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寫一份農村歷史

如何寫一份農村歷史

發布時間:2022-11-27 08:24:55

A. 如何寫一篇1500字左右,反應十八大以來農村變化的材料

2012年11月8日迎來了十八大的順利召開。
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所以我們要引領小康生活,創建美好未來。就拿我們家鄉來舉例子吧!我們家鄉以前是窮鄉僻壤,買一個東西都要跑上那麼幾里路,而且路也不好走,都是鄉下的泥巴和成土巴填鋪而成的,走起來一點都不舒服。下雨的時候,泥巴都松鬆散散,十分的滑,一不小心就跌一跤。而後,小路開始慢慢地在變化,泥巴路——石子路——水泥路——到現在的柏油馬路,走起來平滑舒服,小雨的時候也不怕,柏油馬路結實的很,不怕鬆散也不怕跌跤。不僅僅是路有如此大的變化,各種各樣的東西都在變化。現在,不由大老遠的跑幾里路買一個東西了,商店就在家門口,出門就是商店,要什麼東西有什麼東西,隨你挑。人們現在做飯都不用柴了,家家都有電磁爐,插上煤氣管就有火,再也不用為了生火而用扇子扇好長時間……各種各樣都在變化,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呀!回首以往,田野里種滿了莊稼,密密麻麻的,有玉米、麥子等。那時人們的種植技術還不是很高,雖然辛勤努力了,但收獲的卻不十分理想。那用一滴滴汗水澆灌出的莊稼,好像有意跟人們作對似的。現在呢,隨著科學技術的普及,遍地都是綠色無公害作物,人們在地里種上了各種各樣的蔬菜,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業餘生活也豐富了。春天,滿地的蔬菜如碧綠的海洋;秋天玉米垂下了頭,瓜果飄香大地一片金黃,真可謂是「春種滿野皆碧綠,秋收遍地是黃金」。樂啊,田野般滿是收獲的家鄉。
我們現在的生活在不停的變化,這都要歸功於我們偉大的黨,沒有黨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生活。許多國際知名品牌也融入了我的家鄉,像什麼雕牌,海兒,五豐冷食……村民們的臉上都掛著喜悅的笑容。每天都像過年一樣。以前家鄉人民收割稻子都要用鐮刀,可是現在家鄉人民家家戶戶都用上了收割機,割起稻子了方便多了,只要把收割機往田裡一開,短短幾十分鍾一畝田就OK了。現在由於各種科技設備的加盟,莊稼收成很好,家鄉人民都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這也是一個個的奇跡,我們中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創建了一個偉大的新中國,創建了一個偉大的黨,我們廣大公民的小康生活才能實現,達到「國富民富」的概念。中國要想在國際外交舞台上折沖樽俎之間,決勝千里之外,別無它途,唯有更加發憤自強,使祖國的綜合國力更加的強大。在黨的十七大召開的時候,黨宣布了一個政策——九年義務教育。這個政策讓無數家庭看到了希望,使無數的家庭的孩子實現了上學的心願,給人民帶來了溫暖。我相信在黨的十八大召開上,一定也會推出一些讓人民溫暖、幸福的好政策!我們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與公民,每個集體每個人都肩負著這樣的責任和義務。愛國,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回望幾年,在科學發展旗幟的引領下,俺村收獲頗豐,家鄉的變化給了俺村的群眾極大的鼓舞;展望未來,俺村的群眾信心百倍,會再接再厲,創造新的輝煌業績。
加油吧!偉大的祖國,相信明天,相信未來,美好明天,美好生活,就在眼前!

望採納,謝謝您!~

B. 農村的歷史沿革

鄉下的人喜歡頂著烈日走,在地里背朝著青天白日默默地揮汗。他們手捧著黃土有時不免臉上盪漾著一絲無奈,但他們酷愛著他們苦苦守著的熱土,在那裡不停勞作感到樂此不疲。他們一旦丟棄一寸土就心裡不是什麼滋味,甚至很小心眼的為此爭執起來。美麗的鄉村土地里有他們不朽的希望,每一塊泥土每一顆沙礫都堆積著他們幾代人的感情。
相比之下,城裡人對自己居住的城市的感情和鄉下人對他們居住的對鄉村的感情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城裡的許多地方給他們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譬如商品超市,上學就醫,社交活動等等。但交通的擁擠,整治不善的水溝,彌漫在上空的煙霧和塵埃以及充斥在鬧市裡的噪音都使他們厭倦,甚至不時的脫口漫罵起來。我認識的幾位住在城市裡的朋友,每次和他們談起對城市的看法時,總是表露出不同程度的埋怨。而鄉下的老鄉呢?跟他們談到鄉村時,很少有人指責自己的居住環境,也許沒有太多的溢美之詞,在他們眼裡唯一埋怨的就是說交通不太便利。
鄉下人白天勞作,晚上睡覺,生活很有規律的。月朗風清,他們享受著一方土地獨有的自然恩寵。看月亮從樹陰里篩下滿地的光斑,閃閃爍爍,飄忽不定;聽月光在樹林里叮叮當當地飄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嘩啦嘩啦地擁擠;門口不遠的田野,田裡泛起細細的柔波,那裡傳來一陣陣如潮水洶涌著的蛙鳴,用心去傾聽著這些天籟之音,會使你感觸到月下鄉村的深邃和美妙。 清新的空氣實在是別在鄉村的一枚徽章,農村都充滿了田園風光。
城市裡則到處高樓大廈,鋼筋水泥板、泊油路和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嘈雜聲,燈紅酒綠之餘缺少農村特有的清新空氣,缺少鄉村才有的自然風光,缺少鄉村擁有的寧靜和愜意。雖然一些城市一直在努力創造和諧的自然生活環境和社區,但這點仍然無法與農村比擬。
對交通而言,城市的交通四通八達,方便了市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但同時也常常有堵車塞車的不便。農村交通網路稀疏,車輛少,去一些小地方不容易。
生活質量而言,城裡人的壓力遠遠大於農村人,除了空氣較差外,其他飲食起居的環境比較好,到處是熱鬧的街市和購物廣場,與高科技產物亦近在眼前。對於農村,卻可以很方便的吃到最早最原始的「山珍海味」和自家特色製品,這點城裡人是無法比的。
安全環境方面,農村的醫療水平設施較低,衛生安全方面較差。而城市裡人雜車多,工廠林立,空氣污染,交通安全,偷竊搶騙令人防不勝防。
教育環境,經濟環境:這些都是農村無法比擬的,但城市裡教育成本卻也高得多,投資風險較大。

C. 農村歷史人文調查怎樣寫

農村歷史人文調查有大綱,可以按照大綱來寫。首先是記錄地點,時間和調查人群,其次是歷史來源,村莊沿革,人文風俗文化,民間藝術流傳,還有就是當地特產

D. 鄉村歷史

編者按:六十年一甲子,一部鄉村發展史,就是一部共和國發展的歷史。

從大寨到小崗,從南街村到華西村,從烏沙村到三元里……這些中國村莊的代表,以其鮮明的時代特徵和發展模式,為中國鄉村命運的轉變作出了最生動的註解。

這些村莊,或因為重大事件,或由於重要人物,從一個單純的地理名詞轉而擁有了自己獨特的意義,並成為時代變遷的標志。

曾經,大寨是全國農業發展的樣板;小崗是包產到戶的急先鋒;南街村意欲走向「大同世界」;大邱庄因「以鋼為綱」而紅極一時;華西村更有著不同「版本」的傳奇色彩;而名不見經傳的烏沙村和三元里,和許多村莊一樣,還在尋找著屬於自己的發展方向。

不同的道路有不同的結局。江蘇華西村,2008年年產值據稱高達450億元;小崗村也在尋求轉型;大邱庄則否定了當初的發展模式;外企的進入讓烏沙村一夜間「麻雀變鳳凰」;至於三元里,城市和工業化的發展,讓農民實實在在地受益……

在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前夕,《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特地回到當年鄉村,帶您回到歷史現場,一起去尋找那段歷史的記憶。

大寨:七千分之一的奇跡

20世紀60年代,全國曾展開轟轟烈烈的「農業學大寨」運動,40多年過去,工業化已成為大寨發展的新動向,目前該村僅有不到10%的人在從事農業。

「大寨羊毛衫,溫暖您的心」;「食大寨陳醋,走健康之路」。站在大寨村口,環顧四周,能看到的,除了這些醒目的標語,還有大寨牌水泥、大寨酒、大寨牌襯衫、大寨牌鋁塑管、大寨牌核桃露等廣告,與村口大門上鮮紅的「大寨」二字和「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大標語,相映成趣。

20年前,人們很難想像,一個200餘戶人家、500多口人,總面積僅有1.88平方公里的小山村,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時至今日,它依然不斷被人們提起。

處於太行山腹地的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解放前,窮山惡水,七溝八梁一面坡,群眾生活困苦。解放後,以陳永貴、郭鳳蓮等為帶頭人的大寨集體,決心改變落後面貌,戰天斗地,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開辟了層層梯田,通過艱苦勞動,引水澆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1964年,在毛主席的號召下,全國掀起了「農業學大寨」的高潮,大寨從此成為農業的一面旗幟。

1980年代初,全國掀起包產到戶的熱潮,大寨獨走自己的集體之路。今天,縱觀全國發展較好的7000個村莊,基本上實行的都是土地集體耕作,大寨就是其中之一,成為不走尋常路的七千分之一,並且一直充滿獨特的活力。

今天,當我們再次將焦點轉移到大寨時,包括小崗村在內的很多村莊,關注的已不再是大寨的農業經營模式,而是它的「非農」產業。

依託名地、名人,打造大寨品牌,可以說是大寨人最精明、最成功之處。如今的大寨,擁有30多個冠有「大寨」字樣的知名品牌,「大寨」這個品牌的無形資產給村裡人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來大寨旅遊的客人,要求喝「大寨」酒,飲「大寨」核桃露,吃「大寨」壓餅、窩頭。在著力打造「大寨」經濟品牌的同時,「大寨」品牌所凝聚的巨大精神價值也開始為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並了解。大寨的當家人郭鳳蓮自豪地說:「我們利用品牌搞聯合,利用資源出產品,既宣傳了大寨本身,又把溫暖送給人民,還提高了經濟效益。」

抓住機遇的大寨,如今已開發成為一個成熟的農業旅遊區。層層梯田莊稼蔥綠,片片池水波光旖旎,處處果園碩果累累。現在,只有不到10%的人在從事農業,更多的是在企業里做工人,畢竟林立的旅遊公司、毛紡廠、針織廠等都需要工人。雖然仍舊實行公社分配製度,但也不排除家庭經營,只要每年向公社交1000元錢,就可以享受公社的福利。醫療免費,教育免費,養老金照發。

「如果農業是大寨立村之本的話,那麼改革開放就是大寨的強村之路,艱苦奮斗就是大寨的創業之魂。」這是郭鳳蓮常愛說的一句話。經過30年改革開放的洗禮,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大寨早已隱去了它神秘的光環,回歸既往的山村本色,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它行進得沉穩而踏實。

南街村:「大同」道路能走多遠

一度被媒體稱為「紅色億元村」,曾以「共產主義小社會」理念而聞名。

6月,正是河南農村的麥收季節。

現代化農業機械的引進,大大縮短了農民們的麥忙時間,南街村周圍的麥田裡,遠遠望去,只留下大片大片收割機作業後整齊的麥茬。正在路邊忙著曬麥子的村民高興地說,「今年麥子有好收成了」。幾天前,他們的「班長」王宏斌頂著晌午的大太陽,帶著領導班子站在地頭,指揮他們收小麥。

南街村的經濟發展模式及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融資方式歷來備受爭議,自從南街村股權改革被媒體曝光後,王宏斌似乎不太願意接受媒體采訪。

1986年,全國農村紛紛推行「包產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而南街村卻在王宏斌的帶領下,重新走上了集體化道路。2004年11月,南街村集團第25次股東會議後,原本由5家集體股東構成的南街村集團進行了股權結構變更。這次股權改革徹底使南街村這個「共產主義新農村」、「紅色億元村」的形象土崩瓦解。一時間,「共產主義樣板村股份化了」、「領導私分集體股權了」、「南街村集團快破產了」……各種質疑聲音不絕。王宏斌,這位南街村集團的掌舵者、當家人,當年集體化道路的踐行者再次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有人斷言:南街村,這個堅守了近30年的烏托邦式理想行將終結。

事隔5年,批評惋惜的聲音逐漸淡出,在這塊1.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或褒或貶的爭議背後,南街村依然還在堅守「毛澤東思想、集體化經濟才是致富法寶」的精神。

不管外界的批評如何尖銳,王宏斌並不認為南街村集團的改革是對集體化經濟的背叛。在他看來,南街村集團的股權改制只不過是為了更好地適應集體經濟的發展需要,「完全是一種形式,為了湊夠股東人數」,本質上沒有什麼變化。證明股改後集體經濟性質沒有變化的是,王宏斌等股東還領著村裡統一的福利,每月拿著250元的工資,從沒拿過什麼分紅。對於外界的質疑,他把2004年南街村的股權改革歸結為自己「對有關法律文件學習不夠」。

就在輿論紛傳,南街村走「大同」道路的理想將破滅之時,記者在南街村看到,村民們似乎並沒有受到多大影響。這里的村民依然住在統一的村民樓里,免費享受讀書、就醫等多項福利待遇,月月都能領到工資。每日清晨《東方紅》的歌聲依然那麼嘹亮,工廠里的工人們仍然忙碌萬分。

一位村民告訴記者,2004年後,南街村其實還是在堅持走集體化的老路子,「班長」每月還是拿著一成不變的250元工資,村民們幾乎還是享受著統一的福利。如果說變化,那就是「旅遊景點比以前多了兩個」。

有人說,南街村的發展模式自始至終是個錯誤,但不管怎樣,南街村依然在「大同」的道路上前行,至於未來的前景如何,要交由歷史來見證了。

小崗村:徘徊在集體與個人時代

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1978年末,率先在全國實行「大包干」,此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聲。進入21世紀,小崗村開始重走「集體農業」之路。

中國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而農村改革又是從小崗村的「分田單干」開始的,小崗村作為改革的先鋒,受到各方矚目。想像中的小崗村是鳳陽花鼓、改革先鋒、朱元璋……沒有到過小崗村的人,總是先入為主地給小崗村貼上各種標簽。

沿京滬線,經安徽蚌埠,一路向東,車行三個多小時,正午時分,駛入標志性的樓牌後,終於進入小崗腹地。走在小崗村,有兩座「雕塑」格外引人注目,一座是新擴建的大包干紀念館,一座是村民文化廣場上石雕版的鄧小平語錄,這兩座東西相望的「雕塑」無聲地述說著改革先行者的輝煌。而村頭成片的葡萄架、蘑菇大棚和玉米地似乎又在不斷地昭示著這里依然是一個普通的中國村莊。

1978年,為了生計,小崗村18個人,在「生死狀」上按下了鮮紅的手印,這份「生死狀」拉開了中國農村發展的序幕。「大包干」讓小崗村聲名鵲起,並迅速解決了溫飽問題。「大包干」的歷史貢獻怎麼評價都不過分。「沒有包產到戶,農民就不能解決溫飽問題,國家就沒有後來的發展!」 小崗「大包干」帶頭人嚴俊昌將這句說了無數遍的話,再一次鄭重地告訴了記者。說話時,嚴俊昌把雙手揚得很高,彷彿兩只手想同時觸摸歷史和今天。

30年白駒過隙,這18個村民簽下的「生死狀」還歷歷在目,功勞簿上卻爬滿了灰塵,拔得改革頭籌的小崗村在解決了溫飽問題後,卻丟掉了改革的先機,沒能實現跨越式的發展。「起得最早,走得最慢」成為農村改革以後小崗村獲評最多的按語。

2004年,安徽省財政廳幹部沈浩進駐小崗,成為村裡的帶頭人。擺在沈浩面前的還是那個老問題:溫飽解決之後怎麼辦?「一家一戶的土地發展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我們急需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小崗村村支書沈浩說。小崗村似乎又陷入了山窮水盡的困境。遊走在集體與個人間的小崗村一度迷失了方向。

走在小崗村的青石路上,不時遇見前來參觀交流的團體,就在好奇的人們試圖剖析改革先鋒的「特質」時,小崗村已然謀求變革。沈浩一行13人三次南下華西村「取經」,華西村一派豪華都市景象讓小崗人「心動不已」。沈浩決定,「重走規模化集體耕種和興辦鄉鎮企業之路」。人們怎麼也想像不到,從集體經濟出走30年後,小崗村有朝一日要重新「歸隊」。當地人愛說,「求變是小崗村的宿命」,果不其然。

小崗人決心把敢闖的精神繼續下去,多種形式的土地規模經營被列入發展計劃,2006年,嚴金昌以500元/畝的價格把10畝承包地租給上海一家養殖公司,用於發展種豬擴繁基地。他還接受了公司聘用,成為養殖場管理者。據他介紹,目前全村出租或流轉規模已經達到600多畝。

記者離開小崗時,村裡正請專家作總體發展規劃。目前小崗村基本形成了「現代農業——旅遊產業——工農業協調發展」的「三步走」戰略共識。沈浩說:「有了長遠規劃和長效發展機制,不管以後誰離職,小崗都會保持發展的連續性。」此言不虛,小崗村目前正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窮則思變,剝去小崗村那道光環,其實它就是一個普通的村莊,和全國千千萬萬個村莊一樣,一片土地,一方百姓,由於沒有更多的優勢,面臨著解決溫飽後的出路問題,求變是唯一的希望。小崗村又是不同的,它是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中國普通農村的縮影,解決好小崗村的出路問題,就能解決好中國多數農村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講,小崗村的出路就具有了更重大的意義。

大邱庄:草莽時代的鄉村印記

鋼產量豐富,20世紀80年代紅極一時,其後,隨著禹作敏的鋃鐺入獄,「大邱庄模式」終告失敗。改制後的大邱庄鎮,經濟正在逐漸復甦。

車子從團泊窪水庫旁駛過時,有微風在湖面上掀起些許漣漪,讓人不由得想起詩人郭小川的詩:秋風像一把柔韌的梳子,梳理著靜靜的團泊窪。當年這首《團泊窪的秋天》,讓人們記住了美麗的團泊窪。但自20世紀70年代末大邱庄橫空出世起,團泊窪便已降為它的注腳——只有在提起大邱庄時,才會順便提到它。

在百億路口,滿載鋼管的卡車,首尾相接,等待著從路口通過。如今的大邱庄鎮,已是全國的「焊管之鄉」。這個稱呼似乎沒有人太在意,曾經的「天下第一庄」威名遠播,大邱庄的後來者難以超越。

《紐約時報》曾於1992年報道:「這個村有4400人,卻有16輛賓士轎車和100多輛進口的豪華小轎車,1990年人均收入3400美元,是全國平均收入的10倍,1992年,工業產值據稱達到了40億元。」

時鍾回撥30年,70年代的大邱庄還是 「春季白茫茫,秋季水汪汪,春種秋不收,糠菜半年糧」的光景。

1977年,禹作敏的「大邱庄神話」開始上演。這個崇拜大寨、視陳永貴為榜樣的中國傳統農民,並沒有走傳統的農業發展道路。從他通過軋鋼賺下第一桶金開始,到津美、萬全、津海、堯舜四大企業集團陸續建立,大邱庄逐漸形成「以鋼為綱」的工業集體經濟模式。在這種模式發展到頂端時,有人稱中國農村即將進入「大邱庄時代」。

1993年,禹作敏因窩藏、妨礙公務、行賄、非法拘禁等罪名被判處20年有期徒刑,從「神壇」落入監獄,中國農村不僅沒有走入「大邱庄時代」,連大邱庄自己的時代也戛然而止。

大邱庄隨後經歷了系列改革。大邱庄村改為大邱庄鎮;四大企業改為四個街區;經過產權改革,集體經濟轉向民營;「從搖籃到墳墓」的14項福利制度陸續取消。在鋼鐵市場整體下滑的情況下,大邱庄一度沒落。

幾番陣痛之後,大邱庄鎮經過艱難轉身,已在漸漸復甦。2002年以來,隨著我國鋼鐵市場整體形勢向好和企業產權關系的理順,大邱庄開始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通過主動承接天津濱海新區產業轉移和天津市內冶金企業外遷,2007年,大邱庄實現銷售收入318億元,占天津鋼材產量30%以上。

如今的大邱庄依稀又見到了當初的繁華,記者看到,豪華車在黃山路上穿梭,百億路兩旁大小企業林立,成千上萬噸的鋼管不停地從這里運向全國各地。大邱庄復甦的原因,專家認為一個是改制,通過吸納大量個人和社會的資金,盤活了企業;另外是中國整體鋼鐵市場景氣的大環境。大邱庄鎮辦公室主任楊明雋也認為改制至關重要。但改制同時給大邱庄帶來的貧富分化,則讓一些村民仍留戀禹作敏時代。

大邱庄神話形成於改革開放初期,當時法律意識淡薄,游戲規則待定。「一切向錢看」的基層創業人所置身的時代,隱約還透著草莽的色彩。而禹作敏,則為大邱庄烙下了一個時代的印記。

編輯短評

中國鄉村發展路在何方

1935年,風華正茂的費孝通來到太湖東岸一個小村莊,寫下了著名的《江村經濟》,這本書很快被認為是打開中國農村社會的一把鑰匙:「它讓我們注意的並不是一個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個最偉大的國家。」

200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這個特殊的年份,《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重新回到那些明星村莊,重新回到歷史現場,去感受那曾經的風雲變幻、滄海桑田。同樣,我們試圖從這些小小的「標本」裡面,發現中國鄉村發展的「密碼」。

74年前,費孝通指出中國在龐大人口壓力下,只能發展鄉村工業,在鄉村工業發展後要發展小城鎮,各地的情況不同,可以闖出不同的城鄉發展模式。今天,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農村地區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已經闖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鄉村發展之路。

這條道路首先是漸進的,根據不同階段農業和農村發展要求,循序漸進地推進農村改革和建設事業。從農村改革突破,到建立市場經濟,再到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國農村改革在各個階段上雖然重點不同,但都依次遞進、一脈相承。在新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環境下,農業和農村發展將與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和全球化的趨勢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因此,需要從全局的高度,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方略,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解決新的發展階段下的「三農」問題。

這條道路還是多元的,根據中國東中西的不同國情,不同發展階段,其鄉村發展的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促使農村產業結構、就業結構與農業生產方式等發生巨大變化,鄉村發展步入轉型升級的新階段。中西部地區則有很多農民工到經濟發達地區工作,為家鄉帶來大量財富,促進了家鄉的經濟發展。同時,隨著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農民工返鄉創業,一種新型的在鄉村成長的工業應運而生,有力地促進中西部農區的工業化、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這條道路更拒絕西方發達國家的的大農場模式,這種模式在與中國有相近國情的巴西、印度有足夠多的實踐,已經證明不是發展中國家解決「三農」問題的好辦法。顯然,我們現在關於「三農」的探討有大量的偽問題,有大量的一廂情願。有學者主張「土地私有」以後就萬事大吉,有學者認為「土地集中經營」是解決農村問題的根本,但這些論點明顯沒有照顧到中國的現實。

作為整個中國社會發展的「晴雨表」,農村問題急迫而重要。事實證明,人多地少的特點決定了中國不能克隆其他國家的農村發展模式,只能走自己的路。中國的做法沒有先驗之談,也沒有一定之規,只能在實踐中摸索,在發展中總結。現在,「三農」問題已經成為重大的戰略問題,關乎中華民族能不能穩定地可持續地走下去。我們不能簡單化、庸俗化地相信那些「萬金油」或者「靈丹妙葯」,中國的農村發展之路,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重視地方實踐,因地制宜,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發展模式。

E. 我想寫一部我的村莊歷史(李庄村史)如何下筆開頭

你好,你想寫正式的歷史還是小說性質的呢?如果是想吸引人一點可以以時間開頭。比如:大唐貞觀年間,一位姓李的年輕人獨自走在山間的夜路上。突然腳下一滑,跌落山溝,當他醒來之時天以大亮,突然間。。。。。

F. 怎樣寫一份關於鄉鎮的簡史需要哪些資料

首先,記錄歷史,傳承文明。 其次,懲惡揚善,教育後人。 第三,保存史料,流傳後世。 那麼,如何寫好村史呢?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村史與縣志大同小異,可以參考縣志篇目來寫,但是村子的地理位置有好有壞,規模有大有小,歷史有厚有薄,經濟有快有慢,人口有多有少,情況各有不同,可以應根據本村實際情況和收集到的資料情況來構思,不能千篇一律。但是有些主幹的東西是必須寫的: 一是概述和大事記:介紹一下本村的地理位置、面積、人口、經濟、社會等基本情況,讓讀者對本村有個基本的了解。大事記是按照時間的順序記述本村的重大事項,比如何時建村,那年發生過什麼大事,村裡的大事記與縣里不同,對於一個村子來說,哪年開始打井機,開始種植水稻,哪年修的那條路,哪年發生自然災害,哪年上電,哪年有的電視,哪年安的電話,誰第一個買的自行車、縫紉機、手錶,誰第一個買的手機,誰第一個買的彩電,誰第一個買的汽車,誰第一個買的電腦、安的寬頻,等等,這些對於縣來說都是雞毛蒜皮的事情,但是對於一個村子來說可以算是大事了。 二是建置沿革:何時建庄的,有什麼來由,需要交代一下。比如撫寧縣最大的村子盧王莊,據傳是唐太宗東征時有位姓盧的大將過此,見此地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就將家屬遷到此地定居,叫盧各庄。明朝永樂年間,王各庄的大戶人家將女兒許配給盧家,並遷到此地居住,因而改名盧王莊。據說,留守營鎮原來叫孫庄和郭庄,明朝末年,遼東總兵吳三桂、馮守業屯兵留守於此,故改名留守營。今留守營鎮宋庄一帶,唐太宗東征時築城於此,因臨近洋河南岸,取庄名陽河庄,分洋河宋庄、洋河馬庄、洋河王莊、洋河趙庄、洋河丁庄、洋河郭庄等。清康熙初年因洋河發大水,沖毀堤壩,就將縣城東察院門前的兩座石獅子移鎮於河岸。民國以後,由於人口不斷增加,這些村子獨立成村,去掉「洋河」二字了。而且清朝末年還曾於此地置洋河堡,解放後改為宋庄鄉,後來又並入留守營鎮。又如留守營鎮樊各南、樊各北原是一個村子,原名叫樊葛庄,據說有姓樊的和姓葛的兩個大姓,後來姓葛的人越來越少,就叫樊各庄了,後來人口越來越多,就分為南北兩個村了。 三是地理環境:包括地理位置、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動植物、自然資源、自然災害、道路交通、山脈河流等。還要介紹本村所屬的行政區劃變動情況。比如我的老家榆關鎮鐵官營村,距離北戴河、深河、榆關都是八里左右。清朝乾隆初年屬於臨榆縣北戴河堡,解放後才劃歸榆關鎮的。 四是經濟發展情況:包括農業、工業、礦山、旅遊、商業服務業等等。有沒有農場、工礦企業。包括土改、公私合營、農業合作化到生產隊,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等等。比如留守營鎮潘官營屠宰場、宏都實業集團生豬屠宰加工情況,台營鎮干澗嶺的香椿,留守營鎮七里澗的花盆等等都可以寫寫。 五是政治組織建設情況:黨支部、村委會、村民代表會、團員、婦聯、民兵等組織從建立到現在,主要活動情況、主要人員變動、工作業績等等。以及歷屆政治運動情況簡述及評價。 六是軍事建制、布防、主要戰事等。比如大新寨鎮界嶺口、駐操營鎮九門口等都是軍事重地,歷代戰事不斷,歷史記載也較多。駐操營鎮董家口、板廠峪、城子峪長城,石門寨鎮傍水崖古戰場,還有台頭路(今台營鎮)、石門路(今石門寨鎮)都是明代軍事重鎮,都應該大書特書。但有的村子可能沒有這些就可以省略。 七是文化藝術、文物古跡、體育衛生等情況。比如石門寨鎮淺水營中村的古銀杏樹,撫寧鎮白果樹村的白果樹,駐操營鎮板廠峪村的明代磚窯遺址,深河鄉螞蟻溝的古驛站遺址、臨榆縣政府舊址,杜庄鎮溫泉堡的湯泉寺等都是幾百年的歷史遺存,應該不吝筆墨。 八是古今人物。歷史是由人創造的,因而村史也主要突出寫人。古今知名人物,好壞善惡都應寫。既包括本村人,也應寫從本村走出去的那些人。當今村幹部、企業家、英模人物、能工巧匠、教師、科技人員等等。特別是要寫村裡的大家族。如撫寧縣東街明朝嘉靖年間出了兵部尚書、宣大總督翟鵬;下庄管理區下庄清朝初年出了惠應詔、惠占春、惠延祖、惠世溥四代總兵官;榆關鎮榆關村馬氏家族清朝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出了個武狀元叫馬鴻圖、武解元、武進士馬遇春,武舉人馬壯圖、馬雄圖、馬鵬圖等,威名遠揚。清代乾隆年間撫寧南街的單氏家族,是如何發家的,又是如何敗落的,現狀如何等等。也可以寫反面人物,如抗日戰爭時期,撫寧西街出了大漢奸趙子恆,欺壓百姓,賣國求榮,罪大惡極,解放後被人民政府處決。 九是民間習俗。包括節日、方言、民間諺語,婚喪嫁娶,生活飲食習慣等。雖然本村生活習慣差不多,但是也許幾十年、幾百年後生活習慣就會變化,只有當時記下,才能讓後人了解。一個村的習慣與另一個村的習慣可能不大相同,當代民俗與古代民俗不同,此地民俗與彼地民俗不同。要把它們之間的差異寫出來。 十是文藝。包括民間故事傳說,詩詞、散文,歷史文獻記載,重要事件、人物和地名考證,新聞媒體報道等。如據清雍正四年《林氏家譜》記載,我的老家原叫鐵官營。乾隆二十一年《臨榆縣志》地圖標志叫鐵匠營。據我父親生前說,村南有條河,臨河兩岸原來有鐵匠鋪。解放後由於村子小,人口少,就改叫小營。1982年地名標准化時因與留守營鎮小營村重名,又復稱鐵官營。我們村東三里有個村叫倉上,村南三里有周家營,村東南五里有馬坊店、張家馬坊、郭高馬坊、葯王廟馬坊等,從這些地名不難看出,這一帶是古代駐兵屯糧打造兵器的地方。時間大約是明朝末年。經過考證,可以幫助讀者加深對家鄉的了解。 總之,可以不拘一格,根據本村的實際情況去寫,但村中的主要變化、主要人物、重要事件應該寫透。以上只是自己的粗淺看法,歡迎朋友們指正。

滿意請採納

G. 山西一老人退休後寫出80餘萬字的鄉村史話,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這位八十多歲的耄耋老人,用自己勤奮的雙手寫出了許多感人的故事。他在退休後花費了接近20年著書80餘萬字,全部是圍繞赤橋村的歷史而寫的。他耗費如此精力去為村莊的歷史著書立說,不過是希望可以留住鄉村記憶,讓更多的人認識到赤橋村的歷史。

三、哪怕身體越來越差,依然不忘初心

盡管許多事情已經開始變得有些力不從心,比如說外出采風,會耗費老人的許多精力,但他依然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夢想。在思緒奔涌之時,他利用整夜的時間來寫作,哪怕身體不好,他也要熬夜寫完那些得來不易的寶貴材料。面對這樣的堅持,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但是這位郭華老人卻實實在在的辦到了,他是為了夢想而發光發熱,努力去完成目標的人。這樣的老人太值得我們推崇和學習了!

H. 鄉村歷史

六十年一甲子,一部鄉村發展史,就是一部共和國發展的歷史。

從大寨到小崗,從南街村到華西村,從烏沙村到三元里……這些中國村莊的代表,以其鮮明的時代特徵和發展模式,為中國鄉村命運的轉變作出了最生動的註解。

這些村莊,或因為重大事件,或由於重要人物,從一個單純的地理名詞轉而擁有了自己獨特的意義,並成為時代變遷的標志。

曾經,大寨是全國農業發展的樣板;小崗是包產到戶的急先鋒;南街村意欲走向「大同世界」;大邱庄因「以鋼為綱」而紅極一時;華西村更有著不同「版本」的傳奇色彩;而名不見經傳的烏沙村和三元里,和許多村莊一樣,還在尋找著屬於自己的發展方向。

不同的道路有不同的結局。江蘇華西村,2008年年產值據稱高達450億元;小崗村也在尋求轉型;大邱庄則否定了當初的發展模式;外企的進入讓烏沙村一夜間「麻雀變鳳凰」;至於三元里,城市和工業化的發展,讓農民實實在在地受益……

在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前夕,《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特地回到當年鄉村,帶您回到歷史現場,一起去尋找那段歷史的記憶。

I. 山西84歲耄耋老人用數十年寫出80萬字的鄉村史話,是什麼讓他如此堅持

山西84歲耄耋老人,由於對人文底蘊深厚的鄉村歷史心懷敬意和濃厚的興趣,因此用數十年寫出80萬字的鄉村史話。

老人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探尋千年古村的遺跡,鍥而不舍的精神不由得令人肅然起敬。他寫出的鄉村史話,成為重要的文獻資料。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處處都留下了悠久歷史文化的痕跡。不過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很多歷史遺跡也正在慢慢地消失了。

退休老人尋訪千年古村文明遺跡

山西太原的一個古老村莊,擁有著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是著名的地方史學家,地方文化學家劉大鵬的故居,也是《史記》中記載的《刺客列傳》中“豫讓刺趙”的發生地,文化底蘊豐厚。這個古村,如今還成為歐盟委員會的一個關於農村的研究項目。

一位老人在退休以後,對這個古村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和這個村莊的幾位老人一起,追尋歷史遺跡,樂此不疲。他陪著前來此村考察的專家們一起做調查研究。

J. 農村經濟改革的歷史與現實

2008-10-13 08:01:52 來源: 南方都市報(廣州) 黑馬推薦 十七屆三中全會表示我國已進入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

「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一個「發展階段」、一個「關鍵時刻」、一個「重要時期」,全會閉幕時發表的公報用簡潔的語言,科學概括了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

金秋時節,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圓滿閉幕。這次全會的重要議題,是研究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問題。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在新的起點上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黨全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這次全會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是黨的十七大代表中從事農業農村工作的部分基層同志和研究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部分專家學者也應邀列席了會議。有關專家認為,此舉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更加廣泛地凝聚各方面的智慧,以使中央制定的方針政策更加科學、更加符合實際,更加契合8億農民的意願,表明了黨中央推進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堅定決心。

「解讀」

科學判斷:深刻把握農村改革歷史方位

我國總體上已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

「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這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總要求,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總體部署貫穿了這一總要求。全會強調,繼續解放思想,必須結合農村改革發展這個偉大實踐,「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農村發展難題」;堅持改革開放,必須把握農村改革這個重點,「在統籌城鄉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動科學發展,必須加強農業發展這個基礎,「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促進社會和諧,必須抓住農村穩定這個大局,「為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

「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一個「發展階段」、一個「關鍵時刻」、一個「重要時期」,全會閉幕時發表的公報用簡潔的語言,科學概括了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

對歷史方位的准確把握,是作出戰略決策的前提和基礎。專家認為,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對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發展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表明我們黨對我國當前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關鍵環節和突出矛盾,有了更為深刻、透徹的認識和把握,意味著在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我國農村改革發展意義更加重大、時機更加緊迫、任務更加繁重。

六大目標

全面描繪農村未來美好圖景

到2020年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之時,我國農村的面貌將會怎樣?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農村改革發展6方面的基本目標任務,讓廣大農民清晰地看到了未來生活的美好圖景———

「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民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社會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基本形成,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並明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到十六屆六中全會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的一項重要措施,再到黨的十七大對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專家梳理這一脈絡後認為,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涉及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各個方面,是我們黨對農村改革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想的進一步細化,為8億農民提出了具體而明確的奮斗目標。

全會還確立了進一步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並在總結30年來農村改革發展經驗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農村改革發展必須遵循的5項重大原則。

三大部署

勾勒新一輪農村改革路徑圖

「加強農村制度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

「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農村制度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作出了具體部署。

30年前起步的農村改革,使我國廣大農村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巨變。但我國農村的改革發展仍然面臨不少挑戰和問題:城鄉二元結構矛盾仍然突出,無法適應構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緊迫要求;農業發展方式依然粗放,保持農業穩定發展的難度加大;國際糧食供求形勢緊張,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壓力增大;農民持續增收的機制仍未完全建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許多農村的面貌仍然較落後,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任重道遠……

「加強農村制度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這3個具體而明確的要求和部署,既切中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又有力應對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為新一輪農村改革發展勾勒了一幅切實可行、富有可操作性的「路徑圖」。

制度創新

夯實農村改革制度保障

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為進一步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留下了更大的探索空間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經過30年的不斷探索,我國農村改革發展已進入依靠制度創新的新階段。全會緊緊圍繞當前農村改革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圍繞農村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對農村制度建設作出了具體部署:

———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改革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專家表示,全會提出要「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意味著不僅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還將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為進一步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留下了更大的探索空間。

———土地制度是農村的基礎制度。全會立足地少人多的基本國情,突出強調要「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意味著在新的形勢下,必須堅守18億畝耕地這根紅線,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同時採取一系列措施,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各項制度。

———全會明確提出要「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意味著我國將從農業投入、農業補貼、農產品價格等多個方面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不斷強化對農業這一國民經濟基礎和戰略產業的支持和保護。

———「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著眼於為農村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旨在從根本上破除導致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基礎:「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根本目的在於加強村民自治機制建設,不斷發展農村基層民主……

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新一輪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抓手並作出全面安排,必將從根本上優化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制度環境,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現代農業

「確保糧食安全」放首位

今後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控力度將進一步加大

進一步明確發展現代農業的總思路,是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另一重要成果———

全會強調: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

早在2006年,我們黨就提出「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著力點」,並初步提出了發展現代農業總的思路。十七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深化了我們黨對發展現代農業的認識,進一步明確了發展現代農業的總思路,必將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就新形勢下如何發展現代農業,全會從7個方面進行了部署,引人關注的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被放在7項部署的首位。專家表示,這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始終對糧食安全保持高度清醒的具體體現。

在食品安全事件屢屢發生的情況下,全會還研究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強調要加強農業標准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嚴格全程監控,切實落實質量安全監管責任,杜絕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專家表示,這段表述雖然篇幅不長,卻鮮明地表達了我們黨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可以預料,今後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控力度將進一步加大。

八大舉措

徹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

隨著一項項極有含金量的措施的陸續出台,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步伐將不斷加快

基於對「三農」問題的准確把握,這次全會深刻提出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根本措施:「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專家表示,長久以來,許多地方在發展過程中並沒有把城鄉作為一個整體來通盤考慮,城鄉發展二元化結構的長期存在,不僅使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較慢,而且使城市發展特別是城市經濟發展也面臨後勁不足的問題,最終必然會制約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根據這一指導方針,把發展農村公共事業置於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確提出了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目標。

繁榮發展農村文化、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就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全會從8個方面作出了具體部署。專家表示,隨著一項項極有含金量的措施的陸續出台,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步伐將不斷加快,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嶄新格局將不再遙遠。相信在推進新一輪農村改革發展的進程中,8億農民將分享到更多改革發展成果。

據新華社北京10月12日電 (本文來源:南方都市報 )

閱讀全文

與如何寫一份農村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