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建盞的前世今生,有著怎樣跌宕起伏的命運
建盞是宋朝時期為了更加精緻的品茶而產生的一種飲茶器具,建盞的存在也表明了我國的茶文化發展到高峰。但是後來宋朝滅亡元朝建立,已經不流行鬥茶的活動了。所以建盞逐漸走向沒落。在那之後我國的建盞製作技術就已經失傳了800多年,後來在現代科技的不斷模擬下而逐漸恢復。所以建盞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一生,讓人唏噓不已。
三、建盞的沒落隨著宋朝的滅亡,流行的鬥茶活動也逐漸走向衰落。所以因鬥茶而誕生的建盞也走向了沒落。而且宋朝的飲茶風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用蒸餾水泡茶的方法,而且茶盞的顏色基本是白色和青色。而且宋朝的時候茶器比較質朴,不符合元朝皇室追求奢華,色彩豐富的審美。眾多因素的作用下,建盞最終消失。
② 建盞太祖款始於哪年
建盞太祖款始於968年。
建窯主燒茶盞,故稱建盞,建窯為中國宋代八大名窯之一,建盞太祖款始於968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一直以來它以燒造風格獨特的黑釉茶盞而著稱於世。建窯在五代宋初,改燒釉面無斑紋的黑釉茶盞,為宋代初期建盞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從青白釉—醬釉—普通黑釉—雜色釉—曜變建盞這個過程是漸進的。
建盞特點:
建窯黑釉是一種析晶釉,屬於含鐵量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備燒成黑釉的基本條件;同時,石灰釉黏性強,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高溫中容易流動,所以,建盞外壁底部往往有掛釉現象,而器物口沿釉層較薄,呈褐紅色,有的近似芒口。
建窯黑瓷的胎質基本特徵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為含鐵量較高所致;胎骨厚實堅硬,叩之有金屬聲,俗稱「鐵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較多,故胎質較粗糙,露胎處手感亦較粗。
從燒成工藝分析,建窯黑瓷為高溫燒成,若胎土淘洗太細,則器物易變形。正由於建窯黑瓷中的建盞胎體厚重,胎內蘊含細小氣孔,利於茶湯的保溫,適合鬥茶的需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建盞
③ 建盞是什麼材質做成的
建盞是指建窯出產的茶盞,用福建建陽水吉一帶含鐵量較高的粘土為胎底燒制而成。
建盞始燒於五代末北宋初年,初期出品以無斑紋通體烏黑的茶盞為主,稱為「烏金釉盞」。到了北宋初年,由於建安被劃為貢茶產區,建立了北苑茶園,建窯出產的的黑釉茶盞成為進貢給皇帝的貢品。至明代,由於飲茶習慣改變,建盞逐漸式微。至近年開始復興。
在日本,建盞被視為天目茶碗中的最上品。
中國的茶盞有多種形制,宋之前較大,明朝之後由於飲茶方式改變,茶盞變得細小。
截至2017年底,南平市建陽區共有建盞企業和個體戶1650家,大到規模企業,小到家庭式的生產作坊,產品遠銷北京、上海、日本等國內外市場,年產值約13.5億元。
歷史淵源
宋朝,建窯史生產建盞,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來稱頌它。例如「兔毫紫甌新」、「忽驚午盞兔毫斑」、「建安瓷盌鷓鴣斑」、「松風鳴雷兔毫霜」、「鷓鴣碗面雲縈字,兔毫甌心雪作泓」、「鷓鴣斑中吸春露」等。
20世紀80年代,建盞工藝得以恢復。
④ 建盞燒制技藝失傳了多少年
建盞技藝試失傳了將近六百年了,宋亡元興,飲茶風俗改變,加上戰亂頻繁,一代名瓷建盞遂從興盛走向衰亡,工藝終致失傳,此時,青白瓷器逐漸代替了黑釉瓷器。建盞從明代停燒至今已有600餘年。直到最近才開始重新燒制的。更多建盞歷史可以去盞行天下微信公眾號了解。
⑤ 建盞起源於哪個朝代
建盞,黑釉瓷器的代表,創燒於唐末、五代之初,兩宋時期盛極一時,沒於元初,絕於元末。直至1981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原福建省輕工研究所和原建陽市瓷廠等大批機構的專家經數年研究試驗後,成功燒制出仿古建盞,斷承六百餘年的建盞古老工藝才得以恢復。
⑥ 池盞堂:建盞的前世今生
池盞堂建盞公司在收集諸多文獻,對建盞的前世今生有了更深的感悟。建窯遺址位於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後井村、池中村一帶。建窯遺址有蘆花坪、牛皮侖(包括庵尾山)、營長乾(社長梗)、水尾嵐、七里嵐、大路後山等處,窯址面積約12萬平方米,遺物分布面積約36萬平方米。建窯遺址是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考古發掘建窯遺址時發現的建窯最長「龍窯」為135.6米,這也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最長「龍窯」。建窯遺址在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的後井村、池中村一帶,因屬古建安縣(今建甌),故名建窯(歷史上也有人稱建安窯),建窯的黑釉瓷器文化是建州文化的一部分,該窯始於晚唐,盛於宋,而衰於元。
建盞為黑瓷的代表性瓷器,是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建盞的瓷土、釉料成分特殊,水吉外其它窯口都難以燒制出與建盞相媲美的黑釉瓷器。2009年,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早年福建省博物館的考古學家和20世紀60-70年代廈門大學對福建建陽水吉鎮後井村建窯窯址的幾次發掘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成果,明確了「建盞是在龍窯中燒成的」,也對建盞進行了斷代——「建盞的燒造年代創於北宋,盛於南宋,而停燒或廢燒於元初」。
建盞的燒制始於唐代,興盛於兩宋,至宋末元初衰弱,明代停燒。1979年9月,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福建省科委、福建省輕工所和建陽瓷廠等部門和單位組成聯合攻關小組,進行建盞實驗。1981年3月向社會公布了仿宋兔毫盞的樣品,此後,建盞重新進入百姓視野,並逐步走入市場。
建窯建盞的傳統手工技藝流程,要經過選瓷礦、瓷礦粉碎、淘洗、配料、陳腐、選胎土、練泥、揉泥、拉坯、修坯、上釉、裝窯、焙燒等十三道工序。宋亡元興,飲茶風俗改變,加上戰亂頻繁,一代名瓷建盞遂從興盛走向衰亡,工藝終致失傳,此時,青白瓷器逐漸代替了黑釉瓷器。建盞從明代停燒至今已有600餘年。
碗村,後井村當地人稱建盞為烏泥盞、寶碗、黑碗。人們總是把瓷與陶相提並論而稱之為「陶瓷」,這種提法反映了陶和瓷都是火與土的藝術。由於陶器發明在前,瓷器發明在後,所以瓷器的發明,很多方面受到陶器生產的影響,如人們對火的性能的掌握和對粘土特點的認識等。但陶與瓷無論就物理性能,還是就化學成分而言,都有本質的不同。主要區別表現在:
(1)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則是瓷土,即高嶺土(因最早發現於江西景德鎮東鄉高嶺村而得名);
(2)陶胎含鐵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鐵量一般在3%以下;
(3)陶器的燒成溫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則需要1300℃的高溫才能燒成;
(4)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溫釉,瓷器則多施釉;
(5)陶器胎質粗疏,斷面吸水率高。瓷器經過高溫焙燒,胎質堅固緻密,斷面基本不吸水,敲擊時會發出鏗鏘的金屬聲響。
根據以上資料分析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及成品可知其為瓷器。
建窯建盞作為黑瓷代表,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其燒制過程對陶土的要求比較高,其它窯口很難燒制出與之相媲美的黑釉瓷器。建窯遺址附近的陶土最大的特點就是含鐵量高達8%左右,最適用於燒制建盞,其燒制出的兔毫、油滴等諸多斑紋顯得變幻莫測。但是這樣的陶土在高溫達1300度以上的窯內非常容易變形,也就讓建窯建盞的燒制難度大大提高,建盞產品更顯珍貴。燒制建窯建盞的鈾礦石以石英為主,也有長石,含鐵量高,帶有少量粘土,淘洗出的礦釉顏色呈紅、紫色,屬鐵鈣系結晶釉。在1300度以上的還原焰中,釉層流動,把鐵質拖帶成各種形狀,冷卻後從中析出赤鐵礦小晶體,在黑色釉面上形成兔毫樣、油滴狀等斑紋,成為建盞的特色元素。
手拉坯成形是一種古老的技術,它是在轉動的輪盤上,用手工將可塑泥拉製成各種形狀的方法,其要求手工技術水平高,勞動強度也較大。手拉坯的產品一般手感較重。由於是手工製作,即使是同樣的產品,高低、大小、輕重和形狀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就像千人千面一樣。正因為如此,手拉坯的器型富於變化,可以按照客戶喜愛來訂制,而且製作出的胎體密度也更好,更不容易變形。從上述的各個方面來看,可以肯定手拉胚的建盞更加理想。(池盞堂建盞)
⑦ 建盞的歷史
這樣有名的宋代建盞,當時已由留學我國的日本禪僧們帶回國而傳到國外。日本古籍亦有青兔毫、黃兔毫、建盞、建州垸等記載。15世紀以後,他們把建盞及黑釉器訛稱為天目;今天「天目」已成為黑釉一類陶瓷器的國際通用名
詞。傳世的建盞 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變」、「油滴」等四隻建盞已被定為日本國寶,是稀世之珍,極受重視,免毫盞反居次位。除日本外,美國許多著名博物館也有建盞的收藏,由於J.M.普魯瑪曾調查過水吉的窯址,故密西根大學有較多的樣品收藏。當然,我國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和他處也收藏有建盞的寶貴樣品,然而目前最大的寶藏之一似乎可以認為是未經多少發掘和清理的建窯古窯址。 建盞常見有油滴,兔毫,鷓鴣斑等不同釉面風格。油滴的釉面多數為邊緣界限清晰的不規則結晶。盞內底部油滴斑紋布滿的尤為珍貴。
兔毫多為絲狀呈放射狀結晶,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提及:「盞色貴青黑, 玉毫條達者為上。」
鷓鴣斑那的曜變斑紋介於兔毫和油滴之間,結晶邊緣有粘連,偶見斑紋呈隱約虹彩色者,甚為難得。
建窯黑釉是一種析晶釉,屬於含鐵量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備燒成黑釉的基本條件;同時,石灰釉黏性強,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高溫中容易流動,所以,建盞外壁底部往往有掛釉現象,而器物口沿釉層較薄,呈褐紅色,有的近似芒口。
建窯黑瓷的胎質基本特徵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為含鐵量較高所致;胎骨厚實堅硬,叩之
有金屬聲,俗稱「鐵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較多,故胎質較粗糙,露胎處手感亦較粗。從燒成工藝分析,建窯黑瓷為高溫燒成,若胎土淘洗太細,則器物易變形。正由於建窯黑瓷中的建盞胎體厚重,胎內蘊含細小氣孔,利於茶湯的保溫,適合鬥茶的需求,所以,在宋代成為最上乘的茶具之一。
⑧ 宋代建盞的歷史有多長為何是在晚唐誕生的呢原因是什麼
宋代建盞產自建寧府甌寧縣建窯,是宋朝皇室專用的飲茶用具,建盞誕生於晚唐時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唐末飲茶方式的改變。建盞的色澤較深,通常為黑色,同時釉質堅硬。在燒制的過程中,又能因為釉土中的金屬元素變化而形成花紋,根據這些花紋不同,建盞可以分為兔毫、油滴、曜變,這突破了黑瓷單調死板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人們的審美情緒。
同時,建盞在上方口處還有一道分水線,這正是為了滿足鬥茶時打散茶末的需求,當時宋代對鬥茶技藝的評判,常以湯花是否咬住分水線為標准,由此可見,建盞是為宋代鬥茶量身配製的茶具。
⑨ 建盞有千年歷史嗎
建盞是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龔春。建盞歷史更悠久。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