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堯虞舜指的是什幺意思 中國歷史朝代歌中有句「唐堯虞舜夏商周」 其中的「唐堯虞」指的是什幺意思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朴,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好有虞氏,故稱虞舜.死後,禪位於禹.
唐堯帝 虞舜帝,古代皇帝的名字.一個是堯一個是舜
2. 中國歷史朝代歌中有句「黃堯舜禹夏商周」,有的又是「唐堯虞舜夏商周」。那句是對的
都對,算的起始點不一樣。第一句是從黃帝算起的,第二句是從堯起算的。 因為堯在唐地伊祁山誕生,所以稱為唐堯。
3. 「唐堯舜禹夏商周」,其中的唐指的是什麼
唐堯是堯的別稱,據說堯是個很溫和有德行的人,是古唐國人(現山西臨汾),故稱「唐堯」。
唐堯姓伊祁,號放勛;傳說是帝嚳之子,黃帝的五世孫。唐堯初都太原,在太原築有唐城,所以太原有了「唐」和「唐國」的古名。
堯(約公元前2188—公元前2067年),帝王,古唐國人(今山西臨汾堯都區)。育於母家伊侯之國,後徙祁(今山西祁縣),故姓伊祁。
號放勛,中國上古時期方國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堯為帝嚳之子,母為堯母慶都。十三歲封於陶(山西襄汾縣陶寺鄉),輔佐摯。十五歲,改封於平陽(今山西臨汾),號為陶唐氏。
二十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葬於谷林(山東省鄄城縣) 。堯從兄長帝摯那裡繼承帝位,並禪讓於舜。
(3)歷史年代為什麼說唐堯擴展閱讀
五帝後期的唐堯、虞舜,以及接下來的夏禹,是通過「禪讓制」來完成了權力的交接,為後世所推崇甚至嚮往。事實上,當時的社會結構還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國家,所謂的天子應該還是各部落之間形成的鬆散聯盟的盟主,通過聯盟理事會的選舉實現了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
據說堯是個很溫和有德行的人,是古唐國人(現山西臨汾),故稱「唐堯」。唐堯姓伊祁,號放勛;傳說是帝嚳之子,黃帝的五世孫。在他將老的時候,堅決不同意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通過各種考察,傳給了舜。
舜,姓姚,叫姚重華;謚號「舜」,由於出身於有虞氏(山西運城),故也叫做「虞舜」,傳說是顓頊的後代,黃帝的八世孫。相對於堯的溫和寬厚,舜的治國作風比較嚴厲,剛一上任就拿下了不少無能之輩。但舜也是一個能夠包容並蓄,善於任用賢能的人。
他的手下包括了夏侯首領禹(姒姓)負責治水,商族首領契(子姓)負責教化,周族首領棄(姬姓)負責農業,東夷族首領皋陶(音遙)負責刑罰。從這種安排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治理結構應該是部落聯盟而非統一的王朝。
同樣,舜老了以後,也是按照「禪讓制」的傳統把王位傳給了因為治水有功的禹。但是大禹老了之後卻破壞了這一傳統,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實際上,這一結果也反映了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進步,私有財產不斷增加,貧富差距加大,統治者更傾向於個人或氏族財富的攫取與捍衛。
據此,後人把夏朝建立之前的「大同之世」,也叫做「公天下」,靠禪讓制傳承,靠信用和人人平等來維系社會運轉。而把夏朝建立之後的「小康之世」,稱為「家天下」,靠世襲制來傳承,統治階級靠禮制基礎上的等級規范來管理國家和社會。
據史書記載,大同之世的場景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而到了小康之世,則是另外一幅截然不同的場景:「是故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域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翻譯過來大概就是:大道運行的時代,天下是屬於大家的,選拔賢能之人當政,相互講究信用,建立和睦關系。所以人們不只是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親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兒子當作兒子。
使老年人得到贍養,壯年人有用武之地,幼年人得到撫養,鰥寡孤獨者及身體殘疾之人皆得供養,男子有正當職業,女人都適時出嫁。愛護財貨卻不必藏於身邊;能竭盡其力卻不必為自己。因此陰謀詭計不會興起,偷竊作亂無人去做,所以出外可以不關閉大門。這稱為大同世界。
今天大道衰微不顯,天下為一家私有,各人只親近自己的親人,只慈愛自己的兒子,掙財出力只為自己,天子諸侯世襲認為理所當然,建城郭挖溝池用以保護自己,將禮制仁義作為綱紀。
4. 古代人物:唐堯
唐堯簡介
唐堯,為帝嚳次妃陳鋒氏女慶都所生,祁姓,名放勛,號陶唐,謚曰堯,因曾為陶唐氏首領,故史稱唐堯。堯有聖德,有如天之涵養,如神之微妙,如日之光照臨天下。這位德化廣大的堯深受人們的愛戴。傳說堯曾設官掌管天地時令,觀測天象,制定歷法,敬授民時,諮詢四岳,用鯀治水,征伐苗民,推行公平的刑法。堯實行上述措施,使得萬邦和睦共處,友好交往,共同組成了中原部落大聯盟,出現了國家雛形。傳說“堯使無勾作琴五弦”(《太平御覽》引《通禮篡》),並曾自作琴曲《神人暢》,寫意堯帝啟天減免水瘓的情景。《神人暢》實際上就是傳說中堯與神的對話。
堯選擇舜為其繼任人,死後由舜繼位。這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推崇的禪讓。
帝堯出世
堯,中國古代傳說的聖王,姓伊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 《尚書》和《史記》都說他名叫放勛。後代又傳說他號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稱為唐堯。
傳說上古帝嚳的第三個妻子名叫慶都,她是伊耆侯的閨女。慶都成婚以後仍留住娘家,這年春正月末,伊耆侯老兩口帶著慶都,坐上小船游覽觀光。於三河之上,正午時分,忽然颳起一陣狂風,迎面天上卷來一朵紅雲,在小船上形成扶搖直上的龍卷風,彷彿這旋風里有一條赤龍在飛舞。老兩口驚恐萬狀,可看女兒慶都卻若無其事的樣兒,還沖著那條赤龍笑呢。傍晚時,風住雲散,龍也不見了。第二天搭船返回途中,又颳起大風,卷來紅雲又出現了那條赤龍,不過形體小了些,長約一丈左右。因為它並未肆虐加害於人,老兩口也就不怎麼害怕了。
晚上,老兩口睡了,可慶都卻睡不著。她閉著雙眼還不由得抿上嘴發笑。朦朧中陰風四合,赤龍撲上她身,她迷糊了。醒來時身上還留下腥臭的涎水沫子,身旁留下一張沾滿涎水沫的畫兒,上面畫著一個紅色的人像,臉形上銳下豐滿,八采眉,長頭發,上書:亦受天佑。她將這圖畫藏了起來,從此以後,慶都就懷孕了。她住在丹陵,過了十四個月,生下一個兒子。慶都拿出赤龍留下的圖文一看,兒子生得和圖上畫的人一模一樣。帝嚳聞報慶都為他生了兒子,本該高興,豈料他的母親恰在這個兒子降生的時候去世了。帝嚳是個孝子,為母親的去世哭得成了淚人兒,哪裡還會有高興的心情呢。他為母親一連服孝三年,也顧不下慶都和兒子的事。慶都帶著兒子住在娘家,直把兒子撫養到十歲,才讓他回到父親的身邊。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帝堯。所以帝堯小時先隨外祖父家的姓為伊祁(耆)氏,後又稱陶唐氏。
制定歷法
傳說在堯的時代,首次制定了歷法,這樣,勞動人民就能夠依時按節從事生產活動,不致耽誤農時。漢民族是農業墾殖歷史悠久的民族,對農時十分重視,故《尚書·堯典》對此有詳細記載。
《堯典》上說,堯命令羲氏、和氏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制定歷法,然後頒布天下,使農業生產有所依循,叫“敬授民時”,他派羲仲住在東方海濱叫暘谷的地方,觀察日出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春分,並參考鳥星的位置來校正;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北向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時間最長的那天為夏至,並參考火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觀察日落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秋分,並參考虛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南向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最短的那天作為冬至,井參考昴星的位置來校正。
二分、二至確定以後,堯決定以366日為一年,每三年置一閏月,用閏月調整歷法和四季的關系,使每年的農時正確,不出差誤。由此可知,古人將帝堯的時代視為農耕文化出現飛躍進步的時代。
帝堯訪賢
史載堯之功臣九人,或說十一人,可謂人才濟濟。但他唯恐埋沒人才,野有遺賢。所以他還常常深入窮鄉僻壤,到山野之間去尋查細訪,求賢問道,察訪政治得失,選用賢才。
戰國時莊周曾說:堯治理天下萬民,使海內政治清明,曾到汾水北岸的姑射之山,去參拜四位有道之名士,悵然若失,好像丟了天下。這四位有道名士為方回、善卷、披衣、許由。善卷重義輕利,不貪富貴,是有名的賢人;堯自覺德行達智不如善卷,認識到對於賢德的人,不能自驕自傲,必須謙恭好禮,以平民對待長者、學生對待老師的禮節去拜訪他,讓善卷居主位,堯站在下邊,面向北施禮求教。堯曾想以天下讓善卷,他回答說:“我生於宇宙之中,冬穿皮衣夏穿葛布,春種秋收,有勞有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心滿意足,我要天下干什麼!可悲啊!你太不了解我了。”善卷因此離開北方,到南方今江蘇宜興縣的一溶洞中隱居,如今善卷洞的說明詞中還指明他是從今天的山西這個地方去的。
莊周曾說:“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日嚙缺,嚙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日披衣。”披衣即蒲衣,亦寫作蒲伊,以其衣蒲故名。他居住於蒲谷山,堯親往拜訪,拜之為老師。今蒲縣太林鄉有蒲伊村,傳為蒲衣隱居之處,蒲伊村即由此而得名。蒲伊村附近有帝堯與蒲伊談論大道的地方,後稱講道台。還有帝堯休息過的地方,後稱稅駕坡。蒲伊,人稱蒲伊子,他所在的方國後稱蒲子國,後來這里稱蒲子縣,今稱蒲縣。清人留詩中有“蒲谷賢人懷寶去,平陽聖帝策輦來”的詩句,即指帝堯訪蒲衣子的故事。
《莊子》中記述,堯問許由:“嚙缺可以做天子嗎?我想讓王倪邀請他。”許由說:“不好啊!那對天下將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嚙缺的為人,聰明機智,反應敏捷,天分過人,而你要因他這些人事上的長處讓他接受實行天然之治的使命,那就錯了。他明於禁止過失,卻不知過失產生的原因。讓他做天子嗎?他就要崇尚智慧而拋棄天然;他就要以己意為標准去分別事物,就要像火燒火燎一樣地去求知;就要埋頭於事物之中,處處干涉事物,就要忙忙碌碌應接四方,想方設法滿足事物的要求;就要千方百計去改變萬物,弄得它們不能安寧。怎麼能夠讓他做天子呢?雖然他的行為可以為一般人所效法,但他僅能做個諸侯國的君主,而不可以做天子。治理,是產生動亂的由頭,是臣子的災難,是君主的禍害。”許由對他的老師是了解得很透徹的,經過許由的勸阻,堯也就自然說這回事了。
5. 朝代歌第一句,唐堯虞舜夏商周之中的唐指什麼
問的有問題,唐堯說的是一個人
一、唐堯
堯,姓伊祁,名放勛,古唐國(今山西臨汾堯都區)人,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帝嚳之子,母為陳鋒氏,「五帝」之一。十三歲輔佐兄長帝摯,封於陶地。十五歲改封於唐地,號為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天子,都於蒲阪。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堯從父親帝嚳那裡繼承帝位,並開創了「禪讓制」的先河。
他命羲和測定推求歷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
帝堯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朴,吃粗米飯,喝野菜湯,得到人民的廣泛愛戴。被後世儒家奉為聖明君主的典型。
二、為什麼叫唐堯【源起唐縣】
《後漢書·郡國志》「唐縣」條引註:「《帝王世紀》曰:堯封唐,堯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望都。」《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輿地廣記》及《太平寰宇記》等著名的古代地理志書,都持此說。
徐旭生先生在其《中國古代史的傳說時代》中也說:「陶唐氏舊城應該是今河北保定唐縣、順平、望都一代。」周長富先生則通過龍山文化的特點,在其《淺談唐堯氏》中指出:「從年代和分布范圍來講,河北龍山文化相當於唐堯氏古族。」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28iswUyx1LaIsp-flkGizbLVAxGD76HUl6BhjA-#1_2
三、朝代歌
【網路版】
黃帝堯舜夏商周,秦漢三國晉南北,隋唐五代宋遼夏,金元明清至民國
夏商周秦與兩漢, 三國歸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後十國, 北宋南宋元明清。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nszwJFDAZA13IVJ_hw8AsyI7JEq-_
6. 朝代歌中"唐堯舜禹夏商周"中的"唐"怎麼理解
唐,即唐堯
1、唐堯(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一般指堯(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
2、堯(約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號放勛,古唐國人(今山西臨汾堯都區,古稱河東地區)。中國上古時期方國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堯為帝嚳之子,母為陳鋒氏。十三歲封於陶(山西襄汾縣陶氏村)。
十五歲輔佐兄長帝摯,改封於唐地(今山西太原),號為陶唐氏。二十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葬於谷林(山東省鄄城縣)。堯從父親帝嚳那裡繼承帝位,並禪讓於舜。
(6)歷史年代為什麼說唐堯擴展閱讀
朝代歌的歷史概述
最古老的王朝夏朝開始於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中心地區,在今河南省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其勢力和影響已達到黃河南北,並開始進入奴隸社會。繼夏而興起的商、西周進一步發展了奴隸制度。之後是王室勢力衰微,諸侯爭霸的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階段。
大約在5000年前,中國人已知道了冶煉銅的技術。3000多年前的商代,開始使用鐵器;在制陶方面,有了白陶和彩陶;絲織生產也相當發達,產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提花絲織技術。到了春秋時期,制鋼技術已經出現。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學術空前活躍,涌現出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著名的哲學家老子、孔子、孟子和軍事學家孫武等人物。
7. 為什麼稱堯舜禹分別為"唐堯""虞舜""夏禹"
堯,因封於唐,故稱「唐堯」。
舜,因建國於虞,故稱為虞舜或有虞氏。
禹,姒姓夏後氏,一般稱作夏禹,是先秦時期以國為氏的習慣。
堯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為人簡朴,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舜,堯帝的女婿,性至孝,堯用之,使攝位三十年,後受禪為天子,都於蒲坂(今山西省永濟市)。在位四十八年,舜每五年巡天下一次,其餘時間讓各地君長到京城朝見。舜將天下分為十二州,以河道確定各州的邊界,舜在南巡中崩於蒼梧之野,傳位於禹,亦稱為「大舜」。
禹,後世尊稱大禹,是黃帝軒轅氏玄孫,通過禪讓製得到帝位,傳說是夏後氏部落的首領,是子承父位、中國奴隸制的創始人。另外禹是中國的一個姓氏,他是起自西北進入中原的夏族部落的一位傑出的首領。
(7)歷史年代為什麼說唐堯擴展閱讀
堯舜禹的故事
黃帝之後,出現了三個賢明的君主,分別是唐堯、虞舜和大禹。
堯原來是部落的首領,後來因為德高望重,被推舉為聯盟的首領。漸漸的,堯的年紀大了,他想找一個繼承人,於是有個叫放齊的人推薦堯的兒子丹朱來當聯盟的首領。堯想了想,沒有同意,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兒子總是喜歡惹是生非,品行不好,當不了聯盟的首領。
又有一個叫讙兜的人推薦共工,共工是專門管理水利工程的,堯又覺得他做人做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沒有答應。
後來,堯聽說了舜是個很孝順的人,他的父親瞽叟,後母和弟弟象,經常虐待他,還想著怎麼弄死他。有一次他在挖井的時候,瞽叟和象趁他下井,就在井口填上土,想置他於死地。舜自己挖了一條地道逃生,出來後,仍對父親和弟弟十分恭順。
上天知道了這件事情後,就派大象去給他耕地,派鳥兒去為他除草。堯聽說後,又對舜進行了一番考察,發現他在處理政務方面的能力也很突出,所以就把自己的位置禪讓給他,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也嫁給了他。
舜繼承帝位後,在他管理的地方,發生了一場巨大的洪水,無數百姓因此遭殃。舜十分著急,就派了很有能力的鯀去治理洪水。鯀治水的方法是建築堤壩,來阻擋洪水,但是水勢確實過大,他花了九年的時間,也沒徹底將洪水治理好。
舜覺得鯀辦事不力,就把他殺了,又派了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接過他父親的重擔,改變了鯀治水的方針,採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當時他正新婚燕爾,卻總是在外奔波,禹經過自己家門的時候,正好兒子呱呱落地,但他知道自己任務艱巨,沒有進門去探望。
之後他又兩次經過自己家門,也都沒有進去。經過他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治理好了。這時舜的年紀也大了,就把自己的帝位又禪讓給了禹。
8. 朝代歌: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那個意思是什麼
唐堯 帝嚳次子,初封於陶,又封於唐,故有天下之號為陶唐氏。其號曰[堯],史稱為唐堯。在位百年,有德政,常徵求四岳的意見,而且設立謗木,讓平民可以發表意見,設立多項政權組織,要求薦舉賢人,加以任用,後讓位於舜。
虞舜 (約生活於原始公社末期),姓姚,名重華.今山東諸城市萬家莊鄉諸馮村人。相傳為堯之後的古帝王,部落聯盟首領,以受堯的「禪讓」而稱王於天下,其國號為「虞」,故稱「虞舜」。虞舜即位於公元前2255年,在位48年。相傳虞舜執政時,天下太平,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虞舜崩於南巡途中的蒼梧之野,享年110歲。
夏商周 就是夏朝 商朝和周朝
春秋戰國亂悠悠 周朝分西周和東周 東周分春秋和戰國 東周時,皇室衰微 無法繼續號令諸侯,各諸侯間上演著大吞小 強吞若的戰爭,連綿不覺——是為「亂悠悠」
9. 朝代歌中"唐堯舜禹夏商周"中的"唐"怎麼理解
唐,即唐堯。
唐堯是古唐國人(今山西臨汾堯都區),堯都平陽,十三歲封於陶(山西襄汾縣陶寺鄉),輔佐摯。十五歲,改封於平陽(今山西臨汾),二十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
主要成就
1、完善政治
堯執政初期,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非常鬆散,所以在堯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後,開始建立國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治理水患
堯的時代,又是傳說中的洪水時期。危害天下,民不安居。堯對此非常關切,征詢四岳(四方諸侯之長)的意見,問誰可以治理水患,四岳推薦了鯀。堯覺得鯀這個人靠不住,經常違抗命令,還危害本族的利益,不適宜承擔這項重要的工作。但是四岳堅持要讓鯀試一試,於是堯任命鯀去治理水患。鯀治水九年,毫無功績。
3、制定歷法
堯命令羲氏、和氏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制定歷法,然後頒布天下,使農業生產有所依循,「敬叫授民時」堯決定以366日為一年,每三年置一閏月,用閏月調整歷法和四季的關系,使每年的農時正確,不出差誤。由此可知,古人將帝堯的時代視為農耕文化出現飛躍進步的時代。
4、訪納賢能
史載堯之功臣九人,或說十一人,可謂人才濟濟。但他唯恐埋沒人才,野有遺賢。所以他還常常深入窮鄉僻壤,到山野之間去尋查細訪,求賢問道,察訪政治得失,選用賢才。
朝代歌其他版本
1、簡單版
夏商周,春秋戰,秦朝以後是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夏遼,金元明清二十朝。
2、人教版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3、香港版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東西晉,
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10. 唐堯,虞舜,夏禹,商湯,三皇五帝,炎黃二帝的歷史是什麼
唐堯是漢族傳說中的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因其傑出,被後世尊為"帝",列入"五帝"。為帝嚳次妃陳鋒氏女慶都所生,伊祁姓,名放勛,號陶唐,謚曰堯,因曾為陶唐氏首領,故史稱唐堯。生於高辛(今河南商丘高辛鎮)或伊祁山(今河北保定唐縣)。有聖德,如天之涵養,如神之微妙,如日之光照臨天下。這位德化廣大的堯深受人們的愛戴。傳說他曾設官掌管天地時令,觀測天象,制定歷法,敬授民時,諮詢四岳,用鯀治水,征伐苗民,推行公平的刑法。堯實行上述措施,使得萬邦和睦共處,友好交往,共同組成了中原部落大聯盟,出現了國家雛形。堯選擇舜為其繼任人,死後由舜繼位。這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推崇的禪讓。
舜(shùn,約公元前2277- 約公元前2178),姚姓,媯氏,名重華,字都君,謚曰"舜",中國上古時代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建立虞國,治都蒲阪(今山西永濟市) ,被後世尊為帝,列入"五帝,史稱帝舜、虞舜、舜帝,故後世以舜稱之。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市南),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
商湯(約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湯,子姓,名履,古書中說:"湯有七名"。見於記載的有:湯、成湯、武湯、商湯、天乙、天乙湯 (殷墟甲骨文稱成、唐、大乙,宗周甲骨與西周金文稱成唐) ,河南商丘人,湯是契的第十四代孫,主癸之子,商朝開國君主。
商湯原是夏朝方國商國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輔助下陸續滅掉鄰近的葛國 (今河南寧陵)以及夏朝的方國韋(今河南滑縣,即後來大彭)、顧(今河南范縣)、昆吾(今河南許昌)等,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成為當時的強國,而後作《湯誓》,與桀大戰於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最終滅夏。經過三千諸侯大會,湯被推舉為天子,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西南) ,定國號為"商",成為商朝的開國君主。
商湯吸取夏朝滅亡的經驗教訓作《湯誥》,要求其臣屬"有功於民,勤力乃事",否則就要"大罰殛汝"。對那些亡國的夏民,則仍保留"夏社",並封其後人。湯注意"以寬治民",因此在他統治期間,階級矛盾較為緩和,政權較為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詩·商頌·殷武》稱:"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商湯為商國君主17年,作《湯誓》後自號武王 ,建立商朝後又在位12年。 百歲而崩, 廟號太祖,因其長子太丁早逝,由次子外丙繼位。葬處據傳有六處,說法最多的是在今河南商丘北面。
三皇:伏羲、神農、黃帝;五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原為傳說中我國遠古的部落酋長。後借指遠古時代。
炎黃"是傳說中上古中國的兩個部落領袖。炎是炎帝,黃是黃帝。炎黃被認為是華夏文明始祖,而漢族(漢朝前為華夏族)則稱為炎黃子孫。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領,黃帝姓公孫、號軒轅氏。他們居住在中原。與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沖突,最後被迫逃避到涿鹿。
得到黃帝族援助,攻殺蚩尤。炎帝黃帝族聯盟打敗了蚩尤族,正式定居中原地區。而漢族為炎黃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