原保德州及雲南大理都有,大理的「下斷上連,石樑跨之,兩岩激水濺珠,宛如梅綻,人呼為不謝梅」等。有的與橋畔景物有關,如「花橋」,福建寧德縣、湖北長陽縣及廣西桂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橋煙雨」之稱;「柳橋」,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彥詞:「水漲魚天拍柳橋」等。有的比較特殊,如「草橋」,在北京右安門外;「席橋」,在山東東平縣,「相傳宋真宗東封泰山,車駕經行,以席鋪藉」;「瓜橋」,浙江富陽縣,「世傳孫鍾設瓜於此橋」;「鴨橋」在陝西陝城。「金橋」在山西上黨,唐潘炎有《金橋賦》。更有事涉怪誕的,如「暗橋」,在安徽建平縣,「舊傳伍員奔吳,避於山中,追者至此,雲氣護之,員及橋而天暗」;「鬼橋」,《初學記》「上方有鬼橋」;「赤橋」,在山西太原晉水北渠上,「宋太宗鑿卧龍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橋名用兩個字是最普遍而又標准化的,單名的橋已經不少,雙名的更是多得多。試思每橋皆有名,在我們古老的大國,該有多少橋名啊!然而在這成千上萬的單名和雙名中,重復的究竟不多,如果把這所有的橋名都搜集起來,編成一部《中國橋名錄》,該是夠洋洋大觀的了。
現在再來舉一些雙名的例,說明橋名的豐富多彩。根據反映內容,一部「橋名錄」可分為五章。
第一章是「表揚」。首先是表揚橋的功用的,如「安濟橋」,即「趙州橋」,在河北趙縣南河上,一名「大石橋」,製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跡也」;「萬安橋」,即「洛陽橋」,在福建泉州,為渡海用,「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滅渡橋」,在江蘇吳縣,橋成「南北往來者踴躍稱慶,名滅渡,志平橫暴也。」「安平橋」,在福建晉江,建成於宋紹興二十二年,全長2070米,俗名「五里橋」,舊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傳說。其次是表揚造橋人物的,如「績麻橋」,在湖北孝感縣,「世傳居民女績麻所建」;「夫婦橋」,即四川灌縣竹索橋,清何先德造,未完,其妻續成之;「葛鏡橋」,在貴州平越,明萬曆間葛鏡建,「屢為水決,三建乃成,靡金巨萬,悉罄家資」。
第二章是「紀事」,記載有關橋的流傳下來的故事。如「萬里橋」,在四川成都南門外,「昔孔明於此餞費聘吳,曰萬里之行,始於此矣」。唐陸肱有《萬里橋賦》,宋呂大防有《萬里橋》詩,杜甫詩:「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庄」,唐張籍詩:「萬里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宋蘇軾詩:「我欲歸尋萬里橋,水花風葉暮蕭蕭」,宋陸游詩:「雕鞍送客雙流驛,銀燭看花萬里橋」。「馬橋」,即「升仙橋」,在四川成都北,西漢司馬相如不甘貧賤,立志做官,「嘗題柱雲,大丈夫不乘馬車,不復過此橋」,唐岑參有《升仙橋》詩:「及乘馬車,卻從橋上歸」,宋京鏜有《馬橋記》雲:「茲建橋以馬名,自是長卿之遺蹤亦不泯矣。」「蘭亭橋」,在浙江紹興,「晉王右軍修禊處,橋下細石淺瀨(lài賴),水聲晝夜不絕」。「洗耳橋」,在河南汝州,相傳堯要將天下讓給許由,許由自命清高,認為聽了這話污了自己的耳朵,此橋所在「即許由洗耳處」。「虎渡橋」,在福建漳州,亦名江東橋,「江南橋梁,虎渡第一,昔欲修橋,有虎負子渡江,息於中流……乃因壘址為橋」。「宵市橋」,在江蘇揚州,即「小市橋」,「相傳隋煬帝時於此開夜市」。
第三章是「抒情」,通過橋名,來表達思想感情。如「銷魂橋」,即「灞橋」,在陝西西安,「東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因「取江淹別賦句,又呼為銷魂橋」。唐王之渙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明葛一龍詞:「橋上飛花橋下水,斷腸人是過橋人。」「思鄉橋」,在河北豐潤,「宋徽宗北轅過橋,駐馬四顧,泫然曰,吾過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還鄉矣……人乃謂思鄉橋也」。「至喜橋」,在四川廣安,「昔歐陽修自吳入蜀,喜路險至此始平」。「情盡橋」,在四川簡陽,唐雍陶《題情盡橋》詩有序雲:「陽安送客至情盡橋,問其故,左右曰送迎之地止此。」「忘恩橋」,在陝西西安,「中官初入選,進東華門,門內有橋曰皇恩橋……俗呼曰忘恩橋,以中官既富貴,必仇所生,蓋恥之也」。
第四章是「寫景」,美化橋身及四周景物。如「垂虹橋」,在江蘇吳江,橋身環如半月,長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橋》詩雲:「頗誇九州物,壯麗無此敵。」「春波橋」,在浙江紹興,賀知章詩雲:「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鑒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故取此名橋。「海棠橋」,在湖北黃州,「宋時橋側海棠叢開,秦觀嘗醉卧於此,明日題其柱」。「胭脂橋」,在江西饒州,鄱陽王蕭儼生活奢華,宅中宮人,洗胭脂水流出,把橋下水都染紅了,故名。「月樣橋」,在山東青州,「採石凝結如天成」。「綠楊橋」,在湖北蘄水,「因東坡醉卧橋上,有『解鞍欹枕綠楊橋』之句,遂名」。按蘇軾《西江月》詞自序雲:「春夜行蘄水中……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覺已曉……書此語橋柱上」,即是橋也。
第五章是「神異」,把神仙和橋梁聯系起來,大多與道教有關。如「聖女橋」,在陝西白水,傳說為三神女一夜成之。「白鶴橋」,在江蘇句容,「漢永元間茅氏兄弟三人,乘鶴至此,有白鶴橋,大茅君駕白鶴會群仙處」。「集仙橋」,在江西安福,「相傳居人夜聞橋上仙樂繚繞,旦往視之,惟見書呂洞賓字於橋柱」。「乘魚橋」,在江蘇蘇州,「昔琴高乘鯉升仙之地」。「照影橋」,在湖北石首,「相傳有仙人於此照影」。
以上是單字和雙字的橋名錄。三字、四字或更多字的橋名,當然也有,但為數極少。三字橋名中著名的有二十四橋,在江蘇揚州。唐杜牧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中的「二十四橋」,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雲是二十四座橋,並列舉其名,但據南宋姜白石的《揚州慢》詞:「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則又似一座橋。後來清朝梁章巨在《浪跡叢談》中更提到在孟毓森所居宅旁之橋上,有「二十四橋」的題名榜,可見「二十四」已成為一座橋的專名。不過這種用數目字當專名的橋,並無他例,有的只是以數為序而已,如杜甫詩「不識南塘路,今知第五橋」。四字或以上的如「舊浣花橋」、「楊柳河橋」、「德陽王橋」(以上均在成都)、「新學前橋」、「建富木橋」(以上均在南昌)、「新飯店石橋」(四川溫江縣)等等,有的是地名或人名關系,其餘都是把單名或雙名的橋加以解釋,並非完整的專名。因此,中國橋名,基本上只有單名和雙名兩種,在《橋名錄》中把這兩種搜集齊全,所余就無幾了。
但是,我國古橋並非個個都有專名。有的本來並無名稱,後來有人隨便叫它一下,逐漸也就成了名字,如「大橋」「小橋」「新橋」「舊橋」「長橋」「短橋」「南橋」「北橋」等等。這些「俗名」,時間一久,就成為「正名」了,如福州的「小橋」,因在「萬壽橋」的大橋附近而得名,就此成為專名。有的「橋」,名氣非常之大,但實際上並無此橋,如「陳橋」,在河南開封,宋趙匡胤「黃袍加身」處,實系「陳橋驛」,「唐為上元驛,朱全忠縱火,欲害李克用之所」,但更多的橋,卻是不聲不響地在那裡服務,而它們的名字是早就湮沒不彰了。可見,橋和橋名,都有幸與不幸,有的是有名無橋,有的是有橋無名。然而,雖是無名,難道就不是「英雄」!
(選自1962年7月22日《光明日報》,有改動)
5.世界各地名橋
英國泰晤士河倫敦橋、義大利威尼斯里阿爾托橋、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大橋、英國倫敦塔橋、加拿大魁北克橋、澳大利亞悉尼海港大橋、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土耳其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英國恆比爾大吊橋、西班牙盧納巴里奧斯橋。
一、關於橋的知識
1�梁橋:梁式又稱樑柱式,是在水中立橋柱或橋墩,上搭橫梁,連而成橋,有單跨多跨之分。
浮橋:用舟或其他浮體作中間橋腳的橋梁。
吊橋:古時設置在城壕上的橋,現在為懸索橋和斜拉橋的統稱。
拱橋:用拱作為橋身主要承重結構的橋。
立交橋:線路(如公路、鐵路等)交叉時,為保證交通互不幹擾而建造的橋梁。在既有線路之上跨越者又稱跨線橋,在地下穿過者又稱地道橋。
2�我國古代橋梁的藝術風格,首先表現在造型上,如曲線的柔和多變;其次,我國古橋十分重視與環境的協調,由於橋的存在,又增加了環境的美;第三,我國古代橋梁的藝術風格還體現在附屬建築和石作雕刻上,許多古橋上都有橋屋、亭、閣、欄桿以及牌坊等。
二、橋話
1�橋與山水山水本來就是美麗的,橋在這樣的天然圖畫中,真是相得益彰。杜甫詩「市橋官柳細,江路野梅香」,白居易詩「晴虹橋影出,秋雁櫓聲來」等,就描寫了山光水色與橋共同構成的美景。
2�橋與園林園林里有山有水必有橋,亭台樓閣,小橋流水,互相映襯,缺一不可。歐陽修的「波光柳色碧溟,曲渚斜橋畫舸通」這兩句詩,就是對此的寫照。
3�橋與文藝橋在水上山間,凌空越阻,千姿百態,普度眾生,歷來是文學和藝術中的絕好題材。著名的如蘇州的楓橋,在詩歌中,除張繼的《楓橋夜泊》詩外,還有杜牧的「長洲茂苑草蕭蕭,暮煙秋雨過楓橋」等。繪畫中,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里的「虹橋」,結構非常巧妙。戲劇里,光京劇里演出「橋戲」的就不少。最著名的是《長坂坡》,還有《斷橋》《草橋驚夢》等。神話傳說里「鵲橋」的故事源遠流長,張果老倒騎驢過橋的故事也是婦孺皆知。
4�橋的歷史故事建於1937年的錢塘江大橋是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這一點你也許知道;不過你可知道,這座大橋1937年9月26日通車,12月23日就被我方自行炸毀,為的是不讓它為侵華日軍服務!
三、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橋
1�中國古代橋梁之最
現存最古老的敞肩拱石橋是河北趙縣趙州橋。隋朝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元年(595~605年)建。
現存最早的也是橋洞最多的聯拱石橋是江蘇蘇州寶帶橋。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始建。
蘇州寶帶橋
現存最早的十字橋是山西晉祠魚沼飛梁,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建。
最早的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是廣州潮州廣濟橋。明宣德十年(1435年)建。
僅有的五亭橋位於江蘇揚州瘦西湖。
揚州五亭橋
2�立交橋給城市增添了現代化氣息。北京市興建最早的道路立交橋是位於昌平路上的白浮橋、藍靛廠路上的八里庄橋和車道溝橋三座跨路、跨河立交,均建成於1966年。1974年在城區建成第一座苜蓿葉形互通式立交復興門橋。
四元橋位於首都機場高速公路、京順路與四環路交叉處,是四層全互通式大型立交橋,共有大小橋梁26座,總長度2�6公里,是全國最大的城市立交橋。玉蜓橋位於南二環路與東浦路交叉處,是三層互通式蜻蜓型立交橋。
北京玉蜓橋
3�建造海底隧道耗資巨大,施工期長,因而人們更多地選擇了跨海大橋。目前,世界上較大的跨海大橋已達三十多座。位於波斯灣上的巴林—沙烏地阿拉伯跨海大橋全長25公里,是當今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廈門跨海公路大橋
義大利墨西拿大橋把狀似皮靴的本土與狀似足球的西西里島連為一體。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市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跨度雖然只有1560米,但它卻是一座架在歐、亞兩大洲上的洲際橋梁。
對聯
縮千里為咫尺
聯兩地成一家
水光遙接漢
虹氣上凌虛
上下影搖波底月
往來人渡鏡中梯
「盤旋上下,通連左右,交叉東西南北;橫貫長江,縱接黃河,矚目紅旗宜賓。」(開津長江道立交橋)
「中化堪稱首,鐵索斜拉,坦途凌波,淞南沙北橫大道;世界亦數二,眾智輝燦,科技結晶,浦東滬西並東流。」(上海南浦大橋)
詩歌
李紳(772-856),唐大詩人,《靈汜橋》:「靈汜橋邊多感傷,分明湖派繞回塘。岸花前後聞幽鳥,湖月高低怨綠楊。能促歲陰惟白發,巧乘風馬是春光。何須化鶴歸華表,卻數凋零憶越鄉。」
華鎮(約1093年前後在世),北宋著名詩人,《還珠橋》:「溪上還珠太守家,小橋斜跨碧流沙。清風不共門牆改,長與寒泉起浪花。」
陸游(1125-1210),山陰人。古代愛國詩人
《五雲橋》:「若耶北與鏡湖通,縹緲飛橋跨半空。陵谷雙遷誰復識?我來徙倚暮煙中。
《戲作絕句, 以唐人句終之》「雨細穿梅塢,風和上柳橋。山居無歷日,今日是何朝?」
《柳橋秋夕》:「柳疏橋盡見,水落路全通。衣杵家家月,漁舟浦浦風。眼明無俗物,步蹇有枯筇。野逸誰能那,悠然西復東?」
《秋日雜詠》:「久雨初睛喜欲迷,青鞋踏遍舍東西。忽然來到柳橋下,露濕蓼花紅一溪。」《柳橋秋夜》:「青帝萬里月輪孤,掃盡浮雲一點無。正是吾廬秋好夜,上橋渾不要人扶。」《即事》:「小山榴花照眼明,青梅自墮時有聲。柳橋東岸倚筇立,聊借水風吹宿醒。」
《柳橋》:「村路初晴雪作泥,經旬不到小橋西。出門頓覺春來早,柳染輕黃已蘸溪。」
《獨行,過柳橋而歸》:「忽覺意稍佳,呼童扶下堂。寒雲覆江干,慘慘雪欲作。籬根犬迎吠,碓下雞俯啄。徐行過傍舍,醉笑盛酬酢。」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毛澤東)
造舟為梁,不顯其光。(《詩經.大雅.大明》)
橋西暮雨黑,籬外春江碧。
橋通小市家林近,山帶平湖野寺連。
輪勢隨天度,橋形跨海通。
水底遠山雲似雪,橋邊平岸草如煙。
橋的諺語:
橋頭上跑馬------走投無路
橋是橋,路是路------一清二楚
橋孔里插扁擔-------擔當不起
④ 關於橋
李紳(772-856),唐大詩人,《靈汜橋》:「靈汜橋邊多感傷,分明湖派繞回塘。岸花前後聞幽
鳥,湖月高低怨綠楊。能促歲陰惟白發,巧乘風馬是春光。何須化鶴歸華表,卻數凋零憶越鄉
。」
華鎮(約1093年前後在世),北宋著名詩人,《還珠橋》:「溪上還珠太守家,小橋斜跨碧流沙
。清風不共門牆改,長與寒泉起浪花。」
陸游(1125-1210),山陰人。古代愛國詩人
《五雲橋》:「若耶北與鏡湖通,縹緲飛橋跨半空。陵谷雙遷誰復識?我來徙倚暮煙中。
《戲作絕句, 以唐人句終之》「雨細穿梅塢,風和上柳橋。山居無歷日,今日是何朝?」
《柳橋秋夕》:「柳疏橋盡見,水落路全通。衣杵家家月,漁舟浦浦風。眼明無俗物,步蹇有
枯筇。野逸誰能那,悠然西復東?」
《秋日雜詠》:「久雨初睛喜欲迷,青鞋踏遍舍東西。忽然來到柳橋下,露濕蓼花紅一溪。」
《柳橋秋夜》:「青帝萬里月輪孤,掃盡浮雲一點無。正是吾廬秋好夜,上橋渾不要人扶。」
《即事》:「小山榴花照眼明,青梅自墮時有聲。柳橋東岸倚筇立,聊借水風吹宿醒。」
《柳橋》:「村路初晴雪作泥,經旬不到小橋西。出門頓覺春來早,柳染輕黃已蘸溪。」
《獨行,過柳橋而歸》:「忽覺意稍佳,呼童扶下堂。寒雲覆江干,慘慘雪欲作。籬根犬迎吠
,碓下雞俯啄。徐行過傍舍,醉笑盛酬酢。」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毛澤東)
造舟為梁,不顯其光。(《詩經.大雅.大明》)
橋西暮雨黑,籬外春江碧。
橋通小市家林近,山帶平湖野寺連。
輪勢隨天度,橋形跨海通。
水底遠山雲似雪,橋邊平岸草如煙。
對聯
縮千里為咫尺
聯兩地成一家
水光遙接漢
虹氣上凌虛
上下影搖波底月
往來人渡鏡中梯
橋的諺語:
橋頭上跑馬------走投無路
橋是橋,路是路------一清二楚
橋孔里插扁擔-------擔當不起
「盤旋上下,通連左右,交叉東西南北;橫貫長江,縱接黃河,矚目紅旗宜賓。」(開津長江
道立交橋)
「中化堪稱首,鐵索斜拉,坦途凌波,淞南沙北橫大道;世界亦數二,眾智輝燦,科技結晶,
浦東滬西並東流。」(上海南浦大橋)
回答者: 淡淡地煙味 - 經理 四級 11-26 16:16
說不盡的橋
橋是經過放大的一條板凳橋梁專家茅以升這樣風趣地解釋「橋」。是啊,橋就是這么簡單。不
過,橋又是充滿魅力的,它集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於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橋,而且橋本身的美
以及它給人的豐富的聯想與感受,使橋歷來都是文人畫士筆下的寵兒。
一、橋梁大觀
古今中外的橋,姿態萬千,各具風采。盡可能多地搜集著名的橋的資料,然後從不同角度(如結
構、功能、建築材料等)對它們進行分類,並選擇一些有特色的橋給它們建立小檔案。
二、迷人的橋
橋,不是沒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築物,它體現著人類的智慧,並給人以美感,人們情不自禁地
用詩文來贊頌它,關於它的故事傳說也十分豐富。這些,賦予了「橋」無窮的魅力。
1�了解一些橋的名稱的由來,如西湖的斷橋、上海朱家角的放生橋等。
2�搜集有關橋的詩歌、對聯、謎語、俗語、諺語、成語等。
3�搜集有關橋的故事與傳說,如三國故事中的當陽橋、大渡河上的鐵索橋等。
4�人們用「橋」造出很多新詞,如商橋、書橋等,請說說在這些詞里「橋」有什麼含義。
5�搜集繪畫、雕刻、圖片以及影視作品中的橋。
三、思考、調查與研究(第1題必做,第2、3題選做)
1�你走過的一些橋,也許只是「步石」橋、獨木橋,也可能是高大堅固的鋼筋混凝土橋,可能
已經有些年頭,也可能新修建不久。不管怎樣,它們都各有作用,在構造及建築材料上各有特
色,請仔細觀察它們,並了解、搜集有關它們的修建情況等資料,寫一篇500字左右的介紹性文
字。
2�面對四通八達的立交橋,就是經驗豐富的汽車司機有時也會覺得無所適從,試就家鄉城市裡
某座立交橋寫一篇「司機指南」式的短文,400字左右。
3�為了保障車流順暢和行人安全,城市裡在一些交通繁忙的地方建起了人行天橋,可是你不難
發現,不少行人卻在馬路上橫沖直撞,對天橋似乎視而不見,原因何在?請就此做一些調查,並
提出解決辦法,寫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四、我是橋梁設計師
有了從以上活動中得來的知識,你可能正躍躍欲試,想親手設計出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橋吧!那
還等什麼呢?
1�討論:在一次電視文藝晚會上,一位橋梁專家大略介紹有關造橋的原理後,讓幾位觀眾各設
計一座橋梁並畫出草圖。這幾位觀眾很快畫好了,其中不乏既有創意,又有實用價值,且符合
造橋原理的作品。而有一位觀眾畫的是意在溝通人與人之間心靈的「連心橋」,最後是這位觀
眾獲得了優勝。你贊同這位觀眾獲優勝嗎?為什麼?
2�設想未來的橋是什麼樣子的,畫出來,先分組交流,然後每組推選一位代表在全班匯報。
活動結束後,可以將各項活動的結果分類整理出來,裝訂成冊,取一個名字,在班上開一個展
覽會。
參考資料
一、關於橋的知識
1�梁橋:梁式又稱樑柱式,是在水中立橋柱或橋墩,上搭橫梁,連而成橋,有單跨多跨之分。
浮橋:用舟或其他浮體作中間橋腳的橋梁。
吊橋:古時設置在城壕上的橋,現在為懸索橋和斜拉橋的統稱。
拱橋:用拱作為橋身主要承重結構的橋。
立交橋:線路(如公路、鐵路等)交叉時,為保證交通互不幹擾而建造的橋梁。在既有線路之上
跨越者又稱跨線橋,在地下穿過者又稱地道橋。
2�我國古代橋梁的藝術風格,首先表現在造型上,如曲線的柔和多變;其次,我國古橋十分重
視與環境的協調,由於橋的存在,又增加了環境的美;第三,我國古代橋梁的藝術風格還體現
在附屬建築和石作雕刻上,許多古橋上都有橋屋、亭、閣、欄桿以及牌坊等。
二、橋話
1�橋與山水山水本來就是美麗的,橋在這樣的天然圖畫中,真是相得益彰。杜甫詩「市橋官柳
細,江路野梅香」,白居易詩「晴虹橋影出,秋雁櫓聲來」等,就描寫了山光水色與橋共同構
成的美景。
2�橋與園林園林里有山有水必有橋,亭台樓閣,小橋流水,互相映襯,缺一不可。歐陽修的「
波光柳色碧溟,曲渚斜橋畫舸通」這兩句詩,就是對此的寫照。
3�橋與文藝橋在水上山間,凌空越阻,千姿百態,普度眾生,歷來是文學和藝術中的絕好題材
。著名的如蘇州的楓橋,在詩歌中,除張繼的《楓橋夜泊》詩外,還有杜牧的「長洲茂苑草蕭
蕭,暮煙秋雨過楓橋」等。繪畫中,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里的「虹橋」,結構非常巧妙。戲
劇里,光京劇里演出「橋戲」的就不少。最著名的是《長坂坡》,還有《斷橋》《草橋驚夢》
等。神話傳說里「鵲橋」的故事源遠流長,張果老倒騎驢過橋的故事也是婦孺皆知。
4�橋的歷史故事建於1937年的錢塘江大橋是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這一
點你也許知道;不過你可知道,這座大橋1937年9月26日通車,12月23日就被我方自行炸毀,為
的是不讓它為侵華日軍服務!
三、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橋
1�中國古代橋梁之最
現存最古老的敞肩拱石橋是河北趙縣趙州橋。隋朝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元年(595~605年)建。
現存最早的也是橋洞最多的聯拱石橋是江蘇蘇州寶帶橋。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始建。
蘇州寶帶橋
現存最早的十字橋是山西晉祠魚沼飛梁,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建。
最早的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是廣州潮州廣濟橋。明宣德十年(1435年)建。
僅有的五亭橋位於江蘇揚州瘦西湖。
揚州五亭橋
2�立交橋給城市增添了現代化氣息。北京市興建最早的道路立交橋是位於昌平路上的白浮橋、
藍靛廠路上的八里庄橋和車道溝橋三座跨路、跨河立交,均建成於1966年。1974年在城區建成
第一座苜蓿葉形互通式立交復興門橋。
四元橋位於首都機場高速公路、京順路與四環路交叉處,是四層全互通式大型立交橋,共有大
小橋梁26座,總長度2�6公里,是全國最大的城市立交橋。玉蜓橋位於南二環路與東浦路交叉
處,是三層互通式蜻蜓型立交橋。
北京玉蜓橋
3�建造海底隧道耗資巨大,施工期長,因而人們更多地選擇了跨海大橋。目前,世界上較大的
跨海大橋已達三十多座。位於波斯灣上的巴林—沙烏地阿拉伯跨海大橋全長25公里,是當今世界
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廈門跨海公路大橋
義大利墨西拿大橋把狀似皮靴的本土與狀似足球的西西里島連為一體。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市博
斯普魯斯海峽大橋,跨度雖然只有1560米,但它卻是一座架在歐、亞兩大洲上的洲際橋梁。
-------------------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毛澤東)
造舟為梁,不顯其光。 (《詩經.大雅.大明》)
溪上還珠太守家,小橋斜跨碧流沙。 (華鎮)
橋西暮雨黑,籬外春江碧。
橋通小市家林近,山帶平湖野寺連。
輪勢隨天度,橋形跨海通。
水底遠山雲似雪,橋邊平岸草如煙
再別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
對聯
渡船橋:
南側聯:一線橋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帶吳歌;
北側聯: 春入船唇流水綠,人歸渡口夕陽紅。
東溪橋:一泓月色含規影;兩岸書聲接榜歌。
梅縣橋溪村:
上聯是「一門鼎盛,二姓同村,三代展鴻圖,四海揚名,五指峰巒鍾沛國」;
下聯是「六朵荊花,七行樓屋,八方齊慶賀,九如獻壽,十分聲價壯橋溪!」
南星橋:淑氣風光架嶺送登彼岸,洞天雲漢橫梁穩步長堤。
安平橋:暴雨驟傾萬斛珍珠浮水面;長虹多掛一條金帶束天腰。
金鰲玉蝀白練橋:
南向題有「銀潢作嶠」四字,有聯曰:玉宇瓊樓天上下;方壺員嶠水中央。
北向題有「紫海四瀾」四字,有聯曰:綉彀紋開環月珥;錦瀾漪皺煥霞標。
爽且靜兮濠濮澗:
南邊的橫額是「山色波光相罨畫」,對聯是:日永亭台爽且靜;雨余花木秀而鮮。
北邊的橫額是「汀蘭岸芷吐芳馨」,對聯是:蘅皋蔚雨生機滿;松峰橫雲畫意濃。
頤和園中綉漪橋:螺黛一丸,銀盤浮碧岫;鱗紋千疊,璧月漾金波。
諧趣園里知魚橋:月波瀲灧金為色;風籟琤琮石有聲。
鬼斧神工趙州橋:水從碧玉環中出;人在蒼龍背上行。
懸崖百丈橋樓殿:殿前無燈憑月照;山門不鎖待雲封。
二十四橋明月夜:得勝轅門卸甲;太平沙河洗馬。
註:勝地據淮南,看雲影當空,與水平分秋一色;扁舟過橋下,聞簫聲何處,有風吹到月三更
。
勝水橋頭徐霞客:
東側:勝景重新,舟馳人行通海宇;水形依舊,流清湍激映天然。
西側:曾有霞客居北坨;依然虹影墜南陽。
蘇州古豐樂橋:水連天長,萬古川源連泰瀆;年老人樂,四時風景勝滁陽。
蜀山大橋:
南側:室歙溯來源,兩岸靜涵荊水綠;浙吳通要道,一弓長抱蜀山青。
北側:不霽何虹,天遠媧皇來補石;此山似蜀,人思坡老為題橋。
蘇州橋:青山綠水百花苑;聚龍醒獅萬年城。
淮清橋:淮水東邊舊時月;金陵渡口去來潮。
杭州半山橋:欲泛仙槎向何處;偶傳紅葉到人間。
西湖斷橋:斷橋橋不斷;殘雪雪未殘。
浙江新安白沙橋:姿若虹霓,為湖山爭秀色;固如磐石,與水月競久長。
青藤書屋橋亭:未必玄關別名教;須知書戶孕江山。
一池金玉如如化;滿眼青黃色色真。
洛陽江頭萬安橋:潮來直涌千尋雪;日落斜橫百丈虹。
兩翼石碑扶海出;三秋水月渡空行。
太守二千石;宗道五百年。
王道扶翼,萬年紀有;皇閣廣大,四海不波。
南浦橋:綠水橋邊,金石足濟交友渡;白雲鄉畔,山川猶護睦親亭。
福建晉江安平橋: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
天下黃河第一橋鎮遠橋:
天險化康衢,直如海市樓中,現不住法;
河堧開畫本,安得雲梯關外,作如是觀。
曾經滄海千層浪;又上黃河一道橋。
大渡橋:萬里長征猶憶瀘關險;三軍遠戌嚴防帝國侵。
瀘淀橋:上下影搖波底月;往來人渡鏡中梯。
峨眉雙飛橋:雙飛兩虹影;萬古一牛心。
竇圌山上雙索橋:上下影搖波底月;往來人渡鏡中橋。
青城曲徑多亭橋:青城橋:跋山尋鳥道;磊石壓虹腰。
過溪橋:切斷眾流憑一柱;仰觀四面擁千峰。
凝翠橋:瀑落瑤琴響;山幽薜荔封。
貴州貴陽城北關外頭橋:
說一聲去也,送別河頭,嘆萬里長驅,過橋便入天涯路;
盼今日歸哉,迎來道左,喜故人見面,把手還疑夢里身。
泰山雲瞳橋:橋東側建有「酌泉亭」,有題聯多副:
且依石欄觀飛瀑;再渡雲橋訪爵松。
曲徑通幽處;連山到海隅。(集句)
拔險驚心,到此浮雲成幻夢;登高極目,從茲俗慮自消沉。(劉光照)
風塵奔走,應盡艱辛思跪乳;因果研究,積成功德敢朝山。(劉振聲)
斷崖瀑落晴天雨;一線路入青冥端。
廣東大埔高陂橋:一道飛虹,人在青雲路上;半輪明月,家藏丹桂宮中。
武昌蛇山橋:裊裊白雲,不盡帆飛,三峽浪開東海日;
翩翩黃鶴,無邊霞涌,五洲客醉楚天春。
諺語
4在搖晃的獨木之橋上,激烈的暗流讓兩面的力量趨於極致。不能平衡的力量將呼喚破壞的暴風
雨,悲傷的時代即將來臨
5船到橋頭自然直
6橋歸橋,路歸路
雙橋好走,獨木難行 走的橋比你走的路多
成語
修橋補路
成語發音:xiū qiáo bǔ lù
成語釋義:修建橋梁,補好道路。舊喻熱心公益,解囊行善。
成語出處: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一折:「我賈仁也會齋僧布施,蓋寺建塔,修橋補路,惜
孤念寡,敬老憐貧。」
成語示例
--------------------------
詩歌:「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歌謠:「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俗語:「船到橋頭自然直」「我走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
唐張繼有《楓橋夜泊》
,唐張祜詩:「斷橋荒蘚合」,明朝莫仲有《斷橋殘雪》詞
梁簡文帝即有《石橋》詩:「寫虹便欲飲,圖星逼似真」;「鐵橋」,明朝吳兆元有《渡鐵橋
》詩:「寶筏群生渡,金繩八道開」;「竹橋」,杜甫有《觀造竹橋》詩等。有的指明橋的所
在,如「山橋」,梁簡文帝詩:「卧石藤為纜,山橋樹作梁」;「江橋」,唐杜甫詩:「山縣
早休市,江橋春聚船」;「野橋」,唐劉長卿詩:「野橋經雨斷,澗水向田分」等。有的指明
橋的形狀,如「方橋」,唐韓愈詩:「君欲問方橋,方橋如此作」;「斜橋」,宋朝歐陽修詩
:「波光柳色碧溟濛,曲渚斜橋畫舸通」;「畫橋」,宋朝范與求詩:「畫橋依約垂楊外,映
帶殘陽一抹紅」;「朱橋」,唐朝鄭谷詩:「朱橋直抵金門路,粉堞高連玉壘雲」;「天橋」
,山西太原保德州及雲南大理都有,大理的「下斷上連,石樑跨之,兩岩激水濺珠,宛如梅綻
,人呼為不謝梅」等。有的與橋畔景物有關,如「花橋」,福建寧德縣、湖北長陽縣及廣西桂
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橋煙雨」之稱;「柳橋」,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彥詞:「水漲魚天拍柳
橋」等。有的比較特殊,如「草橋」,在北京右安門外;「席橋」,在山東東平縣,「相傳宋
真宗東封泰山,車駕經行,以席鋪藉」;「瓜橋」,浙江富陽縣,「世傳孫鍾設瓜於此橋」;
「鴨橋」在陝西陝城。「金橋」在山西上黨,唐潘炎有《金橋賦》。更有事涉怪誕的,如「暗
橋」,在安徽建平縣,「舊傳伍員奔吳,避於山中,追者至此,雲氣護之,員及橋而天暗」;
「鬼橋」,《初學記》「上方有鬼橋」;「赤橋」,在山西太原晉水北渠上,「宋太宗鑿卧龍
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
盧溝曉月
作者:乾隆
茅店寒雞咿唔鳴,曙光斜漢欲參橫。
半鉤留照三秋淡,一練分波平鏡明。
入定衲僧心共印,懷程客子影尤驚。
邇來每踏溝西道,觸景那忘黯爾情?
盧溝橋(一)
作者:乾隆
石樑黑水此鳴鞭,前度回思頓隔年。
西指橋山程四日,系予心在嶺雲邊。
盧溝橋(二)
作者:乾隆
驚蟄初臨凌汛地,層冰浦漵積嵯峨。
俯欄識得渾流猛,行水思量究若何。
盧溝橋(三)
作者:乾隆
閱堤前歲嘆行牆,瓠子隨歌忐若傷。
地徙尾閭賴稍定,亦惟茭土慎修防。
盧溝橋(四)
作者:乾隆
無定河如永定乎?千秋疏治仰神謨。
便將紆轡觀輸尾,穡事民生總要圖。
臨江仙·憶「七·七」
作者:張正皋
滿腔怒火憶「七·七」,倭寇野蠻入侵。
盧溝橋畔起槍聲。生靈遭塗炭,遍地起狼煙。
八年鏖戰驚環宇,九州多是豪英。
軍國主義赴黃泉。嗤跳樑小丑,振民族精神。
沁園春·七七盧溝橋懷古
永定西來,歷盡塵沙,猶自怒喝。看宛平殘壁,彈痕如雨;望中猶現,烽火連坡。大棗山前,
似曾聽見,戰火硝煙燃鐵戈。八千里,被魔蹄踏破,錦綉山河。 英雄灑淚幾何。更多少頭顱拋
熱血。贊中華兒女,長纓在握,驅除虎豹,誓衛家國。未料今朝,釣魚邊島,魍魎頻將鬼掌磨
。須何日,倚天憑利劍,去斬閻羅。
詠橋的詩辭(一)
橋形通漢上,峰勢接雲危。(帝京篇)李世民
渭水長橋今欲渡,蔥蔥漸見新豐樹。(初入秦川路逢寒食)李隆基
步黏苔蘚龍橋滑,日閉煙羅鳥徑迷。(玄都觀)徐氏
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橫吹曲辭·後出塞其二)杜甫
春樓不閉葳蕤鎖,綠水回通宛轉橋。(相和歌辭·江南曲)韓翃
妾年初二八,家住洛橋頭。(相和歌辭·相逢行)崔顥
宜城酒熟花覆橋,沙晴綠鴨鳴咬咬。(相和歌辭·常林歡)溫庭筠
楊柳縈橋綠,玫瑰拂地紅。(舞曲歌辭·屈柘詞)溫庭筠
夜夜愁君遼海外,年年棄妾渭橋西。(雜曲歌辭·妾薄命)劉元淑
明日長橋上,傾城看斬蛟。(雜曲歌辭·壯士行)劉禹錫
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雜曲歌辭·竹枝)劉禹錫
揚州橋邊小婦,長干市裡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雜曲歌辭·江南三台其一)
王君不見天津橋下東流水,南望龍門北朝市。(長相思)蘇頲
雲氣橫開八陣形,橋形遙分七星勢。(疇昔篇)駱賓王
日觀分齊壤,星橋接蜀門。桃花嘶別路,竹葉瀉離樽。(送吳七游蜀)駱賓王
澗險泉聲疑度雨,川平橋勢若晴虹。(游石淙山)張昌宗
回首渭橋東,遙憐春色同。青絲嬌落日,緗綺弄春風。(採桑)劉希夷
鶴舞千年樹,虹飛百尺橋。還疑赤松子,天路坐相邀。(春日登金華觀)陳子昂
綠渚傳歌榜,紅橋度舞旗。(清明日詔宴寧王山池賦得飛字)張說
遇聖人知幸,承恩物自歡。洛橋將舉燭,醉舞拂歸鞍。(東都酺宴四首)張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桃花溪)張旭
岩腹乍旁穿,澗唇時外拓。橋因倒樹架,柵值垂藤縛。(燕子龕禪師)王維
官橋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別後同明月,君應聽子規。(送楊長史赴果州)王維
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杪行。登高萬井出,眺迥二流明。(曉行巴峽)王維
劍留南斗近,書寄北風遙。為報空潭橘,無媒寄洛橋。(江南旅情)祖詠
徒爾當年聲籍籍,濫作詞林兩京客。故人斗酒安陵橋,黃鳥春風洛陽陌。(放歌行答弟墨卿)
李頎
南三台其一)王建
金谷園中柳,春來已舞腰。那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雜曲歌辭·祓禊曲)
驅傳渭橋上,觀兵細柳屯。(賦西漢)魏徵
漢家伊洛九重城,御路浮橋萬里平。(闕題)楊師道
乘星開鶴禁,帶月下虹橋。(和鑾輿頓戲下)虞世南
北去橫橋道,西分清渭流。(文德皇後輓歌)朱子奢
日暮河橋上,揚鞭惜晚暉。(游俠篇)陳子良
雨霽虹橋晚,花落鳳台春。(安德山池宴集)上官儀
悠悠天下士,相送洛橋津。(詠史其二)盧照鄰
一去仙橋道,還望錦城遙。(還京贈別)盧照鄰
虹橋分水態,鏡石引菱光。(安德山池宴集)李百葯
鵲橋波里出,龍車霄外飛。(和長孫秘監七夕)任希古
星橋他日創,仙榜此時開。(安樂公主移入新宅侍宴應制)宗楚客
洛橋瞻太室,期子在雲煙。(使至嵩山尋杜四不遇慨然復傷田洗馬韓觀主…贈杜侯杜四)宋之
問
橋寒金雁落,林曙碧雞飛。(送趙司馬赴蜀州)宋之問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橋。(靈隱寺)宋之問
泉聲喧後澗,虹影照前橋。(上巳浮江宴韻得遙字)王勃
煙氣籠青閣,流文盪畫橋。(春日侍宴幸芙蓉園應制)李嶠
徑轉危峰逼,橋回缺岸妨。(和韋承慶過義陽公主山池其二)杜審言
野郊愴新別,河橋非舊餞。慘日映峰沉,愁雲隨蓋轉。(感懷)董思恭
防拒連山險,長橋壓水平。(蒲津迎駕)宋璟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正月十五夜)蘇味道
駐馬西橋上,回車南陌頭。故人從此隔,風月坐悠悠。(留別杜審言並呈洛中舊游)崔融
畫橋飛渡水,仙閣涌臨虛。(侍宴長寧公主東庄)劉憲
今夜可憐春,河橋多麗人。寶馬金為絡,香車玉作輪。(上元夜效小庾體)陳嘉言
君不見天津橋下東流水,南望龍門北朝市。(長相思)蘇頲
雲氣橫開八陣形,橋形遙分七星勢。(疇昔篇)駱賓王
日觀分齊壤,星橋接蜀門。桃花嘶別路,竹葉瀉離樽。(送吳七游蜀)駱賓王
澗險泉聲疑度雨,川平橋勢若晴虹。(游石淙山)張昌宗
回首渭橋東,遙憐春色同。青絲嬌落日,緗綺弄春風。(採桑)劉希夷
鶴舞千年樹,虹飛百尺橋。還疑赤松子,天路坐相邀。(春日登金華觀)陳子昂
綠渚傳歌榜,紅橋度舞旗。(清明日詔宴寧王山池賦得飛字)張說
遇聖人知幸,承恩物自歡。洛橋將舉燭,醉舞拂歸鞍。(東都酺宴四首)張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桃花溪)張旭
岩腹乍旁穿,澗唇時外拓。橋因倒樹架,柵值垂藤縛。(燕子龕禪師)王維
官橋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別後同明月,君應聽子規。(送楊長史赴果州)王維
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杪行。登高萬井出,眺迥二流明。(曉行巴峽)王維
劍留南斗近,書寄北風遙。為報空潭橘,無媒寄洛橋。(江南旅情)祖詠
徒爾當年聲籍籍,濫作詞林兩京客。故人斗酒安陵橋,黃鳥春風洛陽陌。(放歌行答弟墨卿)
李頎
詩歌: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天下風光數會稽,靈汜橋前百里鏡,
靈汜橋邊多感傷,分明湖派繞回塘。
柳橋東岸倚筇立,聊借水風吹宿醒。
小橋斜跨碧流沙。清風不共門牆改。
若耶北與鏡湖通,縹緲飛橋跨半空。
山步溪橋又早秋,飄然無處不堪游。
水從碧玉環中去
人在蒼龍背上行
修數百年崎嶇之路
造千萬人往來之橋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毛澤東)
造舟為梁,不顯其光。(《詩經.大雅.大明》)
「溪上還珠太守家,小橋斜跨碧流沙。」(華鎮)
橋西暮雨黑,籬外春江碧。
橋通小市家林近,山帶平湖野寺連。
輪勢隨天度,橋形跨海通。
水底遠山雲似雪,橋邊平岸草如煙。
對聯:踢破磊橋三塊石,剪開出字兩重山。
欲泛仙槎向何處;偶傳紅葉到人間。
斷橋橋不斷;殘雪雪未殘
石婆婆磨刀劈竹竿,萬家箍桶
范公公拖板搭浮橋,千秋太平
縮千里為咫尺
聯兩地成一家
水光遙接漢
虹氣上凌虛
上下影搖波底月
往來人渡鏡中梯
諺語:
橋頭上跑馬------走投無路
橋是橋,路是路------一清二楚
橋孔里插扁擔-------擔當不起
俗語: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
船到橋頭自然直
成語:過河拆橋 過橋抽板 修橋補路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你裝飾了別人的窗子,別人裝飾了你的夢——卞
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卞之琳(1910-2000)著名詩人\翻譯家 .這首詩叫〈斷章〉。原為一首詩的一段,詩人感覺只有
這段滿意。就保留下來,竟成為詩人最流傳、最有代表的詩。中國書籍出版社將其收入〈人一
生要讀的60首詩歌〉一書中
⑤ 中國橋的文化已有多少年的歷史啦
在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世界上著名的黃河、長江、珠江等大河。自涓涓細流到浩浩巨浸,蜿蜒曲折,奔流入海。全國河道密如蛛網,上面布滿著大大小小、形形式式的橋梁。我國古代橋梁,和其他事物一樣,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
陝西西安發掘出的公元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半坡村,在村居四周,有寬深各約五六米的圍塹,要越過圍塹出入村落,必然已有即使是很簡陋的木橋。
中國古代的信史或詩歌中有很多關於「梁」的記載。這些梁,可能是架木而成,或是堤梁一類有少數架空的部位。比較早的大橋的記載是殷代首都殷(今河南安陽)附近跨漳水的「巨橋」(據《通典》在今河北曲周東北)。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紂,攻克朝歌(今河南淇縣),命南公括「發巨橋之粟」(《史記·周本紀》,又見《呂氏春秋·慎大覽》、《淮南子·主術訓》)以救濟貧民。《水經注》漳水條記:「逕巨橋邸閣西舊有大梁橫水,故有『巨橋』之稱。」橋的建設應早於這一年代。
在這之前,大約在公元前1134年,周伯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親迎於渭,造舟為梁」(《詩經·大雅·大明》)。這是說當時用船造過臨時性的浮橋。
據《華陽國志》,秦代李冰任蜀守時(公元前256年到251年),在四川益州(今成都)造了七座橋,其中一座名「笮橋」,據唐代宰相李吉甫(758—814)在《元和志》中解釋道:西南地區凡稱「笮」的地名便表示有藤索橋或竹索橋。鐵索橋傳說起自西漢初期(公元前200年左右),據陝西褒城(今撤銷並入勉縣和漢中市)樊江橋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在橋頭所樹碑上的記載,是西漢大將樊噲(?—前189)在西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在褒城馬道驛的寒溪上建起了這座鐵索橋。
據史書記載,我國早在東漢末年已有磚石拱橋,魏王都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有石竇橋,晉代洛陽有石拱橋。
從以上簡單介紹,可知中國在古代已經具備了各種橋式。橋梁的基本型式不外乎梁、拱、索、浮。而中國古代的橋梁建設者們,充分科學地利用當年僅有的竹、藤、木、石和人工冶煉的鑄鐵或鍛鐵等,發揮材料的特長,根據豐富的成敗經驗,因時、因地制宜地衍變出豐富多彩,美不勝收的橋梁。中國古橋的某些結構形式,已為近代橋梁所借鑒,並繼續不斷地在推陳出新,有力地影響著國內外橋梁建設。
木樑橋
木料容易得到,又容易加工,所以古代造橋以木居多。重要的木橋多半位於歷代都城和經濟、軍事要沖的道路上。
木橋簡單的是簡支木樑橋。歷史上規模宏大的木樑橋是秦代首都咸陽跨渭水的渭橋。漢代稱中渭橋。據《三輔黃圖》,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之後,建都咸陽,引渭水貫都城,橫橋南渡。橋共有六十八孔,總長大約五百四十四米,是木樑石柱橋。橋面寬達一九·四米。每一橋墩估計並列十根石柱。很可能石柱是整根的,因為有柱重難於移運的記載。
漢代有包括中渭橋在內的三座渭橋。中渭橋是把秦代的渭橋重建並且移了位置。唐代記載,三橋都是木樑木柱。一直保留到近年西安地區諸水的古橋仍是木樑,只是採用了疊砌石軸成石柱的石軸柱橋。
1971年內蒙古和林格爾縣新店子發掘出一座東漢墓有「七女為父報仇」壁畫,畫上有漢代渭水橋,在橋墩上樑下都有短托木。這也許便是木伸臂梁的雛型。
木伸臂梁橋是借伸臂作用,用短梁造成的長跨橋。最早記錄的伸臂梁橋在西北循化(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的古什群口。漢代,吐谷(yù)渾族人民在這一黃河峽口上造木伸臂梁橋。宋代,段國《沙州記》稱:「……兩岸累石作基陛,節節相次,大木縱橫,更相鎮壓。兩邊俱平,相去三丈,並大材,以板橫次之。施鉤欄,甚嚴飾。」橋跨總長約三十六米,就是兩邊單向向河心伸大約十五米。至今甘肅、四川、西藏等省、自治區仍有不少木伸臂梁橋。
木伸臂梁從單向伸臂發展到平衡雙向伸臂,也從山區峽谷走向平原河流,並造成多孔的伸臂木橋,如湖南醴陵淥江橋等。
淥江橋始建於宋理宗寶佑年間(公元1253年到1258年)。到清代已屢經修繕。橋長約一百六十米,共七墩八孔。跨長不等,最大的約二十二米,伸臂各六米,中間懸孔長大約十米,橋寬三·八米。
木橋一般都有橋屋。一方面方便行旅避風雨日曬和休憩,另一方面使木料保持乾燥,防止腐朽以延長壽命。中國有橋屋的木橋,保存記錄竟達五百多年。至今浙江、廣西、湖南等仍多「風雨橋」。橋上廊屋富於地方民族色彩,橋亭多到五六重檐,和它旁邊的村寨建築十分協調。
木拱橋
北宋名畫家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畫的是宋都汴京清明時
節的風情畫。畫面高峰之處是一座非常別致的木拱橋。
根據歷史記載,這一橋式創始於宋仁宗明道年間(公元1032年到1033年)青州(令山東青州市)的南洋橋,也叫萬年橋。青州南洋河上,原來有橋,但「水與柱斗,率常壞橋,……會得牢城廢卒,有智思,疊石固其岸,取巨木數十相貫,架為飛橋,無柱。」(王辟之:《澠水燕談錄·事志》)後來山西、河南到處造有飛橋。圖上汴水上的橋稱為虹橋。
宋室南遷,北方這類木拱橋或因戰火,或因失於修繕,或因河道乾涸,瀕於失傳。然而南方福建和浙江山區卻出現了類似而又有改進的木拱結構。最早的是浙江泰順橫溪三條橋。橋上舊瓦有宋代「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字樣。現在的這座橋是清代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建的,距今也已有一百五十年之久。虹橋的結構模式和閩浙木拱的構造和結構模式如下頁的圖所示。
中國還有其他構造復雜精巧的木拱橋,在世界橋梁史中是西方橋梁所沒有的。
石樑橋
文獻中石樑的記錄最早見於春秋時期,如宋景公(公元前516年到公元前450年在位)的呂梁便是其中之一。西安的古灞梁是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改木樑為石樑的石樑石柱橋。石樑橋遍布全國各地。中國石樑橋建設最多、規模巨大的是福建省,特別是泉州市。泉州古有十座名橋,從南宋仁宗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起
到元惠宗至正年間(公元1341年到1368年)陸續建成。其中現在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平橋,又名五里橋,以橋長五里而得「天下長橋無此長」的美名。現存橋長二千一百米。
諸石樑橋中最著名的是宋代狀元、名書法家蔡襄所興建的萬安橋,又名洛陽橋。洛陽橋原是四十七孔,總長八百九十米,橋寬三·七米。泉州石橋都以方形截面長條石縱橫疊砌成船形橋墩建在海底砂床上的拋石筏形,或大木縱橫疊架的「睡木」基礎上。石墩兩側,疊澀出檐,以擱石樑。洛陽橋還採用了種養並禁采牡蠣以固結橋墩石條和它下面拋石的巧妙方法。
建於宋理宗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的福建漳州江東橋,當年橋共十五孔,總長大約四百九十四米,最大石樑長二三·七米,寬一·七米,高一·九米,重量達二百多噸。這樣重的梁共有四十五根,它們的采運、安裝,即使在今天,也是相當艱巨的工程。
石拱橋
中國石拱橋的發展看來有它獨特的道路。國外認為石拱或由於假拱(類似於中國的疊澀)演變而成。根據中國的墓葬結構,以及浙江一帶僅存的折邊拱橋,可以推論,中國石拱是由折邊結構推演的結果。
石樑柱橋的石柱,演化成為傾斜的三折邊。然後有五折邊、七折邊,最後成為圓拱。雖然還有其他的推論。但是這一假說很合邏輯,並且有實物可資證明。
在今寧夏烏蘭布和沙漠發現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的墓葬,已有半圓形磚拱頂。甘肅武威雷台東漢墓葬卻是橢圓形磚拱。前面說過,史書記載,東漢末年魏王都鄴有石竇橋,晉代洛陽有石拱橋。現存的石拱橋實物最早建於隋代。
河北趙縣安濟橋,一稱趙州橋。橋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完工於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距今已近一千四百年。橋凈跨三七·○二米,矢高七·二三米,寬九米。主拱是比較平坦的圓弧拱,以二十八道並列的拱券砌成。主拱以上,左右各疊砌兩小拱,以減輕自重,宣洩洪水,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圓弧拱。橋上欄板望柱,刻有「龍獸之狀,蟠繞拏踞,眭盱翕歘(眭(suī)盱(xū),怒目而視的意思;翕(xī)盱(xū),呼吸吞吐的意思。
——引者注),若飛若動」的石雕,可以稱它作「龍橋」。現在趙州橋已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予以特別保護。
類似於趙州橋的敞肩圓弧拱古橋,中國在河南、山西、河北各省還有多處。河南的小商橋可能年代比趙州橋還早,但未經最後考古證實。
中國的石拱橋,北方多數橋面是平坡(或微坡),以適應以車馬為主的道路運輸。除敞肩拱外,拱背多是實腹,厚拱券。拱券石厚是橋跨的六分之一到二十五分之一。南方比較多的是駝峰拱,以適應水上船隻運輸為主,薄拱券,薄橋墩。拱券石厚小於跨經的二十五分之一。一般從二十八分之一到五十分之一。最薄拱券是江蘇蘇州覓渡橋,凈跨二十米,矢高八·二米,拱券石厚○·三米,合凈跨的六六·七分之一。覓渡橋始建於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歷代重修,現仍屹立於河上。
長石拱橋一般建成聯拱。為了抵禦流水漂木、流冰等的撞擊,山區河流上的石拱橋多半用厚墩,如果一個橋墩被沖垮,隻影響左
右兩孔而不影響別的孔。中國北方厚墩聯拱橋著名的是北京盧溝橋。橋跨永定河,始建於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完工於金章宗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橋全長二一二·二米,共十一孔,凈跨不等,從一一·四米到一三·四五米。墩寬從六·五米到七·九米。橋墩插木為基,以柏木樁「乘濕帶皮用之」。墩迎水面有分水尖,尖端鑲有三角形鑄鐵柱用以破冰;背水面是方形。橋梁寬九·三米,兩旁欄桿望柱頭上,歷代刻有裝飾性的石獅子,子母抱負,形態各異,數都數不清,極統一變化的能事,可以叫它做「獅橋」。
南方單孔石拱橋,兩側踏階上橋,形成駝峰拱,這適合南方水網地區的船隻可以在橋下通過。同時因為南方軟土地基,要盡量減少石拱的重量,駝峰拱使拱上的重量達到最低的限度,它的衡載壓力線接近於半圓拱軸線。它的設計計算理論和國內外慣用的不同。
多孔薄墩薄拱聯拱橋最長的是江蘇吳江垂虹橋。宋仁宗慶歷
八年(公元1048年),這橋是木橋。元泰定帝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改建成六十二孔的石拱橋。元惠宗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又增加到八十五孔,中間有兩個駝峰以通航運。解放後還有七十二孔,橋長四百多米,在南方稱長橋。本世紀六十年代,這座橋崩坍了。
江蘇蘇州的寶帶橋始建於唐代,歷代曾經多次重修。橋共五十三孔,中間有三孔隆起,以通船隻。橋全長三一六·八米,橋寬四·一米,因略短於垂虹橋,所以又稱小長橋。
索 橋
我國四川、雲南、西藏等省、自治區,常用抗拉比較好的材料如藤、竹、皮繩等絞成拉索,或鍛鐵成鏈,建造索橋。雲南凡用「笮」作地名和水名的必有索橋。而四川茂州(今茂縣),古稱繩州,因那裡的峽谷之中「以繩為橋」(據《寰宇記》)。徐霞客稱拱橋「拱而中高」,索橋「中懸及下」,這是物理性能不同的形象表現。
中國古代索橋形式很多,基本上有六種類型:單索溜筒橋,雙索雙向溜筒橋,上下雙索步道橋,V形截面雙索或三索步道橋,並列多索步馬橋,多索網狀橋。
溜筒橋是把人和貨物(甚至牛馬)懸在索上,溜放過江,構造相當簡單。現在民間在峽谷兩邊的村落之間仍多隨處架設這種溜索過河。
V形橋吊索成斜面,兩側吊索會合向內共同吊中部的步道木板或佈道索,是一個典型的空間結構,開近代斜面吊索管道橋的先聲。
並列多索橋,索上橫鋪木板,可走人馬,兩側還有保證安全的欄桿索。
明代曹學■《蜀中廣記》說:「繩橋之法,先立木於水中為橋柱,架梁於上,以竹為縆。乃密布竹縆於梁,系於兩岸。……夾岸以大木為機,繩緩則轉收之。」這是調整幾條竹索到同一水平並且用來糾正鬆弛的好辦法。鐵索橋卻不用大木轉機,而是用鐵鍥打入環扣之間以調整索長和它的垂度。
四川灌縣珠浦橋建造年代很早。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的記載是「為石籠、木柵、竹繩,而屬繩於柵,植於籠,跨江而橋」。這是一座多孔連續並列多索的竹索橋。因歷代改弦更張,所以橋址有所移動,橋跨和橋長也有變化。當年最長的時候是三百三十米,最大跨長六十一米,木架八,石墩一。因竹索易朽,已經改成鋼絲繩,但是盡量維持古橋的外形。
四川瀘定大渡河鐵索橋是現存古代鐵索橋中製作最精良的一座。橋始建於清代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次年完成。橋凈跨約一○三米,每根鐵鏈長約一二七米,橋寬二·八米。共九根底鏈,上橫鋪木板,縱鋪走道板。兩側各有兩根欄桿鐵鏈。兩岸石砌
橋台,錨定鐵鏈,上有美麗的橋屋。所有建築、石台、鐵鏈等,製作精良。當年還在左岸鑄鐵犀一頭,右岸鑄鐵蜈蚣一條,目的是用來鎮壓「水妖」。橋位於川藏要道,當年紅軍搶占瀘定橋,橋已成為重要的歷史文物。多索網橋用藤圈作間隔,用多索圍繞,高懸兩崖之間。人走在網中,極其安全。中國的古代索橋單跨長可達一百三十多米,創始年代久遠,還正繼續推陳出新,開拓新的懸索橋領域。
浮 橋
凡是浮體都可以作浮橋。連接諸浮體成橋,稱「橋航」(見《水經注》浙江條)。作浮橋的浮體有竹筏或木筏、皮筏、罌(小口大肚的瓶子)或木船等,以木船最常用。有的浮橋的木船是掛在錨著於兩岸的竹索或鐵索上的,橋會隨水流而彎曲,所以叫曲浮橋。曲浮橋一似平放著的懸索橋。
有的浮橋的木船每隻單獨拋錨錨著於河底,橋就非常順直,這是直浮橋。
曲浮橋受索長和索力的限制,但不受河床面沖淤變化的影響,所以橋長雖有一定限度,但是任何河道都可以架設。在黃河上,古代便有很多有名的曲浮橋,有的單孔,有的借河中的沙洲,起架兩座曲浮橋。最古和最著名的是山西永濟蒲津浮橋。春秋時期魯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在夏陽津地方的黃河上,曾因秦公子針帶著「車重千乘」的隊伍投奔晉國,建造了一座大浮橋,這還是一次性的臨時橋。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正式造竹索木船的蒲津浮橋。到唐玄宗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決定「以鐵代竹」,兩岸各鑄四個各重幾萬斤的鐵牛以錨住鐵鏈,每牛有一鐵人作驅策的樣子。明穆宗隆慶年間(公元1567年到1572年),西邊一組鐵牛因黃河改道沉入河底而不能成橋。東邊一組鐵牛於清末民初也淤埋而不見。1989年,經探測開挖出土。這一文物已有一千二百
多年的歷史,當年曾錨定大約三百六十米橋跨的浮橋,實在可說是世界的藝術和技術的奇跡。中國古代橋梁在技術和藝術上的成就實在是令人神往的。
⑥ 溪橋的歷史文化
徜徉在溪橋鎮的大街小巷:一曲曲婉轉悠揚的小提琴曲、一尊尊典雅雋永的音樂文化雕塑、一排排鱗次櫛比的小提琴製作廠房令人心醉……2005年12月1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樂器協會授予溪橋鎮「中國提琴之鄉」稱號。
溪橋鎮是名副其實的「提琴之鄉」,提琴產量佔全球的20%以上,產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溪橋二氧化碳氣田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儲量最大、純度最高的氣田。含氣面積52.2平方公里,基本儲量達110.9億立方米,純度達 99.8%以上。二氧化碳在地下為超臨界狀態,經管路返回地面為液態,壓力8.0MPa。目前,已建有利用二氧化碳為原料生產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碳酸二甲酯、可降解塑料等系列產品的企業數家。中科院二氧化碳研究所將落座溪橋鎮。
溪橋工業園區是江蘇省泰興市經濟開發區的一部分,享受省級經濟開發區優惠政策。園內設施完善,服務一流。現已形成「一園二區」的格局——高科技(輕工)產業區、二氧化碳產業區。
溪橋提琴全球聞名 全世界每10把小提琴中就有2把產自於溪橋鎮,美國每5把琴中就有3把出自該鎮,我國每10把小提琴中就有6把來自於溪橋。溪橋鎮現有52家提琴製造企業,擁有4000多名製作提琴的能工巧匠。該鎮年產提琴60萬把(07年底) 。2003年,鳳靈樂器聲學品質檢測中心、江蘇省樂器材料與技術應用工程研究中心和小提琴行業標准通過驗收,這標志著泰興溪橋提琴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琴」,全鎮五分之一的勞動力生產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小提琴。
綠化通道建設 溪橋鎮是泰興市首批綠色小康鄉鎮,07年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20%。08年溪橋鎮提出了新增造林面積1500畝,人均栽植5棵樹,新增各類樹木40萬株以上目標.開春以來,溪橋鎮結合河道疏浚整治,重點抓好前王中溝、邵陳中溝、小龍河沿線的綠化配套工作,同時對田網進行補栽新栽,使八個村成為農村林網示範村。今年溪橋鎮的林業綠化重點是綠色通道建設,目前城黃線、溪廣線、外溪線等七條總長50公里的路段已經完成了40公里左右的綠化任務。
靠文化提升產品品質 溪橋鎮專門成立了小提琴藝術培訓中心,每星期開四期培訓班,各小提琴生產企業定期組織職工開展小提琴演奏技能輪訓。通過培訓,有了弦樂鑒賞能力的提琴製作工學會了從過去的用力幹活轉變為用心造琴。如今生產一把琴,從選料、出坯、雕琢、砂磨、上漆等每個細微環節,製作工更多地會用藝術的眼光來把握住產品的理化性能對品質和音質的影響。在提琴生產過程中,為把提琴的聲學測試效果從可聽轉化為可視,江蘇鳳靈集團與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樂器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全球首家採用計算機和數字音頻技術,實現提琴在生產過程的品質可視化測量,這一項目已通過國家文化部科研成果鑒定。
靠文化叫響「提琴之鄉」品牌。溪橋鎮開展了提琴藝術普及教育,專門編印了提琴教育讀本,在全鎮中小學開設了提琴藝術課,並爭取成為中央音樂學院的提琴考級點。如今,走進溪橋,哪怕是遇上一個一二年級的小學生,他都能隨手拉上一曲圓潤的《梁祝》。為豐富溪橋的提琴文化內涵,讓「全國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的牌子名副其實,今年,該鎮還將成立小提琴博物館,將溪橋的小提琴產業發展歷程進行實物再現,同時,陳列國內外提琴製作大師的琴,與黃橋的紅色旅遊相結合,促進提琴文化旅遊業的發展。
2010年3月25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同意調整泰興市部分鎮行政區劃,將泰興市溪橋鎮、劉陳鎮與黃橋鎮合並設立新的黃橋鎮。
⑦ 有關橋的故事和傳說
1、西湖斷橋
一說古石橋上建有亭,冬日雪霽,橋陽面冰雪消融,橋陰面仍然玉砌銀鋪,從葛嶺遠眺,橋與堤斷之感,得名「斷橋殘雪」。另有傳說白娘子與許仙斷橋相會,確為斷橋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
2、奈何橋
關於奈何橋,存在兩種流行的說法。一說因地府有河名為奈河,一說因為漢語中「無可奈何」之意,剛好對應了人在轉世投胎時對自己生前願望的遺憾和無奈。
奈何橋在中國道教和中國民間神話觀念中是送人轉世投胎的地點,在這里會有一名稱作孟婆的年長女性神祇,給予每個鬼魂一碗孟婆湯以遺忘前世記憶,好投胎到下一世。
3、趙州橋
趙州橋建於隋代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歷史,是當下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
相傳,魯班周遊天下途經趙州遇到洨河阻擋去路,於是在上天的感動和幫助下一夜之間造成趙州橋,蓬萊仙島仙人張果老與柴王爺聞訊而來一探究竟,兩人施用法術企圖讓橋梁倒塌,但魯班還是徒手力頂趙州橋。
4、鵲橋
鵲橋是傳說鳥神受牛郎織女的真摯情感而感動派來的喜鵲搭成的橋。相傳牛郎和織女被銀河隔開,只允許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相見。為了讓牛郎和織女相會,各地的喜鵲就會飛過來用身體緊貼著搭成一座橋,此橋就叫做鵲橋。牛郎和織女便在這鵲橋上相會。
5、麻將橋
麻將橋是清道光年間在華治涇河上造的橋,當地有個周姓老人,對民間賭博十分憎恨,邀集10多名有識之士,把賭場統統圍住,捉住賭徒,沒收財注,梵毀財具。把沒收所得的賭款,建造了此橋。今已圯毀。
⑧ 永康溪心大橋130字作文
永康是我的家鄉,是一座美麗的城市。
五金城在永康的東邊,又大又高,每年9月26日,來自國內外的商人都趕來參加五金博覽會,有許多聞名中外的五金產品。永康還有遠近聞名的方岩山,那裡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方岩山上矗立著一位造福人民的胡則大人的雕像。永康人民都敬仰他。
永康有許多又寬又長的水泥路,道路中央,美麗的花壇、綠油油的草坪。各種車輛在路上來來往往、川流不息,像一條條小河。
在永康城的中央有條長長的河流,它叫「華溪」,華溪上有一條歷史悠久的「西津橋」,每當人們吃完晚飯,西津橋上出現了許多老人,他們一邊唱唱歌、說說話,一邊還欣賞著夜晚的美景。永康還有許多新建的高樓大廈,正在興建的「永康總部
⑨ 橋的知識,馬上給我答復!
橋的概念
橋是一種架空的人造通道。由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兩部分組成。上部結構包括橋身和橋面;下部結構包括橋墩、橋台和基礎。它們高懸低卧,形態萬千,有的雄距山嶴野嶺,古樸雅緻;有的跨越岩壑溪間,山川增輝;有的坐落鬧市通衢,造型奇巧;有的一橋多用,巧奪天工。不管風吹雨淋,無論酷暑嚴冬,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的,包括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背誦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橋的類型與形式
按主要材料分
木、石、磚、竹、藤、鐵、鹽、冰、紙橋
木橋是最早的橋梁形式,我國秦漢以前的橋幾乎都是木橋。如最早出現的獨木橋、木柱樑橋。約商周時便出現浮橋,戰國前後又出現排柱式木樑橋和伸臂式木樑橋。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質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強度和長度支配等,不僅不易在河面較寬的河流上架設橋梁,而且也難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橋梁來,因此,南北朝始遂為木石混合或石構橋梁所取代。
石橋和磚橋。一般是指橋面結構也是用石或磚料來做的橋,但純磚構造的橋極少見,一般是磚木或磚石混合構建,而石橋則較多見。到春秋戰國之際便出現了石墩木樑跨空式橋,西漢進一步發展為石柱式石樑橋,東漢則又出現了單跨石拱橋,隋代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單孔弧形石拱橋,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樑橋。宋代是大型石橋蓬勃發展的時期,創造出像泉州洛陽橋和平安橋那樣的長達數里橫跨江海交匯處的石樑橋,以及像北京蘆溝橋和蘇州寶帶橋那樣的大型石拱橋。
竹橋和藤橋。主要見於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區。一般只用於河面較狹的河流上,或作為臨時性架渡之用。早期的主要是一種索橋,南北朝時稱竹質的溜索橋為「笮橋」。後來出現了竹索橋、竹浮橋和竹板橋等。鐵橋,在古代包括鐵索橋和鐵柱橋兩種。前者屬於索橋類,較多見,約在唐代便出現;後者屬於梁橋類,實為木鐵混合橋,極少見,在江西見一例。
鹽橋和冰橋。主要見於特殊的自然環境中。前者主要見於青海鹽湖地區,後者主要見於北方寒冷地區。
紙橋是在一些玩具中出現的。
按結構及外觀分
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種基本類型。
梁橋。又稱平橋、跨空梁橋,是以橋墩做水平距離承托,然後架梁並平鋪橋面的橋。這是應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橋,在歷史上也較其它橋形出現為早。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先秦時梁橋都是用木柱做橋墩,但這種木柱木樑結構,很早就顯出其弱點,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因此,起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樑橋,如秦漢時建成的多跨長橋:渭橋、灞橋等。約在漢代時樁基技術發明,於是出現了石橋墩,標志著木石組合的橋梁能夠越跨較寬大的河道能經受住洶涌洪浪的沖擊。但由於石墩上的木樑不耐風雨侵蝕,於是便在橋上建起了橋屋,保護橋身,此橋型(廊橋)後多見於南方,但最早都見於黃河流域。中小型的石樑或石板橋,構造方便,材料耐久,維修省力,是民間最為喜用的一種橋形,尤其是南宋後,在福建泉州地區十分盛行,創造了許多長大的石樑橋。梁橋若中間無橋墩者,稱單跨梁橋;若水中有一橋墩,使橋身形成兩孔者,便稱雙跨梁橋;若兩墩以上者,便稱多跨梁橋。
浮橋。又稱舟橋、浮航、浮桁,因其架設便易,常用於軍事目的,故也稱「戰橋」--一種用於數十百艘木船(也有用木筏或竹筏連橫於水上的)連鎖起來並列於水面,船上鋪木板供人馬往來通行的橋。若按嚴格意義上的橋:是以跨空和有柱墩為標志的話,那它還不是十足意義上的橋。浮橋主要建於河面過寬及河水過深或漲落起伏大,非一般木石柱樑橋所能濟事的地方。浮橋兩岸多設柱樁或鐵牛、鐵山、石囷、石獅等以系纜。隋大業元年在洛陽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橋,是第一次用鐵鏈連接船隻的浮橋。浮橋目前在我國南方如江西、浙江、廣西等地方仍常見用。
浮橋的優點:一是施工快速,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軍圍攻武昌,只用一夜時間就建成兩座橫跨長江的浮橋。二是造價低廉,明代鄒守益在《修鳳林浮橋記》中,曾對石橋與浮橋做過比較:「若用石樑橋,要費千金,而用浮橋,則費五百金便可,可根據需要而定。」三是開合隨意,拆除和架設都很方便。缺點是載重量小,隨波上下動盪不定,且抵禦洪水能力弱,常需及時拆撤,並要人照看,管理繁瑣,舟船、橋板與系船的纜繩要經常修葺和更換,維護費用昂貴。因此,很多浮橋的最後歸宿,都向木樑橋、石樑橋或石拱橋發展。
索橋。也稱吊橋、繩橋、懸索橋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鐵索等為骨幹相拼懸吊起的大橋。多建於水流急不易做橋墩的陡岸險谷,主要見於西南地區。其做法是在兩岸建屋,屋內各設系繩的立柱和絞繩的轉柱,然後以粗繩索若干根平鋪系緊,再在繩索上橫鋪木板,有的在兩側還加一至兩根繩索作為扶欄。始見於秦漢,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橋,又名"夷里橋",便是座竹索橋。現存著名的有建於明清時的瀘定鐵索橋、灌縣竹索橋等。過索橋感覺非常驚險,正如古人形容過索橋的那樣:「人懸半空,度彼決壑,頃刻不戒,隕無底谷。」唐代和尚智猛稱:「窺不見底,影戰影栗。」其實真正渡之還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紀》對貴州盤江橋評價的那樣:「望之飄然,踐之則屹然不動。」
拱橋。在我國橋梁史上出現較晚,但拱橋結構一經採用,便迅猛發展,成為古橋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種橋型,即使在今天,它也仍有繼續發展的廣闊前景。拱橋有石拱、磚拱和木拱之分,其中磚拱橋極少見,只在廟宇或園林里偶見使用。一般常見的是石拱橋,它又有單拱、雙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視河的寬度來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別高大,兩邊的拱要略小。依拱的形狀,又有五邊、半圓、尖拱、坦拱等之分。橋面一般鋪石板,橋邊做石欄桿。拱橋的形象最早見於東漢畫像磚上,是由伸臂木石樑橋在發展過程中又受墓拱、水管等形狀影響而產生的。文獻記載見於南北朝時的《水經注》中,現存最早的實物和最具代表性的是隋代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石拱橋的發券,明以後,尤其在清代,則盛行用整券,即「桶狀發券」。
國橋梁藝術的獨特風格。
【盧溝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市區西南部豐台區宛平城,橫跨永定河。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明昌三年(1192)建成。明正統、清康熙年間重建,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橋由白石砌成,長212.2米,寬7.5米。兩側有欄板、望柱,望柱上雕鑿大小石獅492隻,神態各異。橋有11孔,橋墩、拱券各部分,均用腰鐵固牢。橋墩作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橋兩頭有華表各一對,石碑各一座,一為清康熙年間修橋碑,一為乾隆御題"盧溝曉月"碑,為"燕京八景"之一。橋東為宛平城,1937年7月7日,日軍炮擊盧溝橋,
進攻宛平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就是著名的"盧溝橋事變",至今橋身仍可見當年的彈痕。
【趙州橋】
又名安濟橋,也叫大石拱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它不僅是中國第一座石拱橋,也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橋。唐代文人贊美橋如"初雲出月,長虹飲澗"。
這座橋建於隋朝公元605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沖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李春設計的趙州橋,橋身長50.82米,寬9.60米,大拱的凈跨度長37.37米,拱高7.23米。他考慮,為使橋面坡度小,將橋高與跨度呈1:5的比例,這樣既便於行人來往,也便於車輛通行;拱頂高,又便於橋下行船。他又在大拱的兩肩上,各做兩個小拱,使得整個橋型顯得格外均衡、對稱,既便於雨季泄洪,又節省了建築材料。其結構雄偉壯麗、奇巧多姿、布局合理,多為後人所效仿。李春設計的橋面坦直,共分三股,中間走車馬,兩旁走行人,不僅可使秩序井然,且又能防止交通事故的發生。可見,在1300多年前,在技術十分落後的情況下,一個普通石匠李春有這樣高超的技術,實為難能可貴。
李春選用的石料和石料砌法技藝與眾不同。他採用長方形石料,每塊重約一噸,在1350多年前的隋朝,李春在沒有起重機和吊車的情況下,運這么重的大石頭是何等的艱辛。這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可見李春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和代價!
李春帶領其他工匠,將石料各面部鑿有細密的斜紋,使石塊相互咬合扣緊。全橋由28道獨立的石拱縱向並列組成。他想,這樣可以使每道石拱圈各自獨立負荷載重,又便利於修繕。為了加強各拱圈的連接,他又採用9道鐵梁貫於拱背之上,接著用腰鐵嵌入拱石之間,使橋能"奇巧固護,用於天下"。
最後,李春又組織能工巧匠,在橋面的兩側石欄桿上,刻有許多精美的古典雕刻藝術,圖案細膩,刀法蒼勁有力,雕刻靈變,各種鳥獸龍騰虎躍,欲飛若動,形象逼真,堪稱隋唐時代雕刻藝術的佳作。這種拱上加拱、"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樣的布局,採用這樣的巨形跨度,構成這樣的優美的造型,是李春在世界上的首創。在歐洲,14世紀才出現法國泰克河上的賽雷橋,但是,比中國趙洲橋晚了700多年,並且早已被洪水毀壞無存。所以,李春造的趙州橋是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唯一尚存的時間最長的一座,在世界佔有重要地位,是相當有價值的。這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和自豪。
這座歷史悠久、結構奇特、造型美觀、居世榜首的趙州橋,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第一位橋梁專家。
但是,關於李春的生平事跡卻沒有留下更多的記載。就連隋朝之後的唐朝人,也只有"製造奇特趙州橋的人是隋匠李春"等數語記載。在趙州橋建成100年以後的唐朝開元13年(公元726年)中書令張士貞在《安濟橋銘》中簡略提到:"趙州清水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這說明,在封建社會里,勞動人民的創造發明,不知有多少被埋沒了。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趙州橋的基礎非常堅固。1350年來,兩邊橋基下沉水平只差5厘米,這說明李春橋址選擇科學合理。趙州橋橋基,是建築在清水河河床的白粗沙層上,既沒有打樁,也沒有其他石料,橋台僅用五層石料砌成,橋基很牢,結構簡單。在1350年前,李春就敢用這樣天然地基來承擔大橋的全部重量,可見李春對工程學、力學、建築學、水文、地質等都有深刻的理解。李春有這么多科學知識,無疑是他從勞動實踐中獲得和積累的。
中國橋之最
現存最古老的敞肩拱石橋是河北趙縣趙州橋。隋朝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元年(595~605年)建。
現存最早的也是橋洞最多的聯拱石橋是江蘇蘇州寶帶橋。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始建。
現存最早的十字橋是山西晉祠魚沼飛梁,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建。
最早的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是廣州潮州廣濟橋。明宣德十年(1435年)建。
僅有的五亭橋位於江蘇揚州瘦西湖。
中國十大名橋
(1)盧溝橋(2)廣濟橋(3)五亭橋(4)趙州橋(5)安平橋(6)十字橋(7)風雨橋(8)鐵索橋(9)五音橋(10)寶帶橋
最高的橋
米洛大橋
由英國設計師諾曼•弗斯特(Norman Foster)設計的、世界最高的高架橋—米洛高架橋在經過三年時間的施工後,於2004年12月17日竣工開通。一項驚人的壯舉。
米洛高架橋創下的各項紀錄
橋長2460米。
寬度達32米的大橋連接起了米洛(Millau)山谷和西南部的塔恩(Tarn)河谷。
橋塔總高達343米。
塔恩河谷上方橋面高達270米。
整橋的最高橋墩高度達到破記錄的245米。
該橋有一個3.6噸重的鋼制橋面,相當於5個艾菲爾鐵塔的重量。
創新科技:橋墩建造過程中使用高性能混凝土材料。
米洛高架橋的抗震性極高,並且能夠抵禦各類嚴峻的氣候條件。
米洛大橋採用斜張橋形式,為四線道,橋梁以七支懸臂支柱支撐,橫跨塔恩河(Tarn River),橋面高270公尺,懸臂支柱最高處達343公尺,比巴黎艾菲爾鐵塔還高;大橋總長2.5公里,重3.6噸,自2001年12月動工,花費3年時間完成,其高度、完工時間均創下世界第一,開車其上宛如行走在雲端。
有關橋的歇後語
半夜過獨木橋——步步小心
白娘子突斷橋——想起舊情來
背媳婦過獨木橋——又驚又喜
笨驢子過橋——步步難
踩著高蹺過獨木橋——藝高人膽大
踩著銀橋上金橋——越走越亮堂
曹操八十萬兵馬過獨木橋——沒完沒了
船到橋頭——不順也得順
燈草搭浮橋——走不得
頂大風過獨木橋——擔風險
獨木橋——難過
獨木橋上踩車——別拐彎
獨木橋上唱猴戲——不要命;玩命干
獨木橋上釘木版——故意讓人過不去
獨木橋上散步——走險
獨木橋上睡覺——翻不了身
獨木橋上走駱駝——擔風險的事
短板子搭橋——不頂用;不頂事
短木搭橋——難到岸
扶著橋欄桿過河——生怕掉進去
扶著橋欄過河——生怕掉在水裡
扶著醉漢過破橋——上晃下搖
剛下橋的新媳婦——不好看也愛看
鴿橋相會——一年一度
過河拆橋——不留後路
湖面上的九曲橋——穹穹多
火柴棍搭橋——難過
近視眼過獨木橋——放不開步子
九曲橋上散步——走彎路
枯木搭橋——存心害人
癩皮狗上橋——招搖撞騙
爛板搭橋——不頂事
爛板子搭橋——白搭;難過
爛柱子塔橋——不牢靠
老太太走獨木橋——難過
蘆溝橋上石獅子——數不清
麻稈搭橋——把人跌閃得好苦
麻稈搭橋——難過;擔當不起
木炭搭橋——難過
騎馬過獨木橋——回頭難
騎馬上獨木橋——回不得頭
牽牛過獨木橋——難過
牽牛走紙橋——過不去
牽瘸驢上窟窿橋——錐戳不動
橋頂上蓋樓——上下空
橋孔里插扁擔——擔不起
橋頭上跑馬——走投無路
三人過獨木橋——有先有後
宋太祖陳橋兵變——取而代之
田膛上搭橋——不是路
鐵拐李走獨木橋——夠嗆;走險
瞎子打過獨木橋——錯路一條
香簽搭橋——難過
小河上沒橋——將就過吧
小腳婆娘過獨木橋——搖搖擺擺
朽木搭橋——存心害人
朽木搭橋——難過
竹竿子搭橋——難過
醉漢過鐵索橋——上晃下搖
扁擔括進橋眼裡——擔不起
筷子搭橋——路不寬
爛板橋上的龍王一一不是好東西
沒橋順河走——繞來繞去
橋是橋,路是路—— 一清二楚
橋孔里伸扁擔——擔當不起
牽牛花兒當喇叭吹——鬧著玩牽瘸驢上窟窿橋——錐戳不動
天上架橋——想到辦不到
張飛拆橋——有勇無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