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尤姓的起源、家譜是什麼
1、源於沈姓,出自五代十國時期閩國的沈氏族人,屬於因謚改姓。按照目前大部分尤氏觀點:五代之初,後梁皇帝朱溫於公元909年冊封武威軍節度使、福建觀察使王審知為閩王,因審、沈二字同音,閩國境內的沈姓族人為了避諱,將沈姓去掉三點水改為「尢」姓(即尤的繁寫)。
2、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朝時期烏魯特蒙古猷佳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猷佳氏,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後有滿族、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Iogiya Hala。
蒙古族、滿族、達斡爾族猷佳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尤氏、猷氏,尤氏讀音作yóu(ㄧㄡˊ)。
二、家譜
江蘇蘇州、無錫、鎮江尤氏宗譜二十八卷,(清)尤文浚總纂,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始遷祖為[宋]尤叔保。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圖書館。
福建羅源鑒江,遂初堂鑒江尤氏族譜2012年續。
(1)羅源鑒江鎮鑒江村歷史出過什麼名人擴展閱讀:
尤姓名人:
1、尤思禮:尤姓得姓始祖,閩王王審之的女婿,唐熹宗冊封為駙馬。今福建省南安市省新鎮南廳有唐都尉駙馬尤氏、郡主王氏墓(俗稱駙馬墓)。
2、尤叔保:江蘇無錫人,宋代書畫家、富翁。為人正直,以書畫名世。晚年頗雄於財,其園亭池館,為一時絕勝。
3、尤袤:字延之,號遂初居士,無錫人,南宋詩人、大臣。紹興進士。任泰興令時有政績。累官至禮部尚書兼侍讀。詩與楊萬里、范成大、陸游並稱「南宋四大家」。清尤侗輯有《梁溪遺稿》。
4、尤列:尢(wang)列是廣東順德人。1866年生。與孫中山,楊鶴齡,陳少白等暢談革命,時人稱之為「四大寇」。1936年病逝於南京,著有《四書章句易解》、《四書新案》等。
Ⅱ 有誰知道尤氏家族的歷史!
尋根溯源尤姓來源有三:
1、沈姓改姓而來。據《梁溪漫錄》所載,五代王審知據閩,閩人姓沈姓者為避諱,去水為尤姓。
2、尤姓出自仇姓,尤、仇古音同,且皆為怨義。
3、出自他族改姓而來。清滿洲人姓,世居沽河、遼陽等地;赫哲族尤可勒氏,漢姓為尤;今滿、台灣土著、蒙古、佤、苗、羌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沈思禮,五代時,王審知在福建建立閩國,其女婿沈思禮避他的名諱,便把沈字三點水去掉,改為尤姓。現在福建省南安市南廳有尤(沈)思禮與夫人王郡主的陵墓,俗稱「駙馬墓」。
(2)羅源鑒江鎮鑒江村歷史出過什麼名人擴展閱讀:
姓氏名人
一,尤思禮:尤姓得姓始祖,閩王王審之的女婿,唐熹宗冊封為駙馬。今福建省南安市省新鎮南廳有唐都尉駙馬尤氏、郡主王氏墓(俗稱駙馬墓)。
二,尤叔保:江蘇無錫人,宋代書畫家、富翁。為人正直,以書畫名世。晚年頗雄於財,其園亭池館,為一時絕勝。
三,尤袤:字延之,號遂初居士,無錫人,南宋詩人、大臣。紹興進士。任泰興令時有政績。累官至禮部尚書兼侍讀。詩與楊萬里、范成大、陸游並稱「南宋四大家」。清尤侗輯有《梁溪遺稿》。
四,尤概:尤袤子,宋代官吏、詩人。孝宗時進士,歷任建康府推官、左朝奉郎、太常博士。惜未耆而歿。有《綠雲寮詩草》。
五,尤時泰:江蘇無錫人,宋代名士。曾舉博學鴻詞,授予國子監主簿,其拒絕赴任。後遍游祖國名山大川。壽命長達一百二十餘歲。
Ⅲ 古代人物,蘇仲章的身世
蘇李傳奇
吳川「蘇李」氏的歷史傳說
上院李氏二十四世孫
李國釗
撰寫
2009年
在古代的高州府茂名縣、今日的廣東吳川境內,有一個奇特的「蘇李」姓氏,她已經有500多年歷史了,是一個新生姓氏。蘇李氏的誕生,有一段耐人尋味的傳奇故事。
古時候,在粵西沿海一隅,有一處雙龍入脈之風水寶地、魚米之鄉,令人羨慕。浩瀚的鑒江千里奔流至此稍作
休歇、回頭一望再戀戀轉向西南匯入南海;窈窕的小東江逶迤南行匯合三叉江後來到這里也稍作廻旋再以優美的身姿撲入了大海的懷抱。這個兩江顧盼之地,就是昔日的廣東高州府茂名縣蘇村藍溪小平原。
宋朝年間,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上杭村有一書香之家子弟姓蘇名壽之,仕宦期間,四處游歷,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蘇壽之乃書香門第、仕宦世家,與其父蘇興初均曾為從六品散職文官「儒林郞」,離任後只留長子在原籍,攜二三子遷徙來了這里安居,開始繁衍生息,並因姓而冠名為「蘇村」。日月推移,與蘇壽之一起遷來的兩個兒子,一子無嗣,一子生三個孫子、六個重孫,至此也可算人丁興旺了。
明洪武年間,蘇家的六個重孫都相繼娶了媳婦,可惜均無所出。蘇家本來就家底豐厚,加上在此風水寶地勤奮耕耘,到第三代已是遠近聞名的殷實之家了。當時,蘇家三房六兄弟,已擁有田產千畝,家財百萬,因而外人都叫他們「蘇百萬」。生計無憂,只愁香燈難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蘇
家上下立即陷入了香燈後繼的憂慮之中,府首無策,一籌莫展。於是求神拜佛、占卦問卜,繼而大做善事、厚積功德,以求香燈再續。所幸蘇家排行老三的蘇伯川,娶了門當戶對的化州上院李氏二房長支化州雙牌的邊坡村仕英之閨女李氏為妻,幾年後喜得一愛子。牙
當日,老三蘇伯川這根獨苗的誕生,無疑給蘇家帶來了希望的曙光,蘇家上下頓時喜上眉稍,六家香燈全指望小車成一人接續了。蘇家自然百般呵護,視作掌上明珠,取名叫蘇車成,取意「兒孫如車,滾滾而來;丁財兩旺,事業有成」。
媳婦娘家上院李氏(當時也叫雙牌李氏)在當地也可謂書香門第、仕宦世家、名門望族。李氏娘家得知添了外孫,也皆大歡喜,滿月後頻頻傳來口信,催閨女把外甥寶貝兒抱給外公外婆疼愛一番。但當時交通不便,往返需過山涉水步行40餘里,因而蘇家以孩兒尚小、經不住路途顛簸為借口,遲遲不讓媳婦和寶貝兒回娘家探親。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不知不覺又過了兩年光景,小車成已經兩歲多了,長得象二月的花生苗那麼脆嫩可愛,又象三月的黃麻秧那麼一個勁地長高了。蘇家媳婦耐不住娘家的催促,徵得翁姑及丈夫的同意,那年夏天匆匆便背上寶貝兒回娘家探親去了。
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之禍福,這一去卻生出了千古傳頌的傳奇故事。
從蘇村步行到化州雙牌的邊坡村,路程二十餘華里,荒野小道九曲十八彎,還要過山涉水,時逢六月暑天,孩子在母親的背兜里顛簸了兩三個小時才到了外婆家。此時孩子已汗流浹背、生出滿身痱子,外婆一看疼惜非常,連忙用涼水立即沖洗。這一折騰,驟熱驟冷,小小孩兒哪裡經受得起啊!可憐小車成當夜便發起了高燒,未幾即病重昏厥。於時,李家手忙腳亂、延醫請葯,極盡萬般呵護之能事。無奈當時缺醫少葯,醫術落後,兩三天後,孩子病情愈加嚴重已奄奄一息了,李家遍尋名醫神葯,求神問卜,也已回天乏術,沒過幾天,
可憐的小車成、這蘇家獨苗便夭折了。
也許是命中註定,也許是小車成生來命薄身弱,難以繼承蘇門這六家香燈和百萬家財,悄悄躲避人間去了。但這晴天霹靂,蘇家李氏媳婦哭得死去活來,她的父母也悲痛欲絕、手足無措,怎麼向蘇家交代啊!他們陷入了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鳴的絕望境地。
她哥哥李惟能憨厚誠實,大嫂也勤勞賢慧,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已七八歲,叫文賢,小兒子只有兩歲多,叫文齡。在此突糟災難之際,大嫂一面勸慰著姑姑,一面照顧著兩個孩子,又一面操持著李家的里里外外。於時,未敢回娘家的姑姑就臨時經常替大嫂照顧著兩個孩子,而且特別疼愛小侄子文齡。這文齡,生得結實又乖巧,心生莫明的綣戀和疼愛,每每抱著他,就感到是抱著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未經幾日,這孩子就跟姑姑有了深厚感情,整日只嚷著跟姑姑玩而不理媽媽了。
一日,大嫂從田間收工回來,只見姑
姑抱著孩子站在村邊向東眺望。東面二十里外,是她的本家啊!來時,孩子活蹦亂跳,轉瞬間,只剩下自己孑然一身,回去如何向翁姑和丈夫交待呀!她已陷入了愁雲慘霧恍惚之中。然而,小孩的媽媽怎麼叫喚小文齡,他就是不理,緊緊地依偎在姑姑的懷抱,親熱有加,誠然象一對親母子一樣。
翌日,大嫂將小孩愛姑姑勝過愛自已的事向翁姑說了,翁姑說,此孩子可能同姑姑有緣份。一語點破夢中人,大嫂心想,姑姑遭受如此沉重打擊,何不幫她一把啊!自己有兩個兒子,既然小文齡跟她有緣,就讓孩子跟姑姑去吧!大嫂將想法同不知所措的翁姑和丈夫、姑姑一說,當即人人同意,皆大歡喜!這個大難題也只好這樣化解了。
不幾日,蘇家媳婦揣著復雜的心情、抱著與親生兒年齡相仿的外侄回到蘇村,翁姑、丈夫一看,大驚失色,這哪裡是我們的寶貝車成兒啊!於時,全家嚴厲拷問。無奈,媳婦只得聲淚倶下將原委實情稟報,並說娘家一家
人願讓這孩子繼承蘇家嗣脈。蘇家面對如此殘酷之現實,只可仰天長嘆!看著媳婦抱回的外侄兒,虎背熊腰、目光炯炯、聰穎活潑、天真可愛,於時人人頓生疼愛之情,無奈地接受了這個殘酷的現實,遂改名蘇仲璋,從此保守秘密,視為己出,呵護有加。
蘇仲璋長大後,蘇家延請塾師,供書教學。仲璋一得先輩的良好基因遺傳,先天聰穎,二得蘇家從小教養,鼎力栽培,小小年紀便琴棋詩畫無所不能,刀 槍qiang騎射樣樣精通。十八歲經府試得中秀才,又於明朝癸酉科(1393年)選為拔貢,升任廣東高州府教諭,掌管府地的祭祀、教育事業。
蘇仲璋的孫子蘇賓自小在爺爺身邊長大,深得爺爺的言傳身教和良好氛圍的陶冶,漸漸鋒芒初露,成為十里八鄉有名的「才子」。明朝正統十二年(1447年),蘇賓在全省鄉試中名列前茅,高中舉人。蘇賓中了舉人,十里八鄉奔走相告,多少年來就是府縣也不多見啊!於時官府按例備下賀禮、扛著「肅靜」「迴避」執事牌,一行
報喜隊伍浩浩盪盪向蘇家報喜來了。蘇家接到喜報後,一面接待答謝官府,一面趕快籌備祭品以祭祀祖先,以示光宗耀祖。
蘇家先掛起大紅燈籠,然後齊集全家大小,一齊虔誠祭拜祖先。然而,大家一拜,祖先的神祇牌卻無緣無故從上面跌了下來,緊接著,一陣大風驟起,大紅燈籠也被吹走了。眾人驚愕之餘紛紛究問,這是何故啊?眾人百思不得其解,蘇家老太太只好將蘇賓爺爺蘇仲璋原是李家血脈的原委告訴了大家。後來又有人稟報,大紅燈籠吹到了雙牌李氏的祠堂門口了。大家無不感慨、驚愕,……
話說回來,自從李家將小文齡過繼給蘇家後,文齡的哥哥李文賢只有一個獨子,婚後卻無所出,也就是說,蘇仲璋(李文齡)的父親李惟能也無人繼後了。
蘇賓中了舉人,光宗耀祖了,也延續了蘇家嗣脈,可是李家的李惟能一支卻無人繼後了。於時,李家將一紙訴狀遞上了高州府衙,訴請蘇仲璋的子孫恢復李姓,以繼承李惟能一脈之香
燈。但蘇家也不情願,這蘇家香燈誰繼啊?剛好當時高州府道台也姓蘇,倒也體察民情。蘇道台了解了蘇李兩家的詳細情況後,心生一計,判曰:「若執禮歸宗,蘇氏這香燈誰托,若從權過繼,惟能之血脈無存,惟蘇李雙承,斯為情至義盡!雲雲」。遂判定蘇仲璋及其子孫改姓「蘇李」,既保住了蘇氏之香燈有繼,也申明了李氏之血脈源流。一舉兩得,雙方服判,皆大歡喜!
於是,蘇村自仲璋之後,均改姓為「蘇李」,奇特的「蘇李」氏便由此誕生了。就蘇家而言,蘇村蘇氏俸蘇壽之之父蘇興初為一世祖,仲璋當為六世祖。就李家而言,上院李氏俸李承元公為一世祖,仲璋正好也為六世祖。就「蘇李」氏而言,仲璋就是始祖了。
蘇李賓中了舉人後,依照律例,朝庭敕封蘇李賓上三代(父親蘇李伯廣、祖父蘇李仲璋、繼曾祖父蘇伯川、親曾祖父李惟能)四人均為七品「文林郞」,各享功名,頒布天下。生身之本、養育之恩,均成正果,情理所至,鄉間傳頌。
蘇李賓入仕升任宜山縣教諭後,為感宗德,在蘇村捐建了祠堂,「上座後寢立蘇氏四代以報恩,中座正寢立本宗七代以報本」。後來,蘇家留在福建的蘇壽之的長子第十世孫、明朝進士、廣東嶺西參政蘇宇庶溯流歸祠,作了一副對聯留在蘇村宗祠內,現今尚存,例證了這段傳奇故事。其聯曰:
艱嗣昔年姑育侄
發祥今日李承蘇
明朝景泰年間,舉人蘇李賓又在化州城捐建上院李氏大宗祠。後來不久,蘇李氏又有後人遷徙藍溪、那陵等地,繁衍三十幾個自然村,人口發展迅猛,形成了吳川境內聞名遐邇的大村大族。
今日,蘇李氏村民已大部分都改寫為李姓,也有人沿用「蘇李」,各取所便。歷來,「蘇李」氏都與上院李氏共修族譜,在族譜里,「蘇李」氏之源由均有清楚記載。
幾百年來,蘇李氏與上院李氏不忘一家之親,一起敬宗祭祖,一起撐持族事,情同手足,傳為千古美談。
Ⅳ 羅源縣姓於的哪個鄉鎮
福州羅源林姓
羅源林姓:林,為縣內第二大姓,1988年有27961人,分居各鄉鎮,人數以松山鄉為最多。
林姓在宋代入居羅源的有中房鄉林家林姓,宋元v三年(1088年)林和自寧德縣白鶴鉤魚嶺遷居縣境河陽井隴頭,明洪武四年(1371年)林宗保析居林家;
起步鎮南山、杭山、中房鄉馬趾洋林姓,始祖林敬發,宋紹聖二年(1095年)自古田縣杉洋鄉梨洋村遷來,先卜居紅袍里,其後子孫分居以上各地;
白塔鄉鳳坂林姓,宋嘉定五年(1212年)由古田來縣定居後坑,明初遷居鳳坂。
元代入居的有松山鄉渡頭禹步和巽嶼林姓,始祖林長枝,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從莆田縣尊賢里北螺村來,初居今白塔鄉窒等地,其長子次子後來分別定居渡頭、巽嶼,外洋林姓是巽嶼林的分支。
明代入居的有縣城井巷林姓,始祖林榮軒,明萬曆間(1573~1619年)從莆田涵江來縣經商;
飛竹鄉潘洋廷洋林姓,始祖林萱茂自古田縣來;
鑒江林姓,始祖林斯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自霞浦縣會洋村來。
清代入居的有碧里鄉新澳林姓,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林嘉哲自福清縣海口鄉來;
飛竹鄉西祿林姓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林國節自古田縣亭坂來。 來縣年代不明的有:
中房鄉沙坂林姓(始祖林文玄從古田縣杉洋鄉梨園村來,今傳23世);
洪洋鄉洪洋、阮G、篙尾、皇萬,起步鎮南山、後坂,飛竹鄉下庄等林姓皆源於沙坂;
飛竹鄉溪坪、外坂林姓(始祖白眉、紅眉兄弟從古田縣三十七都林洋村來,分別卜居溪坪、外坂,今溪坪傳21世,外坂傳25世);
起步鎮港頭林姓(始祖林克安自寧德縣飛鸞鄉梅溪村來,今傳25世);
洪洋鄉漳溪、曹營林姓(先世鍾氏系畲族從江西吉水縣定居漳溪,四世時招贅漢人林子榮為婿,改姓「鍾林」,到第九世分支曹營,再改林姓。今漳溪傳17世)。
Ⅳ 鑒江鎮的歷史沿革
鑒江是羅源縣東部沿海歷史名鎮。鑒江原屬連江縣、招賢之地,早在宋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就開始劃歸羅源縣治域管轄,名賢二里。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為抗禦倭寇侵擾,明朝政府及村人在此修建鑒江古城,建設海防邊關,為羅源縣東部海防重鎮。海上鑒江,名聞遐邇。現全鎮轄9個行政村,36個自然村(其中2個純漁業村、3個半漁業村、1個畲族村、4個老區基點村),截至2008年總人口1.5萬多人,其中鑒江鎮區居民近1萬人。
Ⅵ 尤氏輩分排行
尤姓是南中國的姓氏,始自10世紀,在百家姓中排第19,在當代姓氏中排第124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多生活在南中國一帶。尤[尤、尢、怣、郵,讀音作yóu(ㄧㄡˊ),亦可讀作qíu(ㄑㄧㄡˊ)]
尤姓氏始祖:
聃季。又稱冉季載,姬姓,為黃帝後裔,周文王第十子。周初,武王駕崩後,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旦攝政。當時的三監(即霍叔、管叔、蔡叔)很是不服,商紂王之子武庚於是乘機勾結三監,聯合東方夷族進行反叛。在這次平叛斗爭中,聃季立下大功。戰後,周公旦將這位有才華的弟弟舉為周天子的司空,成王後又將他封於沈,建立了沈國。後世子孫以國為氏,稱沈姓。五代時,王潮、王審知入閩,後王審知建立閩國,稱閩王。因沈與審同音,為避諱,沈姓去掉水旁,改稱尤姓,但念念不忘尤為沈姓所改,故尊沈姓的得姓始祖聃季為尤姓的得姓始祖。
尤氏分布:
尤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人口約九十八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61%左右。沈姓郡望有二:吳興和汝南,而吳興(今浙江省)地處閩地,沈改尤後,吳興郡自此成為尤姓郡望,但在北宋時,尤姓族人並不多,直至宋真宗天禧年期(1017年—1022年),其後人才開始大舉繁衍,《常州府志》記載,宋真宗時,泉州晉江人尤叔保舉家遷往浙江常州府無錫,子大公,孫尤輝,曾孫尤著,玄孫尤袤、尤梁,尤袤子尤概,孫尤火育、尤耀,曾孫尤冰寮均名載史冊。
尤氏世系:
思禮公(尤氏始祖、駙馬公)——2世:志威公——3世:美公、構公(文簡祖)——4世:宋公——5世:叔保公——6世:有終公——7世:陽秋公——8世:雲耕公——9世:文簡公(尤袤)——10世:鵬公(佳蕃一世祖)、異公(泉州市卿田派)、宜中公(福州市羅源鑒江)、賢公(長樂一世祖)、忠公——11世:思宗公——12世:宏公——13世:無咎公——14世:義公——15世:惠公——16世:君實公——17世:天保公——18世:信公——19世:義端公——20世:佛惠公(毅然公,南廳一世祖)
泉州卿田尤氏的字輩是(1-6無字輩),7世起為:公、侯、伯、子、開、基、茂、奕、世、傳、芳、祖、澤、長、錫、疇、祉、大、吉、祥、孫、謀、貽、厥、克、壽(守)、永(道)、昌
另:泉州其他各地尤氏分支始祖如下:
晉江佳潘、庵前之祖為17世長孫
泉州安內之祖為18世佛佑
郡東之祖為17世仕銘
郡西之祖為18世庚生
御里之祖18世仕斌
筍江、郡南之祖為19世隗齊
永春之祖為18世公安
浙江省台州市之祖令聞公之子志學
尤氏家譜:
江蘇蘇州、常州、鎮江尤氏宗譜二十八卷,(清)尤文浚總纂,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始遷祖為[宋]尤叔保。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圖書館。
福建羅源鑒江,遂初堂鑒江尤氏族譜2012年續
尤氏字輩:
福建羅源鑒江尤氏二十一世起泰字諱康字表:
諱:泰永慶昌榮望世裔興隆廣紹功修安善景,初學名諱照此;
字:康華昭益盛觀宗支蔚起長傳道學治平時,長大立字照此。
河南欒川尤氏字輩:「中文世榜三振步永長安」。
河南信陽尤氏字輩:「啟乃學士光其寶鼎萬事道明國朝之慶,尤姓歷史不是很久遠,距今約1000多年」
河南尤氏字輩:「大元金花鳳,熙克守宗,永樹其升。」
湖北荊州尤氏字輩:「光啟大明國清開太運何順永占祥忠德傳家遠純緒世克昌」。
湖北松滋尤氏字輩:「昌光中興國運萬年兆祥」。
湖北襄樊尤氏字輩:「俊休士明德文光昌裔以學尚志立朝綱不偏常永遠在宗祖紊自有平安樂家祥」。
湖北棗陽尤氏字輩:「心丹兆嗣」。
山東濟南尤氏字輩:「文廣書忠金」。
山東威海、榮成尤氏字輩:「培學全華宗」。
山東臨沂尤氏字輩:「宗維從步文培元祥」。
山東濰坊高密尤氏字輩:「盛明世傳久」。
內蒙古奈曼旗白音昌尤氏字輩:「建景慶姿樂,俊世鳳澤增」。
江蘇連雲港尤氏字輩:「宗振幫傳永康」。
江蘇鹽城東台尤氏字輩:「長昌維俊東」。
福建泉州卿田、洛江尤氏字輩:「公侯伯子開基茂奕世傳芳祖澤長錫疇祉大吉祥孫謀貽厥克壽(守)永(道)昌」。
福建福州、長樂尤氏字輩:「兆振德光傑」。
安徽涇縣、繁昌尤氏字輩:「仁德本良善」。
安徽五河、泗縣尤氏字輩:「風勝登本茂修培基起良」。
重慶萬盛尤氏字輩:
長房一支派:「天賜嘉祥運兆洪芳(章)春(坤)廣(雷)延殿發達時長」;
長房二支派:「為文嘉祥能重書香勤敦善舉建樹超常」;
長房二支派:「為文嘉賢以志紹聯共遵成憲富貴成全」;
二~五房支派:「為文光大賢才學振名元輔佐開周治新法定宗傳」。
河北阜城尤氏字輩:「風萬振蘭」。
浙江雲和尤氏字輩:「昌茂丁賢信」。
廣東湛江尤氏字輩:「德紹宗永傳興家裕」。
遼寧岫岩尤氏字輩:「美(倫)炳震啟德澤廣」。
貴州遵義尤氏字輩:「祿永康正思朝廷雲忠太」。
貴州安順尤氏字輩:「啟夢應天大,文武國光高,金玉榮貴美,世代奉朝鮮」。
貴州望謨尤氏字輩(麻山、樂旺一帶尤姓使用):「崇禎國登,天賜嘉祥,福祿永昌」
貴州望謨尤氏字輩(新屯羊玉尤姓使用):「啟大興國,登天萬盛,永遠太平」
天津尤氏一支字輩:「德福尚開寶兆光洪(才)」。
Ⅶ 尤姓的字輩
福建羅源鑒江尤氏二十一世起泰字諱康字表:
諱:泰永慶昌榮望世裔興隆廣紹功修安善景,初學名諱照此;
字:康華昭益盛觀宗支蔚起長傳道學治平時,長大立字照此。
河南欒川尤氏字輩:「中文世榜三振步永長安」。
河南信陽尤氏字輩:「啟乃學士光其寶鼎萬事道明國朝之慶,尤姓歷史不是很久遠,距今約1000多年」
河南尤氏字輩:「大元金花鳳,熙克守宗,永樹其升。」
湖北荊州尤氏字輩:「光啟大明國清開太運何順永占祥忠德傳家遠純緒世克昌」。
湖北松滋尤氏字輩:「昌光中興國運萬年兆祥」。
湖北襄樊尤氏字輩:「俊休士明德文光昌裔以學尚志立朝綱不偏常永遠在宗祖紊自有平安樂家祥」。
湖北棗陽尤氏字輩:「心丹兆嗣」。
山東濟南尤氏字輩:「文廣書忠金」。
山東威海、榮成尤氏字輩:「培學全華宗」。
山東臨沂尤氏字輩:「宗維從步文培元祥」。
山東濰坊高密尤氏字輩:「盛明世傳久」。
內蒙古奈曼旗白音昌尤氏字輩:「建景慶姿樂,俊世鳳澤增」。
江蘇連雲港尤氏字輩:「宗振幫傳永康」。
江蘇鹽城東台尤氏字輩:「長昌維俊東」。
福建泉州卿田、洛江尤氏字輩:「公侯伯子開基茂奕世傳芳祖澤長錫疇祉大吉祥孫謀貽厥克壽(守)永(道)昌」。
福建福州、長樂尤氏字輩:「兆振德光傑」。
安徽涇縣、繁昌尤氏字輩:「仁德本良善」。
安徽五河、泗縣尤氏字輩:「風勝登本茂修培基起良」。
重慶萬盛尤氏字輩:
長房一支派:「天賜嘉祥運兆洪芳(章)春(坤)廣(雷)延殿發達時長」;
長房二支派:「為文嘉祥能重書香勤敦善舉建樹超常」;
長房二支派:「為文嘉賢以志紹聯共遵成憲富貴成全」;
二~五房支派:「為文光大賢才學振名元輔佐開周治新法定宗傳」。
河北阜城尤氏字輩:「風萬振蘭」。
浙江雲和尤氏字輩:「昌茂丁賢信」。
廣東湛江尤氏字輩:「德紹宗永傳興家裕」。
遼寧岫岩尤氏字輩:「美(倫)炳震啟德澤廣」。
貴州遵義尤氏字輩:「祿永康正思朝廷雲忠太」。
貴州安順尤氏字輩:「啟夢應天大,文武國光高,金玉榮貴美,世代奉朝鮮」。
貴州望謨尤氏字輩(麻山、樂旺一帶尤姓使用):「崇禎國登,天賜嘉祥,福祿永昌」;
貴州望謨尤氏字輩(新屯羊玉尤姓使用):「啟大興國,登天萬盛,永遠太平」
天津尤氏一支字輩:「德福尚開寶兆光洪(才)」。
四川宜賓尤氏字輩:祖上在順治年間由湖北麻城縣孝感鄉王家溝遷入四川屏山大乘(戴城市)。名璉。字輩如下。璉紹仕志大,光天德正明。永敦長春府,世代顯昌榮。現後人分布在四川屏山大乘,宜賓縣大塔。宜賓市。北京海淀區。
Ⅷ 羅源黃姓的歷史和由來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黃國(今河南信陽地區潢川縣),黃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
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新唐書》中有"邕管(在廣西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其實,此支黃氏乃是黃國遺民的後裔。
黃,為縣內第三大姓,1988年有20323人,廣泛分布於各鄉鎮,而以起步鎮3414人為最多。
宋代來縣定居的黃姓有:中房鄉嶺兜黃姓,始祖黃珠,宋建隆三年(962年)自古田縣黃坂來。中房鄉柏山黃姓,始祖黃潤,宋元佑間(1086~1093年)自古田縣鶴塘鄉鶴山村來。南溪黃姓,始祖黃執躬系自河南固始縣入閩的邵武黃膺12世孫,宋大觀二年(1108年)自古田縣遷居羅源縣城。起步鎮長治、硋窯、歐厝里、安下,白塔鄉浿溪、尖山、鳳坂,西蘭鄉施浿、嶺尾店、後路、黃岩、壽橋、許洋,飛竹鄉上梧桐、後園,霍口鄉岐峰,洪洋鄉石塘、後洋,中房鄉吉漈、靈峰洋、乾溪、沙坂,松山鄉西灣,及鑒江等地黃姓皆其分支。橋東黃姓,始祖黃惟則,古田縣杉洋鄉璜溪村人,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前因應試入羅源籍,居縣城;中房鄉滿盾黃姓,始祖黃廷,宋淳熙二年(1175年)從古田縣鶴塘遷來。皇萬黃姓,遠祖於宋代從古田縣鶴塘遷居縣境黃家塆,明初,黃宗興從黃家塆徙居皇萬。白塔鄉祥樓黃姓,始祖黃爾達湖北安陸縣人,宋德佑元年(1275年)從永嘉縣令任上致仕,隱居祥樓。
明清時期來縣定居的黃姓有:飛竹鄉倉前黃姓,始祖黃長源,明初自古田縣鶴塘遷入縣內斌溪,明萬曆元年(1573年)黃應輝、黃應賢移居倉前;松山鄉岐後黃姓,始祖黃天祿,明成化間(1465~1487年)自寧德縣霍童村遷來;起步鎮高洋、起步街等處黃姓都源自岐後;飛竹鄉秀嶺黃姓,始祖黃能增,清光緒22年(1896年)自古田縣善德院遷來。
Ⅸ 湛江吳川市奇艷宗親孫賓廟的來歷
摘要 湛江吳川市奇艷宗親孫賓廟的來歷:吳川孫姓始祖「梅心公」在雷州教諭(縣志記「教諭」;族譜記「教授」)任期結束後返鄉途中,心慕吳川地靈人傑,途經遂溪及唐基一路北上後,初始擇居油麻坡。在鑒江東南岸,黃昏時分常可望見西北岸某地上空雲興霞蔚,紅霞奇光漫天、色彩鮮艷奪目,景象瑰奇艷麗無比。久而久之,人們便稱之為「奇艷地」。某日,梅心公過江探境,發現「奇艷地」依江漸起,凸成矮坡,坡邊積水有塘,坡北一望平川、土地肥沃,想必是個可安居、宜耕讀之福地,遂舉家再遷卜居於「奇艷地」,並名為「奇艷村」。其中,奇艷村的「孫臏廟」祀奉「孫臏太祖」。
Ⅹ 家鄉的鑒江
大自然恩賜吳川一條多彩而迷人的鑒江。正如吳川一位著名作家說的一樣,梅城的美,美在得天獨厚地擁有鑒江。水是生命之源,梅城與隔海村都是緊緊地依偎著鑒江兩岸選址而建的。就像母親擁抱著自己的寶貝孩兒一樣,深情地擁抱著鑒江。雖然它不像山澗小溪那樣淙淙歌唱,幽雅迷人,但也不像長江大海那樣濤卷浪急,驚天動地。江上一座經歷了幾十個春秋的閘橋矗立著,橋頂上的幾間小鐵皮屋俯視著江面,深綠的江水被閘隔在上游,在橋閘處形成落差。水直瀉而下,在日光下閃著銀光,像瀑布,發出巨大的聲響。若是夜深人靜,在村的另一頭也能聽到這響聲,聽著它,你會很快酣然入睡。
炎熱的夏天,鑒江成了孩子們的樂園,記得兒時每天中午,我們三五成群偷偷地溜到江邊,衣服一脫,撲通地鑽進水裡,嘿!真痛快,像吃了塊涼西瓜。我們在江里游啊鬧啊,什麼事情都拋到腦後去了,整個江面都滾動著我們無憂無慮的歡聲笑語。游累了,玩夠了,我們就爬上岸,躺在草地上,耳聽江水的流動,樹上的蟬鳴。仰望藍色的天空,浮動的白雲……涼風陣陣,是多麼愜意啊!
有時候,岸邊的馬尾松上的知了像唱歌,又像吵架,鬧個不停。我們便拿來長竹竿,一端粘上用煤油浸了好幾天的生膠,慢慢地伸著竹竿對准知了,將近時,猛一用力,正在叫得入神的知了糊塗地被粘住了翅膀,倒下竹竿,另一個夥伴蹦跳著接應戰利品,竹竿又對准下一個目標。一個多小時的戰斗,換來了好幾十隻知了,留下幾個玩的,其餘的被撕掉翅膀,用花生油炒熟成了我們口中的野味。
最有意思的是在鑒江上舉行的一年一度的龍舟邀請賽。賽龍舟這天,從江心島到水口渡大橋兩岸,擠滿著觀賞排龍船的群眾,那咚咚的鼓聲、嘿嘿的吆喝聲及兩岸的歡呼聲此起彼落,真熱鬧極了。
雖然近年鑒江兩岸建起了一座座高樓大廈,岸邊也修築了筆直的沿江水泥路了,江中的竹排、烏篷船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機帆船和快艇,但鑒江吸引孩子們的魅力依然不減當年。
啊,美麗的鑒江!您滋潤著綠色的田野,孕育著金黃色的果實,也哺育了我,不是嗎?江水清清的,給予我潔凈,凈化了我的靈魂,使我時常體會到家鄉的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