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方美學的歷史開始於1750年嗎
不對吧
西方美學史是從古希臘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到現代歐美的美學思想發展史。西方美學史源遠流長,著名的美學家、著作和流派極多,影響遍及世界。近現代中國美學也受到它的影響。
⑵ 西方美術發展史
西方繪畫發展史 首先要指出的是,藝術是人的創造物。其次,藝術是供人類欣賞的,滿足的是人類的審美需求,而不是其它的實際功利目的。 代表史前「藝術」最高成就的是位於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洞穴壁畫。這些壁畫所表現出的能力比起現代人也毫不遜色。但是,這些畫的原動機並非是為了觀賞,而是一種與巫術、宗教或別和的什麼目的相聯系的。所以在這里使用「藝術」一詞只是一種習慣說法——而不是概念上的「藝術」。 《野牛》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穴,前1500-1200年長約2米 古埃及藝術 埃及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精神。提到古埃及,人們就想起金字塔、獅身人面像——一種威嚴、永恆和神秘的時代氣息。 埃及的繪畫大都採用了固定化的模式,即正面的眼睛長在側面的頭部,正面的上身安裝在側下身上,四肢保持側面。就連畫男人和畫女人顏色也都是規律有的。古埃及的繪畫似乎不追求體積感,畫面也全無空間透視,人物大小比例反映著他們的地位身份(在這一點上與中國古代相同)。程式化的觀念也反映著創作者依據的不是視覺經驗,而是既定的觀念和規范。 雕塑法老像的製作是著嚴格的系統的工程。形成了所謂的「正面律」。只有一些下級官吏、勞動者的刻畫,才惟妙惟肖,比較寫實,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古希臘藝術 古希臘人似乎不象古埃及人那樣喜歡在牆壁上繪畫,更多地畫在器皿上,所以能流傳下來的真是極為難得。能讓古希臘藝術流傳得更廣的主要是雕塑。 古希臘人似乎生活得非常自信,不象古埃及人那樣關注死後的事。他們熱愛生活,關注人類自身。在他們看來,人體是美麗、是高貴、是偉大、是崇高(絕非是性本能的沖動)。因此,他們充滿激情地歌頌人體之美(尤其是男人體)。 早期的雕塑,造型上還比較僵直,面部帶著古風式的微笑(沒有精神內容)。以後漸漸地有了精神,有了生命。達到了後人難以達到的至高點。對以後的歐洲美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擲鐵餅者》(古羅馬復製品)原作約前450年原作者:米隆 《宴罷》酒碗飾畫約前490年 《拉奧控與他的兩個兒子》公元1世紀 哈格桑德羅斯、波利多魯斯和阿典諾多魯斯 羅馬藝術 羅馬藝術是希臘藝術的直接繼承和發展,它們共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礎,成為西方文明的搖籃。 馬其頓希臘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希臘大帝國時,在義大利半島台伯河流域又興起了一個國家,它歷經600年左右的發展終於成為強大的帝國,這就是羅馬大帝國。它於公元前146年征服了希臘本土,公元前30年擊敗埃及的托勒密王朝,自此,原來為希臘所統治的廣大地區,包括希臘本土,全部歸入了羅馬帝國的版圖。羅馬成為希臘之後的西方政治、文化的中心。 羅馬本身的藝術並不發達,當羅馬人征服了許多文化藝術繁榮的國家,將那裡的大量藝術品,尤其是雕塑和繪畫當作戰利品劫運到羅馬,同時還把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藝術家、工藝師、工匠等當奴隸和人質集中到羅馬,這就為繁榮羅馬文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據說當時羅馬城人口只有6萬,而劫得的希臘雕刻藝術品卻有幾十萬之多。正如古羅馬著名詩人賀拉斯所言:「被俘的希臘反使蠻族主人成為俘虜,她把藝術帶給了粗野不文明的拉丁姆。」 羅馬和希臘都是奴隸制國家,又都是半島國家,但羅馬人主要依靠農業為生,在同自然的斗爭中培養了對客觀事物冷靜思考和求實精神,所以務實是羅馬人的風格,不同於「外向型擴張」的希臘人的那種浪漫主義氣質。這就決定了羅馬人的藝術觀是求實、寫實,缺乏幻想和想像力。羅馬人也有神話,但卻是沿用希臘的,只不過改個羅馬名而已,如,對美與愛之神,希臘人稱阿芙羅狄德,羅馬人稱維納斯。 羅馬人信仰多神教,相信祖先的靈魂常降臨家庭享受祭祀,並保佑家庭成員。有地位的貴族家庭中總設置房間保存祖先的遺容。這遺容是從死者面部翻制的蠟模面具,或是根據面具製作的雕像。這種保存祖先遺像的風俗是古羅馬盛行肖像雕塑的社會原因。 羅馬人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直接根據面具製作肖像雕塑。古羅馬最早的青銅肖像就是運用希臘人和埃特魯里亞人所創造的青銅翻制技術,根據面具翻鑄成青銅肖像的。這種肖像酷似真人,沒有藝術的創造性,不過它卻奠定了羅馬肖像特別注重人物面部細節刻畫的特點。羅馬肖像的精神氣質主要通過頭部表現,希臘人則通過身體姿態動作來傳達,所以羅馬雕像如果缺了頭部,餘下的部分就沒什麼意義了,而希臘雕像的生命充滿身體各個部分,即使只剩下斷臂殘軀,仍然能給人以特有的生命和美感。 古羅馬肖像雕塑的美學追求在於求真美,這同古希臘的寧靜、理想化的完美迥然不同,這種特徵趨向於個人意志的創造,表現出敢於參與世事爭勝的氣概。 太多了貼不下地址 http://www.ce.cn/kjwh/scpm/tzjb/xhds/xhdh/200509/01/t20050901_4572827.shtml
⑶ 西方美學的歷史開始於什麼時期
西方美學的歷史開始於奴隸社會時期。
公元前6~5世紀之間,希臘進入奴隸社會的全盛時期。工商業奴隸主掀起的民主運動,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悲劇、喜劇、音樂、雕刻等,都達到了高度的繁榮,同時又推動了自由辯論和對於知識的重視,與自然科學結合在一起的哲學取得了空前的發展。對美和藝術進行哲學思辨性的反省和思考,產生和形成了希臘最早的美學思想。它支配了以後西方美學思想的發展。
最早提出較有系統的美學思想的,是一些研究宇宙構成的哲學家。他們認為宇宙是由某種或某些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構成的;人的心靈也是由同樣的元素構成的,因之人能夠認識世界。公元前 6世紀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數的秩序、比例和尺度,不僅構成了宇宙萬物,而且構成了宇宙的和諧。美,就是從和諧中產生的。例如音樂的美,就是由不同長短高低的聲音,按照數的比例關系所形成的和諧。整個宇宙是一曲和諧的音樂。他們有「天體音樂」的講法,其他如「黃金分割」、「多樣統一」等美學上的形式觀念,也是根據數的秩序提出來的。節奏、對稱、和諧等形式觀念,是希臘美學思想的理論基礎。
⑷ 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出現的時代是什麼時候,答案
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出現的時代是在1750年。
美學的概念是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來的,他認為需要在哲學體系中給藝術一個恰當的位置,於是他建立了一門學科研究感性的認識,並稱其為「Aesthetic」(感性學)。
美學屬哲學下級學科之一,該專業從屬於哲學。要學好美學需要扎實的哲學功底與藝術涵養,它既是一門思辨的學科,又是一門感性的學科。美學與文藝學、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神話學等有著緊密聯系。
(4)西方美學的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世界美學發展可以大致分為四大階段:
一是從4萬年前儀式和藝術出現到公元前4千年埃及文明和蘇美爾文明之前出現的原始時代,這一時期人類關於美的觀念在原始藝術中體現出來;
二是從埃及和蘇美爾文明始的五大文明(埃及、兩河、印度河、中國夏商周、美洲奧爾梅克文明)到公元前700年軸心時代之前的神廟文化時期,這一時期人類關於美的觀念用一種國家型的宗教藝術來表現;
三是從2千年前的軸心時代到17世紀現代性開始的時期,這時各大文化,包括希臘、希伯來、波斯在內的地中海、中國、印度,以及後來的伊斯蘭文化、東正教文化等,實現了哲學突破,用一種理性的思想來看待人和世界,開始了用理論形式來講述美學。
其中,西方文化從柏拉圖追求美的本質始,建立了一種談論美的學科形式。而中國和印度,用的一種與西方文化不同的方式來談論審美現象。
四是從現代性以來至今的400多年歷史,這時,一方面西方文化的美學以自身的邏輯不斷地演化,另方面,非西方文化在西方這一世界主流文化的影響下,學習西方,按照西方的學科方式建立起了自己的美學,構成了西方美學與非西方美學之間的互動。
在這四大階段中,第一和第二階段是潛美學,從學科的角度,可以忽略不計,重要的是第三和第四階段。這兩個階段的美學演進,構成了世界美學的歷史大線和整體風貌。
⑸ 西方美學思想發展的幾個主要階段
從美學思考所依託的知識形態來看,西方美學大體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即:本質論美學、神學美學、認識論美學、語言論美學、文化論美學1、本質論美學是古希臘形成的以美的本質為中心的美學思考傳統。本質(essence)是古希臘思想家提出的一種主體設定,認為事物總存在著它之所以如此的核心原因,這就是本質。它有兩個特徵:一是認定美的本質問題在美學中具有優先地位;二是主張本質問題存在於一切美學問題中,是美學的基礎問題。2、神學美學是盛行於歐洲中世紀的、以基督教神學為主宰美學。它把本質論美學與基督教神學「嫁接」起來,認為世界的美來源於萬能的上帝的創造。神學美學是西方美學被神學主宰的產物。3、認識論美學是歐洲17世紀發生「認識論轉向」以來到19世紀的以理性問題為中心的美學。「認識論轉向」是指17世紀歐洲哲學中出現的以人的理性覺醒取代神學統治的潮流,它不再相信人的知識是來源於上帝,而是來源於人憑借理性對世界的觀察和分析。它又分為幾個流派:經驗主義美學:這是17-18世紀英國的美學學派,認為審美來自人的感性經驗,由此對審美感官、審美感情和審美趣味等作了探討。理性主義美學:這是17-18世紀在歐洲大陸德、法等國盛行的美學流派,認為審美來自人憑借理性而對於直接的感性經驗的整理過程,主張為審美和藝術制定必要的理性秩序和規范。德國古典美學:這是活躍於18-19世紀德國的美學流派科學美學:這是指19世紀後期出現的運用心理學手段研究美學問題的美學新潮,認為科學的實驗方法是研究美學問題的可靠手段,主張「自下而上」地研究審美問題生命美學:主要指19世紀後期興起的從生命角度解釋美和藝術的德國美學流派,生命美學可以視為從感性生命角度挑戰認識論美學原有的理性至上偏向的產物,在伸張被理性壓抑的感性生命方面有一定積極意義。
⑹ 西方藝術發展歷程
西方的藝術是由希臘人帶來並開拓的,中西方由於文化的差異,在藝術的表現上也是各具特色。從繪畫為例,東方是潑墨寫意,強調的是一種意境,而西方具有鮮明的現實感和視覺與知覺的朴實性,強調的是寫實。
西方人最早的美術作品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即距今3萬到1萬多年之間。最傑出的原始繪畫作品,發現於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區的幾十處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國的拉斯科洞窟壁畫和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
古希臘的自由民主創造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築、雕刻和繪畫作品,其中留存於世的不少健美而優雅的雕刻形象,如《擲鐵餅者》、《米洛斯的維納斯》等,尤其具有無窮的魅力。
中世紀是指公元5世紀(以公元476西羅馬帝國崩潰作為標志)到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黎明),標志著西方進入了基督教時代。
14-18世紀是國際哥德風格, 文藝復興,風格主義,巴洛克藝術,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
19世紀是現實主義。
現代藝術是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抽象表現派,抽象藝術,藍騎士,達達主義。
(6)西方美學的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現代西方藝術思潮作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對當代中國美術產生的影響,一方面是西洋諸多畫種的引進,豐富了我國美術創作的載體。
另一方面,西洋畫的引進也打破了中國畫長期以來的封閉、靜止、緩慢變化的格局。中國畫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積淀的一種傳統繪畫形式,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審美要求,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方藝術歷史
⑺ 在西方美學史上,關於"美是什麼"有哪些主張具體內容是什麼分別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之處
古今中外哲人對「美是什麼」的追問和回答可謂是五彩繽紛、光怪陸離,我們不妨就中外美學史做一個簡單的鳥瞰式的回顧:
讓我們先看一下西方哲人的追問和理解:畢達哥拉斯說:「美是和諧」;蘇格拉底說,美即有用; 亞里士多德說,美在「秩序、勻稱、明確」 ;中世紀的神學家們認為,美在「上帝之光」; 布瓦洛認為,美與真、善的相統一; 鮑姆嘉通認為,美在於完善 ;休謨認為,美在於觀賞者的心裡 ;博克認為,美是物體的屬性 ;狄德羅說,美是關系;康德說,美在於自由的鑒賞 ;黑格爾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柏格森說,美是意志的充分客觀化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是生活;克羅齊說,美是成功的表現;立普斯認為,美是移情;布洛認為,美在距離;桑塔耶納說,美是客觀化了的快感;貝爾說,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對美的本質的追問,是對人類審美現象的終極意義的哲學探尋,歷代哲人一直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可惜「美是一項最難以捉摸的特質,它是那樣的微妙,以致看起來好像是在快要抓住它的那一剎那間又給它逃跑了」。(1)
美是什麼?這個問題的正式提出與探討,始於古希臘的大哲學家柏拉圖。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和詭辯派學者希庇阿斯別開生面的對話,提出了「美是什麼」的問題。在對話中,他區分了「美本身」( 即「什麼是美」)和「美的事物」(即「什麼東西是美的」)。一般人(包括希庇阿斯)在回答「什麼是美」的問題時,只是列舉美的事物,如 「美的小姐」、「美的母馬」、「美的豎琴」、「美的湯罐」之類,而沒有涉及「美本身」。他認為,美不是美的事物,不是使事物顯得美的質料或形式,不是某種物質上或精神上的滿足,不是恰當、有用、有益等價值,不是由視覺或聽覺引起的快感,等。但撥亂卻未反正,關於「美本身」並沒有得到滿意的結論,最後他只好宣布:「美是難的」。
柏拉圖所說的「美本身」是在《斐德若篇》中提出的:如果在美自身之外還有美的事物,那麼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別的,就是因為它分有了美本身。(2)「美本身」是使這無數美的事物成為美的事物的根據,是無數美的事物共有的本質。
由此,柏拉圖「美是什麼」的嚴肅提問和「美是難的」的庄嚴回答,開啟了西方美學史對美的本體的探索和美的本質的追問的艱難歷程。可以說,兩千多年來的西方美學史就是不斷重答柏拉圖之問的歷史。
⑻ 為什麼說西方美學起源於古希臘
希臘文化概況和美學思想的萌芽
一 希臘文化的概況
希臘美學思想,就有歷史記載可憑的來說,發源於公元前六世紀,極盛於公元前五世紀到四世紀,即柏拉圖和亞理斯多德的時代,它是和希臘社會經濟基礎和一般文化情況密切聯系著的。
西方古代文化發源於地中海沿岸,特別是地中海東部愛琴海一帶的島嶼以及希臘半島(巴爾干半島)。這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在公元前三千紀到二千紀,發生過民族大遷徙,在希臘南部發展出古典文化的民族大半是由愛琴海各島嶼以及由半島北部移來的。他們帶來了他們原有的奴隸制度,在侵略戰爭和殖民擴張之中又不斷地把戰俘變成奴隸,替他們畜牧耕作和進行其它方式生產。姑舉文化中心的雅典為例來說,在公元前五世紀,它的全部人口約四十萬,其中奴隸就佔二十五萬左右,剩下的十五萬人之中有一部分是自由民,奴隸主只佔少數。
希臘早期的生產主要是農業。由於奴隸主對奴隸的剝削和對自由民的強取豪奪,財產日漸分化,農業的發展日漸趨向土地集中,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土地貴族階級。到了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即我們要研究的美學起源的時代,希臘經濟基礎開始發生激烈的變化。由於戰爭的頻繁(其中最長久的是波斯戰爭,這是由於雅典勢力擴張到小亞細亞,和波斯發生利益沖突所引起的),交通的發達,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在象雅典那樣擁有海港的城邦里,農業經濟日漸轉到工商業經濟。這就帶來階級力量對比的改變:原來經營農業的貴族奴隸主就日趨沒落,新興的工商業奴隸主就日漸上升。這新興階級代表當時進步的力量,與地主貴族階級爭奪政權,這就形成兩大政黨——民主黨與貴族黨。所謂「民主」也只是「有限的民主」,即奴隸主內部的民主。在公元前五世紀左右,這兩黨力量的對比在希臘各城邦之中並不平衡。就兩個最強盛的城邦斯巴達和雅典來說,斯巴達還主要靠農業,所以貴族黨占優勢;雅典主要靠利潤較大的工商業,所以民主黨占優勢。希臘各城邦(一般很小,只有幾萬人口)大半環繞著斯巴達和雅典,形成貴族黨和民主黨兩個對立的陣營,斗爭往往很尖銳,釀成綿延不斷的內部戰爭。希臘文藝家和思想家在政治上也有這兩種不同的傾向,在我們所要研究的美學思想家之中,大半屬於貴族黨,只有德謨克利特可能是例外。
流傳下來的古希臘文化主要是奴隸主的文化。他們靠奴隸勞動,所以有從事文化活動的「自由」。希臘文化起源是很早的。希臘民族在原始公社和氏族社會階段,就已經有一套豐富而完整的神話。這是「已經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它「不只是希臘藝術的武庫,而且是它的土壤」。(1)
這套希臘神話有很大一部分保存在荷馬史詩里。荷馬史詩從公元前九世紀便已在人民中間口頭流傳,到公元前六世紀才寫成定本,荷馬史詩在古代是一般人民的主要教科書,流傳廣,所以影響深。其次,希臘神話也有一部分保存在戲劇里。希臘戲劇,特別是悲劇,在公元前五世紀左右達到了頂峰,代表作家為埃斯庫洛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德斯(三大悲劇家)和亞理斯多芬(喜劇家)。演戲是雅典每年祭神節和文娛節的一個重要項目。看戲就是受教育,它是雅典公民的一種宗教的和政治的任務。所以文藝在希臘人生活里遠比在後來二千多年中都較重要。此外,在公元前五世紀前後,希臘的音樂,建築,繪畫,雕刻等藝術也都很繁榮,特別是雕刻,它發展到歐洲後來一直沒有趕上的高峰。因此,希臘美學理論是有豐富的文藝實踐做基礎的。
美學在西方一開始就是哲學的一個部門。希臘文藝到了公元前五世紀前後在雅典達到了它的黃金時代,即所謂伯里克里斯時代。但是也就在這個時代,希臘文化由傳統思想統治轉變到自由批判,由文藝時代轉變到哲學時代。三大悲劇家中最後的歐里庇德斯就常向哲學家請教,在作品中對現實社會問題進行尖銳的批判,喜劇家亞理斯多芬的作品裡也時常流露自由批判的精神,從此哲學就日漸占上風,一系列的卓越的哲學家,例如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理斯多德,就陸續出現了。由文藝時代轉變到哲學時代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個原因是隨著生產的發展,自然科學的研究便日漸繁榮,這就帶動了哲學的研究。其次是工商業的發展所造成的階級力量對比的變化(民主力量的上升)。新興的工商業奴隸主向地主貴族階級爭奪政權。這種「民主運動」促成了批評辯論的風氣。掌握知識和辯論的本領成為爭奪政權者的必備條件,於是就有詭辯學派應運而起。詭辯學派在當時多半站在民主黨方面,代表學術上進步力量,批判和辯論的風氣是由他們煽起的。希臘思想的對象由自然現象轉變到社會問題,主要也應歸功於他們。第三,由於希臘在貿易和戰爭中和斐尼基,波斯和埃及各民族發生日益頻繁的接觸,外來的文化思想對希臘也起了激發哲學思考的作用。
哲學家們既然要注意到社會問題,就勢必注意到文藝問題。文藝發展本身也要求理論性的概括,就勢必注意到美學問題。希臘美學思想發源於畢達哥拉斯學派,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和蘇格拉底,極盛於柏拉圖和亞理斯多德,現在分述如下。
二 畢達哥拉斯學派
畢達哥拉斯學派盛行於公元前六世紀,他們都是些數學家,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當時希臘哲學的主要對象還是自然現象,畢達哥拉斯學派以及稍後的赫拉克利特都主要是從自然科學觀點去看美學問題的。在自然科學中當時哲學家們有一個普遍的企圖,就是在自然界雜多現象之中,找出統攝一切的原則或原素。畢達哥拉斯學派大半都是數學家,便認為萬物最基本的原素是數,數的原則統治著宇宙中一切現象。這樣把事物的一種屬性(數)加以絕對化,彷彿把它看成一種先於一切而獨立存在的東西,這就是客觀唯心主義的萌芽。這個基本觀點也影響到畢達哥拉斯學派對於美的看法。
他們認為美就是和諧。他們首先從數學和聲學的觀點去研究音樂節奏的和諧,發見聲音的質的差別(如長短,高低,輕重等)都是由發音體方面數量的差別所決定的。例如發音體(如琴弦)長,聲音就長,震動速度快,聲音就高,震動速度慢,聲音就低。因此,音樂的基本原則在數量的關系,音樂節奏的和諧是由高低長短輕重各種不同的音調,按照一定數量上的比例所組成的。這派學者是用數的比例來表示不同音程的創始人,例如第八音程是1:2,第四音程是3:4,第五音程是2:3。
從音樂里數量關系的研究中,畢達哥拉斯學派找到了一個辯證的原則,這個原則由這派門徒波里克勒特在他的《論法規》里這樣加以轉述:
畢達哥拉斯學派說(柏拉圖往往採用這派的話),音樂是對立因素的和諧的統一,把雜多導致統一,把不協調導致協調。
這是希臘辯證思想的最早的萌芽,也是文藝思想中「寓整齊於變化」原則的最早的萌芽。
畢達哥拉斯學派把音樂中和諧的道理推廣到建築,雕刻等其它藝術,探求什麼樣的數量比例才會產生美的效果,得出了一些經驗性的規范。波里克勒特在前已提到的《論法規》里就記載了一些這樣的規范。例如在歐洲有長久影響的「黃金分割」(最美的線形為長與寬成一定比例的長方形)就是這派發見的。他們也有時認為圓球形最美。這種偏重形式的探討是後來美學里形式主義的萌芽。
這派學者還把數與和諧的原則應用於天文學的研究,因而形成所謂「諸天音樂」或「宇宙和諧」的概念,認為天上諸星體在遵照一定軌道運動之中,也產生一種和諧的音樂。蘇聯美學史家阿斯木斯在《古代思想家論藝術》的序論里評論這種概念說,「音樂和諧的概念原只是對一種藝術領域研究的結果,畢達哥拉斯學派把它推廣到全體宇宙中去……因此,連天文學即宇宙學在這派看來,也具有美學的性質」。他們把天體看成圓球形,認為這也是最美的形體。這里可注意的是畢達哥拉斯學派把整個自然界看作美學的對象,並不限於藝術。
畢達哥拉斯學派還注意到藝術對人的影響。他們提出兩個帶有「神秘色彩的看法,一個是「小宇宙」(人)類似「大宇宙」的看法(近似中國道家「小周天」的看法)。他們認為人體就像天體,都由數與和諧的原則統轄著。人有內在的和諧,碰到外在的和諧,「同聲相應」,所以欣然契合。因此,人才能愛美和欣賞藝術。另一個看法是人體的內在和諧可以受到外在的和諧的影響。他們把這個概念應用到醫學上去,得出類似中國醫學里陰陽五行說的結論。不但在身體方面,就是在心理方面,內在和諧也可以受到外在和諧的影響。他們把音樂風格大體分為剛柔兩種,不同的音樂風格可以在聽眾中引起相應的心情而引起性格的變化,例如聽者性格偏柔,剛的樂調可以使他的心情由柔變剛。藝術可以改變人的性情和性格,所以產生教育的作用。
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的客觀唯心主義的和形式主義的美學思想對柏拉圖,普洛丁的新柏拉圖主義以及文藝復興時代專心鑽研形式技巧的藝術家們,都發生過深刻的影響。
三 赫拉克利特
西方早期哲學中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觀點的最大的代表是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0—470左右)。他的重要著作《論自然》現在僅存一些殘篇斷簡,其中直接涉及美學的不多。他受過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影響,但是放棄了這派的唯心的和神秘的色彩。明確地走唯物主義的方向。他在自然的雜多現象里尋求統一原則時,認為希臘人所說的地水風火四大原素之中,火是最基本的。自然事物都是處在由地到水到風到火(上升)和由火到風到水到地(下降)的不斷轉變的過程。這樣他就肯定了世界的物質基礎和轉變發展的辯證過程。
在辯證觀點方面,赫拉克利特也認為「自然趨向差異對立。協調是從差異對立而不是從類似的東西產生的」,「結合體是由完整的與不完整的,相同的和相異的,協調的與不協調的因素所形成的」。這個看法雖近似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但卻比它邁進了一大步。畢達哥拉斯學派側重對立的和諧,赫拉克利特則側重對立的斗爭。他說得很明確:「差異的東西相會合,從不同的因素產生最美的和諧,一切都起於斗爭。」側重和諧就是側重平衡和靜止,側重斗爭就是側重變動和發展,所以畢達哥拉斯學派把數量關系加以絕對化和固定化,而赫拉克利特則強調世界的不斷的變動和更新。他認為一切都在變動中,像流水一樣,前水已不是後水,沒有人能在同一河流里插足兩次。這雖是一個一般哲學的觀點,對於美學卻有重大意義,相信赫拉克利特的看法,美就不能是絕對永恆的東西。赫拉克利特說過,「比起人來,最美的猴子也還是丑的」。這就是美的標准相對性的一句最簡短最形象他的說明。
四 德謨克利特
德謨克利特(公元前460—370左右)是古代唯物思想的重要代表,原子論的創始人。據古代傳記,他寫過《節奏與和諧》,《論音樂》,《論詩的美》,《論繪畫》等一系列的有關美學的著作,可惜已全部失傳。就他的一些斷簡殘篇看,很大部分是談靈感問題的。他認為」荷馬由於生來就得到神的才能,所以創造出豐富多採的偉大的詩篇」;「沒有一種心靈的火焰,沒有一種瘋狂式的靈感,就不能成為大詩人」。這是古代希臘流行的看法,所以在神話中每門藝術都有護神。不過靈感說與德謨克利特的哲學觀點不符合,疑流傳的資料不很可靠。
古代樂論家斐羅迭姆在《論音樂》里引過德謨克利特的一段話,說他認為「音樂是最年輕的藝術」,因為「音樂並不產生於需要,而是產生於正在發展的奢侈」(有譯為「餘力」的)。這里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他開始從社會發展看藝術的起源;其次,他這個看法多少含有近代席勒和斯賓塞的「餘力說」的萌芽,依這種餘力說,人在滿足直接生活需要而有餘力時,才進行自由的藝術活動,創造出多少是超功利的美的作品。
但是德謨克利特的較重要的貢獻在於他的原子論和認識論。根據他的原子論,物體的表面分泌出微細的液粒,通過空氣影響人的感官,才使人得到物體的「意象」。這就是感性認識。感性認識還是朦朧的,要達到正確的認識,卻必須經過理智。在這里,他肯定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原則,也指出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正確關系。這就替美學打下了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基礎。
五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在西方哲學中起過深刻的影響,卻沒有留下一部著作。關於他的美學觀點,主要的文獻是他的門徒克塞納芬的《回憶錄》,他標志著希臘美學思想的一個很大的轉變。前此畢達哥拉斯學派和赫拉克利特等人都主要地從自然科學的觀點去看美學問題,要替美找自然科學的解釋,到了蘇格拉底才主要地從社會科學的觀點去看美學問題,要替美找社會科學的解釋。從《回憶錄》卷三第八章的資料看,他把美和效用聯系起來看,美必定是有用的,衡量美的標准就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從效用出發,蘇格拉底見出美的相對性。所謂「相對」就是依存於效用,是有所對待的,例如「盾從防禦看是美的,矛則從射擊的敏捷和力量看是美的」。從此可見,同一件東西,對這個效用(例如防禦)來說是美的,對另一個效用(例如進攻)來說就不是美的。所以一件東西是美是丑,要看它的效用。效用好壞,又要看用者的立場。因此,美不能說是完全在事物本身,與人無關。阿斯木斯評論到蘇格拉底的這一觀點時,說過一段很精闢的話:
美不是事物的一種絕對屬性,不是只屬於事物,既不依存於它的用途,也不依存於它對其它事物關系的那種屬性。美不能離開目的性,即不能離開事物在顯得有價值時它所處的關系,不能離開事物對實現人願望它要達到的目的的適宜性。就這個意義說,「美」和「善」兩個概念是統一的;也就是從這個意義出發,蘇格拉底始終一貫地闡明了美的相對性。
——《古代思想家論藝術》的序論
此外,蘇格拉底對於藝術創造的看法也很值得注意。他早年繼他的父親操石匠的職業,以石匠的身份學過雕刻,所以對藝術創造活動有親切的體會。他接受了當時普遍流行的「藝術摹仿自然」的信條,但是他反對把「摹仿」了解為「抄襲」。從《回憶錄》卷三第十章所記載的他和當時藝術家的兩次談話看,他主張畫家畫像,雕刻家雕像,都不應只描繪外貌細節,而應「現出生命」,「表現出心靈狀態」,使人看到就覺得「像是活的」;他還說藝術不應奴隸似地臨摹自然,而應在自然形體中選擇出一些要素,去構成一個極美的整體。因此,他認為之術家刻畫出來的人物前以比原來的真人物更美。
六 結束語
在早期希臘,美學是自然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早期思想家們首先關心的是美的客觀現實基礎。畢達哥拉斯學派把美看成在數量比例上所見出的和諧,而和諧則起於對立的統一。從數量比例觀點出發,他們找出了一些美的形式因素,如完整(圓球形最美),比例對稱(「黃金分割」最美),節奏等等。數的概念經過絕對化,美彷彿就只在形式。赫拉克利特對於辯證觀點深入了一步,側重對立的斗爭,因而見出美的發展過程與美的相對性。德謨克利特提出一種唯物主義的原子論和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統一的認識論。
蘇格拉底是早期希臘美學思想轉變的關鍵,他把注意的中心由自然界轉到社會,美學也轉變成為社會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從社會觀點指出美的評價標准在於對於人的效用;根據效用標准,他見出美的相對性。從此美與善就密切聯系在一起,而美學與倫理學和政治學也就密切聯系在一起了。文藝的社會功用問題也從此突出地提到日程上來了。他對於希臘的「藝術摹仿自然」的看法也比過去有深一層的理解,見到了藝術的理想化。
總之,在柏拉圖和亞理斯多德以前已有相當好的基礎。美學的主要問題大體明確了:那就是文藝的現實基礎和文藝的社會功用。柏拉圖和亞理斯多德所要解決的也正是這兩個主要問題。
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一一三頁。
⑼ 《西方美學通識課》:一部詳盡的西方美學理論發展史
每天來,有些老朋友是必然要去拜訪的。這些老朋友里,有一個人 快樂小吧 從來不寫文,他只把每天的畫作傳來。一般三四天完成一幅畫,我就看著他將白色的畫布一點一點塗成一幅漂亮的圖畫。他的畫栩栩如生,那人物的眼睛好像能透過屏幕看到你心裡。還有那些風景,無論是生機勃勃的春季田園,還是凄涼蕭瑟的秋冬曠野,都能讓你覺得身處其中。
我喜歡他的畫作,但評論起來,每次只能籠統地說:漂亮,絕了,好棒啊。至於畫到底漂亮在哪裡,絕在哪裡,棒在哪裡,我是說不出所以然來的。這個時候,我就為自己美學常識的缺乏而感到汗顏。這便是我讀《西方美學通識課》的原因。
這是一本嚴肅的教材,白底黑字、干凈利落的封面上端「新時代領導幹部通識讀物」和下端「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兩行字讓我對書的趣味性不抱幻想,但我對它的權威性毫不懷疑。
這是一部詳盡的美學理論發展史,按照時間順序,詳細地介紹了從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中期形成的早期希臘美學到18世紀80年代俄國開始形成「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概念,這長達兩千多年時間里,每一個美學流派及其誕生的時代背景,代表人物,美學理論和核心觀點,具體體現,理論的進步性和局限性以及巨大影響和歷史意義。
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中期,最初的美學流派畢達哥拉斯學派以人的自然環境和宇宙為主要的研究對象,認為研究發現的弦長比例造成的和諧就是美,而弦上的節奏就是橫貫全部宇宙的和諧的象徵,提出了」數本原說「,用「數的和諧」來解釋宇宙的構成,創立了宇宙美學理論。這是最早的成文的美學理論了。
到公元前5世紀中下葉,蘇格拉底則將研究對象實現了從宇宙到人間的方向轉換。希臘德爾菲神廟的銘文「認識你自己」充分體現了蘇格拉底的人本主義的藝術意識,將美學研究領域拓寬到自我意識研究,認識靈魂,認識理性上來。蘇格拉底在西方美學史上第一次區分美的事物和美本身,並認為,事物的美醜取決於效用和用者的立場,這也隱含了「美是價值」的觀點。
而到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他們的美學既不僅僅局限於宇宙學,又不僅僅局限於人本主義,而是把這兩者結合,把人的生活看作宇宙發展的結果,雖然也屬宇宙學美學,但這個「宇宙」不再是天文學意義上的宇宙,而是社會學意義上的宇宙......
就這樣,我們一頁一頁翻過去,看著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普洛丁,康德,歌德,席勒,黑格爾,叔本華,尼采等人一個個陸續登場,各抒己見,在繼承中發揚新的美學理論,最終形成了成熟的美學學科。
看到這些名字,有沒有覺得奇怪?這些人不是大名鼎鼎的哲學家嗎?怎麼美學理論也有他們光芒四射的貢獻呢?其實從學科發展的歷史來看,美學起源於哲學,是哲學的一部分,到了18世紀80年代,美學才從哲學中獨立出來。
本書的作者凌繼堯是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藝術學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研究方向為藝術學理論學,美學,設計理論。他也是我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的關門弟子。猶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三代師徒一樣,凌繼堯也是站在恩師朱光潛先生的肩膀上出版了《西方美學史》,又應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的要求,以《西方美學史》為基礎撰寫本書,作為新時代領導幹部以及感興趣的各界人士的美學通識讀物。
全書通俗易懂,可讀性強,我這樣一個毫無美學功底的人讀起來也比較輕松。不過說實話,書里知識點太多,看完一遍只能消化一點點,還得時常翻看才能更好掌握。讀完這本書,也不能讓我馬上對簡友的畫作評判一二,但是,對於美到底是什麼還是有個基本的概念了。
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中通過善來定義美,認為「美是由於其自身而為人所嚮往並且值得贊頌的事物,或是善並且因為善而令人愉快的事物」。同時,他又在《形而上學》中定義,「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對稱和確定性,數學正是是明白地提示它們。由於它們是許多東西的原因,所以,很顯然,數學在談論這些東西時,也就是以某種方式談論美的原因。」
而18世紀初,英國經驗主義代表休謨則提出了「美不在物而在心」的美學主張,認為「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屬性,它只存在於觀賞者的心裡。每一個人心見出一種不同的美。」也就是說,你覺得美就是美。
這兩種觀點,都不乏唯心主義色彩。而19世紀俄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系》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定義,「任何事物,凡是我們在那裡面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這則定義不再認為宇宙是最高的美,而是認為「人是最高級的生物,人的個性是世界中最高的美」 。這是唯物主義的美學觀點了。
那麼到底什麼是美呢?我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朱光潛談美》一書中說,「什麼叫做美,美不僅在物,亦不僅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繫上面;但這種關系並不如 康德 和一般人所想像的,在物為刺激,在心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來表現情趣。」「世間並沒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經過心靈的創造。」
這個觀點就是比較中肯全面的定義了。
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前路漫漫呀。《西方美學通識課》算是邁出了第一步吧,還是有所收獲。
⑽ 美學誕生於哪一年
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則是一直到18世紀才誕生的。1 750年德國美學家鮑姆嘉通出版了《美學》一書,標志著美學的誕生。鮑姆嘉通創立的「美學」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1、感性認識是哲學不可忽視的一個人類知識領域。理性認識以概念的方式存在,是邏輯學的對象;感性認識的主體是「感覺」,是感覺的科學或美學研究的對象。2、審美活動(詩)作為感性認識,是一種混亂而明晰的認識。混亂是因為審美活動是感覺和情感的活動,是非概念的、非邏輯的;明晰則是因為審美活動把握和呈現了感性形象的生動性和豐富性,是清晰可感的。3、美學是用美的方式思維的藝術,是美的藝術的理論。鮑姆嘉通在此規定了美學的研究對象,認為美學是專門研究感性認識的,是「感覺的科學」,並且明確地把審美活動歸結為感性認識,認為應該有一門專門的學科來研究感性的審美,應建立專門的「感性學」,這就確立了作為感性認識的「美學」以自身獨特的方式存在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