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祖傳下的古老八掛鍾不知有多少年歷史
八國聯軍 時候的 那麼 至今有 最少100年 因為八國聯軍 進攻中國 是1900年的事
Ⅱ 先秦樂器、鍾有多少年歷史了
既然是先秦,就是221BC之前的,至今有2000多年歷史了。鍾樂器最先是由青銅所造,而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最為鼎盛,鍾樂器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樂器之一!而鍾不止是作為一鍾樂器,同時也是一種民族氣節還有地位的象徵。
注意區別鍾作為一種樂器還是獨立個體的時間還有使用的製造材料區別。
鍾的歷史
鍾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最初為陶制。
中國「鍾」的起源何時,現存史籍記載不一。《山海經.海內經》說:「炎帝之孫伯岐生鼓,是始為鍾」。《呂氏春秋.仲夏紀》說:「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黃帝又命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鍾,......」《管子.五型篇》:「昔者黃帝以其緩急作五聲,以政五鍾。令其五鍾,一曰青鍾大音;二曰赤鍾重心;三曰黃鍾灑光;四曰景鍾昧其明;五曰黑鍾隱其常」。還有傳說是堯舜時一位名叫垂的人所創,當然也有學者認為鍾是起源於銅鈴等等。
最初的鍾是陶制的,在河南陝縣廟底溝出土一件新時代時期陶鍾,高約9厘米,徑5厘米,共鳴體為圓筒形,頂端為圓柱形短柄。
夏禹時期,出現了青銅制的鍾。公元前16世紀至前11世紀的商代,我國就有了不同形制的鍾,從殷墟出土的樂器中,已能見到用青銅鑄成的造型古樸的幾種鍾。
到了周代,鍾在古代樂器分類中,居於八音之首,為金類樂器。銅鍾在古代是宗廟或宮廷舉行典禮和宴會時所用的樂器。歷代都用於雅樂。現在僅作為文物保留,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較高的藝術價值。
秦漢以來鍾的發展。
編鍾出現於商代,興起於西周,盛於戰國。
1976年2月,在秦始皇封土西北約100米處出土一件錯金銀鈕鍾,青銅製作,鍾紐一側刻有「樂府」二字,表明在秦朝就已建立了樂府機構。秦樂府鍾工藝精巧細致,聲音清脆悅耳,音高為C。而秦漢以後由於受戰爭的影響,鑄鍾工匠及樂工散亡,鑄鍾技術在這段時間里曾多次失傳。
古代的鍾分為特鍾和編鍾,特鍾又稱為鎛,單獨掛在木架上,每架只有一枚,編鍾由是多枚大小不同的鍾掛在同一木架上。
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以來,隨著佛教的傳入,到了南北朝時,由於受到印度圓口鍾的影響,從而出現了形如瓦罐的圓形鍾。從此,在歷代宮廷雅樂中所使用的編鍾多呈圓形。在保留「鍾」的最原始意義的基礎上,圓形鍾也成為人們心目中神聖器具的象徵。這類鍾,佛寺、鍾樓使用最多,成為了體現君主、神靈、崇高偉大的聖器。這一主題的出現,為後來中國製造圓形鍾技術的飛躍發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礎。
鍾在隋唐時期仍有應用。
宋代文獻記載已有雙音節鍾出現,表明了這一時期鑄鍾技術的發達。
明清以後,圓形鍾及鍾的鑄造技術達到了最高階段。圓形鍾出現在社會各階層的娛樂領域及神聖場所,以北京大鍾寺古鍾博物館藏(原覺生寺)永樂大鍾為代表的各種明清兩代古鍾是體現這一歷史時期的實物例證。
但對於編鍾,自宋以後,迄止清代,其鑄造技術鮮為人知,鍾樂也漸被淘汰,清代宮廷中所鑄編鍾,不僅其形制與傳統編鍾不同,其音律更是相去甚遠。
在中國境內考古發現的上古樂器,在世界樂器史、音樂史及科技史諸方面占據著重要地位。而中國長江流域湖北省出土的先秦音樂文物之量大質精,所提示內容之廣泛是中國上古樂器及音樂史中的輝煌樂章。馳名中外的曾侯乙編鍾即出土於此。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楚國的都城———郢在今天的荊州市郊,是當時的文化中心,因而在研究先秦楚樂器和音樂時,顯得特別重要。湖北出土的楚樂器以鍾最為重要,古代楚國「八音之中,以鍾為最。尚鍾之風,於楚為烈」。
從史料來看,春秋之初楚王就以擁有「九龍之鍾」著稱於世。這時的楚鍾不僅是樂器,而且成為楚國社稷的象徵;可以與秦鼎相提並論。由於鍾所處的這種崇高的地位,以致於吳師入郢以「燒高府之粟,破九龍之鍾」作為滅亡楚國的標志。今天湖北境內鍾的出土與研究歷史可以追朔到宋代,如北宋時在湖北的安陸出土的「楚王章鍾」、嘉魚的「楚公逆」。此外,在清代光緒年間,宜城出土的「王孫遺者鍾」等鍾文物都早已聞名於世。
Ⅲ 鍾磬有多少年的歷史
磬是用石頭磨製的,其起源時間可以上溯到石器時代。人們在磨製石具的實踐中,注意到不同石塊受打擊時會發出不同聲音,因而受到啟發,開始磨石為磬。最初用
普通石頭磨製,後來逐漸採用某些特殊石頭(或玉石)製成發各種固定單音的磬,再後來又發展成為具有幾個至一系列固定音的編磬。編磬的出現朝代不晚於商。
鍾是由鐃發展演化而來的。鐃為青銅制,一般是用手拿著敲擊,鐃口向上。後來因為鐃愈做愈大,手不能執,於是掛起來敲,口部遂向下,這就成為鍾。
鍾比磬晚了很多。
Ⅳ 鍾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由什麼澆築而成
鍾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由青銅澆築而成。
編鍾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鍾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鍾,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鍾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鍾,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Ⅳ 英國大本鍾有多少年歷史
153年
英國倫敦著名古鍾或稱大本鍾(Big Ben),即威斯敏斯特宮報時鍾(坐標:51°30′02.2″N, 00°07′28.6″W)英國國會會議廳附屬的鍾樓,建於1859年。安裝在西敏寺橋北議會大廈東側高95米的鍾樓上,鍾樓四面的圓形鍾盤,直徑為6.7米,是倫敦的傳統地標。
Ⅵ 大本鍾有多少年的歷史 高多少
大本鍾建於1859年
本鍾 (Big Ben) 倫敦的標志建築。位於議會大廈的北角,鍾樓高79米
Ⅶ 鍾的歷史有多少年
公元1088年,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史上首座以水力作自動化機械操作的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7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
公元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結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自宋起,十二時辰分初正即廿四小時系統,一刻即今天的十五分鍾,其准確度較德國之桌鍾早三百多年.
公元1283年在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史上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鍾.
Ⅷ 鍾的發展歷史
有關鍾表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演變階段,那就是:一、從大型鍾向小型鍾演變。二、從小型鍾向袋錶過渡。三、從袋錶向腕錶發展。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是和當時的技術發明分不開的。 公元1088年,當時我國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七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雖然幾十年後毀於戰亂,但它在世界鍾表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此,我國著名的鍾表大師、古鍾表收藏家矯大羽先生提出了「中國人開創鍾表史」的觀點。 14世紀在歐洲的英、法等國的高大建築物上出現了報時鍾,鍾的動力來源於用繩索懸掛重錘,利用地心引力產生的重力作用。15世紀末、16世紀初出現了鐵制發條,使鍾有了新的動力來源,也為鍾的小型化創造了條件。1583年,義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著名的等時性理論,也就是鍾擺的理論基礎。1656年,荷蘭的科學家惠更斯應用伽利略的理論設計了鍾擺,第二年,在他的指導下年輕鍾匠S.Coster製造成功了第一個擺鍾。1675年,他又用游絲取代了原始的鍾擺,這樣就形成了以發條為動力、以游絲為調速機構的小型鍾,同時也為製造便於攜帶的袋錶提供了條件。 18世紀期間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擒縱機構,為袋錶的進一步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人George Graham在1726年完善了工字輪擒縱機構,它和之前發明的垂直放置的機軸擒縱機構不同,所以使得袋錶機芯相對變薄。另外,1757年左右英國人Thomas Mudge發明了叉式擒縱機構,進一步提高了袋錶計時的精確度。這期間一直到19世紀產生了一大批鍾表生產廠家,為袋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世紀後半葉,在一些女性的手鐲上裝上了小袋錶,作為裝飾品。那時人們只是把它看成是一件首飾,還沒有完全認識到它的實用價值。直到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隨著鍾表製作工藝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和文明的巨大變革,才使得腕錶地位的確立有了可能。 20世紀初,護士為了掌握時間就把小袋錶掛在胸前,人們已經很注重它的實用性,要求方便、准確、耐用。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袋錶已經不能適應作戰軍人的需要,腕錶的生產成為大勢所趨。1926年,勞力士表廠製成了完全防水的手錶表殼,獲得專利並命名為oyster,第二年,一位勇敢的英國女性Mercedes Gleitze佩帶著這種表完成了個人游泳橫渡英倫海峽的壯舉。這一事件也成為鍾表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從那以後,許多新的設計和技術也被應用在腕錶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帶在手腕上的計時工具。緊接著的二戰使腕錶的生產量大幅度增加,價格也隨之下降,使普通大眾也可以擁有它。腕錶的年代到來了! 從我國水運儀像台的發明到現在各國都在研製的原子鍾這幾百年的鍾表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個不同時期的科學家和鍾表工匠用他們的聰明的智慧和不斷的實踐融合成了一座時間的隧道,同時也為我們勾勒了一條鍾表文化和科技發展的軌跡。 關於中國的鍾表史,得從三干多年前說起,我國祖先最早發明了用土和石片刻製成的「土圭」與「日規」兩種計時器,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計時器的國家之一。到了銅器時代,計時器又有了新的發展,用青銅制的「漏壺」取代了「土圭」與「日規」。東漢元初四年張衡發明了世界第一架「水運渾象」,此後唐高僧一行等人又在此基礎上借鑒改進發明了「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台」。至元明之時,計時器擺脫了天文儀器的結構形式,得到了突破性的新發展。元初郭守敬、明初詹希元創制了「大明燈漏」與「五輪沙漏」,採用機機械結構,並增添盤、針來指示時間,其機械的先進性便明顯地顯示出來,時間性電益見准確。 十九世紀末期,我國造鍾工藝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1875年由上海「美利華」作坊製造的南京鍾,屏風式樣,鍾面鍍金,鐫刻花紋,以造型古樸典雅、民族風格鮮明和報時清脆、走時准確而聞名於海內外,曾於1903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特別獎。我國手錶是1955年由天津、上海先後試制出來的。現較為出名的有東風、上海、寶石花、海鷗等牌號。
Ⅸ 鍾磬樂有多少年歷史
您好!
推測鍾磬樂起源距今應該是2100~2600年左右。鍾磬樂鼎盛距今1900~2100年左右。
理由——
在此之前應該先闡明鍾、磬的起源
鍾磬樂器的起源說中包含著很深的宗教觀念,這與周代統治者重宗教觀念、宗法觀念不謀而合。
1、磬,為石制樂器。早期的石磬為打制而成,表面粗糙厚薄不均,形制不甚穩定,音高也不規則,但到了後期石磬的製作技術有所提高,逐漸成為重要的樂器。石磬最初起源於人們使用的生產工具。《爾雅》中「(磬)形似犁管,以玉石為之」的一段話說明磬的前身有可能是新石器時代的犁、斧之類的石器。
當然,石器在何人的手裡處於何種需要所產生的石磬是不同的,何況我國地域廣闊,文化多元化,石磬作為早期藝術的一種形式也有多元化可能。所以石磬起源還有一種可能是和宗教禮儀密切相關的。特磬在原始氏族部落中已普遍存在,主要用於氏族和部落內部舉行「豐年祭祀」等重大宗教慶祝活動。我們可以從現存的石磬了解相關信息,由於石磬經過數萬年風蝕盤剝,音響遠非製作時的模樣,所以發音無從考證。那麼石磬的外在特徵就成為我們了解遠古信息的橋梁。從出土的石磬看,形制出現多種可能:魚形,可能體現先人對魚作為食物的祈求;河南安陽小屯龍紋石磬則可能體現先民對龍的圖騰崇拜。魚形、龍紋石磬應祭祀活動的需要、圖騰信物的形象需求而產生。人們選擇石磬作為祭祀活動「禮器」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其清脆的音色比較能夠代表他們向上蒼「乞靈」的心聲。所以說,石磬是一件「禮樂合一」器物,它的起源跟人們的勞動生產、宗教信仰、宗教禮儀密切相關。
2、鍾,為青銅樂器。我國古代根據鍾的形狀、大小和使用方式將鍾分為六類:鎛、錞、鐲、鐃、鐸。鎛鍾是青銅樂懸中較早的樂器,它與夏商銅鈴一脈相承,有裝飾性花紋,在殷商末期,由於形制復雜、裝飾華麗而成為樂懸成員。鍾的起源要從商代說起,商是青銅時代的繁榮時期,出現鐃、鈴、銅鼓等青銅樂器,商代的鐃分為大鐃小鐃,大鐃在使用時口朝上,很有可能是用來祭祀日、月、星、風等自然崇拜留下的。到了周代,將鐃「顛倒」了一下演則變成了鍾。據考證,這可能與商周民族居住習慣有關。商民族喜歡頻繁遷移,鐃的口朝上便於搬移,而周民族定居生活,他們的審美觀念轉向了由簨簴固定使用「懸鳴」鍾磬樂器,長期屹立於廟堂宮室,既有庄嚴凝重的氛圍,又有權力地位的象徵,更無需搬遷,「子子孫孫永寶」,這也就預示了西周「樂懸」制度的建立。
可見,石器要早於青銅器,所以馨樂也要早於鍾樂。
根據史料自記載鍾磬樂合起來成為一個系統,鼎盛時期是在周朝。那麼起源推測來說,應該是在更早的商朝。
所以,鍾磬樂起源距今應該是2100~2600年左右。鍾磬樂鼎盛距今1900~2100年左右。
附:
商朝約於公元前1600年左右由成湯建立,公元前1046年,紂王戰敗於牧野,商朝滅亡,周朝建立。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