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哪個國家成為眾矢之的

歷史上哪個國家成為眾矢之的

發布時間:2022-11-19 11:06:58

㈠ 戰國時期,為什麼秦國成為眾矢之的

從文化來源上看,有說秦屬於東夷系統,有說西狄系統,總之與華夏有異,崇尚武功,作風彪悍。

東方六國中,即使強大如齊楚,攻擊性遠不如秦國,六國不是傻子,早就看出秦國吞並自己的野心,尤其是可能性。

㈡ 齊國人為什麼會因為一支舞成為了諸侯們的眾矢之的

當時有個倒霉鬼,是齊國的大夫,姜姓,名叫高厚,本來也是齊國的王族子弟,結果可能在朝臣中處理人際關系沒有處理好,又被齊靈公當成了炮灰。這齊靈公優柔寡斷,本來對魯國就有看法,聽說要到河南去參加晉國主持的會盟,其中居然有魯國,心裡就很不舒服,就只是派了不待見的高厚前往會盟。於是,這次會盟中的不和諧因素就出現了,其他國家都是諸侯國君親自到場,這個高厚卻是以大夫身份在現場。如果按照《周禮》的規定,高厚是沒有許可權享受七鼎規格的宴會的,況且他本身就不擅長這種場合,也就在會場上敗了晉平公的味口。

諸侯們不管出於何種理由,都在迎合著晉平公,唱著歡喜的歌兒,跳著歡快的舞蹈。這個齊國大夫高厚就跳了支不倫不類的舞蹈,完全沒有體現出對晉國的尊敬。當時晉中軍元帥荀偃就不高興了,直接給了高厚一個誅心之論:」諸侯有二心了「。高厚顯然不是傻子,很快就逃離會場,回齊國去了。大家興致勃勃,哪裡知道這個齊國如此不給面子,小諸侯們便都氣勢洶洶,響應晉國的號召,即為「同討不庭」。齊國,成為晉國要好好教育的諸侯強國。

齊靈公不明智的地方,即在此處。晉國剛剛舉辦會盟,顯然就是想要有所作為,其中的魯國既然已經與晉國結盟,那麼,齊國就應該低調的對待與魯國的外交關系。不知道是高厚沒有給齊靈公說清楚國際局勢,還是齊靈公本身的不成熟,高厚逃歸齊國不久,齊國就派遣大軍與魯國開戰,這明顯就是不尊重晉國。這對晉平公而言,當然是不允許的,晉平公便是與魯國聯軍,共同攻打齊國,齊國偷雞不成蝕把米,大敗而歸。這也就是」齊侯伐魯北鄙,圍桃。高厚圍臧紇於防。師自陽關逆臧孫,至於旅松。郰叔紇、臧疇、臧賈帥甲三百,宵犯齊師,送之而復。齊師去之「這段歷史故事的來龍去脈。

㈢ 在資本主義的政治發展過程中 哪個國家的貢獻最大

一、世界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英美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

(一)1640-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2.時間:1640年-1688年。

3.領導階級(特點):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4.任務:推翻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政權.

5.代表人物:克倫威爾。

6.導火線:蘇格蘭人民起義。

7.進程:開始的標志:1640年長期關閉的議會重新開會。主要戰役:納西比戰役。高潮:處死國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結束的標志:1688年宮廷政變。

8.重要文獻:《權利法案》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憲法保障。

9.歷史意義:通過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二)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

1.根本原因:英國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領導階級: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

3.革命任務: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政權。

4.進程(1775-1783年)。開端:1775年萊剋星頓的槍聲;建軍:第二屆大陸會議建立大陸軍;建國: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告美國獨立,標志著美利堅合眾國誕生;轉折:薩拉托加大捷;勝利:約克鎮戰役;結束: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5.重要人物:華盛頓。

6.重要文獻:1787年美國憲法。

7.性質: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

8.勝利原因:華盛頓等的正確領導、軍隊的英勇作戰、戰爭的正義性、人民群眾的支持、國際支援。

9.歷史意義: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有利於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以後的歐洲和拉美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

(三)法國大革命

1.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法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2.領導階級:資產階級。

3.革命任務:推翻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政權。

4.思想武器:資產階級啟蒙思想(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

5.進程(1789-1794年)開始的標志:1789年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高潮:雅各賓派專政。粉碎外國武裝干涉:反法同盟。

6.重要文獻:《人權宣言》體現了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的思想。拿破崙《法典》,成為近代歐洲各國資產階級法典的範本。

7.重要人物:羅伯斯庇爾、拿破崙。

8.歷史意義: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有利於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動搖了整個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

二、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的確立———美國內戰、日俄改革、德意統一

(一)1861-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

1.根本原因:南北兩種不同經濟制度的矛盾。

2.焦點:奴隸制的存廢。

3.導火線:林肯當選為總統。

4.進程:(1861-1865年)。開始的標志:1861年南方軍隊挑起內戰。轉折:林肯政府頒布的重要文獻《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5.結果:北方戰勝南方。

6.重要人物:林肯。

7.意義: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經過這場戰爭,美國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為以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二)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度改革

1根本原因:農奴制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內容:宣布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獲得「解放」時可得到一塊份地,但是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

3.特點:在維護貴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廢除農奴制。

4.性質:資產階級改革。

5.評價:農奴制的廢除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它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但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三)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

1.背景:內因———19世紀中期閉關自守、封建落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步形成。外因———民族危機。

2.根本原因:幕府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3.內容: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在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

4.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5.評價: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但是,這次改革並不徹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殘余,使日本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三、對資產階級革命中歷史人物的評價:

(一)克倫威爾

他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領導人,他出生新貴族,率領議會軍打敗國王軍隊,建立共和國,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但他掌握了政權後,就任護國主,實行有利於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政策建立軍事獨裁統治,引起了人們的不滿。在他結束統治後,英國政局陷入了動盪中,導致了舊王朝的復辟。

(二)華盛頓

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總統,他領導美國人民進行英勇斗爭,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了國家獨立,被美國人民譽為國父。同時制定了1878年美國憲法,建立起聯邦制國家,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

(三)林肯

他是南北戰爭期間的一位著名總統,他領導聯邦政府開展斗爭,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調動了人的積極性,打敗了南方叛亂軍隊,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成為美國歷史上受人愛戴和尊敬的總統。

(四)拿破崙

他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傑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軍事家。1799年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1804年,加冕稱帝,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對內制定和頒布了《法典》,便利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鞏固了資產階級統治,對外戰爭打退了反法同盟,捍衛了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沉重打擊了歐洲封建統治。但後期戰爭侵犯了歐洲許多國家的獨立,掠奪了各國人民,實行軍事獨裁統治,引起了被征服地區人民的反抗,最終導致帝國滅亡。

四、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的形成

(一)義大利:

時間:1922年;重大事件:向羅馬進軍;代表人物:墨索里尼;法西斯黨名稱:法西斯黨。

(二)德意志:

歷史背景、經濟危機激化了社會階級矛盾,德國社會各階層對軟弱無能的德國政府普遍不滿,以希特勒為頭子的法西斯組織納粹黨,趁勢發展壯大。法西斯統治的表現、法西斯上台的標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的總理。

(三)日本:

背景———經濟危機嚴重打擊了日本,以軍部為主力的法西斯勢力在對外侵略戰爭中走向法西斯化。法西斯上台的標志:1936年軍部控制內閣上台。

4.軸心國集團形成:時間———1937年;性質———帝國主義軍事政治集團;影響———世界和平面臨著嚴重威脅。

四、近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體

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美國:資產階級聯邦共和制。法國:資產階級共和制。俄國:1861年改革後仍是沙皇君主專制政體。日本: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體。

五、幾個重要歷史事件的比較

(一)美國獨立戰爭和美國內戰:

1.起因:美國獨立戰爭是美利堅民族的形成,北美經濟的發展與英國的殖民壓迫之間的矛盾引起的;而南北戰爭是因為北方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和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這兩種不同的經濟形勢的矛盾引起的。

2.性質:都帶有資產階級革命的性質,但獨立戰爭具有民族解放戰爭的性質。

3.階段特徵:獨立戰爭屬於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處於工場手工業階段:而南北戰爭則處於工業資本主義發展時期,處於資產階級在世界范圍確立其統治時期。

4.影響:都有利於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二)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

1.從背景上看:改革前資本主義都有一定發展,且都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礙。但是具體的障礙不同,俄國是農奴制,日本是幕府統治。改革前兩國封建制度都出現深刻危機。但日本還存在民族危機。

2.從方式或性質上看:兩國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但領導者不同,俄國是代表封建專制統治的沙皇,而日本是以明治天皇為首的包括商人、資本家、新興地主在內的改革力量。

3、從內容上看:都具有反封建色彩。但俄國改革時盡量維護了貴族、地主的利益;而日本通過廢藩置縣,打擊了一部分封建割據勢力,且日本改革的內容更為廣泛全面。

4.從結果和意義上看:兩國的改革都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都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但日本還藉此收回了主權,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

5.從局限性上看:兩國的改革都不徹底,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從而都加緊了對外擴張的步伐。

(三)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的比較:

1.社會背景:日本明治維新前,農民起義不斷,統治階級內部發生分化,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中國的封建統治危機雖然十分嚴重,但由於封建統治者與帝國主義勾結,封建勢力還比較強大。

2.領導力量:盡管日本資產階級尚不成熟,但向資產階級轉化的下級武士充當了倒幕運動的領導;中國維新派力量軟弱,僅把希望寄託在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加之守舊勢力的強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幕府被推翻後,明治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中國的戊戌變法中盡管光緒皇帝也頒布了一系列變法詔書,但資產階級維新勢力並未掌握實權,新法根本無法實施。

4.國際環境:日本明治維新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末,當時的世界還處於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時期,爭奪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開始,由於西方列強集中力量侵略中國,客觀上為日本的明治維新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中國的戊戌變法發生於19世紀90年代末,世界資本主義已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中國成了列強瓜分的對象。帝國主義列強決不願意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境對中國維新運動很不利。

(四)德國和日本法西斯專政比較:

1.相同的原因:①歷史原因:兩國在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時,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②兩國受到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致使社會局勢動盪。③兩國都對「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極度不滿,極力想要打破,對外擴張的要求強烈。

2.不同特點:①德國有一個以希特勒為首的法西斯政黨———納粹黨。②日軍是通過軍部建起法西斯專政的。共同特點:都代表壟斷資產階級利益,對內獨裁,對外擴張和侵略。

㈣ 澳大利亞多地爆發抗議,莫里森政府為什麼會成為眾矢之的

最近澳大利亞也亂成了一鍋粥,莫里森政府手下的多名高官涉嫌性侵,遭到了澳大利亞全國女性的共同反抗,在澳大利亞的數個主要城市,多達10萬女性參加了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enough的條幅映入眼簾。他們指控澳大利亞莫里森政府內的多名高官涉嫌性侵,包括了昆士蘭州州長帕拉夏在內。參加遊行的女性向議會遞交了多達9萬名澳大利亞公民簽名的請願書。

莫里森這屆澳大利亞政府不但對內不得民心,而且在對外關繫上一直在挑釁中國,甘當美國的馬仔。去年我國因為澳大利亞木材上有很多有害生物,按照國際慣例,這種木材是堅決不能進口的,所以我國徹底禁絕了澳大利亞木材,這讓澳大利亞政府憤憤不已,因為這一舉動給他們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往年每年我們向澳大利亞進口的原木和制漿木料價值總額達到了16億澳元。現在我國木材不從澳大利亞進口了,該國直接面臨失業的人口達到數千人。多行不義必自斃,奉勸澳大利亞政府能夠加大自身產品的檢查力度,努力改善中澳關系。

㈤ 戰國七雄中弱小的燕國為什麼有膽量向齊國復仇呢

燕國雖小,終有一矢以報齊。燕國在歷史上被稱為弱國,可是,雖然是弱國,可它也位於戰國七雄之一。燕國靠近齊趙這些強國,能夠屹立不倒,說明它也有過人之處。

在歷史上,燕人經常敢為人所不敢為的事,這與燕人的性格有關。史書上說,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這樣的臣民,敢於慷慨赴死,又有什麼事干不出來呢?因此,唯一一個敢光天化日之下,刺殺秦王於朝堂之上的刺客就來自燕國。向齊國復仇又算的了什麼?

首先,燕國先麻痹齊國,對齊國表示恭順。由於兩國實力相差懸殊,齊國對此輕易的相信了。以至於後來齊國連與燕國的邊境線的守軍都調走了,為燕軍敞開了大門。

第二,燕國採納了蘇秦的建議,疲憊齊國,消耗齊國的實力。蘇秦建議,讓齊國西勞於宋,南疲於楚,則齊軍可敗,河間可取。為此,燕國專門派蘇秦使齊,去說動利慾昏心的齊湣王。

第三,誘惑齊湣王出兵攻宋,使齊國成為眾矢之的。宋國當時為了圖霸,四處用兵。而齊國、秦國、楚國等國都對宋國垂涎三尺。燕國投齊國的所好,不但四處為齊國拉攏其他國家奔走,還派兵幫助齊國滅宋。最終,齊國滅了宋國,成為了天下的眾矢之的。

㈥ 戰國時代,燕國是怎麼打敗強大的齊國的

燕國打敗齊國和兩個人物有重要的關系,一個就是燕國的君主燕昭王,他可以說是燕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王。另一個人就是著名的將領樂毅,是歷史上最傑出的將領,後世很多的名將都很敬仰他。樂毅是一匹馳騁疆場的千里馬,燕昭王就是能夠賞識他的伯樂。他們兩個人共同攜手打敗了了比自己國家強大的齊國,堪稱是歷史上的一個奇跡。也是軍事史上的一次經典的戰例,後世很多人對這段歷史說起的時候都非常無比的激動。

樂毅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就組建了一支六國組成的部隊。連續攻下了齊國的70多座城池,齊國差一點就滅了國。

㈦ 敘利亞現政府為什麼突然變成眾矢之的了

巴沙爾政府成為眾矢之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2011年開始的阿拉伯之春運動是讓巴薩爾成為眾矢之的的環境大背景。以「民主自由」旗號推翻阿拉伯政府成為了國際社會的某種「政治正確」,要是支持巴沙爾政府,就是反對敘利亞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特別是在埃及被顛覆了之後,敘利亞在阿拉伯世界中孤掌難鳴。
其次,巴沙爾政權在歷史上犯了很多錯誤,也有很多「原罪」,老巴沙爾在統治時期,曾經強列鎮壓過人民的抗爭,小巴沙爾上台後趨於緩和,發展經濟,但是幾年過去經濟沒有發展好,貧富分化、腐敗問題卻是比較多。巴沙爾政權代表了敘利亞阿拉維派的利益,這個派別屬於什葉派的分支,但是在敘利亞只佔到20%,其他為遜尼派和庫爾德人。巴沙爾政權和阿拉伯社會復興黨的「共和制」也和其他阿拉伯國家大多採用的君主制也有巨大的差異。
最後,在國際局勢下,巴沙爾政權也變得風雨飄搖。首先是法國的地中海策略,希望政和地中海資源為自己所用,地中海沿岸的敘利亞必須搞掉。其次是土耳其,在逐漸保守化的土耳其不希望旁邊有個世俗的敘利亞。同時,沙特也希望輸出瓦哈比思想,將阿拉伯社會復興黨徹底打入歷史,讓遜尼派保守勢力在中東版圖上連成一片。最後,歐美希望通過顛覆敘利亞,讓同為什葉派的伊朗失去最後一個中東的朋友,讓俄羅斯失去地中海最後的港口——塔爾圖斯港。而此時的伊朗正在遭受西方的制裁,俄羅斯還沒有與西方徹底翻臉的決心。
需要指出的是,2012年之後3年過去了,截止2015年底,巴沙爾政權仍然佇立在敘利亞。首先是反對巴沙爾的自由軍內部矛盾重重,號令不一,甚至孕育出無惡不作的伊斯蘭國。而伊朗和美國關系還是緩和,俄羅斯因為烏克蘭問題和西方翻臉,開始援助巴沙爾。聯合國多次對巴沙爾制裁的提案被中俄否決。甚至現在歐美都開始為敘利亞問題找台階下,聲稱巴沙爾可以暫緩下台。所以巴沙爾現在甚至短期內還是比較安全的。

㈧ 大國崛起各個國家的各300字觀後感

大國之日本:明治之近代崛起
明治維新是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起點,明治政府大力推行資本主義的新政策,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而此同時,中國也在進行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卻遭遇失敗。歷史為什麼會造成兩種不同的結果呢?從內部條件和社會背景上,第一,日本實現近代化的條件優於中國。由於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兩國封建社會內部都已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19世紀中葉,這兩個國家都還不具備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充分的社會經濟前提。只是由於遭到西方國家的殖民侵略,日中兩國才被迫將「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的任務提上自己的歷史議事日程。由於日本經濟發展的普遍水平略高於中國,因此它實現近代化的條件也比中國更有利一些。第二,日本幕府統治與清朝統治雖然同樣面臨嚴重的危機,但情況有所不同。在明治維新前,日本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其危機主要體現在:一是日本存在著猛烈而持續的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它有力地沖擊著幕府的統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斗爭和分化也日益激烈。舊的統治階級——武士等級,不僅在其上層存在著尖銳復雜的矛盾,日益貧困化的廣大下級武士對上層的不滿情緒也發展到「恨主如仇」的嚴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資產階級轉化,這就使幕府陷入極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強藩的離心傾向也越來越大。1864、1865年幕府兩次發兵征討長州藩,標志著幕府與強藩的矛盾也已公開化。從力量對比上,在資本主在日本明治維新時,幕府的勢力已經十分脆弱,陷於極端孤立的境地。維新勢力以中下級武士為核心,推出天皇為旗幟,與反幕府的強藩相結合,廣大農民和市民也積極參加和支持反幕武裝,因此組成了強大的維新陣營,一舉推翻了幕府舊政權。中國的情況則不然。由地主、商人、高利貸者和官僚結成的「四位一體」,
政策措施的實施上。日本幕府統治被推翻後,明治政府發布命令,採取了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還版籍、廢藩置縣、改革封建身份、廢除封建俸祿、地稅改革、教育改革、殖產興業、修改不平等條約,最後制定憲法、召開國會,使日本成為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的「百日維新」中,盡管光緒帝也頒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變法詔書,但由於資產階級維新勢力並未掌握政權以及守舊勢力的強大,根本不可能實施。
明治維新後日本經濟迅速增長,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日本政府開始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並且參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以失敗告終,並且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於日本毀滅性的打擊,但是戰後日本卻以驚人的速度崛起。我認為主要包含一下主要原因: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國早10年。正如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說中所說的:"人是我國的財富,教育是國政的根本。"這應該是日本崛起奇跡的根源。
大國之荷蘭:海上馬車夫的金融帝國
地處歐洲西北部臨海的荷蘭,在海潮出沒的濕地和湖泊上,以捕撈鯡魚起家從事轉口貿易,他們設計了造價更為低廉的船隻,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業信譽,逐漸從中間商變成遠洋航行的鬥士,荷蘭人的這些創造性地做法使得他們成為了當時的商品集散地。他們堅守信譽,開發了很多新航線,壟斷了當地的歐洲的海上貿易。由於荷蘭人建立海運商業帝國,大部分有錢人就用金錢取得了國家自治,這樣荷蘭的統治很分散。西班牙國王看到這一點,利益聯姻奪得了荷蘭的政權,荷蘭人並未反抗,但是執政人開始向荷蘭人的腰包伸手時,荷蘭人憤怒了。他們團結起來趕走外敵。在荷蘭人眼中,利益是首位。在政權恢復後竟也沒想過國家一事。甚至為了贏取更多的海運商業利潤不惜將國家的治理權外包給英國。但是荷蘭人發現英國女王也貪得無厭時,七個省份便聯合起來,建立了一個分散的共和國,由商人階級組成的一個獨立的共和國。
為了取得更多的利益,荷蘭人開始開拓自己的商業航線,他們把眼光瞄向了東方,建立起東印度公司,開始為設定的遠洋航行進行籌資。取得荷蘭政府在政權上得支持後,年的時間里他們每年建立了50支海洋艦隊,航行於世界各個地方,到17世紀中葉,東印度公
司便在世界上有了15000個分支機構,在世界上有1萬多艘自己的商船行走於五大洋,在東亞,他們占據了中國的台灣,壟斷著日本的對外貿易;在東南亞,他們把印度尼西亞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他們建立的第一個殖民據點——巴達維亞城,構成了今天雅加達的雛形;在非洲,他們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新航線的要塞好望角;在大洋洲,他們用荷蘭一個省的名字命名了一個國家——紐西蘭;在南美洲,他們佔領了巴西;在北美大陸的哈得遜河河口,東印度公司建造了新阿姆斯特丹城,今天,這座城市的名字叫做紐約。
在東印度公司籌資的十年裡,並未向投資者分任何的紅利,但是荷蘭就在本國建立起股票交易市場,隨後涌現出大量的股票經紀人。當大量的金銀貨幣以空前的速度循環流通時,荷蘭的經濟血脈開始變得擁堵起來。這一次,荷蘭人解決問題的探索直接進入了現代經濟的核心領域——建立銀行。 世界上第一個金融體系就這樣誕生了,雖然那個金融體系還那麼單薄,但是它的威力在當時是多麼巨大,荷蘭的財富增長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全球的商業霸權遍布全球。他們使阿姆斯特丹成為了當時的世界中心,使得17世紀中期的荷蘭,達到了商業繁榮的頂點。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這樣一個稱霸於海洋世界的帝國,也日漸衰敗。我想原因有很多,其中客觀原因在於荷蘭本身的國土、人口、資源等諸多限制。
經管的原因,我想也是占據荷蘭衰敗的主要原因在於,荷蘭人商業發展過於迅猛,用現在的一句話來講就是「大紅必死」。人民安於現狀,本身政權就不集中,加之國王威廉三世離開荷蘭到英國執政。荷蘭逐漸失去了左右世界的霸權。一代驕子,也歸於凡塵。。。
大國之西班牙:地理大發現帶來的血腥繁榮
資本主義的早期階段是重商主義階段。重商主義是一種經濟理論,但更是一種實踐。重商主義和後來的經濟理論相比,尤其是和20世紀以後的經濟理論相比,只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思想。按照重商主義理論,財富唯一的表現形式是貴金屬,簡單地說就是金和銀。我們都知道金銀是貨幣,它們不是財富本身,而是財富的衡量標准或保存手段。可是重商主義把金銀看作財富唯一的體現形式,這樣一來,任何人要想富有就要擁有更多的金銀。但重商主義是討論國家貧富的一種理論,所以所謂的財富多少,是針對國家而不是針對個人的。弄到最多的金銀,可以採用什麼方法呢?實際上無非兩個途徑,一是經商、貿易,二是暴力搶劫。我們發現在15、16世紀之交,西方有些國家走出國門開始進入海洋,做什麼?第一經商,第二掠奪,經商不過癮就掠奪。最早的殖民主義國家飄洋過海到處覓寶,結果出現了「地理大發現」。沒有地理大發現,我們這個世界還不成為一個「世界」;地理大發現之後,不同的地方都聯系起來了,形成了「世界」,一個世界體系。地理大發現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追求財富,而且財富的概念非常明確,就是貴金屬,是金銀。這樣我們就能理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那個時期的所作所為。尤其是西班牙對所謂新大陸的劫掠極其殘暴,充滿了血腥。印第安人90%以上被消滅了。為了填補人口空缺,就開始從非洲進口黑奴,這樣又造成一種新的類型的商業貿易,即奴隸貿易。這就是在資本主義早期發展階段的情況,西班牙和葡萄牙代表著重商主義的早期階段。我們可能要問:為什麼最早出現在大國舞台上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而不是其他國家?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兩個國家在歐洲最早從封建分裂狀態中走出來,形成了自己統一的國家,出現了強大的中央政府。當時,國家統一的形式表現為絕對主義王權(我們過去翻譯成「專制王權」),在歐洲所有國家中,這兩個國家最早出現這種國家形態。資本主義追求金銀財富,絕對主義王權則執行和推動重商主義,兩者結合,才使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近代以後世界上最早的「大國」。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重商主義是早期重商主義,在這個階段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一種血腥的暴力、直接的搶劫、赤裸裸的爭奪。西班牙和葡萄牙當時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世紀的封建主義殘余,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世紀。到19世紀兩國殘存的封建主義因素仍然相當多,因此,它們沒有繼續發展。

㈨ 怎麼中國就一直成為軍事上的眾國敵對狀態!!!!

上面幾樓寫的居然沒發現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有問題的

敵對?? 什麼叫敵對 其實對敵對是有定義的 就是戰爭的延續,習慣思維的延續,只有敵人

也就是說視對方為敵人 那麼其實 提問者這個問題就是個偽命題 因為不存在

准確的說不是敵對 而是警戒 警惕 這個更加確切

其實中國受到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警戒 原因是多方面

1 意識形態 不同 無法傳播和接受相同的思想 西方社會為資本主義 主要輸出資本主義思想 中國為社會主義國家 以馬克思理論為部分基礎 在思想上不同

2 地域 為世界經濟中心 亞太中心 有著超大的體量和跨度 當然因為以上原因導致其的經濟量也會膨脹 也隨著其的經濟增長 軍事 等方面都會強大 那麼國際地位也相應提高 因為在全球經濟化的今天 是世界和中國經濟的交集將越來越廣泛 中國的優勢也體現出來(比如廉價勞動力 比較好的人才儲備等等)當然問題也來了 利益沖突也越來越來多

3 那麼和美國關系很大 因為美國不會允許出現一個可能和其抗爭的對手來超過他(注意 是可能超過)因為美國需要一個對手 這樣才能使其發展 和為更多的議題或者政治舉動找借口 其實就是找所謂的」假想敵「 當然這是比喻 不是真的敵對 所以美國需要的是一個永遠不會超越他的對手 曾經有一個 但消失了

其實從我國與各國的關系可以看出 還是以合作為主 但對合作關系定義不同 有的是戰略合作夥伴

有的是戰略互信 合作夥伴關系 這要感謝中國漢語的博大精深 這也可以區別這其中合作的程度和信任的程度!!

總之 警惕是必須的 但合作也是必定的!!其實就像英國所說的中英可以是很好的合作夥伴但永遠不是朋友 相同的話 也用在中國和韓國身上!!

望採納!!

㈩ 《CCTV中國通史紀錄片》 第15集 戰國七雄 音頻(解說詞)

第15集:戰國七雄

兩千五百年前,中華文明走到了史無前例的轉折點,春秋末期,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的權威地位早已喪失殆盡,各諸侯國之間大大加快了以強並弱的步伐,進入戰國時期,各國君主紛紛進行變法改制,追求採用富國強兵之策,並先後稱王,意圖兼並天下,平一宇內。中國版圖上眾多諸侯國爭相稱霸的格局向七雄並立一決雌雄的局面發展轉變,群雄逐鹿中原,戰事不斷,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的險惡局勢,使各國常常處於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戰國的歷史是一段比拼國力和競技軍事的歷史,其間又有策士游擊穿行、縱橫捭闔,展現了一幅風雨詭譎的歷史畫卷。

戰國時代,戰火籠罩著中原大地,春秋以來數百年的相互征戰,大多數諸侯國已被蠶食、分解,逐漸消失在兼並戰爭的硝煙中,脫穎而出的是當時七個最強大的國家,史稱戰國七雄。春秋時期最強大的晉國分裂為魏、趙、韓三個國家,魏國在戰國初年國勢最為強盛,依靠強悍的武卒,一舉成為戰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齊國也是春秋時期的強國,瀕臨海濱,物產豐富,田氏代齊之後,又加強了對魯衛等國的侵奪,疆域進一步擴大。春秋時期另一個唯一能和晉國抗衡的超級大國楚國,進入戰國之後,依然不斷開疆拓土,疆域為各國之冠。燕國在七雄中實力最弱,但因地處北方,非四戰之地,所受到的沖擊較小,但也在東北開疆拓土。    韓國在三晉中國勢最弱,但占據中原膏腴之地,經濟發達,在滅掉鄭國之後,實力更有所加強。長期與游牧名族對抗的趙國,胡服騎射後,兼並了北方的代國,大大擴充了版圖。僻處西陲的秦國,在經過二百多年的奮戰後,終於徹底征服了周邊剽悍的游牧民族,統一了西北高原,就在七雄獲得部分兼並勝利,而使得疆域不斷擴大的時候,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模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以往那種貴族交戰點到為止、揖讓有禮的情況不復出現,取而代之的是殫精竭慮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於是平民也開始被征發入伍,人數多寡成了最基本的制勝因素,為此各國都建立了數以十萬甚至百萬的龐大軍隊。

陳相靈:也就是說到了春秋以後,我們說鐵器發明了,鐵器有了以後,人們就可以開墾更多的土地,有了更多的土地之後,周王室我就可以不聽你的招呼了,過去我是用什麼控制呢,我用土地來控制你,現在沒法去控制了,所以說諸侯之間的戰爭就爆發了,爆發之後,隨著戰爭的頻發,又需要更多的士兵,這就促進了軍隊兵員的發展。

邵蓓:戰國時期它實行的是一個(因為有了戶籍制度)按戶徵兵,所以就是說,徵兵的范圍已經就是男子在戶籍的,一般來說15到60歲都要去征發兵役。

西周春秋時期,貴族喜歡隨葬車馬,在全國發現很多貴族的車馬坑,隨貴族地位的高低而規模不同,因為戰車是當時最主要的戰爭工具,戰車的數量是以國力的評價標准。戰國時代,為了機動靈活,戰車也經過改造,規矩縮小,車輈減短,駕車的馬也披上了甲片,防護更加嚴密。車兵是春秋時期各國軍事力量的主要組成部分,戰國時期,車兵依然存在,但其重要性相對下降,逐漸讓位於步兵和騎兵,步兵在各國軍事力量構成中的地位發生著重大變化。

早先步兵都是跟在戰車後面,輔助攻擊以及提供後勤的,但在春秋時期,晉國因與戎狄的作戰過程中,發現步兵比車兵靈活,也開始建立自己的專門步兵隊伍, 被稱為行。但在那時,步兵依然還是點綴,隨著戰爭規模擴大,普通百姓成為編戶齊民,到年齡就征發入伍,對於他們來說,駕駛戰車這項復雜的技能,一時之間難以掌握,加上戰爭開始採取詭道,場所也從廣闊的平原迅速擴展到山林、江河和險要之地。車兵在山林之地遠沒有步兵的機動靈活,極易受地形限制,而步兵普遍裝備的具有遠射能力的強弓勁弩,能在遠距離短時間內將排列整齊的車陣射得陣型大亂。到春秋晚期,尤其是戰國時期,各國新組建的成建制的獨立步兵,已成為當時重要的作戰力量,不僅如此,戰國時期,各國都在邊境和交通要到上建立要塞,利用山水之險,贏得作戰之利,而不像以往那樣,在平原廣隰對面決戰,因此笨重的戰車逐步退出戰場。

陳相靈:中國步兵開始慢慢地開始發展壯大,當車兵在春秋末期慢慢退出歷史舞台之後,到戰國就開始什麼興起了,騎兵就開始興起了,特別是游牧部落,它有了騎兵,那麼步兵跟騎兵作戰的話,他又不佔據優勢。

戰爭對速度和靈活的需要,刺激了騎兵的興起,騎兵的興起反過來促進了速度和靈活性的發展。馬是很早就被馴服的騎乘工具,在戰國時代,中國北方生活著的游牧民族,已經騎射精湛,行動輕捷便利。與多個少數民族接壤的趙國,備受胡騎侵擾之苦,戰國雖然武器精良,但是笨拙的戰車和遲緩的步兵在來如飛鳥、去如絕弦胡騎面前只能是挨打的靶子。早期中原人不會騎馬,馬只是用來駕車,在春秋末年,開始有人騎馬,但在馬上騎乘自如地打仗,這技巧還沒有掌握。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痛定思痛,下令胡服騎射,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朝野一片嘩然,保守派大臣竭力反對,武靈王不為所動,全服反對派首領公子成讓他和自己一起穿上短衣緊袖胡服上朝,自上而下推廣胡服騎射。趙國很快訓練出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到處擴張,同時收編了北方游牧民族林胡和樓煩的騎兵,戰鬥力得到了大大加強。一躍而成為戰國時代僅次於秦國的強國。由此可見,在那時,誰能掌握強大的騎兵,誰就能在爭霸戰中嶄露頭角。戰國時期,騎兵雖然最初只與兵車混合編制,但很快就被發展成為單獨部隊,與步兵協同作戰,於是,大規模的步騎兵的野戰和包圍戰,代替了春秋時代以車兵為主的沖擊戰,因為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機動能力,在中原地區各國,騎兵部隊很快成為了戰爭中的主力兵種,成為決定戰爭的關鍵力量。此後,車、步、騎三種兵種的配合使用成為中國整個冷兵器時代兵種配合的基本形式。

陳相靈:步兵也好,騎兵也好,但是他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的機動性就變得強大了,雖然步兵他的行進速度可能要慢,但是他也是跑起來,機動性來還是很容易的。這就是我們說,中國的戰爭形態的轉化,就是由過去的戰車,列陣而戰轉向了野戰,向野戰這個方向去發展。

雖然北方產戰馬,但銅礦資源卻是南方豐富,楚國的繁陽是著名的銅礦產地,春秋時的《曾伯黻》和《晉姜鼎《》中都提到征討南方,奪取繁陽產的銅礦資源,這里是湖北省大冶市的銅綠山,中國著名的銅礦產地之一,曾隸屬戰國時期的楚國境內,是戰國時期楚國最大的銅礦開采地。在持續了三十多個世紀的開采後,今天的人們在這里建立起了現代化的采煉廠,期間雖然歷經多個朝代更迭,但這里作為一個重要的采練基地的屬性卻從未改變。

陳樹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員,現在正帶領考古隊在這里就春秋到戰國時期冶煉技術轉變課題的研究,進行考古發掘。數千年來,鐵、銅等基礎礦藏一直是所有國家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擁有豐富礦藏和先進的冶煉技術,就意味著有可能成為雄霸一方的超級大國。戰國時期,冶煉技術正處於迅速發展時期,楚國的礦產資源豐富,在過去的十年間,考古隊在銅綠山已經發現七處古代冶銅遺址。但是,鐵的冶煉遺址卻一直沒有找到。

陳樹祥:楚國最早的鐵器是什麼時候,我們一直沒有找到冶煉廠,早期的冶鐵是,我們到現在還是一個謎團,銅綠山從目前來說,我們一段段在發現,一段段在填補。你比方說著一片的話,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漢代的冶鐵廠,西漢的冶煉廠,我們過去前幾十年沒有發現這個西漢的冶銅廠,那麼在這個地域來說,就填補了很大的空白。

這是湖北省博物館的文保工作人員正在修復一件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鐵成分的增多,讓它的銹蝕程度比同期其他青銅器更加嚴重。早在商代,當時的人們已經知道,鐵比銅質地堅韌,性能更為優良,但那時還沒有掌握冶鐵技術,基本上都是在銅兵器的刃口上鑲嵌隕鐵,西周時,開始出現冶鐵,但質量不高。戰國時期,是青銅兵器和鐵兵器並存的時代,當時各國都已經有了重要的冶鐵手工業點,鐵被發現後,古人開始擴大煉爐,加強鼓風設備,提高冶煉技術,並發明了滲碳制鋼的技術。戰國後期冶鐵技術的長足發展,讓武器也不斷升級,大量鋼鐵兵器應運而生,手持的戈、矛、劍、戟等兵器的質地因而變得鋒利堅韌,殺傷力大大提高,在那段戰火紛飛的時期,軍事力量薄弱,卻有先進的技術與龐大的礦產資源的國家,往往是被七雄兼並的首選。

上世紀60年代,在湖北江陵望山曾出土一柄越王勾踐劍,墓主是楚國的一位下大夫,經過現在冶煉專家的分析,此劍鑄造工藝非常高超。戰國時期,吳越的鑄劍技術冠絕一時,越國卻被楚國所滅,而越國先進的鑄造技術讓楚國的兵器在那段時期發生了質的改變。今天的考古發掘證明,除了手持的兵器外,戰國時期的銅弩機在結構原理上、製作技巧上都很成熟。韓國的強弓勁孥更是天下聞名,史書上記載,韓國製造的弓弩,能射到六百步之外,在武器快速發展的同時,防禦裝備也在不斷進步,齊國的冶煉技術也非常高超,甲胄之堅固名聞天下。這些出土於山東臨淄的鐵制甲胄,雖然已經銹蝕成一個整體無法分離,但通過復原可以看出,當時的甲胄設計非常合理,它可以將軍人身體的大部分部位保護起來,武器的革新需求,也造就一大批能工巧匠和發明。在墨子家鄉,山東滕州的墨子紀念館里陳列著墨子的發明創造,有很多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裝備,軍隊人數的增多,兵源的變化和武器防具的進步,讓戰爭變得更為殘酷,也讓指揮戰斗日益成為一門藝術。兵家在戰國時期得到長足的發展,軍事學成為戰國時代發展最快的學問之一。

邵蓓:戰國之所以叫戰國它的典型特點就是以戰爭為主,戰爭的目的就要取勝,因為要取勝就是不可避免的就催生了各種戰術戰法,就是說本身它是一個軍事思想極大發展的一個時代。

優秀的將帥在戰場上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陳相靈,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自從成為一名職業軍人之後,就一直研究被世人譽為中國兵家寶典的《孫子兵法》。兩千五百年前成書的《孫子兵法》,不僅被中國歷代軍事學家和軍事指揮人員奉為圭臬,更是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廣為流傳,在美國的西點軍校,甚至被定為戰爭哲學。

陳相靈:《孫子兵法》它主要是戰爭哲學,作為孫子的出發點,我們怎麼樣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戰場效果,因此他就提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樣的一個思想,那麼其他的像用兵的思想,虛和實、齊和正等等,都可以來指導我們今天的戰爭。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是中國最高的軍事學府,來到這里學習的都是當代軍隊中的佼佼者,很多都會成為未來軍隊的指揮員,《孫子兵法》是他們的一門必修課。春秋時期出世的《孫子兵法》注重戰略,到了戰國時代,一大批更富有實戰技能和經驗的軍事家誕生了,吳起、樂毅、白起、孫臏等成為一時翹楚,登上了歷史舞台。在這其中,吳起偏重於士卒訓練,他創建的魏國武卒成為戰國時期最為強悍的特種部隊。而與他齊名的是一個被後人稱為孫臏的軍事家,他展現出了非凡的實戰能力。孫臏齊國人,據說與當時威震四方的魏國大將軍龐涓師出同門,一起像鬼穀子學習兵法。後來龐涓急於建功立業,先下山求取功名,他和孫臏越好,一旦有了功名便會大力推薦他共享富貴。龐涓做了魏惠王的將軍,很受重用,但心裡知道自己的才能遠遠不如孫臏,始終惴惴不安。於是派人把孫臏請到魏國,但卻在魏王面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挖了他的膝蓋骨,防止他逃跑,殘廢的孫臏忍辱負重,終於在在龐涓放鬆警惕時,趁機逃回齊國,孫臏到了齊國之後,受到齊國將軍田忌的善待。

這里是位於山東臨淄的遄台遺址,據當地考古專家推測,這里曾經是齊國的賽馬場,著名的典故田忌賽馬就在這里發生,田忌賽馬的策略出自孫臏,田忌的真正用意是向齊威王推薦孫臏。

韓偉東:孫臏就給他出了一個主意,用田忌的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第一局田忌就輸了,第二局田忌就用的他的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第二局田忌贏了,第三局的時候田忌用自己的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田忌又贏了一局,田忌勝了齊威王。齊威王就感到非常奇怪,這時候田忌就把孫臏推薦給了齊威王,齊威王希望通過與孫臏對話,了解到他確實是一個文韜武略、特別是軍事才能非常高的人物。於是,他就把孫臏拜為了軍師,這位後來齊國軍事強大奠定了基礎。

這片曾經的賽馬場如今的耕田,是中國偉大的軍事家孫臏真正走上歷史舞台的起點,接下來戰國時期最為經典的兩場戰役即將展開,這就是被後人津津樂道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這也是兩個人的戰爭,孫臏為齊國,龐涓為魏國,兩個人的不同選擇終歸要讓他們在戰場上相逢。在桂林之戰中,孫臏創造出了的圍魏救趙的經典軍事戰術,齊國軍隊不僅解了趙國之圍,而且大敗由龐涓統領的魏國軍隊,公元前342年,魏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再次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發兵救韓。在馬陵與魏國太子申和龐涓帶領的十萬大軍相逢,在馬陵之戰中,孫臏採用逐日減少營地軍灶數目的策略,三天內從十萬灶減到五萬灶,再減到三萬灶,製造齊軍大量逃亡的假象,導致龐涓輕敵冒進,只率少數精銳部隊兼程追趕,最終被孫臏圍困在了馬陵山,龐涓死於戰亂之中,魏國也由此一蹶不振。

這里是山東臨沂的馬陵山,叢林茂密、地勢陡峭,軍人出身的黃新忠現在是山東臨沂歷史考古所副研究員,三十多年來一直在這里進行考古發現和調查研究,他認為這里就是當年馬陵之戰的所在地。龐涓到那個地方以後一看,一塊桑樹剝了皮,上面有字,是螞蟻集成的,他認為是天意,所以就拔劍自刎了,後來還有一種說法呢,那就是他取火視之的時候,萬弩齊發射中,把龐涓射死了。其實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仍不能夠拿出強有力的證據,說服人們相信這片山林,就是當年的戰場。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孫臏與龐涓,也許因為太多經典、太過傳奇,而且充滿了恩怨情仇,太過戲劇性。後世對這兩場戰役的過程,也產生了很多的質疑,至於經典戰役的創造者孫臏更是成了千古之謎。千百年來,許多人認為孫臏與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同為一個人,傳說中的《孫臏兵法》根本不存在。

1972年4月10日,臨沂地區衛生局准備在銀雀山建一座辦公大樓,人們在清理地基時意外發現了兩座古代墓葬,而這次發現,後來被評為了20世紀70年代的十大考古發現之一,這是兩個西漢時期的普通墓葬,墓主人到底姓甚名誰,至今不得而知。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年的考古人員在清理古墓中的竹簡時,驚奇地發現了一部《孫子兵法》,更令人震驚的是,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兵書,它就是失傳了一千七百多年的《孫臏兵法》,被清理後的《孫臏兵法》雖然殘缺,但是內容明確記載了孫臏擒龐涓的戰略,以及孫臏與齊威王、田忌的問答等內容。篇首的孫子曰字樣與同墓出土的《孫武兵法》截然不同,兩部兵書的重見天日,解開了孫武和孫臏是否是同一個人,其兵書是一部還是兩部的千古之謎。

陳相靈:《孫臏兵法》它主要是在戰役這個層面它提供了一些具體的作戰原則,當然這些原則,我們說《孫子兵法》當中也講到了,像以奇用兵,那麼怎麼個以奇用兵呢,孫子就沒有再說。但是孫臏就告訴你了,什麼是奇呢,以異為奇,我跟你不一樣的,這就是奇,據說他在某些方面、在很多方面都是發展了、豐富了《孫子兵法》當中一些,特別是在用兵這一塊,發展了他的思想。

在戰國時期還有一個更為神秘的人物等待破解,他就是鬼穀子,相傳鬼穀子是老子的徒弟,他身兼數家學問,他的學生除了兵家的孫臏與龐涓,還有另外一批人,也在影響著整個戰國的政局,他們被稱為縱橫家。春秋時期只有楚國敢於稱王,其他諸侯國仍奉周天子為號,強大的諸侯也只敢稱霸主,戰國時期,各國國君再也按捺不住稱王的野心,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率先稱王,之後齊、秦、魏、韓四國的國君也先後稱王,公元前323年,魏、韓、趙、燕、中山五國發起五國相王,趙、燕、中山國君也不甘落後用上了王號,周天子所獨享的尊號終於為各國所普遍採用。

隨著各諸侯國紛紛稱王,兼並戰爭開始變得更加激烈,戰國中期以後,圍繞著怎樣爭取盟國和對外擴張的策略問題,遊走於各國的謀士分別從合縱、連橫兩個方面出謀劃策,縱橫家們在政治舞台上左右逢源、大行其道,張儀、蘇秦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相傳他們也是鬼穀子的學生。張儀出生於魏公族的旁支,為秦惠文王制定了連橫的外交策略,他最初先到楚國游說楚王,沒有受到楚王的重用,直到公元前329年張儀到秦國推銷連橫策略,受到了秦惠文王的重用,當上了秦國的相國,為了破壞齊楚聯盟,公元前313年,張儀入楚游說楚懷王,如果楚國能和齊國絕交,秦國就獻出商於之地六百里。商於之地是秦國進攻中原的門戶之一,戰略地位異常重要,楚懷王經不住誘惑,迫不及待地與齊國絕交,但是當楚國的使者去接收獻地的時候,張儀卻說,他和楚懷王約定的是六里地,沒有六百里之說,楚懷王聞訊大怒,但此時的楚國已經和齊國絕交,只能獨自起兵伐秦,結果大敗。秦國取得了楚國的漢中之地,排除了楚對秦的威脅,從此秦國的勢力延伸到中原,張儀的連橫策略取得了重大成功,秦國的實力變得更加強大。

陳相靈:作為縱橫家的話,他使用的什麼軟實力,通過這個軟實力,借用的是矛盾,沒有矛盾,我製造矛盾,通過矛盾營造一個有利的態勢,最後為軍事家在戰場上去決戰,我提供一個好的一個態勢,那麼真正最後完成這場戰爭勝利還是要靠軍事家。這是他們巨大的一個根本不同的地方,所以我們說,雖然他藉助於軟實力,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真正解決問題還是要靠什麼呢,靠軍事家在戰場上打贏。

如同張儀一樣,蘇秦是戰國政治舞台上的另一位出色的縱橫家,他曾一人配六國的相印,他的合縱策略得到了許多諸侯國的積極響應,然而他還有一個秘密的身份,就是燕國的間諜,而且他從事的是兵法五間之一的死間,用生命為代價去向敵人傳遞假情報,誘使敵人上當。蘇秦,從燕國來到齊國,成功游說齊湣王林聯合燕、韓、趙、魏合縱攻秦,不過蘇秦的真實目的卻是要滅掉齊國,此時弱小宋國成為蘇秦的重要棋子,因為宋國是列強們覬覦的土地,如果誘使齊國滅掉宋國,必然會激怒其他各國。蘇秦做到了,使齊國在滅掉宋國之後成為眾矢之的,公元前285年,燕將樂毅率領秦、趙、韓、魏、燕五國聯軍攻齊,齊國形勢危急,五國伐齊的號角吹響之時,蘇秦的身份也暴露了。

三十年前,齊國乘子之之亂出兵攻打燕國,幾乎讓燕國滅國的情景,今天重現在齊國,蘇秦發出最後一張密諜給千里之外的燕昭王,是告別、也是了結。蘇秦在窮困潦倒之時,在燕國受到燕昭王禮遇,為知己者死,消滅齊國是蘇秦對燕昭王的回報,蘇秦最終被齊湣王車裂而死,率領五路聯軍的樂毅率軍長驅直入,攻破了齊都臨淄,這場戰爭在齊國打了足足五年之久,先後攻下了七十多座城市,只有即墨與莒還在堅守。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繼位後不再信任樂毅,以騎劫代替樂毅,樂毅出趙國,即墨守將田單抓住機會展開反攻,田單在城裡集中千餘頭牛,披上畫有五彩龍紋的緇衣,腳上綁上尖刀,尾巴上綁上灌了油脂的蘆葦,到了夜裡,把牛尾巴點著,讓它們狂奔,五千將士緊隨其後,殺入燕軍,燕軍在睡夢中驚醒,看到奇形怪狀的火牛,大驚失措,死傷慘重,騎劫也丟了性命,田單乘勝追擊,很快收復了七十餘城,擁齊襄王繼位,恢復了齊國,齊國雖得以復國,但元氣大傷,無力和秦國抗衡了。

陳相靈:蘇秦和張儀珍,他那個時代所做的一切,那麼跟我們今天這個外交家所做還不一樣,那麼外交的話,我們說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還有它獨立的獨立的地方,那麼當時縱橫家做的,我們一個通俗的話來說,他是戰爭的推手,他是讓對方犯錯誤,為我後面的戰爭做准備。蘇秦用生命的代價,完成了他的使命,但政治局勢並未如蘇秦所願,燕國沒有崛起,而是秦國成為了七雄之中最強的國家,日益強盛秦國加快了兼並六國的步伐,垂沙之戰,大敗楚軍;伊闕之戰,戰勝韓、魏兩國,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鄢郢之戰,獲得了楚國大片國土;華陽之戰,大敗趙魏、聯軍,攻取了魏國的幾座城池和趙國的觀津。

公元前263年,秦國不斷攻佔韓國的城池,又切斷韓國上黨郡和韓國本土的交通,韓國欲獻上黨向秦求和,上黨郡守馮亭不願意投降秦國,就將上黨郡十七城邑獻給趙國,趙國欣然接受,派大將廉頗駐守長平,秦國顯然不會放棄。公元前262年,派王齕進攻長平,秦趙兩國都傾舉國之力在長平集合了近百萬大軍,沿著長平城左右五十多里的山地,建築壘壁,展開對峙。被廉頗曾曾用來儲糧的大山,被後人命為大糧山,並豎起廉頗像以供後人瞻仰,如此大規模的戰役,比拼的是綜合國力、後勤補給是全軍的生命線。當時廉頗採用堅決防守的作戰方針,不管秦兵如何挑戰,只是堅守不出,秦軍束手無策,就這樣雙方相持了三年。但針對這場戰爭,秦趙之間還有一條看不見的戰線,秦國成功使用了反間計,使趙孝成王認為廉頗堅守不出是怯戰,於是派趙括代替廉頗為將,秦國得到消息後,立即暗中啟用白起為上將軍。

陳相靈:我們從這三個人來做一個比較,就是一場戰爭,它是一種將帥智慧的一種智斗,可能大家的力量都差不多,就看我這個智慧,誰的計更高明,那麼作為廉頗來講的話,他這個策略、最後的拖延戰術,它是非常好的,他非常適合趙國的。但是趙王又是沒有很好地去判斷形勢,這個趙括啊,經驗不足,紙上談兵,經不起對方的誘惑。白起來的話,就是說怎樣去調動對方,怎麼樣去找弱家,進行打擊。他(廉頗)是用的非常好的。

長平在今天山西省的高平市境內,相傳這里的很多村莊,都是從當年的秦軍營壘演變而來,當年就是在這些營壘的外圍,秦軍築起了堅固的防線。趙括到達前線後,改變了廉頗堅守的策略,大舉進軍秦軍,秦國將領白起則佯裝潰退,讓秦軍固守營壘,誘敵深入,結果白起派兵突襲到趙軍的後方,截斷趙軍的退路和糧道,又命騎兵部隊插入趙軍,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只孤立的部隊。此時,趙括終於意識到形勢已經極度危險,幾十萬大軍像困獸一樣束手無策,趙括將剩餘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沖擊秦國壁壘,拚死突圍,歷史上最慘烈的戰敗就此上演。到了公元前260年的九月,趙軍的四次突圍均告失敗,斷糧已經46天的趙國軍隊在極度恐懼和絕望中開始相互殘殺,以人為食,絕望的趙括親自領兵博戰,被秦軍射殺,趙軍大敗,四十萬人降秦,白起將他們全部活埋,僅僅釋放了240個年幼的戰俘,讓他們歸趙後散布秦國之威。

陳相靈:經過這一戰,那就徹底的把趙國力量的支撐基本上打擊了,可以說是趙國也對後來的秦國形成不了巨大威脅,以後來秦統一六國的進程就非常爽了,這就是這場戰秦統一六國當中的一個轉折點,雖然他提前決戰,但是他打贏了,這就是把這個統一六國的進程大大地壓縮了。

兩千多年過去,這場戰爭一直存在於人們的口口相傳和史書記載,在司馬遷的《史記》中,長平之戰是所有秦軍發動的戰爭中對過程和細節都記載得最為詳細的一場戰役,但戰爭的具體發生地,由於年代久遠,已經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直到上世紀末,一個老人的不經意發現,揭開了這個謎團。1995年5月,高平縣永祿村農民李珠海和他的兒子李有金在耕地時,在一尺的土下發現了眾多遺骨,還發現了幾十枚趙國刀幣,便報告了文物部門。

田貴生:大兄哥,他那時候承包了一片土地,就在這個地方種些果樹,春天呢,他想收拾的,建設地,他來了就想把這里鏟一鏟,把這塊地平整平整,在鏟地的時候,突然就鏟出骨頭來了,鏟出骨頭來了,當時他也沒把這個當回事,就繼續鏟,越鏟骨頭越多。

戰爭已經過去兩千多年,今天的事實卻是不斷地為人們提供真實地,演示著當年那場殘忍的屠殺,2014年,當地政府在這里修建了長平之戰紀念館,與其他的館藏不同,這里只有層層疊疊的白骨,印證了史書中對秦軍野蠻殘暴行徑的描寫,述說著當年戰爭的慘烈與無情。戰國時期,是中國從大分裂走向大統一的時期,這是一股非人力所能改變的歷史洪流,浩浩盪盪,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身處其中的人只能選擇是站在潮頭浪尖,成就自己的豐功偉業,或是無奈地被洪流所淹沒。長平之戰,是秦朝統一之前最後一次大決戰,之後,六國再也沒有力量和秦國抗衡,歷史由此發生轉折,統一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秦國勢如破竹,銳不可當,統一六國已經指日可待。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哪個國家成為眾矢之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