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黃帝在中國歷史上有什麼地位
黃帝(Huangdi;Yellow Emperor )(前2717-前2599年)。軒轅黃帝為華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與炎帝(Yan Emperor,生於今寶雞境內的姜水之岸)並稱為中華始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故改姓姬,居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出生、創業和建都於有熊(今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以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載入史冊。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在此期間有了文字。黃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
文化貢獻
00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歷(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 00軍隊:風後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00音樂: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00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制衣服。 00醫葯:與岐伯討論病理,作《黃帝內經》。 00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00鑄鼎:在荊山(位於陝西中部)鑄鼎,分華夏為九州 00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明。
精神文明
00發明歷數、天文、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紀年、文字、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葯、祭祀、婚喪、棺槨、墳墓、祭鼎、祭壇、祠廟、占卜等。
政治文明
00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擔任法官、後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物質文明
00史書記載,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黃帝之前,田無邊際,耕作無數,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獲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方面,發明機杼,進行紡織,製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制陶方面,製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面,煉銅,製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鍾、銃。建築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製造舟楫、車、指南車、記里鼓車。兵械方面,製造刀、槍、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雲梯、樓櫓、炮、劍、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斗、規矩、墨硯、幾案、氈、旃、印、珠、燈、床、席、蹴踘等。
Ⅱ 黃帝有哪些貢獻,對後世有什麼影響黃帝的地位是什麼
1、貢獻:造車造船,製造衣服冠冕,建造宮室,打敗南方蚩尤部落,聯合同盟炎帝部落,形成華夏族主體,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大臣倉頡製造文字,伶倫製造音律。傳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有《黃帝內經》傳世。
2、影響:和炎帝被尊奉為「人文始祖」,海峽兩岸人民都為炎黃子孫。
3、地位:中華始祖,文明奠基人,華夏祖先。與炎帝、蚩尤同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居五帝之首。
4、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皋陶、伯益、湯等均為其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2)黃帝在歷史上有什麼樣的地位擴展閱讀:
1、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為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2、據大量的歷史記載和文物佐證,黃帝統一天下,奠定中華,肇造文明,惜物愛民,被後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降於軒轅之丘,定都於有熊,漢代在新鄭北關軒轅丘前建有軒轅故里祠。
Ⅲ 黃帝的地位是什麼
黃帝是傳說中的中原各族之共同祖先,文德武功兼備。雖然傳說中黃帝因為阪泉之野的大戰而戰勝蚩尤得以服天下,但他更是文德昭彰,所以,《淮南子·覽冥訓》記載:「昔者黃帝治天下,……使強不掩弱,眾不暴寡,……百宮正而無私,……道不拾遺,市不豫賈,……」傳說中的黃帝號有熊氏,又號軒轅氏、縉雲氏,一般認為這是把中國北方許多氏族的稱謂融合於一身的結果。相傳黃帝曾經為了同炎帝作戰而訓練熊、羆、貅、虎、貔、貙等六種野獸。據專家考證,這些野獸當為六個部落的圖騰。黃帝統一了各部落,才得到了廣泛的推崇。後人尊其為始祖神,也與他「統一」大業有關。周代將《雲門大卷》作為「制禮作樂」的祭祀天神之舞,說明了黃帝在周代已經不僅是民間傳說里的統一之王,而且已經上升為「神」之代表,這是有深刻含義的。
Ⅳ 炎帝和黃帝在歷史上有什麼突出地位為什麼
1.歷史人物的歷史地位,有二種含義。其一為實際的歷史地位,即其在一定的時間、空間 范圍內所起的歷史作用,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其次為在人們心目中的歷史地位,亦即傳說 中的歷史地位,其性質是幻影式的。從原則上說,二者應是一致的。實際上二者常有很大的 距離,而前者常為後者所掩蔽,不過傳說究竟是要以事實為基礎的。對未有文字記載時期的歷史,不能不從有關的傳說中分析探求。遠古時期的人物,常常僅能留傳下來一些名號,或 有標題式的事跡,如重大戰爭,水旱天災等,在傳說中,活動事跡便大為豐富,且隨時代不 同而有發展,雖為幻影式的,而更能深入人心,起著很大的作用。這些幻影式的活動事跡, 有一個時期被全部否定,斥為偽史,但又說不出真史的本相;於是某些人轉以為古代流傳下 來的傳說,雖不是古代歷史的全部真相,至少其中某些部分是真的,進而認為這些傳說是不 容置疑的。這個問題,牽涉的方面甚廣,不是一二篇小文能夠解決的。現在試從古代的傳說 中,就黃帝和炎帝的歷史地位,略作初步的探尋。
黃帝和炎帝都是五帝時期的人物。「五帝」一詞是戰國時人首先使用的。我國古時的朝代, 有虞、夏、商、周四代,在春秋時,說到最早的時期稱為「自虞以上」①。當朝代尚未形成 或半形成的時期,是萬邦林立的狀態,其中較為強大者,逐漸發展成為各邦的共主,他們多 以帝號自稱,黃帝和炎帝就是這樣的人物。到戰國時候,便將未有朝代可稱的時代泛稱之為 「五帝」時期,「五」是虛用詞,並非限定只有五個②。這個詞的含義,後來轉變成為前後相 承的五個帝王,並和後起的「三皇」一詞結合,稱為直接相承的「三皇五帝」。其實這在古代 歷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不過所稱的帝王名號並不假,所以其說容易為一般人接受。荀子是 戰國時實事求是的學者,他很明確地指出:「五帝之外無傳人,非無賢人也,久故也。五帝之 中無傳政,非無善政也,久故也。」(《荀子·非相》)荀子說的是「五帝」一詞的本義,在經 學占學術主要地位的時候,荀子是被視為外道的,他的話自然不受重視,其影響至今不絕, 我們應正確對待之。
2.有關黃帝與炎帝的傳說,最早為春秋後期郯子所述。《春秋經》載,昭公十七年,「秋, 郯子來朝。」《左傳》詳記其事,昭子問:「少皞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 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 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 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所謂「以某紀」者,應為其族之徽號。共列舉了五個帝名,也就 是五個曾作共主的部族,以黃帝居首,炎帝次之,說明二族之時代與關系皆較近。
《國語·魯語》記展禽說:「聖王之制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 國則把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扞大患則祀之。」又說:「昔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 這是符合「法施於民」者。按照郯子所述者,黃帝首先以雲紀官,是在共主之下分司諸事者, 為黃帝所創立。 其實當時尚無官稱,不過指定某些族人專司某事而已。經過炎帝、共工、大皞、至少皞, 都是由特定的族人專管其事。郯子又說:「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遠,乃紀於近,為民師而命以 民事。」即到顓頊時,方按其職事定出官名,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寇等。而後世便以官制為黃帝所定,逐漸擴展為「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被視為古代文明的創始者。
這是後世傳說所透露的一些古代真實情況。 《越絕書》雖編定於東漢,其中保存的古代史實,有為他書所不及者。如《越絕外傳記寶劍》篇所記春秋末年風鬍子對楚王之言: 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斷樹木為宮室,死而龍藏,夫神聖主使然。至黃帝 之時,以玉為兵,以伐樹木為宮室,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聖主使然,死而龍藏。禹穴 之時,以銅為兵,以鑿伊闕,通龍門,決江導河,東注於東海,天下通平,治為宮室,豈非 聖主之力哉!當此之時,作鐵兵,威服三軍,天下聞之,莫敢不服,此亦鐵兵之神,大王有 聖德。 這段話夾雜了許多神話,但所分的四個時代,以所使用的工具為依據,即石、玉、銅、鐵, 這與近代考古學者對於古代社會分為舊石器、新石器、銅器、鐵器四個時代完全一致,這不是偶然的巧合,是在古代傳說中保留下來的一點古代真相。按照此說,軒轅、神農、赫胥都 是相當於舊石器時代的,而黃帝則相當於新石器時代,炎帝在黃帝之後,自然是同屬於新石 器時代的。
韓非子曾說,殷周七百餘歲,虞夏二千餘歲(《韓非子·顯學》),周指西周而言, 到戰國末年,已在三千歲以上,到二十世紀之末,又增二千餘歲,而黃帝更在虞夏之前,約 計應在五六千年左右,這與考古學上新石器時代的年數亦相符合,關於黃帝在世的時間,基本上可以有一個明確的概念。炎帝為另一國的國君,曾與黃帝為敵而被打敗,但在黃帝之後, 也作了共主,並保持黃帝所建立的共主的規模。 黃帝曾有二次重大的戰事,一對炎帝,一對蚩尤。《史記·五帝本紀》是這樣寫的: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慣用於 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 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稱黃帝為軒轅,乃用後起之說,而炎帝非神農,此文猶未致誤。阪泉之戰,在古代傳說中更 有確切的記載。周襄王為子帶之亂所迫,出居於鄭,晉文公將平亂納王,卜之,「遇黃帝戰於 阪泉之兆」(《左傳》僖公二十五年)。這是古代一次重要的戰事,故被收於卜辭中,今《周易》 卦爻詞中多有這樣的事例,可證其事非出於虛構③。
3.以上就後人所記關於黃帝與炎帝的傳說,探尋他們的實際歷史事跡,那麼,黃帝、炎帝在人們心目中又是什麼地位呢? 《國語·晉語四》載司空季子對公子重耳說:「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 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這個傳說為春秋前期時所傳布者,是比較早的一項傳說。其說似有所影射,反映了姬、姜二族的關系。
西周建國,深得姜族之助,建國成功後,姜尚被封於齊,是當時的大國,並受到優惠 的待遇,輔佐齊桓公成立霸業的管仲說:「昔邵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實征之, 以夾輔周室。』」(《左傳》僖公四年)在西周建國之前,二族可能曾有矛盾,其後歸於和好。 於是黃帝與炎帝被說成為同胞兄弟,而黃帝與炎帝曾以兵戎相見,後來又先後作了共主,所 以說:「二帝用師,以相濟也。」以喻姬、姜二族,雖曾有矛盾磨擦,而終歸和好。
姬、姜二族在政治上成功後,各自宣稱其先祖為天神之後,其事皆見於《詩經》。《大雅·生 民》雲:「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後稷。」周人認定其始祖為後稷。後稷原為夏朝的農官,似為姬姓 之一支,周人遂自神其本支之祖。此外姬姓之族尚多,如為晉獻公所滅之驪戎,又為重耳外 家之赤狄,皆為姬姓,因其文化生活有殊於華夏人民而被視為戎狄。
姜姓也是這樣,《大雅·崧 高》雲:「崧高維岳,駿極於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四國於藩,四 方於宣。」這位由岳降下之神,稱為太岳或四岳。如《左傳》庄公二十二年:「姜,太岳之後 也。」又「襄公十四年」,姜戎氏稱:「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總之,建立周朝的姬氏與姜 氏,都是出於天神者。神話雖非事實,各族為宣揚其先祖有殊於眾族之處,造為神話,自是 常情,無須申論。
而姜姓之族的傳說則較為復雜,如春秋末年晉國的史趙說:「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左傳》哀公九年)又周太子晉稱,禹治水時,共工之從孫四岳佐之,功成之 後,「胙四岳國,命為侯伯,賜姓日姜,氏日有呂。」(《國語·周語下》)按上文所引郯子之說, 共工氏在炎帝之後,而二人之關系未明。《山海經·海內經》稱共工為炎帝的五世孫④,其說 如有據,則四岳更遠在炎帝之後了。
4.《史記·封禪書》載:「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是古帝王已經 神化的結果,而以黃帝與炎帝並舉,說明二帝之關系相近。 戰國時候,諸子百家,學說不同,而都好以古人之事為其學說作證,不免多虛誇之事, 影響於古代史者,有二種情況。其一為古帝王之名號多被並合。春秋以來,各國貴族不僅有 姓有氏,且有名有字,戰國時人受此影響,於本為單名的古帝王,多以二名結合為一人。如 黃帝與軒轅氏相結合,炎帝與神農氏相結合,太皞與包犧氏相結合,少皞與金天氏相結合, 顓頊與高陽氏相結合,帝嚳與高辛氏相結合。
炎帝本在黃帝之後,因神農氏在黃帝之前,於是炎帝改列於黃帝之前了;神農氏氏的事跡也都歸在炎帝的名義之下,關於炎帝本身的傳說, 反而不見了。軒轅氏本在神農之前,因其名聲不大,自與黃帝相結合,反處於神農氏之後了。 太皞本在炎帝之後,自與包犧氏相結合,更提到炎帝神農氏之前了。春秋中前期魯國的史克,歷數舜舉用十六相、消除四凶之功,同時列舉了顓頊氏與高陽氏,則二名非一人無疑,到戰 國時,此類事已無人提起,而古帝王名號相結合,在傳說的古史中就固定下來了⑤。
戰國時期,又流行神五帝之說,帝名皆取自古代著名的帝王,如東方為太皞,南方為炎帝,中央為 黃帝,西方為少皞,北方為顓頊,這也有助於強化存在於人們心目中的古代歷史知識。戰國時期雖為列國分立的局面,而「定於一」的思想,已成人們的共識,反映到古代史 方面,產生了另一種重要的影響,即從縱的方面總結古代史,以形成一統的形式。以黃帝為首,而以重要的古帝王及歷代統治者,都為黃帝的子孫及其後裔。更以孔子答宰予問的形式, 寫成《五帝德》與《帝系姓》二文。「五帝」本來非以五人為限,故文中講了黃帝、帝顓頊、 帝嚳、帝堯、帝舜和禹六人之事,惟禹不稱帝,有模稜兩可之意。而歷代帝王都為黃帝之後,如顓頊為黃帝之孫;嚳為黃帝之重孫;堯為嚳之子;舜則為黃帝之九世孫,顓頊之七世孫;而禹則為顓頊之孫。這個混亂的世次,已說明其不足以取信於人,而司馬遷作《五帝本紀》, 採用了這項資料,禹被改人《夏本紀》中,於是《五帝本紀》成了名符其實的五個古帝王。
由於《五帝德》是用孔子的名義寫的,司馬遷的《史記》也有很大的權威性,這一套古史系 統,雖然矛盾很明顯,而在人們的心目中,對於上古時期的歷史,多取「姑妄言之,姑妄聽 之」的態度,因而二千年來一直跳不出這個圈子⑥。 在新的古史系統中,黃帝居於主要地位,炎帝則掩沒於神農氏的名號中,在黃帝之下無 法安排。秦統一之前,已有三皇說流行,尚無具體帝王的名號⑦,於是便將炎帝神農氏推入 「三皇」的名下了。在春秋時期,黃帝與炎帝連稱為「黃炎」。如《國語·周語下》:「夫亡者 豈繄無寵,皆黃炎之後也。」自炎帝與神農氏之名號結合後,提到黃帝之前,連稱時也改用「炎 黃」了。如《漢書·魏豹等傳贊》:「炎黃唐虞之苗裔,頗有存者。」是其例。 近代風行一時的疑古派,將古史傳說一概否定,甚至說,所有古帝王都是神話中的人物, 被傳說人情化了。過猶不及,正為此類說法的弱點所在。
對於古代傳說作實事求是、合情合 理的探討,工作雖然比較艱巨,卻是惟一的可行之道,而黃帝和炎帝的歷史地位,方可以得 到正確合理的認定。 戰國時期以來,人們心目中的黃帝和炎帝的歷史地位,雖與其實際的歷史地位差距很大, 而人們是以肯定的態度,按照主觀的要求,說明古代的歷史問題,同時表明所講述者是深受 世人敬重欽仰的。這種情況,表達了下面一個事實。為中國人民優良傳統的華夏文化,在源 遠流長的形成發展過程中,推源溯始,至少可以到達黃帝和炎帝,所以人們常說「我們都是 黃炎子孫」(或「炎黃子孫」),而有一種親切自豪之感。這句話在振奮民族精神,加強民族意識,確有很大的作用。探明黃帝和炎帝的歷史地位,更有助於說明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有堅實的事實基礎的。
Ⅳ 常說黃帝是人文初祖,那他究竟有什麼貢獻能配得上這個稱號
一、黃帝
皇帝他信公孫,少典氏之子因長於姬水,曾經居住在軒轅之丘,被封為。有熊,號稱有熊,崇尚土德土為黃色被大家稱為皇帝,皇帝是中國歷史上開啟文明的第一位,統一天下的領袖,他聯合炎帝部落從黃土高原出發,歷經五十二戰一統華夏,氏族東已氏族,圓滿是走三個部落,被大家視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大家知道了自己為什麼被稱為炎黃子孫,還有一些皇帝的豐功偉績根據他的貢獻,所以大家把它稱為人文初祖。
Ⅵ 炎帝和黃帝在中華名族源遠流長的歷史過程中有什麼樣的重要地位
炎帝和黃帝在中華名族源遠流長的歷史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如下:
炎帝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神農氏(或神農氏的子孫)。相傳他牛頭人身,可能是以牛為圖騰的氏族首領。因以火德王,故稱為炎帝。繼女媧後為天下共主,傳說是農耕和醫葯的發明者,又創造五弦瑟,開始蠟祭和市場,製作陶器,改善生活。自他以後中國進入農耕社會.據《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載:「神農氏,姜姓以火德王,故稱炎帝。母曰女登,女媧氏之女,忎神龍而生,長於姜水,號歷山,又曰烈山氏」。
黃帝,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
黃帝活動於黃河下游,泰山西側,炎帝活動於黃河下游,泰山東側,兩部落為了爭奪統治權,在阪泉也即逐鹿(兩者是指同一地點,皆在泰山周圍)決戰,黃帝戰勝並流放炎帝於南方(後召回),開創了華夏一統的局面。另一說法:炎帝與黃帝結盟戰敗九黎族的首領叫蚩尤並逐漸形成了華夏族,因此形成了炎黃子孫。
Ⅶ 《山海經》記載的第一位地神是誰黃帝地位有多高
黃帝,地位僅次於玉皇大帝。首先從地位上來講,所謂“天老大地老二”,天上歸玉皇大帝管理,地上歸人間帝王管理,而黃帝在我國的帝王當中的地位又是“最”,所以黃帝的地位是僅次於玉皇大帝的。其實如果不是為了給自身批加一層神靈的外衣,相比歷代皇帝沒有一個人願意屈居於玉皇大帝之下的,然而畢竟他們自稱“天子”,也就不得不受制與玉皇大帝了。
再結合《山海經》所描繪的是人間上古時期,而且地位與天神並列,就不難推測出,所謂的地神就是指人間第一位帝王——黃帝。而且黃代表著大地的顏色,黃帝也就是土帝,也就是地神!至於地位,不難看出來,其實我國古代雖然很迷信很封建,但是統治者往往都是十分清醒的,他們清楚地知道所謂神靈其實都是為帝王服務的,而天帝也只不過是為了給皇帝披上一層神靈的外衣。所以人間帝王是僅次於天帝的神靈,所以黃帝的地位僅次於天帝!
Ⅷ 黃帝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有著怎樣的重要地位
重要地位:是人文初祖,是華夏族的首領 ,華夏始祖
相傳。黃帝建造宮室,製作衣裳。還教人們挖井,發明舟車,為後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礎。他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繅絲,他的屬下倉頡發明了文字。伶倫編出了樂譜,等等。後人尊稱他為「人文初祖」。
傳說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倉頡造字、嘗百草,創醫術、指南車、養蠶繅絲。造舟船、指南盤、造屋
Ⅸ 黃帝很偉大嗎
我們最偉大的祖先「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當時中原大亂各個部落都相互侵略,是黃帝率領部族,平定了六部,打敗了蚩尤,使得中原統一,有了國家的雛形,為以後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黃帝在位時期,政治安定、文化進步、國勢強盛。
發明也是黃帝的諸多功績之一,當時人們都已耕種為主,大家一起耕種,收獲時一起交給部落,也不稱量。是黃帝發現了裡面有很多的弊端,以步丈量畝數,避免了百姓因為領土的爭端。還為了方便管理,把田地案「井」字劃分,中間的是國家所有,四周的是私人所有。「藝五穀」就是黃帝為農業做出的一大功績了。五穀是黍、稷、菽、麥、稻這五穀,有記載炎帝神農氏也就可以種植二谷,黃帝可以種植五穀,可見黃帝是個農業專家了。
歷史上第一輛車就是帝黃製造的,工藝雖然很粗糙,都是人力拉動的,為的就是一次可以搬運更多或更重的東西,黃帝乘坐的就要好些了,也是人力拉動的,用僕人或是奴隸,緩慢的前行。這也是最早的滑輪機械了。黃帝得到了一塊磁石,黃帝做成項飾很,發現項飾有定向性。後來和蚩尤大戰時遇到了大霧迷失方向。黃帝和大臣風後商量後,做了個小人,手臂伸直,把項飾掛在手臂上,小人懸掛在戰車上,小人手臂只指南方,士兵有了方向蚩尤打敗。這是最早的指南針了,對於以後指南針的發明是功不可沒的。
中華第一部醫書《黃帝內經》就是由黃帝和大臣岐伯商討寫的,此書是綜合性醫書,是傳統醫學四大經典醫書之一。(其它三本是《傷寒雜論》、《神農本草經》、《難經》)黃帝還指導史官隸首創制了算籌和度量衡,以前記賬都是在繩子上打結或在木上刻記號,這個方法不好保管也沒辦法統一。有了算籌黃帝還鼓勵隸首創制度量衡,以方便物品的交換。
黃帝的正妃娘娘嫘祖,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蠶可以吐絲,可以織絲製作衣服。在黃帝的幫助下,教百姓養蠶,織布做衣服。後來被尊稱為「先蠶娘娘」
黃帝還命令自己的樂管發明和制定了五音十二律,自己也發明了樂器「鼓」還發明了房屋,讓這些部落民族有了房屋可住,有了家的感覺。還發明了祠廟、宮殿等建築,讓人們進入了文明時代。並且他還發明了雲梯、弓箭、號角進過後人的改進,都廣泛的使用在戰場上了。黃帝的發明還涉及到很多生活、生產、軍事等等。
黃帝在中華歷史上有著很大的成就,他的每一項決定和發明,都是推動了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或是讓人類更快的進入了文明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