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白酒的釀造歷史及其發展過程
白酒起源與發展
--------------------------------------------------------------------------------
2005年7月25日11:56 今夜中國上海站
我國是制曲釀酒的發源地,有著世界上獨創的釀酒技術。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坂口謹一郎曾說中國創造酒麴,利用黴菌釀酒,並推廣到東亞,其重要性可與中國的四大發明媲美。白酒是用酒麴釀制而成的,為中華民族的特產飲料,又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蒸餾酒,通稱烈性酒,成為全球酒類飲料產銷大國,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
白酒起源於何時?何人始創?迄今說法尚不一致。從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醴」字,淮南子說:「清醴之美,始於耒穭」。《尚書說命》記載:「若作酒醴,爾為曲糵」。最早的文獻記錄是「鞠糵」,發霉的糧食稱鞠,發芽的糧食稱糵,從字形看都有米字。米者,粟實也。由此得知,最早的鞠和糵,都是粟類發霉發芽而成的。《說文解字》說:「糵,芽米也」。「米,粟實也」。以後用麥芽替代了粟芽,糵與曲的生產方式分家以後,用糵生產甜酒(醴)。商、周一千多年到漢朝,糵酒還很盛行。北魏時用榖芽釀酒,所以在《齊民要術》內無糵曲的敘述。1636年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內說:「古來曲造酒,糵造醴,後世厭醴味薄,逐至失傳」。據周朝文獻記載,曲糵可作酒母解釋,也可解釋為「酒」。例如杜甫《歸來》詩里有「恁誰給曲糵,細酌老江乾」;陳騊聲有「深深曲糵日方長」的詩句,這里「曲糵」也是指「酒」。
曲在《辭源》的解釋為酒母,釀酒或制醬的發酵物,亦作「曲」。曲或鞠的簡化字為曲。酒麴的發展,經過不斷地技術改良,由散曲發展到餅曲,終於形成了大麴和小曲。大麴中主要微生物是麴黴,適宜於北方天氣寒冷的各省。製造大麴的原料為大麥、豌豆或小麥,例如前者為汾酒、西鳳酒大麴,後者為茅台、瀘州酒麴等。因制曲原料為麥類,常稱為麥曲,其形狀似磚,又稱磚曲,其曲塊大和用曲量多,通稱大麴,用於釀造我國的傳統工藝名優白酒。小曲酒主要微生物是根霉和毛霉,在南方亞熱帶的溫暖氣候,有利於生產小曲及其小曲酒。製造小曲的原料為大米或稻糠,有的加入中草葯,如邛崍米曲、董酒米曲;有的不用中草葯,如廈門白曲、稗木鎮糠曲等。1982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卡爾麥提(Calmette)在中國小曲中發現一種糖化力強的根霉,利用此種黴菌生產酒精,定名為阿明諾法或澱粉法(Amolproetzz),1985年正式投產。1956年,方心芳先生開始將小曲分離出的根霉分類及重要的生理特性的研究,確定了根霉是小曲的主要糖化菌。
白酒所應用的酒麴,大概可分為小曲、大麴和麩曲三類。小曲到南北朝時,已相當普遍生產,到了宋代時又有重要的改進,其根霉小曲成了世界最好的釀酒菌種之一。這種根霉小曲傳播很廣,如朝鮮、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尼泊爾、不丹、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日本(在繩紋末期從中國傳入了稻作技術和造酒技術)都有根霉小曲釀酒,產品受到國外人民的青睞。
麩曲是方心芳先生研究高粱酒的改良,提倡用麴黴製造酒麴,又稱快曲,因制曲時間短而得名。制曲後,麩曲直接作為糖化劑,一般用量較大,仍有誤稱為大麴。釀酒必先制曲,好曲釀出好酒,這是培養有益菌類,利用自然界或人工分離的微生物,分泌出許多復雜的酶,利用它的化學性能來完成的。
白酒釀造始於何人?其說法不一。從戰國時期《世本·作》:「儀狄做酒醪變五味」,這是造酒最早的文字記載,傳至周朝,更有漢朝許慎《說文解字》「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口嘗之而美,逐疏儀狄。杜康作秫酒」。至今杜康造酒之說廣為傳頌,及至日本人將釀酒工統稱「杜氏」。更有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有人認為杜康是釀酒的祖師爺,這是一種悖論。宋高承在其《事物紀原》一書中說:「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釀酒也」,說明杜康究竟是哪個時代人,尚未搞清楚,何況當年杜康釀造的酒絕非今日的蒸餾酒。
人類社會的發展及微生物學原理推測,認為酒的起源,最早出來是水果酒,其次是奶酒,最後發現為糧食(穀物)釀造的蒸餾酒,這是討論的課題。水果中含有糖類的果汁,如暴露於皮外,果皮上常附有酵母,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果汁就會發酵成酒。動物家畜的乳汁,其中含有乳糖,同樣經酵母發酵為奶酒。穀物釀酒要復雜很多,糧食中為碳水化合物不是糖而是澱粉,澱粉需要經澱粉酶分解為糖,然後由酵母的酒化酶將糖變成酒。我國糧食酒中最早出現是黃酒,稱為釀造酒,又稱發酵酒,是不經過蒸餾的,隨後才會出現為現在的蒸餾酒,即中國白酒,這與蒸餾器有關。
白酒在唐朝又稱為燒酒,歷代詩句中常出現燒酒。白香山有詩雲:「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雍陶亦有詩雲:「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當時的四川已生產燒酒。古詩中又常出現白酒,例如李白的「白酒新熟山中歸」;白居易的「黃雞與白酒」,說明唐朝的白酒就是燒酒,亦名燒春。研究白酒的起源,必先以蒸餾器為佐證。方心芳先生認為宋朝已有蒸餾器(《自然科學史》6卷2期,1987年),但他在1934年時曾說我國唐代即有蒸餾酒(《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調查報告》第7號)。1975年在河北承德市青龍縣出土的金代銅質蒸餾器,其製作年代最遲不超過1161年的金世宗時期(南宋孝宗時),認為可信無疑。據西方在10或11世紀發現蒸餾法以後,就可能由發酵的飲料中得到較早的乙醇(酒精)。但在16世紀以來,由穀物原料直接制備乙醇,其酒精和水的類似飲料產品,就被廣泛應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白酒行業迅速發展。從白酒質量看,1952年全國第一屆評酒會評選出全國八大名酒,其中白酒4種,稱為中國四大名酒。隨後連續舉行至第五屆全國評酒會,共評出國家級名酒17種,優質酒55種;1979年全國第三屆評酒會開始,將評比的酒樣分為醬香、清香、濃香、米香和其他香五種,稱為全國白酒五大香型,嗣後其他香發展為芝麻香、兼香、鳳型、豉香和特型5種,共計稱為全國白酒十大香型。從白酒產量看,1949年全國白酒產量僅為10.8萬噸,至1996年發展到頂峰為801.3萬噸,是建國初期的80倍,近幾年來基本穩定在350萬噸左右,全國注冊企業達3.7萬家,從業人員約幾十萬。從白酒稅利看,每年為國家創稅利約120億以上,僅次於煙草行業,其經濟效益歷來是酒類產品的前茅。從白酒科技看,中央組織全國科技力量進行總結試點工作,如煙台釀酒操作法,四川糯高粱小曲法操作法、貴州茅台釀酒、瀘州老窖、山西汾酒和新工藝白酒等總結試點,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業內人士一致認為總結試點就是科研,科研就是發展發生力。從白酒工藝看,它的生產可分小曲法、大麴法、麩曲法和液態法(新工藝白酒),以傳統固態發酵生產名優白酒,新工藝法為普遍白酒,已佔全國白酒總產量70%。從白酒發展看,全國釀酒行業的重點,在鼓勵低度的黃酒和葡萄酒,控制白酒生產總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節糧和滿足消費為目標,以認真貫徹「優質、低度、多品種、低消耗、少污染和高效益」為方向。
白酒是我國世代相傳的酒精飲料,通過跟蹤研究和總結工作,對傳統工藝進行了改進,如從作坊式操作到工業化生產,從肩挑背扛到半機械作業,從口授心傳、靈活掌握到有文字資料傳授。這些都使白酒工業不斷得到發展與創新,提高了生產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一批廠家成為我國釀酒的大型骨幹企業,為國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們應繼承和發展這份寶貴的民族特產,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酒文化,使白酒行業發揚光大。
中國酒網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tonight.cn/html/info/17/85/1785.html
Ⅱ 白酒有多少年的歷史了啤酒呢葡萄酒呢
白酒歷史最悠久。葡萄酒漢唐時期就有。啤酒最晚。
Ⅲ 中國白酒釀造經歷哪幾個時代
白酒最早起源於東漢時代,經歷了秦朝、漢朝,還有唐朝才有現在這么成熟的技術。
Ⅳ 釀酒有多少年歷史了,最早在哪個朝代呢
中國的歷史,是一部酒的歷史。傳說釀酒的起源已有5000年歷史。但也眾說紛紜,尚未定論。
1.始於5000年前:釀造啤酒。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米家崖發現了釀造啤酒的相關器物,闊口罐、漏斗、小口尖底瓶和可移動的灶,出現於公元前3400年到公元前2900年。
2.始於黃帝時期:釀造醴酪。《黃帝內經·素問》記載黃帝和歧伯討論釀酒的情景,還提到一種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動物的乳汁釀成的甜酒。
3.始於夏禹朝:1987年8月23日《新民晚報》刊登「山東莒縣發現5000年前的釀酒器具」,包括陶盉、鬶、高足杯、觚、爵、壺、角等。飲酒器有大量的陶製品和精美的青銅製品。
4.始於商周朝:釀造葯酒。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表明,商王朝時期從王公貴族到黎民百姓,所有的社會活動都受到禮的制約,而這種禮的實質,便是酒。還設有有酒正、酒人之職官,專門負責管理酒的釀造和使用,以保障祭祀燕饗之需。
5.始於漢代:釀造蒸餾酒。出現青銅蒸餾器,由甑和釜兩部分組成。在四川彭縣、新都先後兩次出土了東漢的「釀酒」畫像磚,其圖形為生產蒸餾酒作坊的畫像。
6.始於唐代:有詩詞為證。雍陶「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顯然,燒酒即白酒已在唐代出現,而且比較普及。隋唐文物中,還出現了只有15~20mL的酒杯。
7.始於宋代:大麴釀酒。北宋田錫《麴本草》經過2~3次蒸餾,度數較高,飲小量便醉。《宋史》中所指的「臘酒蒸鬻,候夏而出」正是今日大麴酒的傳統方法。
8.始於元代:固態蒸餾酒。李時珍《本草綱目》「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蒸餾方法與現在所使用的甑桶固態蒸餾相似。
Ⅳ 中國的白酒歷史到底有多久
中國白酒的發展歷史
唐代
在唐代文獻中,燒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現。李肇(公元806年)寫的《國史補》中的:「酒則有劍南之燒春」(唐代普遍稱酒為「春」);雍陶(公元834年)詩雲:「自到成都燒酒熱,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在唐代,燒酒之名已廣泛流傳了。
田錫寫的《曲本草》中說:「暹羅酒以燒酒復燒二次,入珍貴異香,其壇每個以檀香十數斤的煙熏令如漆,然後入酒,臘封,埋土中二三年絕去燒氣,取出用之。
元代
元代中國與西亞和東南亞交通方便,在文化和技術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認為「阿刺古」酒是蒸餾酒,遠從印度傳入。還有人說:「燒酒原名『阿刺奇』,元時征西歐,曾途經阿刺伯,將酒法傳入中國。」章穆寫的《飲食辨》中說:「燒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語也。」現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為譯音,是指用棕櫚汗和稻米釀造的一種蒸餾酒,在元代曾一度傳入中國。
明代葯物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在《本草綱目》中所寫:「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現代吳德鐸先生則認為撰寫<<飲膳正要>>的作者忽思慧(蒙古族人)當時是用蒙文的譯音寫成「阿剌吉」,而並未使用舊有的漢文名(燒酒)。故不應看成是外來語。忽思慧並沒有將「阿刺吉」看作是從外國傳入的。
至於燒酒從元代傳入的可信度如何,曾縱野先生認為「 在元時一度傳入中國可能是事實,從西亞和東南亞傳入都有可能,因其新奇而為人們所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曾縱野:我國白酒起源的探討(<<黑龍江釀酒>>,1978年))明代時稱白酒為火酒。
明代
1998年8月,在成都市錦江畔以外發現的明朝初年的水井街坊遺址,這是我國迄今發現連續生產白酒長達800年的酒坊實證。中國有著世界上獨創的釀酒技術。
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坂口謹一郎曾說中國創造酒麴,利用黴菌釀酒,並推廣到東亞,其重要性可與中國的四大發明媲美。白酒是用酒麴釀制而成的,為中華民族的特產飲料,又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蒸餾酒,通稱烈性酒,成為全球酒類飲料產銷大國,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
清代
白酒是清朝發揚光大,逐漸替代「杜康」的朝代,絕大多數的蒸餾酒名牌都創始於清朝。
Ⅵ 中國酒文化有多少年歷史
俗話說,「無酒不成禮儀」,又說,「酒逢知己千杯少」。酒,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多麼的重要。酒,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也漸漸創造出了燦爛的酒文化。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釀酒國家之一。不知各位朋友認為中國釀酒的歷史有多長嗎?告訴你吧,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釀酒,商周時期已經出現了製作酒麴的方法,到了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了好幾十種酒和葯酒的釀造方法。可以說,酒是人類最古老的人造飲料之一。
酒的種類非常多,按釀造方法,可以分為蒸餾酒、發酵酒和配製酒;按酒精的含量,可以分為高度酒(度數在40度以上)、中度酒(度數在20到40度之間)和低度酒(度數在20度以下);如果按照通常的商業習慣,又可以分為白酒、黃酒、果酒、啤酒和配製酒等。如大家所熟知的茅台酒、五糧液、瀘州老窖、山西汾酒等屬於白酒,而像浙江紹興女兒紅、花雕酒等則屬於黃酒,我們則把各種葡萄酒劃分到果酒類裡面,等等。
釀酒,離不開水。一方水土產一方物,在幾千年的釀酒史上,水一直是釀造上品佳酒必不可少的條件,名酒產地必有好水,尤其是含有豐富礦物質的水。1915年巴拿馬世博會上一瓶碎了的茅台酒讓國人揚眉吐氣美美地回味了近百年,茅台酒產於貴州省仁懷縣,那裡有一條赤水河,水質特好。離開了茅台鎮,在其它任何地方,用同樣的方法,卻再也釀造不出如此香美的好酒。古井貢酒揚名天下,則完全得益於那口古井;而如果沒有了嶗山泉水,青島啤酒的口味就是不再相同。
酒有多種,每一種酒的口味、特性和功效都會略有不同。一般來說,都有這樣的特點,即酒性溫而口味較為辛辣,溫者能祛寒、疏導,辛者能發散、疏導,所以酒具有疏經活脈、行氣調血、溫陽祛寒的功效,一經喝下,便會覺得自己的郁悶之情得以松解,興奮、失意之緒得以宣洩。再有,酒本就為穀物釀造出來的精華,故還補益腸胃的功效。此外,酒能殺蟲驅邪、辟惡逐穢。而如果把酒與葯物結合起來,兩者相加,功效何止增長十倍。
要懂得飲酒,選一套好的酒具必不可少。喜歡飲酒的人,總要關注酒具的選擇如何。酒具是用來貯酒、盛酒和飲酒的器具。在我國,按照質地材料,可以把酒具分為陶酒具、瓷酒具、青銅酒具、玉酒具、玻璃酒具和其他酒具等。不同的酒具,反映了歷史上不同階段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水平和狀況。不同地位的人,所用酒具有所不同,在古時,低下層的勞苦大眾使用最多的便是陶酒具,而玉酒具、金銀酒具等則成為上層統治者的專用酒具。當然這些早已成為了歷史,只要大家喜愛,無論用什麼酒具也不受限制的。
有了淵源流長的酒歷史,也就有了燦爛悠長的酒文化。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墨客飲酒吟誦,借酒言志,留下了無數的佳作名言。李白「斗酒詩百篇」,多少年來讓人何等羨慕;「葡萄美酒夜光杯」,景色多麼的優美,誰的酒興不會大增呢?「酒逢知己千杯少」,好友相聚,美酒必不可少。當然,也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無奈,「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惆悵。不過,我們可不要追求「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小算盤,親朋好友之間,總還是多點坦誠,多點直率吧。雖說沒有必要「一醉方休」,但我們還是要學會「美酒贈知己,玫瑰送佳人」。
酒,演繹了人間多少的恩恩怨怨,又留下了數不清的經典故事與千年絕唱。關雲長「溫酒斬華雄」,成就武聖威名;卓文君當壚沽酒,為了一曲「鳳求凰」;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既保住了自己的皇位,又給手下大臣以充足的體面; 而無人敢赴的「鴻門宴」,終於由此爆發持續八年的楚漢戰爭。喜事喝喜酒,氣氛更加喜慶,悲痛郁悶之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可以說無論在紅白喜事,宴親贈友等各種活動中,「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禮儀」。
喝酒,無外乎總會有醉酒出現。,可以說,醉是酒的精華。對於普通人,有「灌夫罵座」,則對於那些歷史名人,因醉酒更引出了許多故事。漢高祖劉邦醉酒斬白蛇而得天下;「貴妃醉酒」,讓洛陽所有牡丹都為之凋謝;一代詞人李清照,更有「沉醉不知歸路」。也因為醉酒,才讓中國武術多了一套醉拳,輝煌的宋詞也有了「醉花陰」、「酒泉子」等詞牌名。醉,讓中國的酒文化發揮到了極致。總之,「酒外乾坤大,壼中日月長」, 無論是過去,還是在現在及將來,我們的生活始終離不開酒,我們能飲酒,更要會飲酒,「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在漫漫的歷史長河,酒的歷史和酒文化還將繼續演繹著美麗的神話,也必將創造出美好的明天
Ⅶ 關於中國白酒的歷史
白酒歷史:白酒又名燒酒,是中國的傳統飲料酒。據《本草綱目》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創始,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指蒸鍋),蒸令氣上,用器承滴露。」由此可以得出,我國白酒的生產已有很長的歷史。
在唐代文獻中,燒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現。
元代傳入印度白酒。
明代白酒自成體系。
清代白酒發揚光大。
工藝原料:凡含有澱粉的物質都可以用來釀酒。明代葯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寫:「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Ⅷ 中國釀酒有多少年歷史最早在哪個朝代
中國的歷史,是一部酒的歷史。傳說釀酒的起源已有5000年歷史。但也眾說紛紜,尚未定論。
1.始於5000年前:釀造啤酒。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米家崖發現了釀造啤酒的相關器物,闊口罐、漏斗、小口尖底瓶和可移動的灶,出現於公元前3400年到公元前2900年。
2.始於黃帝時期:釀造醴酪。《黃帝內經·素問》記載黃帝和歧伯討論釀酒的情景,還提到一種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動物的乳汁釀成的甜酒。
3.始於夏禹朝:1987年8月23日《新民晚報》刊登「山東莒縣發現5000年前的釀酒器具」,包括陶盉、鬶、高足杯、觚、爵、壺、角等。飲酒器有大量的陶製品和精美的青銅製品。
4.始於商周朝:釀造葯酒。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表明,商王朝時期從王公貴族到黎民百姓,所有的社會活動都受到禮的制約,而這種禮的實質,便是酒。還設有有酒正、酒人之職官,專門負責管理酒的釀造和使用,以保障祭祀燕饗之需。
5.始於漢代:釀造蒸餾酒。出現青銅蒸餾器,由甑和釜兩部分組成。在四川彭縣、新都先後兩次出土了東漢的「釀酒」畫像磚,其圖形為生產蒸餾酒作坊的畫像。
6.始於唐代:有詩詞為證。雍陶「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顯然,燒酒即白酒已在唐代出現,而且比較普及。隋唐文物中,還出現了只有15~20mL的酒杯。
7.始於宋代:大麴釀酒。北宋田錫《麴本草》經過2~3次蒸餾,度數較高,飲小量便醉。《宋史》中所指的「臘酒蒸鬻,候夏而出」正是今日大麴酒的傳統方法。
8.始於元代:固態蒸餾酒。李時珍《本草綱目》「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蒸餾方法與現在所使用的甑桶固態蒸餾相似。
Ⅸ 白酒的發展史
我國是制曲釀酒的發源地,有著世界上獨創的釀酒技術。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坂口謹一郎曾說中國創造酒麴,利用黴菌釀酒,並推廣到東亞,其重要性可與中國的四大發明媲美。白酒是用酒麴釀制而成的,為中華民族的特產飲料,又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蒸餾酒,通稱烈性酒,成為全球酒類飲料產銷大國,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
白酒起源於何時?何人始創?迄今說法尚不一致。從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醴」字,淮南子說:「清醴之美,始於耒穭」。《尚書說命》記載:「若作酒醴,爾為曲糵」。最早的文獻記錄是「鞠糵」,發霉的糧食稱鞠,發芽的糧食稱糵,從字形看都有米字。米者,粟實也。由此得知,最早的鞠和糵,都是粟類發霉發芽而成的。《說文解字》說:「糵,芽米也」。「米,粟實也」。以後用麥芽替代了粟芽,糵與曲的生產方式分家以後,用糵生產甜酒(醴)。商、周一千多年到漢朝,糵酒還很盛行。北魏時用榖芽釀酒,所以在《齊民要術》內無糵曲的敘述。1636年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內說:「古來曲造酒,糵造醴,後世厭醴味薄,逐至失傳」。據周朝文獻記載,曲糵可作酒母解釋,也可解釋為「酒」。例如杜甫《歸來》詩里有「恁誰給曲糵,細酌老江乾」;陳騊聲有「深深曲糵日方長」的詩句,這里「曲糵」也是指「酒」。
曲在《辭源》的解釋為酒母,釀酒或制醬的發酵物,亦作「曲」。曲或鞠的簡化字為曲。酒麴的發展,經過不斷地技術改良,由散曲發展到餅曲,終於形成了大麴和小曲。大麴中主要微生物是麴黴,適宜於北方天氣寒冷的各省。製造大麴的原料為大麥、豌豆或小麥,例如前者為汾酒、西鳳酒大麴,後者為茅台、瀘州酒麴等。因制曲原料為麥類,常稱為麥曲,其形狀似磚,又稱磚曲,其曲塊大和用曲量多,通稱大麴,用於釀造我國的傳統工藝名優白酒。小曲酒主要微生物是根霉和毛霉,在南方亞熱帶的溫暖氣候,有利於生產小曲及其小曲酒。製造小曲的原料為大米或稻糠,有的加入中草葯,如邛崍米曲、董酒米曲;有的不用中草葯,如廈門白曲、稗木鎮糠曲等。1982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卡爾麥提(Calmette)在中國小曲中發現一種糖化力強的根霉,利用此種黴菌生產酒精,定名為阿明諾法或澱粉法(Amolproetzz),1985年正式投產。1956年,方心芳先生開始將小曲分離出的根霉分類及重要的生理特性的研究,確定了根霉是小曲的主要糖化菌。
白酒所應用的酒麴,大概可分為小曲、大麴和麩曲三類。小曲到南北朝時,已相當普遍生產,到了宋代時又有重要的改進,其根霉小曲成了世界最好的釀酒菌種之一。這種根霉小曲傳播很廣,如朝鮮、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尼泊爾、不丹、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日本(在繩紋末期從中國傳入了稻作技術和造酒技術)都有根霉小曲釀酒,產品受到國外人民的青睞。
麩曲是方心芳先生研究高粱酒的改良,提倡用麴黴製造酒麴,又稱快曲,因制曲時間短而得名。制曲後,麩曲直接作為糖化劑,一般用量較大,仍有誤稱為大麴。釀酒必先制曲,好曲釀出好酒,這是培養有益菌類,利用自然界或人工分離的微生物,分泌出許多復雜的酶,利用它的化學性能來完成的。
白酒釀造始於何人?其說法不一。從戰國時期《世本·作》:「儀狄做酒醪變五味」,這是造酒最早的文字記載,傳至周朝,更有漢朝許慎《說文解字》「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口嘗之而美,逐疏儀狄。杜康作秫酒」。至今杜康造酒之說廣為傳頌,及至日本人將釀酒工統稱「杜氏」。更有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有人認為杜康是釀酒的祖師爺,這是一種悖論。宋高承在其《事物紀原》一書中說:「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釀酒也」,說明杜康究竟是哪個時代人,尚未搞清楚,何況當年杜康釀造的酒絕非今日的蒸餾酒。
人類社會的發展及微生物學原理推測,認為酒的起源,最早出來是水果酒,其次是奶酒,最後發現為糧食(穀物)釀造的蒸餾酒,這是討論的課題。水果中含有糖類的果汁,如暴露於皮外,果皮上常附有酵母,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果汁就會發酵成酒。動物家畜的乳汁,其中含有乳糖,同樣經酵母發酵為奶酒。穀物釀酒要復雜很多,糧食中為碳水化合物不是糖而是澱粉,澱粉需要經澱粉酶分解為糖,然後由酵母的酒化酶將糖變成酒。我國糧食酒中最早出現是黃酒,稱為釀造酒,又稱發酵酒,是不經過蒸餾的,隨後才會出現為現在的蒸餾酒,即中國白酒,這與蒸餾器有關。 白酒在唐朝又稱為燒酒,歷代詩句中常出現燒酒。白香山有詩雲:「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雍陶亦有詩雲:「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當時的四川已生產燒酒。古詩中又常出現白酒,例如李白的「白酒新熟山中歸」;白居易的「黃雞與白酒」,說明唐朝的白酒就是燒酒,亦名燒春。研究白酒的起源,必先以蒸餾器為佐證。方心芳先生認為宋朝已有蒸餾器(《自然科學史》6卷2期,1987年),但他在1934年時曾說我國唐代即有蒸餾酒(《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調查報告》第7號)。1975年在河北承德市青龍縣出土的金代銅質蒸餾器,其製作年代最遲不超過1161年的金世宗時期(南宋孝宗時),認為可信無疑。據西方在10或11世紀發現蒸餾法以後,就可能由發酵的飲料中得到較早的乙醇(酒精)。但在16世紀以來,由穀物原料直接制備乙醇,其酒精和水的類似飲料產品,就被廣泛應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白酒行業迅速發展。從白酒質量看,1952年全國第一屆評酒會評選出全國八大名酒,其中白酒4種,稱為中國四大名酒。隨後連續舉行至第五屆全國評酒會,共評出國家級名酒17種,優質酒55種;1979年全國第三屆評酒會開始,將評比的酒樣分為醬香、清香、濃香、米香和其他香五種,稱為全國白酒五大香型,嗣後其他香發展為芝麻香、兼香、鳳型、豉香和特型5種,共計稱為全國白酒十大香型。從白酒產量看,1949年全國白酒產量僅為10.8萬噸,至1996年發展到頂峰為801.3萬噸,是建國初期的80倍,近幾年來基本穩定在350萬噸左右,全國注冊企業達3.7萬家,從業人員約幾十萬。從白酒稅利看,每年為國家創稅利約120億以上,僅次於煙草行業,其經濟效益歷來是酒類產品的前茅。從白酒科技看,中央組織全國科技力量進行總結試點工作,如煙台釀酒操作法,四川糯高粱小曲法操作法、貴州茅台釀酒、瀘州老窖、山西汾酒和新工藝白酒等總結試點,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業內人士一致認為總結試點就是科研,科研就是發展發生力。從白酒工藝看,它的生產可分小曲法、大麴法、麩曲法和液態法(新工藝白酒),以傳統固態發酵生產名優白酒,新工藝法為普遍白酒,已佔全國白酒總產量70%。從白酒發展看,全國釀酒行業的重點,在鼓勵低度的黃酒和葡萄酒,控制白酒生產總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節糧和滿足消費為目標,以認真貫徹「優質、低度、多品種、低消耗、少污染和高效益」為方向。
白酒是我國世代相傳的酒精飲料,通過跟蹤研究和總結工作,對傳統工藝進行了改進,如從作坊式操作到工業化生產,從肩挑背扛到半機械作業,從口授心傳、靈活掌握到有文字資料傳授。這些都使白酒工業不斷得到發展與創新,提高了生產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一批廠家成為我國釀酒的大型骨幹企業,為國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們應繼承和發展這份寶貴的民族特產,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酒文化,使白酒行業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