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學史上的近代,現代,當代有何區別各年代是怎樣的
先秦:顧名思義,就是在秦朝之前的年代
古代:鴉片戰爭以前
近代: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現代:新中國成立前
當代:新中國成立以後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19年「五四」運動結束,是中國歷史上的近代.近代社會是古代的終結和現代的前夜.而近代文學不僅標志著古代文學的終結,還下啟現代文學的新生,因而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現代文學都是從五四新文學說起的,但實際上在此之前的晚清的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詩界革命以及晚清的譴責小說都是與五四新文學一脈相承的,但由於人們一般的認識都把二者隔開來,使得現代文學不關注他,古代文學更不關注它.
另外,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界限也是按照政治上的分期進行的,但實際上革命文學和解放前的左翼文學也是一脈相承的,這樣就不好進行研究
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有一個問題越來越醒目,即對於「中國現代文學」這一概念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理解.筆者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講授「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時,曾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幾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觀點.在中國的通常語境里,1840年以來的歷史被劃分成三大階段.1840-1919年是「近代」,1919-1949年是「現代」,1949年迄今是「當代」.以此為參照,那麼「中國現代文學」就是基本上對應著中國現代史的文學.目前學術界大多採用1917年到1949年的教學/研究框架.通常簡稱為「現代文學三十年」.但是,這樣使用「 現代文學」概念越來越多地遇到各種復雜的問題.在國外的非漢語學術界,很難從語義上區別「近代」、「現代」和「當代」.比如日本就把「現代化」稱為「近代化」.在國內,一般情況下,「現代」和「當代」是同義詞,只有專門學習過現代文學史和當代文學史的人才能區別這兩個概念.所以對現代文學的范疇問題發生越來越多的質疑.特別是21世紀的到來,使這個問題更加凸顯.當我們說「現代」的時候,不是指包括說話時的「現在」,而是指半個世紀以前.這已經給我們帶來了許多不便.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這個范疇加以清理.
可是,當我們試圖清理「現代文學」這一概念的時候,就會發現問題的復雜性.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現代」這一概念具有多義性.它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同時也是一個價值概念.比如現在同是2004年,我們卻可以說歐洲比非洲「現代」,還可以說某件東西很「現代」.因此,對現代文學的理解不僅僅是時段上的差異,而且包括空間上的差異.
讓我們分別列舉並進行簡評.
從時間上說,首先存在一個「現代文學」的上限與下限的問題.
關於「現代文學」的上限,有很多不同的觀點.第一種是1919年,劃分點是「五四」運動.理由是文學與政治應該一致,「五四」運動使整個中國文化得到更新,中國文學的性質當然也發生了質變.這種觀點目前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很少,但是學者以外的很多人都這樣認為,特別是中學語文課本就是這樣教的.筆者給一年級大學生上現代文學課時,第一天問他們現代文學什麼時候開始,他們全部說是1919年.這個觀點思路明確,缺點是過於簡單,因為實際上還是要去追溯1917年的文學革命和1915年的《新青年》.
第二種是1917年,劃分點是文學革命,理由是文學的獨立性,強調從文學自身的發展線索來判定時段.目前大學教學體制基本採用這個上限.但是這樣就等於說現代文學只是新文學,它忽略了通俗文學的發展脈絡.
第三種是1911年或1912年,劃分點是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理由是現代文學應該是現代民主國家的文學,推翻了皇帝,才真正有個人的精神空間.這也是把文學與政治相聯系.從通俗文學的發展來看,這個上限倒是一個分界點.但是從文學運動來看,這個年份的意義不是特別突出.
第四種是1898年,劃分點是戊戌變法,理由是思想變革是文學變革的內在動因.北京大學一些學者的「20世紀中國文學」概念,實際上就是以1898年為起點.謝冕先生主持的「百年文學總系」,挑選十幾個年份進行分寫作,第一本書就是1898年,謝冕先生親自寫的.1898年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成立,從現代教育史上可以說是一個開端.
第五種是1840年,劃分點是鴉片戰爭.理由是在古代與現代之間不存在獨立意義的「近代」.這實際是把近代文學合並到現代文學.近代文學是歷來教學的薄弱環節,也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第六種是周作人等人的意見,認為現代文學是從明朝開始的,理由是個性解放、人的覺醒.這一觀點無法在教學上實現,只能當作一種學術參考意見.
關於「現代文學」的下限,分歧倒不是很多.
第一種觀點是1949年.這既是正統的,也是大多數人的觀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文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但近年也出現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理由是從文學自身來看,1949年沒有什麼重大事件.
第二種觀點是1976年「文革」結束,從新時期以來是「當代文學」.這種觀點認為50-70年代的文學基本是解放區文學的延續,應該屬於「現代文學」,文革以後才進入了所謂「翻天覆地」的歷史新階段.
第三種觀點是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認為此前的文學是以五四精神為主導的,此後進入了以共產黨思想為核心的當代文學.
最後一種就是主張不分現代與當代,打破下限,籠統稱之為20世紀中國文學.這個主張影響很大,實際上許多學者都進行了跨越「現代」和「當代」的研究.但是這個主張也受到了一些學者的質疑,認為它忽略了許多應該得到重視的差別.20世紀中國文學實際上的階段性還是不能迴避的.
從空間上講,「現代文學」的所指經歷了范圍上的多次變化.從50年代王瑤先生等開創這門學科始,「現代文學」長期指以無產階級為核心的、團結其他階級參加的新文學.所以各種版本的現代文學史著作中,革命文學占的比重最大,其他文學處於邊緣,或者是同路人,或者是受批判的對象.
新時期以後,觀念發生很大的變化,邊緣和中心開始對換.經過20年的演變,革命文學已經佔比重很小,所謂「人性論」的和「具有永恆藝術價值」的文學得到重視.但基本框架還是新文學的框架,而且產生不少新的問題.比如忽略了現代文學史上重要的思想斗爭,忽略了當年大眾的閱讀選擇,變成一種個別專家趣味等等.
關於現代文學應該不應該包括通俗文學,很早就有過不同意見.嚴家炎先生與唐弢先生就曾經爭論過.嚴家炎先生認為應該包括舊文學,包括舊體詩詞.唐弢先生則強調「現代」的價值意義,反對包括舊文學.但隨著學術界對「現代」這一概念理解的拓展,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應該包括通俗文學.也就是說,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各種文學都發揮了不同的作用,它們是一個整體,而不是簡單的先進戰勝落後的關系.1998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再版了錢理群、吳福輝、溫儒敏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這本書在每個10年都專門設立了通俗文學一章.這表明了一個極大的變化.曠新年先生批評這個框架有不妥之處,但這已經是一個趨勢.2000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新版現代文學史,也專章講授了通俗文學.
所以,目前關於「現代文學」這個概念,出現了許多課題.一是在中國20世紀產生了各種文學,如何對待.以某一種價值觀念進行取捨後,對不符合自己的標準的文學乾脆不講,恐怕是不妥的.比如有的當代文學教師不講文革文學,有的連十七年也不講.「空白處理」恐怕不是歷史研究的最佳方式.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同文學的價值區分.張恨水與魯迅就是不好隨便比較的.要把這些問題研究清楚,我們就要回到文學史中去,仔細考察當時的文學生產、流通和接受的狀況,包括考察出版、報刊、文學教育和各種亞文學的狀況.這樣我們或許會盡快找到妥善處理「現代文學」這個概念的方法.
⑵ 二十世紀現實主義外國文學分為那幾個歷史階段,每個階段有那些主要代表作家。
20世紀是人類歷史發生大裂變的時期.大變遷,大改組,大分化,大整合是20世紀最引人注目的特點.
20世紀是一個人類走向全球化的世紀.20世紀的文學就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發展的.打破國界,打破封閉,成為全球的共享資源,構成了20世紀文學發展的主流態勢.
縱觀20世紀西方文學的發展態勢,總攬西方文學的發展脈絡,其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大板塊:現實主義文學,現代主義文學,後現代主義文學.
現實主義文學
捷克作家雅羅斯拉夫•哈謝克(1883—1923)。波蘭女詩人維斯瓦娃•希姆博爾斯卡.挪威作家克努特•哈姆生.西班牙作家卡米洛•何塞•塞拉.
現代主義文學
⑶ 外國文學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文學與十九世紀的相比有哪些不同
19世紀為前期現代主義、20世紀為後期現代主義。後期現代主義是前期現代主義的發展和延伸,它繼續了現代主義反傳統的文學實驗。同時,也有決裂和反叛,後期現代作家表現了拋棄現代主義文學的內容和形式的企圖。
不同點:
1、流派、內容上:
19世紀現代主義文學有:前期象徵主義、唯美主義、印象主義。
20世紀出現了:後期象徵主義、意識流小說、未來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和達達主義,二戰以後的存在主義、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荒誕派戲劇、新小說、魔幻現實主義等流派。
2、理論基礎上:
19世紀現代主義文學、的哲學基礎:是叔本華、柏格森、尼采、弗洛依德等人的思想和學說。
20世紀後期現代主義主要:是存在主義,特別是海德格爾的影響,並和後結構主義合流。
3、基本特徵上:(以後期為例來論說)
(1)、反文學性
後期現代主義文學更進一步把前期現代主義本來就很激進的反叛推向了極端。它不但從根本上否定「舊的」傳統(前期現代主義生活在傳統之中),而且要摒棄前期現代主義的「新」的規范,它試圖對小說、詩歌和戲劇的傳統形式乃至「敘述」本身進行解構;因而,後期現代主義文學必然是一種無視任何既定規范的、極度自由的、「破壞性」文學,是「反小說」和「反戲劇」,即某種意義上的「反文學」。
(2)、零度寫作
後期現代主義反對現代主義關於深度的「神話」,拒斥孤獨感、焦灼感之類的深沉意識,將其消解或平面化;它懷疑乃至否定文學的價值論和本體論。在它看來,寫作消失了內容,轉向中立性,即所謂「零度寫作」,換句話說,寫作轉向了它自身。作家只能把話語、語言結構當成他們為所欲為的領地,在形式上不斷花樣翻新,作家的創作和讀者作為「創作」的閱讀都是為了享受創作(閱讀)帶來的歡悅,是一種表演、操作。
(3)、不確定性
如果現代主義畢竟還把世界看成是個整體,那麼後期現代主義則乾脆視世界為「碎片」,如果現代主義作品中還有一種中心意義和為這種中心意義服務的結構,那麼後期現代主義則否定這種中心和結構的存在;不但如此,後期現代主義作家還蓄意讓作品中各種成分互相分解、顛覆,讓作品無終極意義可以尋求。在後期現代主義小說中,結構撲朔迷離,「故事」前後矛盾,難知究竟,人物的行為缺乏說得通的動機,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後期現代主義的「不確定性」。
(4)、趨向大眾化
現代主義文學的精英意識和優雅的形式使它和通俗文學涇渭分明,而後期現代主義文學則要打破精英文學和大眾文學的界線,出現了明顯的向大眾文學和亞文學靠攏的傾向;有的作品乾脆以大眾化的文化消費品的形式出現,並試圖模糊文學與非文學的界線。
4、作家寫作原則和風格顯現上:
(1)、後期與前期相比:後期現代主義作家從通俗文學、科幻小說、美國西部小說以及其他一些被前期作家看成是亞文學的體裁和作品中汲取養料,試圖填平前期純精英文學和大眾文學之間的鴻溝;
(2)、後期繼續推進現代主義的文學實驗並且超越它。
具體創作風格上後期出現了:
矛盾(文本中的各種因素互相顛覆)、
交替(在文本中,甚至在文本的同一篇章中,對於同一事件的不同可能性的敘述交替出現)、
不連貫性和任意性(極端的例子是「活頁小說」)、
極度(如有意識地過度使用某種修辭手段以達到嘲弄它的目的)、
短路(運用某些手法使對作品的闡釋不得不中斷,例如把確定的事實和明顯的虛構結合起來使得無法對作品進行解析)、
反體裁(破壞體裁的公認的特點和邊界,如把小說「理論化」)、
話語膨脹(把在文學創作中一直處於邊緣地位的話語,甚至「非文學」話語納入主流)。
冷漠性也是後期現代主義風格的重要特徵。
以上是我參考資料自己總結的,很多地方或許還不精確,可以權當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⑷ 外國文學史中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和20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異同
20世紀現實主義繼承了歐洲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批判傳統,但又呈現出不同的特徵.
1、對真實的認識不同.19世紀現實主義注重客觀的真實,強調再現生活中本來的樣子,追求科學的准確性和客觀性;20世紀現實主義致力於表現人物的內心真實,對藝術真實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表現出向內轉的趨勢.
2、對人物的塑造不同.19世紀現實主義重視典型人物的塑造,將社會環境與人物緊密聯系在一起,表現主人公對社會制度的反抗;20世紀現實主義則更加關注普通人的塑造,將主人公置於平庸的社會風氣或墮落的文化環境中予以表現,以此反應人物的不幸,較少將其塑造成高大的英雄形象.
3、在表現的內容方面,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描寫內容比較廣泛,涉及到社會各個方面,20世紀現實主義因為受到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加大了對戰爭的反映,表現了反戰和反法西斯的主題.
4、在藝術表現上,19世紀現實主義主要繼承了傳統的表現手法,以敘事、描寫、抒情為主,20世紀現實主義更多的吸收了現代主義的表現方法,在結構和敘事上都呈現出更加豐富多變的特徵.小說在體裁方面也具有創新性,創造了多卷本長河小說和音樂小說的形式.
無意間看見這個問題,又翻開將近一年沒有看的書了.
⑸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系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系如下:
一、區別
1、定義不同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2、表現形式不同
文學起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最早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
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文學, 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其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之藝術的范疇。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歷史是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
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
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
二、聯系
歷史是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文學不同於歷史,文學源於歷史,同時又虛構部分,同時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價值觀的影響,會對歷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變,使得文學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經過文學的加工,歷史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歷史又給了文學創作更多的源泉的靈感。
(5)如何區別二十世紀歷史文學擴展閱讀
歷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學性,因為歷史中隱藏著許多文學性的奧秘。歷史是一種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學奧秘,絕不會因為作家個人的情緒和價值觀而發生變化。人們常說:「生活比小說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發生的歷史。
文學有兩個作用:第一個作用就是做夢,就是作家通過虛構來營造一種夢境。另一個作用則恰好相反,不做夢,而是在細致地觀察和了解事實之後,用文學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現這些事實。
巴爾扎克說:「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說的就是文學與歷史的關系。這恰好也是《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關系,《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之間其實是一脈相承的,並不存在價值觀的彼此對立和歷史事實的全然不同
它們之間最大的不同,是《三國演義》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學手法,來表現《三國志》裡面所記載的歷史事實。從這個意義上講,《三國演義》其實就是一部歷史書,它的歷史學價值可以與《三國志》相得益彰。
⑹ 1, 二十世紀文學作品與之前的作品有什麼不同
20世紀作品多是反思人文思潮對社會的影響,19世紀剛好相反,以反思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為多,17、18世紀以的作品更多是啟蒙運動的作品,每個時代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對自己所處的時代在懷疑、批判、總結和反思。只是時間軸越往前,頻率越低,到近代就越來越頻繁。看你是想要從怎樣的角度取材咯,由於不知道你是出於興趣愛好還是學術論點而問這個而問題,所以不能給出具有針對性的答案。
⑺ 文學和20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異同有哪
一、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仍然是作家們的重要思想武器.20世紀上半葉,「羅蘭主義」是現實主義作家的基本立場.他們猛烈抨擊不人道的社會現實,批判社會對人的異化,譴責統治者的殘忍和法西斯主義的暴行,同情受侮辱受損害的下層人民,同情無產階級革命,嚮往沒有人壓迫人的美好未來.但由於把「博愛」當作出發點和終點,宣揚「愛能拯救一切」,視貧富均等為最終目標,因此在本質上因襲了19世紀的傳統而沒能達到新的高度.但其中也不乏探索精神,如 20、30年代就曾有一批作家用階級斗爭觀點或社會主義思想去觀察社會現實,試圖站在嶄新和時代高度去分析問題.50年代以後,現實主義文學中的人道主義出現了革命傾向,作品中的勞動人民不再是受命運擺布的小人物,而成了敢於跟罪惡勢力作斗爭的「強者」。
二、作家們始終堅持真實性這一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基本原則.以現實的、具體的、變化中的人的精神世界及生活遭遇為描寫對象,從人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中探討人生底蘊,進行真實的審美反映.他們以巨大的熱情和批判的眼光審視復雜、殘酷的現實,歷史主義地表現客觀世界的發展過程,力圖通過對人物的性格、命運和環境的藝術概括,回答「老是存在而又無法解決」的問題,令人信服地揭示舊制度、舊生活無可挽回地走向衰亡的趨勢.較之19世紀現實主義,叨世紀現實主義在反映現實的及時性和擷取題材的政治性上更進了一步.許多作品,往往在被描寫的事件剛剛結束甚或還未結束時就寫了出來.而且,在反映現實之中寄託了改變現實的願望,又使作品的政治色彩十分鮮明.有的還直接以重大政治事件為題材,展現著名政壇人物的政治活動。
三、描寫重點的內向性和主觀化,藝術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並蓄.「向內心世紀掘進」是20世紀歐美文學和美學的一股潮流.現代主義各流派在表現主觀真實方面所造成的一次次轟動效應,使現實主義文學引起藝術上的自我省察和自我調整.20世紀的現實主義跟傳統現實主義的較大差異,就在於突出了人物的主觀感受和精神探索的描寫.作家們在綜合中不斷創新,既融會了自然主義的客觀寫實手法,又汲取了象徵主義手法、意識流手法等現代主義的藝術技巧.諸如內心獨白、夢幻描寫.潛意識表現、性心理描述、時序顛倒、荒誕變形、多角度的情節發展和多層次的結構形式等等,這些在傳統現實主義中不被採用甚或遭到排斥的藝術手段,在二十世紀的現實主義作品中已是屢見不鮮、習以為常了。
四、人物塑造上強調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寫.理性信念的失落是20世紀西方文化的一個根本特徵.而現實主義作家素以直面人生為本色,面對20世紀復雜錯綜的社會生活和變幻莫測的世態人情,他們在考察和分析的過程中強化了客觀務實的立場,疏遠或放棄了理想化、單一化的思維方式.因此在他們的作品中,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逐漸消失,代之而起的主人公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正面人物,他們有對生活目標的執著追求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但內心世界復雜,在具備某些閃光點的同時,並存著許多並不高尚甚至並不道德的思想品質.另一類是有缺陷有弱點的普通人,他們低能、笨拙、脆弱,有時還怯懦;對生活有點渾渾噩噩,或許還帶點玩世不恭;但他們是好人,並不為非作歹,並不損人利己,而是實實在在地幹了不少被人忽視、被人不屑卻有益於社會的事,世界正是由他們組成的。
⑻ 什麼是中國20世紀文學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生論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確是自《詩經》以來我國數千年漫長的文學歷史中極其特殊的一個文學階段。近代新聞、出版業的興盛,使文學傳播手段大大提高;1905年傳統科舉制度的廢除,「新教育」在改變著人才培養方式的同時,也大大地擴展了作者隊伍與讀者群體;稿費制度的確立,使作家的精神產品可以直接轉化為生活資料,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擁有了真正意義_上的職業作家……這都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根本區別於傳統文學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