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寧晉四少都是誰啊
寧晉四少是甘羅,紅孩兒,哪吒,曹沖。三老是;彭祖,張果老,南極仙翁,哪吒托塔李天王家的三太子,最早傳說來自古波斯和古印度教的神話,隨著本土化的傳教,宋代起就從古盛傳至今,由佛教護法軍神那吒演變而成。在儒釋道三體合流相融的文化傳承中,得享華人的普遍崇拜與信仰。
寧晉的地理地貌
寧晉縣歷史悠久,沐堯舜古風,堯禪位於舜在今堯台村,遺跡尚存。縣城古稱楊地,自春秋時建楊氏邑始,歷經2800餘年,唐天寶元年,取安寧晉福之意,改稱寧晉至今。縣城規劃面積27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1.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21.6萬,城鎮化率46.5%。近年來先後投資60多億元。
⑵ 寧晉縣的歷史
遠古時期,寧晉境域稱楊地,又稱楊紆。唐堯時,屬九州中的冀州。舜時,分天下為十二州,冀州分為幽、並二州,楊地屬並州。夏商二代,幽州、並州合並,楊地屬冀州。周代屬邢國。春秋末期歸晉國。戰國屬趙國。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趙國,置巨鹿郡,楊氏邑屬巨鹿郡。
西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置楊氏縣(治所楊氏城邑位於今城關)、廮陶縣(治所位於楊氏城南14.5公里處),於楊氏縣東北部封置禾成侯國,均屬巨鹿郡。
文帝九年(前171年),廢禾成侯國;神爵四年(前58年),置歷鄉侯國(故城在今縣城東12.5公里處歷城),屬巨鹿郡;西漢末期,廢歷鄉侯國。新莽始建國二年(公元9年),楊氏縣改稱功陸縣。
東漢,復將楊氏縣、廮陶縣歸屬冀州刺史部巨鹿郡,郡治由巨鹿(今平鄉縣)遷至廮陶。建安十七年(212年),廮陶縣改屬冀州魏郡,不久復屬巨鹿郡。
曹魏黃初二年(221年),廮陶縣還屬巨鹿郡;黃初七年(226年),巨鹿郡改為巨鹿國;太和六年(232年),國徙為郡,郡治廮陶(今寧晉南)。
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廢楊氏縣,並入廮陶縣,屬冀州巨鹿國。北魏,巨鹿郡分設為北巨鹿郡和南巨鹿郡,廮陶縣屬北巨鹿郡,郡治廮陶縣(今寧晉南),屬殷州。
永安二年(529年),置廮遙縣,縣治楊氏舊城(今城關),屬殷州南巨鹿郡。北齊,廢廮陶縣,並入廮遙縣,屬趙郡。
隋開皇六年(586年),廮遙縣更名為廮陶縣,屬趙州趙郡。開皇十六年(596年),析廣阿縣境(今寧晉、隆堯縣部分轄區)置大陸縣,屬趙州,縣治位於今南、北魚台村;析趙州置欒州,廮陶縣屬欒州。大業二年(606年),廢欒州,並入趙州,廮陶縣復屬趙州。
廢大陸縣,並入象城縣(原廣阿縣),象城縣更名為大陸縣。大業三年(607年),趙州改為趙郡,廮陶縣屬趙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趙郡改為趙州,廮陶縣屬之。武德四年,趙州治所遷平棘,廮陶仍屬之。天寶元年(742年),因「廮陶」諧音「應逃」不吉利,以「安寧晉福」之意更名為寧晉縣,隸屬趙郡(趙州)未變。 五代,置河北路,寧晉縣屬河北路趙州。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河北路分為東、西兩路,趙州屬河北西路,寧晉縣隨屬之。宣和元年(1119年),趙州改為慶源府,寧晉縣屬之。金天會七年(1129年),慶源府改為趙州;天德三年(1151年),趙州改稱沃州,寧晉縣屬之。
蒙古初年,沃州復名趙州,屬真定路;太宗六年(1234年),廢趙州,置永安州,寧晉縣屬之;太宗七年(1235年),廢永安州,復名趙州,寧晉縣屬之。元末明初,寧晉縣曾一度改稱寧昌縣。
明洪武二年(1369年),寧晉縣屬直隸中書省趙州。後改中書省為京師,改路為府,寧晉屬京師趙州。清初,仍屬趙州。雍正二年(1742年),趙州升為趙州直隸州,寧晉縣屬之。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為避宣宗名諱「旻寧」,改「寧晉」為「甯晉」。
民國二年(1913年),復名「寧晉」,為中等縣,屬直隸省冀南道,縣衙改稱縣公署。民國三年(1914年),屬大名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除「道」行政建制,寧晉縣直屬河北省,縣公署改稱縣政府。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寧晉縣屬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0月,國民黨縣政府南逃,寧晉縣處於無政府狀態;日軍佔領縣城,扶植地方士紳組建維持會(日軍急於南下,未駐扎)。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八路軍東進總隊佔領縣城,解散維持會,地方士紳推舉出縣長;9月,中共領導的寧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駐縣城東關,寧晉縣屬冀南區四專署;10月,縣抗日政府撤離縣城,活動在孟村、薛庄、梁家莊一帶,後轉移到北圈裡一帶。
11月,日軍侵佔縣城,偽縣公署成立;12月,國民黨寧晉縣政府(俗稱流亡縣政府或二政府)重新設立,府無定址,多活動在農村。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4月,析寧晉縣南部置寧南縣,成立寧南縣抗日民主政府。寧晉縣屬冀中區七專區(為晉察冀邊區轄境),寧南縣屬冀南區十一專區(為晉冀魯豫邊區轄境)。
民國三十年(1941年),寧晉縣與趙縣、元氏縣連壤區組成趙元寧聯合縣,和寧晉縣同隸冀中區七專區;寧南縣仍屬冀南區十一專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6月,撤銷趙元寧聯合縣;寧晉縣改屬冀中區六專區,寧南縣改屬冀南區四專區;8月,寧晉縣、寧南縣抗日民主政府改稱民主政府;9月,寧晉縣城解放,寧晉縣民主政府遷駐縣城;10月,國民黨寧晉縣流亡政府成立。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7月,寧晉縣改屬冀中區十一專區;寧南縣仍屬冀南區四專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邊區即行撤銷,寧晉縣、寧南縣分別隨冀中十一專區和冀南四專區劃歸華北行政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10月,寧南縣與寧晉縣合並為寧晉縣,屬河北省邢台專區。
1958年4月,撤銷邢台專區,寧晉縣劃歸石家莊專區;12月,撤銷新河縣、趙縣,並入寧晉縣。1960年5月,撤銷石家莊專區,寧晉縣屬石家莊市。1961年5月,恢復邢台專區,寧晉縣劃歸邢台專區;7月,析寧晉縣復置趙縣、新河縣。
1970年,邢台專區改稱邢台地區,寧晉縣屬之。1993年7月,邢台地區與邢台市合並,改屬邢台市管轄。2015年2月,寧晉縣被確定為第二批省直管縣(市)體制改革試點縣(行政區劃隸屬關系不變
(2)寧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寧晉系太行山東麓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地形自西北向東南緩降。海拔最高米家莊36.5米,最低孟家莊24.4米,高差12.1米。
寧晉屬東部季風暖溫帶半乾旱區,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高溫高濕;秋季秋高氣爽,溫度宜人;冬季寒冷乾燥,雨雪稀少。年平均總日照時數為2538.1小時,年平均氣溫為12.8攝氏度,年降水量平均為449.1毫米,初霜日平均在10月21日,終霜日平均在4月4日,無霜期天數平均198天。
⑶ 「鳳凰城」,寧晉縣為何有這樣一個別名
寧晉縣其實是河北省邢台市的一個縣城,地形比較開闊平攤,還是眾多河流的聚集地,所以也常常被人稱作“九河下梢”。寧晉縣的在河北省的中南部,佔地面積大約一千平方公里,因為其豐厚的礦產資源依託,發展本地的經濟,其實很少有人知道寧晉縣還有一個很好聽的別名就是“鳳凰城”,而這個名字的由來主要是因為一個神話傳說。
雖說現在的寧晉縣的形狀不完全是鳳凰的樣子了,但是也還是因為這個神話故事,寧晉縣一直被人稱為“鳳凰城”,其實我們國家還有許多有著好聽名字的城市是來源於古代的神話故事,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上網搜索。
⑷ 影響中國兩千年!寧晉這個地方到底出過什麼大人物
今天大鵬就不說官場了,咱說說民間,說說拉開三國序幕的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那是相當高的,這是中國第一次用宗教手段組織發動起義,影響極其深遠。
漢靈帝大發脾氣,罵道:“真是個瘋子!難道十常侍中就沒有一個好人嗎!”然後,向栩、張鈞被誣陷為太平道教徒,都被處死了。
為了有效鎮壓起義,公元188年3月,靈帝接受太常劉焉的建議,將部分刺史改為州牧,讓其擁有地方軍、政大權,以加強對地方事務的控制,更有效地進剿黃巾殘部。
隨著權力的下放,各州的州牧逐漸擁兵自重,中央政府被完全架空,為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拉開了序幕,更為三國分立種下遠因。
因為張角等人對階級斗爭的復雜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對如何領導武裝起義准備不足,缺乏必要的軍事指揮能力培養。
最終黃巾起義成了各路諸侯撈取政治和軍事資本的“刷怪池”,就連窮鬼如劉皇叔也成功地拿到了一血。
不管怎麼說,黃巾起義永久的改變了歷史走向,並成為近兩千年來,如何在中國發動農民起義的典範。
⑸ 寧晉的悠久歷史及未來走向
歷史沿革遠古時期,寧晉始稱楊地,又稱楊紆。《水經注》載:「楊紆,大陸澤地。古有楊城,澤流紆回城下,因曰楊紆」。唐堯時,分天下為九州。《尚書·堯典》載:堯時,楊地屬冀州之域。舜時,分天下為十二州,冀州分為幽、並二州,楊地屬並州。夏商二代,幽州、並州合並,楊地屬冀州。春秋時為晉文侯屬邑,《太平寰宇記》有「春秋時晉楊氏邑」記載,屬晉國地。戰國時,屬趙國之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推行郡縣制,「廢分封,設郡縣」,全國分為三十六郡,楊氏邑屬邯鄲、鉅鹿(治所今平鄉縣西南)二郡地。
西漢,高祖十一年(前196),置楊氏縣,楊氏城南14.5公里處置廮陶縣,均屬鉅鹿郡。楊氏縣東北部封置禾成侯國,文帝九年(前171)廢。神爵四年(前58),城東25里置歷鄉候國,屬鉅鹿郡。新始建國元年(9),王莽新政,楊氏稱功陸。
東漢(25),光武中興,復將楊氏縣、廮陶縣歸屬冀州刺史部,(鉅鹿郡並入前漢廣平國)郡治廮陶。建安十七年(212),廮陶縣更隸冀州魏郡(治所今臨漳縣西南)。
三國魏時,楊氏、廮陶兩縣仍屬冀州鉅鹿郡。黃初七年(226),廢郡封國。太和六年(232)國徙為郡,郡治廮陶。
晉代,泰始元年(265),晉武帝司馬炎「封諸王以郡為國」。咸寧六年(280),西晉統一天下,分全國為十九州,楊氏縣、廮陶縣屬冀州。太康年間,楊氏並入廮陶縣,屬冀州鉅鹿國治、領。
北魏,永安二年(529)州縣「析置合並」,楊氏舊域置廮遙縣、縣治楊氏舊城,屬南鉅鹿郡。
北齊,(550—577)設州廢郡,廮陶縣並入廮遙縣,屬趙郡(今趙縣)。
隋代,隋文帝改州、郡、縣制為州縣制。開皇三年(583),廮遙復名廮陶,治楊氏城,(廮遙縣名使用54年廢)改屬欒州。開皇十六年(596)析廣阿縣(今隆堯縣),置大陸縣,屬欒州。大業三年(607),隋楊帝復將欒州改趙郡。廮陶屬趙郡。
唐代,廮陶縣先屬趙州。武德五年(622),屬欒州。貞觀元年(627),唐太宗分全國為十道,廮陶縣屬河北道趙州。天寶元年(742),唐王朝避「廮陶」諧音「應逃」不祥,取「安寧晉福」之意,改稱寧晉,屬河北道欒州(今欒城縣)。史載,天寶元年,唐王朝直轄州321,邊疆羈縻州800,海內晏安富庶,行者萬里,不恃兵器,為唐王朝極盛時期。這一年玄宗李隆基因避諱更改州縣名17個,寧晉為其中之一。
五代,(1000—1070)寧晉屬趙州。
宋代,寧晉屬趙州。大觀三年(1109),趙州改稱慶源節度,寧晉屬之。宣和元年(1119),慶源節度改為河北西路慶源府,寧晉屬之。
金代,天會七年(1129),慶源府復稱趙州。天德三年(1151),慶源府改稱沃州,寧晉屬之。
元代,太宗六年(1234),屬真定路永安州,太宗七年(1235)廢永安州,屬真定路趙州。
明代,洪武二年(1369),屬直隸中書省真定路趙州。後改中書省為京師,改路為府,寧晉屬京師真定府(今正定)。
清初,仍屬趙州。雍正二年(1724)升趙州為直隸州,寧晉屬之。嘉慶二十五年(1820)為避宣宗名諱旻寧,改寧為「寗」(音同)。
民國二年(1913),廢州設道,屬直隸省冀南道,「寗」字復寧。
民國3年(1914)屬大名道。民國17年廢道,寧晉直屬河北省。民國25年屬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區。民國26年(1937)7月,日軍入侵,處無政府狀態。
民國27年(1938)9月,寧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冀南區四專署。民國29年(1940)4月,寧晉縣南部(縣城南關以南)析出,置寧南縣,屬晉冀魯豫邊區十一專署。寧晉縣屬晉察冀邊區冀中區七專署。民國30年(1941)7月,寧晉西部與趙縣接壤區同趙縣、元氏縣部分村莊,組建趙元寧聯合縣,屬晉察冀邊區冀中區七專署。民國34年(1945)6月,廢趙元寧縣,復原轄區劃。寧晉縣改屬冀中區六專署。寧南縣改屬冀南區四專署。民國35年(1946)7月,寧晉縣改屬冀中區十一專署。民國37年(1948)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寧晉、寧南屬之。民國38年(1949)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寧南縣並入寧晉縣,屬河北省邢台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寧晉縣屬邢台專區。1958年4月,改屬石家莊專區,11月,新河、趙縣並入寧晉縣。1960年5月,改屬石家莊市。1961年5月,新河、趙縣析出,復屬邢台專區。1970年,邢台專區改稱邢台地區,寧晉屬之。1993年7月,邢台地區並入邢台市,寧晉縣改屬邢台市。
⑹ 河北省人口超70萬,名字取「安寧晉福」之意的縣城是哪裡
河北省,簡稱“冀”,與河南省相對應,河北省因位於黃河以北而得名。地處華北平原,東臨渤海、內環京津,西為太行山,北為燕山,燕山以北為張北高原。河北地處中原地區,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有“燕趙多有慷慨悲歌之士”之稱,是英雄輩出的地方。截至2018年底,河北省下轄11個地級市。其中,就寧晉縣來說,人口超70萬,隸屬於邢台市。唐朝之前,該地區名為廮陶縣,天寶元年(742年),因“廮陶”諧音“應逃”不吉利,以“安寧晉福”之意更名為寧晉縣。
四
最後,南宋到元朝時期,寧晉縣仍屬趙州。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寧晉縣屬京師趙州。清朝雍正二年(1742年),趙州升為趙州直隸州,寧晉縣屬之。到了1913年,寧晉縣屬直隸省冀南道。1914年,寧晉縣改屬大名道。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寧晉縣直屬與河北省。1960年5月,寧晉縣屬石家莊市。1970年,設立邢台地區,寧晉縣屬之。1993年7月,邢台地區與邢台市合並,寧晉縣屬邢台市至今。截至2018年底,寧晉縣總面積達1107平方公里,總人口約為78萬人。
⑺ 寧晉縣的歷史
[歷史傳說]尋史溯源,寧晉歷史上有「鳳凰城」之說。相傳公元前二十五世紀,在寧晉古大陸澤之濱有一棵高千丈的桑樹,葉紅椹紫,一萬年才結一次果實。鳳凰吃到成熟的果實後,引頸高歌,聲音悠遠,招得百鳥前去朝拜。看到如此情景,黃帝後代少昊就在這棵桑樹下居住下來,發展生產,後稱「窮桑帝」。鳳凰飛走後,人們依照鳳凰伏卧的形狀,修建了一座城邑,取名鳳凰城。即寧晉城的根基。據說,縣城南關是鳳頭,街南口有對圓口井,是鳳凰的兩隻眼,南門口到南關是鳳凰的脖子,南門到北門是鳳凰的身子,東、西、北三點成品字形,是鳳凰的尾巴。後來又在城東修了一個月城(形如半月),是鳳凰展開的左翅。少昊稱帝後,遷移到了山東,在曲阜建都。從此,寧晉鳳凰城成為福地,名人賢士紛紛前往,像舜、禹、湯、姜尚、重耳等均在寧晉建業立功,成就大器。因此,《詩經•大雅》中寫道:「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高歌鳳凰啼鳴,靈音招賢引才,秉承佳時興盛的祥瑞之情。 歷史長河悠遠,鳳凰故事不斷。民間傳說,鳳凰在寧晉每投下一個鳳凰蛋,寧晉就會出一個官員。鳳凰投下了九十九個蛋,寧晉也就出了九十九個官。到明朝時,寧晉除了皇帝和獄官外,滿朝的官都出全了,上至名相,下至知縣一堂。如今,寧晉人傑地靈,興天盛地,大業鵬程,不斷書寫歷史宏篇。[歷史名人]堯帝,上古五帝之第四位,名放勛,號陶唐,始封於陶,後封於唐,亦稱為唐堯。陶地就在當今寧晉一帶。城東六公里,有村名堯台,即當年堯讓位於舜之處。據《寧晉牌坊》一書稱:寧晉曾有牌坊150餘座。唐代首開科舉,寧晉共出68名進士,其中一位狀元公。明清兩朝45名。四里村-漢初名將李左車故里。延白---宋代慈聖光獻曹皇後和宋代宰相曹佾的故里。 東南汪-元代工、刑、兵三部尚書董錫故里。 東王里-明代文淵閣大學士、狀元曹鼐故里。 百尺口-明代御史、教育家蔡叆故里。 石柱---明代翰林院編修張翀故里。 果村---明代駙馬李和故里。 孫家莊-明代督察院左付都御史孫昌齡故里。 南塔庄-民國京畿衛戍司令王懷慶故里。 北周庄-寧晉最早的黨支部書記孫增祥故里。 北河庄-原寧南縣第一任縣委書記何如之烈士故里。 徐家河-電影表演藝術家陳強、陳佩斯父子故里。 小柳庄-京梆創始人,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李桂雲故里。 南馬庄-《平原烈火》周鐵漢原型郭丑子故里。 北新莊-抗美援朝志願軍戰斗英雄張庄和故里。 北侯庄-抗美援朝奇襲白虎團志願軍團長趙仁虎故里。
⑻ 寧晉城的介紹
寧晉縣歷史悠久,沐堯舜古風,人傑地靈,物華天寶,堯禪位於舜在今堯台村,遺跡尚存。縣城古稱楊地,自春秋時建楊氏邑始,歷經2800餘年,唐天寶元年,取「安寧晉福」之意,改稱寧晉至今。縣城規劃面積27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1.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21.6萬,城鎮化率46.5%。近年來先後投資60多億元,建設了一大批精品工程,城鎮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供水、供熱、供電設施齊全,郵政、通訊方便快捷,娛樂、服務場所檔次較高。先後獲「全國生態宜居示範縣」、「全省環境優美縣城」、「全省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工作先進縣」、「2008-2010年全省『雙三十』節能減排目標考核優秀單位」等榮譽稱號。
⑼ 寧晉是哪兒的
寧晉縣位於河北省南部,地處滏陽河中游。東鄰束鹿、冀縣,西連柏鄉縣,北靠趙縣、晉縣,南接隆堯、巨鹿、新河三縣。面積1107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城關,距省會石家莊60公里。
寧晉縣歷史上曾有楊氏縣、廮陶縣、廮遙縣、大陸縣等名稱。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寧晉縣,以此為古晉地。並取安寧之義為名(見《河北省縣名考原》)。
今縣境,春秋時期為晉國地,並有楊氏城邑(《太平寰宇記》有「春秋時晉楊氏邑」的記載,並稱「楊駿墳在縣北十里」)。戰國時期為趙國之域。秦代屬鉅鹿郡。西漢時置楊氏縣(治在今城關)和廮陶縣(故城在縣南),還先後封置禾成侯國(故城在縣東北,文帝九年廢)和歷鄉侯國(故城在今縣城東歷城,西漢末即廢),均屬冀州鉅鹿郡。東漢時,楊氏、廮陶兩縣屬冀州鉅鹿郡,郡治廮陶縣;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廮陶縣更隸冀州魏郡。三國、魏時、楊氏、廮陶兩縣仍為冀州鉅鹿郡(黃初七年廢郡封國,大和六年國徙為郡),郡治廮陶縣。晉代,廢楊氏縣並入廮陶縣,為冀州鉅鹿國治、領。北魏時,廮陶縣屬定州北鉅鹿郡。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析廮陶縣置廮遙縣,治在原楊氏縣城(即今城關),屬殷州南鉅鹿郡。北齊時省廮陶縣並入廮遙縣。隋代,於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廮遙縣復名廮陶縣,屬趙州。十六年(公元596年),析廣阿縣(今隆堯縣地)置大陸縣,故城在今縣城東南之魚台村(南、北魚台),大業二年省入象城縣(今隆堯縣地)。廮陶、大陸兩縣先屬欒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廮陶縣改隸趙郡。唐代,廮陶縣屬趙州(武德五年改名欒州,貞觀元年復名趙州,屬河北道)。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廮陶縣改名寧晉縣,仍治今縣城,繼屬河北道趙州(先稱趙郡,至德二年復為趙州)。五代時,寧晉縣屬趙州。宋代,寧晉縣屬河北西路慶源府。入金後改為河北西路沃州(天會七年改慶源府為趙州,天德三年改趙州為沃州)。元代,寧晉縣先屬真定路永安州(太宗六年置),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廢永安州改隸真定路趙州。明代,寧晉縣屬真定府趙州。清代,寧晉縣於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為避宣宗名諱(旻寧)改「寧」為「甯」,屬直隸省趙州。
民國時期,甯晉縣之「甯」字逐漸改為「寧」字,初屬直隸省冀南道(三年改為大名道),十七年(公元1928年)直隸於河北省,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劃屬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區。
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9月冀南區創立,轄寧晉縣。1940 年夏秋,寧晉縣主要地區劃屬冀中區七專區(為晉察冀邊區轄境);寧晉縣南部地區(當時稱「寧南縣」)則屬冀南區十一專區(為晉冀魯豫邊區轄境)。1941年,寧晉與趙縣、元氏縣連壤區組成趙元寧聯合縣,和寧晉縣同隸冀中區七專區;此時,寧南縣仍為冀南區十一專區。抗日戰爭勝利後,趙元寧聯合縣即行撤銷,寧晉縣改屬冀中區六專區;此時,寧南縣屬冀南區四專區。1946年7月,寧晉縣又改屬冀中區十一專區;寧南縣仍為冀南區四專區。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邊區即行撤銷,寧晉、寧南兩縣分別隨冀中十一專區和冀南四專區劃歸華北行政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撤銷寧南縣,寧晉縣復原制,劃歸河北省邢台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寧晉縣仍為邢台專區。1958年4月28日,撤銷邢台專區,寧晉縣劃歸石家莊專區。同年12月20日,撤銷新河、趙縣並入寧晉縣。1960年5月3日撤銷石家莊專區,寧晉縣即歸石家莊市轄。1961年5月23日,寧晉縣還隸邢台專區。同年7月9日析寧晉縣和石家莊市(今欒城縣地)復設趙縣,寧晉縣仍屬邢台專區。1970年,邢台專區改稱邢台地區,繼轄寧晉縣。1993年7月,邢台地區與邢台市合並,改稱邢台市管轄.
⑽ 誰知道河北寧晉鄉鎮廟會時間表
大曹庄四月十八
魚灘頭四月初七
素邱正月廿五
河渠九月十二
東陳九月十二
塔底四月十五
大南里三月初六
換馬店九月初九
趙村四月初八
大北蘇十月十六
楊豐頭二月十九
北魚十一月十五
長路二月初四
三月十八
十月初四
東龐庄正月十六
崔官莊二月十五
孟家莊四月十五
六月初一
北官莊三月初一
孫家莊正月廿五
東汪四月廿八
艾辛庄三月十一
侯口二月初十
三月初十
小河口六月廿四
鋪頭四月十八
邱頭三月十五
東曹庄六月十六
賈家口四月初五
小劉村四月初八
十月初八
大陸村十一月廿二
北河庄北河庄
白侯四月初一
北官莊三月初三
營台正月初九
三月十五東周家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