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平湖什麼歷史

平湖什麼歷史

發布時間:2022-11-20 17:26:04

① 東湖的平湖歷史


平湖市境內地勢平坦、河網密布,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素有「魚米之鄉、瓜燈之城、文化之邦」的美稱,是中國最具投資價值金融生態示範城市和長三角首批最具投資價值縣市之一,是全省首批擴大經濟管理許可權的17個強縣市之一
平湖市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江南水鄉。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了先祖活動的足跡,歷經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是錢塘江文明的前哨之一。
平湖歷史悠久,據大墳塘遺址出土文物證實,早在六千年前已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春秋時為越國武原鄉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海鹽縣,今平湖市境為海鹽縣一部分。秦末或西漢初,縣治陷為柘湖,移治武原鄉地域(今平湖市當湖街道東湖一帶)。東漢永建二年(127)縣治陷為當湖,遷治齊景鄉故邑山(今乍浦附近)。東晉咸康七年(341),縣治從故邑山移治馬嗥城(今海鹽縣武原鎮東南)。明宣德五年(1430)從海鹽縣分出大易、武原、齊景、華亭四鄉,建為平湖縣,縣治設當湖鎮,屬嘉興府,隸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因其地漢時陷為當湖,「其後土脈墳起,陷者漸平,故名平湖」。以後,建置長期不變,境域基本穩定。
解放後,平湖境行政建制有三次變動。1950年,調整區鄉規模時,劃騎蓮鄉10個村歸海鹽縣、埭乘鄉4個村歸嘉善縣;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時,海鹽縣西塘公社和嘉興縣鍾埭、曹橋公社劃入縣內;1961年,西塘公社仍劃歸海鹽縣。

② 平湖的別名是什麼有什麼歷史淵源

平湖歷史悠久,據大墳塘遺址出土文物證實,早在六千年前已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春秋時為越國武原鄉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海鹽縣,今平湖市境為海鹽縣一部分。秦末或西漢初,縣治陷為柘湖,移治武原鄉地域(今平湖市當湖鎮東湖一帶)。東漢永建二年(127)縣治陷為當湖,遷治齊景鄉故邑山(今乍浦附近)。東晉咸康七年(341),縣治從故邑山移治馬嗥城(今海鹽縣武原鎮東南)。明宣德五年(1430)從海鹽縣分出大易、武原、齊景、華亭四鄉,建為平湖縣,縣治設當湖鎮,屬嘉興府,隸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因其地漢時陷為當湖,「其後土脈墳起,陷者漸平,故名平湖」。以後,建置長期不變,境域基本穩定。 1991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平湖縣,設立平湖市。

③ 平湖西瓜燈歷史

歷史:
平湖市是我國著名的瓜鄉,已有一千多年西瓜栽培史。明朝嘉靖年間,平湖西瓜因汁多味甜、爽口無渣,被列為皇室貢品。平湖西瓜號稱「江南第一瓜」飲譽江、浙、滬,蜚聲港澳,而平湖特有的「三白瓜」、「馬鈴瓜」名聞遐邇,在中國南方曾暢銷半個多世紀。
精明的平湖人在品瓜之餘,將西瓜製成別具一格的西瓜燈,使西瓜在給瓜鄉人帶來甜蜜的同時,也帶來了無窮的情趣和歡樂。
所謂西瓜燈,就是將西瓜瓜瓤挖去,在瓜皮上雕出各種精美圖畫,內點蠟燭(或燈泡)而成的一種特殊的季節性觀賞燈。觀賞西瓜燈,那天成奇趣絕非一般燈彩能比。碧綠碧綠的瓜色,透著柔和、嫩黃的微光。瓜燈上的景物尤如隔著一層綠紗、朦朦朧朧,若隱若現;遠看,則碧映團圓,冰雕細碎,恰似冷月當門,送來陣陣涼意。
刻制西瓜燈,在平湖有著悠久的歷史,瓜燈在農舍、院落閃亮;在樹叢、廊下輝映。瓜燈是平湖鄉土文化的一顆璀燦明珠。
從1991年開始,平湖已連續舉辦了多次西瓜燈節,平湖的瓜事年年興旺,平湖的瓜燈歲歲添彩。
意義:
瓜燈搭台,經濟唱戲。西瓜燈節為平湖年年「牽」來了大批項目和中外投資者,提昇平湖的對外知名度,還有吸引大力的遊客,拉動消費,促進經濟發展.

④ 平湖鎮的歷史沿革

1958年設平湖公社,1983年建鎮。1997年,面積180平方千米,人口4.3萬。

⑤ 平湖市特色文化

平湖市特色文化有平湖派琵琶演奏技藝、平湖婚俗、平湖杜經布製作技藝、平湖鈸子書、鋼叉舞等。
1、平湖派琵琶演奏技藝:平湖派以李芳園為代表,李家為琵琶世家,五代操琴,李芳園之父常攜琴交遊,遍訪名家,李芳園在家庭的熏陶下,自譽「琵琶癖」,不僅技藝超群,且《南北派大麴琵琶新譜》,清光緒二十一年出版發行,後人稱之為《李氏譜》編撰,由李氏傳授的流派稱作平湖派。
2、平湖婚俗:平湖婚俗主要以「曹橋討娘子」為代表。舊時平湖民間娶親時,條件好的人家用轎子,條件差的人家用船載。新中國成立後,都改用船去載新娘和嫁妝。
3、平湖杜經布製作技藝:平湖杜經布製作技藝平湖的棉花生產歷史悠久,東漢時生產的「越布」曾受光武帝的青睞,成為貢品。
4、平湖鈸子書:鈸子書是江南吳語區特有的曲藝形式。演唱者以竹筷自擊鈸子掌握節拍,曲調簡單,具有吟誦風格,句末略有拖音。演出有說有唱,唱詞基本上為七字句,通俗易懂。
5、鋼叉舞:鋼叉舞脫胎於古代的戰前練武,後逐漸演變為祭祀舞蹈,現在則成為一種娛樂活動。明隆慶年間,平湖乍浦海塘一帶已有舞鋼叉的習俗。

⑥ 浙江平湖古橋的歷史

平湖城關的「當湖第一橋」位於城關鎮西門安吉弄北口,為三孔環形石拱橋,南北跨於市河上,西接直通嘉興的漢塘河,橋柱中有一楹聯為:「湖來拓水一聲臚唱冠鰲舉」、「影接梯雲萬里程開騰驥足」。頗為生動地點出了此橋東通當湖(即今之東湖)、西濟漢塘的交通特點。據地方誌記載,此橋「俗呼三環洞橋,咸豐已未重建,改名當湖第一橋」。細細算來,它當有百多年的歷史了。
在平湖前進鄉西南馬廄古鎮,至今留有一座雄偉的石拱大橋——馬廟大橋,它更具一番風韻。橋體為三拱,全長27米,南北石級各為三十七級。據光緒版《平湖縣志》記載:「馬廄廟橋:光緒年間重修」。又曰「馬廄廟,在縣南一十五里里,俗傳(齊)景公養馬之所,固名馬廄。」今天遺存的馬廄廟大橋是「民國十八年春,里人重建」的。大橋橋柱上楹聯有八條。西面的楹刻是:「揚帆東駛檉聯三泖口,萬狩渡景公廟至今稱馬廄,西區沿大易塘終古屬趙涇,驅車南望遙指九峰巔。」很形象地說出了古橋的悠久歷史和交通作用。就在這古橋附近,1982年平湖縣考古調查時,發現有12萬平方米左右的商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這與古橋形成了一種相互映襯的滄桑歷史,據考古資料記載,位於嘉興洪合鎮鄉下的國界橋更如一位歷史老人向人民講述著春秋。國界橋的橋名流傳悠久,它是春秋時代吳越兩國分界處,故得名。此橋結構是石柱平板抬梁式平橋。在橋兩邊橋門洞內鑿有石像二尊,北為吳王,南為越王。它對研究吳越春秋史地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又如坐落在嘉善陶庄鎮北、跨越於柳溪河上的流慶橋,也歷史悠久。當地現稱此橋為八字橋。據《嘉善縣志》記載:流慶橋即永慶橋,宋陶大猷重建。在橋南墩西側有一石灰岩,上刻有「乾隆六十年重修」的字跡。此橋是一座單孔石拱橋。

⑦ 嘉興平湖30年的發展歷經

三十年來,當湖街道群眾文化事業日新月異,經歷了思想解放,觀念
更新,投入增加,場地、設備設施完善,專業業余隊伍擴大等。數據
揭示改革開放引領群眾文化大發展,與時俱進,建設和諧文化,惠及
全民是主線,它的深遠意義正日益清晰地體現出來。
主題詞:改革開放、群眾文化事業、和諧文化

當湖街道概況

當湖街道是平湖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地處長江三角洲,鄰近杭州灣,距浙北唯一出海口—乍浦港14公里,離上海、杭州均只有1個多小時的車程,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2004年5月當湖撤鎮建街道,現轄15個村(其中純農業村6個),18個社區居委會(大部分為老城區),7個社區籌建組,區域面積49.0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0.4萬多人,外來人口5萬多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功能的調整,當湖街道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商貿居住業,同時積極推進城市化建設和管理,切實做好維護社會穩定的工作。2007年,當湖街道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3.24億元,同比增長14.80%,其中三產實現41.37億元,同比增長17.1%。財政總收入2.47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918元。
當湖街道十分重視社會進步、文化事業得到長足的發展。落實建設文化大省綱要以及平湖市江南水鄉名城工作一步一個台階。1999年定為一級文化站,2001年獲得嘉興市「東海文化明珠」,2004年街道文化站沈金觀獲全國農村優秀電影放映員稱號,2005年1月7日,省文化廳授與當湖街道「浙江省東海文化明珠」,2006年創建嘉興市文明街道,2007年,成功創建省級體育先進街道。街道文化站現有四人,中級職稱一人,助理2人,擁有活動場地一千多平米,圖書一萬多冊,街道一級文體團隊23支6百多人。
當湖街道群眾文化事業三十年所取得的進步,離不開改革開放經濟成果,更生動地反映思想解放後全民對群眾文化認識深化,社會走向文明、和諧,文化軟實力迅速提升這樣一個歷程。今天,適時地對三十年的進程予以對比總結,關注其中的經驗教訓,相信更有利基層文化工作,本人謹以此文和大家一起探討。

一、當湖街道改革開放三十年群眾文化事業投入對比:

當湖街道改革開放三十年群眾文化事業投入和經濟增長一樣,呈現加速發展的趨勢。通過表格,我們可以看出投入額反映了三個特點。
第一,總量快速增長,人均指數躍升。數字表明:當湖街道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群眾文化事業發展投入從三位數增加到六位數,人均文化投入從1980年的不足1分錢躍升到2007年的4塊多錢(1980年勝利鄉城北鄉城關鎮總人口約70000人;2007年當湖街道常住人口104244人,新居民63342人,合計167586人)。三十年來,投向群眾文化資金平均增長率,超過了同期當湖街道,以及它的前身二鄉一鎮的GDP平均增長率。
第二,投入方式從撥款自籌結合,轉向公共財政支持。在改革開放後相當一段長時間內,(1978到1998年),群眾文化投入方式都依靠撥款自籌結合。當時的主管部門文廣局還專門發文(1985年6月23日批文同意成立「文藝工廠」「永新箱包廠」,作為城北鄉文化站三產企業,勝利鄉文化站則開辦星辰舞廳,書籍代銷點籌集群眾文化活動資金),把以文補文自籌完成多少,作為文化站年度考核指標。這些做法雖然解決了群眾文化部分所需資金,但在當時一人一站的情況下,讓文化站工作人員耗費太多的額外精力,於開展群眾文化工作十分不利。當湖鎮建立以後,財政大幅度增加對群眾文化投入,方方面面得到更多資金支持,讓文化站工作人員一心一意指導群眾文化工作。
第三、資金支持到基層,力度越來越大。當湖鎮成立前,撥款自籌資金全部用於鄉級文化支出,無力支持補助更基層的。村居一級文化活動費用基本自籌,改革開放初期有這樣二則記載很說明問題:一是1978年8月20日,城北公社統計下轄9個大隊群眾文化經費來源,該年上半年主要靠組織218人義務勞動,計124個工作日,捻河泥4792擔,每擔折人民幣2分錢,轉大隊宣傳隊經費;二是1980年7月10日,在城北公社的一次碰頭會上介紹經驗:花園大隊組織全體團員到紐扣廠刮紐扣,計件收入作群文經費,群力大隊讓宣傳隊全年出一次窯,補人民幣70元,撥6分地讓他們搞多種經營增加經費。而截止到2007年,當湖街道15個行政村,全部建起了文化活動室,每一個活動室都獲得1萬元的補助,通界、三北、虹霓三個村則進一步建立了文化活動中心,獲得各自2萬元的補助。社區文化活動室也獲得相應補助,辦文化積極性空前高漲。南河頭社區出錢出場地,邀請當湖最好的樂手建民樂隊,街道特地撥5700元派車到蘇州添置低音提琴。

二、當湖街道改革開放三十年群眾文化事業惠及面對比:

當湖街道改革開放三十年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的最大進步,就是把以改善全體群眾的文化生活,作為根本出發點和歸宿點。每一個規劃、每一次活動策劃首先考慮,如何貫徹實施建設和諧文化,惠及全體群眾這個主題。在實際工作中,越來越注重群眾文化布局,實行資源公平配置,重視新農村建設,群眾文化資源配置重心向新居民、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傾斜。傾聽他們的呼聲,照顧他們的需求。把文化當民生工作一件大事來看待,老百姓的需要,就是群眾文化工作者的職責。三十年來,當湖街道群眾文化資源配置前後對比呈現以下顯著特點:
1、村居聯動共建、文化城鄉一體
三十年前當湖街道所在的居民區,即城關鎮和勝利、城北二鄉的群眾文化活動是割裂開來的,城鄉群眾文化呈現二元結構,城裡的群眾文化活動資源集中在工業、二輕、郵電等大單位,而居委會這樣社區文化基本上是空白,隨著企業轉制的進行,人員變動全民、集體群眾文化資源大量流失,1999年7月13日撤鄉並鎮後,當湖鎮文化站掛牌,城鄉一體群眾文化格局開始邁出步子。1999年國慶50周年,文化站就組織當湖城鄉各小學學生60人攜手行街,邀請村居文藝骨幹同台搭檔演出。2000年9月24日南河頭和曹二村結對城鄉文化共建,以後城鄉互動次數越來越多,一直到2008年3月5日,所有行政村都和社區簽約,結對達到全街道覆蓋,共同取長補短發展村居文化,這一創新舉措受到市領導肯定和廣大群眾的歡迎。群眾文化資源配置中城鄉差別,正變得越來越校
當湖街道(鎮、鄉)一級群眾文化事業活動舉辦主體對比(比例:%)
1985年城鄉群眾文化活動舉辦主體對比:城區61.55%,鄉、村34.6%,城鄉一體3.85%。
2000年城鄉群眾文化活動舉辦主體對比:城區33%,鄉、村6.6%,城鄉一體60.4%。
2007年城鄉群眾文化活動舉辦主體對比:城區4.76%,鄉、村9.52%,城鄉一體85.72%。
2、重視全體居民、新平湖人登場
改革開放以來,當湖群眾文化的覆蓋面,從本地群眾為主,逐漸向全體居民發展。平湖號稱服裝之鄉,外來民工成為這一類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用工主力,近幾年總人數達到本地人口一半以上,當湖也不例外。他們的文化需求,在當湖街道群眾文化事業發展改革開放進程中,日益得到重視,一系列的針對這個群體的活動,加深了他們對平湖這個地方的認同感,對平湖鄉土文化的親切感。每當他們登台展現才藝時,不禁會從內心感到自己是一個新平湖人。
2000年9月9日,當湖街道文化站組織文藝小分隊,赴華城制衣有限公司舉辦「千里共嬋娟—華城中秋文藝晚會」。為華城制衣有限公司全體外來職工獻演了12個節目,撫慰他們思鄉之情,鼓勵熱愛公司,心系當湖。從此,全體外來職工的文化生活納入當湖群眾文化規劃,力度逐年增加,范圍擴大。公共文化服務正體現它的惠及全體居民宗旨,象考慮新疆少數民族千里迢迢務工當湖,街道特意購置了價值3千多元的電子琴和冬不拉、手鼓等樂器贈送給金平服飾公司的新疆籍員工,以豐富少數民族職工的業余文化生活。
三十年來,當湖群眾文化的覆蓋面還惠及特殊群體,凸現對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殘疾人是社會上特殊的一群人,以前在群文活動中沒有單獨考慮他們的文化需求。其實在整個社會文化中他們是特別需要予以幫助的特殊群體,三十年來當湖街道殘疾人文藝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既反映了這個群體自強不息,勇敢戰勝常人難以克服困難精神,又教育了許許多多在當今優越環境下渾渾噩噩長大的青少年。殘疾人開始是聚在一起自娛自樂。並在一些正常人的演出隊伍中出現他們的身影。後來有了單獨成立文藝團隊的願望。2004年,當湖殘疾人演出團隊宣告成立。當初僅有5、6個人,困難重重。經過不懈努力,不僅獲得廣泛支持,站住了腳根,而且在2007年底取得了法人團體資格,成為殘疾人爭取社會地位的一個縮影,一種驕傲。2008年5月17日,當湖殘疾人演出團在平湖廣電中心殘疾人演出決賽中,一舉奪得三個金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9月28日,國際殘奧會火炬接力跑途經當湖街道,由梅蘭苑社區接待,這次活動參與活動人數之多,規格之高,范圍之廣,是當湖歷史上未曾有過的。殘疾人參與的群眾文化,和所有正常人一樣受到全社會的鼓勵。
當湖街道(鎮)群眾文化事業活動服務對象對比(比例:%)
2000年當湖街道群眾文化事業活動服務對象對比:街道、社區、村96.7%,新居民3.3%,殘疾0%;
2004年當湖街道群眾文化事業活動服務對象對比:街道、社區、村92.32%,新居民5.12%,殘疾2.56%;
2007年當湖街道群眾文化事業活動服務對象對比:街道、社區、村88.1%,新居民7.14%,殘疾4.76%;
3、隊伍蓬勃發展、擔當群文中堅
社區聚居了當湖街道大部分人口,以小區、樓道、鄰里文化為主線的社區文化,一開始就擔綱當湖街道群眾文化重頭戲,怎樣讓社區群眾積極參與社區文化,提高吸引力顯現凝聚力,當湖街道社區群眾幹部,對此進行了許多探索,結論是社區文化事業需要創新。社區文化活動開展離不開人員、場地、經費,但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看到在今天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下,萌動的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積極性亟待組織引導,有人積極參與了,隊伍組織起來了,再難的問題也不難了,場地、經費可以通過共建、撥款解決。骨幹隊伍對文化活動日常化起關鍵作用,所以當湖街道社區文化開展至今,始終高度重視隊伍建設,留住骨幹,培養新人。當湖老年體協以及勁松宣傳隊,自2000年組建以來,活動多,隊伍齊,在平湖和周邊五縣二市小有名氣,被譽為拉得出、打得響的隊伍。
當湖街道(鄉、鎮)一級群眾文化隊伍:1985年文藝團隊(支)2支、總人數15人;2000年文藝團隊(支)6支、總人數122人,體育團隊(支) 4支、總人數91人;;2004年文藝團隊(支)10支、總人數213人,體育團隊(支) 5支、總人數186人;;2007年文藝團隊(支)15支、總人數334人,體育團隊(支) 8支、總人數279人;
從上可以看出當湖街道(鄉、鎮)一級群眾文化隊伍的壯大歷程,現在,每天早、中、晚都有隊伍佔領業余文化體育陣地,群眾文化生力軍陣容展現。
4、社區文化創新、文化節成亮點
社區文化活動的高潮是兩年一屆的社區文化藝術節,源於社區幹部、群眾的創新思維。2001年9月22日至28日,鳳凰社區首屆文化節豐富了社區居民文化生活。當時參與范圍是一個社區的居民,時間7天,2300人次;2004年6月12日至28日,南河頭、百花、朝陽路、建國門、鳳凰五社區辦文化節,時間16天,11000人次參與;7月1日至26日,當湖街道15個社區全部參加平湖市首屆社區文化節,時間26天,30000人次參與;2006年7月18日至8月18日,平湖市第二屆社區文化節,時間1個月,當湖街道15個社區加七個新區並動員新居民全部參加,參與人次達50000多。
當湖街道(鄉、鎮)文化節時間和人次:第一次時間(天)7天、參與人次2300人次;第二次時間(天)16天、參與人次11000人次;第三次時間(天)26天、參與人次30000人次;第四次時間(天)30天、參與人次50000人次;
以上的一些數據表明:當湖街道改革開放三十年群眾文化事業扎實地大步推進,公益文化為每個公民服務,不再是一句口號;文化生活日常化,已經有了好的起步,同在一片藍天下,文化已經並將開啟和諧與平等。願當湖群眾文化事業更快,更均衡發展,為社會進步,經濟繁榮作出新的貢獻。(該文獲2008平湖市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群眾文化論壇徵文比賽一等獎)

⑧ 平湖有什麼好玩的景點

平湖市位於浙江省東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東與上海市郊區的金山縣相鄰,西接嘉興市郊區,西北與嘉善縣相連,南瀕杭州灣,東距上海95公里,西距省會杭州市92公里。全市面積536.9平方公里,有漢、回、滿、藏、苗、白、侗、蒙古等11個民族。平湖市歷史悠久,春秋時屬於吳國,戰國時屬於楚國,秦時為海鹽縣西南境。漢朝時其地陷為當湖,後來土脈隆起填平當湖。「平湖」由此得名。明宣德五年(公元1403年)建縣,縣治設當湖鎮(今城關鎮),屬嘉興府。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嘉興專區和嘉興市。1991年6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平湖撤縣設市。平湖全市處於平原地帶,地勢南高北低,沿海一線有海拔40——161米的小山群,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俗稱「九龍山」。其中陳山海拔161米,為全市最高峰。全市陸地總面積536.9平方公里,其中平原92.69%,海域面積為108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26.9公里,近海有6座島礁和外海的王盤山群島。氣候特點,濕潤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區。平湖市面山臨海,環境秀美,旅遊資源豐富,現有1個風景旅遊區,3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15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是集山、海、島、沙灘、名勝於一地的文化旅遊勝地。平湖市的「九龍山風景區」風景秀麗,位於浙江杭州灣北岸,平湖市乍浦東1.5公里處。這里有大黃山、小黃山二山與附近幾個小山相連濱海而立,稱乍浦九龍山。被譽為「南方北戴河」的海濱浴場位於乍浦九龍山麓,俗稱乍浦海濱,海灘沙質堅凈,稱「鐵板沙」,是理想的海濱浴場,1932年、1947年曾兩度辟為海濱風景區。對面有外蒲山,清朝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在山頂建普陀禪院,俗稱「小普陀」,可惜現在已毀。這一帶兼有山海風光,並有日月並勝等天下奇觀,美不勝收,每年一到夏季,便吸引來大量的省內外和外國遊客。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莫氏庄園建於清光緒年間,(公元1890年)為江南典型的唯一保存完整的磚木結構古住宅建築群。主體建築按軸線排列,廳堂、天井相間,高低有序;中軸線兩側建有書房、花廳、花園、帳房,成為左、中、右三級縱列的院落群組。經常有電視劇組在這里拍攝影視片。天妃宮炮台和南灣炮台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湖市乍浦鎮附近。乍浦一向為軍事要地。五代吳越國時就開始在此設防,明永樂以來,倭寇經常來犯,設防尤為嚴密。天妃宮炮台建於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現存有土炮三門。南灣炮台位於乍浦鎮東南的燈光山與西掌山的山嶴,建於清光緒二十年間,現存有清光緒戊子年江南製造總局製造的火炮一門。平湖市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素有「金平湖」美稱。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列為長江三角洲經濟開放縣(1991年撤縣設市),是浙江省重點商品糧和棉花生產基地之一。平湖市水利資源尤為豐富,境內河流交錯,湖泊密布,佔全鏡總面積的6.48%,內河魚類品種多達80多種。近海有王盤洋小漁場,馬鮫魚、黃魚、和海鰻等海產品蘊藏量豐富。
推薦下載個騰訊地圖軟體,幫助你搜尋周邊最近的餐館、酒店、加油站等,提供新鮮周全的吃喝玩樂地點信息。

⑨ 深圳平湖圍的歷史

平湖,地處深圳市龍崗區西北部,其北面與東莞市毗鄰,其東面與龍崗交界,全鎮面積41.8平方公里。

歷史上平湖鎮曾經是一個圩,始建於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據傳當時該地區地勢較為平坦,一無江河,二無湖泊,水資源較為貧乏。出於對水的渴望,人們遂將此地稱之為平湖。

早期的平湖包括伍屋圍村、大圍村、松柏圍村。因伍屋圍村地形頗像一隻螃蟹,大圍村地形像一隻蚌,松柏圍村地形像一隻蝦,村民們認為這些螃蟹、蚌、蝦均是水生動物,必須有湖泊才能成活。

現在的平湖共分8個行政村以及一個居委會。它們分別為鵝公嶺村、新南村、白泥坑村,良安田村(亦稱「洋軍田村」),新木村(分上木古以及下木古)、山廈村、輔城坳村、平湖村和平湖居委會。

平湖(至2003年底) 總人口約35萬,其中戶籍人口15 ,666人。

2、 語言

在平湖的8個行政村以及一個居委會中,除了新木村是以客家話為主要流通語言之外,其餘各村均通行被稱為「平湖圍頭話」。

但是近二十年來,平湖圍頭話越來越受到粵語(廣州話)的影響,原因是深圳經濟飛速發展,平湖地區正逐漸發展成為深圳的物流倉庫,與外界交流正與日俱增;而由於深圳毗鄰港澳,人員交往非常頻繁,接受港澳文化比較多,因此,現在許多年輕人的圍頭話已經不那麼標准,已經出現了年齡層面上的語音差異以及用詞用語的變化,有的甚至已經改口以粵語(廣州話)為日常生活用語。

平湖話受到的第二個挑戰是外來的各地方言。隨著深圳經濟的發展,外來人員不斷增多。來到了平湖以後,他們所帶來的各地方言自然對平湖圍頭話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從現時平湖鎮的人口構成來看,本地人只有大概2萬人,而外來人口是本地人口的十幾倍。所以,外來的各種方言在人數上已經成為壓倒性的多數,因而現在能夠說一口標準的平湖圍頭話的年輕一代已經不多了。

⑩ 平湖歷史遺產

1、平湖歷史沿革

平湖歷史悠久,從考古發掘,瓦山有戴墓墩遺址,前進通界村有朱王廟遺址,黃姑有平丘墩遺址,新倉有大墩頭遺址,前進圖澤村有圖澤遺址,馬廄廟有馬廄廟遺址,勝利大南門大墳塘遺址,李墩村有李墩遺址,最近發掘林埭鎮庄橋墳遺址等。出土的石器、陶器、玉器、獸骨等遺物證明,遠在新石器時代(屬良渚文化和馬家浜文化距今約6000—5000年)先民已在這里從事勞動和繁衍生息。

據史籍記載:春秋時屬越國,後屬吳國,再屬越國。戰國時楚威王敗越,為楚地。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置會稽郡,次年建海鹽縣,治城在華亭鄉(今上海市金山區)山名柘山,林名柘林,平湖為其西南境。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治陷為湖,名柘湖,海鹽縣治移武原鄉(即今平湖,春秋時為武原鄉)。

西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屬荊國王劉賈封地,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更屬吳國王劉濞封地,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時屬揚州。

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改縣曰展武。

東漢光武帝三年(公元27年)復名海鹽。順帝永建二年(公元 127年)縣治陷為湖(今東湖),徙縣治於齊景鄉之故邑城。

三國時為東吳屬地,設鹽場南場於白沙灣西。

東晉成帝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治陷入海,移馬嗥城。

南北朝時,宋和南齊未變。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析置海鹽、胥浦兩縣,隸於吳郡。改為武原郡,不久復為海鹽。陳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分吳郡鹽官、海鹽、前京三縣置海寧郡,不久廢。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一度入鹽官縣隸杭州。

唐高祖武德少九年(公元608年)復置海鹽縣,後多次置廢,三次入嘉興縣,一次入吳縣。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復置海鹽縣。平湖為海鹽東北境。

唐武宗會昌四年(公元844年)置乍浦鎮遏使。

五代時,吳越(錢鏐)仍設乍浦鎮遏使。

南宋寧宗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設當湖酒庫。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設當湖務、乍浦務、廣陳務及乍浦市舶司。

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升海鹽縣為海鹽州,隸嘉興路。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復海鹽縣,當湖務改當湖課稅局,廣陳、乍浦務裁廢。

明宣宗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邑人參政葉春,請遣官巡行江南諸大郡,上命大理寺卿胡概同行往,胡概進言,嘉興府所屬嘉興、崇德、海鹽三縣,為里一千九百三十有九,民二十九萬六千三百戶,稅糧八十五萬余石,課程軍需等項視他府加數倍,政繁事冗,宜增設縣治,建官分理。上命行在吏部員外郎佘亨往同浙江布政司,按察司相度其地,詢問其民,計議以聞。至是,亨還奏嘉興府宜增設平湖、秀水、嘉善、桐鄉四縣,詔報可。於是在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三月二十八日析海鹽縣東北境置平湖縣治當湖鎮,轄大易,齊景、武原、華亭四鄉,隸屬嘉興府。

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信國公湯和置乍浦守御千戶所,勘地築乍浦城。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九月十二日,為御倭築縣城城牆。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置東北二瓮城,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增築城垛,城高2丈5尺,寬2丈,周圍9里,有陸門、水門各5座,城河闊5丈多。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上旬,清軍南下抵達嘉興,六月二十三日朱圖龍署平湖知縣,閏六月初五清軍令「剃發」遭民反抗,知縣朱圖龍遇刺身亡,七月二十三日清兵屠縣城,在平的丹陽人王四在東城門口抵禦清兵身亡,城內居民得以逃生。

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開海禁,乍浦為開放口岸,歸寧波海關轄15口岸之一。

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七月十五日,太平軍攻克縣城,十八日離去。八月初五復克縣城,復退兵嘉興,十一年(公元1861年)三月初十太平軍三克縣城,建立地方政權,至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十一月初七,太平軍戰事失利,平湖守將陳殿選降清,十一月十二日乍浦守將熊建勛亦降清,太平軍統治平湖結束。

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九月十六日新豐有300餘人來平湖自稱民軍,著知縣高庄凱交印,未果。九月二十日嘉興軍政府派民軍來平湖,知縣高庄凱逃逸,地方各界推薛振基為民政長,平湖光復。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建立縣公署,改民政長為知事,撤道廢府,平湖直隸浙江省。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浙江省復設道,平湖隸屬錢塘道。

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5月廢縣公署,成立縣政府,知事改縣長,取消道制,平湖直隸浙江省。

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浙江省設置九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平湖隸第二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11月5日, 日軍在全公亭、金絲娘橋一帶登陸。11月18日, 日軍侵入縣城,平湖淪陷。

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8月 25日縣長關震東率員進縣城接管縣政,9月3日日軍離境。

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5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十八師進駐平湖,國民黨暫編第八師潰退,平湖宣告解放。6月1日平湖縣人民政府成立,10月1日平湖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

1950年5月,埭乘鄉4個村劃入嘉善縣。騎蓮鄉10個村劃入海鹽縣。

1958年11月,海鹽縣西塘和嘉興縣鍾埭、曹橋3個公社劃入平湖縣。

1961年12月,西塘、海塘、元通3個公社劃還海鹽縣。

1968年11月7日成立平湖縣革命委員會,取代中共平湖縣委和縣人民委員會。

1981年9月撤銷縣革命委員會,恢復縣人民政府。

1991年6月28日,撤銷平湖縣,設立平湖市(縣級市)。

2、南河頭,古稱鳴珂里,位於當湖鎮,東與建國路相接,西至迎瑞橋,明天啟版《平湖縣志》「縣治城內全圖」已有標注,清光緒版《平湖縣志》載:「……西之北由胡家匯為橫街,一日鳴珂里,俗稱南河頭。」平湖設邑(1430)之時,鳴珂里已頗具街區規模。歷史漸進,滄桑變遷,雖經時光侵蝕、兵燹戰亂,但南河頭古風古貌猶存。

據平湖市人民政府平政發(1998)127號文,南河頭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區域);1999年4月14日,由省文物局、省建設廳組成的專家組一行5人,來平湖調查考察,認為南河頭是平湖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有保護價值。2000年2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以浙政發(2000)27日號《批轉省文物局、省建設廳關於公布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保護區名單報告的通知》,將南河頭列為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區。

漢塘之水西來,逶迤流入甘河,似玉帶鑲嵌其間,用條石壘砌的駁岸整齊劃一,駁岸上栓船石鼻隨處可見;姿態各異的水踏渡半淹水中,猶抱琵琶半遮面。梁式石橋迎瑞、鳴喜、利市、秀源、永凝,古樸莊重;武康石鋪就的石板路舊跡斑斑。一群晚清民宅鱗次櫛比,包藏著江南古建築豐富的文化內涵。特別是以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的莫氏庄園為標志的名門望族宅第,其規模寬宏、布局緊湊、構造精緻、雕飾華麗、高低有序、錯落適宜,昔日的威風可以想見。有比比皆是的白牆青瓦、一門三吊撻;木結構的市民宅第,其樓上為卧室,樓下為客堂,後宅為灶間,舊時民情依稀可辨。有平湖望族葛氏所創的當湖最早的新式學堂――稚川學堂,辦學三十五年,培養了大批專家學者,如中科院學部委員冶金專家鄒元燨、中國農科院研究員水稻專家俞履圻、著名古文獻專家周振甫等等,其輝煌永載史冊;現學堂舊址雖已移作他用,然睹其屋舍牆垣,仍可感受昔日風貌。

「文筆巍巍出水央,登臨直接五雲鄉。寒飛海上諸山雨,月落城中萬瓦霜。禮佛悠悠扳疊磴。法堂鍾磬朝還暮,不是瀛洲是上方。」這是明貢生馮敏效《沙汀塔院》一詩。報本塔乃平湖標志性古建築,始建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由曾任刑部主事的邑人陸杲發起。當時竣工的寶塔有七層,拔地十九丈余,四周華檐圍繞,翹角皆有懸鈴,風動鈴鳴,聲傳數里。塔建成後,陸杲等人又在塔旁建報本寺,至萬曆七年寺院建成,塔寺合稱報本塔院。

歲月荏苒,報本塔經塌圯、重建與不斷的修葺,現存之塔為五層,通高49.14米,平面為八角形。從南口入塔,有螺旋形石級直達頂層。層次之間有圓形空間,為穹窿頂所隔。頂層中有一根雙人合抱的大木柱。木柱穿透塔頂,沉重壯觀的鐵塔剎套置其上。登臨報本塔,遠望九峰,近瞰東湖,旖旎風光,盡入眼中。

寶塔圩在東湖中,本不與陸地相連。後於康熙和雍正年間,分別建成啟元橋和通濟橋,俗稱西寶塔橋和東寶塔橋。清陸秋山有詩雲:「一水拖藍打漿平,啟元通濟兩橋橫,斜輝半落雲山外,塔影波光照眼明。」一派迷人的風景。

清代和民國期間,報本塔院為著名古剎,有僧眾數百,香火鼎盛,縉紳、富戶多在塔院舉辦佛事。塔院風景優美,引人入勝,一年四季,遊人不絕。

數百年滄桑,歷經人為與自然的損壞侵蝕,報本塔有所傾斜,塔身日趨蕭索。2000年底,在市委市府的重視與有關部門努力下,報本塔糾編與基礎加固工程順利完成;2002年7月,報本塔塔身恢復性維修工程啟動,估計到2003年初全面完成。1992年,經主管部門批准,平湖市佛教協會在寶塔圩東南角靠湖邊重建報本寺,第一步建天主殿,於當年四季度落成,開始接待香客。殿東側建小花園,園東又先後建平屋五間和兩層樓房五間,作為食堂、彌勒室和僧眾宿舍。1997年,在報本塔以東,興建大雄寶殿,殿基為漿砌塊石,五開間,黃色琉璃瓦頂,高大庄嚴。信徒慕名而來,香火漸盛。

閱讀全文

與平湖什麼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