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黃埔軍校的歷史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又被稱為黃埔軍校,是1924年孫中山先生創辦的一所新型陸軍軍官學校,它是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的產物。它位於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上,校名曾多次變更,但通稱為「黃埔軍校」。它以「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軍事人才,在當時是與美國西點軍校、日本士官學校、英國皇家軍官學校、蘇聯伏龍芝紅軍大學齊名的世界著名軍校之一。
黃埔軍校當時貫徹了孫中山先生「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積極開展革命宣傳,支援工農運動,進行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和北伐戰爭,成為國民政府的支柱。
作為當時國民革命運動的中心,黃埔軍校為國民革命運動培養出了大批奮勇殺敵、捐軀救國的英雄烈士。黃埔軍校在打倒軍閥、統一中國的時代潮流中,平定商團叛亂,完成了兩次東征,統一了廣東,進行了北伐。為完成國民革命、打倒軍閥、統一全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建立了不朽的功勛。黃埔軍校的師生們在反帝、反封建,爭取國家統一的斗爭中,建立鐵的紀律,形成了親愛精誠,團結合作,衛國愛民,不怕犧牲的作風,被稱為「黃埔精神」。黃埔軍校名將輩出,戰功顯赫,揚威中外,影響深遠,在中國現代史上佔有顯赫的歷史地位。
黃埔軍校,既是歷史的起點,也是歷史的轉折,它永遠是人們心中的豐碑,激勵著華夏每一代青年。
黃埔軍校的校訓「親愛精誠」是由當時的校長蔣介石親自擬選,由孫中山先生在開學典禮時宣布的。
黃埔軍校校歌於1924年制定,當時被命名為《陸軍軍官學校歌》:
莘莘學子,親愛精誠,三民主義,是我革命先聲。
革命英雄,國民先鋒,再接再厲,繼續先烈成功。
同學同道,樂遵教導,始終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灑花,以校作家,卧薪嘗膽,努力建設中華。
Ⅱ 尋找我們身邊的歷史----黃埔歷史調查報告
廣州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而座落在今海珠區新 鎮黃埔村、石基村一帶水域的古黃埔港是清代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港口,至今仍保留了大量遺跡和文物。廣州華僑研究會、廣州市社科院和市社科規劃領導小組的有關專家經過長期調查和實地考察後一致認為:鑒於古黃埔港遺址已經並正在遭受著各種破壞,必須立即著手進行保護、搶救和前期研究,早日擬定保護、綜合利用的具體規劃並加以實施。
一、遺址價值與現狀
17-19世紀是廣州在國際社會最為輝煌的時期,至今仍被西方國家譽為「對華貿易的黃金時代」,而古黃埔港在清代廣州的對外貿易中則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1685年至1757年,外國到中國貿易的商船共312艘,其中經黃埔口岸進入廣州的外國商船有279艘,占總數的89%。1757年,清政府宣布僅允許在廣州一地進行對外貿易,古黃埔港的地位更顯重要。自1749年至1838年,進入廣州貿易的外國商船共5390艘,其中大部分是從黃埔口岸進入廣州的。美國第一艘來華的「中國皇後號」於1784年8月28日到達黃埔,12月28日從黃埔港啟程歸回,轟動了美國社會,成為「一次遠見卓識的,傑出的和成果豐碩的航行」。著名的瑞典商船「哥德堡」號於1745年1月從廣州運回大量瓷器,因失事沉沒於波羅的海,1989年夏天打撈起來後,僅瓷器碎片就有9噸,還有300多噸茶葉,至今仍有茶香,並能飲用。有力見證了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和黃埔古港的歷史地位。
當時的貿易方式比較獨特,外船和貨物一般不準進入廣州城,均須停靠在黃埔港口裝卸和貿易。因而黃埔港承擔著多種功能:港口邊的醬園碼頭停靠著多艘外船;除進出口關稅外,外國商船的船鈔、引水費、船規銀、通事買辦費、掛號銀等,均由位於岸邊的「粵海關黃埔掛號口」徵收;外船進出黃埔港和外商由黃埔往返廣州城及貿易方面事宜,由設在這里的夷務所具體負責;泊港的外國商人生活日用品由買辦館負責;黃埔港的安全,則由設在這里的永靖營負責。因應天時地利,黃埔村在清代中期一度發展成為「一個住有好幾千人的市鎮」,居民多靠為外貿外商服務為生,如買辦、裝卸工、鐵匠船工等。直至清末全村先後充當買辦者達40多人。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由於黃埔港碼頭淤積失修,不得不遷址長洲島,仍沿用黃埔港之名。
今天我們漫步村中,看到昔日的輝煌在黃埔村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典型的清代建築在村中矚目皆是。從全村布局看,它依水而建,不是一般古村落的式樣,而有中國古城鎮的典型特徵。至今村裡仍保留著昔日城鎮的坊、街、里、巷的名稱,港口城市的痕跡依稀可辨。經過初步調查,目前較有價值的遺址遺物主要有:
古碼頭遺址與貿易街。黃埔古碼頭原稱醬園碼頭,現在岸邊仍保留一條「海傍街」,舊時緊靠碼頭,商貿極度繁盛。碼頭附近尚遺留舊時用的木樁,部分村民建房時也曾挖起過堅實的樁基。附近散落著大量的石碑和外國海員、商人的墓碑,並有多種文字的碑文。碼頭對面江岸上稱為四馬崗一帶保留有舊時專葬外人的所謂「番人 」,是海上絲路的極有價值的實物。基本保存原樣的黃埔直街是一條重要貿易區,具有清末時的一些街道特色,因民房建設受到一些破壞,但尚有較高修復利用價值。
古祠堂。全村原有大小祠堂30多座,現保存有16座。著名的有晃亭梁公祠、化隆馮公祠、羅氏宗祠、胡氏宗祠和有99個門口的馮氏宗祠。祠堂建築極具嶺南特色,結構宏闊、裝飾考究。各種磚雕、石雕、木雕栩栩如生,其中的一些內部結構和造型為市內陳家祠所不及。從單體建築上看去,展現了濃郁的「康乾盛世」的遺風。但部分祠堂內部損壞嚴重,祠堂與周邊的一些新民居也極不協調。
民居。全村保存得比較好的傳統住宅有數十幢,多集中在來燕里、橫辰里、中正里、申明大街等用青石板鋪砌的古老街巷裡。如「子平居」、「涉趣園」、馮肇憲故居、胡璇澤胡居等不勝枚舉,多數民居工藝製作上乘,富有嶺南特色的雕塑、璧畫、漏窗、花基、門洞、灰塑門聯等隨處可見。如能成片修復保護起來,將成為綜合開發的重要景點。部分街巷門樓也保存完好。
廟宇。原有華佗廟、洪聖殿、聖母宮、天後宮等,均與當時海外貿易和航海有關聯。目前基本保存下來的僅有一座北帝廟(又稱玉虛宮)。現廟內還保存了8塊重修北帝廟的碑記,上刻有1755年《重修北帝廟碑記》中「黃埔稅口肆員」等重要文字資料。廟前還有部分拆建後遺留的石刻、石柱等文物。
古港遺址的價值已勿庸贅言。多年來,由於文物保護觀念不足和民房建設的破壞,古港遺址遭到的破壞比較嚴重,就在我們調查期間,仍有個別民房在違章施工卻無人制止,由此形成的對遺址整體布局的破壞已不容忽視。所幸的是,以黃埔小學為中心,周圍約150米內,祠堂、民居相對集中,相對來說保存較完整,便於今後連片整體開發。
二、保護與開發的有利環境
就廣州城市發展的整體態勢而言,黃埔村古港遺址的保護與開發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契機:
——保護與開發後的古港遺址可以成為廣州「十年一大變」的重要成果和形象工程之一。在完成「一年一小變,三年一中變」工程後,亟須選擇與廣州城市發展緊密聯系一些能體現「大變」色彩的重大項目。古港遺址既能體現了廣州兩千年港口城市風貌,又有極高的旅遊文化價值,並能推動僑鄉建設,最能展現廣州從古老走向未來的滄桑巨變。非有大手筆、大氣魄和超前眼光才能加以全面推動。
——廣州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需要。外人有對廣州「有旅無游」、文化景點「星星多,月亮少」的慨嘆,過去為此不惜斥巨資造「月亮」工程,結果卻不盡如意。其中就有騎馬找馬,脫離廣州實際而盲目求大求洋的原因。試想如早日試去黃埔古港塵封的滄桑,進行體現廣州港口城市特色和嶺南風情的適宜包裝,完全可以成為極富有歷史文化特色而又有旅遊價值的一顆明珠。雲南麗江古城、江蘇崑山周庄鎮的成功保護開發已成先例(見附錄)。
——為廣州的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和三千多年不衰大港的輝煌歷史提供可靠的「硬體」支持。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標准,廣州市可將分散的秦代造船工場遺址、光塔——懷聖寺、西來初地、清真先賢古墓、南海神廟、黃埔村古港等整合起來,以海上絲綢之路遺址進行申報,目前的最大缺項是相關實物和原址太少,而黃埔古港的保護、發掘可以提供豐富而直接實物,無疑加大了申報成功的籌碼。2001年安徽黃山的古村落西遞村和宏村獲選文化遺產,其最大「硬體」就是靠完整而保持原風貌的民居,這對廣州不無啟示。
——從增強城市競爭力上考慮。廣州市委、市政府領導多次強調,今後大城市以文化論輸贏,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首要任務就是充分開發歷史文化資源。從歷史文化資源的存量來看,在京、滬、穗三市中,北京得天獨厚,無可比擬。而廣州較之上海則有一定優勢,但目前卻未能充分開發出來。上海在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就著手修復了市郊朱家角鎮明清建築群,展現了一幅古意盎然的江南水鄉風情畫卷,連遠在崑山的周庄也被納入上海的旅遊圈中。廣州應盡早將城市競爭力中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充分發揮,黃埔古港的保護與開發對這一目標有示範作用。
——因應廣州城市中心「東移南拓」的整體戰略需要。廣州城市重心的轉移,必將帶動琶洲地區的快速發展,而黃埔古港遺址的保護與開發,又成為本區域今後一個「亮點」,與周邊一系列文化古跡和現代景觀相映成趣,將極大提升本區域的整體價值。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黃埔村是廣州市著名的僑鄉。據1990年統計,當地村民3029人,而旅居海外和港澳的有1446人。也有稱旅外人數超過本村人口一說。廣大華僑華人熱愛家鄉,關心黃埔村和廣州的建設。黃埔古港的保護與開發,將極大提高該村和廣州旅外華僑的光榮感,加強華僑與廣州的聯系,同時該村的華僑和港澳同胞中不乏熱心支持而財力殷厚者,也可引導他們參與保護與開發,可謂兩全其美。
三、進展情況
黃埔古港距廣州市區並不遠,但因眾所周知的原因,長期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因而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壞。1986年廣州黃僑研究會幹部黃銀英因僑務事宜進村調查,最先發現了這塊被稱為「廣州地望」的古港遺址。1987年,市僑辦、廣州華僑研究會約同中山大學歷史系和東南亞研究所的專家進村調查,為編寫廣州華僑志選點,黃埔古港遺址狀況開始為人知曉。1988年,許肇琳、羅汝材發表《黃埔村、黃埔港與黃埔先生》一文,對黃埔古港的歷史演變進行了系統論述。余定邦、黃啟臣等人也發表了有關黃埔古港的文章。十餘年來,這些專家學者和熱心人一直堅持不懈地進行調查和考證,逐步揭開蒙在古港之上的神秘面紗。
自2000年開始,隨著廣州對歷史文化產業的重視,黃埔古港遺址問題逐漸引起了相關決策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重視。2000年3月1日,以司徒梅芳為首的市華僑研究會「鳳浦(黃埔村)課題研究小組」經市僑辦向沈柏年副市長遞交了報告,建議市政府迅速組織有關部門對鳳浦遺跡的保護、搶救、開發等工作展開論證研究。沈柏年副市長批示海珠區委區政府具體落實。2000年5月26日,中山大學余定邦、林家勁、羅汝才、黃啟臣、梁碧瑩5人聯名寫信給林樹森市長,力陳黃埔古港遺址保護的重要性,認為可以此揚廣州之長,「能顯示自己的獨特優勢」。林樹森市長隨即批示由「市規劃局、文化局約這五位專家談一次,作出一些初步規劃」。2000年7月21日市規劃局施紅平局長在中山大學永芳堂主持會議,專題討論了有關古港遺址保護
摘抄一點就可以了
Ⅲ 廣州黃埔軍校歷史
史學界對黃埔軍校的研究一直十分重視,本文就近年黃埔軍校研究中的一些熱點問題做些綜述,以紀念黃埔軍校建立80周年。
黃埔軍校創辦的背景
孫中山為什麼要創辦黃埔軍校?學者們大多認為,這是孫中山總結吸取以往革命斗爭的經驗教訓所做出的重大決策。王宗榮、王素梅指出,孫中山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始終沒有自己的軍隊,只是拉攏、依靠一派軍閥去攻打另一派軍閥,最終充當了驕兵悍將爭奪地盤的工具」,這使他「深感必須有自己的軍隊才有出路」。趙耀宏、郝琦認為,陳炯明的叛變使孫中山「認識到依靠一派軍閥去打倒另一派軍閥是斷無成就的,在建軍問題上非尋找新的道路不可」。方義潔、張棟梁認為:「蘇俄革命的成功,也是促使孫中山創建軍校的一個重要因素」。周興 指出:「經過反復思考和借鑒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後,孫中山終於明白了俄國革命所以很快成功,是『因為有了革命軍隊做革命黨的後援』;中國革命因『只有革命黨的奮斗,沒有革命軍的奮斗』,所以『便不能完全成功』」。
黃埔軍校的創辦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王宗榮、王素梅從三個方面論述了中共對黃埔軍校醞釀和籌備工作的支持:「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會晤孫中山,中國共產黨為其提供便利條件;在陳炯明叛變,孫中山絕望之際,中國共產黨給予他熱情的支持;孫中山組織『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訪蘇,共產黨人積極參加」。談方認為:「孫中山和國民黨左派及中國共產黨人的合作努力」,「是軍校創建的主要動力和根本支柱」。
蔣介石與黃埔軍校
蔣介石為何能當上黃埔軍校校長?劉翠英認為,蔣對孫「表現得很忠誠,又學過軍事,有一定才能,當時只有30出頭,可說年輕有為,因此就得到孫中山的充分信任。」虞寶棠指出,蔣介石當上黃埔軍校校長,「是多種因素的組合,造成了這一歷史的必然」。首先是國民黨內缺乏軍事人才,其次是蔣介石「毛遂自薦」,要求出使蘇俄,從而促使孫中山做出了這一決定。丘挺、郭曉春則指出:「關於校長人選,最初決定為程潛,而以蔣介石、李濟深為副校長。但是蔣介石不願在程潛之下,又跑到上海消極對抗,並派張靜江找孫中山說情,孫中山才在5月3日任命蔣介石為校長」。
對蔣介石的黃埔治軍思想與實踐,學者也進行了探討。季雲飛指出:「蔣介石此時期治軍思想主要來源於中國傳統治軍思想,兼容蘇俄紅軍的治軍原則」,其主要體現在「分別編制,勤以訓練,厚以教養,嚴以軍紀,指導之以主義及政治觀念」五個方面。韓勝朝認為,蔣介石的治軍思想「從客觀效果上講,對軍校及軍中良好作風的形成,對軍隊政治素質的提高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另一方面,「他又利用他的特殊職位極力推行曾國藩、胡林翼那套封建主義、舊式軍閥思想與方法」。
周恩來與黃埔軍校
學者們普遍認為,周恩來作為政治部主任,為黃埔軍校政治工作的創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首先,建立健全政治部組織機構和工作制度。宋桂林指出:「周恩來一到任,馬上就對原來班子進行整頓,增設組織機構」,並從黃埔一期畢業生中選調優秀共產黨員任職,以保證政治部工作正常運轉。王宗榮、王素梅指出,周恩來還「制定了服務細則,明確了政治工作宗旨,規定了各級領導的權力范圍和工作職責」。其次,重訂政治教育計劃,提高政治教育分量,豐富政治教學內容。陳伙成、王建強認為,周恩來所採取的措施主要有三:「一是確定政治教學課目,制定政治教學計劃」;「二是擴大名人來校作政治演講的范圍和內容,並舉辦師生政治討論會」;「三是組織政治部創辦刊物,教唱革命歌曲,營造濃厚的進步的政治氛圍」。第三,指導建立「中共黃埔特別支部」,成立「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加強和擴大中共在黃埔軍校的政治影響。陳答才指出:「周恩來到職後,重視發展中共黨團組織。在他的正確指導下,中共在黃埔軍校的黨組織發展迅速」。第四,把政治教育同實地作戰相結合,開展戰時政治工作。金沖及認為,周恩來對黃埔學生官兵所進行的戰時政治工作成效顯著,包括「要求軍隊保持嚴明的紀律」,「向民眾展開政治宣傳」,「加強民眾的組織工作」等。總之,學者們認為:「周恩來在黃埔軍校的政治工作,創造了光輝的業績」。
蘇聯、共產國際與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的創辦與蘇聯、共產國際的建議和幫助是分不開的。劉翠英指出:「最初考慮把軍校設在蘇境內,後來決定由蘇方派出軍事顧問,在中國境內建立」。在蔣介石訪蘇期間,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專門討論了創辦軍校問題,並讓蘇聯顧問鮑羅廷與廖仲愷等人負責籌辦。談方指出,國民黨一大閉幕後,鮑羅廷隨即將首批蘇聯軍事顧問推薦給孫中山,「幫助設計」黃埔軍校。隨後,蘇聯又應孫中山要求,先後向廣州派了幾十名顧問。當時,「蘇聯顧問的活動中心就是創建黃埔軍校,他們都直接或間接地為創建軍校做出了貢獻」。黃埔軍校的發展也離不開蘇聯的大力幫助。王強指出:「黃埔軍校宣告成立後,面臨著多方面的困難」,「在這關鍵時刻,蘇聯給了黃埔軍校以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支援,幫助黃埔軍校渡過難關」。據周興 統計,除派遣軍事顧問外,蘇聯為軍校提供了250萬盧布的開辦經費,並「先後6次為軍校運來了大批的槍炮彈葯,計有步槍51000枝,子彈57400萬發,機槍1090挺」等,「從根本上保證了軍校之訓練、建軍及其軍事斗爭的順利進行」。
蘇聯對黃埔軍校的影響是巨大的。唐正香認為:「黃埔軍校深受蘇聯紅軍影響,無論是編制體制還是軍事教育訓練,都深深地打上了蘇軍的烙印」。王強認為,黃埔軍校顯著的教育成績,「是與蘇聯顧問在教學實踐中的幫助分不開的」。「他們幫助制訂教學計劃,提供蘇聯紅軍最新資料,重訂各科教程,在教學中親自示範和教練」,「為軍校培養出大批軍事人才提供了保障」。
在政治方面,王強指出:「黃埔軍校突出政治教育的特徵,是孫中山『以俄為師』的辦學方針的具體體現」。「從黃埔軍校開設的政治課中,也可看出深受蘇聯的影響。在蘇聯顧問的直接參與下,軍校開辦內容豐富的政治課,對學員積極進行孫中山革命的三民主義教育,同時也注意向學員灌輸馬列主義思想」。
黃埔軍校畢業生
黃埔軍校畢業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歷來備受人們關注,尤其是在國共合作期間招收的前六期學生,更是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焦點。據周興 統計,黃埔軍校「在首次國共合作期間共招收六期學生,其中的前五期畢業計7399人」,「其第六期學員4400多人於1926年7月至10月分批入校,經歷大革命失敗後,大部分人離校各奔前程,到1929年2月畢業時僅剩下718人」。劉紅指出:「在國民黨軍界中只有前六期最有地位和影響」,但「在前六期內也講究資歷,前後期之間界限分明,高一期壓死人,低一期自甘屈就」。這使學者對黃埔一期又給予了特別關注。趙金康對黃埔一期學生的生源、家庭狀況、文化程度、入校年齡、宗教信仰等情況進行了分析,認為黃埔一期「學員分布廣,利於他們互相交流學習和取長補短」;學員出身各種家庭,但「以來自農民家庭的學員居多」;「學員所具備的中等以上文化程度,便於他們接受新知識」;年齡大多「在19到25歲之間,處在受教育的良好階段」;「大多數學生無宗教信仰,為三民主義迅速成為他們的理想提供了有利條件」。曾慶榴則進一步對黃埔一期師生中的中共黨員人數和特點作了考訂和分析,認為學員中有中共黨員88人,教職員中有中共黨員15人。他們「多是不同凡響的人物」,這主要體現在:入黨時間比較早,有的還是各地共產黨組織的創始人;文化程度比較高,最低是中等以上學歷;閱歷十分豐富,多數是各地革命運動的先鋒和骨幹;軍事基礎比較好,一些人曾從事過軍事工作。這批共產黨員經過在黃埔軍校的學習和磨練,後來大多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堅力量。
黃埔軍校與中國革命
黃埔軍校曾是中國革命軍隊的搖籃,黃埔出身的國共將士在兩次國共合作期間,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對此,趙耀宏、郝琦指出:「黃埔軍校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培養了大批政治軍事人才,為廣東革命根據地的統一和北伐戰爭的勝利建立了卓著的功勛,也宣傳和傳播了革命思想,支持和推動了工農運動」。周興 指出:「黃埔師生出身的國共兩黨將士在東征、北伐和抗戰中的出色表現,共同為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一起建樹了為國家為民族建功立業的歷史豐碑」。
黃埔軍校是中國共產黨建軍實踐的開端,為人民軍隊建設積累了初步經驗並准備了幹部。陳伙成、王建強指出:「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最初幾年,還不懂得直接准備戰爭和組織軍隊的重要性,但通過參加創辦黃埔軍校,開始懂得了軍事的重要」。周興 指出:「軍校師生中的共產黨員成為當時中共掌握部分國民革命軍,及其此後創建人民軍隊——工農紅軍、八路軍與新四軍、人民解放軍的中堅骨幹力量。他們為人民武裝的肇創、發展和壯大,建樹了不朽功勛」。此外,還有眾多的黃埔師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上了革命道路。陳伙成、王建強指出:「在十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先後跟著中國共產黨繼續革命的黃埔師生約有3000餘人,他們參加了幾乎所有的重大的武裝起義」,「為革命戰爭的發生發展,為紅軍和蘇區的建設,為白區斗爭的開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黃埔精神的內涵
黃埔軍校培育的黃埔精神,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何為黃埔精神?盧寧認為:「簡而言之,就是為主義而英勇奮斗的精神」。陳伙成認為,就是「孫中山倡導的『忍苦耐勞、努力奮發』的學習精神;『一心一意為國家奮斗』的革命精神;為民眾利益『不要身家性命』的犧牲精神;主動活潑的富於進攻的戰斗精神。後來人們把這些精神譽為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蔡宏俊認為:「黃埔精神是一個以中華傳統武德為基礎,以新三民主義的革命精神為主體,以大同理想為核心的思想系統。它不僅具有豐富的武德內涵和獨特的武德規范,而且充滿著道德悟性和人生智慧。它是一座既有人格魅力又有思想魅力的精神寶庫。王宗榮、王素梅認為:「發揚革命的黃埔精神,深化我國軍事文化研究和弘揚黃埔精神,汲取國共合作與分裂的經驗教訓,對於促進祖國的統一,無疑是有重要意義的」。陳伙成、王建強則通過考察黃埔同學會的歷史指出,抗戰時期的延安黃埔同學分會以「團結抗日救國」為職責,新時期的黃埔同學會以「致力振興中華,促進祖國統一」為己任。由此可見,「在爭取民族獨立和祖國統一的長期斗爭中,黨始終不渝地弘揚黃埔精神」。
黃埔軍校研究存在的不足
目前,學者們關注的焦點還僅僅局限於1924—1927年國共合作期間的黃埔軍校,而對此後黃埔軍校的發展演變還未引起應有的重視,對其在各地所辦分校更是鮮有研究。因此,我們應該擴大研究領域,開闊研究視野,將整個黃埔軍校的歷史納入研究范圍。此外,我們還應關注現實的黃埔同學會的研究,將其與黃埔軍校歷史研究緊密結合起來,在現實與歷史之間架設一座聯系的橋梁,從而使歷史更好地服務於現實。(作者單位:中共天津市委黨校黨史教研部 秦立海 闞和慶)
Ⅳ 黃埔軍校的歷史背景
黃埔長洲島位於廣州市區東南20多公里處,是一座山巒起伏、樹木叢生、四面環水、方圓6平方公里的美麗小島,島上築有炮台多處,隔江與魚珠、沙路炮台並峙,構成自古以來長洲軍事要塞,是由海上和虎門進入廣州的第二道門戶。清朝末年,還在這里創辦了廣東陸軍學校和廣東海軍學校。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這兩所學校的原址上,創辦了「黃埔軍校」,它的全稱是「陸軍軍官學校」,後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名雖多次變更,但校址不變,通稱黃埔軍校。
Ⅳ 黃埔軍校的歷史簡介
黃埔軍校狹義上講,應是1924年~1930年國民黨在廣東廣州黃埔區長洲島興辦的一所軍校,校址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和海軍學校校舍。
當時校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廣義上講,即是1924年以後,中國國民黨及中華民國政府興辦的各個軍事學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內。
1924年6月16日,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於廣州黃埔長洲島正式成立,通稱黃埔軍校。1927年,黃埔軍校遷校至武漢,寧漢合流後,又遷校至南京。
1931年3月,黃埔軍校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37年8月,因抗日戰爭黃埔軍校遷出南京,1946年1月,黃埔軍校改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學校國有化。
黃埔軍校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一所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主要將領出自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一至六期,軍校在創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是國民政府北伐戰爭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
1924年國民黨建校時期名稱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改名擴大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9年改名「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
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改制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到1946年末改名「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50年10月台灣當局在台灣高雄鳳山區復建「陸軍軍官學校」延續至今。
Ⅵ 黃埔軍校的歷史地位影響
1924年6月16日,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創辦了一所新型的陸軍軍官學校。雖然校名曾多次變更,但由於校址設在廣州東郊的黃埔長洲島,故通稱黃埔軍校。黃埔軍校是國共合作的產物,是中華民族以武力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勢力壓迫的體現。幾十年來,這個名字一直振動著中國人的心靈。鑒於黃埔軍校在中國軍事史上的顯赫地位以及它在推動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進程中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少人將它與美國的西點軍校、英國的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以及俄羅斯的伏龍芝軍事學院相提並論,並稱世界著名的四所軍校之一。
黃埔軍校培養的學生,經過北伐戰爭、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全國解放戰爭的長期鍛煉,在國共雙方都生長出不少高級將領,成為國共兩黨所領導的軍隊骨幹。
黃埔師生有不少成為國共兩黨政府的棟梁,對中國政局的發展影響至深。
中國的內戰則可以稱為黃埔人的戰斗。在大革命時期,黃埔人並肩戰斗,參加了平定商團軍、兩次東征作戰、消滅楊劉軍、北伐等戰爭,並均以全勝的記錄載入史冊。在抗日戰爭時期,黃埔同學指揮國共兩黨的軍隊共同與日本侵略者作戰,取得平型關之戰、台兒庄之戰、反「掃盪」作戰、1939年冬季戰略性反攻、遠征軍入緬作戰、長沙戰役以及1945年大反攻等的勝利,最終打敗了日本侵略軍。在第二國內革命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中,國共兩黨的黃埔人代表各自的政黨在沙場上交鋒,歷經數次重大戰役,中國共產黨戰勝了國民黨,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這種意義上說,黃埔軍校及其培養的將領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
Ⅶ 黃埔軍校的歷史
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名單及結局第1隊:
唐嗣桐 1900 陝西蒲城 畢業後服務陝軍
楊其綱 1901 直隸衡水 軍校政治部party務科長 27 04 18 廣東 被捕殺害
董 釗 1902 陝西長安 西安綏靖公署副主任 77 09 30 台灣台北 病逝 中將
林芝雲 1901 湖南湘潭 湘鄂贛邊清剿區司令 52 鎮反處決 少將
王國相 1900 山西右玉 晉軍新兵補訓處副總隊長 30年代後不詳
謝維干 廣東文昌
王治歧 1901 甘肅天水 鳳山 5兵團副司令官 85 08 11 甘肅蘭州 病逝 少將
張鎮國 1901 廣東新會 服務社會
徐石麟 1901 安徽望江 豫鄂皖邊挺進3縱副司令 46年7月退役,建國後任文史專員劉鑄軍 1902 廣東興寧 又軍 國防部部附 49年移居澳門 少將
譚輔烈 1903 江蘇高郵 「國防部」高參 82 06 06 台灣 病逝 少將
李安定 廣東興寧
李伯顏 1894 山西崇河 7戰區高參 46年7月退役 少將
趙勃然 1901 陝西華縣 服務社會
李紹白 1901 陝西橫山 C.Pparty務特派員 26 12 山東濟南 被捕殺害
劉仲言 1903 陝西三原 服務社會
韋祖興 1901 廣西貴縣 服務社會
賀衷寒 1899 湖南嶽陽 君山 「行政院」交通部長 72 05 09 台灣台北 病逝 少將
魏炳文 1902 陝西西安 朗軒 「總統府」參議 71 06 20 台灣台北 病逝 少將
胡 信 1904 江西興國 元忠 「國防部」參議 73 08 07 台灣 病逝 少將
傅維鈺 1901 安徽英山 潤金 上海抗日救國義勇軍組織部長 32 03 10 上海 被捕殺害王公亮 1901 四川敘永 川陝鄂邊綏公6縱司令 72 春 四川成都 病逝 少將
馮 毅 1900 湖南湘鄉 冀侯 戰地party政指導委員會辦公廳總務處長 47年7月退役 少將胡仕勛 1894 廣東高要 軍校2期入伍生連實習官 25 03 13 廣東棉湖 陣亡
周秉璀 1904 廣東惠陽 7戰區兵站部第21分站分監 48年後不詳 少將
陳謙貞 1899 湖南道縣 琴仙 20師59團3營營長 27 08 江西瑞金 陣亡
鄔與點 1905 江西豐城 服務社會
梁漢明 1900 廣東信宜 少辛 廣東保安1師師長 96 02 24 台灣台北 病逝 少將
李 園 1903 浙江富田 廷銓 國防部部附 49年秋逃台 少將
陸汝疇 1905 廣西容縣 大洲 廣州行營高參 37 春 廣東廣州 病逝 上校
陳選普 1904 湖南臨武 浙江保安6團團長 36 初 浙江 病逝
劉疇西 1897 湖南望城 紅10軍團軍團長 35 08 江西南昌 被捕殺害
游步瀛 1903 湖南寶慶 11軍25師參謀處長 27 福建平和 陣亡
劉慕德 1903 陝西臨潼 服務社會
郝瑞徵 1900 陝西興平 服務社會
唐同德 1900 安徽合肥 教導1團3營學兵連連長 25 廣東海豐 陣亡
徐會之 1902 湖北黃岡 「總統府」參軍 50年代後不詳 少將
白龍亭 1899 山西五台 冀察戰區第5游擊挺進縱隊司令 48年之後不詳 上校
容海襟 1904 廣東中山 服務社會
王逸常 1896 安徽六安 純熙 軍委會政治部部附 86 10 24 湖北武漢 病逝 少將
張坤生 1899 陝西三原 誠厚 國防部參議 65 06 台灣台北 病逝 少將
徐象謙 1901 山西五台 子敬 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 90 09 21 北京 病逝 元帥
蔡 粵 1900 湖南華容 1軍1師1團副營長 27 01 29 江西龍游 陣亡
甘達朝 1903 廣東信宜 25師政治部主任 31 09 15 江西東固 陣亡 中校
蔣先雲 1902 湖南新田 巫山 11軍26師77團團長 27 05 28 河南臨穎 陣亡
項傳遠 1902 山東廣饒 望如 山東青濟警備司令 68 03 03 台灣 病逝 少將
李子玉 1900 山東濟南 國民革命軍連長 27 02 江西 陣亡
陳文寶 1901 廣西貴縣 服務社會
穆鼎丞 1897 陝西渭南 鴻賓 中訓團西北分團將官班視察組長 64 秋 病逝 少將
鄧春華 1900 廣東瓊州 「國防部」高參 70 08 13 台灣台北 病逝 少將
伍 翔 1901 福建泉州 一飛 中央party部軍隊party務處副處長 49年逃往香港 上校
鍾 彬 1900 廣東興寧 中兵 14兵團司令官 49 冬 北京 自殺 中將
張其雄 1902 湖北廣濟 書倉 8軍政治部副主任 26 10 10 湖南武昌 病逝 少將
林斧荊 1902 福建閩侯 公俠 東南軍政長官公署處長 49年逃台,56年退役 少將
陳 皓 1898 湖南祁陽 工農革命軍1師1團團長 27 12 湖南茶陵 判逃處決
龍慕韓 1898 安徽懷寧 漢臣 85軍88師師長 38 05 作戰不利處決 上校
古 謙 1904 廣東茂名 服務社會
帥 倫 1900 江西銅鼓 1軍2師6團3營營長 26 09 24 江西南昌 陣亡
伍文生 1899 湖南耒陽 猶群 20軍1師1團party代表 27 08 江西會昌 陣亡
鄧文儀 1905 湖南醴陵 雪涼 「行政院」內務部政務次長 97年在世 少將
譚鹿鳴 1901 湖南耒陽 1軍1師副營長 25 10 13 廣東惠州 陣亡
劉長民 1899 廣西桂林 服務社會
羅煥榮 1900 廣東博羅 惠陽平山農民聯防辦事處教官 27 秋 被捕殺害
睦宗熙 1904 江蘇丹陽 98師政訓處長 37 08 17 上海 陣亡 上校
江 霽 1904 安徽霍丘 1軍2師連長 26 江西南昌 陣亡
王爾琢 1903 湖南石門 蘊璞 紅4軍軍委委員 28 08 25 江西崇義 陣亡
廖子明 1902 廣東連縣 月初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偵探隊長 26 07 江西南昌 陣亡
潘學吟 1902 廣東新豐 國民party改組會會員 30 03 17 上海 暗殺
曾擴情 1897 四川威遠 慕沂 成都防守政治部主任 83 11 03 遼寧本溪 病逝 少將
廖 偉 1903 廣東欽縣 服務社會
蔡敦仁 1904 江蘇銅山 湖北保安2團代理團長 29 11 28 湖北安陸 陣亡
劉焦元 1902 廣東大埔 軍政部視察官 65 春 香港 病逝 少將
顏 浚 1901 四川宣漢 哲文 國防部部附 49年逃台 少將
陳 琪 1897 浙江諸暨 凹居 100軍軍長 71 山東濟南 病逝 少將
唐 星 1899 浙江嘉興 圍剿句2縱警備團長 33 08 18 湖北黃安 陣亡 中校
周惠元 1904 四川雙流 軍校第18期2總隊總隊長 49年逃台 少
蔣 森 1900 湖南衡陽 服務社會
羅 群 1901 江西萬安 君羊 中央教導師2團6營營長 27 08 30 江西龍潭 陣亡
周振強 1903 浙江諸暨 健夫 浙西師管區司令兼金華城防司令江蘇杭州 病逝 少將
楊挺斌 1904 廣東梅縣 服務社會
趙榮忠 1899 山西五台 6軍15師1團團長 26 冬 湖北聖公 陣亡 追贈少將
楊步飛 1902 浙江諸暨 若鵬 淞滬警備副司令 46年7月退役,定居杭州 少將
陳公憲 1901 廣西蒼梧 服務社會
李繩武 1905 廣西容縣 「國防部」附員 60年退役 少將
劉 釗 1900 江蘇奉賢 服務社會
郭遠勤 1904 廣東番禺 服務社會
劉希程 1906 河南唐祖 曦晨 豫西綏靖區司令 90 河南 病逝 少將
宋希濂 1906 湖南湘鄉 萌國 川湘鄂綏靖公署主任 93 02 14 美國紐約 病逝 中將
戴 文 1902 湖南寶慶 子荷 湘西縱隊司令兼邵陽城防司令 87 湖北武漢 病逝 少將
謝翰周 1899 湖南寶慶 竹青 浙江警備1師1團3營營長 27 08 27 浙江 陣亡
陳平裘 1902 湖南道縣 國防部部附 49年移居美國 少將
張君嵩 1899 廣東合浦 岳中 廣東第10清剿區司令 廣東遂溪 為起義部下槍殺 少將
宋雄夫 1900 湖南寧鄉 1軍1師連附 26 秋 江西南昌 陣亡
郭冠英 1903 江西泰和 服務社會
余程萬 1902 廣東台山 石堅 雲南綏靖公署主任 55 08 27 香港 為竊賊所殺 中將
羅 奇 1902 廣西容縣 振西 陸軍副總司令 75 11 18 台灣台北 病逝 二級上將
馮劍飛 1900 貴州盤縣 貴州保安處處長 47年7月退役 少將
顏逍鵬 1900 湖南茶陵 海謨 「內政部」次長 82 12 31 台灣 病逝 少將
譚作校 1903 廣西桂林 服務社會
丘宗武 1899 海南澄邁 發堂 海南南部防守區副司令 50年5月逃台,後移居海外
陸汝群 1902 廣西容縣 旅長 51 鎮反處決 上校
吳興泗 1903 湖北京山 聯勤總部第6補給區司令 49年逃台 少將
陳德法 1901 浙江諸暨 民具 整編78師副師長 75 09 12 新疆烏魯木齊 病逝 少將
郭劍鳴 1903 江蘇銅山 服務社會
黃承謨 1901 福建上杭 獨立3旅副旅長 33 04 15 湖北黃安 陣亡 中校
黃彰英 1901 廣東高州 軍校4期政治科大隊副隊長 26 江西南昌 陣亡
印貞中 1899 浙江浦江 中統party務處副處長 37 02 病逝 追贈少將
林大塤 1904 廣東防城 服務社會
王泰吉 1906 陝西臨潼 紅26軍42師代理師長 34 03 03 陝西西安 被捕殺害
周天健 1906 浙江奉化 自強 第15新兵補訓處副處長 49年秋逃台 少將
石祖德 1900 浙江諸暨 蘊煒 聯勤總部辦公室主任 72 07 05 台灣台北 病逝 中將
范振亞 1895 江西臨川 一文 交通部警務處專員 40 病逝 上校
何復初 1901 江西清江 服務社會
肖 洪 1900 湖南嘉禾 譯青 軍校管理部主任 31 春 江蘇南京 暗殺 上校
朱一鵬 1900 湖南湘鄉 教導2團區隊長 25 10 廣東河婆 陣亡
鄭漢生 1902 廣東中山 服務社會
田毅安 1899 陝西臨潼 陝西party政軍聯合辦公廳副主任 49年逃台 少將
康季元 1899 浙江奉化 服務社會
尚士英 1903 陝西洋縣 服務社會
周品三 1901 浙江諸暨 18師副師長 70 浙江諸暨 病逝 少將
李培發 1900 陝西臨潼 陝西保安4團副團長 30 01 03 陝西三原 陣亡
沈利廷 1904 廣東羅定 服務社會
陳卓才 1902 廣西蒼梧 服務社會
毛煥斌 1904 陝西三原 軍校入伍生隊副連長 25 11 廣州長洲 陣亡
蔣孝先 1900 浙江奉化 嘯劍 軍委會委員長侍從室第3組組長 陝西西安 追贈中將
陳國治 1905 廣西岑溪 服務社會
第1隊 共計:129名 學員
Ⅷ 請問誰有黃埔軍校的歷史簡介
黃埔軍校自1924年5月在廣州黃埔島創辦以來,經歷了廣州黃埔、南京、成都、台灣鳳山四個時期,並在各地先後辦過分校20個,總計畢業學生七十餘期。其中在大陸至1949年底止,共開辦了25年,從第一期至第二十三期共畢業學生15000餘名。各分校畢業學生18萬余名,軍官高等教育班等畢業生7000餘名,總計畢業學生252000餘名。1950年8月,隨著蔣介石逃往台灣,黃埔軍校從第24期起在台灣鳳山復校,迄今又辦了近50期。
廣州黃埔時期。至1927年廣州「四•一五」反革命政變,蔣介石電令「埔校停辦」,10月下旬發給官佐薪餉,要求兩個月譴教,名震中外的廣州黃埔軍校遂告結束。畢業學生第一至五期。廣州黃埔時期曾三易校名,初創時校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1月,廣州革命政府所屬各軍自辦的軍官學校並入黃埔,經孫中山批准,校名改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後又易名為「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校長均為蔣介石。在此期間,黃埔軍校為適應革命形勢的發展需要,曾先後開辦了潮州分校,南寧分校。1926年10月北閥軍攻克武漢後,黃埔軍校第五期政治科500餘人遷至武漢繼續學習,並第一次招收女生195名,專門成立了黃埔軍校女學生隊。1926年12月成立長沙分校,在長沙招收中學生1200名為入伍生。1927年「馬日事變」後,長沙分校轉向反動,教職員和學生中的共產黨員、進步人士紛紛逃散或被迫轉移,1928年5月該分校即停辦。
南京時期。從1928年3月在南京建校至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4月18日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並決定在南京建立「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作為黃埔軍校的繼續。黃埔軍校第五期學生來南京舉行畢業典禮。1928年3月6日舉行開學典禮。國民政府3月24日任命蔣介石為校長、李濟深為副校長。南京時期設有南寧分校,廣州燕塘分校,南昌分校,武漢分校,洛陽分校,成都分校,昆明分校。
成都時期。從1937年8月遷校成都至1949年12月,13年間從第十四期至第二十三期。以北校場成都分校為校址。遷校期間,因抗日戰爭需要,第十一、十二、十三期先後提前於途中畢業。1947年7月,任黃埔軍校校長23年的蔣介石不再兼任,由關鱗征升任校長。1949年12月未及分配的和第二十四期入伍生在遷校西昌途徑大邑一帶,被解放軍打散後,在成都被收容起義。解放軍1949年12月27日解放成都後,陸軍軍官學校停辦。至此,成立25年的黃埔軍校在大陸宣告結束。成都時期設有九所分校,第一至第六分校分別是洛陽分校,武漢分校,江西瑞金分校,廣州分校,昆明分校,南寧分校。第七分校1938年5月成立,胡宗南任主任,1945年10月裁撤;第八分校1940年1月由第五戰區訓練團改編成立,羅列任主任,1945年6月裁撤;第九分校1942年3月由新疆軍官學校改編,先後有盛世才、宋希濂任主任,1947年4月裁撤。
台灣時期。1949年12月國民黨軍政人員撤退到台灣。1950年3月蔣介石在台灣復職。同年8月在台灣鳳山恢復「陸軍軍官學校」作為黃埔軍校的延續,以鳳山原第四軍軍官訓練班班址為校址。從1954年6月第二十七期學生開始,參考美國西點軍校教育設置等實行新制,教育時間改為4年。1975年再次修改教育體制,自第四十七期學生開始,延長教育時間為4年3個月。過去以軍事學科為主,普通學科為輔,改制以後,普通學科占總教育時間百分之五十五以上。普通學科設文科和理科共9個系,學習一般大學課程。在台灣復校後至今,歷任校長均為黃埔軍校畢業生。(完)(本文節選自長篇紀實文學《黃埔軍校大傳》)
Ⅸ 簡單介紹黃埔軍校的歷史
黃埔軍校,全名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是一間中華民國的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設於中國大陸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軍校在1924年由中國國民黨成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軍訓練軍官,然後國民政府北伐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黃埔軍校於1927年改制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46年再改制為陸軍軍官學校,並於中華民國政府遷台時一並遷至台灣高雄縣鳳山市。2010年2月,黃埔軍校同學會舊址被改造成夜總會。
歷史年表:
1924年6月16日,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於廣州市長洲島成立,通稱黃埔軍校。
1927年,黃埔軍校遷校至武漢,寧漢合流後,又遷校至南京。
1928年3月,黃埔軍校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1937年8月,因抗日戰爭黃埔軍校遷出南京。
1938年11月,黃埔軍校遷抵成都。
1946年1月,黃埔軍校改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學校國有化。
1949年12月,黃埔23期大部分學員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1950年10月,黃埔軍校以「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名義在高雄縣鳳山市復校,並續辦24期為黃埔延續。
1979年5月16日,陸軍官校第44期畢業的林毅夫從金門泅海約2公里,回歸中國大陸廈門,成為黃埔24期以後各期中央軍校學生中唯一一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1988年1月,黃埔軍校廣州舊址被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6月16日,為紀念黃埔軍校建校70周年,大陸郵電部發行了紀念郵票1枚,面值20分,票面為黃埔軍校大門全景。台灣的中華郵政亦發行郵票1枚,票面為黃埔軍校大門全景與蔣中正校長頭像。
2004年6月14日,台灣當局(『中華民國』)「國防部長」李傑與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參觀「黃埔軍校八十周年史跡展」。
200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建校80周年紀念日,由黃埔軍校同學會、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共同編輯的《黃埔風雲人物》專題郵品紀念冊在北京首發,收入50餘枚有關黃埔軍校人物、歷史事件的郵票。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園,來自台灣各地的萬名黃埔軍校校友舉行盛大慶祝活動。
Ⅹ 黃埔軍校舊址的歷史沿革
軍校於1924年6月16日創辦,1926年3月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8年5月更名「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同年9月又改名「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1930年9月遷往南京。
廣州解放後,廣州市政府和駐軍修復了軍校部分建築。1962年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廣州市政府按"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則重建校本部,使軍校舊址恢復昔日風采。1990年對外開放,2000年評為廣東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台灣。1938年軍校校本部被日軍炸毀。
黃埔軍校遷址於台灣高雄縣鳳山市復校,名稱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仍保留創校時,門口所立標語精神;"貪生怕死莫入此門,陞官發財請走他路",並以"親、愛、精、誠 "作為校風精神, 以五大信念; "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 作為平時培養教育學員生官兵的信念、宗旨與高尚情操。
黃埔軍校同時與陸軍步兵學校及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預備軍官學校之高中養成教育)比鄰而立. 自黃埔20期迄今, 作為台灣陸軍幹部之軍事骨幹。
黃埔軍校畢業校友, 稟持"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之精神, 也間接促進兩岸交流, 並希望國人能提升"禮、義、廉、恥"當初創立亞洲第一民主共和國之立國精神。
據有關數據顯示,黃埔軍校在長洲島先後招生6期。學生來自全國26個省,並有朝鮮、越南、新加坡等國家的革命青年。第一期到第四期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畢業的畢業生共4981人。第五、六期於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入學,國共分裂後畢業,共有畢業生3136人,其中第六期生原有4400餘人,由於動亂大部分離校,畢業時僅有718人。1928年(民國17年)3月,黃埔軍校遷往南京,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北遷後,李濟深在原校址仍以黃埔軍校名義,為其第八路軍培養幹部。1930年(民國19年)9月,蔣介石命令停辦。1938年,日軍飛機轟炸長洲島,校本部被夷為平地。1984年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建館。1996年,按照國家文物局批示的「原位置、原尺度、原面貌」的原則重建了校本部,基本恢復了當年軍校師生生活、學習的場所。
抗日戰爭時期,黃埔軍校舊址曾被炸毀。1964年做了一次較大的修繕,基本恢復了原貌。1984年建立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軍校舊址的紀念建築有軍校正門、中山紀念碑、中山故居、俱樂部、游泳池及東征烈士墓等。黃埔軍校舊址和校史,生動地展示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共兩黨攜手進行反帝反軍閥斗爭的歷史。黃埔軍校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埔軍校學生曾多次參加過革命戰爭,為中國革命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