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學里學歷史學,考古學,之類的專業畢業以後能向哪方面發展什麼樣的人適合學
您好,樂意回答您的問題。
歷史學考古學哲學等專業在一般學校里都是冷門專業,以後的就業率一般也是比較低的。。至於發展方向,一般考慮師范,相應文職或者公務員,或者進入專業領域考研甚至考博做研究工作(比如做教授或者研究員)——
至於什麼樣的人適合去學,那自然對興趣要求比較高,然後最好能夠比較細心和專注,要有毅力,要能坐得住冷板凳(做研究的人必須的。。)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滿意請採納,如有需要可追問,謝謝您的支持~
2. 學習歷史學需要怎麼樣的一種天賦
很多同學認為歷史是一門最適合臨時抱佛腳的功課,只要考前花點時間死記硬背,成績照樣不差,甚至還會有好分數。真要這么想就大錯了,想要把歷史學好,特別是面對文科綜合卷對能力的高要求的時候,想要把歷史學好,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麼怎樣才能把歷史學好呢,我和大家一起做一個探討。
我認為排在首位的是要有興趣。你要對歷史課有興趣你才會主動地去學,不要抱著一種如果不考歷史我才不去學的心理。興趣是種很微妙的東西,你有了興趣,你就能很快地把知識點記住,能很好的去理解和領悟在歷史現象背後所蘊涵著的歷史規律,能得心應手地分析歷史問題;如若反之,無異於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苦苦煎熬,但卻煉不出火眼金睛。
那對於本來沒有興趣的同學,這個興趣這么培養呢?首先你要試著擺正你的心態,不要老是抵觸。如果這樣,神也救不了你。然後,想想你以前看過的歷史劇,讓歷史好一點的同學,甚至可以找歷史老師,讓他們從歷史角度來談談這個歷史劇,你就會發現很多很有意思而你以前不知道的觀點,最重要的是你能發現歷史並不枯燥,而是很有意思的東西。最後,你再認認真真地去聽幾節歷史課,你就發現了我們學校的歷史老師上課都還不賴。雖然我不能保證你能愛上歷史,但我起碼相信你對歷史課已經產生興趣了。
當然,有了興趣,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很多同學認為學歷史要訣就是背,錯了。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基於課本之上的理解。所以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個方便你理解的歷史結構。其實這也很簡單。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因為我們畢竟要面對考試,所以我們在談論學好歷史的過程中也絕不迴避考試技巧的問題。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
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最忌諱的是認為自己不會,就什麼都不寫。最後,答題的時候,字跡一定要清楚。要答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每點內容不要羅嗦,但一定要把要點概括地講出。每點都要用序號標明,這樣才能清晰明了。
對於這個話題,我暫時只能想到這么多了,希望大家在歷史學習的道路上走好。
3. 學習歷史的好處有哪些呢
觀點來自易中天。
歷史是一本教科書,和最前沿的理論相比,它自然是有些落後和保守的,但是它依然是構建一門學科的基礎,也是一個入門者最好的學習對象。
那些掀起歷史波瀾的事件,有著怎麼樣的時代背景,站在時代潮頭的人,又是怎麼與時代的浪潮相得益彰。他們的所作所為自然不可能照搬到現在,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中得到些經驗,抽象地總結出些原則性的東西,在如今這個更加復雜多變的時代指引我們。
微觀一點,歷史的意義就更明顯了些。對我們個人而言,無需了解時代的脈絡以及時代將如何發展。我們只需要去看故事,就像看小說一樣,從一段故事裡思考一些道理。
易中天:學歷史有什麼用?
現實比小說更荒誕,也更沒有邏輯,能從中見識到的也就更多。那些歷史中的人物是為什麼失敗或者成功。任何一個能夠在歷史中留下名字的,都有他與眾不同的地方——或許是身份,或者是能力,平頭百姓在史書里不過是用來體現項羽勇猛的一百個人之一。
4. 葛劍雄:哪些人適合學歷史
如果問你為什麼喜歡看歷史書,你可以回答因為喜歡,或者因為有趣;但如果問你為什麼要報考歷史專業,你的回答就不應該只是喜歡或有趣。
因為報考歷史專業與看歷史書不同,如果只是想看歷史書,或者歷史書有趣,完全可以報考其他專業,以後在課余、業余時間也能看。
在大學毛入學率還不到40%、大學也不屬義務教育的條件下,考大學需要經過激烈的競爭,上大學得花不少錢,個人和家庭總得考慮一下是否必要。
大學畢業後也還有擇業競爭,一般來說,所學的專業與就業有比較直接的聯系,未來若干年內就業壓力還會存在,選擇專業時不能不考慮這一因素。所以,不能僅僅為了興趣而報考歷史專業。
那麼什麼樣的人適合報考歷史專業呢?我認為有兩類人,一是希望並且有條件從事歷史研究的人,一是希望並且能夠將歷史作為工具運用的人。
第一種人當然是以喜愛歷史為前提的。如果到了高中畢業還對歷史沒有興趣,更不喜愛,何不早些改變?但僅有興趣不夠,還得看是否有基本的條件。每個人有不同的天賦,除非有特殊的、不得已的原因,都應該用其所長。
如果自己把握不準,可以請熟悉自己情況的老師、長輩、朋友分析一下。如果想從事歷史研究,光讀本科是不夠的,最好接著讀研究生,畢業後爭取在研究型大學或研究所工作。
但專業研究是艱難的、寂寞的、枯燥的,有時甚至會很痛苦。特別是像歷史這樣的傳統學科,要想取得突破性的成績並不容易。
新發現的或得到解讀的文獻史料、遺址遺物可能提供前人未見的證據,藉助新的科學原理和技術手段也可能破解前人無法解決的難題,但多數歷史學者沒有那麼幸運,期望值不能太高。
在本科階段還要作語言和相關學科專業知識的准備,如准備研究中國史的要能熟練閱讀文言文,即使是研究近代史,要知道民國年間大量文書、函電就是用文言寫的。准備研究外國史的,除了要學好通用的英語、法語等外,還得學好對象國的語言。這些都需要較長時間,到研究生階段再學往往太遲了,或者時間不夠了。
有志於研究專門史的,最好利用本科階段學習相關學科,如文化史、經濟史、宗教史、民族史、外交史等都需要掌握相應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在此過程中如果感到力不從心,盡了努力還是適應不了,不如改變目標,成為運用型的歷史學者。
即使是最富裕國家的歷史學家,也不可能僅僅依靠學術成就成為富翁。他們能過體面的生活,有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卻不可能獲得多少財富。就是在知識產權最值錢的國家,純學術著作也不可能拿到多少版稅。除非你能寫發行量大的暢銷書,參與以歷史為題材的影視娛樂產品,或從事以歷史為資源的商品交易和市場活動。
一句話,想發財致富而又有這樣能力的人,還是別選擇當歷史學家。如果對歷史有興趣,盡可在發財後當作業余愛好,或者用錢購買歷史類的服務。
第二種人是通過接受大學的歷史專業訓練,將歷史作為未來的運用手段,或者作為提升自身素質的一部分。這部分人在大學畢業後主要選擇與運用歷史知識有關的職業,如歷史教師、歷史編輯、文博檔案、文化傳播、文化服務、文秘等。
所以除了要學好歷史以外,也得打下與自己目標相關的基礎。如當教師應有良好的表達能力,當編輯應具備文字功底,文化傳播自然要掌握傳播理論和手段,否則到時未必如願以償。
近來歷史專業的畢業生經常在就業率中墊底,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在校期間沒有做好提高運用能力的准備,所以對這些崗位缺乏競爭能力。其實,隨著現代服務業、新媒體、文化產業、網路經濟等新產業的發展,對歷史運用的需求是相當廣泛的。
有些人原來是以歷史運用為目標的,但以後興趣提高了,發現了自己的潛力,也不妨調整目標,畢業後繼續讀研究生。但因為怕找不到工作而臨時起意,即使僥幸考上了,會讀得很辛苦,前程也未必美好。
如果將讀歷史專業作為提高自身素質的途徑,也應全面考慮自己的條件,如今後的謀生手段,對擬從事的職業的適應性,進一步發展的方向等,不能盲目模仿或攀比。
已故國家副主席、「紅色資本家」榮毅仁是聖約翰大學畢業生,讀的是歷史系。作為榮氏家屬的第三代傳人,自然不需要也不會考慮畢業後的出路,榮家看重的是聖約翰大學的聲譽和畢業生的綜合素質。
他們更明白,榮毅仁需要的是駕馭全局的能力,而不是具體的管理手段和技術水平。如果是一個小企業主家庭,恐怕不會讓子女上學費昻貴的大學,學對他們的企業沒有直接用途的專業。
還有人以王岐山畢業於歷史系來證明學歷史專業的重要性,這未免過於牽強。我不知道當初上歷史系是王岐山的自覺選擇,還是組織分配的結果。即使是他的自覺選擇,歷史素養也只是他綜合素質中的一部分。要是不具備其他方面的素質和經驗,僅僅憑著大學歷史專業的知識,他能擔當黨政、財政、金融等方面的重任嗎?
但另一方面,歷史專業和歷史學的訓練無疑會給予每一位認真的接受者重大影響,至少是潛移默化的作用,自然也會影響其邏輯推理、分析綜合有能力,影響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但這類影響因時而異,因人而異,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
所以,以提高綜合素質為目的的歷史專業學生,不應拘泥於具體的歷史知識,不要停留在史料的閱讀和記憶,而應加深對歷史理論、歷史觀念、歷史規律的理解,也可對不同的研究方法做些嘗試。
5. 歷史好的人適合學什麼專業
喜歡歷史的人可以讀歷史學、世界歷史學、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保護技術、外國語言與外國歷史、文物與博物館學、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歷史考古學等專業。
6. 歷史學怎麼樣
聽到這個歷史學這個專業名字,我相信大家腦海里蹦出來的詞彙就是「就業紅牌專業」,那這個專業到底怎麼樣?是學些什麼的呢?以後的就業情況真的是「紅牌警告嗎?」下面是我的見解。
總而言之,歷史學專業還是可以的,也歡迎大家報考此專業!
7. 什麼樣的人適合學歷史
喜歡回憶的 , 願意總結經驗的,渴望背誦的。 恩,對於歷史學表面上是很有意思的由一個又一個故事組成,可是往深里學就發現很枯燥,並不是單純的有興趣就行,也是得接受痛苦的考驗的
8. 請看歷史書有什麼好處,年輕人可以看嗎
年輕人可以看歷史書,看歷史書的好處如下:
1、從歷史中學習前人的優秀思維
中國的《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等等正史書籍,可以說是「帝王將相史」。拿《史記》來說,「本紀」記載了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漢帝王;「世家」記載了諸侯、王公、宰相;「列傳」記載了謀士、武將、說客、刺客等等,能載入《史記》的人都非等閑之輩,個個都有自己的非凡經歷。
2、以史為鑒,不走彎路,不掉坑
三字經講:「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講:「人之初性本惡」。到底人是善是惡,不去爭論,我要說的是:「歷史把人類的善行與惡行都赤裸裸的記錄了下來。」人們常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當根本看不透對方的時候,往往都是防不勝防,因為不清楚對方要做什麼,不知道對方的動機是什麼。
3、讀歷史增加知識量,聊天有談資
閱讀歷史,不光是看一些人和事,還有大量的知識融匯在裡面,例如:地名的變遷,石家莊以前叫常山;駐馬店以前叫汝南、青島以前叫即墨,既學習了歷史知識也學習了地理知識。除了地名之外,諸如思想、政治制度、軍事、經濟、風俗等等都包含在內。所以說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學習過程中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識。
4、擴大個人格局,懂得「修齊治平」
歷史中有很多偉大的人格值得學習。如趙國的丞相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主動迴避挑釁的大將廉頗,避免將相失和,給秦國以可乘之機,最終廉頗明白了藺相如的用意,上演了著名的「負荊請罪」。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組遞進關系,只有前一項做好了,才有可能把後面更大的事情做好。
5、讀歷史學管理,《資治通鑒》與MBA
MBA是工商管理碩士,工商管理學習的是商業案例分析、實戰觀摩、分析與決策等實際操作技能。其實歷史當中也有大量的管理案例,例如《資治通鑒》就可以看做是一本管理學寶典,通過1300多年的歷史沉澱,形成了巨大的案例寶庫。熟讀《資治通鑒》對管理者而言裨益良多。
9. 學歷史的人需要具備哪些素質或者日常生活哪些方面要提高
歷史重要的是用心記,不是下課死背書,而是要上課認真記,我想剛進高中都要學,大家想必不會用心,這是你就要用心起來,考前自己把認為的重點記下來,一邊看書一邊記,這樣到了大考前就有了自己的材料,就不必再死背書了,那樣太沒用了。像課本中的小字圖片不可忽視。最好將歷史事件按年代串起來記憶。作選擇盡量少翻書,一般選擇是大頭,後面的大題一般不會有太大差距,當然基礎的還是要掌握的。剛開始會比較累,但到了高考總復習你就知道好處了,我高中前兩年學得很用心,到了高三我的歷史課就用在別的地方了,我高三一年幾乎沒聽過歷史,只是有練習就作,考試還未失過手。我不認為學歷史要具備什麼特別素質,最主要是看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