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人民如何從海水中提取鹽
Ⅱ 鹽的歷史
最早使用和制鹽的是中國人,在古代稱自然鹽為「鹵」,把經人力加工過的鹽,才稱之為「鹽」。中國古代最早發現和利用自然鹽,是在洪荒時代,與動物對岩鹽、鹽水的舐飲一樣,是出自生理本能。中國古代流傳下的「白鹿飲泉」、「牛舐地出鹽」、「群猴舔地」、「羝羊舐土」的記載都說明了這一點。20世紀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最晚在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 中國最早發現並利用的自然鹽有池鹽。其產地在晉、陝、甘等廣大西北地區,最著名的是山西運城的鹽池(即解池、河東鹽池)歷史悠久,在《史記》中有記載,黃帝曾戰炎帝於阪泉,敗蚩尢於涿鹿,後又「邑於涿鹿之阿」。據專家考證:「阪泉在山西解縣鹽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濁澤,一名涿鹿」。而「炎黃血戰,實為食鹽而起」。 另一種自然鹽是岩鹽,因產於「鹽山」故稱岩鹽。產地在今天甘肅環縣南曲子附近和甘肅泉市。所謂「鹽山」實際是指大粒礦鹽,除了主要化學成份NaCIQH,因各地質、地層的不同所含的微量元素也各異,從而出現赤、紫、青、黑、白等不同的顏色。鹽的主要用途,在古代主要是食用,《周官·鹽人》,「形鹽」用以供賓客。又說:「王之膳羞,供飴鹽,後及世子亦如之」。這里所說的「形鹽」是指白色岩鹽,因形體大可以「鏤之寫物」。「飴鹽」是岩鹽中最好的一種,其味咸美「如水精」、「似虎珀」,又稱「君王鹽」。 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保存有關鹽神的傳說,四川鹽源縣的納西族,供奉「鹽神」是一位少女形象,相傳是她在牧羊時發現了鹽水,後來在此開鑿了鹽井。古巴蠻有酋長廩君與鹽神鬥智、最後在「魚鹽之地」定居的神話故事。這說明少數民族特別重視對自然鹽的佔有。 古代鹽的食用 古人最早何時開始食用鹽,迄今尚未無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說明。但是,可以想見,如同火的使用一樣,鹽的發現和食用,同樣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歲月。當古代先民處於「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的蒙昧時代,尚不知何為鹹味,亦不知鹽為何物。後世人們在祭祀用的肉湯中不加鹽,即所謂「大羹不致」以表示對古禮的遵循。司馬遷在《史記•樂書》中對這種古禮也作了記載:「大食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者矣。」典籍的這些記載,都可視為古代先民原本不知鹽、不識鹽的佐證。因而可以推論,古代先民確實曾經歷過一個不知食用鹽的漫長歷史時期。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已不再滿足於僅僅依靠大自然的恩賜所得到的自然生成的鹽,開始摸索從海水、鹽湖水、鹽岩、鹽土中製取。地球上鹽的儲量最多的是海水。中國關於食鹽製作的最早的記載是關於海鹽製作的記載。古籍記載,炎帝(一說即神農氏)時的諸侯宿沙氏首創用海水煮制海鹽,即所謂「宿沙作煮鹽」。實際上,用海水煮鹽,不是宿沙氏一人之所為,而是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經過長期摸索和實踐創造了海鹽製作工藝。在當前尚無更新的考古發現和典籍可資證明的情況下,「宿沙作煮鹽」可視為中國海鹽業的開端,宿沙氏是中國海鹽的創始人。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於鹽的成因也早有探索,並有先識之見,認為鹽的生成與水氣有很大關系:「水曰潤下,潤下作咸」。這是對湖鹽生成長期觀察得出的結論。湖鹽又稱「池鹽」,內陸的鹽湖(池),由於受乾燥氣候影響,能夠自然生成結晶體狀的鹽。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最古老的河東鹽池(亦稱「解池」,今山西省運城縣南、中條山北麓一帶),就是藉助風和太陽的蒸發作用,自然生成食鹽,歷史上稱為「解鹽」、「潞鹽」或「河東鹽」。關於「解池」的最早記載見之於《山海經?北山經》,其中有「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句。據晉人郭璞釋雲:鹽販之澤,「即鹽池也」。現在中國青海省境內的察爾汗鹽湖、茶卡鹽湖即盛產這種池鹽,其中察爾汗鹽湖面積達1600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鹽湖。池鹽具有自然結晶的特點,晉人的《洛都賦》雲:「河東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沃,成之自然」。就是說池鹽不需煮制,自然可成。「解池」地處黃河流域,由此可以想見,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古代先民,會很早就接觸到這種天然池鹽。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煮制海鹽當在天然鹽被發現和食用之後。因為煮鹽是一種進步的製作工藝,必須具備一定的煮制用的器具,比如像漢代煮鹽用的「牢盆」之類的器具。面這類器具用什麼材料製作,如何煮制等一系列問題均無從考證。但是,有一點可以斷定:發現和食用自然生成的天然海鹽、池鹽、岩鹽、鹽泉、土鹽等是人類食用鹽的開端。這一點對於世界各國來說,應是共同的。四川雲安,這里煮鹽的歷史很長 井鹽出現較晚,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巴蜀地區(今四川省)。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在治水的同時,勘察地下鹽鹵分布狀況,始鑿鹽井。史載:李冰「又識齊水脈,穿廣都鹽井諸陂池,蜀於是盛有養生之饒焉。」這是有關中國古代開鑿鹽井的最早記載。 岩鹽系由開採的鹽礦經煉制而成,多集中在中國西北和西南高地勢山脈區域,如新疆、西茂、雲南境內。岩鹽的製作,始於何代,史籍無載。岩鹽製作方法,據《水經注?江水》載:「朐忍縣(今四川省雲陽縣)入湯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為鹽。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者之,水竭成鹽。」由此可知岩鹽是通過煮制獲取的。 土鹽即「鹼鹽」,為鹽鹼地所產,味苦質劣,在鹽家族中處於末位,只是作為食用鹽的替代品。土鹽製作始於何時,亦不可考。其製作方法據《後漢書?西南夷傳》載:「汶山地有鹹土,煮以為鹽,麋羊牛馬食之皆肥。」可見土鹽亦經煮制獲取。
Ⅲ 鹽是什麼年代發明的
很早以前,一些動物就會時不時地去鹽鹼地里舔舔地上的白粉末。後來,居住在海邊的人們發現,那些白色的晶體吃了會讓人精神煥發。於是,鹽就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樣東西了。 鹽的利用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周禮》中的鹽人就是當時掌管鹽務的官職。漢代就設置了鹽官管理鹽稅。歷代封建王朝都把鹽稅作為一種剝削和掠奪人民的方法,國外也是這樣。古代的不少民族,往往為了鹽而引起戰爭。公元98年,為了搶奪鹽的資源,日爾曼民族的哈脫和希連朋兩個部落之間發生戰爭,結果哈脫部落被滅絕了。 在鹽的發展史上,經歷了很多次的演變,主要有以下三次大的革命: 第一次:能吃就行。在這個時期,人們對於食鹽的組成基本上沒有標准,只要干凈,苦味低些,是鹹的就可以了。這種食鹽很多都是從海水中提煉出來的,沒有經過其他處理,質量很差,其中還含有一些有害物質。 鹽依照自然存在的狀況,鹽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和礦鹽四種。我們都知道鹽是通過對含鹽的鹵水或海水進行結晶後加工提煉獲得的。但是,真正食鹽的提煉方法並不是如此簡單的。 例如: 在四川自貢市仍有一口至今仍延續著古法制鹽的古井。從那裡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代井鹽得製作方法。 煉制井鹽的工序繁多。 首先需要配鹵,它的原料是鹵水,分為黃鹵和黑鹵兩種,黃鹵是種成褐色的溶液,其中含有大量的鋇離子,用它煮出的鹽味苦而且有毒;黑鹵則是一種黑色的溶液,它含有大量的硫酸根離子,也是種對人體不利的物質。那麼如何煉制出可以食用的井鹽的呢? 勞動人民發現要想把黃鹵中的鋇離子和黑鹵中的硫酸根離子去掉,只要把黃鹵和黑鹵按一定的比例調配在一塊,這樣鋇離子和硫酸根離子結合生成白色沉澱(現代化學檢驗硫酸根的方法,硫酸鋇白色沉澱),然後把沉澱物去除。 之後,使用反串「鹵水點豆腐」的方法,用豆漿來洗鹵水,這樣可以使鹵水渣凈水澄。由於鹵水中有大量的雜質存在,這些雜質包括一些高價離子雜質和固體雜質,它們影響了井鹽的質量和顏色,而豆漿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蛋白質可以於這些高價離子反應產生能被過濾掉的沉澱,同時蛋白質的表面還有吸附作用,能吸附固體殘渣,所以加入豆漿不但能去除高價離子,還能去除殘渣,可謂一舉兩得。 之後是煮鹽,為了縮短煮鹽時間,往往還在熬制過程中加入一種叫「母子渣」的渣鹽,其實就是種已結晶的成鹽,它能誘導鹽鹵加速結晶。這樣就得到了潔白的結晶體--井鹽。 第二次:越白越好。19世紀工業革命以後,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提煉鹽的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們對食用鹽的要求發生了變化,標準是顏色越白越好,顆粒越細越好,純度越高越好,雜質越少越好。 第三次:健康第一。最近幾十年來,有大量醫學研究表明,食鹽攝入過量容易引發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等疾病。不同生活習慣的人也逐步達成了共識,要避免對食鹽的過度攝入。專家建議每人每天的食鹽攝入量最好在5克以下,因此發明出低鈉鹽,在食鹽中添加鉀之類的替代物。當人們意識到通過在食鹽中添加各種微量元素,可以起到補充人體微量元素的作用時,就產生了健康平衡鹽。如今,各種各樣的保健鹽在人們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Ⅳ 粗鹽的提純最早起源於哪
粗鹽提純最早起源於漢代。
漢代就已經採用了過濾等粗鹽提純技術。粗鹽提純即將鹽中所含有的雜質提取出來,從而製得純凈的鹽。粗鹽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雜質,以及可溶性雜質如:Ca2+,Mg2+,SO42- 等。
不溶性雜質可以用過濾的方法除去,可溶性雜質中的Ca2+,Mg2+,SO42-則可通過加入BaCl2、NaOH和Na2CO3溶液,生成沉澱而除去,也可加入BaCO3固體和NaOH溶液來除去。然後蒸發水分得到較純凈的精鹽。
Ⅳ 我國制鹽歷史是怎樣的
古代我國沿海居民利用海水制食鹽,把海水引入鹽田,利用日光和風力蒸發濃縮海水,使其達到飽和,進一步使食鹽結晶出來。這種方法在化學上成為蒸發結晶。
公元1320年至公元1378年時,在我國碣石山北境鬲津河沿岸建有海豐、海潤、海盈三處鹽場。明初,海潤、海盈有煎有曬,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海豐場率先易煎為曬,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的傳統制鹽舊工藝,被無棣人發明的新工藝所代替,使制鹽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無棣人對鹽業生產的貢獻功不可沒。
海水曬鹽的加強蒸發方法與液體蒸發技術有關。以往的海水蒸發曬鹽,均採用平面蒸發的方法,鹽水與流動著的水汽未飽和的空氣的接觸面積限於鹽田的平面面積,而加強蒸發法以鹽水在一定高度上灑下,或鹽水在一定壓力下且在一定高度上噴灑,立體式地擴大了鹽水溶液與流動的水汽未飽和的空氣的接觸面積,加大了蒸發面積,加強蒸發,縮短蒸發周期從而提高鹽水的蒸發效率。
海水的化學資源利用是將海水先蒸發結晶,把苦鹵水(含有鎂離子、溴離子、碘離子等)和粗鹽(含鈉離子、氯離子、鎂離子、硫酸根離子等)析出。然後,依次加入氯化鋇、氫氧化鈉、碳酸鈉。去除雜質,過濾後可得到沉澱和濾液,加入稀鹽酸溶液之後,再蒸發結晶,這樣就可以得到純凈鹽。
海水蘊藏的碘極為豐富,總數估計達800億噸。碘是國防、工業、農業、醫葯等部門和行業所依賴的重要原料,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從海水中提取碘。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提出「離子共價」的概念,成功研究出JA-2型吸著劑,可直接從海水中提碘和溴;此後發展了液-固分配等富集方法,亦可直接從海水中提取碘。
曬鹽後的鹵水也可製取碘,其中,活性炭吸附法比較簡單。某些海藻具有吸附碘的能力,如干海帶中碘的含量一般為0.3%-0.5%,比海水中碘的濃度高10萬倍。因此,利用浸泡液浸泡海帶亦可製取碘。
我國海鹽生產發展很快,現在沿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鹽田,鹽田面積比建國初期大幅度增加。所生產的海鹽質量也不斷提高,品種也越來越多。除原鹽外,已投入批量生產的有洗滌鹽、粉碎洗滌鹽、精製鹽、加碘鹽、餐桌鹽、腸衣鹽、蛋黃鹽和灘曬細鹽,並在試制調味鹽、飼畜用鹽磚等。
鹽2
Ⅵ 古代粗鹽怎麼提煉細鹽
食鹽,作為一種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是不可替代的。而它的歷史也是非常源遠流長的,古時候不同的時代提煉細鹽的方法也不一樣,初期鹽的製作,是直接安爐灶架鐵鍋燃火煮。這種方法耗燃料、費時多。Ⅶ 古代粗鹽怎麼提煉細鹽
一般都是先讓粗鹽溶於清水。
然後再經過過濾、蒸煮這兩個步驟得到提純的鹽,只不過那個時候提純出來的鹽是沒有現在精細的。
有一種說法是古時候的人們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掌握提純鹽的技術,直到宋朝末年的時候,人們才開始能夠熟練的給海鹽、礦鹽進行提純。
Ⅷ 人類是什麼時候發現食鹽的人為什麼一定要吃鹽
人類是在原始社會初期階段,發現食物中含有食鹽成分的。此時的人類屬於原始人,過的是茹毛飲血的生活。在原始人類的食物中,通常會從生肉中獲取鹽分,來滿足身體生長的需求。人們習慣捕獵的生活,直到火焰發明以後,才學會了烘烤食物。烘烤的食物鹽分含量較低,人類學會了在鹽鹼地開採食鹽,放到食物上增添風味。人類吃鹽的原因是:鹽是人體中不可或缺的營養成分,參與到人體的代謝功能,為人體補充氣力,提高人體的新陳代謝能力。人類身體缺鹽的話,可能會形成低鈉體質,容易出現乏力、眩暈等,嚴重還可能威脅到人體的健康。現代人食物的選擇更加豐富,可以從海產品中獲取鹽分,來滿足身體對於鹽分的需求。
那麼,你知道人類每天食用多少克的食鹽為宜呢?
Ⅸ 民用精鹽什麼時間開始普及的
民用精鹽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普及的,之前大粒鹽多。在西漢時期,漢昭帝召開鹽鐵會議。會議討論的話題是鹽鐵專營還是私營。會議的最終結果是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以桑弘羊為主所推崇的鹽鐵官營的制度。
在宋朝以前,許多地方就修建了專門為祭祀鹽宗的廟宇。在清朝的同治年間,祭祀鹽宗的祠堂里就不光用來祭祀夙沙氏一個人了,還有膠鬲、管仲等等和鹽有關的著名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