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海洋有多久歷史

海洋有多久歷史

發布時間:2022-01-20 10:56:58

① 海洋的歷史

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代已開始海洋捕撈。在山東省膠州市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遺址中,有大量海魚骨骼和成堆的魚鱗。經鑒定,它們分隸於鰳魚、梭魚、黑鯛和藍點馬鮫等3目4科。說明約在4000~5000年以前,中國沿海先民已能獵取在大洋和近海之間洄遊的中、上層魚類,人們對海洋魚類習性的認識已有一定的水平。記述公元前11~前6世紀周朝情況的《詩經》中,多次出現「海」字,並有江河「朝宗於海」的認識。西漢時期,已開辟了從太平洋進入印度洋的航線。據記載,三國時出現了中國第一篇潮汐專論──嚴畯的《潮水論》(已佚)。唐宋時期,中國的潮汐研究已達到很高水平。明代時,出現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地區性海產動物志──屠本畯的《閩中海錯疏》。1405~1433年,明朝鄭和 7次下「西洋」,最遠到達赤道以南的非洲東海岸和馬達加斯加島,比哥倫布從歐洲到美洲的航行(1492~1504)要早半個多世紀,而且在航海技術水平和對海洋的認識上,也遠遠超過當時的西方。可見,在古代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對海洋的認識和利用在世界上是居於前列的。
中國古代對海洋的認識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地貌、海洋氣象、海洋潮汐和海產生物4個方面。同時,為了利用灘塗和抵禦海洋自然災害,在海岸防護和圍墾工程方面,也取得許多成就。
海陸分布和海洋地貌知識 戰國時代,齊國的鄒衍(公元前305~前240)曾提出一種海洋型地球觀──大九洲說,闡述了世界海陸分布的大勢。他認為世界很大,像中國這樣大的陸地有81個,彼此被「裨海」相隔,又都被「大瀛海」環繞,再外面才是天地接壤之處。這里所說的「裨海」和「大瀛海」,分別相當於今日的「海」和「洋」。
晉代葛洪在《神仙傳》一書中,提出「東海三為桑田」、明確地表達了海陸屢有變遷的思想。
中國古代主要採用地文導航,所用的水路簿、針經和海圖,均盡可能地詳載航線上可用於導航的地貌:山形、水勢、島嶼、暗礁、港灣和海底泥等。例如保存至今的明代胡宗憲《籌海圖編》中的《沿海山沙圖》、《沿海郡縣圖》、《登萊遼海圖》,《鄭開陽雜著》中的《萬裏海防圖》、《海運全圖》,茅元儀《武備志》中的《海防圖》和《鄭和航海圖》等。其中,記載海洋地貌最為詳盡的是《鄭和航海圖》,該圖是中國傳統繪圖方法繪制海圖的高峰, 較正確地繪有中外島嶼846個,並分出島、嶼、沙、淺、石塘、港、礁、硤、石、門、洲等11種地貌類型。
中國古代海塘圖實際是河口海岸地貌圖,如清代方觀承《兩浙海塘通志》和翟均廉《海塘錄》中的圖。圖中明顯可見海塘分布並不連續,低平的海岸有海塘分布,塘外有大片灘塗;而海岸山地則沒有海塘。
海洋氣象知識 中國古代有關海洋氣象知識的書籍很多,僅《漢書·藝文志》中提到西漢時海中占驗書就有136卷,其中《海中日月彗虹雜占》有18卷。至元、明兩代,人們把水手和漁民的天氣經驗用五言和四言的韻語表達出來。如明代張燮《東西洋考》中記有「烏雲接日,雨即傾滴」,「迎雲對風行,風雨轉時辰」,「斷虹晚見,不明天變,斷虹早掛,有風不怕」等。
在海事活動中,風是至關重要的天氣要素,所以在古代對風的認識較為深刻。中國古代水手、漁民知道用各種方法預測海洋風暴。他們把一年中海上常有風暴的日期記下來,稱為「暴日」或「颶日」。一些航海書籍中記有全年暴日及其名稱,如《順風相送》中有逐月惡風條。並總結出暴風季節發生的規律和暴日在不同時節的頻率,從而找出海上活動的危險期和安全期。古代預測台風的一種辦法是觀察海洋現象。海洋長浪有很高的運動速度,台風還在外洋時,其形成的長浪已傳播到近海,形成涌浪,造成潮汐異常、海底淤泥攪起、海水發臭、海洋動物表現異常等現象。人們把上述現象稱之為「天神未動,海神先動」,並把這種無風的涌浪稱為「移浪」或「風潮」。
中國很早就以風作動力,用帆助航。東漢時,利用季風航海已有文字記載,把每年梅雨後出現的東南季風稱為「舶?風」。唐、宋以後,利用季風航海十分廣泛。明代鄭和7次出海, 多在冬、春季節利用東北季風啟航,又多在夏、秋季節利用西南季風返航,說明他們已較充分地認識和利用了亞洲南部、北印度洋上風向和海流季節性變化的規律。在航行途中他們觀察日月星辰的出沒和位移、風向、天色、雲狀、霾霧、氣溫及洋面波濤的變化,預測海洋氣象、水文潮汐的變化趨勢,保證了航行的安全。
海洋潮汐知識 中國殷商時代已出現"濤」字(),這個字後來被解釋為「潮」字的同義詞。現見中國古籍最早對海洋潮汐現象做出科學解釋的,是東漢王充。他在《論衡·書虛》篇中提出「濤之起也,隨月盛衰」,對潮汐和月亮的關系進行了論述。西晉楊泉,唐朝竇叔蒙和封演,宋代張君房、燕肅、余靖、沈括,元末明初史伯璇等,堅持發展了王充的理論。東晉葛洪和唐代盧肇引進了太陽在潮汐中的作用。竇叔蒙指出,「以潮汐作濤,必待於月。月與海相推,海與月相期」;對潮汐周期的推算,也很有見地;並繪制理論潮汐表「竇叔蒙濤時圖」(圖1)。
封演用「潛相感致,體於盈縮」的論點解釋潮汐成因。張君房在《潮說》中,最早定出潮時逐日推遲數為3.363刻(古時一晝夜為100刻)。燕肅則提出潮汐「隨日而應月,依陰而附陽」的理論,並改進理論潮時的推算,指出潮時逐日推遲數有大盡(一朔望月30天)和小盡(29天)之分,定大盡為3.72刻,小盡為3.735刻。沈括堅持「應月說」,最早對「平均高潮間隙」下了明確的定義,並主張用高潮間隙來修改地區性潮汐表。
中國古代對喇叭形河口涌潮的成因,也有深刻的認識。王充在批駁關於伍子胥冤魂驅水形成涌潮的迷信說法後,指出潮汐在大海中只是「漾馳而已」,進入殆小淺狹的河口後,才激起涌潮。葛洪則提出潮汐的「力」和「勢」。盧肇提出江水和海潮在狹窄的河道相遇,激而為斗,形成涌潮。燕肅則更確切地提出,錢塘江涌潮是由於河口存在攔門沙坎所致。清代周春注意到錢塘江潮有南潮、北潮之分。兩潮交叉重疊處正好在海寧塘靠岸,因此海寧成為觀潮的勝地。
實測潮汐表在中國發展也很早。東漢馬援在瓊州海峽兩邊建有「潮信碑」(今無存)。現存北宋呂昌明於1056年編制的「浙江四時潮候圖」,曾被刻成石碑立於錢塘江畔供渡江用。它比歐洲現存最早的潮汐表──大英博物館所藏的13世紀的「倫敦橋漲潮時間表」早得多。明清還出現許多潮汐實測表。
中國古代對潮汐的研究,至宋代達到高峰。由於古代潮汐研究的論述很多,流傳下來的文獻資料也較多,僅專論就不下數十種。其中,清代俞思謙編輯的《海潮輯說》、翟均廉《海塘錄》等收錄保存了古代不少潮汐著作。
海洋生物知識 中國古代對海洋生物的認識和研究,多集中在物種的形態、生態、分布和利用方面。其中,不少種類的名稱沿用至今。從遠古時代至16世紀,中國有關海洋生物的知識,主要散見於醫書和沿海地方誌中。16世紀末以後,出現了敘述海洋生物的專著。
公元前3世紀問世的《黃帝內經》,已提到海洋軟體動物烏賊和鮑。公元1世紀的《神農本草經》,記載了馬尾藻和羊棲菜,以及近江牡蠣等6種海洋軟體動物的形態、產地、食療性質和利用方法。宋代寇宗?#93;編輯的《本草衍義》中,收入的海洋生物葯物有海狗、海蛤、玳瑁、牡蠣和烏賊等十多種。
古代對海洋生物的生態習性有不少記載。三國吳人康泰《扶南傳》提到:南海珊瑚洲洲底有盤石,珊瑚生其上也。三國沈螢《臨海異物志》,敘述了招潮(一種小蟹)的活動與潮汐周期同步的生物節律。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一書,記載了船蛆「攢木食船」;寄居蟹「寄居之蟲……本無殼,入空螺殼中載以行」;飛魚「魚長一尺,飛即凌雲空,息即歸潭底」;烏賊「遇大魚,輒放墨,方數尺,以混其身」等。
明清時期出現了不少地區性的海洋生物專著。主要有明代屠本畯的《閩中海錯疏》和清朝郭柏蒼的《海錯百一錄》,重點記錄了福建沿海的海洋生物。清朝郝懿行和李調元分別編寫的《記海錯》和《然犀志》,前者記錄山東沿海的海洋生物,後者記錄廣東沿海的海洋生物。
對海洋生物生態習性的了解與掌握,促進了中國古代海產養殖業的發展。據已發現的文獻記載,早在宋代就已養殖牡蠣、珍珠貝和蟶,鯔魚的養殖歷史也很悠久。
海岸工程 海塘 中國沿海特別是東南沿海,風暴潮災十分嚴重。據史載初步統計就有 213次。為了保護生命財產,發展農業生產,古代沿海地區普遍修築起海塘,其中以江浙海塘氣勢最雄偉、技術最復雜。它和萬里長城、大運河一起成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海塘起源很早。史載東漢已開始有江浙海塘,唐代具有較大的規模。以後,技術不斷改進,先後出現板築法、竹籠實石法、坡陀法、縱橫疊石法等,並出現備塘河、坦水等附屬工程。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歷代工程基礎上,動員較大人力修建了從金山衛到杭州的石塘。
潮閘 中國古代出海河口常設潮閘。北宋時修建的莆田木蘭陂是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建陂前溪海不分,潮汐往來,瀉鹵彌天,農田旱澇頻繁。建陂後,下御咸潮,上截淡水,灌田萬余頃,至今仍發揮著水利效益。
水城 山東蓬萊古水城(圖2),水城內有小海,風平浪靜,為宋元明清海防要地,至今猶存。它始建於1043年,擴建於1376年。水城有平浪台、防波堤、水門等,彼此配合,有效地遏止湧入水門的潮汐和風浪。水城碼頭高程設計也很合理。

② 海洋的演化歷史是什麼

海洋起源與演化

海洋起源與演化(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oceans) 海洋起源與地球起源密切相關。近兩個世紀以來,人類有關海洋起源與演化問題的知識已取得很大進展。盡管問題還未得到解決,然而卻有可能根據現有的資料(主要是地質記錄)和現代的地球史觀對海洋的發展提出一些模式。

一般認為地球遠在46億... ...
海水起源與演化 在地球歷史的早期,
大洋水的形成 在地球演化早期,由星雲凝聚而成的原始地球一方面繼續吸積、擴大
原始大洋是酸性的熱洋。原始大洋的酸性熱水與火成岩中的礦物發生劇烈作用
早期大洋水
現代大洋水

洋盆的起源與演化 大洋盆地是海水匯聚的地方,它的形成與發展是海洋起源與演化的重要方面。
洋盆起源
洋盆的發展階段
胚胎期的典型代表是東非裂谷系
洋盆演化史 在地球演化的歷史中,大洋與大陸經常改變它們的地理位置、配置形式,以及它們的大小與數量。洋底擴張、大陸漂移,即板塊分裂與聚合的作用至少已有7億年了,它們也許還可能有長達20多億年的歷史。
距今5.7億年的寒武紀...
距今3.7億年左右的泥盆紀...
距今3億年的晚石炭紀...
約2.25億年前的二疊紀...
距今1.35~1.1億年間的早白堊世...
距今0.7億年的晚白堊世...
距今0.65億年的古新世...
距今0.53億年的始新世初..
約0.18億年前的中新世期間..
約0.035億年前的上新世時...

③ 人類航海有多少年歷史

人類的航海史,早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古埃及就有人駕駛帆槳船沿地中海東航至黎巴嫩,後來又沿紅海南航至今索馬里或葉門。腓尼基人當時就建造了巨型槳船,順風時能揚帆航行,古希臘人畢菲在公元前4世紀在海上探險中發現了不列顛群島。中國的火葯、造紙、印刷術、羅盤(指南針)四大發明在14世紀前後,分別由阿拉伯人和埃及人傳入歐洲,在15、16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有了萌芽,歐洲海洋國家的航海活動取得了偉大的成果。在鄭和下西洋(公元1405—1433年)之後,87年、92年、114年,1492年義大利人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1497年葡萄牙人達•伽馬繞過好望角遠航印度,1519年葡萄牙人麥哲倫向西作環球航行,是西方歷史學家所謂「地理大發現」最重要的標志。在推動資本主義最初發展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也永載世界航海史冊。
別無選擇,開發台灣第一人——左鎮人——只能來自祖國大陸。如前所述,1萬5千年前,海平面低於今天130米,3萬年前則應更低一些。台灣海峽平均深度80米,那時當在海平面之上。因此,正象上述的大型哺乳動物一樣,左鎮人可以很順利地由大陸經過長途跋涉走過這塊低窪的陸地進入台灣。

④ 海洋的歷史變化

(從史前到18世紀末) 海洋學知識是在海洋生產實踐和航海探險中開始累積的。這個時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古代階段和海洋地理考察階段。 古代階段 (從史前到14世紀) 在中國,5000年前出現了獨木舟,3000年前出現了木帆船。公元前200~公元100年,中國沿海航線已經暢通,並開辟了通過朝鮮半島到達日本諸島,繞過中南半島到達印度和斯里蘭卡等航線。據文獻記載,公元12世紀初中國人已把指南針應用於航海。 距今4000~5000年前,居住在地中海地區的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希臘克里特島的居民,已具有一些海洋知識。公元前2000~前1000年左右,腓尼基人曾利用太陽和行星的位置確定方位,開辟了從直布羅陀海峽遠航大西洋的航線,發現了加那利群島。公元前6世紀,腓尼基人通過紅海,進行了環非洲的航行。公元前5世紀,出現了以地中海為中心的地圖。公元8世紀到11世紀之間,挪威人曾越過大西洋,發現了格陵蘭和紐芬蘭,並在那裡從事漁業活動。 由於航線的開辟和航海活動的發展促進了人們對海洋現象的認識。其中突出的是對潮汐現象及其成因的認識。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在《氣象學》中記載了潮汐現象;古希臘皮西亞斯記錄了大潮與小潮,發現了潮汐主要起因於月球。公元前2世紀,巴比倫賽留卡斯在波斯灣對潮汐進行觀察,並與地中海(幾乎無潮汐)進行了比較,還發現波斯灣日潮不相等現象。公元前1世紀,古希臘波西東尼斯在加的斯觀察潮汐,發現潮差受月球相位的影響。公元1世紀,中國王充明確地指出潮汐同月相的相關性。公元8世紀,中國竇叔蒙在《海濤志》中,不僅指出了潮汐和月相的相關性,而且論述了海洋潮汐變化逐日、逐月、逐年的周期性,建立了現知世界上最早根據月球位置推算出每月和每天高、低潮的圖解表。公元11世紀,中國燕肅在《海潮論》中分析了潮汐與太陽和月球的關系,潮汐的月變化以及形成錢塘江涌潮的地理因素等。 海洋生物知識隨著航海也積累起來,如公元前300多年,亞里士多德在《動物志》中記載了愛琴海 170多種動物;公元前2~前1世紀,中國的《爾雅》除記有海洋動物外,還有海藻的記載。 古代海洋探險的另一大貢獻是證實地球的形狀。公元前5世紀,巴門尼德宣稱地球是圓的。公元前250年左右,厄拉多塞尼計算出地球的圓周長為 39690公里,與地球的實際周長十分接近,並畫出了地球的經緯線,提出了繞地球航海一周的想法。公元2世紀中葉,托勒密地圖繪有海洋。他指出大西洋和印度洋同地中海一樣,是閉合的大洋,並認為地球東西兩點彼此十分接近,如果向西航行,則可以抵達東端。這一觀念在1300多年後,啟發了哥倫布的向西遠航的設想。

⑤ 海洋歷史有哪些

(從史前到18世紀末)
海洋學知識是在海洋生產實踐和航海探險中開始累積的。這個時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古代階段和海洋地理考察階段。
古代階段
(從史前到14世紀) 在中國,5000年前出現了獨木舟,3000年前出現了木帆船。公元前200~公元100年,中國沿海航線已經暢通,並開辟了通過朝鮮半島到達日本諸島,繞過中南半島到達印度和斯里蘭卡等航線。據文獻記載,公元12世紀初中國人已把指南針應用於航海。
距今4000~5000年前,居住在地中海地區的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希臘克里特島的居民,已具有一些海洋知識。公元前2000~前1000年左右,腓尼基人曾利用太陽和行星的位置確定方位,開辟了從直布羅陀海峽遠航大西洋的航線,發現了加那利群島。公元前6世紀,腓尼基人通過紅海,進行了環非洲的航行。公元前5世紀,出現了以地中海為中心的地圖。公元8世紀到11世紀之間,挪威人曾越過大西洋,發現了格陵蘭和紐芬蘭,並在那裡從事漁業活動。
由於航線的開辟和航海活動的發展促進了人們對海洋現象的認識。其中突出的是對潮汐現象及其成因的認識。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在《氣象學》中記載了潮汐現象;古希臘皮西亞斯記錄了大潮與小潮,發現了潮汐主要起因於月球。公元前2世紀,巴比倫賽留卡斯在波斯灣對潮汐進行觀察,並與地中海(幾乎無潮汐)進行了比較,還發現波斯灣日潮不相等現象。公元前1世紀,古希臘波西東尼斯(Posidonius,波塞多紐)在加的斯觀察潮汐,發現潮差受月球相位的影響。公元1世紀,中國王充明確地指出潮汐同月相的相關性。公元8世紀,中國竇叔蒙在《海濤志》中,不僅指出了潮汐和月相的相關性,而且論述了海洋潮汐變化逐日、逐月、逐年的周期性,建立了現知世界上最早根據月球位置推算出每月和每天高、低潮的圖解表。公元11世紀,中國燕肅在《海潮論》中分析了潮汐與太陽和月球的關系,潮汐的月變化以及形成錢塘江涌潮的地理因素等。
海洋生物知識隨著航海也積累起來,如公元前300多年,亞里士多德在《動物志》中記載了愛琴海 170多種動物;公元前2~前1世紀,中國的《爾雅》除記有海洋動物外,還有海藻的記載。
古代海洋探險的另一大貢獻是證實地球的形狀。公元前5世紀,巴門尼德宣稱地球是圓的。公元前250年左右,厄拉多塞尼計算出地球的圓周長為 39690公里,與地球的實際周長十分接近,並畫出了地球的經緯線,提出了繞地球航海一周的想法。公元2世紀中葉,托勒密地圖繪有海洋。他指出大西洋和印度洋同地中海一樣,是閉合的大洋,並認為地球東西兩點彼此十分接近,如果向西航行,則可以抵達東端。這一觀念在1300多年後,啟發了哥倫布的向西遠航的設想。

⑥ 海洋考察的歷史

1872年,英國「挑戰者」號的海洋考察征程標志著海洋科學的開端。「挑戰者」號上配置了一間用來分析海水水樣的實驗室和一部用來挖樣品的挖泥機。

法國於1884年藉助「塔利斯曼號」進行了第一次海洋考察:採集5000米海底下的魚類、軟體動物和甲殼類樣品,這在當時可是一項創舉啊!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深海潛水艇,這是一種能夠在海里下潛到非常深的機器。

然而在1960年,「的里雅斯特號」在太平洋北部馬里亞納海溝潛到了10916米,打破了最深潛水深度記錄。在一片漆黑和水壓巨大的海底深處生活著未知的生物,而且人們還發現了海底熱水的源頭,其周圍繁衍著種類豐富的動植物。

摘自雙螺旋童書館出品http://proct.m.dangdang.com/proct.php?pid=27872201&unit_id=cop27872203

⑦ 海洋是什麼時候誕生的

大約46億年前,我們的地球才剛剛形成,那時候它如同一個大火球,溫度非常高。由於地球形成早期還不穩定,地殼還很薄,所以那時常會有岩漿活動或火山活動發生。

在地球誕生的最初幾億年裡,地球上的水很少,只有空氣中潮濕的蒸汽。那時還沒有海洋,甚至連湖都沒有。大多數的水都是以蒸汽的形式存在於熾熱的地心中,或者以結構水、結晶水等形式賦存於地下岩石中。

隨著地熱的增高,地球內部的水蒸氣及其他氣體越聚越多,終於脹破了堅實的地殼噴了出來。由於當時地表的溫度比現在要高得多,所以大氣層中以氣體形式存在的水分也相當多。後來隨著地表溫度逐漸下降,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加劇,噴到空氣中的大量水蒸氣立即結成濃雲。大約就是在20億到30億年前,這些濃雲化作傾盆大雨落到地面上,而雨一直下了很久很久。

但是地表的溫度仍然很高,水滴還沒有接觸到地表就又被蒸發為氣態的水了。這樣過了幾百萬年,地球上的雨一直沒有停過。直到地表的溫度降到了100℃以下,降落到地面的水才慢慢匯集起來。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匯集成巨大的水體,形成了原始的海洋。在這過程中,氫、二氧化碳、氨和甲烷等,有一部分被帶人了原始海洋。此外,還有許多礦物質和有機物陸續隨水匯集海洋。之後再經過地質歷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關於地球上水的來歷,科學界目前還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1.是由地球內部釋放出來的初生水轉化而來的,地球從原始太陽星雲中凝聚出來是地,便攜帶這部分水。

2.地球上的水是太陽風的傑作,地球吸收太陽風中的氫並與氧結合,就可產生水。

3.是來自外太空闖入地球的冰慧星雨帶來的。

原始海洋中的海水量較少,據估計,約為目前海水量的1/10,在幾十億年的地質過程中,水不斷地從地球內部溢出來,使地表水量不斷增加。現在地球上的海水總量是地球誕生以來經過十億年甚至幾十億年的逐漸積累形成的。

原始的海洋中的水分不斷蒸發,反復地形雲致雨,重新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岩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匯集於海水中。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均勻的鹹水。同時,由於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誕生。大約38億年前,即在海洋里產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果,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從此,地球開始了生命的進程,逐漸出現形形色色的植物和動物,世界開始變得豐富起來。

⑧ 海洋生物 歷史

公元前40億年前 遠古宇宙 開始有生物當時只有古海洋。
被稱作元古代(proterozoic)有遠古菌藻類
陸地動物這個感念好模糊
通常說的陸地動物指完全脫離水的動物。這樣說來就是爬行動物(有羊膜卵開始脫離水的限制)
是古生代和中生代的交界處(2.5億年前)。兩棲動物進化成爬動動物。標志動物是一種鯢類,也不好命名,我也沒有資料。
就這些了。
還有就是在公園3.5億前就有一些像肺魚這樣的魚類登陸了。

⑨ 大海有多少年的歷史

大海已經有上億年的歷史了,地球上恐龍時代的時候大海就已經存在了,大海的歷史也很久很久的。

⑩ 歷史上的海洋時代是什麼時候

大航海時代
大航海時代,又被稱作地理大發現。是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由歐洲人開辟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繞道非洲南端到達印度的新航線以及第一次環球航行的成功。大航海時代是人類文明進程中最重要的歷史之一。

閱讀全文

與海洋有多久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