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中國的歷史書為什麼

中國的歷史書為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16 23:55:41

Ⅰ 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

文史哲中,我歷史讀得最多。就像我在之前一篇文章里提到如何學唐詩一樣,業余讀歷史的方法也簡單,先從整體上通讀,再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時代或者專題。我在大學里斷斷續續的通讀了白壽彝版的《中國通史》,這一套書很厚,基本上算我讀歷史的底子,不過後來我接觸到呂思勉後,感覺白壽彝版水平要低很多。

昨天在圍爐小讀的讀者群里,有一位朋友問我怎麼評價袁騰飛和高曉松,我說都很差。袁騰飛是水平不夠,高曉松則完全是素質差,缺乏最基本的學術修養,滿嘴跑火車,慘不忍睹。他的觀點往往沒有任何史實支撐,完全是主觀臆斷,然後由於缺乏基本學術素養,對自己不能肯定的事用肯定的語氣講出來。甚至直接是謬誤。只能講給不了解歷史的人聽。如對歷史感興趣,還應該從呂思勉之類的讀起。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讀歷史有什麼用?

先講我的一段經歷。

有一段時間我對佛學很感興趣,就找一些入門的書來看。那麼我首先找的第一本是什麼呢,是《佛教史》。如果你想從整體上了解某個事物,那麼讀它的歷史是最有用的。包括佛教產生的背景、早期理論、理論演變、派系演變、佛教的傳播、在各地區的發展和演變等等。通過這本書,你能了解到佛教的前世今身,也能接觸到它的一些基礎理論和它的發展。可以說,讀完這本書,你對佛教就能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在整體了解的前提下,再按經律論或者什麼類別學習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那麼歷史是什麼?

簡單地說,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

小行星撞擊地球,撞出個太平洋來,碎片飄到宇宙,因為引力又聚起來,變成月球,這也是過去發生的事,但不算歷史學

所以歷史學需要引入一個研究對象,就是人類社會。

人類社會從形成到今日,必是在不斷發展、不斷進化的。

而歷史學,就是研究人類社會變革、探尋規律、找出因果關系的一門學問。

核心是什麼?是探尋規律,找出因果關系,如同牛頓發現三大運動定律。

所以歷史學本質上是邏輯的科學。

那麼我們讀歷史有什麼用?

有人說,發現規律,斷定既往,預測未來。以史為鑒,吸取經驗教訓。其實這話是扯淡,哪來的以史為鑒?世上本無同一條河流,你想改革了,能找出一百個改革的成功案例來。你想蕭規曹隨了,也能找出一百個改革失敗的案例來。往往你以為相同的事,實際上細微處的不同導致完全不是一碼事,那麼用以前的經驗就不那麼靈光了。退一步講,即使真有一模一樣的事,你按以前的經驗做,實行起來也不一定和以前做法完全想同。總之,以史為鑒本身就是一個似是而非的概念。

姑且說說我為什麼讀歷史。

一是聽故事的樂趣。中國歷史幾千年,能被記下來的大多是一些不平凡的人和事。有聰明的、有忠義的、有陰險狡詐的,各色都有,故事劇情精彩的也舉不勝舉。如讀五胡十六國史,英雄人物輩出,各色人物輪番登場,甚是有趣。

二是求知的樂趣。歷史不只是年代和歷史事件。除了政治史,文化史、政治史、軍事史、民族史都很重要。讀歷史,接觸到的知識很多,服飾的演變、建築的演變、兵制的演變、民族的演變等等。如有一顆求知心的,歷史學科是非常適合休閑娛樂求知的。

三是探尋規律的樂趣。史實紛繁蕪雜,間有謬誤,從中抽繭剝絲,找出一條線的,就尤為顯得有趣。歷史是規律的科學,是邏輯的科學,用邏輯思考,是讀歷史書最重要的事情。

四是文史哲不分家,自然會接觸到。讀文學和哲學都是繞不開歷史的。拿文學來說吧。文學一般分為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文學史,文學史本身就是一個大類。而哲學可以說,本身就是是哲學史。當我們面對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哲學思想,我們都很難把它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割裂開來,很難把它與文學、哲學的發展洪流割裂開來。

Ⅱ 為什麼很多關於中國歷史的書上都很少提到或乾脆沒有唐滅百濟、白江口之戰、唐滅高麗、恆羅斯戰役的資料

這個嘛,我認為很簡單,因為當時唐朝是世界級大國,而那些小國實力太弱,即使被滅掉也是不值一提的,舉個例子吧,明朝萬曆年間日本侵略朝鮮,朝鮮王被打到中朝邊境後向母國(明朝)求救,明朝出兵,日本大敗,朝鮮幾乎就什麼力都沒出(明朝軍隊去打仗吃飯住宿都是要給朝鮮付現金的),朝鮮軍隊也很無能,但是三國對此做的歷史評價是截然不同的,日本對此的歷史記載是人才輩出,將幾個明朝的手下敗將吹的神乎其神,決口不提失敗一事,反而好像取了多大勝利一樣,而朝鮮送走明朝援兵後修建了大報壇,希望後世不忘母國(明朝)之恩,但是大報壇不知在什麼時候消失了(無從考證),朝鮮人對這段歷史的記載是這是決定朝鮮命運的關鍵時期,多虧朝鮮志願兵不顧一切最終挽救了朝鮮,還將一位叫李舜臣的人捧為了民族英雄,時至今日整個朝鮮半島都知道他,就像中國人知道岳飛一樣,而明朝援兵在他們的歷史里也只是可有可無的,日本和朝鮮都對此事如此重視,然而明朝卻與他們恰恰相反,明朝在這段歷史中記載寥寥,應該說是非常吝嗇筆墨,不是寫歷史的人偷懶,而是整個中國都沒人重視,在天朝大國看了,區區一個朝鮮沒有貴州的幾個土司重要,這就是大國與小國的區別。日本和朝鮮大寫特寫的歷史在中國人看來都是不值一提的,這就是實力問題了。所以你再反過來看唐朝那段歷史就明白為什麼大國滅小國連提都不提,應他們都太弱小了,弱小到不值一提。

Ⅲ 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書叫什麼

紀錄中國歷史的最早的書是《尚書》
《尚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最早時它被稱為 《書》,到了漢代被叫做《尚書》,意思是「上古之書」。漢代以後,《尚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所以又叫做《書經》。這部書的寫作和編輯年代、作者已很難確定,但在漢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據說孔子曾經編纂過《尚書》,而不少人認為這個說法不可靠。

中國最早的書是
在殷商時期,人們也把文字刻在竹簡或木簡上,並把許多簡編串在一起,稱為「策」或「冊」,這就是簡冊書籍。周朝時期,又把絲織品用作書寫材料,所以古人說:「著於竹帛,謂之書」。帛,就是絲織品。如果說,這是我國成冊書籍的起源,那麼,我國的書至少有3200多年的歷史了。

《易經》是中國第一部經書,被尊為"五經"之首.西周初年寫的.
《周易》古經為出於文王、周公之手
《山海經》是我國最早富有神話傳說的一部地理志,應該是奴隸社會以前的作品
《穆天子轉》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小說,年帶久遠

另外,我國最早的詩歌是上古時代的<彈歌>
第一部詩歌集是春秋時代的<詩經>

據記載倉頡為黃帝史臣,是文字的創造者。還傳說倉頡與沮誦專門負責記錄黃帝的言行,倉頡專記黃帝之言,沮誦專記黃帝之行!
黃帝的時代大約是在五千年前

Ⅳ 為什麼中國史學有著連續不斷的史書記載

詞目:歷史拼音:lì shǐ英文:history德文:geschichte 歷史俄語:История越南語:Li?ch s??韓語: ??
[編輯本段]基本解釋1. 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 沿革,來歷
3. 過去的事實

詳細解釋 1. 過去事實的記載。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納 魯肅 於凡品,是其聰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 注引《吳書》:「[ 吳王 ]志存經略,雖有餘閑,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 指已過去的事實。
毛澤東 《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使資本主義絕種,要使它……變成歷史的東西。」
3. 經歷。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便是野雞道台的歷史了。」 清 黃人 《<錢牧齋文抄>序》:「其文乃雄奇變化,隨其一生之歷史而自為風氣。」 老舍 《駱駝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會留著個知道她的歷史的僕人。」
4. 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
金一 《文學觀》:「從古帝王之業,真能赤手開創而無所憑藉者,歷史上,多不過三四人。」 毛澤東 《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 中國 的歷史,從此開辟了一個新時代。」 菡子 《源遠流長》:「歷史在發展著,豐富著。」
5. 指歷史學科。
魯迅 《書信集·致曹聚仁》:「 中國 學問,待從新整理者甚多,即如歷史,就該另編一部。」
[編輯本段]詞語概述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編輯本段]史學評價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編輯本段]詞源出處「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也有人認為「歷」乃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輔助義,其意味著人類所經歷過的事情,在意義上其概括范圍遠較「史」字為之大。
在西方,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希臘語「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出自「歷史之父」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
[編輯本段]詞語含義對於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中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梁啟超:「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
《大英網路全書》(1880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網路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在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歷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並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局限與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范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盡管歷史研究傾向於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於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於現在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現在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編輯本段]歷史學科歷史學以歷史為認識對象所形成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歷史」一詞代表。歷史學的本質其實是把實際發生的事件轉換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歷史的過程和方法。關於歷史學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討,在西方屬於歷史哲學的范疇,歷史哲學的出現和發展,意味著歷史學從單純的歷史紀錄發展成為對歷史的解釋和對歷史規律的探求階段。一開始,歷史哲學僅僅關心如何改進歷史研究的方法,但認為被研究和記錄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在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過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學家開始重新定義歷史學。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死的歷史」,即編年史。因此,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會被不斷的改寫。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又進一步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由於人主觀的局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這種歷史學稱為「歷史科學」。
史學史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完備的國家,其對歷史的記錄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精確詳細。中國歷史自傳說中的黃帝以來已經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來歷史記錄精確到年,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以來則精確到月日。中國的歷史記錄(史書)還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等不同體裁。與歷史學不在西方文明中佔主流地位相反,中國將「史」列為四種基本學科分類「經、史、子、集」之一(清紀曉嵐等,《四庫全書》)。魁奈說:「歷史學是中國人一直以其無與匹倫的熱情予以研習的一門學問。沒有什麼國家如此審慎地撰寫自己的編年史,也沒有什麼國家這樣悉心地保存自己的歷史典籍。」
原始社會中人類通過諸如結繩記事和口傳等方法記錄歷史,例如中國上古傳說「黃帝戰蚩尤」、「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國家出現後,則開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們同時擔任記錄時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書等工作,可以說是最早的史官。之後才出現了獨立職能的史官,專門記錄歷史事件。在這個時期,中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史書《尚書》,內容是歷代政治文件匯編,並無特定的歷史記錄體裁。從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起,中國有了按年記載的編年史,從此有了連續不斷的歷史紀錄,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這在世界各國范圍內也是極其罕見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學家如孔子(編訂《春秋》)和左丘明(著《左傳》)等重視人類社會活動,從而使歷史基本擺脫了神學和宗教的影響。
西漢時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撰寫了《史記》,創建了紀傳體的歷史記錄體裁,《史記》的規模在當時世界范圍內是空前的,之後東漢時班固著《漢書》,延續發展了《史記》的體例,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這兩部歷史著作,奠定了中國古典史學的基礎,後來的歷史學家沿用《史記》和《漢書》的體裁,將各個朝代的歷史匯編成書,組成了「二十四史」。除斷代史之外,唐宋期間中國還出現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其中《資治通鑒》是敘事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編年體通史,是中國史學史上的奇葩。
西方的歷史學開始於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在《歷史》(又名《希波戰爭史》)一書中記錄了希臘與波斯之間的希波戰爭,歷史從此自神話和文學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希羅多德也因此被羅馬哲學家西塞洛(Cicero)稱為「史學之父」。但希羅多德的記錄中真實事件與虛構事件混雜,並不是純粹的歷史。20多年後古希臘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治學態度嚴謹,歷史記載翔實,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前2世紀,希臘歷史學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羅馬史》)中記錄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間羅馬帝國周圍地中海沿岸各國、各民族的歷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
(非原創)
資料來處:

Ⅳ 為什麼要讀歷史書,讀歷史到底有什麼好

不說什麼國家大事,我只是單單說一下生活和歷史學習的關系。
淺談生活經驗與歷史學習的關系
如果我們能夠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把生活經驗和歷史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學習歷史,將為我們今後的人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一、用歷史知識提升生活經驗
以歷史知識為依託,學會處理實際問題。如在學習大禹治水時,有些老師會設計這樣的思考題:為什麼大禹治水改用「疏」的方法?用現實生活中的一二個具體事例,說明「堵」和「疏」的不同功能。把大禹治水的方法,加深對大禹治水成功經驗的理解,把歷史知識運用到社會現實中來,不僅僅要弄清楚大禹成功的原因,而是要進一步弄明白「疏」和「堵」的辯證關系,慢慢地理解二者的不同功能,把學到的歷史知識和我們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學會處理現實中發生的問題。如有的同學認識到:「『堵』有『堵』的好處,『疏』有『疏』的優點,不能一概而論。比如一個人吸毒了,要讓他戒毒,就必須以『堵』為主,輔之以『疏』的方法;而對其他還沒有吸毒的人,為防患於未然,就應該以『疏』為主,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做法。」也有的同學談了自己對紀律的理解:「『紀律』就是『堵』,就是要讓所有的同學都必須遵守;老師的說服教育就是『疏』,就是要教育不遵守紀律的同學遵守紀律。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夠維持好班級紀律。」
上述同學的看法,從遠及近、從大到小,對「堵」和「疏」的不同功能有了深切的認識,避免了「非此即彼」的簡單思維模式。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們不僅要掌握基礎知識,還應該學會用歷史,用學到的歷史知識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讓歷史學習真正成為我們在二十一世紀的訓練場。
二、從歷史知識中體味生活哲理
歷史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活哲理,我們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要善於領悟,學會應用。在學習百家爭鳴時,我們要學會汲取思想家的思想精華。「塞翁失馬」這一成語故事,反映了老子的基本思想主張,從這一故事中,我們理解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的含義。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應該結合現實,主動地去關注我們的生活,在自己的生活積淀中去搜尋,從他人的經歷中去感悟生活,從而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在困難挫折面前,在榮譽和鮮花面前,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態,因為心態的好壞,可能直接影響到自己的生活質量,逐步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境界,
在這一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經歷了一個「從生活到歷史知識再到生活」的過程。經過這一過程,我們的學習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對抽象的哲理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三、以歷史知識為依託,掌握走向成功的階梯
英國大哲學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換句話說,歷史是一門使人明智的學問,學習歷史應該幫助我們走向成功,獲得成功的體驗,歷史上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如我國的書法藝術獨具特色,在學習了古代書法家的事跡後,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引導自己思考:他們取得成功有什麼「秘訣」?通過追問和討論交流,我們應該總結出這樣的成功的「秘訣」:對所做的事情要有興趣,並能持之以恆;要刻苦鑽研,博採眾長等。有了這樣的認識,對今後的學習、今後的人生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懷舊,更重要的是繼承和發揚,並在歷史學習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歷史是過去的現實,它是過去的人們做過的事,歷史人物的成功與失敗、悲歡與離合,對我們的今天仍然有意義,他們會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學習歷史要善於吸收對自己的成長有用的東西。
四、以歷史為鏡子,學會正確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歷史記錄了人類發展的足跡,人和人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歷史上的任何事,都是人來完成的,學習這些內容,我們要弄明白,人和人之間應該如何相處,如何去做事。我們都知道,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為了加速民族融合,把都城遷到了洛陽,他遷都時受到人們的反對,但最終取得了成功。孝文帝為什麼一定要遷都洛陽?為什麼要精心安排這種「計謀」?通過小字部分的閱讀,我們可以悟到了這樣一個道理:孝文帝並不是要南征,他的真實目的是要遷都洛陽,為達到這一目的,他精心設計了這種『計謀』,精心地把行程安排在深秋時節,陰雨連綿,道路泥濘,再加數月跋涉,群臣都想息肩休整,紛紛諫阻。在這種情況下,孝文帝退了一步,答應不再南征,但也提出自己的難處和要求,「若一事無成,如何向後人交代?不如將遷都洛陽的大事辦了。」大臣們看到皇帝如此體諒自己,也紛紛答應遷都洛陽。孝文帝這種「以退為進、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的做法終於取得了成功。我們在今後同別人的交往中,要學會為別人著想,多從別人的角度著想,事情就會更容易辦成。有了這樣的感悟,今後處理人與人的關系時,就會多一分從容。
從這件事中,我們不難得到這樣一個道理:做事要講求策略,一味地蠻干往往不能成事,反而會壞事,做事前要經過精心策劃,反復論證,把阻力降到最低。
五、用生活經驗闡釋歷史知識
中國人向來重視家庭,這跟宗法制有很大的關系。在學習宗法制後,可以製作一份家庭親屬世系表,寫出從高祖父母到我們本人全部男女親屬的姓名,並標出性別和稱謂。
在完成這一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通過自己的社會經驗、家庭調查和小製作來加深對宗法制的認識,有意識地去關注家庭情況,增強家庭的凝聚力。在製作的過程中,加強同父母、親戚朋友的交流,營造一種其樂融融的和諧家庭氛圍。
六、以生活經驗為依託,體驗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
歷史人物生活在過去的現實生活中,有他們自己的喜怒哀樂、是非標准和人生體驗,通過感悟他們的內心世界,增加我們的生活閱歷。如學習曹操時,不免涉及對曹操的評價,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曹操年輕時,結交了名士橋玄。橋玄稱曹操是安天下的奇才。另一名士許劭稱他是「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曹操聽了居然十分高興。他為什麼高興?我們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去體驗曹操的心理感受,為什麼高興呢,因為當時是亂世,所以曹操認為許劭是稱贊他是「英雄」,同時可以領悟中國人的說話特點,有時為了需要,是要欲揚先抑的,明貶暗褒,這也是中國文人展現他們幽默感與機智的一種方式,就像大家都知道的有關解縉所寫的賀壽對聯一樣:「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養的兒子都是賊,偷得蟠桃孝娘親。」一波三折,欲揚先抑,妙趣橫生。再如在學習維新變動運動時,面對譚嗣同在變法失敗後慷慨赴死,而同為變法領袖的康有為、梁啟超卻逃到了海外,面對這兩種不同的做法,我們應該怎樣來評價?這涉及到思考生命的價值問題,我們可以去討論、去思考,不要急著得出答案,也不要去尋求所謂的標准答案,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去理解做人的道理,理解如何去珍愛生命。
學歷史不等於記歷史,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許多人包括某些老師,錯誤地認為學習歷史就是劃劃背背,不理解學習歷史的真諦,許多人只有在等到長大成人、走向社會後,才認識到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回過頭來重新學習歷史,這可能是現在歷史題材的電視劇熱播和易中天等人走紅的原因吧。我們現代的中學生,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要通過歷史學習,不斷地提升自己做人的品味,增強做事的能力,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通過上面的論述,希望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要做到:把歷史知識和社會生活密切結合在一起。把生活閱歷當做歷史的學習的一把「金鑰匙」,把學習歷史的過程,當成是提升自己的生活閱歷的一種有效途徑。

Ⅵ 為什麼只有中國有史書

因為我們中國對於文化和歷史的傳承一向是很重視的,歷代君王也喜歡用史書來記載自己的豐功偉績,很多的歷史詩人和文學家也喜歡寫史書。

Ⅶ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寫史書

寫史書在皇帝和朝廷看來是一件正經事,可以在輿論上和形象上給自己加分。

Ⅷ 中國歷史為什麼分為上下五千年呢

這個只是傳統的說法,事實中華文明不止五千年,一般來說這個五千年是從大禹治水那時算起的.大禹治水的時間根據目前的考證應在公元前2200多年.也就是距今4200多時.不過五千年文明之說早已有之,以當時的學術水平自然不能考證得很清楚,因此只能大概地說五千年了為什麼說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

最近,夏商周斷代工程己經取得突破性成就。專家己公布了《夏商周年表》,確定夏代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黃因為中國有近五千年的歷史,故通常說「上下五千年」就是指代整個中國歷史。

《上下五千年》是一本簡易敘述中國歷史的書籍,從中國傳統的史前傳說至明清時期,前後四千多年的歷史,書中描述了在歷史上影響比較久遠的事件和人物,此書有助於歷史興趣愛好者粗線條了解中國歷史,串聯歷史梗概。 另有《世界上下五千年》一書,是描述世界各國歷來影響比較久遠的事件和人物的書籍。

中華上下五千年 中華文化歷史久遠,有記載以來的歷史就有幾千年。在華夏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故事,出現一個個叱吒風雲的人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中華文化就是我們生命之源。

河圖刻有一到十個自然數排列圖形,洛書刻有一到九個自然數排列圖形。這些圖形是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的龜甲上,人稱 "河洛文化"。有人稱這是中華文化的源泉。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城頭山遺址發現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古城和祭壇。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遺址的文明程度也有力地證實中國的文明史在五千年以上。

珍惜彼此的邂逅,就是對相遇最好的報答,公眾號:「讓往事隨風而逝」。

Ⅸ 中國古代歷史為什麼這么詳細

如果僅從詳細方面考慮,中國歷史比較詳細。

首先,中國文明的特性之一就是喜歡記載事物,其原因大概就是什麼「流傳」之類的概念在中國哲學中有很高的地位。還有就是每個朝代都會試著保留前面朝代的資料以備後用,當然也有燒掉以備後患的。
反觀世界史,也有向中國一樣很詳細的文明,但是這些重視記錄的文明很少有長久的,反倒是那些只注重於當時的文明倒是像小強一樣存活下來。

其次,中國的文字流傳比較容易辨識,這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解讀追溯到甚至是春秋之前很久很久以前的資料
世界上其他文明的文字就不是那麼容易辨認了,尤其是西方國家在拉丁語流行之後普遍放棄了原有文字的使用,這就讓他們的記錄容易脫節,詳細度就要下降(比如某種事物的確切開始年代)

再次,結構上中國的歷史記錄,除了官方的幾個體系記錄國家事件之外,各個地區又有地方誌,家族有族譜和家族傳記,所以中國歷史的層次很多。大的有記錄征伐的,小的也有記錄老誰家小誰幾歲考科舉的。
世界史中記錄有這么多層次的文明就少得多了,雖說東亞也有一些國家這么做,但是一方面多受到宗教影響(印度,阿拉伯),另一方面受到中國的影響(儒學文化圈),記錄的方式決定了瑕疵的出現。

最後,世界上也有很多文明,他們的歷史記錄水品應該是很高的,只不過是他們消亡的太早,找也找不到。埃及的記錄很全,能找著的卻不多。阿茲特克和瑪雅的記錄也曾經很詳細,結果都被歐洲人燒掉了,現在僅存三本?還是只有一本了?而且解讀也比較費勁。

p.s.有人說歷史長度與延續性對詳細度沒有關系,我認為是不對的。很多事物的開始時間和短時間內的發展對於文明的記錄詳細性有很大的關系。畢竟歷史記錄的目的是文明的體現。
同意「是基礎不是原因」的觀點。
歷史了解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是主觀觀測造成的缺失,沒有主觀觀測也就無所謂局限性,因為那不是歷史記錄而是推算研究。

Ⅹ 為什麼中國歷史教科書大量渲染中日戰爭

你要帶著有色眼鏡,預設立場的話,肯定就覺得有問題了。中國歷史教科書還是相對客觀的。他可能會迴避一些問題,但不會曲解編造和歪曲歷史。即使你覺得它有問題,那也是立場問題,你能保證別的歷史教材就是客觀的嗎?至於中日戰爭,那是因為這是近代戰爭啊,換成你們家,說家族史肯定也是近代的介紹的詳細,古代的稍稍提及吧。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歷史書為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