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牛川是個什麼官

歷史上牛川是個什麼官

發布時間:2022-11-25 02:03:06

⑴ 歷史上魏晉南北朝時期誰建立北魏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開國之君是拓拔珪,他是鮮卑族。他在公元398年(皇始3年),確定國號為魏,始稱北魏,也稱為後魏,拓拔魏。

⑵ 牛的資料

牛姓
網路名片
牛姓起源於宋微子之後牛父。與其姓氏一樣,牛姓多勤苦勞作,踏實肯干之人;牛姓源於北而盛於北。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所載,明清進士牛姓及第者共有六十五名,其中南方人僅有兩名,人言江南才子山東將,其寥寥幾人足以表明牛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

目錄

姓氏起源
牛姓名人牛邯
牛金
牛興祖
牛天畀
牛富
牛群
牛嶠
牛僧孺
牛存節
牛明智
牛金星
牛鳳山
牛保才
牛書申
牛得草
牛畜
牛弘
牛希濟
牛皋
牛思瑄
牛化東
牛憨笨
牛仙客
牛淑賢
牛根生
牛姓分布
宗族特徵
牛姓詳解
牛姓起源
牛氏世系
牛氏歷史典故射牛不問
牛繼馬後
跑馬成堤
申牛不分
牛郎織女
牛姓字輩譜
郡望堂號姓氏起源
牛姓名人 牛邯
牛金
牛興祖
牛天畀
牛富
牛群
牛嶠
牛僧孺
牛存節
牛明智
牛金星
牛鳳山
牛保才
牛書申
牛得草
牛畜
牛弘
牛希濟
牛皋
牛思瑄
牛化東
牛憨笨
牛仙客
牛淑賢
牛根生
牛姓分布
宗族特徵
牛姓詳解
牛姓起源
牛氏世系
牛氏歷史典故 射牛不問
牛繼馬後
跑馬成堤
申牛不分
牛郎織女
牛姓字輩譜郡望堂號展開 編輯本段姓氏起源
niú
長期以來,不少牛氏族人中,都流傳著這樣一種傳說:牛姓始自微子。不僅在口頭上流傳,而且載之家譜,代代相傳。這種傳說寄託著人們對微子的無限崇敬之情。 微子和暴虐、淫亂、無道的紂王,水是一母所生,兩個親兄弟,微子為兄,紂王為弟。但微子出生時其父還未繼承王位,其母仍處在妾的地位,待其父繼位後,其母便封為正妃,不久又生了紂王。紂王從小能說會道,才思敏捷,長大後體格健壯,力大無比,可以把九頭牛拉著向後退,深得其父喜愛。待立太子時,其父和太史等便借「立嫡以貴不以長」的宗法,把紂王立為太子。 紂王繼承王位後,微子便做了他的卿士,共同維護殷王朝的政權。起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臣服。但好景不長,紂王殘暴、奢侈、嗜酒、好色,荒淫無道,不理朝政,成為歷史上繼夏桀之後的第二個有名的暴君。微子多次規勸他改惡從善,他卻充耳不聞。眼看國家朝不保夕,行將滅亡,微子十分痛苦,一片忠心卻報國無門。他「欲死之,及去,未能自決」,於是求教於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師(箕子)。父師說:「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微子聽了父師的勸告,為保存宗嗣,便毅然決定離開王宮。 微子在離開王宮之前,對父師,少師(比干)傾吐了一段肺腑之言,他說道:「父師、少師,看來我們商國是不能治理好天下了。憶往昔,我們的高祖成湯建立了商國,看現在,我們的紂王卻沉醉在酒色之中,敗壞了高祖的美德。殷商的大小官吏,目前無不劫奪偷盜、犯法作亂,官員們都不遵守法度,有罪的人也不加以治,老百姓們也要紛紛起來了,他們同我們結成仇敵。現在殷商可能要滅亡了,我們將象涉入大水一樣,茫然以行,找不到渡口和岸邊。唉,殷商現在到了這個樣子,就要滅亡了。 父師、少師,現在我要走了。」 這段話情深意切、感人至深,充分表達了微子熱愛國家又不能改變滅亡局面的無奈之情。對微子的出走,牛氏子孫相傳和自己姓氏有關,賦於了動人的傳說。 清康熙四十二二年(1704),河南省濟源市南官莊《牛氏家譜》中「族譜舊序」載:「殷紂無道,狎侮五常,毒痛四海。其庶兄微子隱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時,舉目過午,以午字出頭,因以為姓。此牛姓之所由來也。」 清道光元年(1821),河南省鄢陵縣牛集《牛氏譜序》載: 「殷微子封於宋。去之日曰:為人不可無姓,時日當正午,即以『 牛姓
午』字出頭『牛』字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 清同治十一年(1873),河南省偃師縣楊村《牛氏家譜·序言》載: 「惟我牛氏相傳乃司徒契之後也。相舜有功,至湯而有天下。六百年間,賢聖之君六七個,及至於紂,庶兄微子避亂而去。當其去時,仰視天文,見日色過午,因衍午字出頭乃系牛字,遂因以為姓焉,此牛氏之所由來也。」 在眾多的《牛氏家譜》中,類似上述記載的不勝枚舉,這些傳說表明:不少牛氏子孫認為微子走時「舉目過午」,「乃系牛字」,把微子當作了牛姓始祖。 至於上述族譜家譜皆無正史史料可靠,而正史里關於牛氏的記載是: 周滅商後,封紂王兄微子於宋,微子有後人牛父(此時為人名),任宋國司寇,宋武公時抵禦狄人侵犯為國而死, 其子孫以牛為姓。 傳古時三王時代有部落牛嶠氏,此部後人亦以牛為姓。 據《隋書》及《路史》記載,隋代牛弘,其父寮允為北魏郎中,賜姓為牛,允雖雲自乃三國魏時後將軍南陽牛金之後,自言復本姓耳,然實已不可考。 少數民族亦有牛姓,明清時期,雲南麗江納西族有牛氏,清滿族亦有牛姓, 其他各族也有牛姓。
牛姓分布
牛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牛姓的百分之四十一,另外,山西亦多此姓,兩省牛姓約佔全國漢族牛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牛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四。
編輯本段宗族特徵
牛姓起源於宋微子之後牛父。與其姓氏一樣,牛姓多勤苦勞作,踏實肯干之人; 牛姓源於北而盛於北。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所載,明清進士牛姓及第者共有六十五名,其中南方人僅有兩名,人言江南才子山東將,其寥寥幾人足以表明牛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
編輯本段牛姓詳解
牛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四。? 尋根溯源 牛姓來源有四:1、出自子姓,是商湯的後裔。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唐書·世系表》所載,周武王封微子(紂王庶兄)於宋,以奉湯王之祀,微子之裔宋司寇牛父之後,以王父字為氏。2、寮姓改為牛姓。據《隋書》及《路史》所載,隋代牛弘,其父寮允為北魏時侍中,賜姓牛(一說三國魏大將軍牛金之後,為避難改寮姓,至寮允賜復本姓)。3、形成於民間。農家與牛為伴,終日不離,有的就以牛為姓。4、他族改姓而來。明清時雲南麗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總有牛姓,為納西族;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歸鑲黃旗包衣管領;今滿、藏、土家、蒙古、東鄉、回、朝鮮、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牛父。牛姓出自子姓,是商朝開國皇帝商湯的後裔。周武王滅紂後,封商朝皇族微子於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國。微子之後有牛父,官任宋國司寇(掌管刑獄)。宋武公時,游牧民族西戎狄人屢次犯宋,牛父曾率軍敗敵於長丘。後在一次作戰中,不幸壯烈殉國。因其為國而死,後世子孫即以其字為氏,稱牛姓。他們尊牛父為牛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由上可知,牛姓在春秋時發祥於今河南商丘,公元前二八六年,即戰國後期,宋被齊、楚、魏三國瓜分,子孫散亡各地。此際,見諸史冊之牛姓人有:秦國大儒牛缺、趙國大將牛翦,以及趙國人牛畜等,說明此際牛姓有入今河北、陝西等地者。兩漢時期牛姓歷史人物有:張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護羌校尉狄道(今甘肅臨洮)人牛邯、外黃令隴西人牛述以及董卓的兒女親家牛輔等。牛商後又到扶風任職,牛輔為董卓(董為甘肅臨洮人)親信,從其經歷來看,二人也應為陝甘一帶人,可見此際牛姓在隴西已初具規模。魏晉南北朝時期,軍閥紛爭,夷族入侵,導致社會動盪,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帶之牛姓徙居江南,但人數不多。雖隴西之牛姓與他族毗鄰,但遠離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興旺,繁衍昌盛起來,並形成牛姓歷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隴西郡。隋唐之際,隴西之牛姓更勝,可謂名人輩出,高官不斷,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孫後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孫、詞人牛嶠,還有牛嶠之侄牛希濟,皆有名於當世,並名垂青史,此際隴西名人尚有在唐為相的牛仙客等。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馬亂的無奈困境中,不得不顛沛流離徙奔四方。時陝甘之牛姓有南遷四川,東越黃河進入山西者,而中原之牛姓則播遷於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宋元之際,山西的牛姓開始昌盛起來。明初,山西牛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安徽、山東、河北、東北三省等地。清代,有山西牛姓走西口到內蒙、河南牛姓闖關東到東北,此際牛姓已廣布全國各地,並有渡海赴台,遠徙海外者。如今,牛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一,另外,山西亦多此姓,兩省牛姓約佔全國漢族牛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 郡望堂號 牛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的主要郡望有:隴西郡——秦置郡。治所在狄道,故城在今甘肅臨洮南。轄境相當今甘肅東鄉以東,武山以西,禮縣以北等地。三國魏移治襄武,故城在今甘肅隴西南。 堂號:「隴西」、「大雅」、「惟明」等。 宗族特徵 1、牛姓起源於宋微子之後牛父。與其姓氏一樣,牛姓多勤苦勞作,踏實肯干之人。2、牛姓源於北而盛於北。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所載,明清進士牛姓及第者共有六十五名,其中南方人僅有兩名,人言江南才子山東將,其寥寥幾人足以表明牛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 名人精粹 牛邯:狄道人,東漢名將。才氣勇力俱全,雄威邊陲,官護羌校尉,後擢大中大夫。牛弘:安定鶉觚(今甘肅靈台)人,隋朝大臣。性寬厚,好學博聞,隋文帝時任禮部尚書,致力貫徹各級地方官吏皆由中央任免的政策。擅長文學,精通律令。有《牛奇章集》。牛仙客:鶉觚人,唐代大臣。任河西節度使時,省用所積巨方。後歷任工部尚書、宰相等職,任相期間,獨善其身,僅唯諾而已。牛僧孺:安定鶉觚人,唐朝大臣。唐末牛李黨爭中牛黨的代表人。在穆宗、文宗時二度為相,又屢次遭貶。著有傳奇集《玄怪錄》。牛嶠:隴西人,唐末官吏、詞人。乾符年間進士、歷官拾遺、補闕、校書郎。王建鎮蜀,辟為判官,及開國,拜為給事中。今輯《牛給事詞》。牛希濟:隴西人。五代十國時官吏、詞人。前蜀時,累官至翰林學士、御史中丞。蜀亡,入洛,任後唐雍州節度使。今輯有《牛中丞集》。牛存節:青州博昌(今山東壽光),五代十國時後梁大將。其勇武果決,節操高尚,野戰攻城,無堅不摧,因而威名遠揚,為梁末帝所器重,更難得的是他忠心不二,有大將風范,累官至檢校太保、同州節度使。牛皋:汝州魯山(今屬河南)人,南宋抗金名將。為岳飛副將,收復隨州、襄陽,又馳援廬州,敗金兵。後隨岳飛鎮壓楊么起義,楊么攜鍾相子鍾義投水,他入水擒獲。後擢荊湖南路馬步軍副總管。一一四七年,被秦檜使人毒死,遺言謂「所恨南北通和」。牛富:霍丘(今屬安徽)人,南宋抗元名將。曾守襄陽五年,後移駐樊城,率軍死守,拒不投降,城破後,身受重傷,以頭觸柱赴火而死。牛興祖:晉寧襄陵(今山西襄汾)人,元代官吏。歷中書省掾、刑部主事、工部主事,後擢大都兵馬指揮使,累官至雲南行省參知政事。牛天畀:山西太穀人,清代將領。乾隆年間武進士,累官至貴州省提督,曾率川北官兵會剿苗民,先後屠戮上萬,後被苗民擊斃。牛鑒:甘肅武威人,清朝大臣。嘉慶年間進士。一八四一年任兩江總督,鴉片戰爭時,畏敵如虎,不戰而走,致使英艦長驅而入南京江面,後隨耆英至英艦簽訂《南京條約》,不久被革職議罪。 牛姓族史考略 姓即表明家族的字。中國科學院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中國人古今姓氏超過22000個,當代中國人正在使用的漢姓也約有3500個左右(新華社上海2002年7月27日專電)。在眾多姓氏中,牛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4%,按姓氏人口多少為序排在第96位(《當代百家姓》,王大良著)。盡管如此,但因牛姓寓意深刻,歷來人才輩出,為國家、為民族做出了重大貢獻而倍受各界關注。 長期以來,眾多仁人志士為牛姓的研究和發展孜孜以求,形成了豐富的史料。由於時事變遷,條件所限,且牛氏在全國(乃至世界)分布極廣,始終未形成統一的譜系,社會各界對牛氏族史有的不甚了解,有的甚而眾說紛紜。本文力圖對牛氏始祖的有關史料加以考證,以就教於方家,正本清源,使牛氏均能明其所系,從而睦敬族宗,共創文明新風。
編輯本段牛姓起源
姓氏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姓源於母系氏族社會,氏則源於父系氏族社會。然而,在商代以前漢族牛姓史無記載,最早出現牛姓始自微子。 據《史記·宋微子世家第八》和《尚書·微子篇》記載,微子系商紂王庶兄(二人為同父同母所生,但微子為兄,其生時父帝乙尚未繼承王位,母仍處於妾的地位,故稱庶兄。及至紂生時,父已為王,母亦為正妃)。紂自幼能說會道,及長則體格健壯,深得父王喜愛,得以繼承王位,成為第三十一位(也是最後一位)商王,微子則成為他的卿士,共同維護商王朝政權。但紂王荒淫無道,民不聊生,微子啟多次苦勸卻無濟於事(後來大臣比干以死相諫被剖心),一片忠心報國無門。史載,其時微子「欲死之,及去,未能自決」,遂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師(即箕子。據考證箕子後去朝鮮),最終聽取了箕子「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的忠告,憤而他奔。 據清康熙四十二年(1704)河南濟源南官莊《牛氏家譜》「族譜舊序」載:微子啟「去之時,舉目過午,以午字出頭,因以為姓」。清道光元年(1821)河南鄢陵縣牛集《牛氏譜序》載:「殷微子封於宋,去之日曰:『為人不可無姓,時日當正午,即以『午』字出頭『牛』字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山東省新泰市東牛家莊牛氏祖林譜碑中也有「牛氏先世出自(殷)微子」的記載。眾多《牛氏家譜》、相關史料及歷史傳說均對牛姓起源作了與此一致的記載,並把微子作為牛姓始祖。 微子本名啟,因做王子時封於微(今山東微山一帶),爵位屬子,故稱微子。孔子曾把他與比干、箕子並稱為「殷之三仁」(見《議語》微子篇)。周武王平定武庚叛亂後,「封微子為宋公,以奉湯祀(《唐書·世系表》),後世遂稱之宋微子。」唐代太常博士林寶奉宰相之命編撰的《元和姓氏》載:「宋微子之後,司寇牛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宋《姓解》、《通志·氏族略》及清《姓氏探源》等書均對「宋微子後,司寇牛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作了相同記載。現在,國家籌巨資在陝西省建黃帝陵,有關機構在此編印的《百姓宗祠·牛》更是對此作了確認,並刻制了牛父銅像供人們瞻仰。 歷史上,牛姓部分人普一度為避難而改姓尞(一說遼)近300年,而由皇帝贈姓恢復牛姓《隋書》,也有不少旁姓開明之士以牛姓為榮而自願改姓牛氏。同時,回、藏、滿、納西、蒙古、土家、白、東鄉、朝鮮和彝等兄弟民族中也有牛姓。盡管如此,以宋微子為始祖,牛父為得姓祖的牛氏始終為中華牛氏的主體,且支脈清晰,源遠流長。直至元泰定乙丑年(1325),牛父之後牛川得中進士,並遷任山西洪洞縣令,遂成為遍布全國的「打鍋牛(鍋碴牛)」的起始祖。
編輯本段牛氏世系
牛姓遠祖,可一直追溯於中華人文始祖——黃帝。黃帝生玄囂,玄囂生極,極生帝嚳。帝嚳即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五帝」之一,稱高辛氏。高辛氏子曰:後稷、契、堯、摯(同父異母),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禹則傳位於其子啟。禹為中國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其生存年代約在公元前22世紀末至21世紀初。 堯之生存年代約在公元前23世紀(據傳其僅當政時間即達100多年)其兄契在舜帝時,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任命為司徒,管理臣民,封於商,賜姓子氏,其14世孫成湯,率天下諸侯打敗了荒淫無道的夏代最後一個君主桀,從而建立了商朝。商歷31帝、671年,商紂王時滅亡。 據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記載,商紂王無道,周武王(姬發)率眾諸侯「誓於牧野」,一舉推翻了其統治而建立了周朝。周朝建立後,武王四處尋賢,把眾口皆碑且因反對商紂王而出逃在外的紂王庶兄微子請回封於宋(今河南商丘),「以奉商祀」。宋即周朝的諸侯國之一,宋微子亦即宋國開國君主,後亦成為中華牛姓始祖。 應當指出的是,據鄭樵《通志·氏族略》載,以王父(祖父)字為氏系周代宗法制度所定。同時,宋微子之後當中,除牛姓外,以王父字為氏的還有孔、樂、邊、魚、皇甫等13姓,以王父「名」為氏的,還有微、仇、求、獲等15姓,他們都同牛姓有著一定的血緣關系。 綜上所述,黃帝為中華牛氏的遠祖,微子啟為牛氏的起始祖,牛父為牛氏的得姓祖,牛川即為打鍋牛(鍋碴牛)的總啟世祖。在以後的歷史變化中,打鍋(鍋碴)牛的後世則以不同的分支啟世,其中一個分支「崗牛」則以崗祖啟世。而同牛姓一樣以微子啟為起始祖的孔、樂、邊、魚、皇甫、微、仇、求、獲等28姓都同牛姓有著一定的血緣關系。在歷史發展中自願由旁姓而改為牛姓的如今已是牛姓中的成員,納西族、滿族及藏、回、彝、白、土家、蒙古、東鄉、朝鮮等兄弟民族中的牛姓,則各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在眾多牛氏當中,以牛父為得姓祖,以牛川為啟世祖的中華牛氏源流一直極為單純。在2800餘年的發展繁衍當中,曾出現過扁擔牛、鞭桿牛、打鍋(鍋碴)牛等眾多分支,但從無被冒姓或混入的記錄,是一脈相傳的商湯後裔。如果從遺傳學的角度研究姓氏,源流單純的牛氏是許多其他姓氏無法比擬的。作為牛氏子孫,應當以此引以自豪,進而激發自身更加敬宗而睦族,為民族、為國家、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註:除文中已有註明者外,本文參閱的其他資料有: 1、王根泉《中國姓氏的文化解析》,團結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西周孔子《論語》 3、《春秋左傳·文公二》 4、《魯迅全集》 5、《中國姓氏大辭典》 6、《中國姓氏大全》
牛姓字輩譜
在所有的家譜中,內容不管如何簡略,但字輩譜一定會有。字輩譜也稱行輩字、排行、派語、派行詩等。它是用來表明世系的用字,也是為子孫起名時定下的輩序用字。這個字一般放在三字名的中間,也有少數姓名,三字中最後一個字為輩序字。這種取名方法其他民族少有,是漢民族特有的。 字輩譜用字是非常講究的。一般是先輩人經過精心研究、共同討論,才最後確定,勒石以志。字輩譜一般都有用意,有說起。有些譜簡直就是一首詩,寓意豐富。如牛弘後裔河南濟源市西許村「牛氏家譜」(俗稱天官牛)載:從37世起,字輩譜 如下: 青芝龍源 林萃田豐 正恆懷宗 慧澤棟英 前兩句述祖蔭,祖上擇福地而物華天寶,樹榜樣而人傑地靈。後兩句是教子孫,要健身潔心,緬懷宗訓,以大智大睿潤澤東方,成為國家的棟梁英才。

⑶ 歷史上有名的牛氏人物都有誰,並說出他們的一些生平事跡來

秦國大儒牛缺、趙國大將牛翦,以及趙國人牛畜

在眾多牛氏當中,以牛父為得姓祖,以牛川為啟世祖的中華牛氏源流一直極為單純。在2800餘年的發展繁衍當中,曾出現過扁擔牛、鞭桿牛、打鍋(鍋碴)牛等眾多分支,但從無被冒姓或混入的記錄,是一脈相傳的商湯後裔。如果從遺傳學的角度研究姓氏,源流單純的牛氏是許多其他姓氏無法比擬的。

牛宏,人名,乃隋朝吏部尚書,古代名臣。牛弘祖先本姓牛,先祖為避禍改姓遼,父親遼允又改姓牛。

篤學:專心好學。篤乃深厚的意思
連起來就是:像牛宏那樣專心好學。
引伸義:形容某人勤奮好學的意思。

任人唯賢的隋吏部尚書牛弘
牛弘
字里仁(545—610),隋安定鶉觚人。先祖為避禍改姓遼,祖父遼熾,在郡中為「中正」官,父親遼允,為後魏侍中,賜姓牛。牛弘年輕時,性情寬厚,好學博聞,隋開皇二年(582),授散騎常侍,秘書監,收集典籍,不遺餘力,三年拜禮部尚書,奉詔撰修五禮,寫成百卷,行於當世。

開皇六年(586),牛弘以其豐富的智慧、卓越的才能「改定雅樂」、「設立明堂」,受到皇上的器重和贊許。不久授大將軍,官拜吏部尚書。在其任職期間,任人唯賢,「其選舉,先德行而後文才,,務在審慎」。因此「所有進用,多稱職」,朝野上下,為之佩服。隋煬帝繼位後,賜弘以詩,贊揚之美,無書其右者。

大業二年(606),牛弘進位上大將軍,六年(610)跟隨皇帝巡視江都,其年十一月卒,歸葬安定。皇上贈開府儀同三司、光祿大夫文定侯,謚曰「憲」。牛弘一生,權高位重,榮寵當世,而他卻車服平儉,寬厚溫良,事上盡禮,待下以仁,「納於言而敏於行」。一生手不釋卷,著書頗富,有文集十三卷傳於後世。
史臣評價他時說:牛弘篤好攻籍,學優而仕。有淡雅之風,懷曠遠之度。采百王之損益,成一代之典章……澈之不清,混之不濁,可謂大雅君子矣!

牛僧孺
牛僧孺(779~847) 中國唐代穆宗、文宗時宰相。字思黯。安定鶉觚(今甘肅靈台)人。在牛李黨爭中是牛黨的領袖。貞元二十一年(805)僧孺登進士第。他在唐憲宗元和三年(808)的科場案中,所作策文觸犯宰相李吉甫,在元和朝不得志。這次科場案是以後糾葛40餘年的牛李黨爭的起因。穆宗時,牛因拒絕賄賂,獲得穆宗賞識。當時,李吉甫的政敵李逢吉為相,長慶二年(822),逢吉排擠李德裕(吉甫子)出任浙西(今江蘇鎮江)觀察使,引僧孺為同平章事。文宗大和三年(829),僧孺再次入相,德裕出為鄭滑(今河南滑縣東 )節度使。五年,吐蕃維州(今四川汶川西北)守將悉怛謀降唐,劍南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李德裕派兵入駐維州城,並奏陳用兵事宜。僧孺認為唐與吐蕃結盟,不宜違約開釁。文宗從僧孺議,命德裕撤退駐兵,送還降將。其實,大和四年吐蕃已違約攻唐,此時,唐已可不受盟約拘束。僧孺對維州的決策,反映了他一貫妥協反戰的思想。文宗後來對維州的處理不免後悔,僧孺便主動告退,出為淮南(今江蘇揚州北)節度使,累遷東都留守、山南東道(今湖北襄樊襄陽)節度使。唐武宗即位後,李德裕當權,僧孺被罷為太子少師。會昌四年(844)又以交結澤潞(今山西長治)叛藩的罪名 ,貶為循州(今廣東惠州)長史。宣宗即位後,李黨盡被貶謫,大中元年(847)僧孺復原官太子少師 。僧孺好文學,著有傳奇集《玄怪錄》等。

牛嶠

〔唐〕(約公元八九0年前後在世)字松卿,一字延峰,隴西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昭宗大順初前後在世。他自己說是牛僧孺的孫子。乾符五年,(公元八七八年)進士及第。歷官拾遺,補尚書郎。曾到過越中。王建鎮蜀,辟判官。及稱帝,為給事中。嶠的著作,以詞著名,詞格類溫庭筠。原有歌詩集三卷,今存詞三十三首,(見《花間集》)詩六首。(見《全唐詩》)
牛希濟

〔約公元九一三年前後在世〕字不詳,隴西人,牛嶠之兄子。生卒年均不詳,約梁太祖乾化中前後在世。仕蜀為刊登林學士,御史中丞同光三年,(公元九二五年)降於後唐。明宗拜為雍州節度副使。希濟所作詞,今存十四首,(見唐五代詞)均清新自然,無雕琢氣。

牛皋
牛皋(gāo) (1187—1147)南宋抗金將領。字伯遠,汝州魯山(今屬河南)人。南宋初年聚集人民抗金。後隸歸岳飛,為其推重,對金作戰中屢立戰功。曾參加鎮壓楊么起義。岳飛被害後,因始終反對宋金議和,被秦檜害死。

牛仙客
仙客,涇州鶉觚人。初為縣小史,積功遷洮州司馬,王君奐節度河西,召為判官,遷太僕少卿,判涼州別駕,知節度留後事,俄為節度使。開元二十四年為朔方行軍大總管,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知門下事,遙領河東節度副大使,封邠國公,加左相。卒贈尚書右丞相,謚曰貞簡。

牛存節
牛存節,字贊貞,青州博昌人也。本名禮,太祖改而字之。少以雄勇自負。唐乾符末,鄉人諸葛爽為河陽節度使,存節往從之。爽卒,存節謂同輩曰:「天下洶洶,當擇英主事之,以圖富貴。」遂歸於太祖。初授宣義軍小將。屬蔡寇至金堤驛,犯酸棗、靈昌,存節日與之斗,凡二十餘往,每往必執俘而還,前後斬首二十餘級,獲孳畜甚眾。太祖擊蔡賊於板橋、赤岡、酸棗門、封禪寺、枯河北,存節皆預其行,與諸將於濮州南劉橋、范縣大破鄆眾,自此深為太祖獎遇。
文德元年夏,李罕之以並軍圍張宗奭於河陽,太祖遣存節率軍赴之。屬歲歉,餉饋不至,村民有儲干椹者,存節以器用、錢帛易之,以給軍食。大破賊於浿河,罕之引眾北走。又預討徐、宿有功。及討河北,存節前鋒下黎陽,收臨河,至內黃西,以兵千餘人當魏人萬二千眾,大破其陣,僵仆蔽野。太祖深所嘆激,謂有神兵之助。大順元年,改滑州左右廂牢城使。與諸將討時溥,累破賊軍。景福元年秋,改遏後都指揮使。攻濮之役,領軍先登,遂拔其壘。二年四月,下徐州,梟時溥,存節力戰,其功居多。乾寧二年,授檢校工部尚書。三年夏,太祖東討鄆州,存節領軍次故樂亭,扼其要路,都指揮使龐師古屯馬頰,存節密與都將王言謀入鄆壘。十二月,存節遣王言夜伏勇士於州西北,以船逾濠,舉梯登陴。既而王言不克入,存節獨率伏軍負梯�童破其西瓮城,奪其濠橋,諸軍俱進。四年四月,陷其城,尋與葛從周降下兗州,加檢校右僕射。
其年秋,大舉以伐淮南,至濠州東,聞前軍失利於清口,諸軍退至瞷河,無復隊伍。存節遏其後,諸將釋騎步斗,諸軍稍得濟,收合所部並敗兵共八千餘人,至於淮涘,時不食已四日矣。存節訓勵部分,以御追寇,遂得旋師。五年,除亳州刺史,俄遷宣武軍都指揮使,改宿州刺史。明年,淮賊大至彭城,存節乃以部下兵夜發,直趣彭門;淮人訝其神速,震恐而退,諸將服其智識。
光化二年,罷歸,復為左衙都將兼馬步教練使。天復元年,授潞州馬步都指揮使,法令嚴整,士庶安之。及追赴行在,士卒泣送者不絕於道,加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改滑州左衙步軍指揮使,知邢州軍州事。天佑元年,授邢州團練使。時州兵才及二百人,晉人知之,以大軍來寇。太祖在鄴,發長直兵二千人赴援,存節率壯健出斗,以家財賞激戰士,並軍急攻,七日不能克而去。太祖召至,勞慰久之,厚賚金帛鞍馬,加檢校司徒。冬,罷軍,署為元帥府左都押衙。四年,太祖受禪,除右千牛衛上將軍。其秋,攻潞州,以存節為行營馬步軍都排陣使。
開平二年二月,自右監門衛上將軍轉右龍虎統軍,駐留洛下。是歲,王師敗於上黨,晉人乘勝進迫澤州,州城將陷。河南留守張全義召存節謀,遂以本軍及右龍虎、羽林等軍往應接上黨。師至天並關,存節謂諸將曰:「是行也,雖不奉詔旨,然要害之地,不可致失。」時晉人新勝,其鋒甚盛,存節引從而前,銜枚夜至澤州,適遇守埤者已縱火鼓噪,以應外軍,刺史保衙城,不知所為。存節才入,晉軍已至矣,乃分布守御。晉軍四面攻斗,開地道以入城,存節亦以隧道應之,逆戰於地中,晉軍不能進;又以勁弩射之,中者人馬皆洞,經十三日,晉軍死傷者甚眾,焚營而退,郡以獲全,太祖屢嘆賞之。五月,遷左龍虎統軍,充六軍馬步都指揮使。十月,授絳州刺史。
三年四月,除鄜州留後。六月,劉知俊以同州叛,尋授同州留後,未幾,加檢校太保、同州節度使。乾化二年,加檢校太傅,進封開國公。存節戒嚴軍旅,常若敵至。先是,州中井水咸苦,人不可飲。及並人、岐人來迫州城,或以為兵士渴乏,陷在旦夕。存節及肅拜虔祝,擇地鑿八十餘井,其味皆甘淡,由是人馬汲濯有餘,眾以為至誠之感。自八月至三年春末,人馬未嘗釋甲,以至寇退。尋加同平章事,詔赴闕。末帝召慰勉,賞賜甚厚。十一月,加開府儀同三司,食邑一千戶,授鄆州節度使。四年,加淮南西北面行營招討使,控扼淮濆,邊境安之。
其冬,蔣殷據徐州逆命,存節方以大眾戍潁州,得殷逆謀,密以上聞,遽奉詔與劉鄩同討之,頓於埇上。淮賊朱瑾以兵救殷,距宿之兩舍,聞存節兵大至,即委糧棄甲而遁,竟平徐州。詔加太尉。夏中病渴且痟,屬河北用軍,末帝令率軍屯陽留以張劉鄩之勢。存節忠憤彌篤,未嘗言病,料敵治戎,旦夕愈厲。病革,詔歸汶陽,翼日而卒。將終,戒其子知業、知讓等以忠孝,言不及他。冊贈太師。存節武鷙慷慨,有大節,野戰壁守,皆其所長,威名聞於境外,深為末帝所重,而木強忠厚,有賈復之風焉。

牛金星
根據牛氏家譜記載,牛金星也為匝鍋牛後代,好象是9世。

牛金星(約1595-1652),字聚明(一說字啟東),原籍河南寶豐縣石橋鄉大牛庄。自小天資聰穎,滿腹文才,常抱經邦濟世之志,二十餘歲中秀才,天啟七年(627年)中舉人(明朝嘉靖舉人)。約崇禎十年(1637年),因與王姓親戚起釁被誣陷以抗稅革去舉人,充軍盧氏當差服役。
崇禎十三年(1640年)冬,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抵達豫陝邊境,因仰慕牛金星高才,就千方百計尋找他,開導他認清形勢,共圖大業。牛金星最終下定決心,帶領全家老少加入了起義軍。
牛金星參加義軍,向李自成建議:「可刑殺,賜飢民,收人心」,他的博才多學,精於計謀,很快得到李自成的嘗識和重用,成為義軍的一名重要謀士。按照牛金星等人主張的北進計劃,起義軍於1641年正月,一舉攻克軍事重鎮洛陽,活抓了福王朱常洵,並火燒福王府,散發了王府大量金錢與糧食,使廣大飢民得到賑濟。義軍佔領襄陽後,改為襄京,金星為之建政設官。同年十月,義軍「據河洛」之勢已定,金星同眾謀士設定「取天下」的戰略戰術。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自成入陝,以西安為西京,國號大順。這時,金星為天佑閣大學士(丞相)。幫助自成建政設宮,籌劃進軍北京。1644年3月19日,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李自成在牛金星、劉宗敏等文武官員陪同下,從大明門進皇城,行至「承天之門」(今天安門)時,李自成對「承天之門」四字匾額射了一箭說:「如能安定天下,則一箭射中四字中心。」據說一箭射出,射中「天」字下稍偏一點,未能正中。牛金星賀道:「中共下,當中分天下。」李自成投弓大笑。3月29日,義軍佔領北京,崇禎自溢,明朝滅亡。進京後,金星整日忙於籌備登基大典,建政權,設科舉,迎來拜往,未能對時局作出正確決策,以致清軍入關,自成阻擊失敗。4月29日,李自成在清軍先頭部隊已進入北京近郊時,匆匆在武英殿舉行即位大典,由已授為天佑閣大學士的牛金星代行祭天禮。4月30日,義軍被迫撤出北京。退兵路上,自成殺李岩,更導致將士離心,在清軍追擊下,節節失利。清順治二年(1645年)夏,李自成從西安退至湖北,死於通山縣九宮山。義軍敗後,金星藏在降清後任湖廣黃州知府的兒子牛佺的官署中。
約在順治九年(1652年)金星病危,囑佺曰:「負彌縫之巧,得不膏荊棘,可幸。要,不可恃之,吾死,必葬香山之陽,閉之教子勿再出」。佺遵囑,葬金星於香山之陽,即致仕旋里。

⑷ 北魏官職的特點

一、太和改制前北魏政治與財政體制的轉型
登國元年(386)拓跋珪在牛川「即代王位」後,「以長孫嵩為南部大人,叔孫普洛為北部大人,分治其眾。以上谷張兗為左長史,許謙為右司馬,廣寧王建、代人和跋、叔孫建、庾岳等為外朝大人,奚牧為治民長,皆掌宿衛及參軍國謀議。長孫道生、賀毗等侍從左右,出納教命」[3]。這是北魏立國之初體制轉化的第一步,形成部落大人制和魏晉十六國以來班爵制並存的胡漢雜糅體制,非驢非馬。但其政治體制此時仍是胡族體制據主導地位,中央政治體制上的內外官並行制更為明顯。
拓跋鮮卑內朝形成的時間,遠早於登國年間。史載,拓跋什翼犍在建國二年(339),「始置百官,分掌眾職」[4]。這實際上就是《魏書·官氏志》所言:「建國二年,初置左右近侍之職,無常員,或至百數,侍直禁中,傳宣詔命。皆取諸部大人及豪族良家子弟儀貌端嚴,機辯才於者應選。又置內侍長四人,主顧問,拾遺應對,若今之侍中、散騎常侍也」。這種帶有氏族制殘余的制度經過百餘年發展後,到登國元年(386),拓跋珪又設外官系統,「置幢將及外朝大人官」[5]。至此,拓跋魏最終形成了內外朝制政治體制,並以制度形式確定下來。
有關北魏初期內外官並行的政治體制,嚴耀中有深入研究。他指出北魏建國伊始,便並存著內、外兩個官員系統,各有職司,分庭抗禮,認為北魏內行官的文官系統主要職責在於「主顧問,拾遺應對」;掌機密,出入詔命;「察舉百僚」;「攝行祭事」;典掌內庫;典諸曹;領御食、醫葯等事;折獄。內行官中武職系統的主要任務是禁衛皇帝和宮室。但隨著北魏版圖擴大和被統治民族人數的急劇增多,外朝官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並成為北魏的主要行政機構。自太和之後,有關北魏的史料上就再也找不到關於內行官員的記載。這是孝文帝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6]。
北魏初期內外朝並存的現象,在趙超的《漢魏南北朝墓誌匯編》[7]一書中也有頗多記述,從中也能清楚觀察出北魏內外官制一直延續到太和官制改革之際。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80年代在山西靈丘縣考古發現的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和平二年(461)南巡碑,其中隨行拓跋浚的280餘位隨從中有所謂的內阿干、庫部內阿干、內行內三郎、內行令、內行內小、庫部內小幢將等內朝官稱謂,這對我們了解北魏前期政治制度特別是內外官制度有重大幫助[8]。
當然,太和改制前北魏制度轉型並非單純的內外官體制的形成,還包括爵制、禮制改革,中央集權逐漸加強,生產方式變遷等諸多方面。這一切都對該時期北魏財政體制產生了一定影響,只不過內外朝體制對北魏太和改制前財政制度的影響更大而已,這是首先要明確的。
與北魏太和改制前政治體制形成相聯系的就是其財政體制的形成,而財政管理屬於財政體制的重要內容之一。有關北魏太和改制前財務行政的內容,《魏書》載之甚略。但眾所周知,北魏立國伊始就設立了所謂尚書三十六曹的機構,依照魏晉官制,尚書部分諸曹應是掌管財務行政的機構,北魏太和改制前是否如此,值得探討。
皇始二年(397),拓跋珪任命崔逞「為尚書,任以政事,隸三十六曹,別給吏屬,居門下者」[9]。這是文獻所見到的北魏最早設置尚書三十六曹的記載。次年(398),拓跋珪命崔玄伯「通署三十六曹,如令仆統事」[10]。天興二年(399),拓跋珪命「吏部尚書崔宏通署三十六曹」[11]。但在同年又「分尚書三十六曹及諸外署,凡置三百六十曹」[12],解散了尚書省。天興四年(401),「復尚書三十六曹,曹置代人令史一人,譯令史一人,書令史二人」。到天賜二年(405),又「復罷尚書三十六曹,別置武歸、修勤二職。武歸比郎中,修勤比令史,分主省務」[13]。此後十餘年的拓跋嗣統治時期就乾脆找不到尚書省機構了。這正如陳琳國所指出的,北魏拓跋珪、拓跋嗣時期「三省制並沒有堅持下去」,「在主持三省的漢族士人被殺或黜免以後,三省殆同虛設,甚至廢棄不置了」[14]。北魏初期尚書三十六曹的頻繁廢立說明該時期北魏體制波動之劇烈,這是體制轉換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同時也說明在魏晉時期負責財政管理的尚書諸曹在拓跋珪、拓跋嗣時期徒有其名,不可能發揮財政管理的職能。
拓跋燾剛繼位,就「以河內鎮將代人羅結為侍中、外都大官,總三十六曹事」[15],將三十六曹恢復。五年之後,即神 元年(428),拓跋燾「置左右僕射、左右丞、諸曹尚書十餘人,各居別寺」[16],尚書省擔負起中央行政中樞的重任。但是,拓跋燾所恢復的尚書制從形式到內容又都顯著保留著鮮卑制的殘余,因而它既與魏晉的尚書省,也與北魏太和改制後的尚書省有明顯差異,這種差異就是突破「八座」之制,並設多曹[17]。表現在財政管理上就是財政權力在集中於皇室的基礎上又呈現分散態勢。

太和改制前,由於部落酋長和諸部大人對皇權的分割,國家權力呈現分散狀態,皇權尚不強大,其財政管理體製表現出相應的多頭管理特點。這種分頭管理財政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諸部大人和部落酋長在財政收支上的自主性。隨著皇權的加強,部落大人權利漸趨衰微,中央財政權力逐漸集中。就中央財政體制而言,內朝官系統參與負責財政管理的內容頗多,外朝官則在財政管理上幾乎無所事事。
《通典·職官典》言,「後魏初有殿中、樂部、駕部、南部、北部五尚書。其後亦有吏部(初曰選部)、兵部、都官、度支、七兵、祠部、民曹等尚書。又有金部、庫部、虞曹、儀曹、右民、宰官、都牧、牧曹、右曹、太倉、太官、祈曹、神都、儀同曹等尚書(自金部以下,但有尚書之名,而不詳職事)」。《通典》所述北魏尚書制度之沿革是就整個北魏王朝而言,較為准確的反映了北魏尚書制度的演進。但就其所言北魏初期五尚書的設置而論,在北魏前期發揮作用的主要財政職官為殿中、駕部、都牧尚書、內行長等。
北魏殿中尚書何時設置不得而知,但從《魏書》記載看,殿中尚書在拓跋珪時就已有之。如雁門原平人段霸,在拓跋珪時「以謹敏見知,稍遷至中常侍、中護軍將軍、殿中尚書」[1],但其職責不明確。到拓跋燾時,殿中尚書的職責開始明確,史言,「佛狸置三公、太宰、尚書令、僕射、侍中,與太子共決國事。殿中尚書知殿內兵馬倉庫,樂部尚書知伎樂及角史伍伯,駕部尚書知牛馬驢騾,南部尚書知南邊州郡,北部尚書知北邊州郡。又有俟勤地何,比尚書;莫堤,比刺史;郁若,比二千石;受別官比諸侯。諸曹府有倉庫,悉置比官,皆使通虜漢語,以為傳驛,蘭台置中丞御史,知城內事。又置九豆和官,宮城三里內民戶籍不屬軍戍者,悉屬之」[2]。北魏前期的殿中尚書重要職責之一就是「知殿內兵馬倉庫」,從「殿內」一詞清楚反映出其服務於皇室衣食住行的職能,職位頗為重要。
駕部是太和改制前掌牛馬驢騾的重要機構。北魏駕部設有駕部尚書令、駕部給事中、駕部郎中、駕部校尉等職。《魏書·官氏志》言北魏興安二年(453),「置駕部尚書、右士尚書」[3],此說有誤。應該說早在太武帝拓跋燾時就已經有了駕部尚書一職,如安原,「世祖即位,征拜駕部尚書」[4];尉元,「神 中,為虎賁中郎將,轉羽林中郎。小心恭肅,以匪懈見知。世祖嘉其寬雅有風貌,稍遷駕部給事中」[5];閹官孫小在拓跋燾時,「轉小領駕部,課理有方,畜牧蕃息」[6];張修虎也曾任「都牧、駕部二曹給事中」[7]。北魏「駕部掌車輿、牛馬廄牧等事」[8],具有生產與使用兩種管理職能。就生產而言,駕部負責掌管皇室牲畜的飼養、繁衍,「畜牧蕃息」就是證明;就使用管理而言,駕部負責保障皇室成員出行所需的車輿、馬匹。駕部在北魏太和前職能的重要與該時期北魏游牧經濟色彩的濃厚有直接關系。

太和改制前,內行長雖主要負責侍衛工作,但內行長也領羽獵曹、龍牧曹,兼有掌管皇室財政的職能。史載,長孫頭在拓跋浚時「遷內行長,典龍牧曹」[9];羅伊利「除內行長。以沉密小心、恭勤不怠,領御食、羽獵諸曹事」[10];呂文祖在拓跋弘時,「補龍牧曹奏事中散。以牧產不滋,坐徙於武川鎮」[11]。游獵曹、龍牧曹是太和前負責皇室畜產的財政機構,獵郎、羽郎是其中的重要官職。如韓備曾「遷寧西將軍,典游獵曹」[12]。游獵曹的設置與北魏初期對游牧經濟的重視有直接關系。魏道武帝拓跋珪天賜三年(406),「置散騎郎、獵郎、諸省令史、省事、典簽等」[13]。拓跋珪天賜三年設置獵郎,這是《魏書·官氏志》首次出現的與財政有關的官職。北魏早期任獵郎史書有載者為道武帝拓跋珪時的長孫翰、周幾、叔孫俊,明元帝拓跋嗣時的古弼、安原等人。這些獵郎都是以「善騎射」者充任。獵郎除了掌管射獵外,還兼有出使、監軍等職責。羽郎亦是北魏時期重要財政官職,除上文所述羅伊利以內行長之職「領御食、羽獵諸曹事」外,穆泰在孝文帝時也曾「典羽獵四曹事」[14]。

值得注意的是,商賈部是拓跋燾時較為獨特的財政機構之一,如費於就曾「遷商賈部二曹令」[15]。商賈部的設立與拓跋鮮卑的經商傳統直接相關。眾所周知,太和八年孝文帝頒定俸祿制前,北魏各級官員無俸祿,從商逐利是各級官員維持生計的手段之一,就連皇太子也不例外,「婢使千餘人,織綾錦,販賣逐利」[16]。太和八年班祿後,孝文帝就「罷諸商人,以簡民事」,但同時又「均預調為二匹之賦,即兼商用」[17]。這說明北魏太和改制前皇室和官僚經商的普遍,一批系官商人專門從事商業活動,這就需要專職機構管理這些商人,而為皇室服務的系官商人就可能歸屬商賈二曹管理,服務於皇室財政。但商賈曹屬於哪一機構所管則不得而知。

拓跋鮮卑早期的游牧傳統使其在入主中原後對游牧經濟頗為重視。游牧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使都牧製成為北魏前期頗具特色的財政體制之一,牧曹尚書主要掌管牧場及畜牧,具體負責國家畜產。拓跋弘時,高車人乞伏居「為散騎常侍,領牧曹尚書」[18]。呂羅漢在孝文帝初期平定秦益二州羌民之亂後,孝文帝命其將所獲生口、馬匹進行重新分配,「其馬印付都牧,口以賜卿」[19]。拓跋禎在孝文帝初期「後征為都牧尚書」[20]。前揭文所言張修虎就曾任「都牧、駕部二曹給事中」。北魏還有「都牧令」、「都牧給事」等官。如宇文福在太和初曾任都牧給事一職。到太和十四年七月,孝文帝「詔罷都牧雜制」[21],廢除了牧曹尚書。牧曹尚書的廢除,暗含著太和改制以後農業經濟已經壓倒畜牧經濟而佔主導地位這樣的信息。

財稅儲藏屬於財政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太和改制前,內庫與外庫是北魏前期存貯物資的兩套不同系統。拓跋燾時已經設有庫部尚書,其是否象後期那樣「掌凡戎仗器用」[22],不得而知。但就內朝財務機構而言,御府與內庫則是兩個重要的財稅儲藏部門。負責掌管御府的機構稱為「內藏曹」。史載閹官張佑在太和初期,「稍遷散騎常侍,都綰內藏曹。時文明太後臨朝,中官用事。佑以左右供承合旨,寵幸冠諸閹官,特遷為尚書,加安南將軍,進爵隴東公,仍綰內藏曹」[23]。此處的「綰」就是「統管、總攬」之意。從該段史料中可以看出,內藏曹就是專為皇室服務的財政供應機構。儲藏著衣服、金銀、珠玉、珍玩、綾羅、錦綉等。而內庫不僅儲藏弓矢兵仗,還藏有綾綿布帛等。如和平二年(461)冬,拓跋浚「詔出內庫綾綿布帛二十萬匹,令內外百官分曹賭射」[24];太和元年柔然遣使獻良馬、貂裘,馮太後「敕有司出御府珍玩金玉、文綉器物,御廄文馬、奇禽異獸,及人間所宜用者列之京肆,令其歷觀焉」[25];太和十一年,孝文帝「詔罷尚方錦綉綾羅之工,四民欲造,任之無禁。其御府衣服、金銀、珠玉、綾羅、錦綉,太官雜器,太僕乘具,內庫弓矢,出其太半,班齎百官及京師士庶,下至工商皂隸,逮於六鎮戍士,各有差」[26]。這些都反映出內庫與御府在物質儲藏上的區別。北魏太和改制前內庫和御府一次就可支出幾十萬匹的絹帛,儲藏物資之多以及賞賜范圍之廣,足以說明內庫和御府物資儲藏量之大,也證明了內朝財物在整個財務活動中的主導地位。

少府在北魏時期的演變頗為復雜,秦漢時期少府屬於掌管皇室財政的機構,東漢以後特別是魏晉時期,少府又逐漸向手工業管理機構演變,西晉時少府「,統材官校尉、中左右三尚方、中黃左右藏、左校、甄官、平淮、奚官等令,左校坊、鄴中黃左右藏、油官等丞」[27]。北魏少府機構在拓跋燾以前就已經出現,《魏書·段霸傳》載,段霸「以謹敏見知,稍遷至中常侍、中護軍將軍、殿中尚書,領壽安少府」。「壽安」就是北魏皇太後所居壽安宮。段霸以閹官身份掌領壽安少府,明確無誤地說明北魏太和改制前期少府屬於專司皇室財政儲藏的機構之一。
太和改制前侍御史在財政管理上扮演著頗為獨特的角色,如拓跋燾時的趙黑,「有容貌,恭謹小心。世祖使進御膳,出入承奉,初無過行。遷侍御,典監藏」[28]。侍御史在東漢時屬少府系統,「察舉非法,受公卿群吏奏事,有違失舉劾之」[29]。魏晉以後侍御史脫離少府,但仍是宮廷近侍之官。北魏時期這種由宮廷近侍之官——侍御史掌管庫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整個財政體制變遷中的重要現象,是皇帝加強對財權直接控制的重要表現,突出體現了皇室財政囊括國家財政的特色[30]。

大司農在北魏太和改制前屬於外朝財政機構,如雁門平原人張黎,由於「善書計」,深得拓跋珪賞識,明元帝拓跋嗣命其「管綜機要」,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初期,「以其功舊,任以輔弼,除大司農卿,軍國大議,黎常與焉」[31]。太和改制前大司農屬於六卿之一,地位崇高。雖然魏晉以來司農掌倉儲委積,但在北魏前期由於太倉尚書的增設,分割了大司農的部分職責,大司農從而成為掌管絹帛麻布和貢賦的機構,這是北魏財政體制變遷的重要方面之一。北魏太延年間,司農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收取「任土作貢」之物。如拓跋燾太延五年(439)指斥沮渠牧犍十二條罪狀中的第二條就是「民籍地圖,不登公府,任土作貢,不入司農」[32]。北魏前期大司農卿職位雖高,但由於外朝財務處於一種低水平的運行狀態,其在國家財政中所起的作用畢竟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倉部尚書是北魏在管理倉儲方面的獨創。北魏立國之初,掌管儲藏糧廩應該是大司農,但到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皇興四年(470),馮太後寵幸的面首之一李「復為太倉尚書,攝南部事」。對此胡三省解釋曰:「魏中世分殿中尚書所掌倉庫,置太倉尚書,掌倉粟事也」[33]。倉部尚書是北魏所創置。西晉武帝時始置倉部郎,屬度支尚書管轄。北魏的倉部尚書即前太倉尚書[34]。從李「復為」太倉尚書可見此前北魏就已經有此職,可能出現於太武帝拓跋燾時,如穆顗在拓跋燾時曾經「領太倉尚書」[35]。北魏初期的太倉尚書屬於掌管京師太倉粟米收支的專職機構,並兼掌粟米征調[36]。太倉尚書和大司農共同構成掌管國家財賦支出的事務性機構。

從北魏太和改制前財政諸官的設置明顯看出,北魏初期形成涇渭分明的內朝和外朝財務系統,殿中尚書、駕部尚書、少府、侍御史、內庫等都屬於皇室財政管理機構,這也反映了皇室財政處於主導地位的現實,而作為掌管國家財政的行政機構尚未出現,只有太倉尚書和大司農在管理糧食絹布,起著物資的儲備收藏作用,內朝財政重於國家財政的態勢極為明顯,這和北魏太和改制前所形成的內重外輕的政治體制相一致的,也說明了北魏太和改制前財政運行機制的低下。

⑸ 牛川的後世子孫

牛川子 共三人, 長子牛洪,字碧波,曾任翰林院編修 牛洪子:牛楷、牛柄、牛杭、牛來、牛捷、牛銓; 次子牛裨,字程波,曾任吏部尚書 牛裨子:牛清、牛健、牛穎、牛郁、牛秦、牛堡, 三子牛超,官拜陝甘寧大將軍。 牛超子:牛鵬、牛子、牛園、牛翼、牛欒、牛遷,
牛川孫子共十八人,為「十八打鍋牛」的分鍋祖。

⑹ 百家姓牛姓姓氏起源_百家姓牛姓分布

牛姓,起源於宋微子之後裔牛父。與其姓氏一樣,牛姓多勤苦勞作,踏實肯干之人;牛姓源於北而盛於北。接下來我給大家介紹百家姓牛姓,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牛姓姓氏起源
起源一

源於牛國,出自西周時期“牛醫先生”的封國,屬於以國名為氏。據文獻《靈台牛氏家譜·序》中記載:“當周盛時,文王之小子子之子遇牛醫先生,封牛國,為太常卿、協律郎。祖牛孝參定雅樂,後附帝意,銷設前代金石,以自異議,以作武舞,以象功德,至是樂成,詔行之樂,常有新樂,孝義此一志也。”這在《靈台縣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起源二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開國帝王成湯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該支牛氏始祖為西周初期宋國君主微子啟(一說為微仲衍)。

商時紂王殘暴奢侈,荒淫無道,微子多次規勸,他都充耳不聞。眼見國家行將滅亡,微子十分痛苦,於是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師(箕子)。父師說:“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微子聽了父師的勸告,便毅然離開王宮。 傳說 微子離宮出走時,在正午時分,便將“午”字出頭為“牛”字作為姓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以及《唐書·世系表》等的記載,周王朝建立以後,周公旦封商朝皇族微子啟(紂王庶兄)於宋地(今河南商丘),以奉湯王之祀,建立宋國。有“宋微子之後,司寇牛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之記載。

清代著名的姓氏研究專家張澍編著的《姓氏尋源》載:“牛出隴西,本自殷,周封微子於宋,其裔司寇牛父帥師敗狄長丘死之,子孫以王父字為氏。”

起源三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牛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牛人,是西周時期所設官位,專職負責 飼養 國家牛畜,然後按典制貢送諸侯,保障諸侯的肉食、祭祀之用。牛人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職位上大夫。在牛人之下還設有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四人,丞四人,徒十二人,役若干,是兩周時期很重要的官職。

在典籍《周禮·地官》中記載:“牛人,掌養國之公牛,以待國之政令。”

起源四

源於改姓,出自尞姓回復為牛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隋書》及《路史》記載,隋朝時期的牛弘,其父名為尞允,曾在北魏朝廷做侍中時,被賜恢復祖姓牛氏。古代尞、寮、了三字通假,故尞氏也稱寮氏、了氏。

另外,還有記載說 三國 時期,魏國名將牛金被司馬懿毒殺,其家人避難逃亡,因祖先名為宜僚,遂改姓尞氏。至尞允被賜復本姓後,也都隨著一起改回為牛氏。

起源五

源於民間,屬於以職業技能為氏。農家與牛為伴,終日不離,有的就以牛為姓;在北方有一種說法,砸鍋牛是一家;還有一種說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為生,故以職業為姓氏,稱牛氏,世代相傳至今。
牛姓分布
牛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牛姓的百分之四十一,另外,山西亦多此姓,兩省牛姓約佔全國漢族牛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牛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四。
牛姓 典故
牛姓,唐《元和姓纂》曰:“宋微子之後司寇牛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戰國時趙有牛翦、秦有牛缺等名人。東漢時期,牛邯擔任護羌校尉,牛姓遂成隴西望族。十六國後趙石季龍“以韋杜牛辛皇甫胡梁七姓衣冠華胄,不在戌後限。”北朝時期,隴西大量牛姓因官播遷到山西、河南等地。唐宋以來,山西牛氏日漸繁衍壯大,尤其在晉東南地區廣為分布。

三國曹魏後牛金因“牛繼馬後”讖語被司馬懿毒殺,子孫逃離。宋代《古今姓氏書辨正》記載牛金之子牛元定逃難到安定,改姓寮氏。據一些史籍、碑刻記載,唐代許多牛姓家狀都記載為牛金之後,如牛弘家族、牛肅家族,以及上黨一帶牛氏。山西壺關沙窟村近年因盜掘出土許多唐代牛姓家族墓誌,這些墓誌大都記載其先祖為牛金,官任上黨太守等職。上世紀八十年代沙窟村一張姓村民建房時牛金墓及墓碑據說被發現,墓碑被村民移作他用後下落不明。從山西明初遷出牛姓基本都為打鍋牛情況來看,宋元時期打鍋牛傳說已經在山西廣為流傳。今沙窟村流傳牛丞相因皇帝巡遊被饞抄家打鍋一說,依據本村牛姓以牛金為始祖來看,其打鍋傳說可能與牛金家族罹難有關。

北周末年,工部尚書寮允復姓牛氏,其子牛弘曾任隋吏部尚書等職,敕封為奇章公,史稱“大雅君子”。唐貞觀二年,牛弘次子牛方裕因參與弒殺隋煬帝,被流放到嶺表。貞觀七年唐太宗又下詔這些弒君罪臣“其子孫並宜禁錮,勿令齒敘”,牛弘家族再次蒙難。唐天寶年間,宰相牛仙客因武皇時期出現的“牛姓干唐祚”讖語被周子諒參劾,唐玄宗因此大怒把周子涼杖殺。唐代後期,牛弘之後牛僧孺再任宰相一職。因“牛李黨爭”緣故,李德裕一黨又刻意編撰《周秦行記》、《牛羊日歷》等文詆毀牛僧孺,此讖語被再次提及。

“牛姓干唐祚”讖語為“首尾三麟六十年,兩角犢子恣狂顛,龍蛇相鬥血成川”。當時好事者解雲:“兩角犢子,牛也,必有牛姓干唐祚。”故周子諒彈牛仙客,李德裕謗牛僧孺,皆以應圖讖為辭。然“朱”字“牛”下安“八”,八即角之象也。從 歷史 真實情況來看,此讖語預示唐末朱泚、朱溫之亂。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後梁,正應讖語之驗。

除壺關流行的牛丞相打鍋傳說外,河南、山西兩地還流傳“猛牛撲帝王”、“九牛撞金殿”打鍋傳說。“猛牛撲帝王”描述為“牛肋插雙刀”或“牛生雙尾”,也與“朱”字有關。清末以牛鳳山為代表的眾多牛氏族人因把牛川奉為打鍋牛始祖,順理成章地解釋此“朱”字應代表朱元璋,由此衍生出許多新的典故和傳說。但實際上,“猛牛撲帝王”、“九牛撞金殿”傳說與“牛姓干唐祚”讖語關系更大,牛丞相打鍋傳說可能為“牛姓干唐祚”的民間 故事 版本,另外再加上牛金、牛弘家族罹難故事變化、演繹而成。由於時間、地點、流說者不同進而演化出多種版本,此為民間傳說流傳的共性特點。今山西潞城賈村流傳“八角牛”傳說,“兩角犢子”,“八角牛”也,此可能為“牛姓干唐祚”讖語的另一個民間版本,與牛丞相打鍋傳說異曲同工。

綜合考慮,牛丞相打鍋傳說應該始自唐代,但打鍋來源則有可能上溯到三國牛金罹難事件。

元代打鍋牛姓已經遍布山西全省,尤其晉東南地區牛姓更為集中,出現了許多名門望族,如定襄牛榮家族、襄陵牛光祖家族、陵川牛潛家族。另有多位牛姓考取進士,如僅陵川一地就有牛潛、牛元偉、牛宗文三名牛姓進士。

明清之際,大量打鍋牛姓從山西分遷到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今北方牛姓基本都為打鍋牛,名稱有“打鍋牛”、“破鍋牛”、“ 鍋茬牛”等多種稱謂,除牛丞相打鍋傳說外,另有三兄弟、四兄弟、五兄弟、八兄弟、九兄弟、十八兄弟等多種兄弟破鍋傳說。千百年來,“打鍋牛是一家”祖訓一直在打鍋牛家族傳唱,族人見面往往先問一句“打鍋不打鍋?”回答“打鍋”的就是一家人。相識後常常以“本家”、“一家子”、“老本”等親切稱謂,給予熱情招待,成為牛氏家族獨有的風俗習慣。

清代乾隆初年,廣為流傳的18打鍋牛傳抄譜在河南濟源石露頭村始正式出現,干嘉年間此譜在周邊地區得到初步傳播。道光、同治年間,由於汜水武狀元牛鳳山父子尋宗修譜影響,此譜開始在河南及其周邊廣大地區流傳。因為把打鍋牛與18打鍋牛混為一談緣故,很多打鍋牛家族認作18打鍋牛,造成牛氏家族亂認祖宗與家譜傳抄的濫觴現象。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在網路、書籍等影響下,18打鍋牛家譜傳播更為迅速,更多的打鍋牛氏認到18打鍋牛。此風如不及時糾正,將對牛氏家族造成難以估量的 文化 劫難,後果不堪設想。
牛姓名人
牛子厚

牛子厚(吉林牛家代表人物,著名京劇科班“喜連成”的創始人)本名牛秉坤,字子厚,祖籍山西太原。1866年(同治五年)出生於吉林,是著名巨商“船廠牛家”的第四代傳人,是在吉林城擁有幾十家商號,並在東北各主要城鎮都布有“買賣”的大東家。他創建了“喜連成科班”,為中國京劇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牛子厚聲名顯赫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富而好行其德”,樂善好施。在吉林市開設“粥棚”,無償向窮苦人施捨稀粥;捐款修建了“凌雲寺”;創辦了“三皇會”(盲人聚會之所);對無親無故的貧寒人,慷慨相助。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為了解救嗷嗷待哺的市民,他曾在前門外設一粥場,施捨粥飯。因為他施捨行善,市民多有贊譽,“牛善人”之稱遠近聞名。清光緒皇帝、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曾分別向牛家頒發“樂善好施”的匾額。永吉送楹聯一副,稱牛子厚是“泊然與人無爭,修世服疇,應共松江流澤遠;富而好行其德,賑災濟困,料諸廬室感恩多”。

牛子厚對培養京劇人才傾注心血,梨園弟子也給予他盛情回報。1934年,家道衰落的牛子厚遷居北京。梅蘭芳、蕭長華等倡議梨園界給牛先生義演三天,用演出的收入為牛子厚購買了位於北京宣武門外西河沿胡同的一所四合院,房屋14間,又用1500元銀大洋購買香木棺材一口。

1943年牛子厚於北京病故,後歸葬於吉林市。

牛邯

狄道人,東漢名將,官護羌校尉,後擢太中大夫。才氣勇力俱全,雄威邊陲,官護羌校尉,後擢大中大夫。

牛文科

1984年。山東淄博人,本科學歷。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山東青年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寫作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鄉土詩人協會理事。自由撰稿人,傳媒 公司法 人代表。作品散見於《中國青年報》《中國 教育 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等。《新作文》雜志編輯。詞條被《中國散文家大辭典》(作家出版社)收錄。

牛金

三國時南陽人,曹仁麾下部將,官至魏後軍,在軍中很有威望。司馬懿怕“牛隨馬後”,取代了他們的權力和地位,牛金慘遭司馬懿毒酒暗殺。

牛興祖

晉寧襄陵(今山西省襄汾)人,元代官吏。歷中書省掾、刑

部主事、工部主事,後擢大都兵馬指揮使,累官至雲南行省參知政事。

牛天畀

山西省太穀人,清代將領。乾隆年間武進士,累官至貴州省提督,曾率川北官兵會剿苗民,先後屠戮上萬,後被苗民擊斃。

牛富

安徽霍邱人,南宋抗擊元兵入侵名將,自青少年時代起,就勇而知義,立志報效祖國。有一次在戰斗轉移時,令城內居民 燒絕街道,抵抗賊軍,牛富在戰斗中身負重傷,為下落敵人之手,自己就以頭觸柱,赴火而死。牛富的大義凜然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他死後,贈靜江軍節度史,謚“忠烈”。

牛嶠

最早寫詠物詞的五代詞人,字松卿,一字延峰(850?—920?年),隴西(今甘肅省隴西縣)人,唐朝宰相牛僧孺之孫。唐僖宗干符元年(874年)進士。歷任拾遺、補尚書郎等小官。王建立後蜀,牛嶠在後蜀任判官、給事中等職。牛嶠一生博學多才,受好寫詩填詞,詩學李賀,詞聞於世,著有《歌詩集》三卷。是“花間派”重要詞人之一。其詞收入《花間集》一書三十二首,《全唐詩》附詞二十七首。他的詞特點是“繁弦促柱間有勁氣”,字句富麗清新,借物抒情,寓意深刻。有人評價說他的詞“蜜麗香軟”,詞風似溫庭筠。他是我國最早寫詠物詞的詞人之一,對後世詠物詞的發展具有較大影響。代表作有《夢江南·街泥燕》、《菩薩蠻·舞裙香曖金泥鳳》等。

猜你喜歡:

1. 百家姓牛姓姓氏起源

2. 牛姓女孩名字

3. 25個最難取名字的姓氏

4. 姓謝男孩屬牛起名字

5. 百家講壇百家姓溫姓

⑺ 戰國時代人物介紹

絕對是自己參照資料整理出來的
沒有

織田家
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
尾張之虎—織田信秀
織田雙璧:明智光秀、羽柴秀吉(猴子)
織田四天王:柴田勝家、羽柴秀吉、明智光秀、瀧川一益(重炮手)
織田四家老:羽柴秀吉、丹羽長秀、柴田勝家、佐久間信盛(撤退佐久間)
(歌謠分別稱之為:木棉藤吉,米五郎左,勇敢柴田,倚重佐久間)
織田五奉行:菅谷長賴、長谷川秀一、福富秀勝、堀秀政、矢部家定
小豆坂七本槍:織田信光、織田信房、佐佐勝重、佐佐政次、岡田重善、下方貞清

、中野一安
北陸孤狼—佐佐成政
鬼玄蕃—佐久間盛政
槍之又左—前田利家
鬼武藏—森長可
海盜大名—九鬼嘉隆

德川家
德川家康
德川四天王:本多忠勝、酒井忠次、神原康政、井依直政(井伊的赤鬼)
賤岳七本槍:福島正則、加藤清正(虎加藤)、加藤嘉明、肋阪安治、片桐且元、

平野長泰、糟屋武則
鬼半藏—服部半藏
槍半藏—渡邊守綱
鬼作左—本多重次

豐臣家
豐臣秀吉
豐臣秀賴
竹中重治
黑天孝高(黑田半兵衛)
豐臣五大老 ——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隆

景死後由上杉景勝擔任)
豐臣三中老 ——生駒正親、堀尾吉晴、中村一氏
豐臣五奉行 ——淺野長政、石田三成、前田玄以、長束正家、增田長盛
豐後三老 ——吉岡長增、吉弘監理、臼杵監速

北條家
相模之獅—北條氏康
北條早雲
地黃八幡—北條綱成
北條三家老 ——松田憲秀、大道寺政繁、遠山綱景
五色備:笠原康勝(白備)、多目元忠(黑備)、富永直勝(青備)、北條綱高(赤備)、

北條綱成(黃備)

武田家
甲斐之虎—武田信玄(晴信)
武田勝賴
山本勘助
四名臣:內藤昌豐、馬場信房、高坂昌信、(飯富)山縣昌景
甲州五虎:甘利虎泰、小幡虎盛、飯富虎昌(甲山猛虎)、原虎胤(美濃夜叉)、

諸角虎定
武田三彈正 ——高阪昌信(逃彈正)、真田幸隆(攻彈正)、保科正俊(槍彈正


鬼虎—小幡虎盛
武田軍的猛牛—秋山信友

上杉家
越後之龍、軍神—上杉謙信(長尾景虎)
長尾為景
上杉景勝
謙信雙璧 ——柿崎景家、甘糟(粕)景持
智將:宇佐美定行、直江兼續、直江景綱
武將:甘糟(粕)景持、柿崎景家、齋藤朝信(越後之鍾馗)、本庄繁長、小島貞

興(鬼小島)
忍者:加藤段藏

真田家
攻彈正—真田幸隆
正後雙能之士—真田昌幸
日本第一兵—真田幸村
真田十勇士:霧隱歲藏、三好清海入道、三好伊三入道、穴山小助、由利鐮之助、

根津甚八、筧十郎、海野六郎、望月六郎、源飛佐助

齋藤家
美濃蝮蛇—齋藤道三
齋藤義龍
竹中重治(竹中半兵衛,他被日本人奉為日本的孔明)
齋藤六人眾:安藤守就、氏家卜全、竹越尚光、長井衛安、日根野弘就、日比野清



最上家
出羽之驍將—最上義光
最上八盾:天童氏、飯田氏、尾花澤氏、盾岡氏、長靜氏、成生氏、延澤氏、六田



宇喜多家
宇喜多直家
宇喜多秀家
宇喜多三老:長船貞親、岡利勝、戶川秀安

三好家
三好長慶
鬼十河—十河一存
三好三人眾 ——三好長逸、三好政康、岩成友通

淺井家
淺井長政
淺井四翼 ——磯野員昌、大野木國重、野村定元、三田村休俊

尼子家
尼子經久
尼子晴久
尼子新宮黨 ——尼子國久、尼子誠久、尼子豐久、尼子敬久

大內家
大內義興

毛利家
戰國第一智將、西國之雄—毛利元就
毛利兩川: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
毛利四武士: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口羽通良、福原貞俊
毛利五奉行:赤川元康、粟屋元親、桂元忠、國司元相、兒玉就忠

龍造寺
肥前之熊—龍造寺隆信
龍造寺四天王——成松信勝、百武賢兼、江里口信常、木下昌直(或円城寺信胤,

有爭議)

大友家
大友宗麟
大友雙璧 ——立花道雪(雷之化身、鬼道雪)、高橋紹運

島津家
島津義久
島津四兄弟 ——島津義久、島津義弘(鬼石曼子)、島津歲久、島津家久

足利家
劍豪將軍—足利義輝

伊達家
奧州獨眼龍—伊達政宗
惡鬼—片倉重長
片倉景岡

鈴木家
雜賀孫市—鈴木重秀
鈴木重意
鈴木重兼

今川家
今川氏親
海道第一弓取,東海第一弓—今川義元
太原雪齋
女大名—壽桂尼

長宗我部家
姬和子、土佐第一人—長宗我部元親

其他:
前天利益 ——戰國第一傾奇者
波多野宗高 ——丹波鬼
赤井直正 ——丹波的赤鬼
池田輝政 ——姬路宰相
長野業正 ——上州猛虎、上州的黃斑
長阪信政 ——血槍九郎
大寶寺義氏 ——惡領主
稻井教業 ——青鬼
大久保長安 ——天下總代官
島左近 ——鬼勝猛
富田重政 ——越後名人
古田重然 ——織部
溝尾茂朝 ——庄兵衛
後藤信康 ——黃後藤
戶澤盛安 ——夜叉九郎
崛尾吉晴 ——佛茂助
可兒才藏 ——竹草之才藏
龍造寺隆信 ——肥前之熊
名古屋山三郎——日本第一槍
南天坊天海 ——黑衣宰相
薄田兼相 ——橙武者
上泉信綱 ——劍聖、上州第一槍
松野重元 ——主馬
山中鹿之介 ——出雲之鹿
陶晴賢 ——西國無雙的大將
新納忠元 ——鬼武藏
香西佳清 ——盲目大將
真壁氏干 ——鬼真壁
正木時茂 ——槍大膳
佐竹義重 ——鬼義重
利休七哲 ——蒲生氏郷、細川三斎、瀬田掃部、芝山監物、高山右近、牧村兵部和古田織部

因為各大勢力的變化和消亡
武將所屬也在變
然後其他裡面,有些是我記不清楚的
還有就是較小的勢力
還有一些是劍豪,就沒有歸入各大勢力中

⑻ 北魏皇帝列表 歷史上北魏皇帝共有多少個

共19個,(不算追尊),列表如下:

1、

2、拓跋濬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440~465年),字烏雷直,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北魏王朝第五位皇帝(452~465年在位),太武帝拓跋燾長孫,景穆帝拓跋晃長子,母為恭皇後閭氏。

太平真君元年(440年),出生於東宮。 聰明敏達,風儀異常。正平二年(452年)三月,中常侍宗愛弒殺太武帝拓跋燾,擁立南安王拓跋余即位。

同年十月,拓跋余遇弒後,在尚書陸麗、劉尼擁戴下,即位為帝,年號興安。即位之後,誅殺權臣宗愛。在位期間,平定內亂,休養生息。恢復佛教,始建雲岡石窟。

和平六年(465年),病逝,時年二十六,謚號文成皇帝,廟號高宗,葬於雲中金陵。

3、拓跋宏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即北魏第七位皇帝魏孝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遷都洛陽後改名元宏,河南洛陽人,獻文帝拓跋弘長子,母為李夫人,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按照北魏子貴母死制度,拓跋宏成為太子時,生母慘遭賜死,由祖母文明太後撫養成人。拓跋宏五歲即位,年號延興,由祖母文明太後臨朝執政,對鮮卑化的朝廷進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權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響。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頓吏治,立三長制,實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

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

並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元恂。

一系列舉動推動北魏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大力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太和改革」,對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499年4月26日),崩於谷塘原之行宮,享年三十三,謚號孝文皇帝,廟號高祖,葬於長陵。然而孝文帝去世以後僅僅過了25年,北魏邊鎮鮮卑軍事集團就發動反漢化運動六鎮起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魏君主

⑼ 誰知道歷史上姓牛的名人

1.為趙國國君趙籍師傅的牛畜
戰國時趙國的賢達之土,生卒年月不詳。
趙國的國君叫趙籍,思賢若渴,是個年輕有為的君王。有一天,他問相國公仲連:「愛卿,你很好賢,做相國已四年多了,你曾經推薦過賢人嗎?」公仲連回答說:」沒有,臣下一定盡力物色。」
當時有個叫番吾君的人,聽說公仲連正為國君物色賢達之士,就向公仲連竭力推薦牛畜等三人,說了他們許多優點。公仲連就接見了牛畜等三人,又加以認真了解考察後,向國君正式舉薦了他們。
趙王在召見牛畜時,牛畜用仁義之道教授君王,又用帝王之道約束他。君王欣然而聽,遂以牛畜師傅。
2.南宋抗擊元兵入侵名將牛富
(?—1273),安徽霍邱人。自青少年時代起,就勇而知義,立志報效祖國。官至侍衛馬軍司統制時,領兵駐守襄陽,五年後奉命移守樊城,抵禦元軍,但屢戰不勝。有一天,他射書襄陽守將呂文煥,取得聯系後,說明二城乃唇齒相依關系,一定要相互支持,這樣固守了六年,元軍始終未能攻破。
六年後,呂文煥降元,樊城亦破,元兵攻入城內,牛富派將士數百人與之巷戰,視死如歸,死傷不可計,戰士渴了,就飲血水,誓不投降。有一次在戰斗轉移時,令城內居民燒絕街道,抵抗賊軍,牛富在戰斗中身負重傷,為下落敵人之手,自己就以頭觸柱,赴火而死。
牛富的大義凜然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他死後,贈靜江軍節度史,謚「忠烈」。
3.「十八打鍋牛」始祖、元代洪洞縣令牛川
字聖臨,元朝泰定甲子年(1324)左右在世,生卒年月不祥,河南開封尉氏縣人。幼年家境貧寒,立志苦讀上進,元泰定乙丑年(1325)中進土,初任河南府教諭,後升任山西洪洞縣令。生三子:長洪次裨三超,三子又各生六子,堂兄弟共一十八人。
元末,朝廷腐敗,政局動盪,由於種種原因,十八兄弟離開洪洞,遷至河南汜水縣十里堡,本想在此安居樂業,卻又遇賊人作亂,十八兄弟深感難以再在一起居住,決定外出,各自逃命。行前,為日後團聚有所憑證,就將吃飯用的大鍋擊破,十八兄弟每人拿一鍋片,灑淚而別。
後來明朝建立,天下逐漸太平,十八兄弟互通音信後,又約定十月十九日在故土十里堡對鍋,一家人重又團聚,將各自住地,匯在一起,編成了有名的十八祖居址歌。
弟兄十八人,分居五省十八縣,其後代都知道自己是「十八打鍋牛」後代,六百多年來,代代相傳。1990年以來,其後代子孫在河南溫縣、密縣、滎陽先後召開了五次「十八打鍋牛歷史文化研討會」,據初步估計,牛川後代約有30餘萬人,其子孫無論住到那裡,走到那裡,他們都尊稱牛川為其始祖。有人寫詩贊道:
牛川三子洪裨超,十八弟兄志同胞,
留與子孫打鍋記,提起牛姓即分曉。
4.最早寫詠物詞的五代詞人牛嶠
字松卿,一字延峰(850?—920?),隴西(今甘肅隴西縣)人,唐朝宰相牛僧孺之孫。唐僖宗乾符元年(874)進士。歷任拾遺、補尚書郎等小官。王建立後蜀,牛嶠在後蜀任判官、給事中等職。
牛嶠一生博學多才,受好寫詩填詞,詩學李賀,詞聞於世,著有《歌詩集》三卷。是「花間派」重要詞人之一。其詞收入《花間集》一書三十二首,《全唐詩》附詞二十七首。他的詞特點是「繁弦促柱間有勁氣」,字句富麗清新,借物抒情,寓意深刻。有人評價說他的詞「蜜麗香軟」,詞風似溫庭筠。他是我國最早寫詠物詞的詞人之一,對後世詠物詞的發展具有較大影響。
代表作有《夢江南·街泥燕》、《菩薩蠻·舞裙香曖金泥鳳》等。
5.以方正敢言進身的唐代宰相牛僧孺
字思黯(779—847),牛弘之後代。其父牛幼簡,小官吏,早死,僧孺幼孤,依川數頃為生。好讀書,善作文。唐貞元二十一年(805)考取進士。元和三年(808),憲宗皇帝策試賢良方正。僧孺與李宗閔、皇甫?三人在對策中,痛詆時政,一條一條指出宰相李吉甫失政之處,以方正敢言,名聞天下,但激怒了宰相李吉甫,久未重用。穆宗即位後,升任御史中丞。
長慶元年(821),宿州刺史李直臣坐臟當死,穆宗為他求情說:「直臣的事情雖超越本分,有違法之過,但他有經度之才,可免死,委之邊任。」僧孺婉轉地對皇上說:「昔日安祿山、朱?以才過人,但他們卻亂我大唐江山,受到嚴懲,何況李直臣和他們相比,只是小才,怎能不依法制裁,使法律受屈呢?」皇上嘉其守法,不再說情,並升其為戶部侍部,同平章事。
還有一件事,使皇上更加器重僧孺。當時韓弘因有前科,就和兒子公武以豐厚的家產,賄賂各路權貴。事發,穆宗命中使到其家查閱納賄記載,唯僧孺名下,記不受退還。穆宗甚悅,及之議誰可任宰相時,穆宗第一個就提到僧孺。敬宗即位 (825)後,又任僧孺為中書侍郎,銀青光祿大夫,加封奇章郡公,集賢殿大學士,兼修國史。僧孺為相時,政績較佳,他整頓綱紀,清理刑獄。審治不法,朝野肅然。
文宗時,僧孺與李德裕轉入朋黨之爭,親近同黨,排拆異己,權震天下,時稱牛李黨爭。寶歷年間,貶至武昌軍鄂岳靳黃觀察使,大和四年(830),召還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
武宗時,會昌二年(842),罷僧孺兵權,貶為循州長史。宣宗繼位後,還為太子少師,大中初年(847)卒,謚曰「又簡」。著有《幽怪錄》十卷。
6.戰功赫赫、威名遠揚的五代後梁宰相牛存節
字贊正,他本名禮,後梁太祖朱溫改其字,青州博昌(今山東博興)人。少年時代以雄勇自負,為人木強忠厚,初任河陽節度使,後率十餘人歸朱溫,朱溫愛之,授宣義軍小校,後追隨太祖,屢建戰功。天復元年(901),授潞州馬步指揮使,法令嚴整,士庶安之,及追赴行在,士兵泣送者不絕於道。天佑元年(904),授邢州團練使,當時州兵只有二百人,晉人知道後,就以大軍來進攻。太祖急在鄴發兵二千人赴援,存節臨危不懼,率軍迎敵,並以自己的家財,獎勵將士。終於化險為夷,使敵人久攻難克,自動逃離。太祖招之慰勞,獎嘗金帛馬匹,加檢校司徒、元帥府左都押衙。
天估四年(907),太祖即位,存節拜右千牛衛上將軍。其秋攻潞州,以存節為行營馬兵軍都排練使。開平二年(908),王師敗於上黨,晉人乘勝進迫,河南留守張全義召存節,共謀退敵之策,遂率軍接應上黨王師,至天井關,存節對諸將說:「這次行軍,雖不是奉詔,但至關重要,要害之地,不可致失。」時晉人新勝,鋒芒畢露。存節毫不畏懼,引眾而前。夜至澤州,存節剛入城,晉軍也到,於是存節即命士兵分布守御。晉軍四面攻斗,並開地道以入城,存節乃以隧道應之,道戰於地中,晉軍不能進,又以強弩射之,晉軍人仰馬翻,經十三日苦戰晉軍死傷不計其數,只好焚營而退。太祖對此大加稱贊,並予以嘗賜,授絳州刺史。開平三年(909),又任同州節度使。乾化二年(912),加檢校太傅,進封開國公。
末帝朱友貞繼位後,對存節加封中書門下平章事,徙鎮天平,為保衛邊疆又屢立戰功,詔加太尉。正當梁、晉雙方苦戰河上時,存節病重,召還京師即卒。冊贈太師。史臣評價存節說:武鷙慷慨有大節,野戰壁守有所長,威名聞於境內外。
7.官授頭等侍衛的清代武狀元牛鳳山
字梧階(1806—1880),河南省鞏義市明月坡(古汜水縣屬地)人。幼年時,家境貧寒,跟著叔叔,苦練武功,技藝高超。據說他用彈弓不僅可以百步穿楊,而且可以盤中取果,又稱鳳凰奪窠。道光十三年(1833),他27歲,在汜水縣穆溝村、竹園村等地借錢赴京趕考,中一甲第一名,即武狀元,官授頭等侍衛,賜進士及弟,又封武功將軍,曾任甘肅涼州中營游擊,加副將銜,後晉封總兵,官得四世一品封贈。
咸豐年間(1851—1861),黃河向南遷徙,沙壓河邊灘地,汜水灘民無地可耕,貧困無食,有的灘民甚至賣妻子交租稅,鳳山這時已告老還鄉,他急家鄉人民所急,查明情況,將真相奏聞朝廷,豁免了當地賦稅,使不少貧民得以生存。事後,沿灘二十五村民自發樹碑,記載此事,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牛川是個什麼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