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秦淮河的歷史
在遠古時代,秦淮河就是揚子江的一條支流,新時器時代,沿岸就人煙稠密,經濟發達,這里孕育了南京的古老文化,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
從南朝開始,秦淮河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兩岸酒家林立,濃酒笙歌,無數商船晝夜往來河上,許多歌女寄身其中,輕歌曼舞,絲竹飄渺,文人才子流連其間,佳人故事留傳千古。
六朝時,秦淮河及夫子廟一帶更成為文人墨客聚會的勝地,兩岸的烏衣巷、朱雀橋、桃葉渡紛紛化作詩酒風流,千百年來傳於後世。烏衣巷更是六朝秦淮風流的中心,東晉時曾經聚居了王導、謝安兩大望族而名滿天下。
隋唐以後,秦淮河漸趨衰落,卻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吊,儒學鼎盛,南宋始建的江南貢院,成為我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於是秦淮逐漸復甦為江南文化中心。
明清兩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富賈雲集,青樓林立,畫舫凌波,成江南佳麗之地。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元宵節時在秦淮河上燃放小燈萬盞,秦淮兩岸,華燈燦爛,金粉樓台,鱗次櫛比,畫舫凌波。
在清代江南貢院考區高中狀元者達58名,占清代狀元總數的52%。明清兩代名人,吳承恩、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翁同龢、張謇等均出於此。
Ⅱ 秦淮河名稱的由來
秦淮河,古名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相傳秦始皇東巡會稽過秣陵,以此地有「王氣」,下令在今南京市區東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帶,鑿晰連崗,導龍藏浦北入長江以破之,到唐代,根據這一傳說,改稱秦淮。
(2)秦淮河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秦淮河,源於上游句容、溧水二河,在江寧區西北村匯合,自西向東,流經南京城區,匯合於長江。
秦淮河,中國長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稱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唐以後改稱秦淮。秦淮河有南北兩源,北源句容河發源於句容市寶華山南麓,南源溧水河發源於南京市溧水區東廬山;
兩河在南京市江寧區方山埭西北村匯合成秦淮河幹流,繞過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門上坊門從東水關流入南京城,由東向西橫貫市區,南部從西水關流出,注入長江。
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內,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區性河流,歷史上,其航運、灌溉作用,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歷史上極富盛名,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秦淮河兩岸為低窪圩區,地面高程6米~8米,圩區後面是丘陵山區,地面高程300米以下。此河又是一條「山水頭、潮水尾」型河道,受長江水位和秦淮河流域降雨的影響,洪澇和斷流乾涸現象經常發生。
據不完全統計,從三國吳嘉禾三年(234)至民國37年(1948)共發生水災229次。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至1959年,冬春期間,秦淮河幾乎年年斷流乾涸;部分年份,夏秋季也發生斷流乾涸。1960年,建成武定門翻水站後,秦淮河水位常年可保持在6.5米以上。
新中國成立後,南京市曾規定秦淮河東山防汛警戒水位為8.5米。1950年設東山水位站,觀測秦淮河水位。至1999年,共發生超警戒水位的洪水達29次,其中超10米的較大洪水5次,最高達10.74米(1991年7月11日)。秦淮新河最大分洪流量每秒962立方米,老秦淮河最大分洪量每秒509立方米。
Ⅲ 為什麼秦淮河在歷史上那麼有名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南京的母親河,歷史上極富盛名。這里素為「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更兼十代繁華之地,「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采風流,甲於海內」,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六朝時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宋代開始成為江南文化的中心。
明清兩代,尤其是明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明末清初,秦淮八艷的事跡更是膾炙人口。
新石器時代,秦淮河沿岸就人煙稠密,經濟發達,這里孕育了南京的古老文化,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
相傳楚威王東巡時,望金陵上空紫氣升騰,以為王氣,於是鑿方山,斷長壠為瀆,入於江,後人誤認為此水是秦時所開,所以稱為「秦淮」。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
從南朝開始,秦淮河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兩岸酒家林立,濃酒笙歌,無數商船晝夜往來河上,許多歌女寄身其中,輕歌曼舞,絲竹飄渺,文人才子流連其間,佳人故事留傳千古。[8]
六朝時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秦淮河及夫子廟一帶更成為文人墨客聚會的勝地,兩岸的烏衣巷、朱雀橋、桃葉渡紛紛化作詩酒風流,千百年來傳於後世。烏衣巷更是六朝秦淮風流的中心,東晉時曾經聚居了王導、謝安兩大望族而名滿天下。
隋唐時期,秦淮河漸趨衰落,一度冷落,卻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吊,詠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南宋始建的江南貢院,成為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於是秦淮逐漸復甦為江南文化中心。
明清兩代,尤其是明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富賈雲集,青樓林立,畫舫凌波,成江南佳麗之地。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元宵節時在秦淮河上燃放小燈萬盞,秦淮兩岸,華燈燦爛,金粉樓台,鱗次櫛比,畫舫凌波,槳聲燈影構成一幅如夢如幻的美景奇觀。明末清初,秦淮八艷的事跡更是膾炙人口。
在清代江南貢院考區高中狀元者達58名,占清代狀元總數的52%。明清兩代名人,吳承恩、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翁同龢、張謇等均出於此。
但到了近代,由於戰亂等原因,河水日漸污濁,兩岸建築多被毀壞,昔日繁華景象已不復存在。1985年以後,江蘇省、南京市撥出巨款對這一風光帶進行修復,秦淮河又再度成為中國著名的游覽勝地。
Ⅳ 秦淮河距今多少年了
秦淮河,中國長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稱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唐以後改稱秦淮。[1] 秦淮河有南北兩源,北源句容河發源於句容市寶華山南麓,南源溧水河發源於南京市溧水區東廬山,兩河在南京市江寧區方山埭西北村匯合成秦淮河幹流,繞過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門上坊門從東水關流入南京城,由東向西橫貫市區,南部從西水關流出,注入長江。[2]
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內,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區性河流,[2] 歷史上,其航運、灌溉作用,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歷史上極富盛名,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Ⅳ 秦淮河歷史
秦淮河,古名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相傳秦始皇東巡會稽過秣陵,以此地有「王氣」,下令在今南京市區東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帶,鑿晰連崗,導龍藏浦北入長江以破之。
到唐代,根據這一傳說,改稱秦淮。李白《留別金陵諸公》詩中,也有「六代更霸王,遺跡見都城。至今秦淮間,禮樂秀群英」的詩句,出現了「秦淮」河名。
對此河之來歷,《六朝事跡編類》載:「淮水分派屈曲,不類人工,疑非始皇所開」,經地質、考古學者證實,秦淮河屬自然河道,非人工所烎。但其中某些地段為人工所開鑿,仍不能排斥。
(5)秦淮河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秦淮河,中國長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稱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唐以後改稱秦淮。 秦淮河有南北兩源,北源句容河發源於句容市寶華山南麓,南源溧水河發源於南京市溧水區東廬山。
兩河在南京市江寧區方山埭西北村匯合成秦淮河幹流,繞過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門上坊門從東水關流入南京城,由東向西橫貫市區,南部從西水關流出,注入長江。
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內,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區性河流,歷史上,其航運、灌溉作用,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歷史上極富盛名,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Ⅵ 秦淮河的由來和歷史變遷是怎樣的
秦淮河,古名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相傳秦始皇東巡會稽過秣陵,以此地有「王氣」,下令在今南京市區東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帶,鑿晰連崗,導龍藏浦北入長江以破之,到唐代,根據這一傳說,改稱秦淮。
東漢時,秦淮河河面寬闊,號稱「小江」。清同治《上江兩縣志》載:「石頭城吳築也。六朝以來,江流在下,濤水入城,前史屢載。自南唐後江水益西,洲渚蒙密。今日石城門,北抵下關安流一水,非復洶涌之勢矣。」1958年前,秦淮河主流除從三汊河入長江外,尚有支流南河在大勝關入長江,北河在北河口及小三汊河入長江。1958年修築堤防時,北河入江口被封;20世紀70年代末開挖秦淮新河時,南河也被切斷。秦淮新河增加了秦淮河在勝利村的入江口。1999年,秦淮河幹流河面寬90米~200米,河底高程0米~4米。
Ⅶ 秦淮河的歷史傳說有哪些
秦淮河,古名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唐以後改稱秦淮,為長江下游右岸的支流。歷史上,秦淮河起著航運、灌溉作用,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歷史上極富盛名,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1、相傳秦始皇東巡會稽過秣陵,以此地有「王氣」,下令在今南京市區東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帶,鑿晰連崗,導龍藏浦北入長江以破之,到唐代,根據這一傳說,改稱秦淮。杜牧(唐)《泊秦淮》一詩現世後,秦淮河之名始盛於天下。李白(唐)《留別金陵諸公》詩中,也有「六代更霸王,遺跡見都城。至今秦淮間,禮樂秀群英」的詩句,出現了「秦淮」河名。
2、清代,有位名叫潘恩的雅士,在秦淮河停雲水榭題了一副懷古的楹聯,將秦淮河的前世今生說了個明白。所謂停雲水榭,是秦淮河畔的一個亭台。這亭台名字中的「停雲」,意為停止不動的雲,最初源自於晉代大詩人陶潛的《停雲》詩:「靄靄停雲,濛濛時雨(譯文:雲霧密集停雲亭,蒙蒙的雨霧)。」
他曾在自序稱「停雲,思親友也(停雲亭是專門用來思念親友的)」所以後世多用作思念親友之意。潘恩的楹聯是這般寫的:「一曲後庭花,夜泊銷魂,究是三生杜牧;東邊舊時月,女牆懷古,我如前度劉郎。」
10、馬湘蘭明代女詩人、女畫家。她二十四歲那年,認識了一位落魄才子—長洲秀才王稚登。馬湘蘭痴心戀系王稚登,希望能成同林鳥,以脫離青樓生活;而王氏因懷才不遇未能高就,不願傷害這位紅顏知已,始終不提迎娶之事。
就這樣,馬湘蘭為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自己卻象一朵幽蘭,暗自飲泣,暗自吐芳。王稚登七十壽誕時,馬湘蘭抱病趕到姑蘇,為他舉辦了隆重的祝壽宴會,宴會上,她重亮歌喉,為相戀三十餘年的王郎高歌一曲,王稚登聽得老淚縱橫。在姑蘇盤桓了兩個月後,馬湘蘭返回金陵,已是心力交瘁,油殘燈將熄。
Ⅷ 關於秦淮河明朝時期各方面的資料
明朝時關於秦淮河最有名的自然是:秦淮八艷
http://ke..com/view/19881.htm
Ⅸ 秦淮河名稱的來歷
秦淮河,古名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相傳秦始皇東巡會稽過秣陵,以此地有「王氣」,下令在今南京市區東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帶,鑿晰連崗,導龍藏浦北入長江以破之,到唐代,根據這一傳說,改稱秦淮。
秦淮河有南北兩源,北源句容河發源於句容市寶華山南麓,南源溧水河發源於南京市溧水區東廬山,兩河在南京市江寧區方山埭西北村匯合成秦淮河幹流,繞過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門上坊門從東水關流入南京城,由東向西橫貫市區,南部從西水關流出,注入長江。
(9)秦淮河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秦淮河兩岸為低窪圩區,地面高程6米~8米,圩區後面是丘陵山區,地面高程300米以下。此河又是一條「山水頭、潮水尾」型河道,受長江水位和秦淮河流域降雨的影響,洪澇和斷流乾涸現象經常發生。
據不完全統計,從三國吳嘉禾三年(234)至民國37年(1948)共發生水災229次。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至1959年,冬春期間,秦淮河幾乎年年斷流乾涸;部分年份,夏秋季也發生斷流乾涸。1960年,建成武定門翻水站後,秦淮河水位常年可保持在6.5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