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信用卡史話(二) 前世今生的大來信用卡
信用卡在美國的出現絕非偶然,這與當時美國貨幣制度的演變、消費信貸的興起,以及當時美國經濟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連。19世紀中葉,美國國內的工業化、城市化程度大大加快,企業規模迅速擴展、商業貿易已經相當發達了,在民間已經出現了自發性的分期付款銷售和消費信貸行為。到了20世紀20年代,一些大型零售商已經出現了向一些優質客戶提供按月分期支付賬戶,使得消費者的信貸消費活動大大增加。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很多類似信用卡的、可用於商品賒購的信用憑證應運而生,消費者得到了一種超前的享受。
尷尬經歷催生信用卡
在日常生活中,賒購就是信用卡最古老的雛形,只是到了將它用一張小小的卡片來表現的時候,終於鑄就了它的輝煌。曾有媒體將信用卡列為人類社會二十世紀中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與飛機、計算機等相提並論,這個褒獎真的是一點都不過分。
一般情況下,請朋友吃飯卻沒有帶錢是一件非常尷尬的事情,對於普通人來說恨不能挖個地縫鑽進去。然而同樣是這樣一場尷尬,卻成就了一個不普通的人創造出金融行業中的奇跡—他就是紐約一家信貸公司的總裁弗蘭克·麥克納馬拉。
插圖中這位「吃貨大叔」雖然吃相不佳,但卻不能小看,沒有這位大叔,或許我們今天還不一定能夠用上信用卡。他,就是Diners Club(大來卡)的創始人——麥克納馬拉。從很多資料的演繹中,都寫成這樣一個故事:1949年的某一天,美國紐約一家信貸公司的總裁弗蘭克·麥克納馬拉,在紐約的一家餐廳宴請阿爾弗雷德·布魯明代爾、斯奈德吃飯。酒足飯飽之後,弗蘭克·麥克納馬拉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把錢包帶出來,一時搞得賓主雙方尷尬萬分。麥克納馬拉的妻子專程前來付了賬後,尷尬萬分的弗蘭克卻發現了貨幣支付的問題所在,於是他萌生了創建一家信用卡公司的念頭。
事實上, 據有關資料記載, 大來信用卡的設想是從施奈德和麥克納馬拉之間的多次交談中逐漸發展而來的。當時,施奈德同樣是Diners Club重要的成員,他本人是律師,麥克納馬拉是他的顧客和朋友,兩人都是紐約商界的活躍人物。兩個人意識到,之前的個人信貸業務需要有所改進,而最終把目標定在發行一張「Credit Card」這樣的一個新興的信貸工具上。於是,之後誕生的大來信用卡,無疑為商業旅行者提供了吃飯、住宿和其他向公司報銷項目的、方便的支付和記錄手段。
1950年春天,麥克納馬拉與他的合夥人施奈德合夥投資一萬元,在紐約注冊成立了第一家信用卡公司——「大萊俱樂部」(DinersClub International),後改組為大萊信用卡公司。大萊俱樂部實行會員制,向會員提供一種能夠證明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最初他們與紐約市的14家餐館簽訂了受理協議,並向一批特定的人群發放了「大萊卡」。會員憑卡可以在餐館實行記賬消費,再由大萊公司做支付中介,延時為消費雙方之間進行賬務清算。信用卡的雛形由此誕生。
在發卡一周年之際,大萊卡持卡人已經達4.2萬人,每位持卡人要支付18美元給Diners Club作為年費。此時共有330家餐館、旅館、夜總會受理了大萊卡,這些受理商戶需要將持卡人簽帳金額的約7%支付給Diners Club。僅在1951年3月,Diners Club就處理了300萬美元的交易金額,獲得獎金6萬美元的稅前利潤。到了1956年,大萊卡的年交易額超過了2.9億美元,特約商戶達到9000家,而且覆蓋了旅行、娛樂類商戶。1958年,年交易額突破4.65億美元,從商戶折扣率和持卡人年費中獲利4000萬美元。大萊卡一舉奠定了在行業內的龍頭老大的地位。
1958年,大萊卡的創始人之一中的施耐德(坐左)和阿爾弗雷德·布魯明(站中)正在與Sheraton Hotels簽訂合作協議。
大萊卡艱難前行
就在大萊卡發卡不久,就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國民信用卡公司(National CreditCard,Inc.)從1951年開始經營信用卡業務,但到1954年宣告破產;1955年,旅行簽賬公司(Trip-Charge)以及其它眾多信用卡公司開始經營,為大萊卡的發展帶來了強大的市場競爭阻力。特別是在1951年,富蘭克林國民銀行(Franklin National Bank)發行了信用卡,開創了銀行發行信用卡的先河後,大約有100家銀行也發行了信用卡,當然這種信用卡在當時還只是按月全額支付簽賬額的簽帳卡,不過已經不能阻擋銀行開始投入發行信用卡這個歷史趨勢了。
大萊卡發行10年後,只有大萊卡作為專營公司生存了下來,還並購了一些當時經營失利的其它信用卡公司。1958年,一家新的競爭者出現,它對將來信用卡市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就是美國運通公司(AmericanExpress),這一年成為信用卡產業發展歷史上具有關鍵性的一年。
盡管大萊卡經歷過經營上的險境和來自市場的激烈競爭,但是大萊卡還是在艱難的行進中,將其在旅行娛樂(T&E)行業中的壟斷地位持續了將近十年時間,在六十年代初期達到了發展的頂峰。
大萊卡多舛的命運結局
進入七十年代,Diners Club開始掉頭走向下坡,一來是整體行業萎縮造成大量持卡人放棄使用大萊卡,二則為自身的經營出現了巨大的問題,第三激烈的行業競爭以及大量的銀行涉足信用卡領域,都使得Diners Club的業務狀況落入低谷。盡管在七十年代後期Diners Club一直沒有放棄挽救自身的努力,但終因種種原因最終仍然以失敗告終。1980年12月,Diners Club被花旗銀行收購,完成了它三十年獨立發展的歷程。
Diners Club的歷史評價
盡管大萊卡目前仍然在運營,卻已是輝煌不再了。然而不論Diners Club今日的現狀如何,但不可否認的是大萊卡作為現代信用卡產業的先驅者的歷史地位,弗蘭克·麥克納馬拉、阿爾弗萊德·布魯明和拉爾夫·斯奈德三人對信用卡產業的誕生、形成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正是大萊卡開創的信用卡時代,為後來信用卡行業的發展,乃至於VISA、MasterCard、AE、MBNA、CapitalOne、DiscoverCard、等信用卡行業中巨頭的誕生與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Amazon上竟然發現了大來卡創始人阿爾弗雷德·布魯明與妻子的合影以及他的墓碑照片。讓我們記住弗蘭克·麥克納馬拉、阿爾弗萊德·布魯明和拉爾夫·斯奈德這三位開創了一個支付時代的偉大人物。
待續: 信用卡史話(三) 橫空出世的運通卡
② 信用卡是由誰最先發明的主要發明的歷史是什麼呢
信用卡是由美國的一位普通商人弗蘭克·麥克納馬拉最先發現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信用卡的發明歷史是什麼樣的。
信用卡所有人都認為應該是和金融行業有關系,但事實並不是如此,信用卡剛開始出現的時候,與金融甚至是經濟行業沒有一絲關聯,他最早發行的機構也並不是銀行,雖然信用卡現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但是有吉大多數的人都不了解信用卡的發展史。
後來直到1950年商人弗蘭克·麥克納馬拉創作了一個俱樂部,他與好朋友想出了一個方法,進入俱樂部就可以會的獲得一張會員卡,這個會員卡可以到很多商店刷卡消費,然後再歸還卡裡面所欠下的錢就行了,當時的信用卡並不是像現在是塑料的,而是鐵質的信用卡。
以上這個故事僅代表我個人的觀點,如果有任何錯誤,敬請諒解。
③ 信用卡歷史
信用卡歷史
信用卡早在18世紀中葉,就有類似的概念。但到了20世紀初期才出現實體卡片的形式。
20世紀初期,美國人摩理斯(Auther Morris)發明了信用卡,卡片則是以金屬製成。雖然發行對象有限、受限使用場所,但由於標榜可以『先享受,後付款』,果然吸引大型企業開始推出信用卡,美國通用石油公司在1924年,即發行了『油品信用卡』,最初當成送給公司職員及特定客戶的貴賓卡,由於反應不錯,後來更擴及一般民眾,做為促銷油品的手段。其他石油公司則在激烈的競爭下,亦陸續推出各式信用卡因應。從此信用卡市場開始蓬勃發展,其他業種如電話、航空、鐵路公司等,亦紛紛推出信用卡招攬客戶。
但後來由於美國經濟大恐慌,許多發卡公司因呆帳問題及信用卡詐欺矇受損失,使信用卡業務受阻,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曾下令戰爭期間禁止使用信用卡。
現代信用卡的雛型,可說直到1951年大來卡(Diners Card)問世才形成。大來卡公司先替持卡人墊款,並向商家索取手續費。這種模式一直沿用至今。而商店范圍亦逐漸從餐飲業,延伸至一般零售業及旅遊相關行業。 1959年美國運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開始發卡,憑借豐富的旅遊經驗,順利將業務范圍擴及美國以外的地區。
1950年代的信用卡的發展,除了建立了持卡人(Cardholder)消費,不需付現,發卡銀行(Issuer Bank)向特約商店(Merchant)收取手續費(Merchant Discount)的模式,更提供循環信用付款方式,持卡人付費頗具彈性,銀行增加利息收入。爾後,持卡人逐漸習慣利用循環信用,銀行信用卡的發展開始蓬勃。
1976年花旗銀行首開信用卡收年費之先河,打破長久未向持卡人收取年費的慣例,當時確實引起了軒然大波,但也挽救了銀行入不敷出的窘境。而後來當信用卡收年費幾成行業慣例後,AT&T公司又以免年費,作為最大賣點,期能打入信用卡市場。因此,現在很多銀行信用卡並存著收年費和免收年費的制度。
VISA Card發展史
1959年開始洛杉磯的美國商業銀行(Bank of America)將信用卡推廣到全加州。到了1965年美國商業銀行開始拓展全國性的業務,隔年發行一種有藍、白、金三色帶圖案的BankAmericard,並授權其商標給其它銀行使用。為了擴充業務,美國商業銀行成立National BankAmericard Incorporated(NBI),並將使用授權商標的銀行,轉成NBI的非持股會員。但濃厚美國色彩的BankAmericard,並不受國外銀行的青睞,終至1977年將BankAmericard正式改名為Visa。
Master Card發展史
1967年「西部各州銀行卡協會(Western States Bankcard
Association, WSBA)」成立,這個由四家加州銀行組成的協會,計劃推出Master Charge的信用卡。後因該協會加入銀行間卡片協會,即將Master Charge授與該協會使用,到了1970年,銀行間卡片協會正式取得Master Charge的專利權。為了拓展國際市場,1978年,Master Charge改名為Master Card。
MasterCard在成立之初即以Visa為主要競爭對象,經過多年的競賽,這二家信用卡組織發展成全球有超過1400萬家的特約商店的國際組織,MasterCard及Visa卡二大信用卡的國際市場佔有率超過80%以上。其所提供的各項服務,已成為現今消費者不可或缺的支付工具。
④ 信用卡mastercard是什麼意思
MasterCard,又稱「萬事達卡」,是世界知名的信用卡組織。
具體的萬事達卡發展歷程如下:
1966年,一些銀行組建成立了銀行間卡協會(ICA)。
1969年,ICA購買了MasterCharge名稱及其雙環交疊商標。
1979年,MasterCharge更名為Mastercard(萬事達卡)。
1980s,發行中國大陸首張支付卡;最早在卡上採用激光防偽標志;發行首張萬事達卡商務卡。
掐指一算,萬事達卡進入中國大陸已經有三十多年歷史了。
在國際領域,萬事達卡亦享有很高的聲譽,萬事達卡與Visa、JCB、美國運通、大來卡,並稱國際五大卡組織,為全球各地卡友提供服務。
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國內的銀行卡按照打頭數字的不同分別歸屬不同銀行卡組織。
以「4」字打頭的銀行卡屬於VISA卡組織。
以「5」字打頭的屬於萬事達。
以「62」、「60」、「9」打頭的屬於中國銀聯。
萬事達卡申請途徑: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中國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等
萬事達卡權益說明:喜達屋酒店集團兩晚享8折、SPG一夜升金、精選旅行禮遇、精選餐廳體驗、精選美酒禮遇、安全無憂保障等(僅供參考)
⑤ 什麼是信用卡,他和一般銀行卡有什麼區別呢
信用卡早已成為我們日常經濟生活的一部分,那麼信用卡是干什麼用的,他和一般銀行卡有什麼區別呢?
一、什麼是信用卡?
信用卡,是一種非現金交易付款的方式,是銀行業提供的信貸服務。由銀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戶的信用度與財力發給持卡人,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費時無須支付現金,賬單日時再進行還款。除部分與金融卡結合的信用卡外,一般的信用卡與借記卡、提款卡不同,信用卡不會由用戶的帳戶直接扣除資金。
二、信用卡和一般銀行卡有什麼不同?
1、信用卡可以透支消費,儲蓄卡只能存入一定金錢才能消費。
2、信用卡刷卡可以選擇免密支付,儲蓄卡一定需要輸入密碼。
3、在信用卡里存的錢是沒有活期利息的,儲蓄卡里的錢有活期利息。
4、信用卡取現是要收手續費的,儲蓄卡沒有取現手續費。
5、信用卡的年費比較高,儲蓄卡是部分銀行有年費,大部分銀行免年費的。
6、信用卡申請難度比儲蓄卡大,申請信用卡需要有收入證明等,但儲蓄卡只要有民事行為能力就可以申請。
三、信用卡發展的歷史
最早的信用支付出現於19世紀末的英國,針對有錢人購買昂貴的奢侈品卻沒有隨身攜帶那麼多錢,英國服裝業發展出信用制度,利用記錄卡,購物的時候可以及早帶流行商品回去。20世紀50年代,第一張針對大眾的信用卡出現,美國曼哈頓信貸專家麥克納馬拉組織了「食客俱樂部」,獲准成為會員後,帶一張就餐記賬卡到指定27間餐廳就可以記賬消費,這就是最早的信用卡。
此後隨簽約的合作對象越來越多,可供臨時透支的服務范圍也越來越大,人們也習慣了這種不必攜帶現金的方便交易型式,促進了銀行信用卡的到來,美國富蘭克林國民銀行是第一家發行信用卡的銀行,隨後信用卡的發展不斷標准化,最終成我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⑥ 信用卡的來歷是什麼
信用卡最早產生於美國的商業、飲食業。1915年,美國的一些商店、飲食業為了擴大銷售,招攬生意,方便顧客,採用一種「信用籌碼」,其形狀類似於金屬徽章,後來演變成為塑料製成的卡片,作為客戶購物消費的憑證。這就是世界上較早的信用卡之萌芽。 五十年代,隨著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個人消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以及電腦、通訊技術開始在銀行中的普遍應用,為銀行發展信用卡業務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1952年,美國加州富蘭克林國民銀行首先發行了銀行信用卡。到1959年,美國共有60多家銀行發行信用卡到了六十年代,信用卡在英國、日本、加拿大以及歐洲各國也盛行起來。從七十年代開始,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開始發行信用卡業務,如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 七十年代末,我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日益擴大。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人把在國外流行的信用支付方式——信用卡帶到中國。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國內的一些銀行開始涉足於信用卡業務。1978年,中國銀行廣州分行首先與香港東亞銀行簽訂了協議,開始代理境外銀行信用卡業務。 經過代辦,摸索經驗,1985年,中國銀行珠江分行發行了珠江卡。1986年,中國銀行發行了長城信用卡,填補了中國金融史冊上的空白。中國人民銀行在1988年進行銀行結算制度改革時,把信用卡作為一種新型的結算方式,納入了新的銀行結算制度體系,從而為我國信用卡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信用卡的歷史最早在廿世紀初,信用卡的發源地(美國),不過當時的卡片是金屬製成的,發行對象有限,而且僅限於某些場所。例如美國通用石油公司在1924年針對公司職員及特定客戶推出的油品信用卡,當作是貴賓卡送給客戶做為促銷油品的手段,後來也對一般大眾發行,由於效果良好,吸引其它石油公司跟進。其它的業種如電話、航空、鐵路公司也隨之仿效,信用卡的市場開始活絡。 信用卡的發展曾受二次重挫,一是美國經濟大恐慌時期,許多公司因呆帳及信用卡詐欺矇受損失,二是二次大戰期間,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下令戰爭期間禁使用信用卡。不過,這些卻擋不住信用卡的發展。 那時信用卡的使用地點有限,直到1951年大來卡問世,才粗略具備現代信用卡的雛型。持卡人消費時出示這張卡,不需付現,而由大來卡公司替持卡人墊錢並向商家索取手續費(merchantdiscount),每月再向持卡人收費。其業務范圍也從原先的餐館逐漸擴及飯店、航空公司等旅遊相關行業及一般零售店。美國運通公司AmericanExpress)則憑借其豐富的旅遊經驗,在1958年開始發卡,並將業務范圍擴及美國以外的地區。 這時敏感的銀行家也感受到信用卡的便利,在1950年代有近一百家銀行加入發卡行列,卻因為業務量有限、僅限於本地、而且沒有向持卡人收取年費,入不敷出,許多銀行紛紛退出,僅有中小型的金融機構在利潤邊緣求生存。而這些存活的銀行開始求新求變。例如位於洛杉磯的美國商業銀行(Bank of America)於1959年開始將信用卡推廣到全加州;同樣位於加州的聖荷西第一國家銀行(The First National Bank of SanJose)也於同年計算機化。這期間,銀行則另提供循環信用付款方式,持卡人付費較有彈性,銀行也多了利息收入。爾後,持卡人逐漸習慣利用循環信用,銀行信用卡的發展開始蓬勃。
⑦ 信用卡的發展歷程
世界信用卡發展歷程
中國於2004年決定創立自己的銀行卡品牌之前,全球共有六大國際銀行卡品牌,即美國「VISA」、美國「萬事達」、美國「運通」、日本「JCB」、美國「大萊」和美國「發現」。緣何全球六大國際銀行卡品牌中美國佔有5席,其他國家或地區中除日本佔有1席外均無獨立的國際化銀行卡品牌?中國能夠繼美日之後擁有自己的國際化銀行卡品牌嗎?美國銀行卡品牌的實踐一定是中國的發展方向嗎?通過比較美、中銀行卡品牌的發展道路與特色,不難對上述問題給出答案。
美國銀行卡品牌的發展歷程
先來說說美國銀行卡品牌創建的歷史。美國銀行卡始於20世紀40年代商戶發行的「賒賬卡」。當時,一些商戶為了擴大市場份額,提高競爭力,向資信比較好的顧客發行了一種可以標志顧客身份的賒賬卡片。該卡僅作為身份識別之用,商戶和顧客之間定期結賬。
20世紀50年代後,美國大萊、美國運通等非銀行專業發卡公司向持卡人發行「簽賬卡」,並在消費時為持卡人提供擔保,由這些專業發卡公司作為中介為商戶和持卡人提供結算服務。例如,1950年大萊發行了「大萊簽賬卡」,後來成為美國第四大銀行卡品牌;1958年運通發行「美國運通卡」,後來成為美國第三大銀行卡品牌。到了1985年,西爾斯百貨公司推出「發現卡」,1993年把其轉讓給添惠發現卡公司,後來添惠發現卡公司被摩根斯坦利兼並,發現卡成為美國第五大信用卡品牌。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銀行由於其自身的信貸優勢,開始在商戶和持卡人之間提供支付清算服務,並發行了具有循環信用功能的信用卡。在此期間,大部分發卡銀行不能跨州經營,只能自己發展商戶、自己發卡,一家銀行在全國性信用卡市場的品牌影響力很小。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興起以及金融業務創新的發展,VISA、萬事達等區域性的銀行卡聯盟或組織開始出現,專業經營信用卡網路,並很快將其信用卡網路擴展到美國全境,成為美國兩個最大的銀行卡品牌。此後,VISA、萬事達隨美國經濟、文化等各種力量在全球的擴張而發展成為世界前兩大銀行卡品牌。
20世紀90年代,美國借記卡市場快速發展,VISA、萬事達通過兼並收購等方式開始向借記卡領域滲透,實現了其銀行卡品牌在借記卡市場的延伸。
其他國家銀行卡品牌的發展狀況
目前,除日本擁有JCB這一獨立的國際化銀行卡品牌外,其他國家和地區均無與美國抗衡的國際化銀行卡品牌。然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均將銀行卡交易納入本國的支付清算體系,保持著對境內銀行卡清算網路的控制力。例如,法國建立了CB銀行卡聯合組織,負責運營法國的銀行卡交換與清算業務,阻止國際銀行卡網路公司向法國內部的延伸;新加坡有負責國內銀行卡交換與清算的NETS網路;澳大利亞擁有銀行卡轉接與清算組織Bankcard;德國、西班牙、義大利和葡萄牙等國則聯合組建了歐洲支付聯盟;台灣地區則有負責商戶信用卡交易轉接與清算的NCCC,等等。
中國信用卡發展歷程
1979年10月,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與香港東亞銀行簽訂了為其代辦"東美VISA信用卡"協議,代辦東美卡取現業務。從此,信用卡在中國出現。
1985年6月,中國銀行珠海分行發行我國第一張信用卡--中銀卡,標志著信用卡在我國誕生。
1987年2月,中國銀行珠海分行在國內首家推出ATM服務,打破了國內存取款必須到銀行的傳統做法。
1987年3月,中國銀行加入萬事達卡國際組織,成為國內該組織的第一家會員。國際支付組織開始進入中國卡市場。
1988年6月,中國銀行發行外匯長城萬事達卡(國際卡),該卡可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家商戶使用,中國信用卡開始真正走向世界。
1993年,***總書記提出實施以銀行卡聯合發展為目標的"金卡工程",以改善用卡環境,實現設備共享、資源共享和市場共享。
1997年10月30日,由人民銀行組織和發起,由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浦東發展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深圳發展銀行、郵政儲匯局共同參與的銀行卡信息交換總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
1998年12月24日,銀行卡信息交換總中心系統正式投產運行。
1999年3月26日,由人民銀行牽頭,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福建興業銀行共同參與的CFCA(中國金融認證中心)工程正式啟動。
1999年7月,首傢具有中介性質的個人徵信公司--上海資信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2000年7月1日起,上海正式啟動"個人聯合徵信"制度。
2000年6月29日,CFCA正式運行。
2002年1月10日,首批銀聯卡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五大城市推出。
2002年3月26日,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浦東正式成立。
2002年5月17日,中國工商銀行牡丹卡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
2002年6月25日,銀聯公司正式成為萬事達卡國際組織的會員。
2002年11月,銀聯同萬事達卡國際組織合作建成外卡信息交換介面。該介面的建立,意味著將有越來越多的銀聯商戶能夠接受萬事達卡外卡消費。
2002年12月,銀行卡聯網通用"314"目標已全部實現,且絕大多數發卡商業銀行系統內異地交易成功率都達到了80%以上,超額完成了任務;在100 個城市中同城平均跨行交易成功率達到75%以上;在推廣普及"銀聯"標識卡城市中,各商業銀行均全部完成了標准化改造和異地跨行業務開放工作,實現了"銀聯"標識卡在這些城市內和城市間的跨行通用。
2003年6月底,中國已有發卡金融機構91家,在近6億張的發卡總量中,借記卡5.44億張、信用卡2499萬張;銀行卡賬戶人民幣存款余額已達9941億元;可以受理銀行卡的商店、賓館、飯店等特約商戶約20萬戶;各金融機構裝備的自動櫃員機總計5.3萬台,銷售點終端機31萬台;全國受理銀行卡的電子化業務網點發展到14萬個。2003年上半年,通過銀行卡的交易總額達7.57萬億元,其中購物消費金額為1321億元,轉賬交易金額為1.7萬億元,存取現金5.74萬億元。
2003年12月31日,花旗、匯豐銀行獲得銀監會批准,在內地發行雙幣信用卡。外資銀行邁出進入中國銀行卡市場第一步。
2004年1月18日和9月8日,銀聯卡分別在我國香港和澳門地區實現受理。
2005年1月10日,中國銀聯正式開通銀聯卡在泰國、韓國及新加坡的自動取款機(ATM)和商戶POS受理業務,此舉意味著銀聯卡繼在香港、澳門地區實現受理後,首次在真正意義上走出國門。
⑧ 黑金信用卡是什麼意思 卡中之王
眾所周知,每個卡種,都有不同的卡片等級,從普卡、金卡、白金卡、以及鑽石卡等,不同的卡片等級,享受的優惠不同,以及額度、年費等都不相同。那麼,你知道黑金信用卡是什麼意思嗎,有錢就可以辦理的嗎?⑨ 簡述信用卡的發展歷史150字
信用卡於1915年起源於美國。最早發行信用卡的機構並不是銀行,而是一些百貨商店、飲食業、娛樂業和汽油公司。
美國的一些商店、飲食店為招徠顧客,推銷商品,擴大營業額,有選擇地在一定范圍內發給顧客一種類似金屬徽章的信用籌碼,後來演變成為用塑料製成的卡片,作為客戶購貨消費的憑證,開展了憑信用籌碼在本商號或公司或汽油站購貨的賒銷服務業務,顧客可以在這些發行籌碼的商店及其分號賒購商品,約期付款。這就是信用卡的雛形。
⑩ 如何查詢信用卡歷史消費記錄
若是招商銀行信用卡,請您打開信用卡主頁,點擊右邊的「網上銀行登錄」,登錄後點擊「賬戶管理」-「已出賬單查詢」或「未出賬單查詢」查看交易記錄。(已出賬單可查詢自本月起最多12個月的賬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