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微信怎麼關注訂閱號中國國學文化
1、首次添加需要先搜索公眾訂閱號的帳號-中國國學文化,在微信主界面中切換到「通訊錄」界面,然後點擊界面右上角「+」按鈕添加聯系人。
2、點擊「搜號碼」選項,然後輸入微信公眾帳號(中國國學文化)進行搜索,搜索成功後即可顯示,點擊「關注」按鈕即可關注該訂閱號。
3、之後就可以在「通訊錄」中查看到「訂閱號」選項,點擊進去後就可以看到您關注的訂閱號了,點擊即可聊天。點擊界面右上角「+」按鈕可搜索訂閱號進行添加,在搜索結果中選擇添加的訂閱號。
4、想取消關注該訂閱號,只需長按其頭像即可。
❷ 提供一些歷史類報刊雜志
我給你推薦三個
《先鋒國家歷史》雜志,四川出版的,每月兩期,製作挺精美的,彩圖歷史,每期16元,我只要看到外面有買就買來看看
《文史參考》,人民日報社主辦,不要小瞧這雜志,原來是內部刊物,現在公開了,也不要以為它政治性太強,它請了不少人寫專欄,包括華師大冷戰史沈志華,廈門大學傅國涌,旅日學者薩蘇。。。每月兩期,每期8元
《歷史學家茶座》,很悠閑的歷史雜志,讀讀很有意思。
其他專業性的就算了,比如《世界歷史》、《中國史動態》、《史林》、《近代史研究》、《歷史教學問題》,這些都太專業化了。。。
❸ 有沒有人文,歷史方面的期刊雜志啊求推薦兩本
文史》《周秦漢唐文化研究》這兩本學術性比較濃,尤其是前者,用的都是繁體字,連篇累牘的,適合高水平人觀看,比較累。
《文史知識》《歷史學家茶座》這二者通俗易懂,篇幅較短,適合一般讀者觀看,以上4本新華書店有賣。
《西域文化研究》這是本新出的歷史期刊,內容比較難得,全是關於西域的歷史和文化。新華書店有賣。
如果喜歡古代司法,可以訂購《法史學刊》,這是一本專門研究歷代司法的刊物。
比較老的有《歷史研究》《清史檔案》,不過現在很少看到,估計只能在地攤上買到了。
個人感覺,《國家歷史》不好,首先,商業化氣息太濃,不是純學術性雜志,更像是《文明》《華夏地理》那樣的畫冊。
其次,作為一本新聞歷史雜志,所以對近現代歷史挖掘比較多,而1840年前的內容較少刊載。畢竟搞新聞的不會像史學家那樣去啃讀史籍。所以它的內容範圍太窄,更像是一本近現代史雜志。
三,噱頭太多,名為歷史雜志,內容卻是和當今生活息息相關,挑了些跟當今生活比較密切相關的內容來刊。比如現在在放《赤壁》,它就登了篇《赤壁1800年》,還有《華洋沖撞100年》,這又是結合中國入世寫的一篇經濟史文章。
❹ 如何在網上訂閱雜志啊!~在哪個網啊~具體點~我要訂的是法學家茶座
我知道一個網站是訂雜志的 專業做雜志訂閱的 叫 雜志鋪 zapu.com 不過你這本雜志有沒有就不知道了 你自己去看看吧
❺ 宋德金的著作目錄
一、專書
1.金代的社會生活,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2.中國飲食史(第四卷·遼金編),華夏出版社,1999年
3.中國風俗通史(遼金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4.中國歷史(隋唐遼宋金卷·金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中國服飾通史(遼金部分),寧波出版社,2002年
6.中國考試通史(卷二·遼金部分),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7.遼金論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8.中國歷史·金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
9.宋德金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文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二、文章
1.吳兆騫和他的邊塞詩,《社會科學輯刊》1980年第6期
2.金代女真族俗述論,《歷史研究》1982年第3期
3.近三十年遼金史若干問題研究,《民族研究》1982年第4期
4.劉祁與《歸潛志》,《史學月刊》1982年第3期
5.「燒飯」瑣議,《中國史研究》1983年第2期
6.《金代的詩歌創作》的史實訂誤與商榷,《文學遺產》1985年第1期
7.談樺木與東北古代文明,《北方文物》1985年第3期
8.金史研究的新成果——評張博泉著《金史簡編》,《中國社會科學》1985年第4期
9.關於遼金史研究的幾個問題,光明日報,1985年6月16日;《新華文摘》1985年第12期
10.金代宗教簡述,《社會科學戰線》1986年第1期
11.開拓研究領域 促進史學繁榮——中國社會史研討會述評,《歷史研究》1987年第1期; 《新華文摘》1987年第3期
12.金代的衣食住行,《遼金史論集》第3期,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
13.契丹漢化禮俗述略,《遼金史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4.金章宗簡論,《民族研究》1984年第4期
15.評近年的社會史研究,人民日報,1989年3月31日
16.女真社會史研究的新成果——評王可賓著《女真國俗》,《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第5期
17.正統觀與金代文化,《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
18.談談史學著作的可讀性,光明日報,1990年4月18日
19.金代女真的漢化、封建化與漢族士人的歷史作用,《宋遼金史論叢》 第2輯,中華書局,1991年
20.糾正史學著作中的若干混亂現象,光明日報,1991年8月14日
21.《歷史研究》四十年,《歷史研究》1994年第1期
22.金上京訪古,《中國典籍與文化》1994年第3期
23.金代社會與傳統中國,《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
24.遼金婦女的社會地位,《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3期
25.評《金代文學學發凡》,人民日報,1995年8月3日
26.回憶陳述先生,《陳述先生紀念集》,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5年
27.遼朝正統觀念的形成與發展,《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6年第1期
28.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畫卷——評《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史》,遼寧日報,1996年3月27日
29.評近十年中國社會史研究,《社會史研究通訊》創刊號,1996年8月
30.金代儒學述略,《遼金史論集》第九輯,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31.佟冬與歷史學,《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第4期;《新華文摘》1997年第11期
32.當前俄羅斯史學界對一些重大歷史問題的看法和認識,《對外學術交流情況》第81期;《學術動態》第942期
33.遼朝的「因俗而治」與中國社會,《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8年第2期
34.二十世紀中國遼金史研究,《歷史研究》1998年第4期
35.金代文學研究的新高度——評周惠泉著《金代文學論》,《晉陽學刊》1998年第6期
36.金代的學校考試和詮選考試,《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第2期;《中國考試史專題論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7.盧溝橋今昔,《文史知識》1999年第3期
38.十年辛苦不尋常 東北史苑添新葩——評佟冬主編《中國東北史》,《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2期
39.遼金文人與酒,《社會科學戰線》1999年第2期
40.「跨鞍」「捧鏡」之俗源流,《學林漫錄》第十四集,中華書局.1999年
41.遼代文化及其歷史地位,《文史知識》1999年第8期
42.讀《金代政治制度研究》,《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
43.說「本命年」,《學林漫錄》第十五集,中華書局,2000年
44.遼金文化比較研究,《北方論叢》2000年第1期
45.金中都的歷史地位,光明日報,2003年11月12日
46.雙陸與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歷史研究》2003年第3期
47.序《北京遼金史跡圖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48.紀念張博泉,《遼金史論叢》,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49.構建理論體系 提高研究水平——重讀胡喬木致黎澍函,《東北史地》2004年第4期
50.遼金人的忠孝觀,《史學集刊》2004年第4期
51.我所知道的李泰棻,文匯讀書周報,2004年9月24日
52.《夷堅志》中的宋金關系和金代社會,《遼金論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53.序《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歷史研究>五十年論文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54.善疑與求實——從華羅庚對盧綸《塞下曲》的質疑想到的,《歷史學家茶座》第2輯,2005年11月
55.蕭觀音冤案與契漢文化沖突,光明日報,2006年2月21日
56.憶楊向奎先生,《歷史學家茶座》第5輯,2006年3月
57.稱謂的嬗變及尷尬——以同志、先生、小姐、師傅為例,《歷史學家茶座》第6輯,2006年4月
58.大金覆亡辨,《史學集刊》2007年第1期
59.讀《龍龕手鏡》札記,《文史知識》2008年第1期
60.金源文化的歷史地位 ,《金上京文史論叢》第2集,哈爾濱出版社,2008年
61.《社會科學戰線》:31年前中國學術期刊史上的奇跡,中國社會科學院報·社科院專刊第3版,2009·5·26
62.東北文化三題,光明日報,2009·7·14
63.一名編輯眼中的鄧廣銘先生,《歷史學家茶座》2009第1輯(總第15輯)
64.大遼故都行,《文史知識》2009年第6期
65.布衣傲王侯——我的老師金景芳先生,《文史知識》2009年第10期
66.五國城文化瑣談,《五國城文化暨滿族故里論壇》,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年;《東北史地》2010年第1期
67.《歷史研究》:新中國歷史學發展的縮影,中國社會科學院老乾局編《人民共和國是一切勝利之源》,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5月25日、6月1日「期刊版」刊載詳細摘要
68.海林行,中國社會科學報·社科院專刊第4版「家園」副刊,2010年7月8日
69.元雜劇中的金朝和女真人,《文史知識》2010年9期
70.遼金史研究的現狀與趨勢,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10月21日
71.評「征服王朝論」,《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第11期
三、索引·資料
1.遼金史論文資料索引(1949—1982),《遼金史論文集》,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年
2.中國考試史文獻集成(第四卷·遼金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四、主編或合作主編
1.遼金史論文集,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年
2.遼金史論集第四輯(與陳述等),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3.遼金史論集第五輯(與陳述等),文津出版社,1991年
4.中華文明史(遼宋夏金卷,與張希清),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5.歷史愛好者叢書
文化系列20種,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軍事系列18種,華夏出版社,1996年
6.遼金西夏史研究(與史金波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
7.中國社會史論(與周積明、郭瑩),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❻ 考研313歷史學11本教材,該怎麼做筆記
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EoohjQ4CHUGGKWLp5EGR7g
2021年考研歷史學313
❼ 歷史學家茶座的介紹
《茶座》屬於雜志書。它既繼承了圖書的專業性強、有深度的優點,也具有雜志的文章短小精悍、生動活潑的優點。關注公民個體與大歷史的相互交會、分享、參與和認同,鼓勵民間歷史的搜集與記錄。
❽ 怎麼訂閱中學生學習報
1、進入中國郵政網上營業廳-中學生學習報。
(8)歷史學茶座怎麼訂閱擴展閱讀:
《中學生學習報》社有限公司前身是教學通訊雜志社,創建於1978年,現隸屬於中原出版傳媒集團公司,出版有《中學生學習報》系列報紙、《學生學習報》系列報紙、《今日英語報》系列報紙和《試題與研究》系列雜志。
《中學生學習報》創辦於1982年10月,它是我國第一家以中學生為主要讀者對象的知識性周報。創辦以來,《中學生學習報》留下了輝煌的歷史。《中學生學習報》初中版創辦半年後發行量就達到100萬。
1986年,《中學生學習報》初中、高中版,合計發行量300萬份,在全國同類報刊中發行量最大。1988年,由報社主辦的雜志《試題研究》(現更名為《試題與研究》)創刊。
參考資料:網路-中學生學習報
❾ 《歷史學家茶座》txt全集下載
歷史學家茶座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作為夢想和追求的「五四」
王學典
再過幾天,「五四」90周年紀念日就到了。這是一個讓人心生遐想的日子。
在歷史上,有些日子是恥辱,另有些日子是光榮,還有些日子是夢想和追求。「五四」就集中代表了近百年來中國人的夢想和追求,這是一種前仆後繼、愈挫愈奮的夢想和追求!
歷史上的每一天,就其實質而言,本來都是均等的,無所謂重要不重要,無所謂光榮與恥辱,因為每一天所表示的無非是地球和太陽之間的相對位置,而且這種位置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周而復始,幾無新意。人們從中把某一天單獨挑出來紀念,那絕對是現實的需要。譬如,我們近年來隆重紀念孔子的誕辰,這無非是說儒學對今天的社會與政治,有很重要的意義;我們年復一年的過「中秋」,無非是說血緣親情依然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90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對「五四」充滿了嚮往與期待,這無非是說民主的價值、自由的意義、個性的美好和人權的重要,依然值得重申。沒有了這些,或這些均已……
❿ 談論一下歷史怎麼學
我有多種方法:
1、就要把歷史當故事來看!!一件件的歷史事件串起來,是很有意思的!!!
2、雖然我們常常說學習沒有固定的方法,但是,一定要講究方法。好的方法可以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是學習初中歷史的一種方法,同學們不妨試一試。
第一步課前認真預習首先,通讀兩遍課文,對於那些不認識的字一定查字典,除了要注音,還要明白這些字在課文中的含義。
然後,根據課文內容,寫出比較詳細的提綱。提綱的格式可以模仿老師上課時的板書。但必須體現出歷史事件的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的名稱、原因、經過、結果和影響。
另外,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以及把自己要提的問題也寫出來,以便在老師講課時獲得解答或者向老師提問。
第二步上課認真聽課、思考、筆記根據自己預習的情況,認真聽老師的講解,注意自己的理解那些地方與老師的講解不一樣,自己還有那些地方沒有預習到,自己預習時存在的問題老師是否講了答案,如果講到了要立刻記錄下來。老師講完後,自己要詳細回憶一遍老師講的所有內容,想一想,還發現了哪些新問題。如果有,還要在課後向老師提問,獲得答案。
第三步課後復習、鞏固首先,再讀一遍課文,再看一遍預習提綱,根據課堂上教師的講解,修改提綱。
然後,完成課後作業,做作業時,不要照書抄,要盡量根據自己的記憶寫出答案,確實寫不出來,再看看書,記一記,然後寫出來。作業不能拖,要及時完成。還要書寫工整、條理清晰。
最後,不要忘了,過三天,要把學過的內容再快速讀一遍,以便及時鞏固。
第四步閱讀課外書籍或做課外練習,擴充知識面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閱讀與課文有關的課外書籍或做課外資料上的一些練習題,這不僅可以擴充知識面,而且所學的知識更不會忘記。
同學們,請記住,成功=充分利用時間+正確的方法;成功永遠屬於勤奮者。
文章來源:清華大學附屬中小學網校
學習方法多種多樣,經過多年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多看、多練、多想、多問。
一旦拿起課本,就要人到、心到。看歷史書,不能單純地讀故事,而要多加思考。做習題是鞏固知識的最佳途徑。做錯的練習要及時解決,弄不懂就要發問。「問」的范圍很廣。可以與同學討論,可以與老師討論。
二、勤於記憶,勤於做筆記。
記憶不等於背誦。若把背誦認為記憶,是不能牢牢記住知識點的。記憶要不斷的反復,即重復又重復,本人認為課後五分鍾回憶能收到最佳的效果。自習課和晚修課時間抽半小時記憶當天的內容。這樣能進一步消化知識。睡覺前簡單回憶提綱也是很好的方法。
以上的方法是個體的記憶方法,還有群體的記憶方法。空閑時間,找幾位同學,一位負責發問,其他的搶答。這既有趣味,又有意義。並且記得特別深。
無論固定性,還是隨意性,只要堅持,才有成果。
做筆記,要善於簡單化、結構化、體系化。
三、自製輔助材料——歷史小卡片。
將某些知識點歸類,摘錄在一頁獨立的紙張上。這便於記憶。
以課本為主題,適當訂閱有關歷史的雜志和歷史參考書。
學無定術,適合自己的就是好放法。
四、努力培養對歷史科的興趣
學習和掌握歷史知識關鍵是要把握好三個環節:記憶、理解和運用。這三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
首先,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過程、歷史概念等知識的獲取是通過記憶來完成的,這是學好歷史的第一步。如果沒有對歷史知識的牢固記憶,理解和運用就無從談起。這里所說的記憶並不是簡單、機械的死記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層次、多情景的記憶。例如,初中歷史第二冊第十四課《五代遼宋夏金的社會經濟》中提到:「從五代起,南方的農業生產水平逐漸超過北方。」對這句話可以從三個角度來設問:一是何時我國南方的農業生產水平逐漸超過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國南北方的農業發展水平發生了什麼顯著變化?三是我國經濟重心是在何時南移的?這樣就不僅可以掌握歷史史實,而且可以舉一反三,考試時才會得心應手,游刃有餘。
其次,要正確理解已經掌握的各種歷史現象。正確理解史實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如果對歷史現象的理解出現偏差,就不可能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思維結構、思維品質。這樣也就不能正確的解決問題和得出新的結論。仍以《五代遼宋夏金的社會經濟》為例,「繁華的城鎮」的興起和作用,是這節課同學們理解的難點。北宋時期,農業、手工業發展為城鎮的興起奠定了物質基礎,農產品的種類和產量的增加需要擴大產品交換的市場,於是城鎮應運而生。可見,城鎮是商業(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城鎮中的主要商品種類大多數是日常生活和勞動工具,隨著城鎮的發展,無地或破產農民逐漸脫離農業生產,轉而從事手工業或經商,投入到工商業發展和商品經濟發展的行列中。城鎮的興起又促進了工商業(商品經濟)的發展。理解了老師對這段內容的分析,同學們不難得出以下結論:商業(商品經濟)的發展促成了城鎮的興起,而城鎮的興起又推動了工商業(商品經濟)的發展。
再次,要正確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解決歷史問題。只學不練達不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典型而精當的練習既能從多角度考察你的學習情況,又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對知識起到查缺補漏的作用,從而使你在記憶、理解的基礎上做到前後知識的融會貫通。例如:列舉與北宋、南宋同時並存的少數民族政權。做這道題目的思維結構是:首先分別弄清與北宋、南宋並存的少數民族政權有那些;然後再具體分析各政權的交替、傳承和相互關系;最後得出正確答案:與兩宋並存的少數民族政權有遼、西夏、大理、金、西遼、西州回鶻、黑汗王朝。這樣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鞏固了知識,又掌握了學法。
記憶、理解、運用,在這一循環過程中,歷史不知不覺成為你的朋友,而歷史成績在扎實的基礎上自然會得到提高!!
3、談談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
歷史課的內容,縱貫古今,橫攬中外,涉及到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科學技術等各個領域的發展和演變。它豐富的內容,常常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它紛繁的頭緒,又往往給學生帶來記憶的困難。不少學生反映:「歷史學起來有興趣,記起來真困難。」因此,「愛上課,怕考試」。原因之一是他們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不對頭。俗話說:方法得當,事半功倍;方法不當,事倍功半。
這里我們介紹幾種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可在教師的指導下,幫助學生克服困難,較快地掌握歷史知識。
一、網路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宜記憶復雜的歷史事件。一個復雜的歷史事件,頭多面廣,靠機械識記方法生死記硬背,留在腦海里的印象是雜亂無章,模糊不清的,回憶起來也必然是支離破碎,殘缺不全的。如果我們經過認真分析,首先找出這個歷史事件有幾個要點,再進一步弄清這幾個要點之間的聯系,這樣形成一個網路,就便於記住了。當需要回憶的時候,只要把這個網路撒開,儲存在腦海里有關這個歷史事件的印象,就會完整、准確、清晰、迅速地重現。這就是網路記憶法。比如:要記憶「井岡山根據地是怎樣建立的」這個歷史事件。我們經過分析,首先確定它有五個要點:①湘贛暴動;②文家市轉移;③三灣改編;④井岡樹旗;⑤礱市會師。然後弄清它們之間的聯系,也就是要點的順序和要點之間銜接的內在關系,這樣就能夠牢固地記憶這個歷史事件了。
網路記憶法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必須理解要點之間的聯系和每個要點本身所包含的內容和實質。這就要求對歷史事件進行認真、仔細的分析,分析得越透徹,理解得越深刻,記憶得越牢固。否則,它的用處不大。比如要點④井岡樹旗,它包含開展游擊戰爭,發動土地革命,建立地方武裝,恢復地方黨組織,成立工農政權等內容。從實質上說,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在實踐上為中國革命開辟了道路。所以,我們用「井岡樹旗」概括了這個要點。如果對這個要點的內容和實質全然不理解,光記住一個「井岡樹旗」,它就不能發揮啟發思維,恢復印象的作用,那有什麼用呢?
二、歸類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總復習。歷史課本的內容十分繁復,孤立地去死記硬背歷史基礎知識,必然弄得頭暈腦脹,結果還是糊里糊塗「一鍋粥」。如果採取歸類記憶法,把歷史基礎知識分門別類地、按問題的性質依次歸納到一起,捋出一條條線索,就便於記憶了。這叫歸類記憶法。
比如中國近代史,可以這樣歸類:一次失敗的變法(戊戌變法);兩個階級的誕生(無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四個重要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二十一條》);五次重大的帝國主義侵華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再比如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我們可以按朝代先後把有關大陸與台灣關系的史實列出來:三國時期,東吳衛溫率萬人船隊到夷洲,即台灣;元朝在福建行省的同安縣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台灣和澎湖;明末清初,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清朝政府1684年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這樣,這個問題就一目瞭然了。
歸類記憶法好比以線穿珠,能夠把不同時期、性質相同的歷史某礎知識貫串起來,成為一串串系統的知識。它既有利於牢固記憶歷史某礎知識,又有利於加深理解歷史發展的全貌和實質。
三、比較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宜記憶那些歷史上經常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象農民戰爭、政治改革、不平等條約等等。這類歷史上經常發生的事件,彼此之間,或因其性質相同,或因其表現形式相似,記憶中往往容易互相混淆。比較記憶法最能克服混淆。比較,可以明顯地揭示出歷史事件彼此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突出它們各自的特徵,這就便於對它們加深理解、增強記憶。但是,比較不能簡單草率,要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去細心進行,尤其重要的是注意搜求「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舉個例子,拿《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來說,兩者的性質都是帝國主義侵略者武力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出賣中華民族權益的不平等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都是強迫通商,其中主要款項之一都是強迫開放通商口岸,這些是「同」。《南京條約》強迫開五口。《天津條約》強迫開十口。這些口岸很容易記混。但我們從地理位置上分析這些口岸,就會發現《南京條約》上的口岸都在東南沿海,而《天津條約》上的口岸已經延伸到北方和內地,找到了這個「異」,就不易於混淆了。反過來,通商口岸由南延伸到北,由沿海延伸到內地,從這個「異」中我們可以看到帝國主義發動兩次鴉片戰爭的目的都是打開中國市場,這又是個「同」。從這里還可以進一步認識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由此可見,用比較法記憶歷史知識,既能牢固記憶,又能加深理解,一舉兩得。
四、歌謠記憶法
心理學實驗證明:有八十個單詞的歌謠,讀八遍即可背誦;而同樣數目的意義不連貫的單詞,讀八十遍才能記住。為什麼呢?因為歌謠有韻律,藉助於音韻的節奏,朗朗上口,易於成誦。根據這個道理,我們將一些歷史某礎知識編成歌謠,就便於記憶了。這叫歌謠記憶法。比如中國古代史上邅變交替、連續不斷的朝代,常常使人感到繁亂難記,編成歌謠,「夏商周秦西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以下有五代,宋元明清帝制消」,這就很容易記了。
應當注意的是,編寫的歌謠,形式必須簡短齊整;內容必須准確全面;語言力求生動活潑。
五、圖表記憶法
這種方法的特點是藉助圖表,加強教學的直觀效果,調動視覺功能,去啟發想像力,達到增強記憶的目的。圖,主要指地圖;表,主要指表格。
運用地圖記憶戰爭過程效果很好。比如記古羅馬斯巴達克起義,左書右圖,隨著奴隸起義大軍活動的空間移動,在地圖上標出活動的路線,卡普亞、維蘇威火山、美塔邦多、木提那,然後再折
到勒佐,突破克拉蘇防線,到布林底西港附近決戰,這樣,不僅能夠清楚地看到起義軍的全部發展過程,而且有助於理解這次起義縱橫馳騁義大利半島,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階級的偉大歷史意義。
運用表格記憶歷史事件,一目瞭然,便於抓住事件的特點,使印象深化。
上面講了幾種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還有一個記憶歷史年代的問題。歷史年代本身枯燥乏味,難於記憶。有些歷史年代,如封建社會起止年代,只能死記硬背。但也有些歷史年代,我們可以人為地給它製造聯系,方便記憶。這里介紹幾種:
一、抓住年代本身的特徵記憶。比如,蒙古滅金,1234年,四個數字按自然數順序排列。馬克思誕生,1818年,兩個18。
二、抓重大事件間隔距離記憶。比如: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1927年,抗日戰爭爆發,193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轉入反攻,1947年。三者相隔都是十年。
三、抓重大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記年代。比如:1917年十月革命,革命制止戰爭,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果;巴黎和會拒絕中國的正義要求,成為1919年「五四」運動的導火線;
「五四」運動把新文化運動推向新階段,傳播馬克思主義成為主流,1920年共產主義小組出現,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相結合,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
記憶力的強弱往往隨人而異。記憶不好的人大致缺乏對知識的學習興趣,缺乏復習的機會,缺乏記憶的方法,增進這幾個要素,就能提高記憶的效率。有的教師平時不太注意方法論的指導,這是不對的。歷史是一門科學,而學習科學的人,其方法也必須科學,這是客觀的要求。因此,隨時告訴學生一些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也是歷史教師必須盡到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