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成都有什麼歷史有那些著名的景點
成都著名旅遊景點(市區內的)
武侯祠是聞名海內外的三國文化聖地。它位於成都市區,是全國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紀念地和唯一的君臣合祀廟宇,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
杜甫草堂
為唐代詩人杜甫成都故宅舊址,位於成都市區,是富有詩情畫意和竹林風光的名園。其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即居草堂之作。主要建築有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少陵草堂等。
文殊院
位於成都市西北角,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
青羊宮
全國著名道教宮觀之一。位於成都市區,始建於唐,現存殿宇建於清代。是研究我國古代文化和道教文化的重要場所。
望江公園
位於成都市區,園內的主要建築,是為紀念唐代女詩人薛濤而建。其紀念性建築有:薛濤井、濯錦樓、吟詩樓、浣箋亭、五雲仙館等。園內崇麗閣系晚清重建,極為壯觀,是成都一大標志性建築
⑵ 成都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成都歷史文化遺產有蜀綉、金沙遺址、杜甫草堂、武侯祠、青城山、都江堰等。
1、蜀綉是中國的傳統工藝,與蘇綉、湘綉、粵綉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綉之一。
2、金沙遺址是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蘇坡鄉金沙村,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杜甫草堂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青華路37號,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蜀綉
蜀綉又名「川綉」,與蘇綉、湘綉、粵綉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綉之一,是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採用蠶絲線綉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工藝。作為中國刺綉傳承時間最長的綉種之一,蜀綉以其明麗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細膩的針法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韻味,豐富程度居四大名綉之首。
蜀綉歷史悠久,東晉以來與蜀錦並稱「蜀中瑰寶」。蜀綉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包括12大類122種。具有針法嚴謹、針腳平齊、變化豐富、形象生動、富有立體感等特點。
蜀綉綉法靈活,適應力強。一般綉品都採用綢、緞、絹、紗、縐作為面料,並根據綉物的需要,製作程序、配色、用線各不相同。蜀綉常用暈針來表現綉物的質感,體現綉物的光、色、形,把綉 物綉得惟妙惟肖。如鯉魚的靈動、金絲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壯麗、花鳥的多姿、熊貓的憨態等。
它還採用「線條綉」,在潔白的軟緞面料上運用暈、紗、滾、藏、切等技法,以針代筆,以線作墨,綉出來的花紋線條流暢、色調柔和。不僅增添了筆墨的濕潤感,還具有光潔透明的質感。
⑶ 成都的歷史
西周時期
成都歷史悠久,有「天府之國」、「蜀中江南」、「蜀中蘇杭」的美稱。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雙流)遷往成都,構築城池。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成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牆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為錦綉」,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城」。2001年2月8日出土的金沙遺址,已經將成都建城歷史從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3]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成都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316年,秦國先後吞並蜀國(首府成都)、巴國(首都重慶)。公元前 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廣漢、犍為四部。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西漢末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從原廣漢郡雒縣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洮、宛、成都)之一
宋元時期
謠朝時期,成都鼎興,經濟文化更加發達。絲綢業規模擴大,品 種增多,蜀錦花樣由唐時的10多種發展到宋朝時期的40多種,能織出天馬、流水飛魚、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樣,佔全國各地上交總數的70%以上。唐宋之時,成都城東西南北都設有專門的蠶市、葯市、花市燈會。由於商業發達,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仁宗時,在益州(即成都)設官辦交子業務,由官府公開印刷,發行「交子」。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元軍攻佔成都。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中央政府在成都設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後簡稱「四川省」。
明清時期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攻滅明玉珍所建的大夏國政權,在成都設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設在成都,今人稱其為「皇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稱成都為西京。康熙年間,朝廷實施「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漸恢復生氣,省會也又遷回成都。清沿明制,設四川布政使司於成都。皇帝另簡派四川總督、成都將軍駐成都。清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國將領翼王石達開率兵入川,攻成都失敗,清軍誘俘之,在成都城內科甲巷將其凌遲處死。
⑷ 成都歷史有哪些
成都歷史悠久,也是中國的古文化之都,具有「天府之國」的美稱。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往成都,構築城池。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牆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為錦綉」,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城」。
成都是中國城址未變、延續至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於前311年),僅次於江蘇的蘇州(建於前514年)。成都是我國西南開發最早的地區,是全國第一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有確切記載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紀,蜀國開明王朝遷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遷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秦漢時期,成都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並巴蜀。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陽建制修築城垣。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廣漢、犍為四部。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西漢末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其他手工業如巢絲、織綢、煮鹽、冶鐵、兵器、金銀器、漆器等手工業也很發達。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洮、宛、成都)之一。「少城」為成都商業最發達的城區,那裡商品堆積如山,商店、貨攤櫛比。此外,漢代成都的文學藝術也達到很高的水平,司馬相如、揚雄、王褒是為時全國最有名的文學家,成都出土的漢代畫象磚和畫象石,繪畫精美,內容廣泛。
世界第一:始建於公元前250年左右,歷時2000多年一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公元前61年在臨邛開采深井天然氣,用於制鹽、煮飯和照明;成都的蜀錦,又稱「錦綉緞」,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的錦緞絲織品,東漢(公元25-220年)年間的足踏織錦機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織機;到漢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成都成為了世界漆器工藝的中心和茶文化的誕生地;到唐代,成都在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雕版印刷術,成都的卞家《陀羅尼經咒》、西川過姓金剛經殘頁、成都樊賞家歷殘頁為世界現存最早的一批印刷品、北宋(公元960-1126年)年間這里的商人聯合發行了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官府在這里設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儲蓄銀行「交子務」。
中國第一:公元前250年左右李冰造石人作測量都江堰水則,這是中國最早水尺;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這里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地方官辦學堂「文翁石室」;西漢(公元前202-公元8年)時的司馬相如、枚乘、賈誼、楊雄、王褒奠定了漢賦的基礎;後蜀主孟昶(公元943-965年)親筆書寫了中國第一幅春聯「豐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公元355年之前,常璩編纂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誌書《華陽國志》;後蜀人趙崇祚編輯了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詞集《花間集》;公元1082年前後北宋名醫唐慎微撰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葯典《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公元10世紀,成都畫家黃筌開創了中國工筆花鳥畫派先河,雅好丹青的後蜀主孟昶特創「翰林圖畫院」,成為中國最早的皇家畫院;需要著重指出的是,早在漢代,成都的俳優百戲就很突出,在成都出土的漢代說唱俑,造型活潑,在中國同類文物中無出其右者。這是成都獻給世界的珍貴禮物,也是成都文化的精華所在。
⑸ 成都都有哪些名勝古跡
1、武侯祠:
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肇始於公元223年修建劉備惠陵時,它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評選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網路-武侯祠
網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網路-永陵
網路-望江樓
網路-文殊院
⑹ 成都有什麼歷史名勝古跡
【十二橋商代建築遺址】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城西十二橋側。1985年發掘,發掘面積近2000平方米,發現有大片的商代早期建築遺址,並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石器、銅器、骨器、卜骨等。遺址中商代木結構建築的發現,在全國尚屬首次,是我國發現的柱礎以上結構最完整、構件最齊全、年代最久遠的古建築遺址。該建築採用打樁基、竹篾綁扎、榫卯相接的技術,建築形式屬於"干欄式"。?
文君井
【文君井】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城西南邛崍縣臨邛鎮里仁街中段南側。相傳為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與才女卓文君開設酒肆的遺址。是一處佔地6200平方米的園林和古建築相結合的紀念遺址,現存文君井,相傳即當年卓文君開酒店的用水井,井畔東為照壁,上刻楷書"漢卓文君井"5字。北側豎詩碑一塊,面井一面刻清代進士曾先曦楷書"文君井";另一面刻郭沫若1957年10月1日到邛崍時手書《題文君井》詩和跋辭。該處園林始建年代待考。1949年以來,政府撥專款進行過多次維修,1959年開始對外開放。現園林布局以文君井為中心,北隔水池為琴台,東側有當壚亭和水榭,南側有八角亭,西南有船舫式建築漾虛樓。整個園林顯得小巧,玲瓏,秀雅。?
武侯祠
【武侯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市南門大橋西側,是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始建於6世紀,初與漢昭烈(劉備死後謚號)廟相鄰。明初,並入昭烈廟,形成現在的君臣合廟的規模。大門額書"漢昭烈廟",人們卻總稱它為武侯祠,說明廣大群眾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原有殿宇明末毀於兵火,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建,主體建築坐北向南,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殿宇高大寬敞,布局嚴整。劉備殿與東、西兩廊和二門,諸葛亮殿與兩側書房、客室及過廳,各自形成一組嚴整的四合院,中有山木花石陪襯,展示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風格。殿宇西側是劉備墓,又稱惠陵。祠內塑有蜀漢歷史人物像47尊,碑碣40餘塊,其中稱為三絕碑的唐碑最為著名。還有匾額楹聯30餘件,鼎、爐、鍾、鼓10餘件,這些都是研究蜀漢歷史的重要資料。?
隋唐窯址
【隋唐窯址】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市區西一環路二段。是目前四川省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隋唐時期窯址。佔地6783平方米。1983年發掘。其中有2座隋代短龍窯、4座唐代饅頭窯和大量陶瓷器物等。隋代短龍窯在全國屬首次發現。?
寶光寺
【寶光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城北18公里新都縣城。佔地8公頃。四川省佛學院所在地。川西地區禪宗主要傳戒叢林。隋代名大石寺。唐僖宗入蜀駐寺,敕高僧知玄建磚塔13級,取名無垢舍利塔,更寺名為寶光,敕知玄為住持。歷宋、元、明累有所建,殿宇輝煌,備極宏麗。甲申歲(1644)寺毀塔存。清康熙九年(1670)重建殿宇,恢復舊觀。道光十二年(1832)妙勝採金堂巨型石柱374根固殿,始具一塔、五殿、十六院宏偉規模。中軸線上依序為山門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大雄殿、藏經樓,兩側為鍾鼓樓、伽藍堂、客堂、齋堂、系佛堂、極樂堂、祖堂、念佛堂、羅漢堂、禪堂、影堂、戒堂。布局嚴謹,環境清幽。羅漢堂乃寺內傑出建築,由100根石柱支撐,結構堅實,布局奇巧,呈"田"字形。步入堂中,方向難辨。歷時9年塑成羅漢、菩薩像577尊,每尊高1.7米,或坐或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是國內外極負盛名的佛教歷史文物。舍利塔屹立在寺中的中軸線上,前後與天王殿、七佛殿呼應,左右有鍾樓、鼓樓對峙,這就是"寺塔一體、塔踞中心"的格局,為我國佛教寺院建築的典型布局。寶塔高10米,13層,四周懸掛朱雀御鈴,玲瓏精巧,頂端是鎏金的飛鵝銅寶頂,塔基須彌座和八角形的磚石勾欄使塔身顯得格外古樸庄嚴。寺院深處是一組組幽巷小院,其中位於藏經樓東、西側盡頭的花園式四合院,小巧玲瓏,各式陳設古色古香,幽雅別致。寺藏蜀漢章武二年(222)銅鼎,梁武帝大同六年(540)佛碑,斯里蘭卡佛舍利,唐、宋、元、明各代磚、陶、瓷、銅器皿,清代臨摹明永樂《瑞應麒麟圖》,蔣南沙《雙鴨圖》,王宮舞《雙墨龍》,張大千《水月觀音》,徐悲鴻《奔馬》以及趙子昂、董其昌、唐寅、文徵明、祝枝山、破山、竹禪等名人、詩僧的珍貴墨跡1300餘件。?
石筍山摩崖造像
【石筍山摩崖造像】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城西南邛崍縣大同鄉井溝村石筍山上。造像共33龕,上下兩排,分布在高40米、長120米的懸崖峭壁上。始鑿於唐代,大部分是佛教造像,有釋迦牟尼龕、西方三聖龕、維摩經變龕等,保存基本完好。其中造像最大者為釋迦牟尼坐像,高7.5米,頭部高1.8米,肩寬2.8米。?
二郎灘摩崖造像
【二郎灘摩崖造像】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布在成都城西南蒲江縣霖雨鄉仙閣村二郎灘兩岸的山崖上。此處前臨通往朝陽湖風景區的公路,周圍碧峰起伏,蒲江橫貫而過。主要分布點在碧雲峰山腰的飛仙洞和山腳、大佛坪和禽星岩等處,計有造像92龕,777尊。其中唐代造像64龕,491尊;五代後蜀造像17龕,256尊;清代造像11龕,30尊。造像題記19則(唐代11則,後蜀4則,清代4則)。該處造像不僅數量多,種類較全,並且造型優美,藝術價值頗高。其中尤以第九龕造像最為精美。該龕計有造像38尊,其中西方三聖為圓雕,弟子和護法天龍八部為高浮雕。平頂龕上淺浮雕枝葉茂密的菩提樹;飛天用線刻法,線條流暢,身姿婀娜,為典型的盛唐風格。佛座下淺浮雕伎樂,造型優美絕倫。?
大慈寺
【大慈寺】又名大聖慈寺。在成都市蜀都大道東風路旁。創建於唐至德年間,唐肅宗親筆題寫"大聖慈寺"匾額。唐宋時,大慈寺規模宏大,有殿宇96院,廳室8524間,每年的上元、寒食、端午、七夕、中秋、冬至等節日,地方官吏和名流學士來此宴飲游賞,詩詞唱和。寺內還以壁畫見稱,唐代吳道子、前蜀李升、後蜀黃筌等都在此作有壁畫。寺中所藏碑石書法墨跡也豐富。後多次毀於兵火,今存殿宇為清代中期重建。現為成都市博物館所在地。?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名工部草堂、浣花草堂、少陵草堂。位於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的故居。760年春,杜甫在友人的幫助下,於浣花溪邊蓋起一簡陋的茅屋,這即是"萬里橋西一草堂"的成都草堂。杜甫在這里住了3年又9個月,其間詩歌創作豐富,留存下來的有247首,約占他全部詩篇的1/6。草堂舊址以後幾經變化,到宋代正式建立祠宇,歷經元、明、清各代,多次加以布置修葺,終於奠定現在的規模。1949年後,連年培修,1954年在此建立了杜甫紀念館,成為研究杜甫的資料中心。今天的草堂,古樸典雅,規模宏偉,佔地20公頃,其中大廨、詩史堂、工部祠幽深寧靜。廨堂之間,迴廊環繞,祠前東穿花徑,西憑水檻,祠後點綴亭、台、池、榭,別有一番風光。園內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花、清香四溢的蘭園、茂密的翠竹蒼松,既有詩情,又富畫意,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著名園林。
望叢祠
【望叢祠】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郫縣城南,佔地5.4公頃。紅牆圍繞,帝陵巍然,古柏森森,氣象肅穆庄嚴。該祠歷經千年,蜀人藉以感念古望帝杜宇和叢帝根除水患,使蜀中成為天府之國的偉績。1981年全面恢復和擴建,新增面積2.4公頃,東湖、西湖荷綠魚肥,舟楫往來,風光宜人。"望叢歌會"每年端午節在祠內舉行,是郫縣人民的一大盛事。?
王建墓
【王建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稱承陵。位於成都西郊撫琴東路,佔地3.37公頃。墓主王建(847~918)是五代時期前蜀皇帝。該墓地下無洞穴,全部建築在平地之上。封土為圓形,直徑80餘米,高15米,墓室南向,無墓道,全長30.8米,以14道紅砂岩砌築的券拱為骨架,鋪陳石板。墓分前、中、後三室。中室有須彌座式石棺床,上置棺槨。棺床兩側透雕12個力士半身石像,作扶棺狀。棺床東、南、西三面浮雕24人,各執琵琶、箏、笙、柏板、正鼓、和鼓、毛員鼓、齊鼓、答臘鼓、羯鼓、吹葉、虎、橫笛、篳篥、百肅、貝、銅龍等古代樂器,具有頗高的藝術和研究價值。後室石制御床上為王建全身石刻造像,身著帝王常服,像高86厘米。此墓早年被盜,出土隨葬品30餘件。?
文殊院
【文殊院】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北校場東側,是川西四大佛教叢林之一。原稱信相寺,始建於南唐,明代毀於兵火,清康熙三十年(1691)重建,改名文殊院。嘉慶十九年(1814)和同治六年(1867)兩次擴建。佔地5.5公頃,有殿宇五重,房舍190餘間。該院五殿連屬,依次為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寶殿、說法堂、宸經樓。殿宇系木石結構,採用四川峽石為柱,樸素壯觀,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難得的實物樣本。院東西兩側是鍾鼓二樓、齋堂、廊房等建築。諸殿鏤空花窗,式樣繁多,圖案精美。寺內現存大小銅佛像100餘尊,為清代名匠所鑄,工藝精湛,風格各異。其中15尊較大的銅像鑄於道光七年(1827),歷時3年才完成。說法堂有宋代鑄造護戒神鐵像10尊,風貌古特,具有北齊風格。鍾樓內供奉的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銅像和三大士殿後壁供奉的韋馱像,都是古代藝術珍品。說法堂正壁間有康熙御書《室林》、《海月詩》碑刻,院內藏有眾多的文物和佛教經著。?
石塔寺石塔
【石塔寺石塔】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邛崍縣城西北45公里高何鄉高興村鎮西山南麓的台地上。寺前為釋迦如來真身寶塔。因塔全用紅砂石砌成,故俗稱石塔。建於南宋乾道八年(1172),為13層密檐式塔,平面呈正方形,高17米,塔基露出地面,塔頂上冠以寶珠。?
雲頂山石城
【雲頂山石城】位於成都城東北金堂縣雲頂山上,下臨"沱江三峽"。因高峰突起,四面壁立,狀如城垣,故名石城山。傳說諸葛武侯曾在此屯兵守隘。南宋淳?三年(1243),四川安撫制置使餘珍為了抵抗蒙古軍隊入侵,率領四川軍民在此修造了石城山防禦體系,與合川釣魚城、南充青居城、蒼溪大獲城、萬縣天生城等被蒙古軍稱為川中"八柱"。海拔968米、相對高度513米的雲頂山巔,東西橫距2.1公里,總面積為1.5平方公里,周長約7.2公里。全城因山為勢,利用天然峭壁作為城垣,中斷處則以條石扣榫,作丁字形堆砌築牆相連,城垣處於緩坡地帶時,則加築了"一字牆"以防敵人接近。山城周圍有8座城門,皆築於懸岩陡坎之處,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現在,山城的北城二門、長寧門雄姿不減,後宰門、端午門、南城門、小東門遺址可尋。山上還有當時守衛軍民開鑿的水井18口,水池32個。南宋軍民在雲頂山建城堅守,先後15年,曾作為成都府、潼川府、漢州治所,直到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才最後被蒙古軍攻佔。此城受到民間千方百計保護,因而被完整地保留下來,是川西唯一倖存的抗元古城堡。?
崇州市文廟
【崇州市文廟】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佔地約1.6公頃。建於明洪武初年,清康熙、乾隆、光緒年間曾修繕,是保留較完好的孔廟。建築對稱,殿堂高築,紅牆黃瓦,雕龍巨柱,角檐翼然高啄,寶頂直刺蒼穹。現存建築有鼓樂亭、泮池、戟門、鍾鼓樓、大成殿、啟聖宮、尊經閣等。大成殿脊披紅瓦,飛檐凌空,巍峨壯觀,規模宏大,雄冠川西。廟內有楨楠、銀杏等珍木和丹桂、玉蘭、海棠、臘梅等名花。?
【朱悅郖墓】位於成都市北郊鳳凰山。1970年發掘,為明代蜀獻王朱椿的長子朱悅?陵墓,是四川省目前已發現的明朝墓葬中最大的一個。朱椿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封蜀獻王,洪武二十三年(1390)就藩成都。其長子朱悅?(1388~1409),生前未封王,謚號悼庄世子,明永樂八年(1410)八月葬於鳳凰山。墓室擬蜀王府建造,全用石料砌成,長34.7米,頂高2米,由大門、正門、正庭、中庭、後殿、中室組成。在仿木結構建築上,全部琉璃瓦構件,石雕精細,塗抹刷金,墓室大門象徵皇室正門,代錶王府宮殿正門。二門之內正殿之前為廣闊正庭,左、右兩廂代表正殿兩庭院的左、右偏殿。正殿為重檐建築,廡庭式,甚為華麗。正殿之後為中庭,中建圓殿,兩廡亦有左、右偏殿。後殿為寢殿,中室置棺柩,上為平閣,左、右、後三壁環砌須彌座。墓中石雕香爐,須彌座、次門和傢具上的裝飾雕刻都是石雕精品。以象輅為中心的500多個釉陶武俑、樂俑、侍俑編成儀仗俑群,形制、服色以及所執的儀仗都與明朝親王儀仗制度及衣冠制度相符合,造型奇異,形象逼真,編成隊列,似欲耀武於地下。出土文物還有玉、鐵製品等殉葬物和木質謚冊、謚寶等。?
成都明蜀王陵
【成都明蜀王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龍泉驛區石靈鄉大梁村境內,距成都市區7公里。為明朝第三代蜀王朱友??陵墓。陵墓長28米,寬9米,高6.95米。墓廊由兩券磚砌縱列式簡券拱組成,廊下為石仿木宮殿式建築。前室地面排列彩釉陶儀仗隊,中室設祭壇,後室置須彌棺台。大門、二門及前室、中室廂房的屋面鋪琉璃瓦,綠色彩釉斗拱。檐前的勾頭和滴水飾龍紋圖案或麒麟怪獸圖形。門額繪有蓮荷、牡丹、菱、菊、海螺、火輪等各種精美圖案,下為須彌台座。鑲嵌在後殿琉璃瓦壁正中的圓形鏤空描金釉陶龍尤為生動,具有極高的藝術和觀賞價值。所用仿木石料全為青石,每塊重2噸以上,建築結構合縫緊密,顯示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墓內壙志、儀仗等物,是研究明代歷史的難得資料。?
回瀾塔
【回瀾塔】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邛崍縣東南3公里南河中沙磧上。初名鎮江塔。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邛州知府袁昭文始建,毀於明末。後經清代乾隆、同治、光緒數代陸續建成,改名為回瀾文風塔,簡稱回瀾塔。塔共13層,高75.48米,平面呈六邊形,全用青磚砌身,塔內有梯可至頂層,其高度在四川省內列為第一。雖經百年水浸、風蝕、地震,而今仍然巍然如故,是研究我國古代高層建築的珍貴實物。?
三義廟
【三義廟】成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城區提督街97號。是祭祀三國蜀漢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廟宇。初名三義祠,始建時間待考。乾隆四十九年(1784)曾毀於火,乾隆五十二年重修,道光二十三年(1843)再建。今僅存大殿、拜殿,保存較為完好。廟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佔地面積509平方米。現存兩殿皆為單檐硬山式屋頂,綠色琉璃瓦屋面,抬梁式梁架。大殿面闊5間23.1米,進深4間15.2米,有石柱24根,上接梁架,殿內存有楹聯12副。拜殿面闊5間23.7米,進深1間7.8米。殿內塑像均已無存。?
純陽觀
【純陽觀】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新津縣城西北1.5公里太平鄉。佔地面積近2.6公頃。有殿宇亭閣10餘重,以其建築規模宏大、園林布局別致而馳名川西,是一所供奉以呂洞賓為首的歷代忠孝儒道的世俗善堂。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至1935年修建,陸續建成呂祖殿、三豐殿、武聖殿、文昌殿、五聖殿、關岳殿、大忠亭、至孝亭、黃鶴樓等。其中呂祖殿、三豐殿為主體建築,殿前有閱台,檐柱外設雕石欄桿,其望柱頭上圓雕十二生肖像。忠孝堂包括大忠亭、至孝亭,均為三重檐八角攢尖亭閣式建築,各佔地810平方米。大忠亭原供奉自商周比干、伯夷、叔齊至明清的方孝孺、於謙、王船山、曾國藩、左宗棠等202人塑像,至孝亭內原供奉民間傳說的"二十四孝"塑像和其他歷代知名孝子塑像和牌位,其數亦以百計。?
人民公園
【人民公園】位於成都市東城根街與蜀都大道西段交叉處。始建於1911年,舊稱少城公園,是成都市興建較早的一個公園。抗日戰爭時期遭日機轟炸,損壞極為嚴重。1949年後經大力整修,更名人民公園。現公園佔地10公頃,其間有秀美的小丘,寬闊的湖水,成片的花林,綠樹濃蔭中建有兒童樂園、露天劇場、盆景園、游泳池等娛樂設施。成都菊花早已知名,而園中菊花更是精美薈萃,爭奇斗艷,品種多達500餘個,每年菊花盛開,市民紛紛前往觀賞。公園中還有"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巍然屹立,引人佇立瞻仰,是成都市中心區最有歷史價值的景觀之一。?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市人民公園內。建於1913年。是川路總公司為紀念四川保路運動中獻身的死難烈士所修建的紀念碑。高31.86米,呈方錐體。全碑由碑座、碑身和碑頂組成。其台基為月台式;碑座四面分別飾以鐵軌、火車頭、信號燈、轉轍器和自動聯接器等灰、沙浮雕圖案;碑身高約15米,各面陰刻"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10字,字徑1米見方。碑頂高約6米,上有瓦作二龍戲珠圖案及雲龍、蝙蝠等裝飾。外觀巍峨宏偉,肅穆莊重。?
大邑劉氏庄園
【大邑劉氏庄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城西南大邑縣安仁鎮。是一所地主庄園。始建於清末民初,佔地面積6萬余平方米,建築面積2萬余平方米。庄園由劉文淵、劉文昭、劉文成、劉文彩、劉文輝五弟兄的公館和劉氏老宅組成。公館分老公館與新公館兩部分,老公館始建於1932年,新公館建於1942年,是劉文彩先後兼並32戶農民的田地和住宅後陸續建成的。1958年,劉氏庄園被辟為"教育館",作為實物史料,它展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中國農村的階級狀況。60年代末在此處展出了大型泥塑群收租院。?
【李人故居】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外東上沙河堡花果村,為著名作家李郔人故居,又名"菱郔窠"。始建於1939年,1959年重新修葺。1982年政府撥專款整治維修,作為名人故居加以保護。佔地1196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為406平方米。正房一樓一底,木構穿斗結構,小青瓦屋面。底層4間,分別為客廳、寫作間、卧室和家屬住房,恢復了作家生前原狀。樓上原為書房,現已辟為陳列室,展出其代表作《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等。?
【彭大將軍紀念碑】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青白江區城廂鎮彭大將軍專祠內。建於1938年。碑為四方體,連碑基及碑頂在內計五層。基部有石雕蟾蜍花草,前人題詠和汪兆銘撰《先烈彭大將軍傳》石刻小字。碑身四面分別刻有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考試院長戴傳賢題寫的"先烈彭大將軍殉國紀念碑"大字。大將軍彭家珍,成都金堂縣人,1912年1月27日在北京炸死清宗室頑固派宗社黨首領良弼,自己亦當場壯烈犧牲。此舉對清帝退位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同年3月29日,孫中山大總統批准追贈彭家珍為陸軍大將軍,崇祀忠烈祠。1953年,毛澤東簽發彭家珍烈士家屬光榮證書。
⑺ 成都著名景點及四川傳統文化介紹
一,成都景點:
1,文殊院
文殊院為清代川西「四大叢林」之一,前身是唐代的「妙園塔」,宋時名「信相寺」,明時毀於戰火,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修之後改稱「文殊院」。寺內藏有自唐宋以來古今名人書畫500餘件,珍藏各類經書12萬余冊,還有自漢代以來的碑刻、雕、刺綉等實物珍品。
2,望江樓公園
望江樓公園位於成都市東門外九眼橋錦江南岸一片茂林修竹之中,面積176.5畝,主要建築崇麗閣、濯錦樓、浣箋亭、五雲仙館、流杯池和泉香榭等,是明清兩代為紀念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而先後在此建起來的。民國時辟為望江樓公園,成為市內著名的風景點。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寬窄巷子
寬窄巷子是成都遺留下來的較成規模的清朝古街道,與大慈寺、文殊院一起並稱為成都三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
4,永陵博物館
永陵博物館座落與成都市青羊區,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墓,俗稱王建墓,也是中國所知的唯一建築於地面之上和第一個經過正式發掘的帝王陵墓。
5,百花潭公園
百花潭公園位於成都西郊,與青羊宮、杜甫草堂相鄰,佔地約135畝。公園得名於《蜀中名勝記》,詩聖杜甫在此留下了「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的名句。
二,四川傳統文化
1,方言
四川話是流行於川渝地區及周邊省份鄰近地區的主要漢語言,包括漢語西南官話中源自古蜀語。四川話約有1億2千萬的使用者。現今四川話形成於清朝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之前流行於四川地區的蜀語和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
2,川劇
川劇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它歷史悠久,保存了不少優秀的傳統劇目和豐富的樂曲與精湛的表演藝術。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
⑻ 成都的歷史文化介紹 關於成都的歷史文化介紹
1、名稱由來:成都來歷,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
2、早期為百濮地,據《華陽國志》載:「越嶲郡會無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記·楚世家》說:「(楚武王)於是始開濮地而有之,建寧郡南有濮夷,濮夷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
3、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前367年)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華陽)遷往成都,構築城池。
4、東周慎王四年(前316年),秦國兼並蜀國,並設置蜀郡於成都。秦張儀、司馬錯築太城(府南城),次年,張儀在太城以西築少城(府西城)。
5、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該地人民,主持修建了沿用至今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並造石人作測量都江堰水則,是中國最早水尺。秦末漢初,成都取代關中而稱「天府」。
6、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分天下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為庸部,蜀郡為導江,治臨邛。新朝地皇五年(24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
⑼ 成都的歷史(文化歷史)
2300多年前,
古蜀
王開明
九世從今郫縣、雙流方向遷都到此,取「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這里才定名為「成都」,其稱號一直沿用至今。
由於成都在
中國西南
所處的特殊經濟地理位置,使它成為歷史上重要的政治、軍事要地。從西漢未年(公元8-25年),蜀郡太守
公孫述
據成都稱帝算起,歷史上至少出現過7個地方
割據政權
。
其中最為著名的是1700年前
劉備
、
劉禪
建立的蜀漢政權。這些歷代割據四川的封建政權,都無一例外地以成都為都城,進而控制全川,雄視西南,問鼎中原。
成都作為一座城市,其城址千古不徙,
歷劫
不衰,在
世界城市
史上,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跡。古老的成都,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獲得過不少美稱。東漢(公元25-220年)時因織錦發達,曾設專門機構「
錦官
」管理,故有「
錦官城
」(簡稱「錦城」)美譽。西漢末年(公元8年)成都與洛陽、邯鄲、臨淄、宛城並稱為「五均(均是市場管理的意思)」,成為全國五大商業都市之一。五代
後蜀
皇帝(公元933-965年),在城牆上遍植芙蓉,故又有「芙
蓉城
」(簡稱「蓉城」)之稱。到宋代(公元960-1279年),因綜合經濟水平列全國前茅,時人又有「揚一益二」的評價,與有水運商港之利的揚州齊名。自2000多年前秦蜀太守
李冰
主持興修了舉世聞名的
都江堰水利工程
後,成都地區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飢饉」,被譽為天府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