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淳的歷史
高淳縣為南京市下轄的一個縣,地處南京市南部。東鄰江蘇省溧陽市,南接安徽的宣城市宣州區、郎溪縣,西臨當塗縣,北臨溧水縣。境內西部為水網圩區,東部為丘陵山區,全境為固城湖、石臼湖和水陽江環抱,是首批「國家級生態示範區」。陸路直上寧高高速,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45公里,寧望一級公路、蕪太公路直達寧杭高速;水路西進長江黃金水道,東連太湖蘇南水網,區位特點十分鮮明。
❷ 高淳名字的來由
縣名「高淳」有三種說法
高淳原先屬於溧水縣,地處溧水縣的西南邊。全縣面積八百多平方公里,三面環水,歷來有「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說法。現境南有固城湖(又稱小南湖),西有丹陽湖、北有石臼湖。沿湖灘地圍成良田萬傾,湖中水產品更是十分豐富,當年曾被稱為溧水縣的「糧倉」、「金庫」。那時候,溧水縣衙已經從開化城(今高淳境內,距固城東二十里)遷到了在城鎮(今溧水永陽鎮)。縣城距西部圩區相距百里之遙,又隔山隔水,來去很不方便。老百姓要上縣城完糧納稅,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走陸路,向北翻過一座座山崗,穿過一條條羊腸小道。路不但難走,還要擔心野獸傷人,土匪打劫;另一條是走水路,撐船橫渡波濤滾滾的石臼湖。倘遇狂風惡浪,翻船落水,便有葬身魚腹的可能。總之,走陸路難上之難,行水路又擔驚受怕。這難那也難,難煞了當地的百姓。大家要求分縣的呼聲越來越高。溧水縣衙的老爺們捨不得放棄現成的「糧倉」、「金庫」,把西鄉百姓的呼聲當作耳邊風,根本不買帳。到了明弘治四年(1491年),本地有三位年輕的讀書人,看到家鄉父老每到完糧納稅就叫苦連天,心裡很難過,就挺身而出,聯手為民請命。他們越級上書應天府,舉出一樁樁事實,提出一條條理由,請求將溧水西南七鄉一鎮(即崇教、立信、永豐、永成、游山、唐昌、安興七鄉和高淳鎮)劃出,另建一縣。應天丞冀綺對溧水西鄉百姓要求分縣的呼聲有耳聞,這次接到****書後,格外引起重視,馬上派人下來調查。調查結果,證明****書所寫的情況屬實,建議可行。於是冀綺便以「地曠難制」為理由,向當時的明孝宗奏本,請求批准劃溧水縣西南七鄉一鎮另建一縣。到這時,溧水分縣的事總算「通了天」。消息傳來,萬眾歡騰,那三位大膽上書的熱血青年,也自然成了眾人議論的焦點。湊巧這三位青年的名字後邊都有一個「三」字,其中一位叫劉鑒三,一位叫夏佑三,另一位叫孔份三,因此高淳民間流傳著「三三分縣」的說法。 應天府丞冀綺的奏章遞上去後,孝宗皇帝覺得「地曠難制」不能不加以重視,於是就提筆簽上了「准奏」二字。關於縣名,奏章上提的是「淳化」,孝宗認為不妥,理由是當時山西也有個淳化縣,兩縣重名,會帶來不應有的麻煩。既然不妥,就得改名。改什麼好呢?孝宗看到奏章上有「縣治擬設高淳鎮」一句,覺的「高淳」二字不錯,就御批「以『高淳』命名」。因為有這個插曲,所以後代人每提起縣名,就有「初擬淳化,欽定高淳」的說法。 說到高淳鎮,確實是一座美麗富饒的水鄉古鎮。它緊靠一望無際的古丹陽湖,是湖東北的一快山丘高地,又名鎮山。古鎮何時行成,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南宋詩人范成大寫過一首《高淳道中》的詩,詩中寫道:「路人高淳麥更深,草泥沾潤馬駿駿。雨歸隴首雲凝黛,日漏石滲金。老柳不春花自蔓,古祠無壁樹空陰。一簞足屬前村店,滾滾炊煙起竹林。」從詩中所描寫的情景看,說明這里早在宋代就是一處人煙稠密的山村集市,至少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建縣後,縣名「欽定高淳」,鎮名就改為「淳溪」,以鎮山下的一條溪流命名。
原來的鎮名「高淳」二字究竟是什麼含義,歷來有三種說法。
一種說話是:街是建在鎮山之上,是一處湖濱高阜;山下有一條叫淳溪的山河,自北向南經青龍橋、大通橋流入固城湖,再向西與官溪河會合。溪水環山流過,猶如玉帶金鎖。這樣的地形地貌,古人認為是一塊「活地」,一塊風水寶地。居住在這里,倚山臨水,山水相映,可保財源茂盛,人丁興旺。因此,便取「高阜」與「淳溪」的第一個字,命名「高淳」。隨著時間一年年過去,滄海變桑田,以前的那條淳溪河,如今已找不到影蹤,只有官溪河邊的一條古街,店堂依舊,古色古香,還保留來江南古鎮的特色。
第二種說法是:居住在湖濱高阜的百姓,長年接納山水秀氣,過著清靜自在猶如世外桃源的日子,民性淳厚,風俗古樸。於是就取「地高」、「民淳」的最後一個字,命名「高淳」。 說起高淳民風淳樸,既有很深的歷史根源,也與當地獨特的自然、社會環境有關,並非自吹自擂。民國初年,有四位國民黨中央政治大學畢業生到高淳掛職鍛煉,體察民情。當他們經過一番調查考察後,得出一個共同的看法,說高淳有「三小三多」。哪「三小三多」?即「小橋渡口多,小腳女人多,小廟祠堂多」。話雖說得有點片面,但話中卻道出了高淳當時的現狀和實情。 小橋渡口多,反映了高淳依山傍水,河汊縱橫,一派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幽美環境。同時也反映出地方交通不暢、交往不便的落後一面。 小腳女人多,反映了在封建制度已被摧垮,社會風氣發生了根本變化的民國初年,地區偏僻的高淳,封建殘余、舊風陋俗,依然根深蒂固。女子「裹腳」的陋習,雖為廣大婦女所痛恨,但敢站出來反抗的畢竟少數。女孩子們拗不過封建禮教的壓力,不得不含淚讓大人用長長的白布條,將粉嫩的腳掌一層一層裹起來,硬是在承受長年累月的痛苦煎熬後,擠壓出一雙「三寸金蓮」。從此走起路來一扭一拐,十分不便。這在當時,不以為苦,反以為美,叫現代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時至民國初年,外界都在轟轟烈烈地革故鼎新,破舊俗,立新風,而高淳的女子還仍舊扭著一雙小腳在走路,可見地方訊息是咋樣的閉塞,百姓思想又是何等守舊。 小廟祠堂多,反映了舊社會高淳宗族、宗教勢力滲透極深,影響極大。首先是宗教勢力很大。高淳百姓多聚族而居,一村一姓,很少雜姓。幾乎村村有家廟,處處有祠堂。同宗的人遇到不公不法的事,大都不願上縣衙告狀申訴,而只肯到本姓祠堂里評理。祠堂里族長的權力很大,族規很嚴。觸犯族規的人,輕者受罰,重者處死,家法替代國法。其次是信教和迷信鬼神的人不少。佛、道二教傳入高淳的歷史比較長,佛教可追溯到漢代,道教最遲起願於晉代,均有史料作證。因為百姓中信佛信道的人多,所以廟宇庵堂遍布全縣各個村鎮,香火極盛。有迷信思想的人認為,人生禍福都是命中註定,一切聽天由命。抱著這種消極的處世態度,人的心理上必然發生畸變,變的遇事瑾小慎微,性情溫良恭順。性淳固然是好事,但守舊就明顯是缺陷。 再說,儒教的滲透,儒家「忠孝仁義」、「三綱五常」等封建禮教的影響,也是高淳民風淳樸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相傳孔子適楚時上過游山,在游山上設壇講學,傳播儒家思想,在當地留下很深的影響。特別是西漢末年和北宋末年,內亂外患不斷發生,大批士大夫,帶著家眷隨駕南遷,有許多就選擇在山青水秀的高淳安家落戶。這些人到高淳後,大興教育,辦儒學、建義塾,廣泛傳播孔孟之道,更使儒家思想在在高淳人民心中深深紮根。過去有不少在高淳當過縣令的文人,做起文章來,一致贊嘆高淳民風淳樸,社會安定。他們感到在高淳當縣令,只要取得地方士紳、族長的支持,就不必為審不完理不清的官司而煩惱。平時找幾個地方士紳喝茶寫寫詩,愜意得很。有的縣官一任再任,覺得在這里當官有一種難得的輕松感、悠閑感。
「高淳」二字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居住在湖濱高阜的百姓,有丹陽、固城、石臼三湖環抱,有游山、花山、九龍山諸山依靠,既可得山利,有可享水福。為了表達這個意思,人們取「高」字表示百姓居住的地方是在高崗之上,取「淳」字表示居住在高阜的百姓可以「享三湖之福」。何謂「享三湖之福」?就是取淳字的「三點水的偏旁」表示三湖,聯上右邊的「享」字構成「享三湖之福」的意思。
❸ 高淳老街的由來或來歷
高淳老街的由來:
古時候陸上交通不方便,而水上運輸卻十分發達,並且凡是臨近碼頭、港口的地區都較為繁榮,高淳歷史上就是有名的魚米之鄉。
淳溪老街就緊靠高淳當時最繁忙的一條漕運通道官溪河,在宋代,官溪河碼頭停靠的船隻長達數里,歷來是與蕪湖、無錫齊名的米市之一。
官溪河上通蕪湖、安慶,下達蘇州、杭州,是太湖水系中蘇杭地區通往長江下游的安徽、江西、湖北等地距離最近,也是最安全的咽喉水路。
碼頭上南北貨物繁多,東西客商雲集,成為商業活動頻繁之地。因為老街商業的繁榮,為商業活動提供服務的其它行業也迅速發展起來,在明清時代,老街已日臻完善成為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集商貿、飲食、風俗為一體的商業街市。
(3)高淳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高淳老街始建於明代,後經明清兩代500多年的不斷添磚加瓦,逐漸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條長800餘米的街道,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
是華東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街,有著金陵第二夫子廟、金陵第一古街的美譽。老街兩側分布著成片的明清建築群,老街東西全長800餘米,因呈一字形,又被稱為一字街。
粉牆青瓦,飛檐翹角,造型既有皖南徽派風貌,又具有鮮明的地方傳統風格,充滿了古色古香的味道。比較有特色的是,老街道路中間是用粉紅色的胭脂石橫向鋪設。
兩邊用青條石縱向圍繞,整條街面色鮮艷,整齊美觀,色調和諧,歷經八百年風吹雨打,人行車壓,依然堅固耐用。
老街兩側商鋪林立,現存300多間商鋪,呈合面式店房,建築為磚木結構,上下二層,只要經營當地特產,很少能看到旅遊紀念品,少了浮躁的商業氣息。
❹ 高淳區的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吳王余祭在離今高淳區城東面十五公里的地方築「子羅城」。因城高堅固取名「固城」 ,即今固城鎮 。並以此為基礎設立「瀨渚邑」。因為古中江又名「瀨水」,固城就建在中江北岸的沙灘上,所以取名「瀨渚」。三年後楚靈王下固城。楚平王為太子時據守固城,後人又把固城叫做「楚王城」。
周景王五年(公元前540年),吳遷其邑於陵平山下,名陵平。十六年(公元前529年),楚國又攻打吳國,並奪取、佔領陵平,更名平陵。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吳國攻下固城。進城後,伍子胥下令燒毀城內所有殿宇樓閣。史書記載:「吳伐楚燒固城,大火逾月未熄。」固城成了一片焦土。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打敗吳國,固城被越軍佔領,劃到了越國的會稽郡。
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國打敗越國,固城再屬於楚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改瀨渚邑為溧陽縣,因地處瀨水的北岸,「瀨」與「溧」古音相通,古人又習慣以水之北為「陽」,這是高淳置縣開始。縣境范圍含今高淳區、溧陽市全境及溧水區南境,縣治今在固城鎮。秦初到東漢四百多年間,固城是今高淳區、溧陽市、溧水區南境所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三國吳時,廢溧陽縣建制,作為屯田之用,在原縣境東部置永平縣(今溧陽市境內),治今溧陽市城南古縣村附近,是今溧陽市內設縣之始。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除永世縣地外,又恢復設立溧陽縣,屬丹陽郡。
隋時,廢永世縣並入溧陽縣;不久溧陽縣並(古)丹陽縣(縣治在今江寧小丹陽鎮)東部區域,改稱溧水縣,最初縣治改在今高淳開化,後遷至今溧水區永陽;此時的溧水縣轄區除了包括秦置溧陽縣整個區域外,還包括(古)丹陽縣東部地區。至此高淳使用長達810年的溧陽縣之名終結。
唐朝(620年)分溧水縣東部地區異地置溧陽縣,即今溧陽市的前身,縣治初在今溧陽市舊縣村。
明孝宗朱佑樘的弘治四年(1491年)高淳建縣。
明朝弘治年間從溧水縣分出置高淳縣至今,縣治為淳溪鎮,屬應天府。縣因高淳古鎮而得名。高淳鎮即今淳溪鎮。
清,改明應天府為江寧府,高淳屬之。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期間,高淳縣屬天京省江寧郡。
清同治三年(1864年),陷天京,高淳復屬江寧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高淳縣隸江蘇省。
1914年,於省、縣兩級間設道,高淳屬江蘇省金陵道。
1927年,廢道,縣隸於江蘇省。
1934年,江蘇省實行行政區督察制,高淳縣屬溧陽行政督察區。
1935年9月,改屬第十行政督察區(駐江寧)。
1937年12月7日,侵華日軍陷高淳縣城,建立偽政權;民國高淳縣政府撤至第五區青桂塘,受江南行署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49年5月2日,屬於蘇南行政公署鎮江地區專員公署領導。
1953年1月,撤銷蘇南行政區,成立江蘇省,高淳縣屬江蘇省鎮江專區;1958年改為常州專區,高淳屬之。
1959年,改為鎮江專區,高淳縣屬鎮江專區。
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高淳縣由鎮江專區劃回南京市管轄。
2013年2月,經國務院、省政府批復同意:撤銷高淳縣,設立南京市高淳區,以原高淳縣的行政區域為南京市高淳區的行政區域。
2013年5月,高淳區新晉「國保」有兩處,是薛城遺址和固城遺址。
2015年7月,淳溪鎮、古柏鎮撤鎮設街:撤銷南京市高淳區淳溪鎮,以原淳溪鎮行政區域設立高淳區淳溪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駐北嶺路219號;撤銷南京市高淳區古柏鎮,以原古柏鎮行政區域設立高淳區古柏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駐韓村集鎮。
❺ 高淳有什麼民間傳說
1、高淳縣椏溪鎮北界有一座山,叫金山,又名荊山。史書記載,和氏璧產自湖北荊山。相傳金山上也有一座卞和墓,並挖掘出一塊墓碑。文革中,這塊墓碑被附近的董家塘村民砌做了水埠,後來不知去向。山北又有一座山,獨坐平地之上,叫做望玉山。
以前,有個叫卞和的人,住在金山腳下。他每天在太陽落山的時候,總看見山上有一道亮光。他很奇怪,就天天看。他看見一隻鳳凰飛來,每次都歇在一塊石頭上。這塊石頭發光發亮。他想,這肯定是塊寶石,就一心想取到手。他爬到山上,方向又找不準了,找不出到底是哪一塊石頭。
後來,他就爬到金山對面的那座高山上,天天望,看鳳凰到底歇在那塊石頭上。他望呀望,望了兩年零八個月,才認清這塊寶石的位置。卞和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把石頭從山上弄下來,送到京城裡,獻給楚王。楚王看了是塊普普通通的石頭,就降他欺君之罪,鋸掉了他的雙腳。
卞和一心獻寶,他不悔自己失去了雙腳,只恨滿朝沒有一個識寶的人。他又第二、第三次獻寶,這才感動了忠臣,啟奏楚王:「不如派石匠打開看看。」楚王就招來一個很有名的石匠,把石頭打開,裡面真的有一塊又大又亮的寶玉。楚王非常高興,封卞和做大官,卞和不願意。楚王賜名得寶玉的山叫金山,卞和又奏請把金山對面他天天望玉的山封為望玉山。
2、高淳縣固城湖邊有個楚王城遺址,那裡有兩個相鄰的小水塘,一個清得能看見游魚,一個混得好像泥湯,兩個塘中間隔著一條一人走的小路。傳說很早很早,吳王在這里建了一座城,不久,被楚王攻佔。那時候,楚靈王在這里做了不少好事,老百姓都很擁戴他;他死後,百姓就建了一座廟來紀念他。
楚王廟香火很旺,天天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楚靈王生前愛做好事,死後還愛護著人們,凡是來燒香的,總是有求必應,來進香的人,得了好處,個個感激靈王。楚靈王坐在廟殿上眉開眼笑,得意得很哩。這天有個愁眉苦臉的人進來燒香,朝靈王神像一跪,抱怨開了:「楚靈王呀楚靈王,人人說你好,我說你不好,說你壞,壞得很。」
楚靈王不僅一愣,臉漲得通紅,心裡想這人有什麼毛病,細一聽,那人又罵開了:「楚靈王呀楚靈王,你是只認香火不認人,不管好人壞人,總是有求必應。要是壞人做了壞事,強盜搶了東西,都來求你保佑,你也答應,好人不是遭殃了嗎?你這個瞎了眼的傢伙,簡直好歹不分!」
楚靈王好像被當頭澆了一盆涼水,醒悟過來,氣得雙腳一跺,結果廟門口小路兩邊頓時被跺出兩個窪坑來,一會兒工夫冒出了水,成了兩個小水塘,一個碧清碧清,一個稀混稀混。中間的小路,是上香人必經之路。不管早中晚,只要走到這小路上,有的人影子映在清水塘里,有的人影子映在渾水塘里。時間一長,人們發現:好人的影子總是映在清水塘里,壞人的影子總是映在渾水塘里。
楚靈王高高興興地坐在神位上,眼睛一直看門前兩個水塘,只要一來人燒香,影子落在清水塘里的,他就保佑,影子落在渾水塘里的,再燒香也不管用。這以後,就再沒有人抱怨楚靈王了。
(5)高淳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高淳區位於南京市南端,被譽為南京的後花園和南大門,是世界慢城聯盟授予的中國首個「國際慢城」、國際慢城聯盟中國總部所在地,華東地區特色現代都市農業基地、長三角地區重要休閑旅遊目的地,也是長三角地區製造業服務樞紐和高端製造業配套基地。
高淳區被譽為「江南聖地」,素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銀」的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坐擁先天的山湖資源,具有江南典型的生態特徵。高淳地勢總體東高西低,地貌分為低山丘陵和平原圩區兩大類型。東部是蜿蜒起伏的低山丘陵,西部是一望無垠的湖盆平原,為固城湖、石臼湖環繞,水網密集。
高淳區歷史文化悠久,是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境內的薛城遺址是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古村落,伍子胥率部開鑿的胥河是世界上最早並且仍在發揮航運作用的人工運河,高淳老街是華東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街,是全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高淳區的文物古跡
1、保聖寺塔
保聖寺塔位於高淳區城東,屬於早期的寶塔建築形制,是高淳的一個標志性建築,也是該地區保存歷史最久的兩座方塔之一。在寶塔每層的腰檐上都掛有銅鈴,風一吹,清脆的鈴聲四下傳播。從遠處看,古塔像一支巨大的筆矗立在大地上,近看,猶如玉筍拔地而起,氣勢雄偉狀麗。歷代的地方官吏視該塔為鎮縣之寶,民間則將其排名高淳四寶之首。
2、薛城遺址
薛城遺址位於高淳區淳溪街道境內,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是1997年11月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是南京面積最大、年代最早的史前古文化遺址,是繼南京猿人之後南京考古重大發現,距今5500至6300年。
薛城遺址佔地面積約6萬平方米,考古出土了115具人骨架,以及玉器、陶器、磨製石器等400餘件文物。同時還在遺址上發現了灰坑、窖坑、柱洞等,在坑中還出土了魚骨、貝殼動物骨骸等人類生活遺存物。經考古專家的論證,遺址被確定為「南京原始人發源地」。
3、固城遺址
固城遺址位於高淳區城東10公里處,又名「子羅城」、「楚王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南京地區最古老的城邑。遺址呈長方形,南北約800米,東西約1000米,外城周長3915米。在此出土了大量西周、秦、漢、唐等朝代的文物,還發現了漢代墓葬十多座。
4、萬壽戲台
萬壽戲台是高淳最古老的戲台,位於固城鎮南約五里的劉家隴村,始建元朝延佑元年,即公元1314年,源於元末明初的《高淳陽腔目連戲》,在全國各類古劇種佔有一席之地。因歷史悠久,又稱萬年戲台。
高淳的戲曲藝術,起源於宋朝。開始只有南曲,即以南方語言用韻,音樂為五聲音階,用蕭笛伴奏,聲調柔和和婉轉。後來,隨著北方大批移民南渡避亂,又帶來了北曲。北曲和南曲相對應,聲調奠勁朴實,音樂為七聲音階。
❻ 高淳歷史上出過些什麼名人
齊泰(?—1402年),本名德,字尚禮,別號南塘。明太祖賜名泰,明溧水(現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人,明初著名官員。
魏良臣、魏亮、邢光宗、邢定鈺、邢昉、張自超、張新木、高爾泰、陳啟禮、吳政隆、傅桃英、孔金甌
❼ 高淳 地名由來
高淳原先屬於溧水縣,地處溧水縣的西南邊。全縣面積八百多平方公里,三面環水,歷來有「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說法。現境南有固城湖(又稱小南湖),西有丹陽湖、北有石臼湖。沿湖灘地圍成良田萬傾,湖中水產品更是十分豐富,當年曾被稱為溧水縣的「糧倉」、「金庫」。因溧水縣衙從開化城(今高淳境內,距固城東二十里)遷到了在城鎮(今溧水永陽鎮)。新縣城距西部的圩區相距百里之遙,又隔山隔水,來去很不方便,在明弘治四年(1491年),當地民眾越級上書應天府府丞冀綺,請求將溧水西南七鄉一鎮(即崇教、立信、永豐、永成、游山、唐昌、安興七鄉和高淳鎮)劃出另建新縣,獲明孝宗准奏。奏章上提的是「淳化」,因當時山西也有個淳化縣,兩縣重名,孝宗看到奏章上有「縣治擬設高淳鎮」一句,覺的「高淳」二字不錯,就御批「以『高淳』命名」。原高淳鎮改為「淳溪」,以鎮山下的一條溪流命名。
「高淳」二字的含義,歷來有三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街是建在鎮山之上,是一處湖濱高阜;山下有一條叫淳溪的山河,自北向南經青龍橋、大通橋流入固城湖,再向西與官溪河會合。溪水環山流過,猶如玉帶金鎖。古人認為這里依山臨水、山水相映,是一塊「活地」、風水寶地。可保財源茂盛,人丁興旺。因此便取「高阜」與「淳溪」的第一個字,命名「高淳」。
第二種說法是:居住在湖濱高阜的百姓,長年接納山水秀氣,過著清靜自在猶如世外桃源的日子,民性淳厚,風俗古樸。於是就取「地高」、「民淳」的最後一個字,命名「高淳」。
第三種說法是:居住在湖濱高阜的百姓,有丹陽、固城、石臼三湖環抱,有游山、花山、九龍山諸山依靠,既可得山利,有可享水福。人們取「高」字表示百姓居住的地方是在高崗之上,取「淳」字表示居住在高阜的百姓可以「享三湖之福」。取淳字的「三點水的偏旁」表示三湖,聯上右邊的「享」字構成「享三湖之福」的意思。
❽ 高淳的 歷史有多少年
明孝宗朱佑樘的弘治四年(1491年)高淳建縣。2013年2月2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高淳縣,設立南京市高淳區。2013年3月28日南京市高淳區正式揭牌成立,從此建縣制522年的高淳縣成為歷史。
❾ 高淳原先不屬於南京市的吧
高淳原先就屬於南京,只是南京的一個縣,當里俗稱五縣四郊!江寧,六合,江浦,溧水,高淳稱五縣,雨花石台區,浦口區,大廠區,棲霞區,俗稱四郊,就是郊區的意思!那是80年代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