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井陘關的歷史沿革
並陘關背負太行,遙對華北平原,扼晉冀交通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軍事上所必爭。由於「井陘」之重要,所以歷史上這里戰爭頻繁。
趙武靈王二十年(前306年),趙武靈王進攻中山,一直攻到了中山國都城靈壽(今河北平山)附近的寧葭(今河北獲鹿北),徹底控制了井陘。
秦始皇十五年(前232),秦軍分數路伐趙,一軍從太原出,攻取了趙的「井陘」,進至番吾(今河北靈壽西南),與趙將李牧的部隊相遇,雙方展開大戰。當時趙國還是七雄中較強的一國,秦軍力不能支,戰敗逃歸。史稱此戰後數年秦軍不敢再攻趙。隔了三年秦乘趙國內有災難,又大舉出兵攻趙。秦大將王翦率軍攻井陘,趙軍戰敗。秦軍即由此長驅直進趙都城邯鄲城下。趙分兵數路阻擊秦軍,秦軍屢戰不能勝。王翦乃用離間計,使趙王奪了大將李牧的兵權,趙軍不戰自弱,最後秦軍攻破邯鄲,趙國亡。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死,一行遂從井陘抵達九原。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趙王武臣使李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陘,未能前。
在秦末楚漢戰爭之際,這里演出過戰爭史上極輝煌的一幕,就是漢王劉邦的軍隊與趙軍之戰。公元前204年,劉邦向韓信、張耳東下井陘擊趙(其時趙已復國)。趙聚兵「井陘」口以阻漢軍。漢軍暫屯於「井陘」西口軍城(即後來的娘子關)。當時,趙軍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優於漢軍,況且地形也對趙軍有利。謀士李左車向統帥陳余建議:「韓信乘勝遠征,其鋒不可擋。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看來糧草必在其後,如能一方面出奇兵從間道絕其輜重,一方面深溝高壘,堅守不與戰,使其求戰不得,後退無路,而野又無所掠,那時乘機出擊,必可打敗韓信、張耳的軍隊。」不想陳余輕敵,不聽勸告,又不嚴守井陘,堅決主戰,韓信迅速挑選二千輕騎,半夜從小路迂迴到趙軍大營側翼,隱伏待擊。次晨,韓信和張耳率主力出井陘口,並在綿河東岸擺下「背水陣」,引誘趙軍出擊。果然,趙軍傾巢而出,追擊漢軍。漢軍伏兵乘虛搶佔了趙軍營寨。趙軍見此大亂。漢軍乘勢前後夾擊,大敗趙軍。殺了陳余,還擒了趙王。這一仗是戰爭史上又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有名戰例。它為劉邦從背後牽制項羽的軍隊,最後消滅項羽起了很大的作用。
東晉太元十八年(393),慕容垂自中山伐西燕,遣慕容瓚等分道出井陘,攻晉陽。太元二十一年(396),拓跋燾伐後燕,自晉陽偷開韓信故道,遂出井陘,取中山。
北魏興光二年(455),北方少數民族丁零數千家匿井陘山中為盜,陸真討平之。武泰初年(528),起義軍領袖葛榮據有冀、定以北。秀容部長爾朱榮,請帥所部自井陘以北,滏口以西滏口,見河南武安縣,分據險要,攻其肘腋。遂勒兵召集義勇,北捍馬邑,東塞井陘。普泰初年(531),高歡舉兵信都,爾朱兆自晉陽出井陘,取殷州,歡擊敗之於廣阿。次年,爾朱兆復攻高歡於鄴,敗保晉陽,歡尋自鄴引兵入滏口,遣別將庫狄干入井陘擊兆,兆北走。
北周建德五年(576),北周克北齊都城晉陽。齊高孝珩請以幽州兵入土門,取並州。
隋仁壽末年,漢王楊諒舉兵並州,分遣其將劉建出井陘,略燕趙。詔李子胡發幽州兵擊卻之。
唐武德三年(620),竇建德南渡黃河,救王世充於洛陽,唐高祖詔並州總管劉世讓出土門,取竇建德都城。調露初,突厥降部叛,寇定州,唐高宗詔將軍曹懷舜屯井陘以備之。
唐天寶末年,安祿山造反,派養子安忠志屯軍土門,又使其將李欽湊守「井陘」口,以防唐軍西來。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殺李欽湊,聲言朝廷已遣大軍下井陘,河北諸郡皆響應。不久,常山為賊將史思明所陷。李光弼出井陘,遂復常山。郭子儀復自井陘東出,與光弼合軍,聲大振。既而聞潼關陷見陝西重險,光弼等乃復入井陘,留兵守常山。諸將懼力不敵,遣宗仙運請信都太守烏承恩,曰常山北控燕冀,路通河洛,有井陘之險,足以扼其咽喉,莫若移據常山而守之。烏承恩不能用。
唐寶應初年,征回紇兵討史朝義於洛陽,葯子昂奉詔勞回紇於忻州,請回紇自土門略邢、衛、懷而南,不從。會昌四年(844),發諸道兵討澤、潞,太原兵乘間作亂。詔命王元逵自土門入,應接王逄軍。景福二年(893),李克用敗鎮冀兵於平山,進下井陘,尋引還。光化二年(899),朱溫將葛從周救魏博,破幽州兵,乘勢自土門攻河東,拔承天軍承天軍。光化五年(902),朱溫侵河東,使葛從周以兗、鄆及成德軍入自土門,趨晉陽。又別將白奉會成德兵,亦自井陘入,拔承天軍。
後梁開平四年,朱溫謀並、鎮、定。鎮、定請救於晉,晉王李存勖命周德威引兵出井陘,屯趙州以拒梁兵。
後唐清泰末,契丹圍晉安寨,趙德鈞請自土門路西援。
後晉末年,契丹入汴,分軍自土門西寇河東。既而契丹北還,劉知遠稱帝於晉陽。進群臣議進取,諸將咸請出師井陘,攻取鎮、魏,先定河北,則河南拱手自服矣。
後周顯德六年,命李重進自土門擊北漢,敗北漢兵於柏井見陽曲縣。
宋太平興國中,車駕自太原幸常山,由土門路。
北宋末年,宋將種師閔與金將斡離不激戰於井陘,被金兵所敗,斡離不遂入天威軍,陷真定城。接著長驅南下,攻取宋京開封。
元至正十八年,劉福通之黨關先生等大掠晉冀,分軍四齣,察罕勒重兵屯列要隘,塞井陘,杜太行,擊卻之。
明初取元都亦自真定而西入井陘,下平定州。
古代井陘關雖然常被戰爭煙雲籠罩,可是井陘縣這個地方是個自然風光秀麗的地方。井陘縣東有著名的蒼岩山,風景秀麗迷人。石灰岩構成的峰巒層層起伏,危崖峭壁,重林蒼郁,殿閣樓台掩映於山麓古木之間,透出寧靜、雅緻和庄嚴。從山腳沿澗入山,一路上怪石嶙峋,樹根盤結交錯,奇姿異態,宛如盆景。山上有福慶寺,相傳為隋煬帝長女南陽公主出家為尼處。石磴道三百六十餘級通達寺前。門懸一副深具禪味的金字對聯:「寶殿無燈憑月照,山門不鎖待雲封。」門前峭立石壁,飛架三孔石橋,上建橋樓殿。從下仰望天空,僅露一線。昔人有詩雲:「千丈虹橋望入微,天光雲彩共樓飛。」嘆為奇景。山上還有蒼山書院、藏經樓、公主祠等建築及岩關鎖翠、風泉漱玉、陰崖石乳等十六景。瀑布清泉,飛珠散玉,禪房古剎,碑碣夾道,步步引人入勝,享有「五嶽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岩」的盛名。游覽此處,令人心曠神怡。
2. 井陘旅遊景點大全 盤點井陘有什麼景點
1、仙台山,仙台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石家莊市井陘縣境內,為國家AA級旅遊區,總面積66平方公里,是以山峰、森林、溶洞、峽谷、古跡為主,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綜合風景區,主要有原始森林景區,仙台峰景區,護國院等三大景區,共96處景點。仙台山山勢逶迤,峰巒聳秀,溝壑縱橫,懸崖峭立,奇龕怪石,古柏橫生,主峰海拔1200米,其勢儼如一尊大佛,故名仙台山。仙台山南松北柏,四季常青。陽春三月,桃花爛漫,百花爭艷;酷暑盛夏,一日三季,午前如春,午後似秋,晚如初冬,消夏避暑,氣候宜人;金秋十月,漫山紅遍,層林盡染,享有中國最大的紅葉區美稱。人文景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中山、東漢、北齊、明代四代長城。護國院建於公元874年,神秘的傳說,證明了歷史的發展過程。到仙台山可閱歷史千年,知天文地理,觀生態美景,賞萬山紅遍。
2、蒼岩山,蒼岩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北省井陘縣東南30公里,距石家莊市70公里,海拔1000餘米,為太行山支脈,景區面積180平方公里,是第二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蒼岩山周圍皆為荒山禿嶺,唯獨此山林木蒼翠,古樹蔥籠,故名「蒼岩」。古詩稱其為「五嶽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岩」。蒼岩山上斷崖絕壁,古木參天,層巒疊翠。山上飛瀑高懸,山下清泉流暢,其中以「碧澗靈檀」、「陰崖石乳」、「峭壁嵌珠」等「蒼岩十六景」最為著名。這里氣候適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游覽和避暑勝地。蒼岩山古建築甚多,主要的有福慶寺、書院、萬仙堂、公主祠、橋樓殿、玉皇頂、峰迴軒、藏經樓等。在對峙的斷崖之間飛架著一座長15米、寬9米的單孔石拱橋,橋樓殿就坐落在這臨深約70米的橋上。此殿是我國三大懸空寺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傑作。從橋樓殿再向北行,就是福慶寺。
3、於家石頭村,於家石頭村,是一部用石頭抒寫的村落史詩。於家石頭村位於河北省井陘縣城微水鎮西南約十五公里處,建於明朝成化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這個石頭村在四面環山的窪地,山巒環抱,綠樹掩映,不到村頭見不到人家。當走過彎彎曲曲的山路,走進這個村子,一下就置身於石頭的世界:石樓石閣,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橋石欄,村路也是古老的石頭鋪就的。鋪路的石頭多是青灰色,石質堅硬,歲月的摩擦使石頭稜角圓潤光亮,但這石路光而不滑,乾爽潔靜,走在上面,腳下發出輕輕而有韻律的「噠、噠」的聲響,這聲音讓人心中泛起一股寧靜、幽遠的情思。站在這石頭街上,環顧四周,與腳下的石路相連的街、巷、胡同全是青色的石路,路的兩旁全是石頭房院,隨便推開一扇石門,便又會看到一個石頭築造的小天地。
4、井陘天長古鎮,天長鎮位於井陘縣西部,東距河北省會石家莊市45公里,西距山西省會太原市135公里,北距革命聖地西柏坡60公里,南距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蒼岩山38公里。該處為太行八陘之一,是石家莊市進入太原市的必經之地,素有「晉冀交通咽喉」之稱。這里交通方便,有石太高速公路、國道307公路、省道平涉公路從鎮區通過。天長鎮為河北省重點鎮,現轄49個行政村,鎮域總面積101.1平方公里。總人口41247人,其中,鎮區有常住人口11158人,外來務工、經商和求學的暫住人口5510人。鎮域現有耕地40800畝。2008年全鎮國民經濟總產值44216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64元。2008年全鎮財政收入突破億元大關。天長鎮歷史悠久,作為村落始於漢,唐代中期稱天長鎮,唐末設天長軍,成為著名的軍城。宋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移井陘縣治於此,歷經金、元、明、清、民國至建國初延續800餘年,一直為歷代縣治之所。
5、井陘龍窩寺石窟,龍窩寺石窟位於井陘縣城微水西南25公里、天長古城西10公里的小龍窩村西0.5公里處石崖上。石窟前臨燕晉古驛道,今307國道由石窟西南繞過。石窟東北為石太高速公路。龍窩寺石窟為石家莊市境內現存十餘處石窟之一,由於其獨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佛像雕刻以及石壁上諸多古人題刻,故在1993年被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窩寺建造年代已不可考。清雍正《井陘縣志》中有「龍窩,在縣西南二十里。石壁峭立,古柏崖生;梵宇樓台,頗為可觀。傳神龍斷路,貨郎仗劍斬之。至隆慶間,大雨沖出枯骨一窖,約數百斤許。」龍窩寺及其西大龍窩村、其東小龍窩村皆由此而得名。原龍窩寺規模較大,寺前西南、東北兩端各建有樓閣一,閣下即為燕晉往來大道。而寺建於兩閣間古道西臨石崖處。舊有大殿、配殿及僧舍等建築。昔為邑中名勝之一。寺院於解放後擴建石太公路及文革中拆毀無存,今惟余崖壁上的摩崖石刻。
6、天長鎮乏驢嶺,乏驢嶺井陘西部一個有故事的小山村。「張果驢睏乏於此,因此得名。」村口綿河之上,百年鐵橋橫亘;村中老民居前,騾馬古道遺跡尚存;村後,太行第一渠「綿右渠」至今流淌。地處冀晉險要的乏驢嶺,是娘子關下第一門戶,「欲奪娘子關,必占乏驢嶺」。作為兵家必爭之地,乏驢嶺周邊存有三座古山寨,晉軍坑道工事隨處可見,日軍曾在此建有七座炮樓。對日作戰中,這里曾發生過慘烈的「血戰乏驢嶺」之戰,曾是百團大戰的重點戰場之一。傳說與史實,古代與近代,水利與戰爭,乏驢嶺雖小,故事卻可圈可點。從井陘縣城微水向西19公里,天長鎮西側4公里,在井陽公路(307國道輔路)邊,遠遠的就能看到一座鐵橋,這就到了乏驢嶺。鐵橋的南頭,有一個張果老倒騎毛驢的塑像。乏驢嶺名字的由來,據傳就與張果老有關。《列仙傳》載:「張果驢睏乏於此,因此得名。」
3. 千年不熄的窯火:井陘窯
井陘窯是歷經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一處大型瓷窯址集群,遺址位於河北省井陘縣中北部和井陘礦區,是一處分布面廣、燒造時間長、文化內涵豐富的古窯址群。 井陘窯瓷器以白瓷為主,產生大量的彩瓷,即顏色釉瓷,擁有獨特的裝飾手法和圖案——青剔花。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有著輝煌歷史的安靜古窯址,正在從沉默中醒來。
情定井陘窯:遺址發現
1
一個傳奇窯址的發現和堅守
井陘窯是歷經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一處大型瓷窯址集群,遺址位於河北省井陘縣中北部和井陘礦區,是一處分布面廣、燒造時間長、文化內涵豐富的古窯址群。井陘窯遺址對漢族陶瓷工藝發展狀況的研究有重要價值。在距2011年1300多年前的隋代,井陘窯已燒造了成熟的白瓷,井陘窯遺址於1989年被發現,1993年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井陘窯與邢窯、定窯、磁州窯並列為「河北四大古窯」,2001年井陘窯遺址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上井陘窯歸屬真定府,如果按照以州命名的慣例,井陘窯其實應該叫做「真定府窯」,井陘窯考古發掘第一人孟繁峰如此說。「井陘窯的發現,可以說是一個偶然中的必然。」而井陘窯的發掘和報告整理,也讓這個年近古稀的老人,付出了26載春秋。井陘窯的發現,也是驚動陶瓷屆的一件大事。2000年,井陘窯戳印點彩戳模的出土,就是我國古陶技法的新發現。
話說井陘窯:震驚專家
1
中國陶瓷界泰斗耿寶昌:一定要永久的保存下去!
2000年在河東小學北發掘的金代苗姓窯場,組合科學緊湊,在作坊的東西兩側,是對稱對置的窯爐,其窯門均開向作坊,窯前工作坑有坡道通向作坊,作坊的窯具存放、釉料堆存、釉漿配置、拉坯成型等工房,以及烘坯房等皆建在場地中心。組合對稱向心規整,連接順序合理便捷。有「中國古陶瓷鑒定第一人」之稱的耿寶昌老先生親臨井陘窯址,看後當場建議,「要蓋展示棚,一定要永久保存下去!」同時,在考察後提出:井陘窯完全可以與邢窯、定窯、磁州窯並列為「河北四大古窯」。
2
徐光冀、劉蘭華、秦大樹:震撼!要建博物館保護、展示。
2007年至2008年,原縣二運公司廠院,在560平方米的矩形范圍內清理出西向、南北縱式連續排列的6座大型窯爐,並且被包含在一座更大房子內,根據遺跡遺物特徵和地層關系判定,它是金代的一處非比尋常的大型窯場。這種古代作坊與窯爐連續直接對應組合在一起的生產情況,在全國瓷窯考古中也很罕見,在河北更是前所未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徐光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古陶瓷考古研究員劉蘭華,北京大學教授、古陶瓷考古學家秦大樹等來到井陘窯發掘現場,面對這一場景不由脫口而出:「震撼!要建博物館保護、展示。」
揭秘井陘窯重大事件
1
印花模子震驚考古界
井陘窯河東坡窯址12件精美、完整的印花模子的出土,生動地展現出金代井陘窯的刻模工藝曾經達到的高超境界,不僅為井陘窯金代印花瓷器的斷代提供了確鑿依據,也有力地反映出當年它所擁有的制瓷生產水平, 特別是這一窯址還是一個未做正式公布的新發現的窯口,此前並不為陶瓷史界和考古學界所了解。井陘窯金代印花工藝高超、題材豐富, 絲毫不讓於定窯, 完全可以看出金代的井陘窯同定窯一起共同發展了宋代的印花藝術。同時也提醒人們金代井陘窯重要的歷史地位。
2
強遭破壞遺址不可追
2005年井陘窯河東坡遺址遭野蠻破壞,然而對井陘窯的大肆破壞並沒有因為媒體的關注和有關部門的制止而停步,千年古窯在2007年、2008年、2009年又接連遭遇鏟車毀滅性的挖掘,現如今遺址的地形地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大部分遺跡、遺物已不復存在。這三年,也是井陘古窯歷史上最慘痛的三年。經專家鑒定鑒定,鑫源公司場院內地形地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古瓷窯址被破壞程度是十分嚴重的,北區所有遺址遺物皆被施工破除,南區二三級階地的遺跡遺物也已然不復存在。
3
金代苗姓窯場戳印點彩戳模
2000年,一處金代窯場遺址保存下來晾坯架欄、烘坯炭溝遺跡,這為金元制瓷史增添了重要資料。井陘窯出土的戳印點彩戳模更是在考古界引起轟動。著名陶瓷鑒定專家耿寶昌和陳華莎在看到戳印點彩戳模之後評價說:「以前有些白釉點黑彩器,點的比例和位置都很准確,我們卻不清楚是何種工藝製作的,戳印點彩戳模的出土讓今天的人們對古陶瓷的製作工藝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同時,大量印花模具和戳印工具的出土,證明了井陘窯是最早使用印花技術的窯口之一。
尋蹤井陘窯:歷史演變
隋
隋代的井陘窯出產白瓷及青、黑、褐釉瓷。碗、杯、盤、豆、缽、罐殘片。窯具有三叉支釘、蘑菇狀盤柱、泥條墊圈。白瓷胎色有黃白、青灰兩種。其器形周正,釉胎結合緊密,呈現色穩定,燒制工藝成熟。
唐
唐代,窯址大增,後達到峰值。種類多,質量高。釉色增加雙色釉、綠釉、醬釉等。除碗、盤外,還見盞、瓶、爐、燈、硯、玩具、擺件等,及葬器等,有佛教色彩。井陘窯精細白瓷此時堪比邢瓷,其「官」字款白瓷,顯示出不凡的身份。
宋
宋代,所獲遺物較少。僅見盤、花口缽、罐、執壺、枕等。細白瓷續燒。突出的收獲是獨家製品「天威軍官瓶」、單「官」款粗瓷大酒瓶,更重要的發現是中粗瓷中可以確認的是澀圈的出現。這為我們探索井陘窯是「澀圈疊燒法」的創始者提供了依據。
金
金代,井陘窯大盛。釉色進一步增加達十數種之多。顏色釉瓷產量大增。有日用品、藝術品瓷。這一階段代表窯口的最突出的主打產品是各種釉色、造型、圖案的瓷枕,以戳印填彩、鑲嵌等紋枕最為獨特。
元明清
元代,井陘窯同邢窯、定窯一起衰落,但仍頑強地保持著窯口的特點,成品變得粗笨,窯址數量縮減,已成為一般民窯。明代雖仍燒貢品,但多為缸、壇之類。清、民國雖未熄火,但與隋、唐、宋、金時的井陘窯已不可同日而語了。
改革開放後
河北原火陶瓷廠,位於秀林鎮唐代井陘窯最輝煌時代的遺址上,是井陘窯薪火相傳傳統技藝傳承的一座瓷窯。他們在保證生產的同時,積極汲取技術和經驗,致力於恢復井陘古窯經典瓷器的燒制,並准備創建井陘窯博特館,再現井陘窯的歷史輝煌。
鑒賞井陘窯:瓷器特徵
1
以白瓷為主
井陘窯主要以盛產白瓷為主,白瓷種類包括了精細白瓷,細白瓷、中檔的白瓷和粗白瓷,品種齊全。唐代,專門的窯場燒細白瓷。到了金代,除主體兩窯場燒精細、細白瓷外,多數是中檔和粗白瓷。主要器型有碗、盤、供器、建築構件、玩具。
2
大量的彩釉
如黑釉、醬釉、綠釉,黃釉,還有孔雀藍釉等等,幾乎包攬當時能用到所有顏料。這是定窯都無法超越的。除各種顏色的瓷器外,此外還使用了大量的兩色釉或者雙色釉,黑白釉色、黑青色釉。雙色釉使用靈活,追求顏色變化。唐代產品具有佛教色彩。
3
獨特的裝飾
填彩、瀝粉、塗金,或者叫描金,這個在金代的時候其他窯口未必有描金的瓷器。定窯的瓷器有金扣,包金邊這是定窯的特點。而井陘窯是直接把金粉塗繪在碗、盤成高檔裝飾,還有碗盤口部直接塗金,做出了金代的描金器。此外還有,填嵌等手法。
4
獨特的圖案
磁州窯、定窯的剔花,有白剔花,黑剔花。而井陘窯的青剔花區別於其他窯口而存在,並且是獨成特色的,這種青剔花主要應用於瓷枕上,所以把井陘窯劃到定窯系裡,或者將其歸為跟定窯一個窯,成為土定窯的說法,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特色井陘窯:裝飾獨特
1
點彩
點彩。在井窯唐代的白瓷中就已出現了點彩裝飾,其中五代點彩塔式罐腹周飾以團花、束穗為主圖,上下七層點彩,為此項裝飾的代表作。這一裝飾技法一直延續到元、明,成其傳統。
2
戳印
戳印。在金代大盛,製作了人物、動物、花卉等形形色色的大小不等的戳模,多配套組合使用。發掘中見到枕面排滿戳印立鹿、波濤海獸的方塊圖案,足證戳模的存在。
3
戳印點彩、填彩
戳印點彩。所見以旋子朵花壓印碗心,再以毛筆蘸濃褐釉汁點於花印內。此法凸現了旋子花的立體效果。 戳印填彩。此法是借鑒了珍珠地填彩的技法發展而成,以上述戳模在飾面上戳印之後,印紋內填塗棕褐或黑色釉粉,以彰顯畫面的紋飾,器表再施以透明釉。戳印劃花填彩。這是以劃花和戳印兩種技法結合使用的作品,以戳印為主紋。
4
瀝粉
瀝粉。見於晚唐、五代以迄宋、金,成為井窯裝飾的傳統技法。初始以瀝粉裝飾碗、杯內壁的凸筋,發展到宋、金除傳承原作法外,還將瀝粉凸線裝飾到鼓腹小罐、瓶的外壁,所見有雙線、三線一組,或周身滿飾等瀝粉填嵌。此法見於枕飾,經瀝、翻、填、燒扥工藝,較欲單獨的鑲嵌,紋飾更具立體效果。
5
描金
描金。1998年在搶救發掘窯址中於窯址區的一金墓中清理出金花白瓷盤及金口盞,其特徵皆為井瓷。金花者與金花定器並無差別。在定窯所見的金扣、銀扣、銅扣,井陘不見。描金口是以金汁塗於芒口的杯盞口部,此種做法顯然較定器的金扣操作更為便捷,出土時盞口熠然生輝,較金扣者也更為俊巧。此開後世描金的先河。也屬於高檔裝飾。
6
滴點花斑滴潑交匯
滴點花斑。見於井陘窯五代三彩,在綠釉釉面上以濃褐釉汁,滴點器表,出現三彩中的獨特花斑裝飾,是井陘瓷的傳統裝飾技法,金代井陘瓷中有黑釉褐斑花瓷。滴潑交匯。這是獨具特點的井陘三彩中的主要施釉方法,以淺綠、翠綠為底色,晾乾後,再用點潑的手法,形成重點輕潑的效果,造成與蘸點、潑灑不同的藝術著色。
追憶井陘窯:瓷器觀賞
4. 井陘在三國時期是一片水域嗎
不是,有人居住。
井陘歷史悠久。在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冶河下游的東元村就有古人類生息。
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境內測魚、胡家灘、天長鎮一帶,已有人類原始居民聚居。據對胡家灘、呂家、段庄、馬村等地發現的陶器、石器等物考證,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這表明最遲在原始社會晚期,井陘境內已有人類聚居。相傳,陶唐時區別寰宇,北曰冀州,井陘為冀地。虞舜分冀為幽、並,井陘為並州地。
三代時,井陘為冀州地。春秋時屬鮮虞國。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井陘為真定府屬縣。
清,井陘為直隸省真定府屬縣。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諱,改真定為正定。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井陘為直隸省正定府屬縣。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井陘為直隸省范陽道屬縣。民國三年(1914年),改范陽為保定,井陘為保定道屬縣。
1928年6月28日,改直隸省為河北省,為河北省屬縣。同年6月,獲鹿從井陘劃出單設獲鹿縣,為石家莊市橋西區所轄。1961年5月,獲鹿再次並入井陘縣;1962年復分為井陘、獲鹿二縣。
5. 井陘的名是怎麼來的
太行山中多東西向橫谷(陘),著名的有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等,古稱太行八陘,即古代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8條咽喉通道,是三省邊界的重要軍事關隘所在之地。
第五陘是井陘。井陘為古關名,又稱土門關。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陘縣的井陘山上。井陘是連通晉冀魯的要沖,其軍事地位十分重要。
井陘素有「太行八陘之第五陘,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稱乃冀通衢要沖,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冀晉陝三省物資交流集散地,是華北西部軍事、經濟、文化重鎮,馳名中外的韓信背水之戰,著名的百團大戰,井陘都是主戰場。
井陘因其地形似井的兩端,其地勢狹窄,谷勢奇雄而得名。現有井陘縣亦是因此得名。
陘:山脈中斷的地方。
6. 千年古縣井陘「導游詞」!收藏好,來井陘旅遊不用請導游!
井陘是至今仍以太行八陘命名的千年古陘。飛狐、蒲陰等其他以太行八陘命名的縣名如今都已不復存在,唯有「井陘」兩千多年的名字沿用至今。
太行山,是中國自然地理框架的「龍脊」,是中國地貌第二階梯「黃土高原」與第三階梯「華北平原」的分界,也是中國山嶽中唯一一列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縱跨京、冀、晉、豫四省市。所謂「陘」,即山脈斷裂之地。太行八陘,就是這列山脈中被河流切割成的河流谷地,也是古今人類穿越太行山的必經之路。它們包括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古代井陘、飛狐、蒲陰都曾經作為縣名,但傳承至今的,唯有井陘一個。太行八陘之千年古縣者,也唯有井陘一地。
井陘因地形而得名。北宋文獻《太平寰宇記》載:「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陘,故謂之井陘。」先秦文獻《呂氏春秋》稱井陘為「天下九塞之第六塞」,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井陘 歷史 悠久,是太行山古人類較早的棲息地。地質專家在井陘縣孫庄鄉東元村考古發現的距今30萬年前的舊石器人類遺址,是目前太行山中部最早的古人類遺址。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井陘縣境內測魚、胡家灘、天長鎮一帶,已有原始居民聚居。
據我國著名的 歷史 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考證,井陘自秦置縣,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 歷史 。不過,秦漢乃至隋唐時期的井陘縣治所位於今井陘礦區天護村。在那裡,至今尚存井陘故城遺址,亦稱「天護故城」遺址,故城禪院舊址還保存著唐代「陀羅尼經幢」,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關於這座寺院及經幢的創建 歷史 及來歷,民間流傳著多個故事版本。
說起秦皇古驛道,人們都會想到井陘縣白石嶺東天門下「秦皇古道」景區,那座東天門下面的基岩,是秦始皇多次東巡走過的古道。由於古代鐵輪車反復碾壓,形成深深的石頭溝痕。
其實,井陘古代的驛道,絕非僅僅留存在東天門一處。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和同事曾經步行考察井陘古道南北兩條線路,在鹿泉土門關、頭泉、上安、白石嶺、微水鎮、天長鎮、核桃園、大小龍窩、乏驢嶺、固關、娘子關等村落和山嶺間,留存帶有古代車轍痕的古道遺址數十處,成為井陘古道不老的神奇佐證。
其實井陘古道,並非秦始皇時代才開通,早在西周時期就已有之。據《穆天子傳》載:「穆天子獵於陘山之西阿,升於三道之蹬。」「陘山」即井陘別稱。周穆王北巡拜見西王母的故事,雖然帶有很多演義色彩,但《穆天子傳》記載的周穆王北巡的行程,帶有帝王年表的屬性。
春秋時期,井陘古道連接晉國與東面的中山國。在《戰國策》《呂氏春秋》中記載過一個精彩的故事。公元前457年,晉國六卿之一的智伯准備進攻中山國,需要經過相鄰的仇猶國(今山西盂縣,緊鄰井陘),但仇猶境內林深樹密,山高澗險,智伯用獻鍾之計,誘使仇猶君為其開通道路。仇猶君果然中計,只有他的大臣赤章蔓枝向仇猶君進諫說:「夫智伯之為人也貪而無信,必欲攻我而無道也,故為大鍾、方車二軌以遺君。君因斬岸堙溪以迎鍾,師必隨之。」赤章蔓枝數次勸諫,然而仇猶君拒不納諫。赤章蔓枝痛心地說:「為人臣不忠貞,罪也;忠貞不用,遠身可也。」隨後「斷轂而行」,投奔衛國(一說齊國)而去。用白話文描述,就是駕車沿著井陘古道東去,結果路太艱難,車轂斷了。就在赤章蔓枝走後不久,智伯「攻中山,取窮魚之丘」,仇猶國被智伯所滅。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車同軌、書同文,修築統一的馳道,井陘之道開始暢通。秦始皇多次東巡經過此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病逝於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東南,一說廣宗縣大平台)。中車府令趙高篡改詔書,賜死扶蘇、蒙恬,扶持秦始皇少子胡亥即位。丞相李斯和趙高等將秦始皇屍體安放在車中,秘而不宣,回咸陽後,便上演了趙高「指鹿為馬」的 歷史 鬧劇,開啟了秦王朝滅亡的序幕。至於近年不斷有人演義秦始皇腐屍埋葬在井陘的說法,應該只是傳說而已。甚至井陘古道出現了「曬靈台」(傳說秦始皇屍體晾曬之地)的傳說,都不太符合當時的 歷史 背景。
倒是公元前206年,漢大將韓信在井陘背水一戰,一舉滅趙,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使得井陘及井陘古道名揚天下,也使得「置之死地而後生」等成語流傳千古。
1903年,隨著中國近代鐵路的肇興,清政府向海外舉債,修築正太鐵路支線,按照法國工程師艾爾巴尼的設計,這條鐵路從太原經過陽泉、井陘、鹿泉到振頭車站(後改為石家莊站)。由於資金不足,修築一米軌距的鐵路,不能與京漢鐵路1.435米軌道對接,所以石家莊成為兩種鐵路的中轉站,巨大的倉儲、轉運產業,導致一座新興城市的崛起。而正太鐵路除了在石家莊留下了大石橋、正太飯店等城市肇興的建築之外,在井陘的乏驢嶺留下了一座鐵橋和沿線車站舊址,成為中國近代鐵路支線肇興的標志性印記,也是井陘古道走向鐵路時代的標志。
隨著石太高鐵和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井陘之道,徹底告別了「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的 歷史 ,讓井陘交通進入高鐵時代。
井陘天長鎮,北宋以來到縣城遷治微水鎮之前,一直是井陘縣治所。而在此前的唐代,這里就是千年軍鎮,戰略要地。天長鎮位於井陘縣西部,為交通要塞,易守難攻,宋熙寧年間為井陘縣治之所,俗稱「宋古城」。
其實天長鎮之名以及天長鎮作為軍事防禦體系的城牆,早在唐代就見諸史書記載。唐代的天長鎮是與縣級政權平級的軍事建置。在《資治通鑒》記載唐代藩鎮割據時期的戰爭中,多次提到天長鎮戰役,天長鎮曾經是晉、趙等藩鎮勢力爭奪的戰略要地和軍事堡壘。後晉王朝在這里置天威軍,直到北宋時期,這個軍事建置一直存在。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著珍貴的北宋「天威軍官瓶」,是天威軍官衙專用瓷器,也是井陘瓷窯最具代表性的宋瓷經典「官器」。正因為天長鎮軍事地位重要,所以城垣建築城池格局,都充分體現軍事防禦體系的取向。這座依山面水的城垣,建有南、東、西三座城門,北面靠山,城垣格局依山就勢,東西向一條主要大街是城垣內部的防禦屏障。南北向街道與東西大街都是丁字交叉,一系列大型建築,如文廟、城隍廟、皆山書院、衙門、都堂府、總兵府等都是拾級而上的建築結構,皆具有一定防禦功能。如今,天長鎮仍是井陘西部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2008年被評為中國 歷史 文化名鎮。
7. 很多人沒去過!河北最美的4個傳統古村落,一次真正的文化之旅
石家莊南橫口村
你一定沒想到,在河北井陘縣還有這樣一個碧波畫舫、風光如畫的古村落。沒錯,南橫口村處在綿河、甘陶河交匯處西南丘陵上,有著1000多年的 歷史 。最主要的是,這里是河北四大名窯之一井陘窯的主要窯址,所以在這里不僅是一次風光之旅,還是一次文化之旅。
這里是井陘縣內井陘窯遺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瓷窯遺址。制瓷的手藝至今流傳,因此遊客到了南橫口,不僅可以住特色民宿,還可以體驗陶瓷的製作,對於有小孩兒家庭來說,真的是可以滿足一家人的遊玩需求。依山傍水的南橫口,春天真的特別美。
井陘於家石頭村
在石家莊,於家石頭村是非常有名的,只是外地遊客知道的還不多,這里是一部用石頭抒寫的村落史詩!還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於謙的後裔居所,至今已經有500多年的 歷史 。既然叫「石頭村」,顧名思義,這里石頭非常多,街道、房屋都是石頭的,這些沉默的石頭經歷了百年的洗禮,依然堅守著曾經的過往。
邯鄲鹽食村
鹽食村如果你沒聽說過,那麼從這個村出來的一位名人你一定知道,那就是王禪老祖鬼穀子。兩千多年來,他極具神秘色彩,兵家稱他為兵聖,縱橫家稱他為始祖,算命占卜尊他為祖師爺……那麼,你不想來他的出生地看看嗎?春天的鹽食村,萬物復甦,山花遍野,正是一片好風光。
石家莊胡仁村
胡仁村,我要著重介紹一下,它是我的家鄉,又被稱為「杏花村」,因為一到3月底、4月初,這里房前屋後、漫山遍野的就都開滿了杏花,煞是好看。胡仁村是我國的第四批傳統古村落,這個時節杏花微雨,詩意浪漫。它距離縣城井陘微水鎮27公里,距離石家莊市區也就1小時車程。所有的景緻免費參觀,是周末遊玩的好去處。
8. 石家莊井陘縣有什麼歷史文化故事
今天在話題開始開始之前,小編要給大家普及一個有關於石家莊市的知識,石家莊市是一個十分年輕的城市,距離建市到現在還不到100年。大家只知道石家莊市是河北省的省會,也是一個十分低調的從不張揚的城市,加上這個名字十分地接地氣,有許多人在被問道河北省的省會是哪裡的時候,還會想不起來這個地方。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這座城市就像是一個謙虛的年輕人,在低頭學習默默蓄力,有朝一日一定能夠在我國北方一鳴驚人。
今天的石家莊是一個局勢俱進的城市,無論這個名字起得多麼朴實,但現在已經充分地和世界接軌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庄”了,這座活力的城市不僅具有廣闊的上升空間,還承載著人們的期望。你對這座城市的未來怎麼看呢?
9. 井陘縣景點
於家石頭村、橋樓殿、仙台山、蒼岩山、唐宋古城等。
1、於家石頭村:是一部用石頭抒寫的村落史詩。於家石頭村位於河北省井陘縣城微水鎮西南約十五公里處,建於明朝成化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這個石頭村在四面環山的窪地,山巒環抱,綠樹掩映,不到村頭見不到人家。
2、橋樓殿:橋樓殿是我國三大懸空寺之一。據考證石橋為隋代建築,略早於趙州安濟橋。它坐西向東,橫跨在兩山峭壁之間,為敞肩拱式,翼角高翹,流蘇彩繪,高架於雲天霧海之上。
3、仙台山:仙台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石家莊市井陘縣境內,為國家AA級旅遊區,總面積66平方公里,是以山峰、森林、溶洞、峽谷、古跡為主,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綜合風景區。
4、蒼岩山:蒼岩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北省井陘縣東南30公里,距石家莊市70公里,海拔1000餘米,為太行山支脈,景區面積180平方公里,是第二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5、唐宋古城:唐宋古城位於井陘中部的天長鎮。唐代稱天長軍城,五代後晉至宋代稱天威軍,自金代至1958年為井陘縣城。明代嘉靖年間修築的石城牆保存基本完好。
10. 請詳細概括河北省井陘縣過年習俗
習俗很簡單,趕大集,辦年貨,貼春聯,過春節,吃水餃,拜大年,初二娘家一定回。破初五,走初六,十五花燈要團圓,十六白天游百病,晚上記得烤柏火。
過年就那點事,多經歷幾次就有了!!!
井陘人幫你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