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與左傳中鄭伯克段於鄢有關的成語
有天無二日、處心積慮等。
1、天無二日
天無二日,拼音是tiān wú èr rì,意思是天上沒有兩個太陽。舊喻一國不能同時有兩個國君;今喻凡事應統於一,不能兩大並存。
《禮記·曾子問》:「天無二日。」
意思是:天上沒有兩個太陽。
此成語與鄭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爭奪國君君權位的事跡符合。
2、處心積慮
處心積慮,拼音是chǔ xīn jī lǜ,意思是形容蓄謀已久。
出自《穀梁傳·隱公元年》:「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
意思是:對鄭伯更加鄙視什麼呢?更加鄙視鄭伯的處心積慮,促成了對段的誅殺。
這個成語就是穀梁赤對鄭伯想要殺掉弟弟的事情做的評價。
(1)共段叔歷史典故的成語是什麼擴展閱讀:
春秋時期,周王室逐漸衰微,各諸侯國之間開始了互相兼並的戰爭,各國內部統治者之間爭奪權勢的斗爭也加劇起來。為了爭奪王位,骨肉至親成為殊死仇敵。
隱公之年(公元前772年),鄭國國君之弟公叔段,謀劃奪取哥哥鄭庄公的君位,庄公發現後,巧施心計,採取欲擒故縱的手段,誘使共叔段得寸進尺,愈加驕橫,然後在鄢地打敗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春秋》記載道:「鄭伯克段於鄢。」意思是說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說他是庄公的弟弟;
兄弟倆如同兩個國君一樣爭斗,所以用「克」字;稱庄公為「鄭伯」,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趕走共叔段是出於鄭庄公的本意,不寫共叔段自動出奔,是史官下筆有為難之處。
口蜜腹劍(李隆基)圍魏救趙(孫臏)才高八斗(曹植)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卧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完璧歸趙(藺相如)
秦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
C. 猜猜這些成語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
聞雞起舞—— 祖逖、,劉琨
程門立雪—— 程顥、,程頤,楊時
望梅止渴-------曹操
三顧茅廬—— 諸葛亮、,,劉備
神機妙算 ------諸葛亮
鐵面無私 -----包拯
負荊請罪------廉頗、藺相如
完璧歸趙—— 秦昭襄王、,,藺相如
鐵杵成針------李白
卧薪嘗膽-------勾踐
紙上談兵------趙括
破釜沉舟-------項羽
南柯一夢(淳於棼fén )東施效顰(東施 )江郎才盡(江淹)
赴湯蹈火(嵇ji康 )投筆從戎(班超 )鶴立雞群(嵇紹 )
負荊請罪(廉頗 )殺妻求將(吳起 )完璧歸趙(藺相如 )
鑿壁借光(匡衡)指鹿為馬(趙高 )紙上談兵(趙括 )
精忠報國(岳飛 )聞雞起舞(祖逖ti )入木三分(王羲之 )
鞠躬盡瘁(諸葛亮 )卧薪嘗膽(勾踐 )破釜沉舟( 項羽)
樂不思蜀(劉禪 ) 圖窮匕見(荊軻 ) 三顧茅廬(劉備 )
鐵杵成針( 李白) 望梅止渴(曹操 ) 程門立雪(程頤 )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景皓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 )
多行不義必自斃 (共叔段 )
基本解釋
古代漢語詞彙中特有的一種長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語,來自於古代經典或著作、歷史故事和人們的口頭故事。成語的意思精闢,往往隱含於字面意義之中,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它結構緊密,一般不能任意變動詞序,抽換或增減其中的成分。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二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組成。簡單的說,成語就是,說出來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經據典,有明確出處和典故,並且使用程度相當高的用語。
D. 寫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一鼓作氣 紙上談兵 退避三舍 三顧茅廬 望梅止渴 單刀赴 會 破釜沉舟 暗渡陳倉 四面楚歌 草木接兵 勢如破筍 望洋興嘆 後來居上 聞雞起舞 指鹿為馬 洛陽紙貴 守株待兔 胸有成竹 雞鳴狗盜 高山流水 刮目相看 才高八斗 手不釋卷 毛遂自薦 聲東擊西 草船借箭 虛張聲勢 知己知彼 步步為營 過五關斬六將 舌戰群儒 如魚得水 丟盔棄甲 拋磚引玉 盲人摸象 千里送鵝毛 名落孫山 下筆成章 不學無術 史無前例 眾口一詞 ~~~~~
E. 成語主角共叔段出自哪個成語
多行不義必自斃
F. 有歷史典故的成語有哪些
歷史典故:杯弓蛇影、伯樂相馬、不可多得、不學無術、才高八斗、草木皆兵、乘風破浪。
G. 請幫忙找由歷史故事或名人典故演變的成語 並寫上主人公 越多越好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諱疾忌醫(蔡桓公)
卧薪嘗膽(勾踐)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 (秦始皇) 窮圖匕見(荊軻)
四面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金屋藏嬌(劉徹) 十面埋伏(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 千金買骨(郭隗)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封金掛印(關羽) 一飯千金(韓信)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一字千金(呂不韋) 背水一戰(韓信) 才高八斗(曹植)
手不釋卷(劉秀)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寶刀不老(黃忠)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七擒七縱(諸葛亮) 言過其實(馬謖)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 東窗事發(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狗尾續貂(司馬倫)
畫龍點睛(張僧繇) 暴殄天物(武丁) 怒發沖冠(藺相如) 暗渡陳倉(劉邦)
手不釋卷(呂蒙) 赤膊上陣(許褚) 韋編三絕(孔子) 程門立雪(楊時)
背水一戰(韓信) 嗟來之食(黔敖) 墨守成規(墨子) 雞犬升天(劉安)
三令五申(孫武) 狡兔三窟(馮諼) 大義滅親(石碏) 黃袍加身(趙匡胤)
偃旗息鼓(趙雲) 風聲鶴唳(符堅) 夢筆生花(李白)
口蜜腹劍(李林甫) 力透紙背(顏真卿) 泰山北斗(韓愈) 司空見慣(劉禹錫)
旁若無人(荊軻、高漸離) 孺子可教(張良、黃石公)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病入膏肓(扁鵲、蔡桓公)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投筆從戎—班 超 紫氣東來—老 子 始終不渝—魏 征 刮目相看—呂 蒙
暗渡陳倉—韓 信 鑿壁偷光—匡 衡 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李白
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馬紹良 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孟子
H. 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成語故事
出自《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的一句成語,意思是壞事干多了,結果是自己找死。
典故
初(1),鄭武公娶於申(2) ,曰武姜(3)。生庄公及共叔段(4)。庄公寤生(5),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6)。愛共叔段,欲立之,亟 請於武公(7),公弗許。及庄公即位,為之請制(8)。公曰:「制,岩邑 也(9), 虢叔死焉(10),倫邑唯命(11)。」請京(12),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13):「都,城過百雉(14),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 過參國之一(15);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 將不堪(16)。」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17)?」對曰:「姜氏何厭之有(18)? 不如早為之所(19),無使滋蔓。蔓,難圖也(20)」。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22)。公於呂曰(23):「國不堪貳,君 將若之何(24)。?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 公曰:「無庸(25),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26)。子 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昵(27)」,厚將崩。」 大叔完聚(28),繕甲兵,具卒乘(29),將襲鄭。夫人將啟之(30)。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31)。京叛大叔段。段 人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於城潁(34),而誓之日:「不及黃泉,無相見也(35)。」既而悔之。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36),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37)。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君之羲(38)。請以遺之(39)。」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40)!」穎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見(42),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43):「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44)!」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45)!」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穎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庄公(47)。《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48)。』其是之謂乎?」
注釋
(1)初:當初,從前。故事開頭時用語。(2)鄭武公:春秋時諸侯國鄭國(在今河南新鄭)國君,姓姬,名掘突,武為謚號。申:諸侯國名,在今河南南陽,姜姓。(3)武姜:武謚鄭武公謚號,姜謚娘家姓。(4)庄公:即鄭庄公。共(gōng)叔段:共是國名,叔為兄弟排行居後,段是名。(5)窹(wù)生:逆生,倒生,即難產。(6)惡(wù):不喜歡。(7)亟(qì):多次屢次。(8)制:鄭國邑名,在今河南滎陽縣虎牢關。(9)岩邑:險要地城邑。(10)虢(guó)叔:東虢國國君。(11)佗:同「他」。唯命:「唯命是從」地省略。(12)京:鄭國邑名,在今河南滎陽縣東南。(13)祭(zhài)仲:鄭國大夫,字足。(14)雉:古時建築計量單位,長三丈,高一丈。(15)參:同「三」。國:國都。(16)堪:經受得起。(17)焉:哪裡。辟:同「避」。(18)何厭之有:有何厭。厭:滿足。(19)所:安置,處理。(20)圖:課,治。(21)斃:仆倒,倒下去。(22)鄙:邊境上得邑。貳於己:同時屬於庄公和自己。(23)公子呂:鄭國大夫,字子封。(24)若之何:對他怎麼辦。(25)庸:用。(26)廩延:鄭國邑名,在今河南延津北。(27)昵:親近。(28)完:修繕。聚:積聚。(29)繕:修整。甲:鎧甲。兵:武器。具:備齊。卒:步兵。乘(shèng):兵車。(30)夫人:指武姜。啟之:為他打開城門。(31)帥:率領。乘:一車四馬為一乘。車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32)鄢:鄭國邑名,在陵境內.(33)五月辛丑:五月二十三日.古人記日用天乾和地支搭配.(34)城穎西北。(35)黃泉:黃土下的泉水。這里指墓穴。(36)穎考叔:鄭國大夫。穎谷:鄭國邑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南。封人:管理邊界的官。(37)舍肉:把肉放在旁邊不吃。(38)羲:調和五味做成的帶汁的肉。(39)遺(wéi):贈送。(40)繄(yì):語氣助詞。沒有實義。(41)闕:同「掘」,挖。(42)隧:地道。這里的意思是挖隧道。(43)賦:指作詩。(44)融融:快樂自得的樣子。(45)泄泄(yì):快樂舒暢的樣子。(46)君子:作者地托。《左傳》作者常用這種方式發表評論。(47)施(yì):延及,擴展。(48)這兩句詩出自《詩·大雅·既醉》。匱:窮盡。錫:同「賜」,給予。
譯文
當初,鄭武公娶了申國國君的女兒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庄公腳在前倒生下來,使姜氏受了驚嚇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討厭庄公。武姜玉愛公叔段,想立他為太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沒有答應。等到庄公當上了鄭國國君武姜為公叔段請求把製作為他的封邑。庄又說「制是個險要 的城邑,從前虢叔就死在那裡,如果要別的地方,我都答應。」武姜又為共叔段請求京邑,庄公就計公叔段住在那裡,稱他為「京城太叔」。 祭仲說「都城超過了三百丈,就會成為國家的禍害。按先王的規定,大的都城面積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超過九分之一。現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違反了先王的制度,這會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說;「姜氏要這么做我怎能避開這禍害呢?」祭仲說道:「姜氏有什麼可滿足呢?不如早些處置公叔段,不讓他的勢力蔓延。如果蔓延開來,就難對付了。蔓延開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況是您習卜受寵的兄弟呢?」庄公說『干多了不仁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取滅亡,您暫且等著看吧。」 不久之後,太叔命令西邊和北邊的邊邑也同時歸他管轄。公子呂說:「一個國家不能容納兩個君王,您打算怎麼辦?如果您想把國家交給大叔,就請允許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給,就請陳掉他,不要使百姓產生二心。」庄公說;「用不著,他會自食其果。太叔又把雙方共管的邊邑收歸自己,一直把邑地擴大到了廩延。公子呂說;「可以動手了。他佔多了地方就會得到百姓擁護。」庄公說「做事不仁義就不會有人親近,地方再大也會崩潰。」 太叔修造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鎧甲和武器.准備好了步兵和戰車,將要偷襲鄭國國都。武姜打算為他打開城門作內應。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襲的日期,說;『可以動手了!」於是,他命令公子呂率領二百輛戰車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國。 於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穎,並向她發誓說:「不到地下黃泉,水遠不再見面。」事後,他又後悔這么說。 考叔當時是穎谷管理疆界的官員,他聽說了這件事,就送了些禮物給庄公。庄公請他吃飯,他卻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問他為什麼,穎考叔回答說:「我家中有母親,我的飯食她都吃過,就是從未吃過君王的肉羹,後允許我拿去送給她。」庄公說「你有母親可以送東西給她,唯獨我沒有!」穎考叔說「我冒昧問一下這話是什麼意思?」庄公把事情的緣由告訴了他,並說自己很後悔。穎考叔說;「君王何必擔憂呢?如果掘地見水,打成地道去見面,誰能說這不是黃泉相見?」庄公聽從了項考叔的話,照著做了。庄公進入地道,賦詩說:『隧道當中,心中快樂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賦詩說;『隧道之外,心中快樂舒暢!」於是。母於關系又與從前一樣了。 君子說;「穎考叔真是個孝子。愛自己的母親,還擴大影響了鄭庄公。《詩·大雅·既醉》說『孝子德行無窮個永久能分給同類。』大概說的就是這樣的事吧!」
I. 共叔段為什麼會敗鄭武公為何不在共叔段反之前就處理共叔段為什麼詩經說共叔段是孝子
首先你的題目就不對,共叔段之謀反,是在鄭庄公之時,此時鄭武公已死,干鄭武公何干?再說成語「多行不義必自斃」就是共叔段的典故,懂了吧。共叔段是孝子?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在母親武姜慫恿下,叔段親率甲兵萬人准備襲擊鄭都,武姜准備開城門接應。庄公得到叔段起兵日期的密報,說:「該是動手的時候了!」即命令公子呂率200輛戰車討伐叔段。京邑百姓聞訊,紛紛叛段。叔段大敗潰逃,倉皇出奔鄢邑(今河南鄢陵縣西北)。庄公又攻打鄢邑,叔段外逃共國(今河南輝縣)避難。所以歷史上又稱叔段為共叔段。
庄公對母後武姜十分惱恨,一氣之下,把她逐出國都,軟禁在城穎(今河南臨穎西北)。發誓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隱元)但武姜畢竟是自己的母親,鄭庄公不久又後悔起來。他既思念母親,又不願違背誓言,就叫人修築了一座高大的土台,思念母親時,就登台向城穎方向眺望。後來人們就把這夯土台叫「望母台」。(今鄭州市新鄭洧水南岸)
當時在穎谷管理邊境事務的穎考叔看破了庄公的心思,就乘給庄公獻禮的機會給他出了個主意。說:「你雖然發過誓,但真想見老夫人也不難。『厥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元)庄公聽了很高興,就讓穎考叔辦理這事。隧道挖好後,庄公在地下見到了母親,十分感慨地唱道:「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母子情意恢復如初。所以。。。。你看錯了吧?是鄭庄公是「孝子」
J. 表示四季、天氣、精神品質、出自成語故事、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圖窮見比(荊軻)三顧茅廬(劉備)卧薪嘗膽(勾踐)鞠躬盡瘁(諸葛亮)破釜沉舟(項羽)樂不思蜀(劉禪)鑿壁借光(匡衡)完璧歸趙(藺相如)紙上談兵(趙括)精忠報國(岳飛)毛遂自薦(毛遂)入木三分(王羲之)指鹿為馬(趙高)投筆從戎(班超)圍魏救趙(孫臏)百步穿楊(養由基)背水一戰(韓信)單刀赴會(關羽)南柯一夢(淳於棼)退避三舍(重耳)起死回生(扁鵲)四面楚歌(項羽)程門立雪(楊時)一鳴驚人(齊威王)刮目相看(呂蒙)生花妙筆(李白)聞雞起舞(祖逖)對症下葯(華佗)兩袖清風(於謙)韋編三絕(孔子)手不釋卷(劉秀)江郎才盡(江淹)鶴立雞群(嵇紹)負荊請罪(廉頗)殺妻求將(吳起)囊螢飲血(車胤 孫康)成也蕭何敗蕭何(蕭何 韓信)多行不義必自斃(共叔段)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 諸葛亮)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