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安鄉縣有什麼文化
自古以來,安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安鄉境內最早人群定居,始於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公元561年建縣,至今已有1438年歷史。三國名將趙雲曾在子龍庵練兵習武,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曾在黃山頭訪賢,宋代大文學家范仲淹曾隨母至安鄉深柳書院就讀,現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彭德懷、賀龍、顏昌頤也到此從事過軍事、政治活動,播下革命火種。從1977年至1991年,安鄉共出土文物1850件,
安鄉縣風景(15張)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3件,二、三級文物125件。 安鄉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足、河網密布、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全國商品糧、商品魚、商品棉、商品油和禽蛋、珍珠生產基地,還有大量的蘆葦、林業資源可供開發利用,其他農副產品如家禽、黃麻、薴麻、亞麻、食用菌、蓮藕、蜂蜜、黃花菜等質優量足,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水面資源豐富,共有水域面積37719公頃,占縣域面積的34.7%,其中可養水面近11萬畝,全縣共有百畝以上的湖泊、啞河230個,其中珊泊湖總水面23000畝,年產鮮魚近300萬擔。旅遊資源豐富,全縣已發掘不同歷史時期的墓葬遺址22處,特別是位於湘鄂兩省交界處的黃山頭國家森林公園,千里平川,一山獨秀,花草奇異,古跡繁多,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為湖區難得的旅遊休閑勝地。
㈡ 安鄉縣的建制沿革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境內發現的湯家崗新石器遺址已有7000多年歷史,屬全國罕見,比城頭山的歷史還早1000多年。
安鄉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為秦黔中郡屬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郡縣,屬黔中郡慈姑縣地。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為武陵郡屬孱陵縣地。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陵郡縣隸於荊州刺史部。新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郡改名建平,縣改名孱陸。東漢建武六年(公元30年)復名武陵郡,孱陵縣。東漢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析孱陵縣置作唐縣,境內始設縣治,仍隸於荊州武陵郡。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吳,分南郡江南4縣置南平郡,隸於荊州,始以作唐為郡治,後遷江安(由公安改名),東晉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復以作唐為南平郡治。陳天嘉二年(公元561年),析作唐西南部置安鄉縣,因「左挹洞庭,右接蘭澧」, 「洞庭蘭澧諸水各安其流」而名「安鄉」,時為南義陽郡治,與作唐同隸於南荊州。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平陳,廢郡,改作唐為孱陵,與安鄉俱隸於澧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州為郡,孱陵、安鄉俱屬於澧陽郡。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平湖南,安鄉屬澧州澧陽郡。至道年間(公元995年~公元997年)隸於荊湖北路。元屬江南北道澧州路總管府,明屬上荊南道岳州府澧州,清屬岳常澧道直隸澧州,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安鄉直屬於湖南省。1949年7月安鄉和平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安鄉屬於湖南省常德專員公署。1988年5月撤銷常德地區,建省轄常德市,安鄉隨屬之至今。
縣名由來
明隆慶《岳州府志》載,縣境「左挹洞庭,右接蘭澧」,取「洞庭蘭澧諸水各安其流」之義名縣。
㈢ 湖南的歷史有多少年
遠在舊石器時代湖南境地就已有古人類活動。
湖南境內在40萬年前有舊石器時期的人類活動,距今1.2萬多年前人類即在此種植稻穀,距今5000年前湖南先民開始在此過定居生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49年設置長沙地級市、1956年設置株洲地級市,以及長沙、衡陽、郴縣、常德、益陽、邵陽、永州7個直屬專區,湘西行政區及所轄永順、沅陵、會同3個專區。
截止2017年9月12日,湖南省共計劃分為14個地區(13地級市和1自治州),12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35個市轄區、17個縣級市、63個縣和7個自治縣。
(3)安鄉的歷史有多少年擴展閱讀:
湖南歷史沿襲: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時為荊州南境。
春秋、戰國時代屬於楚國蒼梧,洞庭二郡。
秦始皇設黔中、長沙兩郡。
西漢初期屬於長沙國,漢武帝之後屬荊州刺史轄區,轄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長沙郡。
三國時屬吳國荊州,置昭陵郡,為荊南五郡。
西晉時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湘州、江州。
南朝宋、齊、梁時分屬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荊州,南朝陳時分屬荊州、沅州。
隋高祖開皇九年(589年)平南陳,而統一中國後,在湖南設長沙、武陵、沅陵、澧陽、巴陵、衡山、桂陽、零陵等八郡。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觀察使,從此在中國行政區劃史上開始「湖南」之名。
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湖南,建立楚國,國都為長沙。
宋朝分全國為路,路下設州、府、軍、監,各轄若干縣。湖南主要在荊湖南路。
元代實行行省制度。湖南屬湖廣行省,分14路3州: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臨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寶慶路、武岡路、桂陽路、茶陵州、耒陽州、常寧州。
元朝政府還在今湘西少數民族聚居地實行土司制度,置有10多個長官司或蠻夷長官司,分別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新添葛蠻安撫司和四川行省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管轄。
明朝行省設布政使司,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為府(州),府下設縣,實行省、府(州)、縣三級制。
湖南屬湖廣布政使司,轄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岳州府、長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寶慶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順軍民宣慰使司、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
㈣ 湖南省安鄉縣歷史上的名人有哪些
顏昌頤(1909—1929),字燮甫,又名國賓,出生於安鄉縣白螺灣(今安豐鄉)一農民家庭。幼年隨父讀詩習文,1917年進入長沙明德中學,不久當選為學生會負責人。他勉勵自己「立大志,將來為社會辦好事」,並以詩言志:「國步日艱難,生民似倒懸。青年應有責,破舊換新天」。
1919年12月至1920年4月,昌頤同聶榮臻、汪洋等青年遠涉重洋,抵達法國巴黎勤工儉學,尋求真理,與蔡和森、張昆弟、李維漢、李富春等人結為摯友,加人勤工儉學勵進會(後改名世界工學社),投人中國留學生進駐里昂中法大學的斗爭。1921年12月被法國政府遣送回國。1922年,經鄧中夏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被安排到中法大學學習,秘密從事黨的工作。
1923年夏,顏昌頤回鄉探親,邀集地方人土及進步青年,要求政府勘災免稅,迫使當局減少了對群眾的壓榨。1924年受命到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學習軍事,與葉挺、聶榮臻等人同學。1925年8月學成歸國,留中共中央軍事部(即中央軍委)工作。
1926年3月,昌頤受命回長沙負責中共湖南區委軍事部工作,通過舊友賀果爭取安鄉駐軍賀湘濤部易幟,擴大北伐軍事力量。9月,改任中共江浙區執委軍委(即上海區委軍委),投入組織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的戰斗。「四·一二」政變後,仍留在白色恐怖籠罩的上海,協助周恩來、趙世炎等將黨組織轉入地下堅持斗爭。不久調中共中央軍委工作。7月,中共中央臨時常務委員會決定舉行南昌起義,昌頤受命任前敵軍委委員兼起義部隊11軍24師黨代表。部隊撤離南昌後,他又根據黨的指示,趕回上海恢復軍委工作。10月,奉命到廣東海陸豐地區和董朗組織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團(後擴編為紅二師),任黨代表兼中共東江特委委員,協助彭湃開展工作。10月30日,紅二師攻克海豐縣城,11月5日又攻佔陸豐縣城,協助工農群眾建立蘇維埃政權。對此,1928年召開的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會議有很高評價,認為他們「沒收封建地主土地」、「鎮壓反革命」、「鏟除封建勢力」、「取消苛捐雜稅」、「實行土地革命」,「第一次組織工農群眾的無限制的政權」是一大創造,為中國共產黨進行土地革命積累了寶貴經驗。顏昌頤同時強化紅二師的黨團組織建設和政治軍事建設,在連隊建立黨、團支部、軍人俱樂部,組織經濟調查委員會,實行經濟公開,設立軍人學校,強化軍政訓練,在我軍建軍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1928年3月,顏昌頤在指揮作戰時多處負傷。5月,創傷未愈,又率師奔襲敵陣,再度負傷。後根據黨組織的決定留守後方,主持海(豐)陸(豐)惠(陽)紫(金)暴動委員會日常工作,並負責軍事教導隊訓練事宜。7月,經香港轉上海治療。不久,即受命為中央軍委委員兼江蘇省委軍委秘書。
1929年8月24日,顏昌頤和彭湃、楊殷、邢士貞等在上海新聞路經遠里12號開會,因叛徒告密,被英租界工部局逮捕,引渡上海龍華警備司令部,被摧殘得體無完膚,手足俱折。8月30日慷慨就義。9月14日,周恩來撰文悼念:四烈士不可磨滅的光輝,將「照在千萬群眾的心中,熔成偉大革命的推動之力」。
㈤ 關於湖南常德市的歷史!!!
古代
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迄今2200多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
公元前30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跡40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
澧縣彭頭山遺址的發掘證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製和陶器製作技術。距今7000多年的石門皂市下層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這時期生產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製的斧、鑿等砍伐用具和魚網墜,並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術,生產簡單的飲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鄉湯家崗遺址,反映了常德當時以母性為主導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鄉劃城崗遺址,是常德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的有力證明。這時期生產工具大為改進,石器鑽孔、切割和拋光技術比較成熟,陶器普遍採用慢輪修整。
商周時期,常德境內人丁興旺,經濟繁榮。全市共有商周時期遺址550多處,出土物有鏃、簪、魚鉤、熔銅爐等。春秋戰國是歷史上社會變革時期,常德境內有上千戰國墓,有澧縣雞叫城、桃源菜菱城、臨澧宋玉城等戰國時期的城址。
楚頃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秦代,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恢復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淑浦縣)又遷往臨沅縣。順帝陽嘉3年(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現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三國時,常德市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代,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7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代,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清代,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
近代
1914年,湖南省政府廢除府、廳、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隸澧州各縣由武陵道直轄,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消"道"制,僅存省與縣兩級,常德各縣直屬省管轄。公元1935年,國民政府在沅陵縣設立湘西綏靖處,將19個縣綏靖縣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專員兼任駐地縣長。公元1936年,國民政府正式設立專員公署,石門、臨澧、澧縣劃在第二區。公元1937年湖南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區,第二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個縣,專員公署治所由慈利縣遷往常德縣。民國29年,湖南省調整行政區劃,行政督察區第二區改為第四區。1938年11月,第四區從常德遷往澧縣,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也稱常澧區專員公署。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區各縣先後獲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組建的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及全體工作人員抵達常德城。常澧專署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澧縣、臨澧、慈利、桃源9縣。8月中旬,各縣相繼成立人民政府,並分別於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政府。8月28日,常澧區更名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簡稱常德專署)"。
現代
1955年2月16日,根據省人民政府已改為省人民委員會的通知,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專員公署改為湖南省常德專員公署。隨後,各縣市人民政府人民政府都改為人民委員會。
1962年12月30日,國務院424號文件批准,恢復益陽專區,益陽市及益陽、桃江、南縣、沅江、華容、安化六縣劃歸益陽專署管轄。
1966年3月,常德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成立,代替常德專署行使職權。4月10日,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撤消,成立常德專區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11月,其名稱改為常德地區抓革命促生產領導小組。1968年2月28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行使原專署職權。3月至9月,各縣(市)先後成立革命委員會,取代人民委員會。
1979年3月24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撤消,常德地區行政公署成立。1979年11月至1980年12月,各縣(市)撤消革命委員會,恢復縣(市)人民政府。
1988年元月,國務院以國函[1988]18號文件批准,撤消常德地區,建立省轄常德市,實行市領導縣體制。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函[1988]22號文件通知,撤消常德地區和常德縣,設兩區,原常德市改為武陵區,原常德縣改為鼎城區,兩區行政區域不變,津市市為省轄縣級市,省政府委託常德市代管。6月20日至24日,常德市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選出正副市長。
2002年,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105個鄉;434個居委會、4004個村委會。
截至2004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106個鄉。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99個鄉、4個民族鄉。
㈥ 南安鄉的歷史沿革
解放前夕七區南安鄉。解放初屬姚圩區,下轄皂東、南港、三聯、臨河四個鄉。豐洲、高峰、漕洲、東洛、皂江於1952年劃歸南英區。1958年並入姚圩公社,1972年置南港公社,同年9月更名為南安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120平方千米,人口1.3萬,轄豐洲、東洛、下江、新生、洋江、荊蘭、臨河、高峰、朝陽、皂江、南門、吾崗、顯華13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太里,距區政府19千米。
㈦ 安鄉歷史地形地貌變化是怎樣的
湖南省常德市安鄉縣位於東經111°59 ′~112°18 ′,北緯29°08' ~29°46';總面積為1087.03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5.6783萬畝,總水面20.45萬畝。[1]
安鄉縣凹陷於洞庭盆地北部,北接華容隆起的黃山至虎山台地,南達沖天湖鞍部,西抵太陽山隆起,東至目平湖突起。縣境在四周隆起起帶控制的斷裂帶之中。地殼厚度推斷為33.8公里,重力布格異黨值-10~30毫伽, 是全省地殼最薄、重力高值區。地質構造復雜,推斷地層有缺失,尚待勘探。
㈧ 安鄉縣有哪些歷史名人
顏昌頤(1909—1929),字燮甫,又名國賓,出生於安鄉縣白螺灣(今安豐鄉)一農民家庭。幼年隨父讀詩習文,1917年進入長沙明德中學,不久當選為學生會負責人。他勉勵自己「立大志,將來為社會辦好事」,並以詩言志:「國步日艱難,生民似倒懸。青年應有責,破舊換新天」。
1919年12月至1920年4月,昌頤同聶榮臻、汪洋等青年遠涉重洋,抵達法國巴黎勤工儉學,尋求真理,與蔡和森、張昆弟、李維漢、李富春等人結為摯友,加人勤工儉學勵進會(後改名世界工學社),投人中國留學生進駐里昂中法大學的斗爭。1921年12月被法國政府遣送回國。1922年,經鄧中夏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被安排到中法大學學習,秘密從事黨的工作。
1923年夏,顏昌頤回鄉探親,邀集地方人土及進步青年,要求政府勘災免稅,迫使當局減少了對群眾的壓榨。1924年受命到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學習軍事,與葉挺、聶榮臻等人同學。1925年8月學成歸國,留中共中央軍事部(即中央軍委)工作。
1926年3月,昌頤受命回長沙負責中共湖南區委軍事部工作,通過舊友賀果爭取安鄉駐軍賀湘濤部易幟,擴大北伐軍事力量。9月,改任中共江浙區執委軍委(即上海區委軍委),投入組織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的戰斗。「四·一二」政變後,仍留在白色恐怖籠罩的上海,協助周恩來、趙世炎等將黨組織轉入地下堅持斗爭。不久調中共中央軍委工作。7月,中共中央臨時常務委員會決定舉行南昌起義,昌頤受命任前敵軍委委員兼起義部隊11軍24師黨代表。部隊撤離南昌後,他又根據黨的指示,趕回上海恢復軍委工作。10月,奉命到廣東海陸豐地區和董朗組織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團(後擴編為紅二師),任黨代表兼中共東江特委委員,協助彭湃開展工作。10月30日,紅二師攻克海豐縣城,11月5日又攻佔陸豐縣城,協助工農群眾建立蘇維埃政權。對此,1928年召開的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會議有很高評價,認為他們「沒收封建地主土地」、「鎮壓反革命」、「鏟除封建勢力」、「取消苛捐雜稅」、「實行土地革命」,「第一次組織工農群眾的無限制的政權」是一大創造,為中國共產黨進行土地革命積累了寶貴經驗。顏昌頤同時強化紅二師的黨團組織建設和政治軍事建設,在連隊建立黨、團支部、軍人俱樂部,組織經濟調查委員會,實行經濟公開,設立軍人學校,強化軍政訓練,在我軍建軍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1928年3月,顏昌頤在指揮作戰時多處負傷。5月,創傷未愈,又率師奔襲敵陣,再度負傷。後根據黨組織的決定留守後方,主持海(豐)陸(豐)惠(陽)紫(金)暴動委員會日常工作,並負責軍事教導隊訓練事宜。7月,經香港轉上海治療。不久,即受命為中央軍委委員兼江蘇省委軍委秘書。
1929年8月24日,顏昌頤和彭湃、楊殷、邢士貞等在上海新聞路經遠里12號開會,因叛徒告密,被英租界工部局逮捕,引渡上海龍華警備司令部,被摧殘得體無完膚,手足俱折。8月30日慷慨就義。9月14日,周恩來撰文悼念:四烈士不可磨滅的光輝,將「照在千萬群眾的心中,熔成偉大革命的推動之力」。
㈨ 湖南安鄉縣古時候是什麼地方
歷史上的安鄉縣
一、南齊置,屬齊興郡,治所在今湖北鄖縣境,梁廢。
二、北周置安鄉縣,隋大業初並入離石縣,故治在山西中陽縣東。今中陽縣東十里有古城遺址,疑即安鄉故城之所在。
㈩ 湖南安鄉下漁口有多少年的歷史了以前是陸地還是湖
以前應該是湖吧!是原來洞庭湖填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