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教學中歷史核心素養
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具有歷史學科特徵不可或缺的、相對穩定的最必要及最關鍵的共同素養,其主要包括時空觀點、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歷史理解和歷史價值五大方面。
1.時空觀點
歷史的時空觀點是指將所理解的歷史事實放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觀察、分析的概念[1] 。掌握「時空」概念是學生學好歷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養學生思維水平的基本途徑。
2.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既是歷史學習與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釋歷史和評判歷史的重要水平體現。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和發展學生使用史料實行實證的水平,教會學生如何搜集、辨別和使用各種歷史資料;教會學生使用相關史料形成新的問題視野,構建屬於自己的歷史敘述,從而培養學生「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證據意識。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實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水平。培養和發展學生對歷史的解釋水平,就是要協助學生養成在歷史情境和當代背景下,思考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重要性,以客觀的態度評判人類社會和現實問題,進一步揭示歷史解釋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培養學生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理解的水平。
歷史理解,是指從歷史的實際角度盡可能客觀、實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 。教師要培養學生一種「了解之同情」的態度,一種博大的襟懷和一種豐富的想像力,以此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理解和感悟歷史上發生的各類事情,在理解歷史中構建自己的歷史敘述,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形成准確的歷史觀點。
5.歷史價值觀
歷史價值觀是對歷史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人文研究的真、善、美的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培養學生的歷史價值觀,就是要協助學生養成求真求實的意識和精神;從歷史發展進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財富,養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形成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念;使學生形成准確的國際理解意識,尊重和包容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形成面向世界的開放心態和胸懷。
2. 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
一、初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必要性
1.這是歷史學科的要求
為什麼要學習歷史?為了以史為鏡,現實是歷史的延續,了解歷史是為了現在和將來的更好發展,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歷史意識,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如何「以史鑒今」,這都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問題意識,在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的思考過程中將「死」歷史學活。
2.這是培養學生求真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途徑
古往今來,所有發明創造都是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出現的,只有發現問題後才能有創新方向。教學的過程是學生不斷接觸新知識的認知過程,當學生現有知識儲備與新知識無法銜接的時候,必然就會產生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求真精神和創新能力。
3.這是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法寶
初中歷史教師要全面地認識和處理好歷史學科三維目標的地位與關系,著眼於學生素質的提高。歷史知識是基礎,學習歷史絕不能僅僅停留在記住一些年代、人名、地名和事件上,「歷史教學並不是單純地傳遞歷史知識而已,同時透過教學活動,對歷史因果的分析、歷史人物的介紹和評價,以培養學生分析、批判的能力,獲得正確的歷史觀念,從而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產生所謂『歷史意識』。」
3. 高中生應養成怎樣的歷史意識
歷史是一門嚴謹的人文學科,是對過去發生的歷史事實的再現和還原。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立足真實」、「追求真知」、「體驗真誠」,走進求真的教學,盡可能的還原歷史,現在歷史。培養學生「重證據的歷史意識」,即讓學生樹立「憑證據說話」的理念,這對提高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形成嚴謹的思辨意識和思維品質、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至關重要。首先,教師本身要有重視證據的歷史意識。中學歷史教學主要是藉助於史料、教師的語言間接地表達歷史,幫助學生獲取歷史知識乃至歷史智慧。這就是要求我們歷史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重視歷史敘述和評價的證據意識,將憑證據說話貫穿於敘述歷史事件、分析歷史現象、品評歷史人物等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其次,合理選用歷史圖片、影視資料、史料文獻等資源,培養學生「重證據的歷史意識」。例如,在學習《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一課時,我就依靠大量真實的歷史照片和糧票布票等實物,讓學生結合自己現在的生活,感受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 又如,在學習《香港和澳門的回歸》時,在分析港澳是如何離開祖國懷抱這個問題中,我就引導學生觀看相關的文獻紀錄片,讓學生找出反映或印證教材中該知識要點的時間、事件、情節等。這樣做不但能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而也培養了學生重證據的歷史意識。最後,撰寫歷史小論文,教導學生要言之有據。例如,在學習完《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後,對於拿破崙這個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對他的評價,我就讓學生以《我心中的拿破崙》為題,寫一篇小的歷史論文,但同時我會告訴學生,你要有證據證明為什麼你心中的拿破崙是這樣的。這樣,也有利於學生重證據的歷史意識的慢慢形成。
4. 怎樣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1、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
有些同學歷史沒學好主要是因為對歷史沒有興趣,誤認為學歷史就得死記硬背,就得大量地背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等。其實這是誤解,歷史中的重要人物、地點、時間等當然要背了,但要看怎麼背,有的人理解地去背,有的人死記硬背,背的效果截然相反。
對學習歷史有興趣的人就會主動地去背,理解著去背,就能把握歷史學習的要求。在我們生活中,人們談論的許多事情經常和歷史有關,可能是古代,也可能是近代史或現代史,只要我們留心把它和書本的東西結合起來,就能對學習歷史產生興趣。
2、學會把握歷史課的主要內容
歷史的學習是有規律的,每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都有其發生的地點、時間、人物、情節和作用。掌握了這些基本點就掌握了一個歷史事件的主要內容,也就掌握了事件的來龍去脈。
3、建立歷史知識的網路體系
同學們學歷史是一課一課地學的,學的往往是一些單獨的歷史事件,學完一個單元或一本教材之後,它就是一段很完整的歷史,這時就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去進行歸納整理,形成歷史知識的網路體系,以便逐步達到歷史知識的融會貫通,這不僅對加強記憶很重要,對加強理解也是很重要的。
4、學會歷史的分析方法
大家學習歷史,目的不僅是掌握歷史知識、開闊視野,而且要學會歷史的分析方法,這樣就能系統地從歷史事件觸發,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能從錯綜復雜的歷史變化中看到歷史發展的規律,看到歷史發展的必要性。
5、歷史知識要經常運用
社會在發展,歷史在前進,大家已經處於21世紀初期,歷史不會重演,但是,歷史發展中也會出現很多相似的事件,在大家的生活中總會聽到這樣或那樣的社會發展的信息。
要用已有的歷史知識去分析、評價這些新的歷史時間,做到學以致用,這樣不僅會強化自己的基礎知識,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會不斷提高自己學習歷史的興趣。
5. 如何培養學生重證據的歷史意識
正確利用課本中的史料。比如在講到「第10課 經濟重心的南移」這一課中:為什麼說,我國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於南宋?我們便可以利用課本上南宋時的兩則材料「蘇湖熟,天下足」,「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得出這一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已超過北方,成為我國經濟的重心。
6. 怎樣培養證據意識
「科學課要體現科學的本質」這一主題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對於科學本質的界定,眾說風雲,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也各領風騷!但一致認同的是:「科學是一種實證系統。」 對於科學教師而言,不懂得科學的本質是「嚴謹和證據」,不懂得科學課的核心目標是「引領學生懂得什麼是證據、怎樣獲得可靠的證據去解釋世界」,就不可能在課堂上引領孩子們真的學科學、學真的科學,也絕對不可能真正上好科學課。可證據意識在很多老師和學生的腦海里還是很模糊,甚至被忽視了。 1 數據是科學探究過程中最真實的記錄,是學生探究情況的真實反饋,是學生通過觀察、測量、調查、訪問、記錄等等方式獲得的,是學生探究科學的依據,是學生用以認識和解釋已有知識經驗和客觀世界的依據。因此,它對研究的嚴密性、客觀性、真實性都有極高的要求。可是教學的過程中卻往往被忽略了,諸如課後扔在桌子上的一張張沒有交流、沒有仔細洞察過的記錄單處處可見,實驗記錄單中存在的漏洞更多,而這些卻往往被忽視了! 在聽一位老師執教《磁鐵的磁性》一課,至今讓我記憶猶新:這是一節研究磁鐵各部分磁性強弱的課,在條形磁鐵上取等距離的五個點EDCBA,在各點上首尾相連掛回形針,並根據回形針的數量來判斷磁鐵各點磁性的強弱,教 2 師根據學生的反饋記錄如下: 用條形磁鐵的不同位置吸引回形針,觀察磁鐵不同位置上磁性有什麼區別? EDCBA 吸引曲別針的數量 第一組 6 4 0 4 7 第二組 8 3 0 2 6 第三組 5 6 0 5 5 第四組 5 4 0 5 6 第五組 5 4 0 5 6 第六組 6 3 0 4 6 教師與學生從這些數據中馬上就得出了「條形磁鐵兩端的磁性最強,中間磁性最弱。」的結論!是否真的如此?我們仔細看看這些數據: 「 5 6 0 5 5 」 「 3 3 0 3 3 」 這些數據能得出「磁鐵兩端磁性最強」這樣的結論嗎?這樣的結論是否太輕率!再看學生在《給小車安個螺旋槳》一課中,探究橡筋絞緊的圈數與小車運動時記錄如下: 橡筋絞緊的圈數 小車行使的距離 25圈 16厘米 30圈 15厘米 40圈 20厘米 43圈 20厘米 我們的發現: 橡筋絞緊的圈數越多,小車運動的就越快。 仔細看看這些數據,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嗎?教師在課堂上往往只要是出現了對的結論,馬上給予肯定,急著下了結論,心裡想:這節課的任務總算是完成了!而不考慮學生得出這一結論的依據是什麼?科學難道就是這么隨意嗎?千萬不要忽視了這些細節,對於探究而言,真實是最重要的!科學追求「求真」! 3 2 與其他學科相比,科學課更為關注它語言的科學性,而語言的科學性也是一個科學教師科學素養的體現。可是在科學課堂中,隨意的語言卻比比皆是、處處可見: 也許是教師的科學警惕性不高,也許是在很多教師潛意識中語言的科學性把握不夠,因此語言中就存在很多漏洞。如在《螞蟻》一課中,學生觀察螞蟻尋找食物後匯報: 生:「螞蟻愛吃麵包。」 生:「螞蟻非常喜歡吃死蒼蠅。」 生:「螞蟻也非常喜歡吃餅干。」 師:「是的,你們觀察地很仔細,像麵包、死蒼蠅、餅干這些都是螞蟻非常愛吃的食物。」 螞蟻會吃麵包、死蒼蠅、餅干這沒錯,但一定就是「愛」「非常喜歡」「非常愛吃」嗎?這些是帶有感情色彩的描述,而不是科學的觀察描述。 再如《我的手》學生在觀察並拓印了自己的指紋,和同學交流後匯報: 生:「我的指紋不一樣。」 生:「我的指紋和別人的不一樣。」 師:「對,所有人的指紋都不一樣。」 「所有人的指紋都不一樣。」這句話沒錯,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發現一模一樣的指紋。可是在這節課中,僅僅就班裡甚至只是小組這幾個人的觀察,就能得出這么肯定的結論嗎?是否會犯「以偏概全」的邏輯性錯誤呢?我們在課堂中是否可以用「也許」「可能」這些詞來描述呢?不要把話講絕了。 學生的隨意性語言就更多了,從交流到記錄到匯報到小結,問題語言、不科學的語言隨處可見!如《螞蟻》一課中的「愛」「非常喜歡」「非常喜歡吃」。 再如《健康需要新鮮空氣》中證明吸進和呼出氣體有什麼不同的實驗:「用 4 瓶子收集吸進和呼出的空氣,將燃著的火柴伸進瓶中,有什麼現象?記錄下來。」 學生記錄如下: 氣體類別 實驗現象 吸入的空氣 火柴沒滅 呼出的空氣 火柴滅了 實驗說明: 吸進的是氧氣,呼出的二氧化碳。 在這記錄中,「火柴沒滅」難道是永遠都不滅?「火柴滅了」是馬上滅了?還是過一會在滅?是一到瓶口就滅?還是伸到瓶子裡面再滅掉?火苗滅了,火星還有嗎?火星滅了以後還有什麼發現?難道這就能證明吸進的全是氧氣呼出的全是二氧化碳?……這樣的觀察記錄姑且不說他觀察的不夠仔細,不夠全面,單是他在記錄單所寫的內容就存在太多的不科學性了! 3 真理來源於實踐,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為了尋找科學的真諦,我們必須採取嚴謹的態度。可在事實的觀察、紀錄、取證的過程中,卻存在很多脫離實際的、胡捻亂造現象,盡管人人都知道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可在探究過程中卻依然存在許多偽科學。請看下面這則筆者從網上看到的一則《養蠶》記錄: 「蠶蛾卵就會自動孵出如小螞蟻般的小蠶,每天喂以新鮮的桑葉,半個月左右就會脫一次皮,每脫一次皮蠶就長大一次,經幾次脫皮後,它的身體便會通體透明,這時它不再吃食,就要開始做繭了,一般做完需要半個月左右…… 一隻蠶蛾能產一百多個卵。」這則記錄里漏洞百出:蠶寶寶在適溫條件下,一般1齡3-4天,2齡3天左右,3齡3-4天,4齡4-5天,5齡8-9天,全齡經過25天左右。根本不是半個月左右脫一次皮,而蠶寶寶在休眠的時候是不吃桑葉的。幼蟲到5齡末期,逐漸老熟,吐絲結繭,約2-3天吐絲完畢在繭內化成蛹,約十天後,羽化成為蠶蛾,雌蛾約花一個晚上可產下約500個卵。 由此可見這根本就是一份脫離了真實的、偽編的記錄,連第一手資料都有了這么多是水分,何況是由此而得出的科學結論呢? 而且在探究活動中還有很多 5 被掩蓋了的真實情況。上述《磁鐵的磁性》一課中,當時我剛好坐在第六組的旁邊,我們來看第六組的實驗情況: 真實的實驗數據 3 3 0 4 3 匯報的實驗數據 6 3 0 4 6 我問為什麼沒有如實回答?一個學生說「其他組在我前面匯報,都是兩邊的多,我們肯定是錯的!」另一些同學紅著臉不說話!人雲亦雲,從眾心理!!我再問「在實驗過程中,實驗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他們的頭更低了!他們的記錄是實驗的真實反饋,可他們卻沒有如實面對,而執教老師當時也沒發現這一問題。 張紅霞老師認為科學教育特有的內容是「讓孩子們學習科學對事實的尊重、科學對觀察的依賴、科學對結論的謹慎、科學對錯誤的勇於修正等」。因此,關注考察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是多麼的重要! 上述的一些現象,都在呼籲我們實證意識的培養已是迫在眉睫,呼籲我們讓科學課真正體現科學的本質,關注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實證意識!那麼,在科學教學中,可以在哪些方面落實培養呢? 每門學科都有獨特的思維方法,那麼科學學科的獨特思維方法是什麼呢?喻泊軍老師提到科學的結論是符合邏輯的,我們可以通過推理的方法得出結論。即科學的邏輯思維。科學是為了認識和解釋已有的客觀世界,而且解釋必須是基於通過觀察和實驗獲得的客觀事實。科學的結論是理性的,應該建立在證據的基礎之上,而觀察、實驗、測量、調查、統計等方法收集到的資料是第一證據,對第一證據判斷、整理是審視資料真實、可靠的關鍵,因此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極為重要。如《磁鐵的磁性》一課,就應該對相關的數據進行多方面分析,多角度思考,增強結論得出的可靠性。 培養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可以從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入手,關注學生分析與綜合、演繹與歸納、觀察、測量、調查、統計等等能力的培養,建 6 立辯證的思維觀點,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多給學生磨練的機會,發展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 一切從實際出發,事實就是,尊重科學的事實。科學結論的得出不僅僅需要邏輯推理,而要用實驗來證明,就是所謂的實證。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G�6�1薩頓在《美國網路全書》中把科學理解為:「科學為系統化的實證知識」。 我國學者郭湛在《中國大網路全書�6�1哲學》中認為:「科學是以范疇、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多種現象的本質和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因此,科學是一種實證的系統。既然科學是實證的,它就可以通過證實的、證偽的方法來得出結果,而且可以重復多次,是可檢驗的。任何結論都得有證據,不能憑空猜測!可是要有去實證的行為,首先得要有實證的意識和動力。因此,我們要提高學生的實證意識。從現在開始,對學生進行實證意識的訓練,那麼學生的科學素養將會不斷提高。 在素質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離不開對學生質疑精神的培養因為創新的實質就是一個由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 所以我們一定要注重實證,質疑等精神的培養。在教學中,如果能營造出質疑的氛圍,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機會,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在探究活動中放開自己的思維,在探索活動中打開自己的視野。培養學生質疑精神,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沒有對「地心說」的懷疑,就沒有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沒有對「上帝造人說」的懷疑,就沒有達爾文的進化論;沒有對牛頓「經典力學」的懷疑,就沒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牛頓發現萬有引力也是來自他的「為什麼蘋果不往天空飛,而要掉到地上?」。質疑需要思考,質疑需要勇氣!矛盾促進社會發展,質疑推動科學求真!科學需要質疑精神。 總之,科學應該是「求真的一個過程!」要體現科學課程宗旨,要實現培養 7 學生科學素養的目標,我們必須正視現狀,在學生的實證意識和實證能力上下工夫。培養的途徑和方法有很多,需要我們共同努力、探索、提高!科學可以爭論,也可以存疑,但決不能養成偽科學的習慣。讓我們為真正提高學生與自己的科學素養而不懈追求吧!
7. 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綜合能力
高中歷史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建立起對歷史發展的整體認識體系,通過史料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科學地引導學生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如重要的歷史人物、事件等,並在此基礎上堅持以學科主幹知識為載體、以能力立意為指導,通過課堂教學和章節訓練,使學生掌握重大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比較鑒別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揭示歷史發展規律及其相互聯系。判別歷史的主幹知識,就是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以現代意識和歷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為指導,緊密結合社會發展的現實和《高中歷史教學大綱》及考綱,精心研究歷史發展的主幹知識,突出重點,然後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歷史主幹知識的概念內涵,把握重要史實。這樣學生才能對中學歷史有一個大體認識,基礎知識才能在「教與學」、「練與評」的過程中較好地落到實處。
學生的歷史素養,重要的就是歷史的思維能力。即讓學生正確地評價歷史事件,弄清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解釋歷史發展的重要現象,並根據歷史對當時社會的影響提高自己正確認識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認真地分析學生的知識現狀和能力水平,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讓學生參與課堂的教與學,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能力。同時還要求教師善於研究教材、考綱;善於研究每一個學生的知識結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使學生正確地理解、分析重要的歷史事件、解決歷史問題。
一般來講,學生必須具備以下歷史素養能力:按時間順序進行思維的能力;歷史的領悟能力;歷史的分析和闡釋的能力;歷史的研究能力;歷史問題的分析和做出決定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很好地實現中學歷史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
在實際教學中,經常發現學生缺乏基本的「歷史時間觀」,不能按時間順序思維。這樣學生在實際處理歷史問題的時候,是不可能准確分析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和解釋歷史的因果關系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強調「歷史的時間觀」。「時間觀」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出發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教與練,讓學生動手、動腦,通過點點滴滴的訓練提高能力。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生的閱讀能力存在不足,解答「歷史材料題」時困難重重。因此,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那麼,如何正確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學生閱讀歷史事件的能力,就是對歷史事件的認知、領悟能力,就是通過對所給的歷史文獻進行整理、歸納、分析的能力。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的想像力、觀察力得以開發,使他們通過閱讀,注意到歷史敘述中所顯示的人物動機和意圖,領悟歷史的敘述中的現象和本質。在閱讀歷史文獻時,特別要求學生避免用現今的觀點和價值標准判斷衡量歷史,而是要歷史地考慮事件的前後聯系和具體情況。
要促進學生對歷史的領悟,必須讓學生學會利用歷史地圖、照片和各種圖像資料,並進行分類、解說。在這種對歷史的感性認識中,確定歷史文獻或敘述的作者和來源、比較和對比不同的思想、價值觀及人物、行為和制度、區分歷史的事實與歷史的解釋、注意到各種各樣的觀點。並通過這種形象的認識,分析簡單和復雜的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比較相關歷史事件,從而一步步地培養學生的閱讀水平。
對歷史進行直接的探究,最能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提高。探究歷史往往是在運用各種史料和接觸相反的看法時發生的。進行歷史探究最直接的方式是:鼓勵學生分析各種史料,讓學生思考這些材料是什麼人、什麼時間、為什麼和怎樣做出的,其證據的可靠性、權威性和可信性如何?從中反映出作者什麼樣的觀點、利益和背景?這些材料是對事件加以敘述的全部依據嗎?作者依據這些材料能做出什麼樣的解釋?從而使學生在歷史知識的學習中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評價歷史,最終提高歷史的闡釋能力。
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是提高學生歷史素養的又一種最佳手段。因為學生要解決問題,就必須正視歷史的時代問題,對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思想等聯系進行分析、思考,並加以比較,這些活動都會使學生更深入地參與歷史教學。例如: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為什麼最早興起於東南沿海?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就必須聯系中國古代明清的經濟、東南沿海的地理位置、近代這里的社會、經濟狀況及其變化等知識進行思考。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在歷史問題的分析中提高自己認識、評判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歷史學習不僅要了解過去,還要認識現實,所以採取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參與對歷史和現實問題的解決,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培養現代中學生的人文素養,為我們的社會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
面對當今社會的發展和中學歷史教學、高考的實際,歷史教師任重而道遠。但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能因這個目標實現的艱難而失去自信。因為不是因為有些事情難以做到,我們才失去自信,而是因為我們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認為難以做到。
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任務艱巨,我們必須努力工作,絕不辜負時代的重託,學習歷史,服務當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8. 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
其實作為一個也是學生時代過來的人,對於枯燥的歷史來說,要想喜歡它並且建立歷史意識是比較難的。個人認為,首先要讓學生有興趣去了解歷史,比如說,講解歷史的時候,不要按照文字照本宣科,盡可能用講故事的方式,可能學生會比較好接受,當時也是有這樣一個老師,慢慢的就喜歡歷史了。第二點,當有興趣去學習的時候,就是讓他能理解到歷史的重要性,比如有一些歷史在現在的生活中也有比較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單單只是一種知識,而是很好用的方法和技能,這樣可能對於學生培養意識會比較有用的。個人能想到的就這么多了,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9. 如何培養學生的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
歷史知識一項很重要的特點是其研究對象早以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現,所以難以被直接觀察;建立歷史知識所需要的證據都是間接來自於過去所遺留下來的史料。歷史是從史料所提供的證據中,構建關於過去人事的論述。因而要真正的學習了解歷史,就必須積極正確的運用歷史史料。
史料,是反映歷史本體的內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觀性,它是進行歷史理論思維的基本素材和對象,離開了這些基本的歷史材料,歷史理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歷史理論教學也只能是空談,學生以此得來的理論只能是僵死的教條。由於不知道所接受的歷史知識是怎樣得來的,學生只能把它當作一系列難以捉摸的論斷,對這些論斷的學習僅僅是記憶而已。死記硬背的歷史知識只能被用來應付考試,不能被實際應用,因而也是沒有意義的。
史料的運用,即是確立史料與歷史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去認識各種歷史材料如何被運用於過去的重建。因而,由於史料只是一種間接性的媒介,運用史料以重建過去的問題也較為復雜,因此學校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求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培養學生自己運用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因為唯有透過運用史料的實際經驗,學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歷史知識的方式。高一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史料,內容豐富,針對性強,重點突出,閱讀障礙小,是逐步培養學生運用史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最佳素材。怎樣才能培養學生辨析史料的能力呢?本文結合課堂教學實踐談點粗淺的看法。
一、運用史料,培養興趣以趣引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雲:知之者不如好知蕭何,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好奇心和求知慾,從而樹立信心,消除學習上的心理障礙。教師在教學過程如能重視運用史料,創設歷史情景,必將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勵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精神,由此產生積極思維的氣氛。
如講授《為鞏固新中國而斗爭》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一目時,先介紹朝鮮戰爭爆發的背景,它已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中國政府審時度勢,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志願軍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捨生忘死,英勇作戰,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志願軍英雄功臣,被作家魏巍稱為最可愛的人,並成為志願軍的代名詞,沿用至今。經過這樣的講授後,學生對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的原因及抗美援朝的簡單經過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抗美援朝的經過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顯然這一教學目標還沒有完成。
對於這一教學內容,我通過幻燈片放映介紹黃繼光、邱少雲英雄事跡的史料和圖片,讓學生了解黃繼光七處負傷,他從傷痛中醒來,看到敵人的機槍還在吐著火舌。他用最後的力氣,撲向暗堡,用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邱少雲一團烈焰在他身邊燃燒起來,在邱少雲的身後就是條水溝,他只要在泥水裡打幾個滾,就可以把火撲滅。但是,為了保證戰斗的勝利和戰友的安全,邱少雲嚴守潛伏的紀律,咬緊牙關,一動不動,直至壯烈犧牲。這樣學生就能夠職直觀地感受英雄們崇高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頑強意志,然後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麼我們把志願軍戰士稱為『最可愛的人』?通過討論,使學生產生共鳴,從而使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這樣,使學生既有感性認識又有理性認識的升華;既生動有趣又不乏思維深刻性。
二、運用史料,動腦動口動手,培養能力
世界著名的未來學家托夫勒說:未來的文盲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教學上,培養學生對材料的興趣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要在此基礎上教會學生學會動腦動口動手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達到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動腦,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動口,培養學生的讀說能力;動手,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簡而言之,就是要求學生學會材料處理、歷史闡述和文字表達能力。所以,在史料教學和訓練中,除了培養學生的興趣外,還必須把學生的思維激活,把興趣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授之而漁;並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一吧掌握材料解析題的鑰匙,從而達到能力培養和提高的目的。
目前,中學生對漫畫作品興趣濃厚,我抓住這一契機,激發學生對漫畫等史料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培養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新教材下冊《20年代的國際關系》一節中有一幅一戰後德國、英法和美國之間的經濟關系的漫畫。針對漫畫,結合所學過的知識,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①圖中顯示英、法、德和美國之間的經濟關系分別是怎樣?②說明了怎樣的歷史事件?圖中所指的核心問題最後的結果是怎樣的?首先指導學生閱讀理解材料,找准材料(漫畫)的關鍵詞。如時間關鍵詞:戰爭時、戰後,空間關鍵詞: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歷史名詞:貸款、償還、賠款,以及圖中箭頭所示方向。接著審題,有幾問,問什麼,每一小題又有幾個小問。其次,結合所學知識,將史料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對史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簡單而言,就是知識回位。通過對一戰結果、一戰對四國產生影響的分析、思考,歸納出漫畫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就是美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是最大的債權國。最後,構思作答,進行史論結合的口頭或文字評述。通過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但鍛煉了學生動腦的能力,而且鍛煉了學生動口、動手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根據近年高考材料題出現的新趨勢,能力要求的力度加大,不但要求表述成文,而且限定字數,對歷史闡釋和文字表達能力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了。所以,單純依靠動腦、動口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求學生表述成文,動手操作。這樣才能避免學生題意理解了,但要表述成文卻詞不達意,概念不清,邏輯性不強。為此,基礎年級就應該規范教學要求,表述時要思路清晰、文字通順、語句流暢,並加強訓練的力度。不但要動腦學習思維,而且還要動口動手掌握實際操作能力,從而達到興趣與能力培養的有機結合,進而為高二、高三進一步的能力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史料教學中應遵循的原則和方法
在漫長的歲月里,歷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棟,有各種典籍、圖表、筆記、碑文、民謠等等,它是人民了解和認識歷史的重要來源。因此,史料是歷史教學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在運用史料進行教學時,一方面要激發學生對史料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辨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還應遵循以下的原則和方法。
1、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新教材引用的史料很多,一般地可分為文字史料和圖片史料兩大類。教師對史料的運用一要有所選擇,二要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所選史料或所提問題必須符合客觀的認知規律,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無論是一段式還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設計的問題應該有一定的啟發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無論是一題多問還是幾題幾問,問題之間要相互聯系,又彼此區別,角度應有所不同,層次有深有淺,形成立體結構。
2、適當補充,加深理解。在教學上,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是說,就只能完全局限於課本的史料。教師應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並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適當補充相關史料和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從而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精心設問,培養能力。在運用史料進行教學時,教師必須精心設問,進行學法指導;學生必須動腦動口動手,學會方法,從而達到能力培養的目的。設問時,要有適當難度,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問題要有啟發性,或促進知識遷移,或促使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切忌問題太難,當然也不能過於簡單,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沒有興趣
四、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做題能力
1、認真閱讀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要完整准確地把握題意,首先要將史料的意思弄明白。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現代文的閱讀能力,但關鍵是要認真,要有耐心。認真閱讀史料,除了閱讀正文以外,還要注意閱讀史料的按語和章節附註。這些要素提示我們把這段史料還原到相應的歷史環境下,有助於我們聯想到相關的歷史知識,正確答題。
2、仔細審題
如果說認真閱讀史料是准確答題的基礎,那麼仔細審題則是關鍵。不少同學不會審題,特別是考試時遇到一些材料長,信息密度大,文字又比較艱深的史料題。一看材料,心裡發慌,手腳自然就亂了。還沒答題,心裡就打了敗仗。於是,匆忙地將材料和題目看一下,還沒理解清題意,就草率答題。其結果,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殊不知,審明題意是正確答題的前提。只有仔細審題,正確理解題意,才能准確答題。
3、准確表述
理解史料原意後,就要根據題目的要求有針對性的回答,千萬不能丟、漏要點。這一步的關鍵是靠船下篙,扣緊問題回答。對史料里的有效信息要進行整合、概括。表述時要做到語言准確、邏輯嚴謹、層次分明。綜上所述,培養學生運用史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應該從高一年級開始,立足於課本,以興趣引路,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能力,把選取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並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和一定的方法,決不能一蹴而就
10. 在歷史教學中是怎樣培養學生的求真意識和證據意識
看這篇論文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大力推進,提出要培養學生重視證據的歷史意識,要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用歷史材料解釋歷史。這就要求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的能力,以嚴謹、批判的態度對待歷史,堅持實事求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就如何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進行闡述和說明。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證據意識;培養策略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中學生證據意識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所學歷史事件或者人物產生探究思維,善於去探究證明事物的真實性,辨別所需要史料的真偽,理解以歷史材料為依據解釋歷史的重要意義。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
一、歷史證據意識的概述 從歷史學的角度看,「歷史證據」既屬於史料又區別於史料,它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是指能夠對某個歷史問題有論證價值的歷史材料,是一部分史料,而不是該課題所研究的全部史料,它能夠使歷史事件清晰,證明歷史事件的真實性。而歷史證據意識則是指人的頭腦對於能夠證明某個歷史事件真實性的有關事實或者材料的一種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
二、培養中學生歷史證據意識的意義 1.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是歷史學科的要求
歷史的本質屬性是「真」,因此歷史知識是否真實可靠,就要看考查它的證據是否可靠充分,作為中學生,要勇於追求堅實可信的史料證據,對歷史資料進行搜集、整理、辨別真偽,最終獲得能夠證明歷史真實性的史料,切不可盲目地記憶歷史結論,要有依據地還原歷史的真實性。
2.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是課程理念和目標的要求
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教育部明確提出中學生歷史課程標准由課程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兩部分組成,這兩部分都體現出證據意識的重要性。中學生的歷史教學要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尊重歷史事實,客觀、理性地評價歷史,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倡導教師改變教學方式,更加註重對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 3.培養學生證據意識是素質教育的要求 我國一直強調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提高科學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而樹立學生重證據的意識,就是鍛煉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嚴謹求學的態度,重視科學文化的基本素質教育。學生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認識和了解歷史發展進程,更好地認識當代社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社會作出貢獻,實現自身的價值。
三、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證據意識的策略
1.教師要提高重證據的歷史意識,積極創新教學方法 中學生的歷史教學主要通過老師把教材上的知識講述給學生,幫助學生獲取歷史知識,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上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有重證據的意識,要讓學生明白,歷史是發展的、前進的,是過去了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它不能重演,要靠證據來證明,比如在講原始周口店人時,要告訴學生化石是其主要證據,通過考古工作者發現化石來判斷原始人居住的部落以及當時人類的生存環境。 教師要改變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應選擇「探究式」的教學方式,向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主動探討,積極思考,並保持開放自主,教師可以把教學內容延伸,從教材到史料,如在講授《西安事變》時,教師通過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使學生直接接觸承載歷史信息的史料,把《中央日報》《解放日報》和《大公報》等不同媒體關於《西安事變》的報道進行研讀,進行對比,找出問題,並結合報紙的辦報背景,讓學生形成多角度考慮問題的方式,在閱讀史料的同時也要關注史料的背景,從而做出客觀的判斷。
另外,也可以組織學生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下進行歷史話劇的表演,使歷史事件反映到現實生活中,供學生體會和思考,如,在講甲午中日戰爭的時候,就簽訂條約一事,可以編製成歷史劇,分配角色如李鴻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等進行排練,搜集資料進行編寫,在真實的歷史情境下,加深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切實地感受歷史人物內心的獨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歷史博物館或者歷史遺址進行考察,搜集故事傳說,補充教材內容,鍛煉學生的考察能力。
2.選用合適的教材和影視資源 當前歷史教材有很多版本,因此選擇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一般情況下,圖片和材料都是從具有可信度高的史料中篩選而來的,並且符合當時的學習階段,框架清晰,歷史時間順序安排合理,方便學生理解和掌握;另外還可以選擇一些歷史題材的影視資料,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給學生帶來直觀的感受,通過刻畫某些歷史人物,敘述重大歷史事件,可以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重證據意識。
在學習歷史課程中,教師要樹立求真務實的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通過積極轉變課堂教學方式方法,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重證據意識,善於運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搜集史料、閱讀和運用史料,不斷推動歷史教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