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醴陵郡歷史上屬於哪裡
春秋戰國時屬楚國黔中郡。
秦朝時屬長沙郡臨湘縣。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屬長沙國臨湘縣。漢高後四年(公元前184年)封長沙相劉越為醴陵侯。食邑600戶,並建侯城於轉步古城村。
東漢初,從臨湘縣劃出一部分置醴陵縣,並從湘南縣劃入部分地區。時縣境東至今江西楊岐山,西至湘江沿岸。據此,醴陵建置伊始。三國時,醴陵屬吳國荊州長沙郡。
隋代,屬荊州長沙郡。大業三年(607),改臨湘為長沙縣,撤醴陵並入長沙。
至唐武德四年(621),復從長沙縣劃出置醴陵縣。
宋朝,屬荊湖南路潭州長沙郡。
元朝,屬湖廣行省天臨路。元貞元年(1295)升為中州,天歷年間(1328~1330)由州降為縣,至正二十四年(1364)復升為州。
明洪武二年由州改縣,屬湖廣布政使司潭州。
清朝康熙三年(1664),隸屬湖南省長寶道長沙府。
Ⅱ 從首次封「醴陵侯」算起,醴陵之名已有多少年歷史
最早的醴陵侯是漢高後四年(公元前184年)對長沙相劉越的封侯。 至今約有2192年
Ⅲ 醴陵瓷器有幾個輝煌的時期
醴陵瓷的輝煌時期大致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是1909年-1915年;第二個輝煌時間就是1956年後。
醴陵的陶瓷歷史:
1. 清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開始燒制粗瓷 1905年,清政府官員,湖南鳳凰人熊希齡和清大學士醴陵人文俊鐸擬就萬言書呈請清政府在醴陵創辦瓷業公司和瓷業學堂,改良醴陵瓷業。1906(光緒三十二年)清政府批准呈文,拔庫銀一萬八千兩創辦湖南瓷業學堂和湖南瓷業公司,醴陵瓷器開始由土瓷向精瓷轉變。
2.光緒末年,北洋副總理熊希齡政壇引退後,投資家鄉實業,僱傭日本技師和景德鎮繪瓷高手,在原來長沙窯釉下彩的基礎上創燒了釉下五彩 1909年至1915年釉下五彩先後四次參加國內外賽會,在武漢勸業會、南洋勸業會、義大利都郎博覽會和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均獲得金牌獎的「扁豆雙禽瓶」被國外輿論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
3. 1918年湖南瓷業公司毀於兵火,後雖稍恢復,但由於國亂或國民貧窮,精細釉下彩瓷質優價高難被人接受,已屬慘淡經營。 1930年前後,釉下五彩瓷基本停止了生產。
4.1956年,在毛澤東的關懷下,國務院批准成立醴陵瓷業總公司,撥款800萬元建成醴陵窯。1958年又成立醴陵瓷器公司藝術瓷廠(1964年更名為群力瓷廠),成為全國最具規模的釉下五彩瓷的生產廠家。
可以看出醴陵陶瓷有兩個輝煌的時間:
第一個是1909年-1915年,但是釉下五彩價格很高,並且曾經一度失傳,所以註定產量不會大,所以那時候醴陵還不是中國重要的產瓷地。
第二個輝煌時間就是1956年後,那時候毛澤東重點扶持了醴陵窯,並且恢復了曾經失傳的釉下五彩,無論產量還是特色都有很大的提升,所以醴陵陶瓷出名的時間應該在1956年以後。 也就是說」三大瓷都「之說也應該在1956年後出現的。
Ⅳ 醴陵瓷器創始於什麼時候
醴陵的陶瓷歷史
清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開始燒制粗瓷
1905年,清政府官員,湖南鳳凰人熊希齡和清大學士醴陵人文俊鐸擬就萬言書呈請清政府在醴陵創辦瓷業公司和瓷業學堂,改良醴陵瓷業。1906(光緒三十二年)清政府批准呈文,拔庫銀一萬八千兩創辦湖南瓷業學堂和湖南瓷業公司,醴陵瓷器開始由土瓷向精瓷轉變。
光緒末年,北洋副總理熊希齡政壇引退後,投資家鄉實業,僱傭日本技師和景德鎮繪瓷高手,在原來長沙窯釉下彩的基礎上創燒了釉下五彩
1909年至1915年釉下五彩先後四次參加國內外賽會,在武漢勸業會、南洋勸業會、義大利都郎博覽會和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均獲得金牌獎的「扁豆雙禽瓶」被國外輿論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
1918年湖南瓷業公司毀於兵火,後雖稍恢復,但由於國亂或國民貧窮,精細釉下彩瓷質優價高難被人接受,已屬慘淡經營。
1930年前後,釉下五彩瓷基本停止了生產。
1956年,在毛澤東的關懷下,國務院批准成立醴陵瓷業總公司,撥款800萬元建成醴陵窯。
。1958年又成立醴陵瓷器公司藝術瓷廠(1964年更名為群力瓷廠),成為全國最具規模的釉下五彩瓷的生產廠家。
Ⅳ 瓷城的瓷城簡介
醴陵盛產陶瓷、鞭炮煙花,有「瓷城」和「花炮之鄉」的美稱。是舉世聞名的釉下五彩瓷原產地。瓷器是中國獨創的發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稱之為「china」。醴陵陶瓷生產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遠在東漢時期,醴陵就有較大規模的作坊,專門從事陶器製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開始燒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醴陵瓷業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是全國重點糧食高產地區,長江流域第一個畝產過噸糧的縣(市)。醴陵自然資源豐富,林業用地面積占總面積57%,有樹種396種。其中,屬國家保護的珍貴樹種有水杉、銀杏等13種,樹種以用材林、經濟林為主。1986年,油茶產量居全國第四位,2001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油茶之鄉」稱號。非金屬礦有瓷土、耐火土、煤炭、石灰石、螢石、粉石、石材等,金屬礦有金、銀、鉛、鋅、鎢、銻、鈾等。醴陵降水豐富,地表水充沛,境內地表徑流年平16.3億平方米;有淥水、昭陵河、澗江三個水系,大小河溪57條,總長914公里;大中小型水庫169座,大小山塘2.6萬口,發展淡水養殖業有著巨大潛力。
各項社會事業有新的發展,科技工作圍繞「科技興市」發展戰略,抓好了27項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的申報、編制、實施;獲省科技進步獎2項、「星火計劃」獎1項,申請專利33項,增長57%。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初等教育進一步普及,教育質量得到提高。文化、廣播電視、衛生、體育事業繼續發展。
醴陵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勝古跡甚多。李立三、左權、耿飈、宋時輪等老一輩革命家及程潛、陳明仁等愛國將領,著名生物學家湯飛凡和彭道儒等一批有影響的科學家、知名人士都生長在醴陵這塊熱土上;農民瞿永壽被聯合國授予「國際傑出稻農」稱號。境內有風景名勝115處,其中,奇峰15處,洞穴22處,奇石30處,泉井48處。主要古建築有賀家橋的雲岩寺、市郊的清興寺、東門上的文廟、城東的梯雲閣、王坊鄉的平山寺、西山的淥江書院和宋名臣寺、市郊馬背嶺的起元塔、姜灣對岸淥水河畔的財源塔和東堡鄉的袁氏貞節牌坊。豐富的人文景觀,為發展醴陵旅遊事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1985年撤縣設市,因盛產陶瓷和煙花鞭炮,而享有「瓷城」和「花炮之鄉」的美名.
如果說「紅色官窯」是醴陵作為「中國瓷城」輝煌一時並揚名中外的象徵的話,那麼,現在的醴陵,則已不可同日而語。
2001年,再造「毛瓷」成功,比當年的毛主席用瓷有過之而無不及,堪稱珍品中的極品。
中南海、人民大會堂、天安門、釣魚台、聯合國大廈等重要場所的專用瓷;饋贈外國首腦的禮品瓷;……。
醴陵瓷器的「國瓷」地位已無人能撼!如果僅限於此,那麼醴陵的「國瓷」形象還停留於過去的老「國瓷」,「新國瓷」的意義和內涵則要豐富得多:在「國瓷」形象深入人心的同時,其內涵得以充分的釋放,深厚的「國瓷」文化底蘊和產業張力厚積薄發,「外向瓷」、「科技瓷」、「旅遊瓷」等概念,被勤勞聰明的醴陵人演繹得豐富多彩。
如今,「新國瓷」、「新醴陵」正如一輪紅日噴薄而出:醴陵的瓷業逐漸發展成為湖南的標志性產業,醴陵被確定為湖南陶瓷工業基地,陶瓷科技工業園被定為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所有這些都有在激情的彰顯醴陵瓷業新活力。
Ⅵ 湖南醴陵名字的由來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屬長沙國臨湘縣。漢高後四年(公元前184年)封長沙相劉越為醴陵侯。食邑600戶,並建侯城於轉步古城村。
東漢,從臨湘縣劃出一部分置醴陵縣,並從湘南縣劃入部分地區。時縣境東至今江西楊岐山,西至湘江沿岸。據此,醴陵建置伊始。三國時,醴陵屬吳國荊州長沙郡。
(6)醴陵有多久的歷史擴展閱讀
醴陵地理環境:
1,位置境域
醴陵市位於湖南東部,羅霄山脈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淥水流域,位於長沙、株洲、湘潭「金三角」經濟區東南部。
2,地質地貌
地貌以山地、丘陵和崗地為主,平原佔16%,水域佔5%。土壤成分以板頁岩為主,佔47.8%;次為紅色粘土,佔20.7%。
3,氣候
醴陵市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8℃左右,年平均無霜期288天左右,年平均日照1500至191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至1600毫米之間。
Ⅶ 醴陵站的歷史
地處湘贛邊界,素有「廣鐵東大門」之稱的醴陵站始建於1898年8月,1903年8月竣工,當時叫陽
三石站。迄今為止,醴陵站已經運營100多年,是湖南省內最老的火車站。
100多年前,醴陵還是一個封閉的縣城,對外交通極為閉塞。醴陵站的主要功能是運送煤炭去漢口,供漢陽鋼廠、大冶鋼廠和大冶鐵廠使用。醴陵站建成通車以後,使沉睡多年的醴陵地區充分發揮了吳楚咽喉的地理優勢,為開啟湖南經濟發展的東大門開辟了一條黃金大道。
創建初期,醴陵站是萍醴鐵路的終點站。承擔了所有萍礦煤炭、石門煤炭的外運中轉任務,是當時華南較有影響的水陸中轉站之一,一直對湘東經濟發展起著龍頭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後,醴陵站成為湖南輕工陶瓷產品重要的外運出口基地,對醴陵的建設發展、湘東經濟的繁榮,發揮了先行作用。
作為湖南第一代產業工人的醴陵站職工,早在1906年萍瀏醴起義時,就受到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響,踴躍參加革命戰爭。毛澤東曾四度來到醴陵,這里是他早期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
醴陵站經歷了創建、衰落、恢復、振興四個歷史時期。1903年醴陵站建成時,站房面積不到100平方米,員工僅有九人,站內也只有3股道。因地形原因,萍醴鐵路運輸困難,鐵路部門決定將鐵路延至株洲,改稱株萍鐵路。直到1908年,醴陵站才正式開辦客運業務。
醴陵站接壤湘贛兩省邊界,坐落在浙贛鐵路上,戰略位置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自北伐戰爭以後,此地戰事連綿不斷,鐵路運輸每況愈下,人民用血汗築成的鐵路經受著戰爭的摧殘,數度中斷。「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不斷派飛機轟炸車站和橋梁,醴陵站鐵路工人冒著生命危險搶修鐵路,堅持運輸,為抗戰勝利作出了不朽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醴陵站迎來了發展的春天。鐵路建設者們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會戰醴陵站。擴建後的醴陵站站場為7股道,新建調車牽出線兩條,調配機車一台,使車站貨物運輸吞吐量成倍增長,大量的吸納了周邊地區的運輸物資。
1971年,醴陵站再次進行擴建。新建的站房面積達1241平方米,候車室能容納500多名旅客候車,貨場面積2.64萬平方米,可堆放貨物27000餘噸。1972年,醴陵站成立裝卸作業所,從此有了自己的裝卸隊伍,為車站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時代的列車滿載著新的希望。1982年2月20日,醴陵站升格為三等站,以此為標志,醴陵站的建設和發展也翻開了嶄新的一頁,1984年10月,醴陵站又升格為二等站。
為適應醴陵建設總體開發戰略的需要,自1993年開始,國家投資6000萬元,在離醴陵站所在地陽三石2.6公里處擇址新建醴陵站。1995年10月26 日,改建後的醴陵站正式開通啟用,位於陽三石的醴陵老站更名為醴陵東站。自此醴陵站形成了既有醴陵東貨運站,又有醴陵客運站兩站一體運營的新模式,二站珠聯璧合,具備了旅客、行包、零擔、整車、集裝箱運輸、國內國際聯運的整體運輸功能。醴陵站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的生機。浙贛鐵路經過地區化改造後,醴陵站這個百年老站也在電氣化改造中進一步發展壯大。2005年12月20日,以浙贛線電氣化提速改造工程湖南段順利撥接、安全正點開通為標志,醴陵站進入了電氣化發展的新階段。電氣化提速改造之後,浙贛線湖南段直接與南昌局燈芯橋站連接,原有的醴陵東站改為醴茶支線站,局界口也由醴陵東站改在了醴陵站辦理交接,醴陵站規模氣勢恢宏,更有利於發揮車站地理區位優勢、國際集裝箱口岸站優勢以及客貨兼營的靈活優勢,完全具備了年發送旅客100萬人、發送貨物100萬噸的能力和實力。
從2007年5月10日起滬昆線湖南境內株洲至醴陵段和醴茶支線劃為南昌鐵路局管轄,醴陵站正式劃入南昌鐵路局。
Ⅷ 聽過醴陵或株洲這兩個城市嗎
醴陵市(LI LING SHI)
醴陵位於湖南東部,隸屬於株洲市,羅霄山脈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淥水流域。東界江西省萍鄉市,北連瀏陽市,南接攸縣,且緊鄰長株潭金三角經濟區。總面積2157.2平方公里。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8℃左右,日照時數1588-1321小時,年降雨量1719-1423毫米,無霜期305-279天。
醴陵盛產陶瓷、鞭炮煙花,有「瓷城」和「花炮之鄉」的美稱。是舉世聞名的釉下五彩瓷原產地。瓷器是中國獨創的發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稱之為「china」。醴陵陶瓷生產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遠在東漢時期,醴陵就有較大規模的作坊,專門從事陶器製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開始燒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醴陵瓷業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是全國重點糧食高產地區,長江流域第一個畝產過噸糧的縣(市)。醴陵自然資源豐富,林業用地面積占總面積57%,有樹種396種。其中,屬國家保護的珍貴樹種有水杉、銀杏等13種,樹種以用材林、經濟林為主。1986年,油茶產量居全國第四位,2001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油茶之鄉」稱號。非金屬礦有瓷土、耐火土、煤炭、石灰石、螢石、粉石、石材等,金屬礦有金、銀、鉛、鋅、鎢、銻、鈾等。醴陵降水豐富,地表水充沛,境內地表徑流年平16.3億平方米;有淥水、昭陵河、澗江三個水系,大小河溪57條,總長914公里;大中小型水庫169座,大小山塘2.6萬口,發展淡水養殖業有著巨大潛力。
各項社會事業有新的發展,科技工作圍繞「科技興市」發展戰略,抓好了27項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的申報、編制、實施;獲省科技進步獎2項、「星火計劃」獎1項,申請專利33項,增長57%。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初等教育進一步普及,教育質量得到提高。文化、廣播電視、衛生、體育事業繼續發展。
醴陵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勝古跡甚多。李立三、左權、耿飈、宋時輪等老一輩革命家及程潛、陳明仁等愛國將領,著名生物學家湯飛凡和彭道儒等一批有影響的科學家、知名人士都生長在醴陵這塊熱土上;農民瞿永壽被聯合國授予「國際傑出稻農」稱號。境內有風景名勝115處,其中,奇峰15處,洞穴22處,奇石30處,泉井48處。主要古建築有賀家橋的雲岩寺、市郊的清興寺、東門上的文廟、城東的梯雲閣、王坊鄉的平山寺、西山的淥江書院和宋名臣寺、市郊馬背嶺的起元塔、姜灣對岸淥水河畔的財源塔和東堡鄉的袁氏貞節牌坊。豐富的人文景觀,為發展醴陵旅遊事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株洲市位於湖南省東部,湘江下游。東界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永新縣及井岡山市,南連本省衡陽、郴州兩市,西接湘潭市,北與長沙市毗鄰。介於北緯26°03』05」~28°01』07」,東經112°57』30」~114°07』15」之間。株洲市現轄 天元、蘆淞、荷塘、石峰四區和醴陵市、株洲縣、攸縣、茶陵縣、炎陵縣、五縣市,以及113個鄉鎮。
長沙(湖南省會)、株洲、湘潭三市同處湘江中游,呈「品」字形分布。長沙到株洲和湘潭的距離都是50公里,目前已經由高速公路連接。除了地緣上的緊密,三地在經濟社會上亦有相當多的聯系,「長株潭城市群」是長沙、株洲、湘潭的簡稱,其中株洲市是「長株潭城市群」中工業基礎最強的城市。「長株潭城市群」早在10年前,就已經啟動了包括金融改革、供電、交通、供氣、經濟技術開發區選址等十大工程,是中國第一個自覺地進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試驗區。它是湖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也是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中重點發展的城市群之一,國務院於2007年末已批准「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簡稱「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務院近年先後批准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和成都、重慶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如今位於中部的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成為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
株洲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截至2006年,株洲市轄4個市轄區、4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24個街道、66個鎮、46個鄉、1個民族鄉。
Ⅸ 醴陵屬於株洲嗎
醴陵至今已有近2000年歷史,據《名勝志》稱:「縣北有陵(姜嶺),陵下有井,湧泉如醴(甜酒),因以名縣」。 醴陵古屬長沙郡臨湘縣,夏禹時屬荊州,東漢初置醴陵縣,隋廢,唐初復置。元朝元貞元年(1295年)升為醴陵州,屬天臨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降為縣,屬長沙府。民國初年屬湘江道,1937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1949年7月,醴陵和平解放,屬長沙署,1952年屬湘潭專區。1959年,析淥口鎮、均壩鄉、鴻仙鄉、漂沙井鄉、姚家壩鄉、南陽橋鄉和洲坪鄉等地入株洲市郊區,1983年醴陵縣劃歸株洲市。 1985年5月24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85]76號)撤銷醴陵縣,設立醴陵市(縣級),以原醴陵縣的行政區域為醴陵市的行政區域,仍由株洲市(地級)管轄。8月15日掛牌成立。
或許等長株潭真正成熟的時候它可能直屬湖南省。
不過從骨子裡醴陵人是不太樂意屬於株洲的。就像江蘇看上海一樣!
Ⅹ 湖南省醴陵市名稱的來源
在中國古代的文字:醴者,酒也。《辭海》、《辭源》的釋義是,醴,甜酒;或甜美的泉水。遠古時代,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倉頡在造「醴」字時,可謂用心良苦。他將代表某一特定時辰的「酉」字和釀酒所需的原料「曲」、「豆」組合起來,便成了獨具一格的「醴」。以致後來人們想簡化它都無從下手。
醴陵;將「醴」字用作地名,那就更有意蘊了。古時,能稱作「醴」的地方,絕對是一個土地肥沃,谷穗成堆,美酒飄香的好地方。而這地方正好又是山嶺蔥郁、丘岡連綿。這就是「陵」的含意。於是乎,「醴陵」這一響亮的名字就在數千年前的某個時刻誕生了。可以肯定地說,醴陵地名是酒文化與醴泉文化結合的體現。「醴陵」可以意會為「酒味醇香的大山」。那時,它是一片稻浪滾滾、生產美酒的肥沃土地,呈現一派富庶祥和的景象。所以它的得名,最早和中國傳統的農耕文化和酒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是山與水的完美結合。
醴陵地名的出現,最早見於先秦典籍,距今大約有3000年左右的時間。從漢高後4年(公元前184年)封長沙相劉越為「醴陵侯」算起,至今也達2190餘年。它隨歷史車輪滾滾前行,歷經漫長歲月,一直沿用至今,沒有別的名稱代替過。像這樣誕生很早,沿用時間長,從未更名,且來歷頗有講究的地名,在全國並不多見。
從前曾有種說法,說「縣北有陵,陵下有井;湧泉如醴,因以名縣」。即以醴陵古八景之一的醴泉井作為名稱由來,最終還是經不起推敲。所以,現在人們比較認可「以酒取名」,而非「以井取名」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