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仿膳宮廷菜的歷史淵源
清康熙、乾隆年間,物阜民豐,天下太平,人民得以休養生息,烹飪藝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當時清宮內的膳房已有相當規模。從保存在故宮的乾隆御膳檔案來看,當時的宮廷菜的確是南北薈萃,蔚為大觀。
一九五五年,仿膳飯庄改為國營。一九五六年八月,仿膳又聘請曾在清宮御膳房當差的老廚師,請他們帶徒弟,傳授烹調技術,充實了技術力量。這些原清宮老廚師中,有被慈禧封為「抓炒王」的王玉山。他的四大抓(「抓炒魚片」、「抓炒裡脊」、「抓炒腰花」、「抓炒蝦」)在宮中是很有名氣的。一九五九年,仿膳由北海北岸遷至瓊島北面的漪瀾堂。 仿膳的許多菜點都有一些有趣的傳說或掌故。
㈡ 我想知道中國烹飪的誕生有多少年的歷史
中國菜已經歷了四五千年的發展歷史。它由歷代宮廷菜、官府菜及各地方菜系所組成,主體是各地方風菜,其高超的烹飪技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回溯中國烹飪的歷史長河堪稱世界一流中國烹飪是文化,是科學,是藝術
㈢ 中國歷史上的有名御膳
宮廷御膳,就是帝王世族所享用的飲食。中國古代宮廷御膳,其各個朝代的風味特點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公認的,即中國歷代帝王對其都很重視。帝王們憑借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勢,役使世上各地各派名廚,聚斂天下四方美食美飲,形成了豪奢精緻的御膳風味特色。盡管宮廷御膳為歷代帝王們所獨享,但每款美飲珍饌,都來自於民間平民百姓提供的烹飪原料和烹飪技術。如果說,民間家居及市肆餐館的飲食是中國烹飪的基礎,那麼,宮廷御膳則是中國古代烹飪藝術的高峰。因此,每個時代的宮廷御膳實際上都可以代表那個時代的中國烹飪技藝的最高水平。後期清宮御膳無論在質量上還是在數量上都是空前的。清宮御膳風味結構主要由滿族菜、魯菜和淮揚菜構成,御廚對菜餚的造型藝術十分講究,在色彩、質地、口感、營養諸方面都相當強調彼此間的協和歸同。清代的宮廷御膳在中國歷史上已達到了頂峰。御膳不僅用料名貴,而且注重饌品的造型。清宮御膳在烹調方法上還特別強調「祖制」,許多菜餚在原料用量、配伍及烹制方法上都已程式化。清宮御膳宴禮名目繁多,唯以千叟宴規模最盛,排場最大,耗資亦最巨。宮廷菜的特點是作為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登峰造極的產物,其用料上乘,製作精細,形色美觀,極為精緻鮮美,多山珍海味,揉和滿漢,既有白煮燒烤,又可煎炒烹炸,技術較任何地方菜系更為全面。經歷代御廚不斷加以完善,使之品種繁多,味道的復合性與層次感強,口味以清鮮酥嫩見長。 以御膳主題而論,則又可分為幾種一是「祭終御膳」《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周人重視祭祀,而祭祀儀式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薦獻飲食祭品,祭禮行過後,周王室及其隨從聚宴一處。從排場看,祭終御膳比平常要大,饌品質量要高。《禮記·王制》:「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庶羞不逾牲。」鄭註:「故,謂祭祀之屬。」只有祭祀時,周王室才可有殺牛宰羊、羅列百味的排場。《詩》中的《小雅·楚茨》、《周頌·有客》、《商頌·烈祖》等都不同程度地對祭終筵席進行了描述。二是「農事御膳」自周初始,統治者就很重視農耕,並直接參加農業勞動,史稱「王耕藉田」,一般於早春擇吉舉行。天子、諸侯、公卿,大夫及各級農官皆持農具,至天子的庄園象徵性地犁地,推犁次數因人不同,「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反,執爵於大寢,三公九卿諸侯皆御,命日勞酒」(《禮記·月令》)。 「藉田」禮畢,便是農饗,天子要設筵席,眾公要執爵飲宴。《詩》中《小雅·大田》、《小雅·甫田》,《周頌·載芟》、《周頌·良耜》、《魯頌·有駜》等,都對農事御膳加以程度不同的描繪。三是「私舊御膳」,又稱「燕飲」這是私交故舊族人間的私宴,據《儀禮·燕禮》賈公彥疏日:「諸侯無事而燕,一也;卿大夫有王事之勞,二也;卿大夫又有聘而來,還,與之燕,三也;四方聘,客與之燕,四也。」後三種情況的筵席雖與國務政事有涉,但君臣感情篤深,筵席氣氛閑適隨和,故謂之「燕」,屬私舊御膳中常見的情況。四是「競射御膳」周人重射禮,「此所以觀德行也」(《禮記·射義》)舉行射禮,是周統治者觀德行,選臣侯、明禮樂的大事,且不能無筵席。《詩·大雅·行葦》不吝筆墨,為我們描繪了射禮之宴,「肆筵設席,授幾有緝御。或獻或酢,洗爵奠斝。醯醢以薦,或燔或炙。嘉餚脾臄,或歌或咢。敦弓既堅,四鍛既鈞,舍矢既均,序賓以賢。敦弓既旬,既挾四鏃。四鍭如樹,序賓以不悔。」開宴期間,人們拉弓射箭,不僅活躍了筵席氣氛,更體現了周人的禮樂精神。另據《左傳》載,杞大臣范獻子訪魯,魯襄公設宴款待他,並於筵席間舉行射禮,參加者需三對,「家臣:展瑕、展玉父為一耦;公臣:公巫召伯、仲顏庄叔為一耦;鄫鼓父、黨叔為一耦」(《左傳》襄公二十九年))這種諸侯國之間的「賓射」之宴在當時相當頻繁,而且多帶有一些外交活動的特點。五是「聘禮御膳」「聘,訪也」(《說文·耳部》),聘禮之宴即天子或國君為款待來訪使臣而舉辦的筵席,周人又稱之「享禮」。《左傳》對此載錄頗多,氣氛或熱烈,或莊重;參加者或吟詩,或放歌;場面或置鍾鼓,或伴舞蹈。宴飲期間,有個約定俗成的要求,就是「詩歌必類」,即詩、歌、舞、樂都要表達筵席主題。據載:「晉侯與諸侯宴於溫,使諸大夫舞,曰:『詩歌必類!』齊高厚之詩不類。苟偃怒,且曰:『諸侯有異志矣!』使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歸。於是,叔孫豹、晉苟偃、宋向戌,衛寧殖、鄭公孫蠆、小邾之大夫盟日:『同討不庭!」』(《左傳》襄公十六年)可見,享禮的外交色彩濃重,它以筵席為形式,詩歌舞樂為表達手段,外交是目的。參加者通過對詩歌舞樂的聽與觀來理解和把握外交談判的內容,甚至以此為依據來做出重大決策。六是「慶功御膳」即針對國師或王師出征報捷後凱旋而歸開設的筵席。這類筵席場面宏大,規模隆重,美饌紛呈,載歌載舞,氣氛熱烈,盛況無比。《詩》中《小雅·六月》、《魯頓·泮水》、《魯頓·宓宮》等對此場面都有描述,雖具體程度有異,但猶可見一斑。公元前632年,楚晉之間為爭霸位打了一場惡仗,這就是戰爭史上很有名的晉楚城濮之戰,此役晉師告捷。秋七月丙申,晉師凱旋而歸,晉文公舉行了盛況空前的慶功大宴筵席是在晉宗廟中舉行的,晉侯以太牢犒勞三軍,遍賞有功將士。參加人數之多,規模之大,不言而喻。
㈣ 中國的宮廷菜
宮保雞丁,四川傳統名菜。由雞丁、干辣椒、花生米等炒制而成。傳說是清末宮保丁寶楨的家廚創制而得名。特點是鮮香細嫩,辣而不燥,略帶甜酸味道。
丁寶楨是貴州平遠(今織金)人,清咸豐進士,講究烹調,任山東巡撫時,曾僱用名廚數十人為家廚,請客時常有"炒雞丁"一菜。後調任四川總督,便將此菜引進四川,與四川嗜辣的習俗相結合,並加以改進,以此宴客,倍受歡迎。後烹制方法泄露出去,為餐館採納經營。丁寶楨曾被清朝封為太子少保(尊稱宮保),此菜被人命名為"宮保雞丁"。現已風靡全國。各地的品種略有差異,並有將雞丁演化為肉丁的宮保肉丁等
宮廷菜
清康熙、乾隆年間,物阜民豐,烹飪藝術和美食鑒賞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宮廷膳房的菜餚,南北薈萃,集海內名菜之大成。清朝末年,慈禧窮奢極欲,每頓正餐山珍海味,菜餚多達128道。這使宮廷菜更加精美,最終形成了製作精細、色彩美觀、味道醇鮮、軟嫩清淡的清宮風味特點。
宮廷"御膳"的特點,講究清香酥嫩,色香味形。以"四大抓炒"(抓炒裡脊、腰花、魚片、大蝦),"四大醬"(炒秦子醬、黃瓜醬、豌豆醬、胡羅卜醬),和"四酥"(酥魚、酥肉、酥雞、酥海帶),聞名遐邇。
除各種正名之菜餚外,還有製做精細、小巧玲瓏的各式小糕點,如芸豆卷、小窩頭等。 滿漢全席始於乾隆朝,至今已200餘年。全席中熱菜134道,冷葷48道及不計其數的點心、水果等。
宮廷菜是中國的特產也是中古國古代帝王的標志。宮廷菜源於北京,其製作方法獨特,工藝也是一流的,我們也是拿過來加以改進創新,形成我們的特色。
滿 漢 全 席
——中國烹飪文化的瑰寶
滿漢全席是興起於清代的一種大型宴席,是滿菜與漢菜相結合而形成的精華也是中國宴席菜的集大成者和佼佼者。它具有禮儀隆重、用料華貴、菜點繁多、技藝精湛等風格與特點,在中國烹飪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是中國古代烹飪文化中的一項寶貴遺產。
滿漢全席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它是由那些菜餚組成的?這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
從文獻記載的滿漢全席菜單和各地所傳的滿漢全席菜單來看是大同小異。雖然在宴席格局和席品構成方面有一定的差異,但基本菜式一樣。在用料上,燕窩、魚翅、海參、魚肚、駝峰、鹿筋、熊掌、果子狸等水陸八珍基本上為各種滿漢全席所共有;在單個菜餚上,燒乳豬、烤鴨、哈爾巴(豬肘)、烤雞、烤魚等滿席風味菜基本上為各種滿漢全席所共有;在面點上,宿盒子、燒麥、蒸餃、蛋糕、包子、片餑餑等也為各種滿漢全席所共有。這些滿漢全席所共有的菜餚,亦可稱之為最具有滿漢全席特徵的菜點,從而構成了滿漢全席的基本菜式。
下面向您介紹一下該店滿漢全席的「御宴膳單」。
一、到奉香茗:碧螺春。
二、膳前乾果五品:芝麻南糖、怪味桃仁、椒鹽腰果、琥珀杏仁、五香大餅。
三、膳前蜜餞五品:京產桃脯、金絲蜜棠、浙東椰條、蜜餞杏脯、原汁板栗。
四、膳前餑餑五品:熊貓祝福、金雞長鳴、酥盒香脆、黃橋燒餅、仿膳壽桃。
五、前菜:頤和藝拼、珊瑚白菜、五絲黃瓜、薑汁魚片、蝴蝶蝦片、芥末鴨掌、陳皮兔肉、蟲草醬鴨。
六、滿漢前湯:竹蓀報長春。
七、滿漢大菜:龍舟大皇桂、巴乾象鼻、昆侖麻鮑、琵琶大蝦、一品鹿筋。
八、隨上小菜:佛手魚翅、珠盤獻宰、佛手求壽、白扒廣肚、涼山麂子、四喜扣肉、猴頭雙菜、三鮮鴨包、鳳眼秋波、炒龍須絲、綉球干貝、翡翠御扇、如意海參、羅漢尚素、沙舟峰頂。
九、宮廷點心六品:豌豆黃、芸豆卷、翡翠糕、和平糕、咖喱卷、小窩頭。
十、主食:肉末燒餅。
十一、甜食:五籽哈蟆粥、醬菜四品。
十二、時令水果。
註:來自網頁
㈤ 除宮保雞丁外,中國還有哪些最古老的中華傳統美食
中國悠久的歷史,自然有著豐富的美食歷史文化。從最早的宮廷菜到現在的各具特色的幾大菜系,中國美食歷史一直在發生著變化,並不斷革新中。有幾道美味是歷史流傳至今的,有著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今天我們一起聊聊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名菜,你都知道哪些呢?
1.宮保雞丁
距今有300多年的歷史,屬於蘇菜系的一種。源自鎮江的一家酒店,店主為了保存豬蹄,幾天以後食用,用硝和鹽,搭配黃酒等調料腌制。最終就有了水晶餚蹄。它的成色白里透紅,晶瑩剔透,鹵凍包裹著肉,吃起來香酥嫩爽。搭配有名的鎮江香醋,別有一番風味。至今在鎮江和揚州廣為流傳,受到了人們的喜愛。
㈥ 宮廷菜的傳奇歷史
主料:鮑魚、魚翅、刺參、魚肚、魚唇、鹿鞭、鹿筋、蟹黃、湖蝦肉、干貝等十八種原料和秘制的調合湯
宮廷秘史:當年福建名菜佛跳牆傳入清宮後,由於南方菜的特點比較突出、海產品比例太大,並不能完全博得皇室的喜歡。於是御膳房管事令滿族廚師按照滿族飲食習慣對其加以改進,在保留製作工藝的基礎上增添了滿皇族喜歡吃的鹿肉、飛禽等野味。經過多次的調試改良,成就了極受當時皇族青睞的御用佛跳牆。
吃客體驗:湯濃郁渾厚、料清雅軟糯,吃完之後沁人心脾的感覺久久不能離去。個人以為可以算作中華美食的極至,細細琢磨,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先不說這許多的名貴海鮮、野味,能將這三十多味料的調和,這相生相剋的火候就讓人稱奇贊嘆。准備的功夫遠大於燒的功夫,這暗合人生的道理,所謂厚積而薄發。 主料:呂宋島黃肉翅、家藏雞鮮湯等
宮廷秘史:清朝晚期(同治十三年),翰林院官僚譚宗浚父子因十分講究飲食而始創了著名的官菜——譚家菜,其中最有名的一道菜品就是「黃燜魚翅」。在當時,誰家的菜做得好吃,就會敬奉到皇宮御膳房以取悅龍顏,「黃燜魚翅」就是這樣被吸收為清宮宮廷菜的。譚府當年以食盒的形式將菜送進御膳房,皇上品嘗後大加贊揚,於是這道菜就被御膳廚師收錄進了御膳菜單,流傳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
吃客體驗:呂宋島黃肉翅是進貢御膳房的名貴魚翅,有彈性,金黃亮麗,口感上軟糯又容易吸收;火靠魚翅的湯是經過12個小時慢火燉制的雞湯,既鮮又香,濃厚滑潤的感覺美妙難言。黃燜魚翅有補中益氣、強筋壯骨的作用,品嘗價值很高。 主料:梅花鹿筋、白菜、枸杞、山雞、老雞濃湯
宮廷秘史:清雍正皇帝還是親王的時候,每年都帶兵到長白山或木蘭圍場狩獵,而且每次都會收獲許多獵物。作為歷史上有名的武皇上雍正來說,最喜歡吃的就是鹿筋,他認為男人尚武需要不斷的壯筋骨,補體力。於是親兵們就把山雞和鹿筋燉在一起,並配上白菜和山上野生枸杞,一起開懷暢飲。雍正繼承皇位後,御膳房廚師將此菜更加精細地處理後收入了菜單。
吃客體驗:梅花鹿的鹿筋彈性十足,被蘿卜和蘋果煨制之後,非常的清鮮而無任何腥膻之氣。湯依然如常的濃郁香醇,只是由於是用山雞和家養雞一同燉煮的,在不膩不肥的特點下還別有一種野味香,不知是否是心理作用。鹿筋是養生的好東西,不僅壯筋骨,去風濕,還利腸胃,可以瘦身。 主料:精選五花肉、懷柔板栗、山東金絲小棗、西湖蓮子
宮廷秘史:慈禧太後六十大壽的壽筵上,御膳房各位廚師都大顯身手敬獻壽品。一位山東籍的趙姓御廚,根據中國傳統的吉祥字「 」創制了此菜,在經過蒸、煮、烹、炸、扣等多道工序
後把五花肉中的肥油全部都煉了出來,使得五花肉肥而不膩,即使常吃也不會使人發胖。由於此菜名又有早立子的寓意,所以深受慈禧太後和她身邊的妃子們喜歡,即興提名「萬福肉」。
吃客體驗:聽爾紅林師傅說這是道典型的傳統製作的菜品,即沒有添加任何色素味精,只用八角、桂皮、甜面醬、大豆醬油等香料靠小火入味而煨成的。如同一朵鮮花的萬福肉,色艷肉香,即使大快朵頤也絲毫不會發膩,除了香還是香。
㈦ 中國烹飪發展史的第一,第二,第三高潮期,分別在哪個歷史時期
中國烹飪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先秦,漢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個時期。
先秦時期 (一)新石器時代的烹飪 新石器時代由於沒有文字,烹飪演變的概況,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話傳說以及後世史籍的追記進行推斷。這個時代的烹飪好似初出娘胎的嬰兒,既虛弱、幼稚,又充滿生命活力,為夏商周三代飲食文明的興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二)夏商周三代的烹飪 1、 烹調原料顯著增加,習慣於以"五"命名。如"五穀"(稷、黍、麥、菽、麻籽), "五菜"(葵、藿、 頭、蔥、韭), "五畜"(牛、羊、豬、犬、雞),"五果"(棗、李、栗、杏、桃),"五味"(米醋、米酒、飴糖、姜、鹽)之類。"五穀"有時又寫成"六穀"、"百穀"、總之,原料能夠以"五"命名,說明了當時食物資源已比較豐富,人工栽培的原料成了主體,這些原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及選料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 2、 炊飲器皿革新,輕薄精巧的青銅食具登上了烹飪舞台。我國現已出土的商周青銅器物有4000餘件,其中多為炊餐具。青銅食器的問世,不僅抻於傳熱,提高了烹飪工效和菜品質量,還顯示禮儀,裝飾筵席,展現出奴隸主貴族飲食文化的特殊氣質。 3、菜品質量飛速提高,推出著名的"周代八珍"。由於原料充實和炊具改進,這時的烹調技術有了長足進步。一方面,飯、粥、糕、點等飯食品種初風雛型,肉醬製品和羹湯菜品多達百種,花色品種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可以較好運用烘、煨、烤、燒、煮、蒸、漬糟等10多種方法,烹出熊掌、乳豬、大龜、天鵝之類高檔菜式,產生影響深遠的"周代八珍"。"周代八珍"又叫"珍用八物",是專為周天子准備的宴飲美食。它由2飯6菜組成,具體名稱是:"淳熬"(肉醬油澆大米飯)、"淳母"(肉醬油澆黍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牂"(煨烤炸燉母羊羔)、"搗珍"(合燒牛、羊、鹿的裡脊肉)、"漬 "(酒糟牛羊肉)、"熬"(類似五香牛肉乾)、"肝 "(燒烤肉油包狗肝)。"周代八珍"推出後,歷代爭相仿效。元代的"迤北(即塞北)八珍"和"天廚八珍",明清的"參翅八珍"和"燒烤八珍",還有"山八珍"、"水八珍"、"禽八珍"、"草八珍"(主要是指名貴的食用菌)、"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素八珍"、"清真八真"、"瓊林八珍"(科舉考試中的美宴)、"如意八珍"等等,都由此而來。 4、 在飲食制度等方面也有新的建樹。如從夏朝起,宮中首設食官,配置御廚,邁出食醫結合的第一步,重視帝後的飲食保健,這一制度一直沿續到清末。再如筵宴,也按尊箅分級劃類。 此外,在民間,屠宰、釀造、炊制相結合的早期飲食業也應運而生,大粱、燕城、邯鄣、咸陽、臨淄、郢都等都邑的酒肆興盛。所以,夏商周三代在中國烹飪史上開了一個好頭,後人有"百世相傳三代藝,烹壇奠基開新篇"的評語。 (三)春秋戰國的烹飪 春秋戰國是我國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過渡的動盪時期。連年征戰,群雄並立。戰爭造成人口頻繁遷徒,刺激農業生產技術迅速發展,學術思想異常活躍。此時烹飪中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因素,為後世所矚目。 秦漢魏六朝時期 秦漢魏晉南北朝起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並六國,上止於公元589年隋文帝統一南北,共810年。這一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早期,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城鎮都有較大的發展。民族之間的溝通與對外交往也日益頻繁。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裡,烹飪文化不斷出現新的特色。這一時期的後半段,戰爭頻繁,諸候割據,改朝換代快,統治階級醉生夢死,奢侈腐化,在飲食中尋求新奇的刺激。由此,烹飪就在這種社會大變革中演化,博採各地區各民族飲饌的精華,蓄勢待變,煥發出新的生機。 隋唐宋元時期 這一時期屬於中國封建社會的中期,先後經歷過隋、唐、五代十國、北宋、遼、西夏、南宋、金、元等20多個朝代,統一局面長,分裂時間短,政局較穩定,經濟發展快,飲食文化成就斐然,是中國烹飪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潮。 明清時期 清朝後期社會統治日見衰朽,由於帝國主義的侵擾,中國被套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枷鎖。統治階級驕奢淫侈,貪求無厭,烹飪迅猛發展,宮廷菜和官府菜大盛。以"滿漢全席"為標志的超級大宴活躍在南北,中國飲膳結出碩大的花蕾,達到了古代社會的最高水平,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滿漢全席作為中國清朝的大型宴席流傳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但真正見識過滿漢全席的人並不多,可以說,人們對滿漢全席是"只聞其名,未見其面。" 滿漢全席是中國最著名、規模最大的古典宴席,主要由滿族燒烤、茶點和漢族經典菜餚組成,菜品達100道以上,如果按照每天3餐進餐,通常要3天9餐才能吃一遍;再加上奢華的製作原料、精湛的烹飪技藝、開席時宏大的場面及隆重的禮儀,使滿漢全席成為中國古典宴席之冠。 滿漢全席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其鮮明的文化特徵,不僅賦予滿漢全席一種獨特的魅力,更使滿漢全席成為中華飲食文化的瑰寶。 中華民國時期—引進新食料和西餐 20世紀以來,帝國主義列強大量向中國傾銷商品,牟取暴利。其中就有機械加工生產的新食料,如味精、果醬、魚露、蛇油、咖哩、芥末、可可、咖啡、啤酒、奶油、蘇打粉、香精、人工合成色素等。這些食料引進後,逐步在食品工業和餐飲業中得到應用,使一些食品風味有所變化,質量有所提高,這在沿海大中城市更為明顯。新食料的引進,對傳統烹調工藝產生了"撞擊"(如味精逐步取代高湯用雞、鴨、肉、骨等料精心濾熬的鮮美原湯),有些制菜規程相應也有改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烹任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它大體上可以分作三個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第一階段是1949年至1956年,屬於復甦時期。由於政局穩定,經濟回升,烹飪逐步恢復了歷史上一些好的傳統,這一階段走的是上坡路,各方面初見成效,奠定了大發展的基礎。第二階段是1957年至1976年,屬於動盪時期。由於政治運動頻繁和自然災害不斷,經濟停滯,烹飪發展受到挫折,在20年間又跌入低谷,元氣大傷。第三階段是1977年至今,屬於躍升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隨著改革開放,經濟迅猛增長,"舊貌換新顏",中國烹飪迎來了黃金之春,20年的巨大成就超過了歷史上的100年。從目前趨勢看,它仍處於加速運轉的良好狀態中,會育出更加肥碩的花蕾。
㈧ 中國烹飪的誕生有多少年的歷史
中國菜已經歷了四五千年的發展歷史。它由歷代宮廷菜、官府菜及各地方菜系所組成,主體是各地方風菜
㈨ 歷史美食的資料
北京的傳統美食豆汁
豆汁是北京久負盛名的傳統風味小吃。具有色澤灰綠,豆汁濃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獨特風味的冬、春季流食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對它有特殊的偏愛。過去賣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兩種。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車,同麻豆腐一起賣;售熟者多以肩挑一頭是豆汁鍋,另一頭擺著焦圈、麻花、辣鹹菜。
景東傳統美食
據史書記載景東已有500多年的燒烤歷史了,已發展為一道地方名菜。有烤牛肉、羊肉、豬肉、雞肉、魚肉、洋菜、韭菜、茄子等,其中最有名氣的是火烤豬和火烤烏骨雞。
火烤豬的做法為:選用40公斤左右的細骨豬(也稱核桃豬),宰殺洗凈後,在豬周身擦上食鹽、酒、花椒、大蒜等調料,用特殊的鐵叉穿住豬身,在栗炭火上翻烤,待豬皮烤得微黃時,邊翻烤邊擦上鹵水、麻油,繼續再烘烤。約4個小時左右,待整個豬身烤得金黃,達到皮脆肉酥時,火烤豬即成。之後把火烤豬切成坨,再用醬、醋、胡椒、芫荽、蔥配成調料蘸著吃,味道清香,肉皮酥脆,別有一番風味。
(9)宮廷菜至今已經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饅頭相傳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兵去征伐孟獲。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瀘水有毒。
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個迷信的主意: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顱去祭瀘水的河神。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但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軍中帶的麵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
水晶餅是陝西渭南的名點,特色是金面銀幫,起皮掉酥,涼舌滲齒,甜潤適口。傳說宋相寇準為官清廉,辦事公正,深得民心。寇準有一年從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鄉下探親,正逢五十大壽,鄉黨們送來壽桃、壽面、壽匾表示祝賀,寇準擺壽宴相待。
酒過三巡,忽然手下人捧來個精緻的桐木盒子,寇準打開一看,裡面裝著50個晶瑩透亮如同水晶石一般的點心。在點心上面,還放著一張紅紙,整整齊齊地寫著一首詩:「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與奸,清白不染塵。」落款是渭北老叟。後來,寇準的家廚也仿照做出了這種點心,寇準據其特點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水晶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傳統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