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比較法的名詞解釋
歷史比較法名詞解釋:根據語音對應關系,比較方言或親屬語言之間的差別來擬測原始「母語」的方法,叫做歷史比較法。歷史比較法以今證古,可推測一群方言或親屬語言的原始面貌。有了這個起點,整群方言或親屬語言的分化、發展的過程也就能得到說明。所以歷史比較法是推溯方言或親屬語言的演變過程的有效方法。這種方法曾經系統地應用於印歐系語言的研究,擬測出各個語族乃至整個語系的原始母語,使印歐系語言的演變過程大致得到了說明。這種方法同樣也可以用來研究其他語系的語言。應用這種方法研究漢語的中古音系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Ⅱ 歷史比較法的語言學中的「歷史比較法」
「歷史比較法」就是通過兩種或幾種方言或親屬語言的差別來探索語言發展規律的方法。 從符號的任意性出發,必須要區分語言的共時研究和歷時研究。探討語言的狀態(共時態)和演化的階段(歷時態)是區分的關鍵。共時語言學研究同一個集體意識感覺到的各項同時存在並構成系統的要素間的邏輯關系和心理關系。歷時語言學,相反地,研究各項不是同一個集體意識感覺到的相連續的要素間的關系,這些要素與一個代替一個彼此間不構成系統。研究共時態的尤為重要。在索緒爾看來,語言是形式不是物質,語言是由互相聯系著的價值構成的系統,分析語言就是揭示出構成語言現狀的價值系統。歷史體現了個別成分在時間中的演化,歷史產生形式,系統使用這些形式。研究的重點是形式在系統中的作用,無需解釋其歷史的變化或產生的原因,因為這種解釋僅說明語言成分的變化,而不能說明語言系統。語言學從結構上進行解釋,說明形式及其組合規則。其方法是從具體的共時性中揭示出潛在的關系系統,因為正是這種關系創造並確定共時系統中的一切成分。
Ⅲ 什麼是歷史比較研究方法
是指通過對不同時間不同空間條件下的復雜歷史現象進行對比研究分析異同,發現歷史本質,從而探尋歷史共同規律和特殊規律的史學方法。
Ⅳ 歷史比較法的運用原則
一、相關性原則
相關性指歷史事件與事件比較,歷史人物和人物比較。同一時期性質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現象,做比較,才能進一步認識這些事物或現象的共性或個性特徵。對同一歷史時期性質不同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也可以進行比較,可以從差異性掌握本質特徵。對不同歷史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比較,才能認識此類事物或現象的特徵變化和發展規律。
二、對應性原則
進行比較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必須有對應的比點,即比較項。如對中國歷史上兩次典型的資產階級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進行比較。從運動存在的背景、領導的階段、革命綱領、斗爭方式,歷史意義及其失敗原因、經驗教訓進行全面比較。
三、重點性原則
歷史比較是多方位、多層次的,但並不是不擇要領,而是要有重點地進行比較。如將林則徐、魏源的思想與洋務派的思想進行比較:主要比項包括背景、目的、主張、影響及階級屬性。而這些比項中的重中之重則應是對根本目的、核心主張的比較。
四、時代性原則
比較並不只是為了通過比較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區分出異同,更重要的是通過比較,揭示歷史事件、歷史本質特徵,挖掘歷史表象中蘊藏的規律,探尋歷史發展的共同規律和特殊規律,因此在進行比較中要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與事件、人物所處的時代特徵發展主張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Ⅳ 歷史比較法屬於定性還是定量
定性。
將今論古方法,是地球科學發展過程中的最基本也是主要的方法手段之一,是地質學中的獨特方法同時也是地質學家研究地球科學演變問題時的首選方法和有效手段。
將今論古,又稱歷史比較法,是指在地質學研究過程中,通過各種地質事件遺留下來的地質現象與結果,利用現在地質作用的規律,反推古代地質事件發生的條件、過程及特點。
Ⅵ 歷史比較法與比較的比較有什麼區別
1、過程中的區別:
①前者比較同一事物在不同時期的形式,由此揭示事物的發展規律;
②後者比較同一層次的各種相關事物,從而對決策起到參考作用。
2、對象上的區別:
①前者用於一個事物的歷史、現狀甚至未來的比較;
②後者用於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同類事物的比較。
3、效果上的區別:
①前者可以從某些事物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表現,更好地了解過去和把握未來,防止歷史的分離;
②後者可以使人們觀察同一類事物的現象之間的關系,從而在更大的范圍內揭示出更普遍的規律。
Ⅶ 比較史學
比較史學,顧名思義就是從事歷史比較研究的史學。所謂歷史比較研究,就是通過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歷史現象的比較來加深、擴大和驗證對歷史的認識的一種方法。實際上,歷史比較研究在酉方從史學誕生的那天起就已經出現了,希羅多德、塔西陀等古典史學家在他們的著作中就曾運用過比較的方法,近代歷史學家也都不同程度的把歷史上各個不同的民族加以縱向和橫向的對比,通過對比來說明他們龐大的思想體系。孔德把比較研究作為探求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一個主要方法,並列舉了比較研究的三種方式,這是對歷史比較方法的最早的理論探索。但比較研究真正形成一個獨立、系統的史學流派卻是20世紀初的事情。
從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比較研究作為一種系統的方法為歷史學家所接受。1900年,在海牙召開了「國際比較歷史學代表大會」,這標志著比較史學作為一個史學流派開始出現。這一時期最傑出的從事歷史比較研究的學者是年鑒學派的創始人馬克·布洛克。布洛克在1928年發表的《歐洲社會歷史的比較研究外文中,提出了比較完善和系統的比較史學的理論。他認為歷史比較研究應當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對象之間要有一定的類似性,二是要有一定的共同點。比較研究在歷史學中大致有三種用法:驗證和解釋假說;發現不同社會的獨特性;提出新的問題。布洛克還身體力行,寫出了《封建社會》這部被認為是歷史比較研究典範的著作。巴勒克拉夫在《當代史學主要趨勢》一書中說:「當代歷史學家之所以非常重視比較史學,皆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布洛克的教導和他作出的榜樣」。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比較史學進人了新的發展階段,歷史學家把歷史比較研究的范圍從歐洲擴大到全世界;更多地注意借用其他學科的概念和方法;在整個西方興起一個比較史學「熱」,專門從事歷史比較研究的學者越來越多。1952年,聯邦德國史學家阿爾諾和安內利賽出版了《比較世界史》一書,受到廣泛歡迎。1958年,一些西方史學家在荷蘭海牙宣布成立社會和歷史比較研究會,並出版了《社會和歷史比較研究》季刊。史學家還加強了在比較史學方面的國際合作,50年代以來的歷次國際史學家大會都有比較史學方面的議題。1980年,在西德召開了戰後社會歷史比較討論會;1982年,在葡萄牙召開了比較歷史社會學討論會。
60年代中期,比較史學的中心從歐洲轉移到了美國,1966年,美國出版了兩部比較史學巨著,轟動世界。一部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布萊克《現代化的動力——一個比較歷史的研究》;另一部是巴林頓·穆爾的《獨裁與民主的社會起源》。
布萊克的《現代化的動力》一書主要是在全世界范圍內對現代化的不同道路進行了比較研究,他不是以經濟為標准,而是以社會結構和政治為標准,把各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分為七類八.英國、法國;2.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3.西歐。北歐、東歐;4.拉美;5.蘇聯、日本、中國;6.亞洲大部分地區和北非;7.中南非洲和亞洲少數地區。名次越前,現代化程度越高。這部書的觀點現在看來已經過時,但在當時卻代表了比較歷史學的最高水平。布萊克後來還從比較歷史學的角度對日本、德國、中國的現代化進行了專門的探討,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1976年,他出版了《比較現代化論文集》。
穆爾的《獨裁與民主的社會起源》也是探討現代化問題的,但是他不像布萊克那樣注重國家結構和文化傳統,而是注重社會階級,特別是農民階級的作用。他認為世界各國現代化走了三條不同的途徑:1.通過資產階級革命走向資本主義民主制;2.通過上層改革走向法西斯主義;3.通過農民革命走向共產主義。穆爾的書出版以後,在西方引起巨大反響,先後再版了9次,和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埃米爾·德克海姆的《論自殺》並稱為本世紀社會科學三大名著。
在布萊克和穆爾之後,更多的學者參加到比較史學的行列,1968年,歷史學家伍德沃德主編了一本《美國史比較探討》論文集,共收人論文24篇。1978年,在第93屆美國史學會年會上,比較史學成為大會討論的中心議題。1980年10月號、12月號和1982年2月號的《美國歷史評論》雜志還先後開辟了「比較史學的理論與實際」討論專欄。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比較史學的發展,一些學者開始對比較史學進行方法論上的探討。這些探討主要涉及了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比較史學的分類問題。有關這一問題最具代表性的論著是哈佛大學教授斯哥克波爾1980年在《社會和歷史比較研究》雜志上發表的文章《歷史比較在宏觀社會研究中的運用》。她把最近十幾年來美國發表的比較史學著作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用歷史實例的對比來證明某一理論的觀點;第二類是通過歷史比較來發現某一具體事實的特性和影響;第三類是通過歷史比較進行宏觀的因果分析。斯哥克波爾還對每一類歷史比較著作的利弊進行了分析,並用大量實例作了說明。
第二,比較史學的意義和作用。穆爾在《獨裁和民主的社會起源》中指出,歷史比較研究有三個優點,一是導致提出有用的問題;二是從反面檢驗已被接受的歷史解釋;三是推導出新的歷史結論。1985年,美國史學家格魯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比較史學有四種用途:可以使我們看到單一結構中不太明朗的問題;為需要探討的歷史問題下更精確的定義;確定適合於某一歷史問題的史料和方法;對某一理論和歷史的因果關系作出說明。格魯還強調指出,不見得所有的歷史著作都必須應用比較方法,而且應用歷史比較方法也不一定達到預期的效果,但即使是拙劣的歷史比較也比其他錯誤形式的歷史研究更能啟發讀者去進行有益的思考。他還認為,是否應用歷史比較方法,決定於歷史學家是否具備探索的精神和開放的態度。格魯的這番話使許多從事歷史比較研究的學者深受鼓舞。
第三,比較史學的問題。美國的史學家們在肯定比較史學功用的同時,也指出了美國比較史學目前存在的一些弱點:從事歷史比較研究的學者在整個歷史研究的隊伍中屬少數,主要是由於美國大學生的專業設置相對狹小,也沒有相應的博士學位和教授職稱,全國又缺少獨立的比較史學雜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歷史學家進行歷史比較研究的積極性;比較研究往往缺乏深度,主要表現為某些學者知識面的狹窄,總是根據自己是否熟悉來選擇比較對象,方法上也過於簡單,許多著作都是先陳述一個事實,再陳述另一個事實,最後以一個簡單的結論概括異同。因此,歷史學家應當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提高理論素養,加強方法論的訓練。盡管如此,美國史學界對比較史學的前景仍持一種樂觀的態度,大多數史學家認為,歷史比較研究是史學進步的標志,因為它沖破了幾百年來危害史學發展的地理上和方法上的狹隘主義,代表了當今科學走向綜合的時代趨勢,因此,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更大的發展。
Ⅷ 運用歷史比較法需要通過比較什麼
比較法是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通過對歷史史實或現象的比較研究,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突出思維的創新,給人以啟迪。
歷史比較分析較為基礎可靠,通過比較,可以觀察企業償債能力的變動趨勢,同時它具有較強的可比性,便於找出問題;但歷史比較分析的歷史指標只能代表過去的實際水平,不能代表合理水平,且經營環境變動後,歷史比較的可比性容易被削弱。
因此,運用歷史比較分析時,除了通過比較揭示差異、分析原因、推斷趨勢之外,還要跟行業平均水平相結合,進行立體全方位的比較分析,並考慮經營環境的變動對企業財務狀況產生的影響。
研究歷史的四個基本原則:
一、要秉承實事求是的精神,最起碼的原則是要"論從史出",要有科學嚴謹的態度來對歷史上所記載的一些史實加以論證和運用,要有辨證史料的價值與直偽是研究的前提和關鍵。
二、歷史主義原則是史學研究的基本的東西。一切史學研究都要本著以事實為出發點,堅持實事求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一切都要用發展的眼光,站在歷史進步的立場上來研究歷史。
都要站在一定的歷史范圍內,對歷史人物和事件進行具體分析,要特別注重歷史的內在聯系,尊重歷史的客觀規律,在一定程度上要有繼承和批判的觀點來對待歷史上的遺產。
三、政治學家都承認對待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價值觀念,承認歷史的態度和方法是政治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歷史研究曾經是政治學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四、在西方,歷史研究的目的在於解決政治制度的現狀及其演變過程中的走向趨勢問題,但不是斷章取義,從寫縫中摳出無理的一些論據。
Ⅸ 舉例說明什麼是歷史比較法
「歷史比較法」就是通過兩種或幾種方言或親屬語言的差別來探索語言發展規律的方法。缺點是不能聯系社會發展和語言的各個方面。歷史比較法是歷史教學中特別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個方法,被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是分析歷史事物和評析歷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