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讓學生對歷史感興趣
初一的學生思維方式,學習方法還停留在小學階段,沒有接觸過歷史學習,有可能連歷史是做什麼的,怎樣學,怎樣考試都不道,所以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讓孩子們了解歷史學習,培養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至關重要。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學習才會變成主動性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才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
開學第一堂課就要首先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讓學生明確歷史的學習目標,告訴學生考試的題型,學習的方法,做題的方法,讓學生對歷史形成一個概念。要給孩子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營造一種自由的環境,讓孩子們自由學習,自由表達。孩子們剛從小學來到一個新環境,從心理上來講一定會有怯生生的感覺,如果再遇到一個凶神惡煞般的老師,估計首先就會從心裡抵觸了這門課,試想他怎樣去進行以後的學習呢?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們多創造,給他們一個自由表達的環境,讓他們自由的去講自己想講的話。在確實出現錯誤的情況下,我們告訴孩子正確的就行了,而不是批評他:「你怎麼可以這樣!」「你怎麼這么笨!」
孩子喜歡學習了,我們要教給他們合適的學習方法。歷史是一門社會科學,光讀懂不行,必須有良好的記憶。告訴他們老師在課堂上講的東西你都記下來,考試肯定沒有問題。記憶方法有很多,像重復記憶法,俗語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還有聯想記憶法,可以聯想到自己看過的一些歷史故事,或者歷史電視劇等等。這些都是提高歷史成績的的一些好的記憶方法。
作為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補充課堂知識學習的習慣。讓那些愛看書,愛上網的同學充分利用自己的愛好。隨時收集相關資料,可能會大大增加他們對歷史學習的關注度,也可以大大提高他們在課堂上的發言機會。課堂將氣氛濃厚了,活躍了,也會帶動其他學生參與進來,相信歷史課堂會成為更高效的課堂。還要逐步培養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小學的學生已經基本懂得怎樣小坐合作,我覺得這不是太困難的事,關鍵是引導學生合理分工,發揮特長,主動參與,在參與中享受成功,達到最佳學習效果。另外還有很多的學習習慣要培養,比如及時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習慣 ,預習的習慣 ,認真聽課的習慣 ,上課主動回答問題的習慣 ,上課記筆記的習慣 ,課後復習的習慣......,這些習慣其實也是所有學科的學習所學具備的良好習慣。
葉聖陶說: 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任何一種習慣都需長期的、堅持不懈的努力,再加上初一學生年齡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要想養成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必須下一番苦功不可。教師要趁熱打鐵全面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今後的教學將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❷ 如何培養喜歡歷史的孩子
我覺得應該也就是平時的時候要多看一點歷史書,然後可以多講一點歷史故事,畢竟歷史上的事情很多,有一些很有趣的事情,總是要能夠培養出興趣才行,沒有興趣的話,那麼就很難,卻能夠真正的了解一個事物,培養出興趣的話,那麼他就會自己去學習,這樣的話,自然而然會有進步。
❸ 怎樣讓小孩子對記歷史感興趣
這個應該不難。首先你要做到自己去輔導孩子。 歷史的年代是一步步的往後走的,講的時候一定要生動,最主要抓住每一個時代的中心點。因為歷史話題中有很多有趣的人和事。當做故事一樣的講給他聽 盡量多講那些有趣的故事,讓他產生興趣,不可以刻意的去讓他記什麼年代發生什麼事。因為那樣會打消他的積極興。 只要做到把孩子的心態調整到歷史書當做課外讀物看你就算成功一大步了 要用心不能急。希望你的孩子成才
❹ 如何引導孩子學歷史
一、注重知識積累,培養學習興趣
感興趣才會主動接近、思考,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通過多種形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是每一個學科、每一位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不厭學才能更好學。
第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有好的、充滿懸念的開頭的歷史課,必將激發學生的探知欲,進而使他們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進入學習。這樣一來,既能提高教學效率,又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兩全其美。在講新課前,教師可以設計啟發性問題導入課程。如,對於「九・一八」事變這堂課,不妨以這樣的情境設計導入課程: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的錄音:「家在松花江……有森林煤礦……九月十八來了日本兵……」放完這首歌曲後,老師問學生歌曲反映的內容和歷史事件,由學生回答導入「九・一八」事變這堂課。通過這種形式,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會更加積極的思考、提問和發言,課堂效率也就得到了有效提高。
第二,「讀史使人明志」,結合時事熱點培養學習興趣。如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聯系2009年的圓明園十二生肖文物高價拍賣事件,以及國寶流落海外的情況,引入當時的火燒圓明園事件,讓學生明白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對歷史課的學習興趣。
第三,以歷史故事、事件、逸聞等為課堂興奮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要熟知歷史背景、各類文獻,這樣才能充分挖掘教材背後的故事;其次,教師要廣泛搜集教學素材,有意識地做好教學准備,如搜集影視、歌曲、文章等各類趣味素材,真正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樂於學習、願意學習。
二、以學生為中心,實現角色轉變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的動態過程,教師不僅是教材知識的搬運者、教參的執行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要想搞好課堂教學,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以學生為中心,實現角色的轉變,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緊緊圍繞學習的內容,通過課堂討論、分組探究等形式,激發學生的擴散性學習思維,同時,可以創設多樣的歷史情境,讓學生動起來,讓歷史課活起來。如,以唱歷史歌曲回顧歷史,以參觀名勝古跡走進歷史,以演講形式點評歷史,以歷史情景劇再現歷史,以影視圖片感受歷史,以歷史知識問答鞏固歷史。如抗日戰爭單元「西安事變」一課,在其發生前後,國內外各派勢力是錯綜復雜的,各方態度也千差萬別,這是這一堂課的學習難點。對此,不妨通過電影《西安事變》中的幾個片斷加以介紹,西安張、楊兵諫扣蔣,宋美齡、端納為和平解決斡旋,何應欽兵圍西安,周恩來西安調停……通過回顧這一歷史,引導學生弄清進國內外各派勢力對西安事變的態度和目的,引導他們分組探討當時蔣介石不能殺的時代背景,並以此延伸,進行一次課堂演講或辯論,讓學生真正融入歷史、參與歷史。
三、講、練並用,採用有教無類教學理念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並具有貫通古今的通史知識結構、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識結構、超出史學范圍的多學科的知識結構,這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一切課堂資源,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理念,讓學生充分掌握知識,體會中國博大精深歷史的風采。具體說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利用講和練的手段,實施分類教學,引導學生進入主動者、創造者角色。對於差生,教師更要有耐心,要及時引導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同時,要積極引導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如,提前預習,講與本課堂有關的故事,自己整理一課的知識要點,一個單元的知識要點,並按線索理出頭緒等。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將知識分類,如將有關的人物集中在一起,將有關的事件集中起來,前後聯系,做到知識系統化,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❺ 想讓孩子們多學一些歷史知識,家長應該怎麼做
想讓孩子們多學一些歷史知識,家長可以多給孩子買一些關於歷史的趣味書籍,勾起孩子對歷史的興趣。多帶孩子到一些歷史景點去參觀,給孩子講解有關景點的歷史故事。學習歷史可以讓我們以史為鑒,吸取教訓。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很多事件都可以讓我們學習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我們這一代的任務,就是學好中國的歷史,再將歷史傳給下一代,歷史就這樣代代流傳下來。作為家長,要認識到傳授孩子知識並不是老師和學校的責任,也是你們的責任。學習好歷史,不僅僅是讓孩子能夠有好的學習成績,而是讓孩子能夠成為一個知禮節,懂世故的人。我們要知道,歷史對於一個國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吸取歷史中的精華,拋棄糟粕,做好一個歷史傳承人應盡的義務。
❻ 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一、上好起始課,誘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意味著成功的一半。「歷史是副科」,不少學生尚未學習就有此認識,帶著這樣的心態去學習怎麼能有起色呢?所以說要使初中歷史教學有一個好的起點和基礎,上好起始課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精心准備,在課堂上要深入地討論和講述學習歷史的目的和意義,糾正學生對歷史這門課程的不正確的認識,引起學生應有的重視,這是誘發學生興趣的奠基性的工作。事實證明,如果教師能把起始課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橫生,容智怡情,賞心悅目的話,那將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把學生的心緊緊地栓住,使他們懷著無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去。我上起始課時,往往用圖片和錄像把學生有所了解的歷史人物展示出來,讓學生自由地討論和評價,然後我再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正本清源,幫助學生去偽存真,使學生深深地認識到「歷史並不是死記硬背的」。因此,一節精彩的起始課將會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二、幽默的語言,觸發興趣
語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學手段,語言的魅力是一堂課的關鍵。一句幽默的話語,既像「興奮劑」一樣調動學生積極性,又像「調料」一樣調節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如講鴉片戰爭清朝的腐敗無能時,用幽默的語言講述「奕山馬桶御洋兵」的故事,既可以吸引學生聽講,又深刻地揭露了清朝的腐敗無能,官僚的愚昧無知,中國的封建落後。教師應有目的地藉助幽默地語言傳授歷史知識,啟迪思維,打破課堂的沉悶,讓學生在會心的笑聲中主動學習和思考。
三、質疑設問,引發興趣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習新知識,實際上就是設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把它擺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先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後激勵他們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學生找到「又一村」後,就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快感,這種快感又能引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問題時,才能引起他們的思維的積極性,巧妙地質疑設問,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打開學生心靈之窗,從而引發學習的興趣。
四、運用歷史故事,激發興趣
歷史是一門有血有肉,內容豐富,同時趣味性又很強的學科。它包括一定時間,一定地點,一定條件下人物的動態和事件的發展。因此,它是有情節有過程的,是有善惡是非和喜怒哀樂的,歷史本身就含有構成故事的各種因素。初中歷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實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只有條條框框,不見情節和過程,那麼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的。初中生活潑好動,求知慾強,對新鮮事物尤其感興趣。根據這一興趣特點,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將歷史知識揉入故事情節中,把史實故事化,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與教材相關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這樣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注意力集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最終將學生引入樂而忘返的勝境。例如在講授《春秋五霸》時,我插入了「老馬識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嘗膽」等成語故事,在講《戊戌變法》時,我穿插了「康有為如何擺脫慈喜太後追捕的」那段驚險刺激的歷史,學生興趣相當濃厚,從而輕松地掌握了這些內容。值得注意的是,運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歷史內容忠於歷史的真實,不能隨意編制一些情節內容,以虛構和編造來換取學生的興趣。
五、貼近生活,聯系現實,深化興趣
由於歷史學科所講述的內容大都遠離現實生活,而初中生知識范圍狹小,抽象思維能力較低,所以許多歷史問題是很難理解的,時間久了,他們總感到歷史教學老是陳年老帳,盡放馬後炮,中看不中用,會產生厭煩情緒。事實上歷史與現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延伸,是正在譜寫的歷史。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應及時捕捉歷史教學與現實聯系的契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事實證明,一旦歷史與時事和現實生活相聯系,學生的情緒馬上會高漲起來,興趣被激發,學習氣氛變得非常活潑。
六、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情境,調動興趣
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用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動,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從而達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創設情境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1、利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創設情境。例如利用插圖、掛圖、實物模型等來調動學生的興趣。2、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利用投影、電視、計算機等多種媒體手段,以多種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不僅形式多樣化,且新穎、獨特,易吸引學生注意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已過去的歷史現象生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壓縮了空間感和距離感。使學生置身於當時的歷史情境中,既生動展示了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決心,同時又展現了當時抗擊元軍的壯烈場面,在這種氣氛中,其教學效果不言而喻。另外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網路已來到我們身邊,給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七、搞好課外活動,提高興趣
在課堂教學的同時,還可以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開拓視野,強化知識,提高學習興趣。例如舉辦歷史故事會、編演歷史劇、知識競賽等活動。我在初一時課外指導學生製作教具,在初二時,我們組織學生編演《戊戌變法》歷史劇,讓同學分別扮演各種歷史人物,把當時那場驚心動魄的歷史變革表演出來。學生在活動中潛能被挖掘,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過再現「歷史文物」和「歷史場景」,使他們對祖國光輝燦爛的文化和中國歷史上的政治斗爭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增強了學好歷史的信心,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總之,組織多種多樣的歷史課外活動,使學生在活動實現學習興趣的提高,同時能穩定學習動機,是提高歷史課堂學習效果的輔助手段。
❼ 如何培養孩子對歷史的興趣
一說歷史啟蒙,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三子經》、《千子文》之類的。我的孩子還不到4歲,應該用什麼方式或選擇何種內容,來讓孩子有興趣去聽,去了解歷史呢?我在這里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如何培養孩子對歷史的興趣
《三字經》、《千字文》都是傳統蒙學,對了解 傳統 文化 是很好的讀本,但在中國,由五四新文化運動,這個脈絡已斷之久矣,眼前要孤立地誦讀這種蒙學的確是一傅眾咻。
關鍵是孩子讀什麼,家長就要一齊深入才行,比方說《千字文》並不是僅僅認識了上千個字,其中 成語 、 典故 、歷史、哲思、警語非常豐富,家長要能深入淺出的以古寓今、用今判古,幫助自己也幫助孩子銜接起文化脈絡才好。當成人的文化底蘊逐漸成局,所謂的常道才會出現,信仰的系統方能建立。一個家自為俗、各自為尚、逐欲而行、毫無博大深邃信仰基礎,而僅賴法律維系的社會,是一個危險而不幸的群體,我們應當深以為惕。
原則上,好的人文讀物是不二法門,任何知識領域都必須匯歸於此,否則各類爭奇斗艷的創造、發明與岀人頭地所謂何來?盲人瞎馬,僅為一己馳騁之樂嗎?
許多成人皆有一種迷思,認為 兒童 讀物就是給兒童看的,其實你所未接觸的、未有深入了解的,或許正是自己所欠缺的。尤其是,若不懂得科學知識容或無傷於己,但不懂得人倫價值和建立信念則是無可彌補的損失。
當一位家長開始了解兒童讀物以後,他很快就能成為專業的選書人、切磋者,他會發現自己身邊的 故事 題材俯拾皆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於是首先獲益的就是自己。要謹記自身的見地,必然影響孩子的見地。
廖慶霜
我跟孩子講 歷史故事 的時候每次講完都會將發生這件事情帶來的影響和歷史意義再告訴她一遍,說影響的時候她還願意聽,一說到歷史意義的時候她就不耐煩了,總是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其實她不懂。我想問一下讀歷史的時候有沒有必要將歷史事件的影響告訴孩子呢?比如我說國際勞動節的流血斗爭時她聽得可認真了,一說的這個事的意義就不想跟我聊了。怎麼辦?
陳衛平
不是不能說意義,而是說的方式一定要顧及她為什麼要知道這意義。如果這意義與她生活 經驗 不怎麼相關,她當然沒興趣知道。尤其是把意義說成一段抽象的道理時更是懶得理會。記得多用她懂得,而且有興趣或關心的具體事例來說明意義,如此就能奏效。
knifeandfork
陳老師您好,我兒子很喜歡歷史,想問問您:您認為讀史需要把大人的歷史觀灌輸給孩子或者說和他進行這方面的討論嗎?對於三年級的孩子,編年體或紀傳體類的史書,哪種更適合?
陳衛平
建議別用“灌輸”,而是提出您的視角和層次來與孩子一起討論,長此以往,很快就會發現有時家長便招架不住了,但這是值得恭喜的,大人難道就不該與時俱進了嗎?
三年級的孩子編年史和紀傳體都很好,主要是內容和寫法要符合其經驗。
初中 歷史 學習 方法 與解題技巧
1.難在記憶
內容繁多,難理頭緒,記不住,容易忘。
具體對策:
硬背不如巧記,貴在每日堅持,切忌考前突擊。
實用舉例:
①奇數法記年代
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爭和新文化運動、1917張勛復辟、1919五四運動、1921中共成立
②中外史對比法
1939--1945二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抗日戰爭
③因果推導法
市場(根本)——走私鴉片——銷煙(直接)——鴉片戰爭
④濃縮轉化法
戊戌變法——“變”(政治:君主立憲;經濟:發展資本主義)
2.難在答題
題能看懂,答案難做,容易失分。
具體對策: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點,做到心中有數;
“二找”,按照題意,回歸課本,找到相關知識點;
“三規范”,答題語言規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問題。
實用舉例:
太原市中考《文綜卷·歷史部分》的三道題目解析。
①列舉:周恩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三件事(3分)
1927:領導南昌起義;
1935:參加遵義會議,支持毛澤東正確主張;
1936: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敘述要簡單、准確)
②材料解析:大國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
將材料中的語句加以概括和轉化出對內改革(依據國情選擇發展道路)、對外學習借鑒他國經驗兩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
20世紀最後30年的時代特徵?(4分)
應包含政治(總趨勢——和平與發展,國際關系特點——美蘇爭霸到多極化)、經濟(知識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和區域集團化)、科技(高科技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
3.難在復習
書有幾本,題海無邊,難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體對策:
文明史,歷史復習的新角度;
專題化,歷史考試的總趨勢;
重基礎,體現基本能力要求;
重現實,適度結合 熱點 命題。
實用舉例:
①2007年高考的一道選擇題引發的爭議;
謚號、廟號、帝號、年號的差別——文科更注重積累。
②《大國崛起》熱映引發的出題熱;
從整體設問:共同原因、經驗、共同目標、啟示等;
從單個國家設問:如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影響(啟示);
關系:個別原因已包含了共同原因。
③文明史觀在命題中的體現和做題的要求。
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命題更關注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大事件,如生產工具變革、三次工業革命等。
4.歷史解題:公式化模式+ 發散思維
①原因類問題
根本原因(根源)+具體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稱導火線)
內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對方的和環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觀原因+客觀原因
經濟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軍事原因
如: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抗日戰爭爆發的原因,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原因。
②背景=原因(為什麼)+條件(有什麼)
如:開辟新航路的背景
③意義=國內意義+國際意義
如: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正面影響+負面影響
對自身的影響+對他人的影響
初中歷史還有其他的記憶辦法,小憶 總結 整理的記憶辦法,希望對大家學習有所協助!
重在了解
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了解,由於只要真正了解了的學問才不會遺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
有些同窗以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需考試前去背背,同樣能夠對付,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雖然有些簡單內容能夠融會貫通,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學問必需弄明白這個學問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
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假如上課不專心聽教師剖析解說,本人也不開動腦筋積極考慮,夢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井然有序或張冠李戴,有的則一籌莫展,不知所雲。
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有些歷史事情和現象比擬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辦法,盡量化繁為簡,才幹熟記,主要辦法有:
(1)化簡記憶法
將復雜內容經過化簡,舍棄次要內容,記住關鍵字眼,然後拓展開去,最後到達全部記憶。例如:中國近現代史中關於中英《南京條約》內容,記起來非常復雜,但認真琢磨,這個條約內容有四條,每一條只找一個關鍵字,就可化簡為“割、賠、開、關”四個字,然後再展開。“割”即割香港島給英國;“賠”即賠款2100萬銀元;“開”即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處通商口岸;“關”即關稅協議。這樣就能較快的到達記憶。
(2)公式記憶法
在答復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好像解數學習題一樣,能夠總結歸結出一些根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情=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作+結果。意義=作用+特性+影響。人物=姓名+時期+ 事跡 (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辦法可將復雜的內容停止簡化概括,構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停止擴大,就能較快地熟記根本內容。控制這個辦法,在巧記嚴重歷史事情、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比擬記憶法
人類歷史遵照著一定規律向前開展,在其開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情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絡,同時又遭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其具有各自的特性。比擬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絡的事情或人物停止歸類比擬,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避免張冠李戴。比擬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辦法,詳細做法有以下幾種:
①把性質相同而特性不同的歷史現象停止比擬,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擬等。
②把某些表現類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停止比擬,分清不同性質,構成不同概念。
③把性質相同但發作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情加以綜合比擬,辨別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對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
④中外比擬。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度之比擬,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擬,中國古代經濟、科技開展與西方之比擬等。
(4)列表圖示法
依據歷史事情的特性,用表格圖示方式使同類學問前後連接起來,構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清楚、條理明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辦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協助記憶的一個有效辦法,特別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變革(變法)、嚴重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反動,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5)聯想法
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
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學問要點,使其前後連接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觸及它前面發作的歷史事情,又可聯絡到後面發作的事情,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學問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勝利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情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扼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白規則日本必需出借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打敗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學問就前後貫穿起來了。
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作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情,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情聯絡起來。將中外歷史放在一同學習,這就請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學問聯絡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化,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絡起來。
(6)串字法
對有並列關系的事情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行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次第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內容。
(7)口訣法
經過綜合取捨,把一些零亂的內容整理成比擬劃一的押韻句式,讀起來琅琅上口,易於成誦。如:對中國近現代史中洋務運動失敗的緣由,可編成這樣的口訣:
西方列強不讓富,先進技術難傳入。
清朝內部有頑固,阻撓毀壞搞洋務。
整個運動缺中心,幾個總督和巡撫。
技術設備單純引,基本緣由在制度。
巧記人名、地名、年份
歷史學問的重要特性是需求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短少的根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融會貫通,同樣有比擬可行的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增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
(1)記人名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調和音法,用這兩種辦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依照它的同音漢字去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無妨給它取個雅號,運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避免低級和粗鄙。對歷史人物不只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大功告成。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
(2)記地名
歷史學習中常常要記許多地名,特別是古今異名和外國地名,更使同窗們感到頭痛,成為學習的攔路虎。如何記住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藉助地圖冊來加深了解和控制天文方位,以構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如學習《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一章,要記的地名較多,一定要對著書本或圖冊,弄清它的位置,才幹記住;學《隋朝大運河》,只要看著地圖冊,才幹記住一個中心(洛陽)、兩個點(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四個段(自北而南),否則就會把方向搞錯。關於中外史上有關軍事的地名更應藉助於圖冊和其中的各種標志,才幹記住。
其次,要記住地名還要認真看課本中歷史地圖下列的古今地名對照表,才不會將古今稱號相同其實並不是同一中央的地名弄錯。如南宋趙構在“應天”稱帝,課本註明“應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樹立明朝,定都在“應天”,這里的“應天”則是在江蘇南京。兩個“應天”不是同一中央,不看課本注釋或圖冊,就誤以為是一個中央了。
(3)記年代
時間概念是歷史學問的重要組成局部,是歷史學科的特性之一。中外歷史綿亘幾千年(若從原始人群算起則有兩三百萬年),其中需求重點控制的年代也有一兩百個,牢記這些重要年代既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最使同窗們感到艱難的一個方面。
學習初中歷史需求記住大大小小歷史事情的年代、地點、人物.....背的東西越多,就越容易混雜!
有一門課程能夠協助學生整合、分類歸結零散的歷史學問,以有趣的記憶聯想法輕松牢記歷史人物、事情、時間,快速進步學生歷史成果!
如何培養孩子對歷史的興趣相關 文章 :
1. 關於培養興趣的教育心得:怎樣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2. 圍棋興趣如何來培養
3. 如何提升初中歷史教學的趣味性
4. 怎麼學好歷史的竅門
5. 如何培養兒童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❽ 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近幾年來,歷史考題發生了很大變化:題量大,知識面涵蓋廣,知識點運用靈活性強,大多問題要求聯系時政熱點,史論結合。如果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採用「滿堂灌」、「填鴨式」等傳統教學模式,則只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甚至對歷史學科產生抵觸情緒,失去學習興趣。教師很難駕馭學生,改進教學方法,這將直接影響到學生成績的提高。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學好歷史,提高歷史學科成績,興趣是打開成功大門的一把鑰匙。結合近幾年來的教學觀察,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1.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科學習的重要性 「忘記過去就等於背叛」,歷史教學是向學生展現一幅幅生動形象的歷史畫卷,在這些歷史畫卷中有數以萬計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及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無數優秀的成果、精華。如果教師能把精彩的歷史故事、活鮮的歷史人物引入課堂,就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不僅是為了考試,也是為了增長知識,拓寬視野,提高自身的歷史素養。學習歷史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精神,塑造學生人格,從而使枯燥無味的歷史課變得有血有肉、充滿魅力。 2.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引領 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教師唱獨角戲,對牛彈琴,整個課堂氣氛既沉悶又壓抑,學生失去學習的生機和活力。現代教育課堂要求教師導,學生演,師生互動,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如在講《戰略大決戰》這一課時,我設置疑問,復習導入:蔣介石為什麼要發動內戰?人民解放軍運用什麼戰術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為什麼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的開始?學生通過回憶,復習,解決以上問題。接下來我承上啟下地講授:隨著決戰時機成熟,解放軍進入戰略大決戰階段,然後由學生自主學習回答問題。第一步:先讓學生在書上做標記,A.東北——遼沈戰役——「關門打狗」——解放東北全境;B.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淮海戰役——「中間突破」——基本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C北平、天津、張家口等地——平津戰役——「瓮中捉鱉」——華北全境基本解放。然後小組討論;三大戰役為什麼選擇以東北為突破口,遼沈戰役為什麼要先打錦州,陳毅的話說明了什麼?為什麼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最後採用同桌一小組—師生合作探究的形式解決,由我歸納三大戰役的歷史意義。整節課下來,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討論熱烈,甚至爭得面紅耳赤,學生那種活潑的天性、好奇的心理、大膽的質疑都得到了發展,教學效果顯著。 3.採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多媒體教學圖文結合,生情並茂,如臨其境,它以鮮明逼真的動態畫面、情感豐富的音響效果刺激學生的視聽,使學生眼見其人,耳聞其聲,從而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如在講授《明清反侵略斗爭》這一課時,把「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台灣」、「雅克薩之戰」的故事情節通過影視資料展現出來,讓學生看到了一個個活生生的抗擊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感,使學生對侵略者無比憎恨。又如在講授《新航路的開辟》時充分利用地圖,並設計成動畫,在屏幕上展現了三條不同顏色的航海路線,這樣學生在顏色的變化中、地圖的運動中輕松地掌握了這三位航海家遠航的起止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巧用故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歷史科目涉及不同歷史人物,不同歷史事件。在歷史課教學中,採用師生互講故事法可以使學生對歷史課充滿興趣,從而加深學生記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在講《國家產生和社會變革》這一課時,我就講了「退避三舍」、「問鼎中原」的故事,使學生明白了晉文公和楚庄公為什麼會先後成為春秋五鼎中的中原霸主;在講述商鞅變法時為了取信於民,在城門「懸目賞金」和「處罰太子師傅」的故事,從而增強對商鞅變法對秦國的影響的認識。有時讓學生講析自己熟悉、喜歡的歷史人物,如在講到《明清時期文化》時讓學生自己講述喜歡《三國演義》中哪一人物、《水滸傳》中的好漢,描繪一下《西遊記》中唐僧、孫悟空的性格,如何看待《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故事,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信,長久保持學習興趣 信心的力量是驚人的,充滿自信的人,永遠擊不倒,他們是人生的勝利者,自信可以克服困難。因此,在平時的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經常使用一些肯定性的、激勵性的語言贊美學生,使其形成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莎士比亞說:「贊美是照在人心靈上陽光,沒有陽關,我們就不能生活。」由此可見,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在與學生交往中,適當贊美學生,會產生一種和諧、溫暖和美好的感情,而且以激勵代替批評,以贊美激發學生潛在的動力,自覺地克服缺點,彌補不足,這比責怪、埋怨有效得多。 總之,在歷史教學課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師生產生情感共鳴,融為一體。
❾ 請問如何培養學生對歷史課產生興趣
在歷史教學中,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學生群體。他們認為歷史課可聽可不聽,內容枯燥,講解乏味,不如自己學。結果自學後發現事倍功半,效率不佳。學生不想學,老師不想教,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不高,積極性幾乎為零。於是出現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也就不足為奇?那麼,是不是歷史教學真的就如他們觀念中認為的那樣象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其實並非如此。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活學歷史活用歷史,轉變傳統的枯燥歷史課堂為生動有趣的互動課堂已勢在必行。
一、 設置形象有趣的導課。
歷史課重在引和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課能設計出精彩的導言,是激發學生興趣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導入語新奇、有趣,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導入語平淡、刻板,往往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導入語應簡潔,在設計上沒有固定格式,不同內容不同特點選用不同的方式,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好方式。一般說,可以採用如下方式:故事傳說導入法、熱門話題導入法、提出疑問、設置懸念導入法、詩詞導入法,另外還有對聯、名人名言導入法、圖片、地圖分析導入法、聯系國家時事政策導入法等。例如:地圖分析法導入:運用地理觀念導入新課,有利於促使學生形成准確的時空觀念,並可從中挖掘許多隱含的知識,從而提高歷史學科能力,所以也值得重視。例如,中國近代前期的借師助剿,我先讓學生比較兩次鴉片戰爭的形勢圖,提問: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開放的通商口岸同第一次鴉片戰爭中開放的通商口岸比較有哪些變化?通過提示、啟發,讓學生得出結論: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開放通商口岸由東部沿海滲透到內地,由東南沿海延伸到遼東半島。再問:這些口岸是否都在清政府統治區域?學生回答:不,有的是在太平天國活動區域。問:這預示著什麼?小結:列強要在這些口岸行使特權,必須先讓它們回復到清統治區域,這就預示著中外反動勢力即將勾結,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二、探究課堂教學技巧,提升課堂教學藝術,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愛好,讓歷史課堂樂起來。
1、巧妙設置懸念:在課堂教學中巧妙設置懸念,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由於它把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久而久之,可以增強學生分析問題的積極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快樂中逐步提高成長。它既可以在導入新課時、教材過渡時設置,也可以在一堂課結束前設置。總之,這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技巧,只要設置合理巧妙,就會吊足學生的胃口,在高漲的求知慾中快樂學習。
例如在講到《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這一課中的貨幣一欄內容時,我就從我們現在使用的人民幣談起:大家在使用人民幣的過程中會發現它非常方便,那麼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什麼?它是怎樣產生的?又有什麼好處呢?這樣的設置,從學生身邊的具體事物入手,更具有吸引力,使學生們急切地想知道答案,弄清疑問,好奇心大增,使整堂課效果良好。
2、恰當適時地運用多媒體: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快捷,它可以選擇優美的圖片、翔實的史實資料、精心剪輯的錄像、生動的歷史故事來教學,能化靜為動,化虛為實,能形象地再現歷史事件和人物,重現氣勢恢宏的歷史場面和美妙絕倫的藝術珍品,使學生身臨其境。它既增強了歷史的可信性,縮短了現實與歷史的距離,又能啟發思維,促進理解,同時滲透德育和美育,陶冶情操。它表現力豐富,信息呈現性強,能顯著地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因而在現實教學中被廣泛採用。
例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黨》一課中,給學生播放一段有關南京大屠殺的錄像,學生們相互交流自己找到的這方面的資料,明白了日本侵略者的殘忍以及對中華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表達了對日本法西斯的無比痛恨,增強了自己的民族危機感,要警惕日本右翼勢力的復辟,要決心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振興中華民族,使祖國更加強大,不再重蹈歷史覆轍
3、歷史故事的多方巧用: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傳說故事層出不窮,精彩紛呈。學生愛聽故事,愛講故事。巧妙利用這一歷史寶貴資源,可以使我們的課堂流光溢彩,增色許多。我們可以在課前利用傳說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講課中穿插故事,加深印象。課堂結束前用故事留給學生一個思考的空間,同時還可以為下節課做一個鋪墊。
4、走進學生的心靈:良好的師生關系和愉快的教學氛圍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必不可少的因素。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有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和愉悅的教學氛圍,才使整堂課在一個輕松歡快環境下進行。袁騰飛老師的課大受學生歡迎,是他長得帥嗎?不是。在於他用精彩的語言,生動翔實的歷史情景帶學生走進歷史,了解歷史,理解歷史,還歷史本來面目。因此,多了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在教學過程中多用鼓勵性的語言,努力提高對每個學生的關注度,讓每個同學知道老師很在意他們,期待他們成功,可使學生很自然喜歡自己,熱愛這門課,自然就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達到很好教學效果。
三、重視歷史的情感教育和人文精神培養,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歷史本身是一門內容豐富、趣味性很強的學科。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每個歷史人物、每個歷史事件,都包含生動感人的真實故事。要深入挖掘教材,補充必要的情節,以生動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饒有風趣的語言,進行情感引導,不僅可以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情操,而且能使學生更熱愛這門學科,將學生引入樂而忘返的勝境。
例如,在學習《新航路的開辟》這一課時,就要涉及到哥倫布、麥哲倫等著名航海家。如果不注意審美教育,便會就事論事把哥倫布西航美洲,麥哲倫環球航行描繪成西方航海史上的兩起探險活動;但如果從審美的角度出發,對哥倫布、麥哲倫等人在航行探險中表現出來的堅強的意志,勇往直前的開拓精神進行形象性的描述和贊賞,分析和評價,不僅可以使新航路開辟的歷史復活,使學生們身臨其境,感受到開辟新航路的艱險,而且還可以從這些航海家身上汲取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些東西,如進取精神、開拓精神、創新精神、科學精神等等。
總而言之,興趣是引導學生學習歷史、認識歷史、熱愛歷史的燈塔。學生只有有了興趣才會更好的學習歷史,而興趣的背後是教師對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激發。在教學中,只要教師把握住歷史學科的特點,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積極培養學生興趣,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麼,興趣之樹就會常青,歷史教學的春天就會常在。
❿ 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良好習慣
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良好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孩子養成良好歷史學習習慣的最佳途徑摸過去從興趣入手,這里筆者贅述如下。
一,認真研究孩子的認知特徵,激發孩子的學習歷史興趣,培養孩子養成良好歷史學習習慣
根據張漢林等人的講座,我們知道,11、12歲以後的學生處於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的過渡時期。學生的思維特點是思維形式擺脫思維內容;可以進行假設——演繹推理,並且能夠尋求可能性中的現實性,尋找正確答案。部分孩子處在具體運算階段,部分孩子處在形式運算階段。 由此出發我們要不斷引導學生,盡量選取更加形象化、生動的史料和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同時我們也要考慮的不同班級之間的學生的差異,教學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激發孩子的學習歷史興趣,培養孩子養成良好歷史學習習慣。
二、立足歷史教材,激發孩子的學習歷史興趣,培養孩子養成良好歷史學習習慣
眾所周知,歷史教材,除了正文以外還有許多圖片,小子介紹形式多樣,從內容上看歷史學科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從材料上看,歷史學科既有嚴肅的正史,也有傳說這類東西。這樣我們歷史歷老師就可以充分歷史教材上的材料,把教學內容講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學生在歷史教學的潛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就產生了興趣,從而培養了良好歷史學習習慣。
三、循序漸進,培養學生養成良好歷史學習習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但是完全靠興趣還不能真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歷史學習習慣。為此我們歷史老師必須因勢利導,不斷在保持其興趣的前提下,進行規范。比如及時把文學作品中的歷史人物、故事同真正歷史史實區分開來,在評價歷史人物時和歷史事件時把道德評價和歷史評價區分開來,不能以道德評價代替歷史評價。
四、進行歷史學習方法指導,培養學生養成良好歷史學習習慣。
規范化需要不斷重復,而一個恰當的方法則是有效途徑。為此我在指導學生歷史學習中,總結出了學習歷史的廿四字方針:在理解中記憶、在記憶中練習、在練習中鞏固、在鞏固中提高。通過20年的教學實踐,一屆屆學生受益匪淺,他們真正了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