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武漢會戰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
一、武漢會戰的背景
1、國民參政會召開。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中旬,國民政府軍委會制定了保衛武漢的作戰計劃,也規定了戰略方針,其中心思想是立足外線,保持部隊高度的機動性,利用地形和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日軍,以空間換時間,最後轉變敵攻我守的戰爭態勢。
7月6日,在武漢召開了國民參政會第一屆會議。大會庄嚴宣告:「中國民族必以堅強不屈之意志,動員其一切物力、人力。為自衛,為人道, 此窮凶極惡之侵略者長期抗戰。
2、日軍戰略企圖。1937年11月國民政府部分機構由南京遷至武漢後,該地實際成為中國軍事、政治、經濟的中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日軍大本營陸軍部在日軍佔領南京後,就開始研究攻佔漢口的作戰,但由於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暫時擱置。
1938年4月初,日軍大本營決定實施徐州會戰時,亦決定實施武漢作戰,在制定徐州會戰計劃時,即「預想到會戰以後的形勢並把將來進行武漢作戰也考慮進去。」6月15日,日本御前會議正式決定實施攻佔武漢的作戰。
二、武漢會戰的意義
武漢會戰的最大意義在於,迫使日軍停止戰略進攻,日本並未能實現其戰略企圖。攻佔武漢以前,日本妄圖通過強大軍事進攻,一舉摧毀中國的抵抗力量。經過中國軍民15個月的奮力抵抗,日本兵力傷亡近45萬人,軍費支出近100億日元,人力、物力和財力消耗都已達到空前程度。
武漢會戰,不僅使日軍又遭到一次戰略性的失敗,而且成為日本由戰略進攻走向戰略保守的轉折點。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1)歷史上的武漢保衛戰是什麼擴展閱讀:
戰役結果:
在長江北岸,日軍在田家鎮要塞攻防戰中「戰死287人(內軍官7),負傷866人(內軍官15人),合計1150人,預料還要增加」。在長江南岸,在江西馬頭鎮要塞,中國守軍與敵惡戰8晝夜,予敵大量殺傷。
在富池口(今陽新富池鎮)要塞同日軍血戰近10天,多次擊退日軍進攻,最後,無恥的日寇竟向國軍施放毒氣才佔領。
在大別山地區,國軍在富金山高地頑強阻擊日軍,予敵重創,殲敵1000餘人,使日軍每個連平均減員到40人,營長一級的軍官也多有傷亡。
武漢會戰期間,中國空軍和海軍也積極參與了作戰。在蘇聯航空志願大隊的配合下,中國空軍鏖戰長空,與日軍航空兵空中大戰7次,擊毀日機78架,炸沉日艦23艘,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隊的作戰。
中國海軍在長江上也進行了激烈戰斗,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設置海岸炮,並擊沉日艦多艘,有力遲滯了日艦沿江進攻,取得了戰略上的成功。
由於國軍各處頑強、持續的阻擊,各路日軍在付出慘重代價後,遲至10月底才完成由東、南、北對武漢的三麵包圍。然而,國軍從持久抗戰的戰略角度出發,未與敵決戰,而是從武漢地區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
參考資料:網路——武漢會戰
B. 發生在武漢的戰爭有哪些
1、武昌起義
1911年5月,清政府將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並侵吞人民資產,並將築路權賣給歐洲列強,憤怒的民眾發起了保路運動。清廷為鎮壓抗議民眾,調派大量官兵前往四川,致使湖北防禦薄弱。1911年9月14日,文學社和共進會在同盟會的推動下,建立了統一的起義指揮部。
2、武漢保衛戰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中華民國二十七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2)歷史上的武漢保衛戰是什麼擴展閱讀
武昌起義和武漢保衛戰的影響:
1、武昌起義的影響
革命軍攻克總督府,佔領武昌,消滅清軍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國腹心地區打開一個缺口,成為對清王朝發動總攻擊的突破口,並在全國燃起燎原烈火。
武昌起義勝利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結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統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
2、武漢保衛戰的影響
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被徹底粉碎;日本國力因損耗過巨而開始急劇表面化。
C. 武漢保衛戰,國共聯手消滅了日軍4萬多人,我軍傷亡多少,有人知道嗎
武漢會戰,中國一般稱為武漢保衛戰,日本稱為武漢攻略戰,是抗日戰爭中一場大規模戰役,超過一百萬名國民**軍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的領導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以湖北武漢地區為中心,以抗擊由華中方面軍總司令畑俊六指揮的日本帝國陸軍,戰場在長江南岸及北岸,橫跨安徽省、河南省、浙江省及湖北省等廣闊地域,該戰役共進行了四個半月,是整個抗日戰爭中時間最長、規模最龐大和最出名的戰役。日加列夫、特霍爾率領蘇聯航空志願隊支援。
D. 武漢保衛戰中,胡宗南不聽命令,為何沒受到任何懲罰
在武漢保衛戰中胡宗南不聽命令,導致武漢保衛戰徹底失敗,不過他在此後卻沒有受到任何的懲罰。李宗仁當時已經檢舉過胡宗南的所作所為,不過在事後還是不了了之,主要還是因為胡宗南是蔣介石的嫡系將軍。他作為蔣介石的學生,一直是狂妄自大的存在,而且沒有什麼才能。
有胡宗南這樣的將領存在,武漢當時不失守就奇怪了。每個朝代都有這樣的官員,沒有才能但是聽話,掌朝者都喜歡這樣的人。
E. 武漢保衛戰的概況
武漢會戰(中國稱為武漢保衛戰,日本稱為武漢攻略戰)是抗日戰爭中一場大規模戰役,超過一百萬名國軍在蔣介石的領導下防守武漢,以抗擊由畑俊六指揮的日本帝國陸軍,戰場在長江南岸北岸,江北戰場劃歸第五戰區由李宗仁指揮下轄23個軍,主力部署北起大別山以北蜿蜒而下止與長江北岸,江南戰場由武漢衛戍總司令兼新成立的第九戰區司令陳誠指揮轄27個軍,主力配屬與武漢以東長江南岸,跨湖北、江西、安徽三省,戰線長達400餘公里,南北兩軍共117個師總兵力達1100000人,這些部隊一半是徐州會戰突圍保存下來的,該戰役共進行了四個半月,是整個抗日戰爭中時間最長、規模最龐大和最出名的戰役。
F. 武漢會戰的主要戰果與失利原因
主要成果:武漢保衛戰歷時4個半月,斃傷敵近4萬人。截至武漢會戰,日本企圖「速戰速決」一舉摧毀中國抵抗力量的目的不僅沒有實現,自身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也達到空前程度。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游擊戰爭的猛烈發展,鉗制了大量日軍,拖住了日軍對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日本被迫轉入長期持久的局面。以武漢會戰結束為標志,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同時,武漢會戰不僅是中國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階段到戰略相持階段的轉折點,在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1938年的武漢會戰,有力地牽制了日本陸軍的主力,使其無法抽調兵力和戰略資源支援當時日本關東軍和蘇聯紅軍在張鼓峰的戰役,最終使日本不得不放棄武力進攻蘇聯的所謂「北進」計劃,這對於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進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失利原因:1938年9月7日,日軍大本營在御前會議上作出進攻華南的決定,國民政府卻錯誤地判斷:日軍不敢輕易地進犯廣州。因此,當武漢會戰開始後,第四戰區又調4個師北上支援武漢,廣州地區的防守更加空虛。日軍便乘虛而入。
10月12日,日軍從廣東省大亞灣登陸,僅用10天時間,就佔領了廣州、虎門等要地。
廣州失陷,使中國失去了重要的國際物資輸入線,給持久抗戰造成了新的困難。日本也為其以後的南進作戰,建立了一個前進基地。10月底完成由東、南、北對武漢的三麵包圍。然而,中國軍隊從持久抗戰的戰略角度出發,未與敵決戰,而是從武漢地區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
G. 武漢保衛戰的歷史
武漢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中一場橫跨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浙江省及湖北省等廣闊地域大規模戰役,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領導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以湖北武漢地區為中心,抗擊由華中方面軍總司令畑俊六指揮的大日本帝國陸軍。
該戰役共進行了四個半月,是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中時間最長、規模最龐大和最出名的戰役。帕維爾·費奧多羅維奇·日加列夫、特霍爾率領蘇聯航空志願隊支援中國。
武漢會戰包括有:馬當戰役、九江戰役、黃梅戰役、廣濟戰役、田家鎮戰役、瑞昌戰役、馬頭鎮戰役、星子戰役、萬家嶺戰役、富金山戰役、信陽戰役。
經過四個月激戰,國府空軍耗損極大,海軍基本被消滅,日軍成功攻佔武漢,但是國軍大部分主力仍在,日軍被削弱。日本戰前目的是在武漢作最後決戰、以消滅國軍主力及結束戰爭目的未能達到。
戰爭爭取到時間成功讓轉移至華中設備以及人員遷移至西南地區,為以後能長期堅持抗戰奠定基礎。日軍在華中發起數次戰役皆無重大斬獲,中國戰場陷入僵持。裕仁決定不再作戰略准進攻,以維持現狀為目的。可以作有限進攻,或讓新兵練習實戰。
直至1944年一號作戰前,日軍再沒有大型作戰與武漢會戰規格相同。
此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7)歷史上的武漢保衛戰是什麼擴展閱讀:
武漢的重要性
武漢位於長江中游,是當時中國第二大城市,人口超過二百萬,該市被長江及漢水分成三部分:武昌、漢口及漢陽,武昌是政治中心,漢口是商業的集中地及漢陽是工業重鎮,在粵漢鐵路和京漢鐵路建成後,它是中國內陸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時也是將南方港口運來的對外援助運往內陸的樞紐。
日軍侵佔南京(參見南京保衛戰)後,國民政府雖西遷重慶,但政府機關大部和軍事統帥部卻在武漢,武漢實際上成為當時全國軍事、政治、經濟中心和戰時首都,當時中國的軍事力量集中保衛武漢,日本政府及中國遠征軍總部均預期武漢陷落將令中國停止抵抗。
H. 武漢會戰
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大舉進攻企圖一舉「解決中國事變」的日軍展開抗戰以來最大規模的會戰。戰場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岸展開,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此戰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具有重大轉折意義。武漢地區位於華中地區中心,1937年11月,國民政府部分機構遷至武漢後,該地實際成為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日軍大本營認為「通過這一作戰,可以做到以武力解決中國事變的大半」,因而積極准備進攻武漢。
中國在徐州會戰後,由於數次大會戰的失利,華北華中相對發達地帶大片國土淪失,在國民黨內產生大量悲觀失敗主義論調。為了堅持抗戰,中國共產黨對抗戰前途和戰略方針作出了深入的思考和科學的判斷,並明確提出保衛武漢的任務。毛澤東在1938年5月著名的《論持久戰》中科學預見戰爭的發展進程,正確指出了中國持久抗戰的戰略方針。在黨的機關報《新華日報》上不斷宣傳保衛武漢的方針,使全國軍民看到了抗戰必勝、日本必敗的光明前景,極大地鼓舞了國民黨軍隊及各界群眾的抗日熱情,促進了全國的又一個抗日高潮,對國民政府積極組織武漢保衛戰起了重要作用。
6月15日,日本御前會議正是決定實施武漢作戰。日軍集中約25萬人的大軍,同時海軍艦艇120艘、航空兵團300餘架飛機配合陸軍,沿長江南北兩岸和大別山北麓分兩路向武漢進攻。
為保衛武漢,國民政府重新劃分戰區,制定戰略防禦部署,將重點放在武漢外圍,從6月到10月底同日軍展開了一系列英勇的防禦作戰,使敵在推進途中付出重大代價。在長江北岸,日軍在田家鎮要塞攻防戰中「戰死287人(內軍官7),負傷866人(內軍官15),合計1150人,預料還要增加」。在長江南岸,在江西馬頭鎮要塞,中國守軍與敵惡戰8晝夜,予敵大量殺傷在富池口要塞同日軍血戰近10天,多次擊退日軍進攻,最後,無恥的日寇竟向中國軍隊施放毒氣才佔領。在廬山南北,中國軍隊與敵展開激戰,取得萬家嶺大捷,斃敵3000人,傷敵更多,俘虜30多人,繳獲輕重機槍50多挺、步槍1000多枝,軍馬100餘匹。在大別山地區,中國軍隊在富金山高地頑強阻擊日軍,予敵重創,殲敵1000餘人,使日軍每個連平均減員到40人,營長一級的軍官也多有傷亡。同時,中國軍隊利用大別山的險峻地形,巧妙阻擊日軍,激戰1個多月,致使日軍付出了戰死1000人,傷約3400人的代價才得以突破。在河南信陽,中國軍隊持續阻擊日軍,殲敵2600人。
在武漢保衛戰中,中國空軍在蘇聯志願航空隊配合下,與敵激戰,取得重大戰果,共擊落日機62架,炸毀日機16架,炸沉日軍艦艇23艘,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隊作戰。中國海軍在長江上也進行了激烈戰斗,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設置海岸炮,並擊沉日艦多艘,有力遲滯了日艦沿江進攻。由於中國軍隊各處頑強、持續的阻擊,各路日軍在付出慘重代價後,遲至10月底才完成由東、南、北對武漢的三麵包圍。然而,中國軍隊從持久抗戰的戰略角度出發,未與敵決戰,而是從武漢地區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
武漢保衛戰歷時4個半月,斃傷敵近4萬人。截至武漢會戰,日本企圖「速戰速決」一舉摧毀中國抵抗力量的目的不僅沒有實現,自身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也達到空前程度。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游擊戰爭的猛烈發展,鉗制了大量日軍,拖住了日軍對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日本被迫轉入長期持久的局面。以武漢會戰結束為標志,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在武漢會戰過程中,日軍乘廣州兵力空虛,在10月發動廣州作戰,佔領廣州,控制了華南的部分地區。廣州失陷,使中國失去了重要的國際物資輸入線,給持久抗戰造成了新的困難。日本也為其以後的南進作戰,建立了一個前進基地。
你可以去中華永雄網或者下面的地址找到全部戰役的歷史資料呵呵
I. 武漢保衛戰的標志是什麼
1938年6~10月,中國軍隊為保衛武漢,在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抗擊侵華日軍進攻的作戰。又稱"武漢會戰"。
日軍侵佔南京後,國民政府雖西遷重慶,但政府機關大部和軍事統帥部卻在武漢,武漢實際上成為當時全國軍事、政治、經濟的中心。1937年12月13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擬定保衛武漢作戰計劃。在徐州失守後,即調整部署,先後調集約130個師和各型飛機200餘架、各型艦艇及布雷小輪30餘艘,共100萬餘人,利用大別山、鄱陽湖和長江兩岸地區有利地形,組織防禦,保衛武漢。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7月中旬~9月中旬由白崇禧代理)指揮所部負責江北防務;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指揮所部負責江南防務。另以第一戰區在平漢鐵路(今北京一漢口)的鄭州至信陽段以西地區,防備華北日軍南下;第三戰區在安徽蕪湖、安慶間的長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東地區,防備日軍經浙贛鐵路(杭州一株洲)向粵漢鐵路(廣州一武昌)迂迴。
1938年5月日軍攻陷徐州後,決定先以一部兵力攻佔安慶,作為進攻武漢的前進基地,然後以主力沿淮河進攻大別山以北地區,由武勝關攻取武漢,另以一部沿長江西進。後因黃河決口,被迫中止沿淮河主攻武漢的計劃,改以主力沿長江兩岸進攻。6月初,第6師從合肥南下;波田支隊(相當於旅)由蕪湖溯江西進,向安慶進攻。守軍第26、第27集團軍節節阻擊。12日波田支隊攻佔安慶,繼續沿江西進。13日第6師攻佔桐城後,轉向西南方向進攻,17日陷潛山。至7月初,日軍在江北佔領太湖、望江以東,在江南佔領江西湖口以東的長江沿岸地區。4日,日軍華中派遣軍調整戰斗序列,由其司令官畑俊六指揮第2、第11集團軍,負責對武漢的作戰。以第11集團軍沿長江兩岸主攻武漢;第2集團軍沿大別山北麓助攻武漢。日軍先後投入作戰的兵力共9個師、1個旅、2個支隊(相當於旅)和2個野戰重炮旅、2個戰車團,航空兵3個飛行團各型飛機300餘架,海軍第3艦隊各型艦艇120餘艘,共約25萬人。另以華中派遣軍直轄的5個師分別擔任對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區的警備任務,以鞏固後方,保障此次作戰。
長江南岸地區作戰 第九戰區以第1兵團在鄱陽湖西岸地區,第2兵團在江西星子、九江至碼頭鎮之線組織防禦。日軍第11集團軍主力沿長江南岸地區進攻,7月23日,波田支隊在九江東面的姑塘登岸。守軍第2兵團以第70、第64軍等部協同第8軍實施反擊,由於日軍第106師繼續登岸,26日九江失守。波田支隊沿長江西進,8月10日,在瑞昌東北的港口登岸,向瑞昌進攻。第3集團軍在第32軍團增援下奮力抗擊。後因日軍第9師加入戰斗,守軍力戰不支,24日瑞昌失守。第9師和波田支隊繼續沿長江西進,同時以第27師向箬溪方向進犯。第30集團軍和第18軍等部在瑞昌-武寧公路沿途地區逐次抗擊,相持月余,至10月5日,日軍第27師攻佔箬溪後,轉向西北進攻,18日陷湖北辛潭鋪(屬陽新),向金牛(今屬大冶)方向進犯。在此期間,守軍第31集團軍和第32軍團等部在瑞昌以西地區節節抵抗沿長江西進的日軍,至9月24日,碼頭鎮、富池口(屬陽新)先後陷落。第2兵團組織第6、第54、第75、第98軍和第26、第30軍團等部在陽新地區加強防禦,戰至10月22日,陽新、大冶、鄂城(今鄂州)相繼失守,日軍第9師和波田支隊向武昌逼近。
當西進日軍進攻瑞昌的同時,第106師從九江沿南潯鐵路(南昌-九江)南犯。守軍第1兵團第29軍團和第4、第8軍等部依託廬山兩側及南潯鐵路北段的有利地形進行頑強抗擊,日軍進攻受挫。8月20日,日軍第101師從湖口橫渡鄱陽湖增援,突破第25軍防線,攻佔星子,協同第106師企圖攻佔德安,奪取南昌,以保障西進日軍的南側安全。第1兵團總司令薛岳以第66、第74、第4、第29軍等部協同第25軍在德安以北的隘口、馬回嶺地區與之激戰,雙方成膠著狀態。9月底,日軍第106師第123、第145、第147團和第101師第149團孤軍深入,進至德安西面萬家嶺地區。薛岳指揮第4、第66、第74軍等部從側後迂迴,將其包圍。日軍第27師一部增援,在萬家嶺西面白水街地區被第32軍等部擊退。10月7日,中國軍隊發起總攻,激戰三晝夜,多次擊敗日軍反撲。日軍由於孤立無援,補給斷絕,戰至10日,4個團大部被殲。史稱萬家嶺大捷。
長江北岸地區作戰 7月24日,日軍第11集團軍第6師從安徽潛山向太湖進攻,相繼突破第31、第68軍防線,至8月3日,先後攻佔太湖、宿松、黃梅(屬湖北)等地,繼續西進。第五戰區第4兵團以主力在湖北廣濟(今梅川)、田家鎮、浠水地區准備迎擊日軍,第11集團軍和第68軍固守黃梅西北一線,調第21、第26、第29集團軍由潛山、黃梅西北山區南下側擊日軍,至28日先後收復太湖、宿松。第11集團軍和第68軍乘勢反攻,未果,退至廣濟地區,協同第26、第86、第55軍等部繼續抗擊日軍。第4兵團令第21、第29集團軍自黃梅西北實施側擊,未能阻止日軍,至9月17日廣濟、武穴相繼淪陷。接著日軍圍攻田家鎮要塞。第4兵團以守備要塞的第2軍並加強第87軍一部固守陣地,以第26、第48、第86軍在外圍策應作戰,攻擊日軍側背,激戰旬余,終因陣地被日軍優勢火力摧毀,傷亡甚重,29日田家鎮要塞失守。日軍繼續進攻,10月19日陷浠水,24日佔黃陂,直逼漢口。
大別山北麓地區作戰 第五戰區第3兵團以第51軍和第19軍團第77軍在安徽六安、霍山地區,第71軍在富金山、固始(屬河南)地區,第2集團軍在河南商城、湖北麻城地區,第27軍團第59軍在河南潢川地區,第17軍團在信陽地區組織防禦。8月下旬,日軍第2集團軍從合肥分南北兩路進攻。南路第13師於29日突破第77軍防線攻佔霍山,向葉家集方向進犯。第71軍和第2集團軍在葉家集附近的富金山至商城一帶依託既設陣地頑強抵抗。日軍第13師受挫,得第16師增援,9月16日攻佔商城。守軍退守商城以南打船店、沙窩地區,憑借大別山各要隘,頑強抵抗,至10月24日,日軍逼近麻城。北路日軍第10師於8月28日突破第51軍防線攻佔六安後,強渡淠河和史河,9月6日進占固始,繼續西進。第27軍團第59軍在春河集(屬固始)、潢川一帶組織抗擊,鏖戰旬余,19日潢川失守。21日日軍第10師突破第17軍團第45軍陣地,攻佔羅山,繼續西進,在信陽以東地區遭第17軍團反擊,被迫撤回羅山。日軍第2集團軍以第3師增援,協同第10師向信陽進攻。10月6日,一部迂迴信陽以南,攻佔平漢鐵路上的柳林站。12日日軍第2集團軍攻佔信陽,然後沿平漢鐵路南下,協同第11集團軍進攻武漢。
中國軍隊由於處處設防,分兵把守,且未掌握強有力的預備隊,沒有充分發動群眾,破壞對方交通線,因此,未能重創日軍。在日軍已達成對武漢包圍的情況下,為保存力量,中國軍隊不得不於10月25日棄守該城。日軍26日佔領武昌、漢口,27日佔領漢陽。
武漢保衛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中國軍隊英勇抗擊,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日軍承認傷亡共3萬餘人),遲滯了日軍行動。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