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初中歷史教師備課注意什麼

初中歷史教師備課注意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25 07:31:23

A. 新課改怎樣上好初中歷史課

新課改怎樣上好初中歷史課
首先,我認為上課要拋開教案,對於所講的內容要瞭然於胸,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如果一個老師,連自己所講內容都不熟悉,講兩句還要看一下教案,或乾脆照本宣讀,講了半天,恐怕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講的是什麼,又如何讓學生掌握呢?而且只顧埋頭讀教案或課本,哪裡還顧得上學生的反應?至於和學生的交流、師生間的互動等等,就更談不上了。前蘇聯學者斯卡特金說過:「未經過人的積極情感強化和加溫的知識,將使人變得冷漠,由於它不能撥動人的心弦,很快就會被遺忘。」實踐證明,即使完全相同的教學內容,講課時能否拋開教案,教學效果會大不一樣。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上課拋開教案呢?這就需要老師對所教內容必須熟記與於心、融會貫通,需要精心備課和長年累月的不懈積累。所以,當我們看到一位老師在課堂上神采飛揚、口若懸河、妙趣橫生的時候,不要憑空羨慕,要知道這位老師在背後不知為此下了多少功夫,付出了多少心血。精心備課,就要深入鑽研教材和教輔資料。我認為每本教材,至少應准備多套教輔資料,博採眾長。在寫教案時,不宜將上課所講的每句話都寫出來,因為一是容易造成教學語言書面化,比較死板,另外,這樣做備課時間也不夠用,即使夠用,也太辛苦。而且實踐證明,把所有時間都忙在寫教案上,沒有時間在腦子里回顧整理,上課仍然難以脫離教案,教學效果仍不理想。我的想法是,備課認真仔細,但教案本上可以簡寫,具體詳細的內容則記在心裡。而且課備完了,我總要自己再回憶一遍,有時甚至掐一下時間,進而做出適當的調整。
其次,在備課時還要注意一點,就是不要背課本和教參,完全照書上的去講。這樣做,盡管講授的知識准確無誤,但是你講的內容和課本上的一字不差,這樣會使學生失去聽課的興趣,而且會使老師給學生留下呆板的印象,影響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正確的做法是,不要做課本﹑教參的傳聲筒,而應在對課本﹑教參的內容准確把握、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再進行加工處理,試著用自己的話把它表述出來,並開動腦筋,通過自己的思考去尋找事物發展的規律、知識相互之間的聯系等等,這樣就把「死」的變成了「活」的,使講授的內容完全變成自己的東西,在運用時得心應手。另外,對高中生而言,僅教給他們知識是不夠的,還應教給他們分析問題的方法,引導他們運用歷史的﹑辯證的唯物主義觀點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正所謂「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這樣就把歷史教學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使教師不再是教書匠,而成為一把開啟心智之門的鑰匙。
要把課本、教參上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還要注意對自己語言的錘煉,要力求語言口語化,簡潔、准確、生動、幽默,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要做到這點很難,不僅備課時要下功夫,而且平時就要注重對自己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一個平時說話就有聲有色、風趣幽默的人當然比一個不善言辭、語言貧乏呆板的人更容易當好一名教師。
第三,教學內容是否生動有趣,也是吸引學生,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因素。因為即使一個很好的說書人,也不可能把情節平淡的故事講好。而歷史教科書由於受篇幅所限,文字簡單概括,不足以激發學生興趣。因此教師應選擇一些典型生動的材料進行補充,使整個歷史教學血肉豐滿,使描述的歷史人物栩栩如生,使敘述的歷史事件讓學生如臨其境。這就需要我們歷史老師要做個有心人,平時看書、讀報、上網、看電視,總之要利用一切機會,多多收集歷史資料,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只要遇到與我歷史教學相關的、有益的內容,我們都應該積極的收集起來,日久天長,我歷史教學相關的資料越來越豐富,在教學中,因為一堂課的時間有限,教學進度又不能拉下,所以老師補充進的材料不能太多,不能喧賓奪主,一定要精挑細選,選取最能解釋說明課本內容的、最生動有趣的典型材料,語言務必精煉,力求用最少的話表達更多的內容。
最後,老師上課時應當說標準的普通話,不宜帶口頭禪,而且語言應抑揚頓挫,把握住節奏,高低快慢、輕重疾徐富於變化,要講出美感。板書書寫力求工整美觀,要善於從評書、戲劇、電影、朗誦、音樂、書畫等其它藝術形式中汲取養料,為我所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教學設施的不斷改善,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應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能極大激發學生的興趣,且信息量大,課堂效率高。我們應當積極學習相關的信息技術,使它更好地為我們的教學服務。但我認為也不能過分依賴電化教學,它畢竟只是我們教學的手段、工具,而整個教學的設計、教學內容的講解、與學生的交流、答疑解惑等等,大量的工作還需要我們老師來完成,老師仍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主體。
總之,要上好歷史課,做一名優秀的歷史老師,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可以說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具備多方面的才能和很高的素質,甚至需要我們用畢生的精力去追求。當我們滿足了、自以為是的時候,就是我們止步不前、徘徊不進的時候,所以對歷史教學完美境界的追求可以說永無止境。

B. 如何做好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

在教學活動中,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換句話說就是課堂上的每一分鍾,都得盡其所用,教學的效果不是看你教多少,有沒有教完內容,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講得很多,講得天花亂墜,講得很辛苦,也是無效學習。
歷史學科內容多(既有中國歷史,也有世界歷史)、跨度大、任務重、時間緊的特點,那麼在有限的課堂四十五分鍾的時間內,到底如何有效地實現歷史課堂高效高果呢?這一直是我們這些歷史教師不停地琢磨、探討的。
一、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充分用好這四十五分鍾的每一秒,充分的課前准備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因為我們不能由於自己預設得不充分、目標掌握得不明確,對於課堂即時生成調控不力而浪費時間。
在備課的階段我們教師就必須多下功夫,熟練把握教情和學情,注意教學中的取捨,努力減少無效勞動,做到「四個到位」:精心備課到位,准確講解到位,能力訓練到位,學法指導到位。確保上課不打無准備之仗。
將集體備課落到實處,個人備課與集體備課要有機的結合。特別是課前備課,一般是每人每周備一節課,或者兩人備一節,所以在初備過程中,教師除系統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則,學生該背的內容你也要會背誦;典型題例自己先要做,相關的知識要充分學習了解。上課中,經師生碰撞,你再把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整;課後更要備「課後課」, 發現問題,就要想一下:為什麼會產生這些問題?有沒有必然的規律,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學生的問題,分析一下,記下來,不管是什麼情況,就像拍照片一樣。積累多了之後,再來集中總結。這樣通過課堂反思與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一節完整的課才算備好,也才能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這種備課方法,我覺得它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很強。事實上有很多老師已經在這么做了。我們一般都要教幾個班級,同一節課要講幾遍,你會發現這幾個班級你講得並不會完全一樣的,兩三遍後基本這個課是最精華的,在別的班發現的問題在這個班幾乎都及時糾正過來。特別是我們將備課這一日常教學工作通過准備、實踐、再加上反思解決就上升到了教學研究的高度,順便也實現了教研與備課、上課的有效統一。
二、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抓學生主體作用。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該擺正位置,只起引導的作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是老師教了什麼,關鍵是學生掌握了什麼。一個小孩要喝水,你便去取一杯水給他,過了沒多久他又要喝水,你又去取水給他,如此反復,他始終依賴於你,……但如果你在他第一次要喝水的時候就教會他怎樣自己去取水喝,他便學會了取水這一技能,也就不會依賴於你了。因此,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的、發現式的學習方法。
怎麼引導學生呢?課堂上我們不能不講,也不能一講到底,那太累了。所以從自己所教年級學生實際出發,根據教材內容、特點、知識結構,編寫各具特色的導學案還是比較實用的。編導學案要注意:
講授新課,必須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
復習課,必須注重知識的整體、系統性及運用能力。
導學案的使用,使學生對課文有了由面到線到點的認識。在編寫導學案時,為了地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總體印象,最好運用提綱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時解決,這種形式看似簡單,但都是考試的考點,必須准確無誤地掌握。讓學生利用導學案自主學習。(15分鍾左右)學生在自己整理知識點時,往往丟掉一二個,或先後錯位,針對這種情況,在編寫導學案時,學生容易「丟」「錯」的地方變成「填空」,讓學生填寫,達到強化記憶,反復記憶的效果。學生在書上找到並劃出知識點時就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對一部分好學生來說,相當於復習一遍。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能積極參與,認真閱讀教材,分析課文,尋找答案,並深入的思索和探討問題。【這里有一點要強調一下:學生總說對課文、書本不熟,沒時間看書,我們也試了一下,每堂課預鈴與正式上課鈴之間大約有2-3分鍾,如果利用上,也是很好的時間段,讓課代表領著學生讀課文,至少能讀一大段,組織好的話,都能讀上近三分之二,時間長了,課文多多少少也熟悉多了】然後鞏固記憶(5分鍾),現在學生的時間實際上非常緊張。課下看歷史的時間非常少,只能向45分鍾要成績。而且,不讓學生記憶也是不行的。歷史知識點繁雜,如果單靠閱讀教材,不但費時,而且記憶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進行提煉記憶。沒有識記基礎的思維,就象空中樓閣。所以,這5分鍾是不能舍棄的。俗話說「好腦袋不如爛筆頭」, 對已經明確的答案要及時進行鞏固,在鞏固的基礎上進行反饋。對於開卷考試來說,僅掌握基礎知識是不夠的,必須上升到理解運用的層次。就是說,不僅要知道是什麼,還要知道為什麼?怎麼用?這一部分應該是整節課的精華,就需要教師幫助解決。例如有些問題的政治性、專業性、理論性太強,該講就要講,打造高效課堂並不避諱講,講得合時、合適,講的過程中要啟發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而言其重點難點和關鍵,教師要精講點撥,講清講透;特別是當學生的學習基礎普遍較差的情況下,我們教師則應放低起點,怎麼講學生也不懂的問題乾脆就不講,否則不僅沒有教學效果,反而給學生的自信心造成更大的壓抑。我們必須正視學生的基礎-----這一教學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15分鍾)最後鞏固練習(10分鍾左右)設計一些練習題,附在導學案的後面,當堂檢測、查看教學效果,在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同時,也知道自己的教學缺陷,及時補充和修正。練習分為兩部分:一是基礎知識運用。這是要求全部學生都掌握的最基礎的知識。二是強化訓練,將與本課內容有關的基礎題進行篩選後得出。要針對本節課復習重點,以求達到即時鞏固的目的。要注意梯度,要循序漸進。 練習題要根據學生的學情精心設計精選習題,選題的原則一:少而精,有明確的練習目標,針對學生易錯點有的放矢。原則二:難易適中,做到不選難題、偏題、怪題等,所選題的難易度能夠培養學生的雙基。總之,教學活動離不開習題,只有靈活、正確地運用習題,才能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試題中的共性問題要認真全班講解,個性問題單獨解決,絕不積壓學生學習中的問題。
目前對復習課來說採用學案導學精講精練的復習模式效果還是較好的,而對於新授課來說則應注重基礎、注重規范、注重技能。總之,復習課要體現考點考綱,體現知識主脈,體現規律方法,體現能力的培養,新授課的教學則應體現基礎技能、體現規范與反饋、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三、借鑒別人的東西,是最快的途徑。
應該堅持聽校內外其他教師的公開課或常規課,同學年的教師互相聽課。各級學科帶頭人、備課組長課堂要隨時開放。要充分利用博客和網路這個研討平台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利用博客發表教學設計、論文、反思、教學方法,開闊自己的教學思維,學習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搞好教學課堂的實效。
四、加強課堂上的管理
①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排除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干擾因素。
因為糟糕的紀律之下難以完成教學任務,難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總聽到很多老師說:「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管」,「越來越難教」, 迫使教師總是在課堂上說:「不要講話」『「要注意聽講」等。有時我們老師講課就跟唱催眠曲一樣,下午上課經常睡著一片。因此如果學生有溜號、睡覺等現象,要及時糾正。其實想要控制學生也很簡單,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導到學習上去。關注每個學生,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所以我們上課時一定要設法令學生投入,不讓其分心,緊跟老師。比如講試卷的時候,念完題目後可以問:「這道題該選什麼啊?」讓大家就一起回答。象這種情況讓學生跟著喊一喊,有助於他們集中注意力,也有助於加強對題目正確答案的印象。如果總是悶著頭聽,就很容易走神。不能讓他們埋著頭聽課。要讓學生的眼睛看著黑板、看著老師,耳朵注意聽,手要在書上做記號、口要大聲朗讀、記憶。就像打麻將。麻將是我國國粹,也是利用「五到」的典型。首先,眼到,所謂「看著手裡的,盯著鍋里的」,兩隻眼睛肯定不閑著;手到,洗牌、砌牌、摸牌、吃碰杠胡,樣樣都要動手,有的人連摸牌都不用眼睛看,只用拇指在上面一摸,就知道什麼牌了,這也是一種本事;口到,打麻將就圖個熱鬧,一邊打一邊埋怨手氣差、侃侃家常自然是免不了的,尤其是逢年過節親戚朋友見面,有什麼事情就都在牌桌子上就說了,玩麻將反而成了一種形式;有人開口就有人聽,耳到自然不在話下。最後,心到,打牌自然要算牌,什麼是生張什麼是熟張那是一定要計算清楚的,不然自己聽了牌胡不了,還光給人家點炮就損失慘重了。有了這「五到」,你看有幾個人打麻將不專心致志的?不僅專心致志,而且精力旺盛,越打越精神,熬個通宵都不成問題。人感到精神勞累,往往不是由於工作時間長,而是由於想的事情太多、精力分散所致,真正跟打麻將一樣集中精力做某一件事情,很難感到勞累。這就是「五到」的神奇效果,雖然用打麻將來跟聽課做對比有些不倫不類,但它們的原理是相通的:其實就是把你的全身感官都調動起來,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中去。這樣,才能真正的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我們要想要成績,你就得想辦法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願意學習。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要有「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思想。什麼方法只要有效就行,學生能學到東西就行。
②千方百計要讓成績差的同學考出好成績,盡量不讓他們拉後腿。最好是能穩定住他們的情緒,想辦法不讓他們在考試中落隊。其實所謂的補差,首先是「治懶」,差生之所以成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懶」,包括思維上的懶和練習中的懶。思維上的懶常常表現為學習過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練習中懶的表現為練習速度慢,拖拉等,針對以上情況,分別要施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在課堂中加強「快速提問」,增加提問的密度,把一些略簡單的問題請差生回答,讓他們形成一定的自信心;課堂作業堂堂清,我們要嚴格監督,不能讓他們有拖拉的機會:例如學生的課堂練習必須檢查或者抽查,發現完成情況不好的、交白卷的都要給予處罰。這種處罰既不能傷害他們的積極性,還要讓他們挺難受,挺累的,讓他們感到還不如寫題了,下回就不想再受這種折磨了,當然,如果我們做不過來還可以請班主任配合,但是千萬不要打和罵,別跟他們對著干,要講法和藝術。其次他們的分數低,往往是在知識、技能掌握上存在缺陷,或者是記憶不牢,或者是理解不透,或者是應用不熟練。想提高成績還是讓他們回歸課本,課本是法寶,讓他們抓住書本框架,背熟目錄和小標題。因為背熟目錄才能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深入聯系,為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奠定基礎。課本上的基礎知識是學好本學科的先決條件,絕對沒有什麼捷經可走,這些東西記不好,就學不好歷史。再難的題目也無非是基礎東西的綜合或變式。
③眼看千遍,不如手過一遍。
必須讓學生記筆記,讓學生動起來。我們所說的筆記一般分為三種:即課文中劃符號,課文旁寫評或注,還有課堂筆記。學生在聽講的同時,需用紅筆或彩色筆在課本上勾畫各種符號。學會在課本上作符號寫批註,既可以使學生聽講時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記憶,也可以使學生學會學習,突出要點,把書由「厚」變「薄」;還有利於今後復習,翻開課本,重點難點和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展示在面前,從而引起對舊知識的回憶,增強了學習效果。
可是很多學生也讀了這么多年的書,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筆記。我們經常發現有很多同學,筆記記得非常認真,還拿一個非常好看的本子記,你翻開他們的筆記本,有時比我們老師的講義還規范。但他們的成績卻不見得好。原因很簡單,課堂上認真聽課才是核心,筆記只是輔助手段。筆記應該記得比較簡略,自己能看懂就行了,一邊聽講一邊埋頭記筆記,老師講的東西全記在紙上,腦子里卻是一片空白,這樣本末倒置,學習效率怎麼可能提高呢?所以記筆記應該只記重點要點,要爭取在心裡把它弄明白,老師一邊講,要一邊動腦筋想想為什麼。如果是我們老師要求記的,最好給學生時間。這里我說一下:我個人認為筆記還是抄錄在書里比較好,方便和課本知識緊密聯系。這樣在考試中方便查找和分析,與基本知識點相對應更准確,進而不失分。
五、無論怎樣高效,最直接的檢驗結果還是體現在試卷上。要答出一份滿意試卷,培養答題技巧非常重要,讓學生掌握各類題型的特點和解題方法,訓練他們的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狠抓審題能力的培養、答題技巧與規范性訓練。
選擇題重在正確率,選擇題在考查歷史基礎知識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覆蓋面廣,能比較全面地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記憶能力和幾乎所有層次的思維能力,所佔分值比重大。從近年的試卷看,選擇題的難度值低,避免這部分的失分將有助於提高整體成績。解題時,須要求學生讀懂題意,抓住題乾和題中的關鍵字。其後,運用正確的方法解題,如運用直選法、排除法、比較法、分析法進行選擇極為有效。
材料解析題重在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題要遵循幾個步驟:先看設問,再根據設問有針對性地讀懂讀通材料,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最後按設問要求結合教材分析解答問題。解題時,讀懂發問很重要,比如「根據材料」,就說明答案基本上在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 則要求先找出材料與教材的契合點,然後依託已知材料知識和藉助課本知識進行解題,答案基本在書上。此外,還應要求學生注意看分答題,堅持問什麼答什麼,語言簡潔准確,不必像問答題一樣展開回答。
列舉題重在仔細,答案要准確、完整。適當運用目錄、大事年表或歸納的資料。
這里還要注意應努力避免「兩不」問題
所謂的「兩不」,就是學生尤其是好學生易犯的錯誤:「會而不對,對而不全」。
有的學生基礎都不錯,拿到一道題目並非束手無策,而是在正確的思路上,或考慮不周、推理不嚴,或書寫不準確,最後答案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錯誤的,這叫「會而不對」;有的學生解題思路大致正確,但丟三落四,不把話寫完整,這叫「對而不全」。例如寫錯別字、不寫單位名稱等丟分現象。因此,會而不對,令人惋惜,對而不全,得分不高. 我們培養高分的好學生,更要培養好考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腦子能夠快起來,說得實際一點就是做題的速度能夠快起來。但這種心理造成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因為一味的想做得快一些,結果慌里慌張,前面的題還沒有思考清楚就去看下一道,做得越快錯得越多,不會做的題目還是不會做,連原本會做的也做錯了。古語有雲「欲速則不達」,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快腦不等於著急,要想快,首先要「慢」。細節決定成敗,學習「由不會到學會」是一個過程,再由「學會到做對」又是一個過程。後一個過程的完成需要付出更為細致艱辛的勞動,考試的成敗就看這些細節,要想把看似簡單的問題完成得完美,關鍵不是考試時的仔細、認真,而是要求學生平時對自己存在問題的較真,對平時練習中的失誤,要小題大做,不僅要分析失誤的原因,還要讓他們將這些失誤記錄在錯題本上,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並再三反思,保證下次不再出錯,不能讓他們用「粗心」二字一帶而過。書寫要規范,答案要准確精煉,要努力做到「會又對、對又全、全又美」,這也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好學生在考試中「會而對」。
六、養成復習錯題和典型例題的習慣(這種方法最好在好學生中提倡)
錯題是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我們常說要貫徹「三個本」的概念:就是課本、筆記本和錯題本。其中筆記本和課本用來理清知識的思路,可以合在一起,錯題本用來理清解題思路的。因此我們應該提倡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用一個錯題本來整理錯題。每次考前要把自己以前的錯題拿出來再認真的看一遍,理清解題思路。中考中的題目基本都是新出的,但是它的絕大部分題型不可能是新的,大多數知識點也是練習過的基礎知識,只要我們復習好了錯題和典型例題,大部分題目都可以不用花什麼時間去思考就知道怎麼做了,節約大量的時間來檢查。整理錯題,是對所學知識的一次總結,在總結中前進,沒有總結,只能停滯不前。整理出有價值的錯題好題,總結出學習經驗,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高效課堂是在我們教師的不斷探索、實踐與反思中才能形成,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我們的歷史老師成為高效課堂的實踐者,新做法的嘗試者,因為機遇永遠屬於有準備的人。
最後我再特別說一下初三的復習,怎麼做效果更好一點。
初三歷史復習課教學應該有規劃、系統地進行,復習課的質量必須全面提高。既要注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更應注意歷史知識的整體、系統把握,注意學生能力的訓練。但不論歷史中考怎麼考,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日常教學要有思想、靈魂,復習指導要有方法、策略。

C. 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該如何備課

(轉載) 目前,歷史教學是處於改革與發展之中,正經歷著轉型和變化。可以說,歷史教學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實踐。在這種形勢下,老的問題如何處理,新的問題如何解決,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研究的問題很多。新課程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教學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學理念實踐到課堂教學中來,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要上好一節課,備好課是前提,只有備好課才能教好課。因此教師的備課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凡有幾年教學經歷者都能從備教材、備學生、備目標、備過程、備教法等方面來說。但在新課程條件下,隨著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的要求,備課不再是教材內容的簡單詮釋、教學過程的簡單安排、教學方法的簡單展示,它的性質、功能、方法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要求教師從新課程理念出發,在落實學生主體學習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實每一個學生自主學習上下功夫,在落實學生合作學習上下功夫,在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學生的學習活動流於形式、切實提高課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師備課已升華為教師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那麼面對新課程這個大背景,初中歷史教師該如何備課呢?一、變被動、機械的備課方式為靈活的、動態的備課方式 傳統的備課,基本上是教師按著「我教你學」的思路來編寫教案,教學過程完全是由老師來控制。因此,這種教學設計基本上是預設的、有計劃的、可控制的。我們說這種方案是靜態的、單一的、機械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具體活動內容、什麼時間發言、教師講什麼都由教師課前做了規定。 當前,新課程的要求是「以學定教」。教學設計始於體現學生學習需求的「教案」,但又不等同於過去的「教案」。因此,教學設計是一個流動的過程。教學設計是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多向互動,始終是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循環中進行。正因為這樣,教學設計不應是對課堂情景進行面面俱到的預設,它只能是描述大體的輪廓,而要給學生留有更多的空間,讓他們在流動中、變化中充實和完善。 研究表明:教師在一堂課上要做出30個左右的決定,這意味著教師要在不斷變化的情景中隨機地採取行動。要在一節課上做出那麼多的反應並力求准確,這些不是固定教案所能解決的,而要靠教師的「臨場發揮」。這樣看來,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既是可以預設的,又是不可預設的,可以這樣說,教師可以在課前進行比較粗的一次設計。然後隨著課堂教學的進行以及新問題的出現,隨時調整教案乃至進行二度設計。 所以,新課程下的教學方案,是動態的、多樣的、靈活的和粗線條的,因此教師的課堂應變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新課程的課堂上,學生的思路就是我們教學的「線索」,我們只是引導學生前進。過去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現在我們以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己任;過去我們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今天我們陪著學生走向知識;過去我們把教材作為學生的世界,今天我們讓世界成為學生的教材。 二、少用經驗多研究新問題 傳統的備課是一種封閉式備課,教師往往滿足於一本教材、一本教參,備的是課內,講的是自己知道的,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獨立鑽研教材,選擇教法。然後在課堂上將它們搬運和裝載給學生,這樣的備課是平面的,拿著這樣的教案去講課,就不可能有深度、寬度和廣度,也不可能調控好課堂,處理臨時性問題,只能憑借經驗。因此,我們提倡「研究型備課」,即教師不僅要全面、准確地掌握學科知識,而且要做到融會貫通,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知識體系,創造性地組織教材,使用教材。要知道教材不是經典,只是教與學的藍本。教材內容不等於教學內容,教材編寫的邏輯結構不等於教學過程的邏輯程序,要把教材內容加工、處理成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習內容。新課程所主張的開發課程資源,首先是對教材的開發、加工和處理。現在課改年級用的新教材應用了大量現實材料,設計了大量探究活動,但並不是教案、學案,仍需要結合本地、本校學生的實際進行加工處理。一定要改變過去教材寫什麼就教什麼、教材怎麼寫就怎麼教的現象。總之,要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引導學生打通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使課堂教學顯示出靈性和活力。 新課程下的備課就是教研,備課引導課改。備課本身就是一種研究活動,因為每一個新課程教學方案的設計就是對自身的一次創新,就是在進行教學改革。所以,當前教師的備課應由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 三、認真撰寫教案教學過程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雙邊活動過程。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教學大綱規定的、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技巧,要深刻透徹地理解,並能牢固地記憶和熟練地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在掌握規定的基礎知識、技能、技巧的基礎上,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所掌握的基礎知識類推到有關問題中,去理解、分析、解決新的問題。要實現這樣的目的,就要在授課前充分了解學生的認識規律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根據本學科教學過程的具體特點,設計出合乎客觀規律性的教學方案,遵循教學規律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如果不認真書寫教案,教學過程中必然目標模糊、心中無數、要求不當、隨心所欲而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認真編寫教案也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過程。教師編寫教案是一個研究教學大綱、教材、教學內容、學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綜合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研究本學科學的知識體系、學生學習本學科的狀況(接受水平、心理特點和思維規律),而且要按照大綱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教材特點,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和深廣度,特別是要以整體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點,明確教材的要求、教材的重點難點,分析知識的價值功能,醞釀設計教學過程,確定教學方法。教學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教材的鑽研。只有在教案編寫過程中下功夫,刻苦鑽研、持之以恆,日積月累,教學水平才會不斷提高。編寫教案更是開展教學研究、提高教學研究能力的過程。教學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通過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為主體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並達到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如何做到合理地傳授是編寫教案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在編寫教案時,優選與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進行施教。認真編寫好教案,對於教師的教學研究,提高教學水平很有價值。 四、實施集體備課 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老師講什麼,學生就記什麼,教師,尤其是有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靠一本教參備課已基本能應付,以至於有的人甚至提出教師不用教案也可上課。從實踐層面看,新課程背景下,沒有集體備課的課,不可能是一堂好課;沒有集體備課的教學,是一種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教學。集體備課是新課程下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然。現代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認為,經驗+反思=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實踐者」。新課程的實驗工作可謂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而當新課程理念在遭遇實踐挑戰時,教育理論家們、政策制定者們也顯得愛莫能助。即便可行,面對著繁重的實施工作,我們也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去「充電」,究竟誰能成為我們實踐中的專業引領?是我們的同事、通行,乃至我們的學生。從新課程實踐看,老教師有豐富教育教學經驗,但容易被傳統的框框束縛,且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方面明顯不如中青年教師;中年骨幹教師年富力強,經驗豐富,但他們是傳統課程下的既得利益者,觀念轉變在某種程度上更難,以至於有人認為新課程最大的阻力主要來自於這一部分人;年輕教師精力充沛,易於接受新事物,但在教材的處理、知識體系的構建方面,明顯不如老教師。因此,實施新課程對每個教師來說都是挑戰與機遇並存,惟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是我們的出路,這也是當前課程實施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最富有成效的方式。五、課前預案與課中反饋、課後反思相結合 傳統的備課是施教前的精心設計,一旦物化為教案,就一勞永逸,反復使用。按新課程標准來看,完整的備課應該是教學前的預案加教學中的反饋加教學後的反思。預案設計宜粗不宜細,只需設計話題、設計活動板塊、設計主問題,只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提供平台。備課的精華在教學中的記錄、調適,教學中,有時候學生的行為並沒有按教師的設計意圖來進行,教師要觀察、傾聽,了解學生的原始理解,發現富有創意的閃光點,從而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問題、教學流程,完成第二次備課。第一次備課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預案。預案調適的原則,不是老師牽著學生走,而是學生思維推著老師走,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發展。老師既不扼制學生的看法,又不擱置學生的問題,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探究下去,時時刻刻都體現「心中有人」的教學理念。教學後的反思,是對課堂教學過程及結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諸如如何解決學生主動學習、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個學生活動的機會、如何擴大交流、如何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如何擴大教師間學科間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課堂秩序等較宏觀的問題,也可反思教學設計的得失、課堂上突發事情的處理機智、某個學生會心一笑的緣由、知識儲備不足而引起的尷尬等等微觀問題。

D.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常規要求有哪些

一、備課 備課是課堂教學前的准備工作。包括制訂學期教學計劃和課時教學計劃兩項內容。 一 學期計劃 認真研讀並深刻領會《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及其課程標准解讀,通讀各年級歷史與社會教材,全面掌握教材內容,了解各冊教材之間的關系。結合學校、班級、學生具體情況制定教學計劃。學期教學計劃要求個人先擬訂計劃並經備課組(教研組)集體協商後通過,開學後二周內上交。 學期計劃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1.所授班級情況分析。包括學校概況和學情分析,如:學校教學環境、班級人數、學生的學習紀律、品德行為、預期知識、興趣愛好等情況;後進生、優秀生情況及如何採取因材施教的措施。 2.目標要求。本課程總體目標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體驗對歷史與現實問題進行綜合探索的過程和方法,正確面對人生和社會發展的各種問題,逐步樹立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初步形成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師在理解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確定本學期的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3.教學進度。包括學期、單元、周課時的教學安排,要體現日期、課題、課時數、教學內容(包括綜合探究、社會實踐活動、復習及檢測)等項目,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現。 二課時計劃 課時備課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進行的教學程序設計,它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對課時備課的基本要求是: 1.認真研究課程標准、教材和閱讀有關參考書 ①明確單元、課時教學目的,把握教材內容及結構。 ②確定重、難點,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③閱讀參考書,更好地掌握教材,充實教學內容。 2.深入了解和分析學生實際 分析學生現有知識基礎和生活經歷,教學設計既要符合授課班級大多數學生實際水平,同時又要兼顧優秀生和後進生的發展。 3.有效組織集體備課活動 教研組(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是年級備課組)要組織集體備課活動。集體備課任務主要是討論並確定教學目的,研究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進度,分析並確定教材的重難點,交流教學方法等。教師要積極參加集體備課活動,但教師不能照抄照搬集體備課教案。 4.提前撰寫教案 認真按課時備課,必須提前一天寫好教案,備詳案還是簡案應根據教師的個人經驗和學校要求等來決定,但三年以下教齡的教師必須寫詳案。其他學科教師兼任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的,也必須要撰寫教案,但可以是簡案。詳細教案是指把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內容、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都詳細地寫出來;簡案指只寫出主要教學活動安排、教學內容的要點、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 5.精心設計好教案 教案應包括以下內容:課題、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用具、教學過程、教學反思。教學過程包括教學活動設計,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方法運用,教學時間分配,板書設計及作業布置等。教案設計具體需注意: (1)教學目標的設置 ①分析《歷史與社會》的課標要求和現行教學資源條件; ②分析本課時的教學地位和教學內容,明確教學主題; ③充分了解學習者的學習准備態度,包括學習者預備知識和技能,已有的經驗等; ④教學目標的呈現應採取行為化的陳述方式,要防止教學目標的超標或降格。 (2)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教學重難點的確定要根據教材內容的廣度、深度和學生的基礎來確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認真研究。教學重點是指體現教學目的、要求最本質部分的教學內容,是集中反映教材中心的部分。難點即大多數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教學內容。 (3)教學資源的處理 課本、圖冊和影像材料是最基本的教學資源。若教科書內容充分反映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就主要依據教科書展開課堂教學,否則就要補充其他的教學資源。補充教學資源時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要結合鄉土教學資源進行因地制宜地教學。 (4)教學方法的選定 選定教學方法需要注意: ①必須符合教學目標要求。對於較低層次的教學目標,可選擇教學信息傳輸較大的教學方法,如系統講授法;對於較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則可選擇探究法等教學方法。 ②要符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特徵。 ③要考慮到教學條件。教學條件既包括學校的教學資源條件,也包括教師的自身條件和學生的情況,運用教學方法要揚長避短,恰到好處,不求形式,而求實效。 ④要力求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設計問題要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 (5)教學媒體的選擇 ①要考慮學校現有的教學設備條件。要充分利用「小黑板」「教學掛圖」「教具模型」「投影圖片」等教學媒體; ②更要提倡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如cai課件運用等。 (6)板書和作業的設計 板書設計要有科學性、整體性、條理性,作業設計要少而精、要圍繞教學目標,要有一定比例的實踐性作業、要有利於鞏固與反饋。 (7)寫好教學反思 要及時總結每節課的經驗與教訓,進行再教設計,提倡記錄課堂中生成的問題。二、上課 上課是教學實施的關鍵環節。教師必須做好課前准備,熟悉教案,理清教學思路,准備好教學用書和教具等。預備鈴響後,任課教師必須到達教室候課,督促、檢查學生做好課前准備工作。在課堂上要做到儀表大方、態度和藹、語言規范、清晰准確,堅持正面教育。圍繞教學目標組織教學,按照教學進度有計劃、有規律地進行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其基本要求有: 1.教學目標: ①依標施教,科學、具體、合理地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 ②遵循學生的發展水平,既把握全體學生的認知情況,又兼顧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 2.教學內容: ①注重歷史、地理和各種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必要聯系,使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和開放度。 ②堅持直觀教學,有機地運用各種教學媒體,使教學內容直觀地呈現出來。 ③在重基礎知識的同時增強趣味性,注意聯系實際,防止學生死記硬背、機械記憶。 ④挖掘地方課程資源,關注學生身邊生活,有機地滲透鄉土教學。 3.教學過程: ①要把握課程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要講究教學方法,採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做到概念准確,思路清晰,科學直觀,明白易懂。注重與學生交流對話,力戒「照本宣科」「唱獨角戲」。引導師生互動,讓學生主動、充分地參與課堂教學。 ②積極創設教學情境,把教學活動與解決一定問題的具體情境掛相結合,在情境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和促進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探究活動。精心設計問題,開啟學生思維。問題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做到啟發性,層次性、開放性。 ③合理處理課堂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有一定的應變能力和課堂調控能力。對學生的回答做激勵性的評價,鼓勵學生從多角度認識問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掌握學習和認識社會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如從圖表、文字等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論從史出;多維度、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④教學結構安排合理完整,時間分配科學合理,各個環節承轉自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於課堂教學的發展。 ⑤能充分利用教學媒體資源,教學手段多樣、有效;板書結構清晰,條理清楚,有利於學生建構知識。 ⑥重視教學過程中的訓練,每節課有適量的訓練,訓練講究科學性和針對性,並做好及時地反饋與評價。 4.教學效果: 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大多數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的發展,特別是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達到預期的目標要求。 ②師生參與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張揚和提升。 ③作業效果好,學生絕大部分能順利完成作業。 三、作業布置與批改 1.作業布置 科學布置作業是學生達到良好作業效果的基礎,要做到: ①目標明確,作業布置要圍繞教學目的,緊扣教學內容,精心篩選,針對性強。 ②份量適中,題目要具有典型性、實效性,做到以質勝量,提倡以課內作業為主,布置少量課外作業,活動類作業可結合綜合探究活動,建議每單元一次。 ③難易適度,要面向多數、兼顧兩頭,以多數學生的水平為著眼點,強化基礎知識,同時考慮優秀學生並適當照顧後進生,力求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和諧發展。 2.作業批改 ①批改形式靈活多樣,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注意麵批和課後批改的結合,全批全改和抽查批改的結合。 ②課內作業每周全批全改一次,要認真及時,做到有發必收、有收必改;其餘作業可抽查批改,但每次抽查人數不得少於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③批改作業應准確無誤地指出學生的錯誤,作業評判結果上既有批改日期、等第,又有一定的批閱評語。批閱評語盡量使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表述,既指出不足,又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 3.作業講評 針對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共同性問題要及時講評,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指導學生掌握解題思路和方法,及時訂正錯誤。對個別學生的特殊錯誤,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 4.建立作業批改檔案 將學生作業完成情況作為平時成績之一,對作業優秀的、有進步的學生要予以表揚和鼓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四、質量測評 歷史與社會課程的評價不僅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做出評價,而且要對學生認知能力、思維水平、認知策略、情感態度和個性發展等方面進行整體評價,尤其要關注學生在這些方面發生的變化及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1.學習過程考查。要建立實施簡便的學生成長檔案,記錄學生在較長時期內學習態度與習慣的變化,反映學生的成長發展軌跡,並在期末學習報告單中予以體現。評價記錄方式的選擇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如:項目評價,學生分小組合作研究,教師對其完成情況進行判斷;教師觀察,教師通過課堂教學的微觀分析,應准確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自評,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審視自己的作業,反思已取得的成績和進步等。 2.紙筆測試內容方式。測試內容要以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要求為依據,結合學生使用的教材和學生學習實際,適當地運用鄉土材料和熱點材料。整卷以主觀題為主,難度不低於0.75。測試方式可以採用開卷或閉卷的方式進行。 3.命題體現學科特點。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利於歷史與社會學科新課程教學實施。根據「人文性、綜合性、開放性」學科特點,測試命題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重現或記憶方面,更應該考查學生整合歷史與社會學科知識的水平。要考查學生對學科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重視情景化命題,考查學生認識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要適當考查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變化。 4.質量測試目的。要堅持發展性評價,診斷性是為了改進。教師要及時認真改卷,總結分析測試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講評。提倡教師面批和個別指導,不能公布學生成績。

E.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常規要求有哪些

一、備課
備課是課堂教學前的准備工作。包括制訂學期教學計劃和課時教學計劃兩項內容。
一 學期計劃
認真研讀並深刻領會《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及其課程標准解讀,通讀各年級歷史與社會教材,全面掌握教材內容,了解各冊教材之間的關系。結合學校、班級、學生具體情況制定教學計劃。學期教學計劃要求個人先擬訂計劃並經備課組(教研組)集體協商後通過,開學後二周內上交。
學期計劃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1.所授班級情況分析。包括學校概況和學情分析,如:學校教學環境、班級人數、學生的學習紀律、品德行為、預期知識、興趣愛好等情況;後進生、優秀生情況及如何採取因材施教的措施。
2.目標要求。本課程總體目標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體驗對歷史與現實問題進行綜合探索的過程和方法,正確面對人生和社會發展的各種問題,逐步樹立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初步形成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師在理解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確定本學期的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3.教學進度。包括學期、單元、周課時的教學安排,要體現日期、課題、課時數、教學內容(包括綜合探究、社會實踐活動、復習及檢測)等項目,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現。
二課時計劃
課時備課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進行的教學程序設計,它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對課時備課的基本要求是:
1.認真研究課程標准、教材和閱讀有關參考書
①明確單元、課時教學目的,把握教材內容及結構。
②確定重、難點,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③閱讀參考書,更好地掌握教材,充實教學內容。
2.深入了解和分析學生實際
分析學生現有知識基礎和生活經歷,教學設計既要符合授課班級大多數學生實際水平,同時又要兼顧優秀生和後進生的發展。
3.有效組織集體備課活動
教研組(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是年級備課組)要組織集體備課活動。集體備課任務主要是討論並確定教學目的,研究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進度,分析並確定教材的重難點,交流教學方法等。教師要積極參加集體備課活動,但教師不能照抄照搬集體備課教案。
4.提前撰寫教案
認真按課時備課,必須提前一天寫好教案,備詳案還是簡案應根據教師的個人經驗和學校要求等來決定,但三年以下教齡的教師必須寫詳案。其他學科教師兼任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的,也必須要撰寫教案,但可以是簡案。詳細教案是指把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內容、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都詳細地寫出來;簡案指只寫出主要教學活動安排、教學內容的要點、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
5.精心設計好教案
教案應包括以下內容:課題、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用具、教學過程、教學反思。教學過程包括教學活動設計,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方法運用,教學時間分配,板書設計及作業布置等。教案設計具體需注意:
(1)教學目標的設置
①分析《歷史與社會》的課標要求和現行教學資源條件;
②分析本課時的教學地位和教學內容,明確教學主題;
③充分了解學習者的學習准備態度,包括學習者預備知識和技能,已有的經驗等;
④教學目標的呈現應採取行為化的陳述方式,要防止教學目標的超標或降格。
(2)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教學重難點的確定要根據教材內容的廣度、深度和學生的基礎來確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認真研究。教學重點是指體現教學目的、要求最本質部分的教學內容,是集中反映教材中心的部分。難點即大多數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教學內容。
(3)教學資源的處理
課本、圖冊和影像材料是最基本的教學資源。若教科書內容充分反映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就主要依據教科書展開課堂教學,否則就要補充其他的教學資源。補充教學資源時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要結合鄉土教學資源進行因地制宜地教學。
(4)教學方法的選定
選定教學方法需要注意:
①必須符合教學目標要求。對於較低層次的教學目標,可選擇教學信息傳輸較大的教學方法,如系統講授法;對於較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則可選擇探究法等教學方法。
②要符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特徵。
③要考慮到教學條件。教學條件既包括學校的教學資源條件,也包括教師的自身條件和學生的情況,運用教學方法要揚長避短,恰到好處,不求形式,而求實效。
④要力求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設計問題要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
(5)教學媒體的選擇
①要考慮學校現有的教學設備條件。要充分利用「小黑板」「教學掛圖」「教具模型」「投影圖片」等教學媒體;
②更要提倡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如CAI課件運用等。
(6)板書和作業的設計
板書設計要有科學性、整體性、條理性,作業設計要少而精、要圍繞教學目標,要有一定比例的實踐性作業、要有利於鞏固與反饋。
(7)寫好教學反思
要及時總結每節課的經驗與教訓,進行再教設計,提倡記錄課堂中生成的問題。
二、上課
上課是教學實施的關鍵環節。教師必須做好課前准備,熟悉教案,理清教學思路,准備好教學用書和教具等。預備鈴響後,任課教師必須到達教室候課,督促、檢查學生做好課前准備工作。在課堂上要做到儀表大方、態度和藹、語言規范、清晰准確,堅持正面教育。圍繞教學目標組織教學,按照教學進度有計劃、有規律地進行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其基本要求有:
1.教學目標:
①依標施教,科學、具體、合理地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
②遵循學生的發展水平,既把握全體學生的認知情況,又兼顧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
2.教學內容:
①注重歷史、地理和各種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必要聯系,使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和開放度。
②堅持直觀教學,有機地運用各種教學媒體,使教學內容直觀地呈現出來。
③在重基礎知識的同時增強趣味性,注意聯系實際,防止學生死記硬背、機械記憶。
④挖掘地方課程資源,關注學生身邊生活,有機地滲透鄉土教學。
3.教學過程:
①要把握課程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要講究教學方法,採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做到概念准確,思路清晰,科學直觀,明白易懂。注重與學生交流對話,力戒「照本宣科」「唱獨角戲」。引導師生互動,讓學生主動、充分地參與課堂教學。
②積極創設教學情境,把教學活動與解決一定問題的具體情境掛相結合,在情境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和促進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探究活動。精心設計問題,開啟學生思維。問題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做到啟發性,層次性、開放性。
③合理處理課堂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有一定的應變能力和課堂調控能力。對學生的回答做激勵性的評價,鼓勵學生從多角度認識問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掌握學習和認識社會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如從圖表、文字等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論從史出;多維度、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④教學結構安排合理完整,時間分配科學合理,各個環節承轉自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於課堂教學的發展。
⑤能充分利用教學媒體資源,教學手段多樣、有效;板書結構清晰,條理清楚,有利於學生建構知識。
⑥重視教學過程中的訓練,每節課有適量的訓練,訓練講究科學性和針對性,並做好及時地反饋與評價。
4.教學效果:
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大多數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的發展,特別是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達到預期的目標要求。
②師生參與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張揚和提升。
③作業效果好,學生絕大部分能順利完成作業。
三、作業布置與批改
1.作業布置
科學布置作業是學生達到良好作業效果的基礎,要做到:
①目標明確,作業布置要圍繞教學目的,緊扣教學內容,精心篩選,針對性強。
②份量適中,題目要具有典型性、實效性,做到以質勝量,提倡以課內作業為主,布置少量課外作業,活動類作業可結合綜合探究活動,建議每單元一次。
③難易適度,要面向多數、兼顧兩頭,以多數學生的水平為著眼點,強化基礎知識,同時考慮優秀學生並適當照顧後進生,力求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和諧發展。
2.作業批改
①批改形式靈活多樣,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注意麵批和課後批改的結合,全批全改和抽查批改的結合。
②課內作業每周全批全改一次,要認真及時,做到有發必收、有收必改;其餘作業可抽查批改,但每次抽查人數不得少於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③批改作業應准確無誤地指出學生的錯誤,作業評判結果上既有批改日期、等第,又有一定的批閱評語。批閱評語盡量使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表述,既指出不足,又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
3.作業講評
針對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共同性問題要及時講評,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指導學生掌握解題思路和方法,及時訂正錯誤。對個別學生的特殊錯誤,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
4.建立作業批改檔案
將學生作業完成情況作為平時成績之一,對作業優秀的、有進步的學生要予以表揚和鼓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四、質量測評
歷史與社會課程的評價不僅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做出評價,而且要對學生認知能力、思維水平、認知策略、情感態度和個性發展等方面進行整體評價,尤其要關注學生在這些方面發生的變化及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1.學習過程考查。要建立實施簡便的學生成長檔案,記錄學生在較長時期內學習態度與習慣的變化,反映學生的成長發展軌跡,並在期末學習報告單中予以體現。評價記錄方式的選擇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如:項目評價,學生分小組合作研究,教師對其完成情況進行判斷;教師觀察,教師通過課堂教學的微觀分析,應准確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自評,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審視自己的作業,反思已取得的成績和進步等。
2.紙筆測試內容方式。測試內容要以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要求為依據,結合學生使用的教材和學生學習實際,適當地運用鄉土材料和熱點材料。整卷以主觀題為主,難度不低於0.75。測試方式可以採用開卷或閉卷的方式進行。
3.命題體現學科特點。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利於歷史與社會學科新課程教學實施。根據「人文性、綜合性、開放性」學科特點,測試命題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重現或記憶方面,更應該考查學生整合歷史與社會學科知識的水平。要考查學生對學科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重視情景化命題,考查學生認識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要適當考查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變化。
4.質量測試目的。要堅持發展性評價,診斷性是為了改進。教師要及時認真改卷,總結分析測試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講評。提倡教師面批和個別指導,不能公布學生成績。
5.學業成績報告單。期末學業報告單成績單由期末測試成績40%,平時測試成績30%,學習態度與習慣(成長過程記錄)30%組成。可分檔評定學生學業報告單:
序號 檔次 分 值
A 優秀 90以上(或占人數的25%)
B 良好 75-89 (或占人數的30%)
C 合格 60-74 (或占人數的40%)
D 不合格 60以下(或占人數的5%)

F. 初中歷史怎麼教

長期以來,初中歷史教學受課時設制的限制,教師只注重研究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把那麼多的內容灌輸下去,只注重研究如何改進教法,而不注重研究學法指導,以至於學生長期以來養成了依賴的思想,老師講什麼,我們就記什麼、學什麼。這樣,老師教的辛苦,學生學的辛苦。在深化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狀況依然存在。這種狀況帶來的結果,即便是有時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終究無法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無法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個性化的、創新精神的新世紀人才。 「教,是為了不教。」這應成為歷史教學改革所追求的目標。因此,本文想從初中歷史學法指導這一角度來談談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平時備課中在備教法時也要備學法。 因為教師在課堂上所教授的內容是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而學生怎麼去掌握?怎麼去靈活運用?這不是教法所能解決的,而必須是學法所要解決的。何況學生具有多樣個性,思維方式又具有淺顯性,一個班的學生又與另一個班的學生不同,這是我們老師在備課中必須注意到的。如果我們注意到了這個問題,那還要研究學法,研究怎麼去進行學法指導。就歷史學科而言,它是一門極富有思維性的學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或者不了解歷史學科特點的人所說的「是純粹記憶性的學科」。因此在備課中,對教學中的歷史概念、歷史事件等內容,不僅要備「是什麼?」,而且要備「為什麼?」,更要備怎麼讓學生去理解它,遇到同樣問題時學生是否就能迎刃而解。即要充分考慮到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二、平時教學中對歷史學科學法指導要有針對性。 備課之後,就要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來。但由於歷史學科課時設制較少,而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又相對較多,因此要完成每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就不可能每一個問題都有時間開展學法指導,因為畢竟在學法指導時,要消耗一定的時間。歷史學科的學法指導,應包括如:怎麼去閱讀教材和資料,從中搜集有效信息;怎麼去區分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內因和外因;怎麼去把握歷史事件前因後果;怎麼去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怎麼去比較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等。這些學習方法,在一節課上都去指導,整節課的教學任務就很難完成。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可就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來進行某一種學習方法的指導,既可以突出重點和難點,又可以教會學生某種學習的方法。長此以往下去,學生一定會在課堂教學中逐漸學會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歷史學科的能力將會大幅度地提高。古人雲:「授人以魚,莫如授之以漁。」就是這個道理。 三、充分利用輔導課或評講試卷時,重點進行學法指導。 上述這些時間,是進行學法指導的最佳時間。千萬不要把它用來補教學進度或用來對對答案。如:在輔導課上,可就下堂課要講的內容讓學生自己去看,教他們怎麼去看書,怎麼去發現問題,怎麼去解決問題,試著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或者試著讓學生去「教」學生,你來做一回學生。這是體現主體性教學、傳授學習方法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佳方法。評講試卷時,進行學法指導尤其重要,僅告訴學生答案,最多是起到讓學生記憶的效果,一旦題目稍作一點變化,學生不會做的,仍然不會做。因此這時就要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讓他們知道:所有這些答案均是有出處的,可以從教材中找到或從所學的知識中分析得到。長期這樣進行下去,學生就會掌握一定的學習歷史的方法,學生歷史學科的能力就會有所提高。教師也就用不作整天為課務重、課時緊煩惱,真正能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總之,學法指導,不論在哪一門學科教學中,都是十分重要而有效的。在實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每一位教師都要從實際教學出發,注重學法的指導。

G. 初中歷史怎麼教

一、設置有效的問題情境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來設計問題,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促使其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自身認真的思考得出准確的答案。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思維和教師提出的知識點相吻合,具體來說,教師可創設多樣化的問題情境: 首先,教師要重視教材中有用的素材,並將其充分使用到備課環節中,利用教材中的圖片、史料等素材來創設問題情境,這樣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挖掘教材、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授《鴉片戰爭的烽煙》一課時,教師可結合教材重「林則徐」的圖片來提出問題,讓學生收集有關林則徐的資料,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使教材得到充分利用,還可以給教師節約更多備課時間,給學生提供便利。 其次,拓展教學內容,在教師的備課階段,可充分使用新聞素材、資料圖片、影像視頻等資料來設計問題,藉助視頻資料在間接激發學生求知慾的同時,吸引學生注意力,幫助學生開拓和發展自身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講授《美國的誕生》一課時,先使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大國崛起》里的美國篇,這一部分詳細介紹了美國剛獨立時的背景、1787年憲法的頒布、兩黨制的形成和發展。在學生大體了解了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歷史以後,再結合課本教材給學生詳細講述有關美國聯邦建立的教學內容並提出問題,以此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再次,利用文獻資料創設問題情.境,就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而言,輔助.學生學習知識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就是歷史文獻資料,教師在解釋完歷史文獻資料以後,學生相繼形成了對歷史的理解,在教師講解文獻資料的同時,引_學生逐步形成歷史意識。在歷史教學內容中文獻資料占據著較大比例,通過運用文獻資料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有利於弓導學生形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思維,從而深化學生閱讀和理解史料的能力。例如,在講授《唐的盛衰》一課時,教師可以融入一些有關婁師德、狄仁傑等人的史料,讓學生分析武則天時期在政治、農業和科舉等方面的措施。 最後,引導學生參與角色扮演,深人到情境中理解教學內容,如在教師講授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時,出於幫助學生准確理解和掌握該內容的目的,教師就可組織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完成問題情境的創設。如分別指派九名同學來飾演三省六部的長官,並向其他同學闡述自己的職務。如在某年唐朝黃河泛濫,下游百姓無家可歸,這時該讓三省六部中哪個省哪個部來負責治理水患並安置百姓?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並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二、課堂提問技巧的掌握 教師設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主導者,需要藉助適當的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基於此,就需要教師嚴謹看待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設計°。首先,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同時,結合社會熱點和學生學情來設計問題;其次,巧妙結合重難點問題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一消化重難點知識,設計的問題還要結合課本教材的內容,此外,教師要針對學生存在的困惑,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提問,並及時解決相關問題,最終幫助學生扎實掌握知識的整體結構;最後,還需要教師嚴格把控一節課上的提問數量,在適當的時間點提出問題,還要杜絕一直提問,同時,也要重視提出問題的前後銜接,遵循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原則。對於初中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活動普遍是由低潮向高潮發展,基於此,教師在提問時,要結合學生的思維活動整體規律。准確把控合適的提問時機,可以在課堂氛圍沉寂或學生思維停頓時提出問題,促使學生思維更加活躍,改善整體教學氛圍。 除此之外,在學生提出問題以後,教師可對其進行反問,不要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答案,要將問題反拋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己存在的困惑並尋找有效解決方式。在遇到學生難以獨立解決的問題時,教師可讓其他學生做出回答,再提出類似的問題,要求該學生作答。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促使師生和生生進行良好的互動交流,並幫助學生有效掌握所學內容。還有一點需要引起教師的注意,即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每一個提問,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缺少嚴謹,也需得到教師的認真對待,並給予學生的回答以肯定的評價,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來自於教師的尊重和認可,增強學習自信心。 三、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問題的解決是一個相較漫長且復雜的過程,假如學生並不具備良好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進一步促使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有效培養自身的問題解決能力。學生在共同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中,還可以得到意外收獲:學會傾聽、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觀點與思想,促使學生形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引導學生將自己和他人的想法進行對比,在對比過程中實現取長補短;學生在和其他同學進行溝通交流時,要堅持自身觀點,不要隨波逐流做牆頭.草,促使學生形成積極探索、剛正不阿的良好品質。除此之外,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應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有利於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而使得師生、生生之間形成互相尊重、平等、和諧的關系。例如,教師再講授《生活的時代印記》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合作探究,在課下進行資料的收集,與長輩進行談話,歸納一下不同時代,人們在價值判斷、生活情趣上存在的差異,並思考這些差異產生的原因,總結出生活的時代印記。有的學生收集衣服的變化,建國的時候流行軍綠色的軍裝,改革開放.後,服飾有了色彩,樣式也豐富起來,進人21世紀,服裝越來越時尚;有的學生收集住房方面的變化,建國時期的小土房、70年底的筒子樓、80年代的福利房、90年代的商品房、21世紀的高檔公寓等;在出行方面,建國時期基本靠走,60年代出現拖拉機和大卡車、70年代自行車、80年代公交車、90年代私家車、21世紀地鐵、高鐵、飛機等多元化。 綜上所述,歷史與社會作為初中階段的重要學科,不僅有助於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還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因此,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應用問題情境教學法,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持續的發現、分析、解決問題,促使學生更好理解和扎實掌握相關知識點,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與探索能力,顯著提高歷史與社會教學質量和效率。 來源: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 2020年13期

H. 初中歷史探究學習教學設計有哪些步驟及要注意的問題

初中歷史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注重基礎,強化對歷史基本知識的記憶。初中歷史測試題雖以能力測試為主導,但畢竟仍注重考查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掌握程度,所以課堂上要敢於給學生留時間,強化歷史基本知識的記憶。能力立意,不是不要記憶知識,該記的還要記,而且要記牢,只是不要一味地死記硬背就好。在學好知識的同時,有步驟、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和綜合能力。
2、處理好「導、學、講、練、測」之間的關系。首先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重視學生學的同時,也不要忽視了老師的導和必要的講解,該講還要講,而且要講到位,不能走極端。
3、在教學目標上,不必每課時都一味追求「三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課時目標不同於課程目標,一定要精當,備課時首先要明確,本節課主要解決什麼問題,目標不必一味求全。
4、在教學中,「課本、導學案和多媒體課件」要有機結合。課本是最好的資源,不要完全拋開課本去另搞一套。同時也要積極開發課外資源,設計好導學案,適當利用好教學課件。
5、現今的初中歷史測試題更加突出學科人文特點和時代性,更加突出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和初高中銜接。因此教學中要重視知識的對比與聯系(包括聯系現實熱點),注重指導學習方法,循序漸進,扎實改革,注重實效,多媒體使用應適當,不搞花架子。
6、在著力培養優秀生的同時,要搞好中等生優化、學困生幫扶,爭取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I. 如何進行歷史教學的課前准備

課堂教學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學歷史課改的主戰場。教學理念和觀點的體現、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落實。新教材的運用等,往往是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和課堂教學的質量展示出來的。要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則是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西諺有雲:「沒有準備,就是准備失敗。」中國也有古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備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一、備目標
在上課之前最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明確這節課所要達到的目標,只有明確了目標之後才能有的放矢做好一節課的備課工作。在一節歷史課上需要完成哪些目標?如何來確定這些目標?作為一個歷史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去考慮:
1、研讀《上海市歷史課程標准》
研讀《上海市歷史課程標准》中的總目標,以此來明確歷史教學的要求。中學歷史課程要體現基礎教育階段歷史教育的本質,即是為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因此要從21世紀社會發展和學生個性成長的特點出發,突破以知識記憶為目標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中學生的認知與情感規律,糾正急功近利的簡單化做法。所以,課程標准指出,要在中學歷史課程的各個環節中體現「以人為本體的文明歷程」、「以真為前提的學習途徑」、「以思為宗旨的目標體系」、「以實為特徵的教育功能」四個基本理念,以德育為核心,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從歷史教育和歷史科學的角度出發,確立學生在歷史學習和歷史認識中的主體地位。
中學歷史課程要使學生樹立「史由證來,證史一致」的基本意識,形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思維方式。從注重實踐、體驗歷史的認識過程出發,課程標准中將歷史學習能力分為一般學習能力和歷史學科特有的認知能力。一般學習能力又分為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決問題、交流思想四項,這四項能力貫穿於歷史學習的始終;歷史學科特有的認知能力又以遞進關系,分為識記鑒別、領會詮釋、分析綜合、評價論證四項,並於具體的教學內容相掛鉤。所有的能力要求均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作了明細的說明。
2、明確三維目標
歷史教學的任務包括很多方面,在課程標准中表述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歷史教學的目標無論怎樣劃分,都是整體目標的具體體現,都不應該忽視某一方面。而且,正是由於歷史本身所包含的豐富內涵,才使得歷史教學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歷史知識的教學應該是基礎,是不可以剝離出歷史教學的;學生不掌握必要的歷史知識,一切活動都難以展開,一切能力也都難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生成也會成為空泛之談。知識與技能是基礎,過程與方法是橋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最終目的。所以,現在要注意避免對教學目標整體把握上的缺失,要全面和正確地理解歷史教學的任務。

二、備教材
1、鑽研教材
在上課之前一定要對教材通讀一遍,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明確教材的編排意圖和要求,把握要點。讀教材上的文字圖畫內容,理解教材寫了些什麼內容?為什麼要寫這些內容?是怎樣寫的?然後把教材上的內容變成教師的已知點,從這些已知點中挖掘出更深層次的內容。
上好一堂歷史課並不是單純的學教材,而是要用好教材。如果只是在教材中尋找知識點,並讓學生圈點,這又使歷史教學落入枯燥乏味的境地,這與「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又有什麼區別?只能使學生認為歷史課是一門需要死記硬背的學科。新教材中引用了很多原始史料,並且還增加了「動手動腦」、「各抒己見」、「小論壇」、「史海拾貝」和「史海指南」等內容,在備課時就應該考慮如何在課堂上適當的使用這些材料。如在《統一的隋唐時代》中有一目內容是「貞觀之治」,就可以結合教材所提供的兩個「各抒己見」的題目讓學生進行討論,從而使學生更了解貞觀之治的情況。
2、補充史料
在仔細分析研究教科書之後,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補充課本外的史料。採用多種途徑,如運用投影、錄像、分發資料卡、閱讀紙等,向學生提供各類材料,包括文字、圖像、統計材料等。通過對歷史材料的研習,師生可以展開對歷史問題的論述,這樣就改變了教學中僅僅是對教科書的釋讀,從而使學生了解到具體、豐富的材料,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促進了歷史學習的深入進行,這樣也可使學生得出「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觀點。
通過對材料的收集、辨析、推論,使學生了解了歷史的情況,提高了閱讀能力,發展了歷史思維,解決了學習中的問題,同時也應注意對補充材料的取捨,取其能體現教學知識點的材料,而非將所有搜集到的材料一股腦的展示給學生,那隻是史料的堆砌。如在講到「南京大屠殺」的時候就可以引用一些《拉貝日記》、《東史朗日記》的部分內容配合課本中所提供的圖片資料使學生更直觀的了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史實。
3、選擇重點
一堂課的時間有限,需要選定重點內容,組織重點活動,而重點活動是應該圍繞重點內容來設計的。教師須在課前仔細的研讀教材,找出一節課的重點。
什麼是教學的重點呢?從理論上講,教學重點是體現教學目標要求的最本質的部分,是集中反映教學內容中心思想的部分。從實際操作上講,一節課的重點,是該課教學內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
那麼,如何確定一節歷史課的教學重點呢?一般來說,對教學重點的選定,可以從某一歷史事件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某一知識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某一內容對學生認識上的作用等方面來考慮。選定教學重點,還要從學生認知水平的角度上來考慮,即教學重點的確定要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有些教學內容雖然在歷史上和教材中有著較重要的地位,但學生已經比較了解了,這就要斟酌是否還要重點講授。如講到李白和杜甫的詩,學生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他們的寫的詩,就可以略講詩的內容,而把重點放在他們詩歌的特點和形成自己風格的背景上。
4、確定難點
難點是對學生而言的,是指學生難理解、難辨析、難解答、不易接受的學生內容。難點是由學生的認識能力與教學之間的差距而形成的。通常我們把教材中比較抽象,學生對其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或者本質屬象比較隱蔽,需要用新的方法去認識的內容,便可確定為教學難點。

三、備學生
在現今的備課中還存在著一個誤區那就是過多的側重於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因此在備課時就需要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分析,以便在教師能在課堂教學時達到最好的效果。對於學生情況的分析可以從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學生的技能水平、學生歷史學的認知和相關知識儲備、學生的學習方法等方面去考慮。針對學生的不同的情況,教師可以在備課時作出相應的調整。比如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感水平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已表現出一定的思維獨立性和批判性,質疑探究問題的慾望也比較強烈。但他們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評價還停留在非好即壞的判斷標准上,所以在這方面就可以培養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而非好和壞的絕對性評價。初中學生剛開始接觸歷史學科,對於歷史學的認識還相當少,相關的知識儲備也相對的少。絕大部分的歷史知識都是戲說的電視連續劇中獲得,初中學生課外閱讀量也很少,所以必須要先培養學生的學史方法。
初中學生的感性認識大於理性認識,所以在教學中可以多偏重於具體史實,多運用影像資料和圖片資料。他們也具備一定的計算機能力,能夠製作簡單的幻燈片或運用網路收集史料,所以在課前可以讓學生查找一些相關的資料,這樣既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又有助於配有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不過初中學生家中計算機的普及率不是很高,所以偶爾在課前可以讓有條件的學生做准備。一般在學校中都有圖書館,其中歷史書籍會佔有一定的數量。所以在備課時也可以考慮讓學生在圖書館中查找資料。初中學生從歷史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相對較薄弱,備課時也時需要注意的。
當然由於地區差異,郊市的學生相對郊區的學生其知識面要窄,接觸的信息量少。所以對郊區的學生可以增加信息的培養。

四、備教法
教法是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採用的手段。它包括教師的教和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的學,是教法和學法的統一。目的是為了達到教學目標,產生教學效果。
教學方法的運用其意義並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如何組織教學引導學生、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關鍵是為了激活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思考,使學生在了解歷史的同時對歷史進行認識。因此,所有的教學方法都應該是圍繞著學生對歷史的認識而展開。在學生的活動上,要讓學生動腦,而不是單純地動嘴或動手。教師應該結合教學的實際(包括課程、教材、班級、學生和教師的實際)選擇最適當的教學方法,並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運用,而不是刻意模仿和簡單借用某些方法,這樣才能有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問題教學法的使用。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提問也是很重要的,不是想到問什麼問題就問。提問要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誘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和思考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問也要能夠使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得到學生對知識學習的反饋信息,從而調整教學方法,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課堂提問要盡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談,而應用比較新的說法,從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問題富有形象性,啟發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如在《國民黨統治的危機》一課講到重慶談判時,我問學生,毛澤東是否應該去重慶和蔣介石談判,試說明你的理由。結果學生各抒己見,十分熱鬧。最後,雙方都給出了令人信服的理由。這樣提問,不但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活躍思維,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明確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
提問時也要注意難易,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問題太簡單會使學生產生厭倦和輕視心理;如果太難,不符合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會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有的放矢;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和自由發揮的空間,不要刻板;有一定的思維量,直接在課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少些,讓學生經過思維加工後才能找到答案的問題要多些。
課堂提問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這就要求教師多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問題。如「是不是」或「對不對」的判別型問題主要針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是什麼」或「怎麼樣」的描述性或「為什麼」的分析型問題主要針對中等生;「有什麼異同」的比較型或「有哪些不同意見」的創造型問題主要針對優等生。這樣,才能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壓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都能積極思考,參與教學過程,從而各有收獲。

總之,只有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才可以順利而流暢的上好一節歷史課。當然在課堂之上可能還會發現一些問題是在課前沒有想到的,所以在每上好一堂課之後對所上的課重新反思一遍找出不足之處在下節課前針對這這些問題做好准備。只有在實踐和改進中才可以更好的完成課堂教學~

J. 初中歷史新課程設計要注意哪些問題

新課程在體例結構,內容選擇上,及文本表述方面與舊教材有著明顯的區別,綜合而言,它實現了由教本向學本的過渡,因此,教師在實踐中也應該積極轉變觀念,充分利用教材優勢,合理設計教學過程,使教學達到最佳狀態。

在歷史教學設計中,教師應特別注意以下兩大問題:

一是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的把握,要做到宏觀認識與微觀掌握相結合。宏觀認識是指教師對新課程各模塊各單元具有總體認識,熟悉各節知識在本書及本學科中的所屬地位,明確教學中的側重點。例如抗日戰爭,從屬於必修一中第二單元<列強武裝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因此,教學的重點是面對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及犯下的罪行,中國人民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下全民族反抗及中國作為反法西斯一部分為世界人民的勝利作出的重大貢獻。如果教師對新課程把握不準,仍按老教材的思路,把抗日戰爭期間國共摩擦補充進來,就會離開了本節課的主題。抗日戰爭期間的國共矛盾實際是在下一章第四節中作為民主革命力量的崛起交待的。

微觀掌握新課程,是指教師要對教材中各塊知識點及課本中分布較多的圖片,材料均有所了解,尤其是以前教材中沒有的內容。如<抗日戰爭>一節中中國軍隊入緬作戰的內容,對這一內容生疏的教師不能只局限於教材教參,而要認真查閱有關資料。

二是對學生認知程度的了解,既掌握學生認知的共性,也要掌握學生個體的特殊性。對任教班級學生總體水平要有一個簡單的了解,確定教學中的尺度問題,但也要對個別學生具有的特殊性要區別對待。文科學習中經常有個別學生對歷史知識掌握較多,平時讀一些歷史書籍,他們不滿足於教材本身所給的內容,或者是對教材內容挖掘更深。因此,教師對於這些特殊的學生也要有備而來,方可在課堂上揮灑自如。

既然知識是發展的、變動的(這是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基本前提),那麼,如何獲得知識就成為本課程標准強調的關鍵。按照以往教學模式獲得的知識,因為缺少體驗、缺少探究,很難內化為學生知識結構的組成部分。作為外在於學生的純粹客觀的知識,很難用於分析和解決問題。因此,本課程強調體驗性學習。只有這樣獲得的知識,才能夠真正成為能力。所以,新的課程標準的實現不僅不否定知識的價值。相反,更認可知識對於能力的作用。不同的只是什麼樣的知識、怎樣獲得的知識才能夠成為能力?這是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的問題。

事物都是相互聯系著的。因此,人們對於事物的認識也是由各個要素的認識構成的系統認識。為了科學研究的方便,人們構建了各種不同的學科體系,有其必要性。但是就初中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認知結構而言,更多的應該是獲得解決現實生活問題所需要的知識,而這些知識不見得一定以學科體系的方式呈現。因為現實生活是多變的、復雜的,由於問題的主題不同、中心不同,與之相關的子問題也不會相同。也就是說,如果說有體系,那麼,隨著問題中心的不同,呈輻射狀的問題體系也不會相同,對於解決這些問題的知識要求也不會相同。因此,本課程是按照主題建構模式向學生提供了一般的、常見的知識。如果說有體系,也是圍繞著這些主題呈現的體系。而學生通過學習之後,必須在新問題面前運用學過的知識自行建構新的體系,解決新問題。這才是真正的能力,也是本課程要達到的目標之一。因此,本課程是打破了原有學科體系的重構。

《標准(一)》為不同地區的實現提供了可行性前提,即課程標準的實現沒有硬性規定必須以一種或幾種方式,什麼方式都可以,只要能夠達到目標要求即可。而目標要求應該是不僅具有綜合性,同時也有地區性。特別是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離開了地區特點,就無從存在,也無法理解了。因此,各地區可以因地制宜,根據本地區的特點,安排實現條件和方式,具體設計評價方式等等。

就學生素質而言,會有地區差異,但不是不可改變的。有的地區教師考慮到學生素質會表現在不會活動、不愛活動上,這倒不必擔心。因為孩子的天性是喜歡活潑多樣的生活。只要依據具體情況,引導得當,都會達到目標。關鍵是教師的觀念要改變。要認識到學生的可塑性是客觀的。這就意味著新的課程標準的實現為教師的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特別是備學生的活動設計。即使地區發達,教學條件好的地區,也需要重新設計教學。

《歷史與社會》更強調學生的實踐和體驗,但不是不要教師的主導作用。相反,對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求更高。因為按照以往的教學要求,教師只要將教材內容准備好了,就可以上好了。但是在新課程標準的實現中,在學生的體驗活動中,會產生許多想像不到的新的課堂情境,是預設不出來的。因此,如何使教學過程正常化,實現教學目標,更需要教師起主導作用。所以,在《歷史與社會》課程這種創新教育活動的實現中,教師作為引導者、指導者的作用也是應該處於首位的。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一定要努力改變觀念,努力克服其主導性壓抑、阻礙學生能動性、自主性的一面,盡可能地強化為學生指明學習目標,創設學習情境、指點方向、引導主題、監控過程、解答疑難、評價學習結果等建構學生主體的一面。

教師該如何應對教學和課程改革

一 不斷學習。即不斷學習各學科的新知識、新理論,包括學習新的教育理論。現代社會,知識更新速度加快。作為教師,如果不抓緊時間學習,自身的知識會日益陳舊,將無法面對學生。同時,學生自身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觀念都在發生著急劇的變化,而新的教育理論概括了新形式下的學生特點和教育規律,所以教師必須學習,不能走經驗性的教學之路。要有理論作為指導,更新教學和管理。

二 更新觀念。觀念起著導向的作用。習慣於原有教材和教學模式的教師,在慣性面前和在改革面前首先面對的就是觀念上的變革。如果認為改革與我們不利,可能在觀念上就持排斥態度,行為上也是消極被動的;必須認識到改革不僅有利於學生的發展,也有利於我們的教學。新課程標准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夠為學生感興趣,這就解決了我們教學的一大困惑,因而有利於教學;同時,新課程也為我們的自我更新和發展提供了藍本和依據,督促我們必須學習新知識,更新教學模式,這也正是我們的利益所在。因此,面對新的課程改革,只要觀念轉變了,積極性也就會有了。

三 努力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應該說,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產生的新的課程標准,為改革教學模式和方法提供了基本的前提,而教學模式和方法又是實現新課程的載體。所以,必須積極思考,大膽想像,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運用各種方法,才能達到新課程的要求。

閱讀全文

與初中歷史教師備課注意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