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珠算自產生之日起發展到今,已有多年的歷史
如果說起源,起源於漢代,距今有1800年的歷史,如果說定型的珠算,在元代,距今有近九百年
『貳』 珠算的歷史淵源
珠算之名最早見於漢朝徐岳撰寫的《數術記遺》。現在說珠算有1800多年的歷史,應該就是根據這個時間點計算出來的 。不過,那個時候的算盤運演算法與今天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宋代《清明上河圖》中,可以清晰看到趙太承家葯店櫃台上放著一把算盤。現代珠算起於元明之間。元朝朱世傑的《算學啟蒙》載有的36句口訣,即與今天的大致相同 。明朝時逐步傳入日本、朝鮮、泰國等地.。元代劉因(1248~1293)《靜修先生文集》中有題為《算盤》的五言絕句。元代畫家王振鵬《乾坤一擔圖》(1310)中有一算盤圖。元末陶宗儀《南村輟耕錄》(1366)卷二十九「井珠」條中有「算盤珠」比喻。里更記載了一段有趣的俗諺:「凡納婢僕,初來時曰擂盤珠,言不撥自動;稍久曰算盤珠,言撥之則動;既久曰佛頂珠,言終日凝然,雖撥亦不動。」把這里的「婢僕」換成職能部門的某些工作人員,同樣熨帖 。元曲中也提到「算盤」﹐由這些實例﹐可知宋代已應用珠算。
明代商業經濟繁榮﹐在商業發展需要條件下﹐珠算術普遍得到推廣﹐逐漸取代了籌算。現存最早載有算盤圖的書是明洪武四年(1371)新刻的《魁本對相四言雜字》。現存最早的珠算書是閩建(福建建甌縣)徐心魯訂正的《盤珠演算法》(1573)。流行最廣﹐在歷史上起作用最大的珠算書則是明朝程大位編的《直指演算法統宗》。國務院已將「算盤」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2013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2013年《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備選名單,中國的珠算位列其中。
2013年12月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開幕。為期6天的會議將審議近30個非遺申報項目,其中包括中國的珠算。
2013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通過,珠算正式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
『叄』 珠算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伴隨中國人經歷了1800多年...
【答案】(1)珠算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伴隨中國人經歷了1800多年的漫長歲月。這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
(2)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珠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對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的作用。
(3)文化發展的實質在於文化創新,文化創新離不開社會實踐。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們發明了算盤這種計算工具。這說明,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文化創新可以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4)文化交流是保持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客觀要求,珠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中華文化向外傳播,推動世界文化的發展。讓更多的人認識珠算,了解珠算,增強民族自豪感。
(5)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盡管目前世界計算工具已進入電子時代,然而中國古老的算盤在電子時代仍然充滿著青春的活力。這啟示我們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每點3分,共9分答對3點即可得滿分)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以珠算文化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及中華文化的有關知識,本題題型是認識類,主要圍繞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做展開。珠算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發展珠算文化的原因主要從文化遺產的地位、尊重文化多樣性、社會實踐角度分析;怎麼樣是如何正確的對待傳統文化。注意回答問題時教材知識要與材料要結合。
考點: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華文化
『肆』 算盤的歷史是什麼
算盤起源於中國,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其依據是1976 年陝西岐山出土的西周(公元前1066年—771 年)陶丸。經著名數學史專家李培業教授進行研究後,提出了「西周陶丸為早期的計算工具」「西周已有原始珠算」等觀點,後經考古專家和珠算史共同鑒定為「算珠」。
在中國古代數學家們用一些小竹棍,擺來擺去擺成不同的形式表示不同的數目,並進行各種計算。這種小竹棍叫做「籌」或「算籌」,利用「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就叫作「壽算」。而算盤是中國人民在長期運用籌管的基礎上,把那些小竹棍換成上下潔動的珠子,裝在一個框里,下珠以一當一,上珠以一當五,進行各種計算,這更方便、靈活,於是就發明了算盤,據考證這大約是700多年以前的事了。
算盤的地位:
算盤作為人類發明的一種重要計算工具,被稱為"現代計算機"的前身,其價值堪比中國的「四大發明」。普通的算盤很多,但用料上乘、做工講究、品相完好、撥珠聲音清脆悅耳、有一定的年份的算盤才是上品。
2008年6月14日,珠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12月4日,中國珠算項目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也是中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
『伍』 珠算是由什麼演變過來的,至今有多少年的歷史
算盤,是我國古代發明創造的重要成就之一,在漢代的徐岳所著的「數術記遺」當中,首次提到了珠算。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我國是世界上發明算盤最早的國家.籌算與珠算並存了幾百年。
珠算,是由古代的「籌算」演變而來的.「籌算」就是運用「籌碼」——一種削制竹簽來進行運算.唐代末年開始用「籌算」乘除法,到了宋代產生了「籌算」的除法歌訣,明代數學家吳敬著《演算法十全》中,已正式有了「算盤」這一名稱.約在明代初年,算盤逐漸流行,而論述算盤的著作,在十五世紀中葉已經很多了.由於珠算口訣便於記憶,運算方便,遂在我國普遍應用.同時,也陸續傳到了日本,朝鮮、印度、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受到廣泛歡迎.
『陸』 珠算產生和發展的大體過程如何
珠算產生和發展的大體過程是: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數學理論為基礎,運用手指撥珠,進行運算的一門計算技術,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重要的發明創造之一。
據史書記載,南宋時代已有珠算歌訣出現,珠算自產生之日起發展到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由於珠算所具有優越的計算功能、教育功能和啟智功能,即使社會已進入電子時代,計算工具中的傳統算盤仍然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發揮著重大作用。
『柒』 珠算自產生之日起,已有多少年歷史
大約2200年的歷史。
珠算的產生,很難追溯確切的日期,因為它是逐漸形成的,並非突然出現的。廣義上的珠算可以追溯至3000年前的商周時期,據考證,那時已經出現用珠子來計數或進行簡單計算,就像兒童用手指頭計算那樣,但這顯然算不上是成熟的珠算。狹義上的珠算出現在大約1000年前的唐宋時期,確切地講,宋代已經有了我們現代人所用的這種算盤。但為什麼說大約2200年的歷史呢?因為在秦漢時期(公元前200年前後)已經有了珠算的名詞和相關的記載,但這種珠算和現代珠算有所不同,但可以視為珠算的前身或初始階段。就像一間普通民房和一座豪華別墅的區別那樣,都是房屋。與此相比,3000年前的珠子計算只能算是山洞,不算是房屋。
『捌』 珠算盤起源於()年代,算盤的歷史發展簡介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學計算的一種技術,算盤在我國歷史悠久,是我們中華寶貴的文化遺產,被譽為中國的「第發明」。
在遠古,人類刻木記事,結繩記數。人類在勞動中創造了工具,生產有了發展,特別是商品出現以後,用結繩記數、手指計數已不能適應需要。於是「古人布算為籌」,發明了算籌(即小竹棍),用算籌表示數進行計算叫作籌算。珠算和算盤就是在古代籌算和算籌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珠算和算盤究竟起源於何時?多年來,中外算史家一直為此探討研究。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一、漢代說。此說的代表有日本的武田真元、澤田吾一,我國清代數學家梅啟照。當代我國珠算界的不少學者和英、美等國一些專家也持有這種觀點。此說依據之一:我國東漢靈帝時(168 ~189 年)徐岳所著《數術記遺》中記載:「珠算,控帶四時,三才。」這部書著錄14種演算法,其中第13種叫「珠算」。到了6 世紀由北周甄鸞註解,曰「刻板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間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與下四珠色別,其上別色之珠當五,其下四珠,珠各當一」。但據一些學者考證,《數術記遺》此書既無珠算的圖樣,而且敘述不明,語句不詳。對《數術記遺》,有人認為此書雖卷首標明漢徐岳著,實際上是北周的甄鸞偽托徐岳之名而作註解的。
依據之二:1954年山東出土的「沂南古漢墓」第六幅、第七幅拓片中有「長方形盤,盤中有三格,每格排列八顆珠」類似算盤的東西。認為這是《數術記遺》書中提到「珠算」的一個形象佐證。但也有人提出截然相反意見:那根本不是算盤,而是卜卦一類的東西而已。
二、唐代說。此說的代表有日本的鈴木久男和當代我國一些珠算專家。這一說要是根據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的算盤圖,推論應在唐代產生算盤。
此說依據之一:一種新生事物的出現和確立,決非一朝一夕或短時間之事。特別算盤已成為宋代畫家筆下之事,可推想算盤於唐代已逐步推廣至市井,普及在了。
此說依據之二:唐代是我國的安定、經濟繁榮、文化鼎盛時期。尤其是唐代中、後期,商業日盛,計算日繁。為適應商業計算的發展,算盤因此「應運而生」。另外在唐朝中、後期興起了「一位演算法」熱浪,尤其是「求」演算法的產生,更是珠算產生的重要標志。
有人對此說法也提出了異議,認為僅僅憑借宋代《清明上河圖》趙太丞醫寓中算盤之物,而推想唐代已出現算盤,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推測,不可靠。
三、宋代說。此說的代表有日本的那河通高、星野恆和我國清代的數學家許桂林,以及一部分當代我國珠算專家。
此說依據之一:1921年在河北巨鹿宋代故城出土一顆算盤珠。考古鑒定,年(宋徽宗大觀二年)因黃河改道,這顆算珠被水土淹沒800 年之久。其質為木,形與現代算珠一樣為鼓形,中間有孔。這是宋代說的重要實物佐證。但有人認為,算珠權一顆,而且出土地方與算板之類東西不在一處,又沒有其它旁證。因此,尚待進一步考證。
此說依據之二:
北宋元豐年間和南宋紹興、淳熙年間有算書《盤珠集》、《走盤集》,二書雖已失傳,但從書名推斷都是有關「算盤」的書籍。還有宋代的《謝察微算經》中也記有:「中:算盤之中;上:脊樑之上,又位之左。下:脊樑之下,又位之右。脊:盤中橫梁隔木。」此書雖也失傳,但在明代數學家程大位的《演算法統宗》中有提及。北宋錢易在《南部新書》也有「鼓珠」、「鼓珠之術」等詞句,所謂「鼓珠」或為算珠,或言撥珠動作。
但也有人認為以上書籍不可為據。因宋代算書《盤珠集》、《走盤集》書中未有算盤圖,也沒有珠算的演算法。至於「鼓珠」只能理解為「盤內置珠,移動算珠,進行計算」,與現代算盤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此說依據之三:《清明上河圖》最左端有一家「趙太丞」葯鋪,葯鋪的正面桌上放一用品,形狀大小如算盤,檔次十五,歷歷可數。1981年中日兩國珠算專家將趙太丞葯鋪桌上的長方形東西,攝影放大,大多數人認為此物是「算盤」。但由於畫面老化,色彩模糊,尤其畫上算盤甚小,梁、珠若有若無。故有人認為是錢盤,也有人認為是水牌,雙方爭論不休。
有些學者對宋代說也提出疑問:北宋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對宋代文物無所不談,為什麼不提已流行於世的算盤呢?南宋數學家楊輝在他的算書中,為什麼也沒有一言論及到珠算?這又如何解釋宋代已有算盤了呢?
此說依據之四: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第二十九卷的《井珠》曾引諺語:「凡納婢僕,初來對曰擂盤珠,言不撥自動;稍久,曰算盤珠,言撥之則動;既久,曰頂珠,言終日凝然,雖撥亦不動。」故為後人稱作「三珠戲語」。清代《四庫總目提要》載有:「宋人三珠戲語,已有算盤珠之說,則是法盛行於宋矣。」宋末元初人劉因曾以《算盤》為題作五言絕句:「不作瓮商舞,休停餅式歌。執籌仍蔽簏,辛苦欲如何。」宋代張孝祥曾寫過一首《詠珠算》詩,其中有句雲:「提封連嶺海,風土似江吳,去山乳,商歸斗算珠。」有人認為:劉因的《算盤》詩寫於元初而不作於宋代,故不足為憑。而張孝祥詩中的「斗」字,有人作「動詞」,把「算珠」作「名詞」。許多人不同意這種解釋。認為「斗」字應為名詞,屬於量器,「珠」是「珠寶」,「算」屬動同。雙方各執己見,互不相服。
四、元代說。此說代表有日本小山田與近藤遠里和我國清代錢大聽等。此說依據之一:清代數學家錢大聽在他的《十駕養新錄》中雲:「今用算盤,以木為珠,不知何人所造,未亦審起於何時。按陶南村《輟耕錄》有擂盤珠、算盤珠之喻,則元代已有之矣。」
此說依據之二:在明初洪武年間刊印的《魁本對相四言》已經出現算盤的圖形。《魁本對相四言》類似今日兒童讀物。另外在元曲《龐誤放來生債》中也有算盤的唱詞,可見在元朝已經比較普遍使用算盤了。因此,元代說也可置信無疑,但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推論,而不能正式定論。
五、明代說。此說代表為清代一些數學家。
此說依據之一:清代數學家梅文鼎曾在《古算器考》中說:「今用珠盤,起於何時,曰古書散亡,苦無明據,然以愚度之,亦起明初耳。」
此說依據之二:明初《魁本相對四言》書中繪有樑上二珠下五珠的十檔算盤圖。年間編印的《魯班木經》介紹了算盤的規格、尺寸。明朝大數學家程大位的《直指演算法統宗》對珠算各種計算作了完整、系統的介紹,可稱集珠算之大成,曾在國內外廣為流傳,影響很大。但有人認為:這種觀點未免過於謹慎,既然明代算盤已普及,那肯定早已有幾百年歷史了。
故明代說毋庸再議了。
六、西周說。這是近一年出現的新說法。此說代表為我國陝西文管所的劉亮等。
1978年,在陝西岐山古周原區(西周官室遺址)發掘出90粒陶丸。根據陶丸出土的位置、形制不同顏色,數量組合認為:這是西周早期宮廷內所用的一種計算工具,即我國最早的珠算。以此加以推論:珠算起源應在西周時期,距今有3000多年歷史。據考證,有人認為:這可能是計算工具,但不能斷定。大多數人認為:這陶丸不是算珠,可能是周人打鳥用的彈丸或玩具之類的東西。
近百年來,珠算盤之起源,引起中外專家的熱烈爭論,孰是孰非,尚待算史界學者專家進一步探索、研究。
以上就是與珠算盤起源於()年代相關內容,是關於算盤的分享。看完算盤的歷史發展簡介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玖』 珠算歷史介紹範文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 方法 ,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下面我為你介紹珠算的歷史,希望能幫到你。
珠算歷史
珠算之名最早見於漢朝徐岳撰寫的《數術記遺》。現在說珠算有1800多年的歷史,應該就是根據這個時間點計算出來的。不過,那個時候的算盤運演算法與今天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宋代《 清明 上河圖》中,可以清晰看到"趙太承家"葯店櫃台上放著一把算盤。現代珠算起於元明之間。元朝朱世傑的《算學啟蒙》載有的36句口訣,即與今天的大致相同。明朝時逐步傳入日本、朝鮮、泰國等地。元代劉因(1248~1293)《靜修先生文集》中有題為《算盤》的五言絕句。元代畫家王振鵬《乾坤一擔圖》(1310)中有一算盤圖。元末陶宗儀《南村輟耕錄》(1366)卷二十九「井珠」條中有「算盤珠」比喻。里更記載了一段有趣的俗諺:「凡納婢僕,初來時曰擂盤珠,言不撥自動;稍久曰算盤珠,言撥之則動;既久曰佛頂珠,言終日凝然,雖撥亦不動。」把這里的「婢僕」換成職能部門的某些工作人員,同樣熨帖。元曲中也提到「算盤」﹐由這些實例﹐可知宋代已應用珠算。
明代商業經濟繁榮﹐在商業發展需要條件下﹐珠算術普遍得到推廣﹐逐漸取代了籌算。現存最早載有算盤圖的書是明洪武四年(1371)新刻的《魁本對相四言雜字》。現存最早的珠算書是閩建(福建建甌縣)徐心魯訂正的《盤珠演算法》(1573)。流行最廣﹐在歷史上起作用最大的珠算書則是明朝程大位編的《直指演算法統宗》。國務院已將「算盤」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 文化 遺產目錄。
2013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2013年《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備選名單,中國的珠算位列其中。
2013年12月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開幕。為期6天的會議將審議近30個非遺申報項目,其中包括中國的珠算。
2013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通過,珠算正式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
歷史 故事
毛澤東與巧用算盤 諺語
1958年4月19日,毛澤東主席在廣州「小島」召見衛生部副部長朱鏈。在談話中,朱鏈說:「在中醫工作方面過去是定盤珠,現在基本不同了,是算盤珠了。」朱鏈的話說得很有趣,毛主席好奇了:「什麼是定盤珠、算盤珠?」朱鏈說:「定盤珠是你撥它也不動,算盤珠是不撥不動,一撥就動。衛生部的工作很繁重,但有些工作顯得很被動。」毛主席笑了,他用右手比劃著算盤的樣子說:「對了,衛生部工作有些被動,他們連除四害也信心不足……算盤珠不撥不動,一撥就動。很好,我們大家都來撥。」
周恩來指示:不要把算盤丟掉
1972年10月14日下午5時30分至9時10分,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西大廳,會見了美籍中國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和夫人。在交談中,周總理向李博士問到美國的計算機情況時,李博士首先回答了有關問話,之後又提到:「我們中國的祖先,很早就創造了最好的計算機,就是到現在還在全國通用的算盤。」周總理對李博士的回答,感慨良久,向在座的中央有關同志說出了珠算界奉為經典的 名言 :「要告訴下邊,不要把算盤丟掉,猴子吃桃子最危險。」他的關於「不要把算盤丟掉」的指示,從此成為激勵和鼓舞中國珠算界積極開拓和發展珠算事業的巨大動力。
陳雲打算盤
1976年11月的一天上午十時左右,陳雲同志來杭州玉泉公園參觀展覽,當他走到玉泉魚池旁的大廳時,看到一位會計正在打算盤算帳,他走過去和藹地要求會計讓他來試試。陳雲同志坐下來,興致勃勃地撥動算珠,的的嗒嗒地打起算盤來,指法嫻熟。新華社記者岳湖同志抓住機會,拍攝到一張珍貴的照片。他笑盈盈地打算盤的照片,不但生動地表明了他對算盤的肯定和珍愛,而且深刻地表明他對發展珠算寄予殷切的期望。1982年1月,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同志見此照片,一時詩興大發,揮筆作詩一首:「唯實是求,珠起還落,加減乘除,反復對比,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老謀深算,國之所倚。」詩句既是對陳雲同志為國理財業績的贊譽,同時也是對我國珠算工作者的勉勵和鼓舞,尤其是「唯實是求」四字警句,更為一切財務工作者的座右銘。
江澤民關心珠算 教育
1992年1月,江澤民同志在江蘇常州視察劉國鈞職教中心時,對該校的珠算教育給予了特別關注。那天,江澤民來到該校第一財會模擬室,當聽到該校8901班40名學生珠算技能全部達到普通一級以上水平,並有一名達能手級時,江澤民同志笑眯眯地問桂永貴老師:「我問你一個問題,大算盤和這種小算盤比,哪一種打得快呢?」桂永貴回答:「小算盤快。」江總江澤民學生,學生也回答:「小算盤快「。江總江澤民張乃蓉同學的算盤,彎下腰,一邊撥打算盤,一邊提問題:」我們男同志手指粗,不靈活,打這種小算盤能打得快嗎?」男生朱澄宇同學站起來回答:「我是運算自如的。」江總江澤民:「計算加減法是電子計算器快呢還是算盤快?」張乃蓉回答道:「還是算盤快!」江總江澤民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拾』 珠算是由什麼演變過來的,至今有多少年的歷史
一、萌於商周。珠算是以珠做計數元件,用一定方式排列,用以表示數字,然後根據五升十進制原理進行計算。我國至遲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有了完備的10進制記數系統。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用來計算的圓珠便是西周時期的陶丸。因此珠算的萌芽,可遠溯至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
二、始於秦漢。最早出現「珠算」一詞的,是東漢徐岳所著《數術記遺》。書中一共記載了我國漢代以前的十四種演算法及算具,即積算、太一、兩儀、三才、五行、八卦、九宮、運籌、了知、成數、把頭、龜算、珠算、計算。其是對「珠算」方法的記載原文為:「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這種「珠算」被稱為「游泳算板」,它與現在所使用的算盤有所不同,但其計算原理已是五升十進制,所以可視為現代算盤的前身。
珠算算盤三、成於唐宋。現今所使用的這種算盤何時開始出現呢?根據現有史料推斷,至遲在宋代已出現現在所使用的這種算盤。 史料一:巨鹿算珠。宋徽宗大觀二年,即1108年,河北省巨鹿縣故城因黃河泛濫而被湮沒。1921年7月,前北平國立歷史博物館派員前往巨鹿三明寺故址發掘,獲得王、董二姓故宅地下的木桌、碗箸、盆、石硯、圍棋子、算盤子等到二百多件,其中掘得算盤珠一顆,此珠木質,扁圓形,與如今通用的算盤珠大小相仿,只稍扁,這顆算珠現由北京歷史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