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學習歷史可以明理、明智
可以了解人類社會和文明的發展,從而幫我們開拓視野、增長見識,通過閱讀、反思和總結歷史,又能提升我們自身的人文素養、強大我們自身的精神和文化力量。
因此,歷史讓我們能夠在一個更大的時間和空間維度上,看待和比較各個歷史階段、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成敗得失,讓我們能夠發現和理解影響歷史走向的關鍵因素,對於我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閱讀、寫作、溝通能力都是一個很好的培養。
㈡ 你認為「牢記歷史,勿忘國恥,警鍾長鳴」有何現實意義
回望918,不是傳遞仇恨,而是要從苦難中汲取智慧,從恥辱中迸發力量,奮力前行。記住這個日子,是要我們銘記歷史,不斷奮進。而不是帶著一份對日本的仇恨,繼續將這樣的仇恨傳遞給下一代,歷史需要銘記,恥辱更不能忘記,這也是我們需要強大的理由。
新時代是追夢圓夢的時代,每一個人都是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我們要牢記「九一八」,不忘國恥,凝心聚力,同時要提高自我防衛能力,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2)現在為什麼要重提歷史擴展閱讀
落後就要挨打,不要找任何的理由,這就是真理,弱國沒有外交,我們只有自己強大了,別人才會心生敬畏。自己強大,就是每一個中華兒女強大,人民衣食無憂,科技進步,軍事發達。每一個中華兒女強大了,我們的國家才會強大。
重提歷史就是讓我們銘記,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痛定思痛,卧薪嘗膽,要舉一反三,眾志成城。絕不要讓歷史從演。牢記使命,不忘歷史,不忘本初心,就是要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中國夢,讓偉大的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強國之巔。
㈢ 為什麼現在會把古代的歷史歸為我國歷史呢
您好,我是閑庭信步,這個問題乍一看讓人產生疑惑,為什麼會這樣問呢?因為我們早已經默認我們古代的歷史就是我國歷史了。那為什麼會默認為這樣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吧。
炎黃子孫一提到中國,各位都會想到我們中國是個古老的東方國家,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阪泉之戰之後,黃帝部落戰勝炎帝部落,炎帝部落就此歸順了黃帝部落,炎黃部落聯盟就此形成,這場戰爭也奠基了整個華夏民族。在此之後,黃帝的後代深深地影響到了後世,就比如五帝中的少昊、顓頊、帝嚳、唐堯就都是黃帝的後代,後來的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也都是黃帝的後代。
所以古代的歷史就是中國的歷史,我們的現在也會成為將來中國的歷史。
㈣ 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歷史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
所以,當你問我為什麼要研究歷史的時候,其實我可以這樣回答你,我們研究歷史的原因就是為了我們人類自己的未來,不了解過去,怎麼能看到未來呢?對吧?好好學歷史吧!
㈤ 我們為什麼要一直重復學習歷史
歷史在浪漫的角度來看是回憶,有些東西是存在於人的心中需要我們去不斷的回想,學歷史是去想埋在滾滾浪沙中成功與失敗,當然還有平淡,然後就會珍惜現在。從理性的角度看,歷史只能當參考,決不能全盤接受,因為歷史是英雄所寫的歷史,我們學它是為培養一種對某些人的敬仰,這是英雄對下面的為我們的要求。................好吧,我比較喜歡歷史的,我覺的那淡黃的的書皮下面一定有埋藏千年的秘密
㈥ 劉波:為什麼要重提「歷史周期律」 歷史
已經找到一條新路,可以走出這歷史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讓人民監督政府,防止政府的鬆懈,讓人們各負其責,避免產生「人亡政息」的情況。
單純恐懼和防範所謂的「歷史周期律」,不僅不會擺脫它,反而很可能繼續成為這種「規律」的「祭品」。
㈦ 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1、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
學習歷史能使我們更好了解中華民族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馬克思說過,我們只知道一門惟一的科學——歷史學。
中國是世界上惟一有幾千年不間斷歷史記錄的國家。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記錄了中華民族在創造歷史中積累的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了解了她的昨天,才能知道她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認識當今中國,要從了解她的歷史開始。
2、學習歷史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歷史是前人的實踐和智慧之書。中國歷史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創業史和發展史,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包含著許多對國家、社會、民族及個人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的思考。
今天的中國是從昨天發展而來的,今天遇到的許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中找到影子。只有認真學習總結中國歷史,才能充分運用中華民族5000多年積累的偉大智慧來化解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問題與挑戰。
3、學習歷史能夠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國人有骨氣、有底氣。作為世界上惟一歷史記載不曾間斷的文明古國,5000多年文明史是中國人骨氣和底氣的精神源泉。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內生力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通過學習了解我們民族和國家的歷史、傳承祖先的成就與光榮,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使我們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更好地服務於民族復興偉大事業。
4、對歷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
尊重和珍惜自己的歷史,保護好自己的歷史文化遺產。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也無法改變。如何對待歷史,是一個關乎民族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嚴肅問題。
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史,改革開放30多年的探索史,這些歷史一脈相承、不可割裂。對歷史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不斷從歷史中汲取有益養分。
5、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方法論,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打著「還原歷史」「反思歷史」的旗號,否定中國歷史上特別是近現代史上的進步事物和正面人物,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抹黑民族英雄和革命領袖,用歪曲的歷史觀消解人們對歷史的正確認識。怎樣對待本國歷史,是任何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都必須解決好的問題。
對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要堅定不移捍衛,以事實批駁歪曲歷史、否認和美化侵略戰爭的錯誤言論;對民族英雄要銘記和崇尚;對革命領袖的評價不能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而應該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待和分析。
6、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
學習中國5000多年文明史,加深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精神品格的認識。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是一座無比豐富的寶庫,從中我們可以汲取豐富營養、獲得強大精神動力。體現在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精神品格中。中華民族在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許多優良傳統。
比如,從屢經戰亂、分裂但終歸走向統一的中國歷史中,我們可以學習中華民族崇尚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優良傳統。中華文明在發展進程中形成了高尚的精神品格。屈原被逐賦《離騷》、司馬遷忍辱作《史記》,體現的就是中華民族剛強堅毅、自強不息的崇高精神品格。
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優良傳統和高尚精神,對於我們今天形成優良品格、培養浩然正氣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7、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加深對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中國近現代史是一部從苦難、抗爭走向勝利的歷史。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就要深入了解中國所經歷的苦難,深刻汲取落後就要挨打、就要受欺負的教訓。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先後嘗試通過封建統治階級的改良主義、舊式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革命等途徑來實現民族復興,但都失敗了。
最後,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徹底改變了中國的命運。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就要深刻認識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從而不斷增強「四個自信」。
8、學習世界歷史知識,加深對外部世界的了解。
中國歷史是世界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中國同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更需要我們通過學習世界歷史知識,用寬闊的歷史眼光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從不同文明中積極吸納有益成分,服務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㈧ 為什麼要學歷史呢,歷史已過去,干嗎要「舊事重提」大神們幫幫忙
北大教授講解學習歷史的意義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的歐幾里得講授幾何學,有學生問他這學問能帶來什麼好處?歐氏叫僕人給他一塊錢,還諷刺道:這位先生要從學問里找好處啊!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臨終時回顧了自己的一生思考,隨後告訴人們: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作家王小波在他的《我的精神家園》裡面提到,他的大學數學老師對他們說,我所教的數學你們也許一生都用不到,但我還是要教,因為這些知識是好的。王小波為此而深深感動了, 我也為此而感動。我也想說,歷史知識是好的。史學是許許多多學問中的一種,它也跟各種學問一樣,使我們聰明,給我們快樂。 靠歷史知識能不能掙來錢,或者能不能贏得什麼領導的惠顧垂青,都不是史學自身的價值所在。就算有人能用歷史弄到很多別的東西,依然如此。史學僅僅是一門學術。它既有科學的精深嚴謹,又像藝術一樣美妙動人。古希臘神話的九位繆斯(文藝女神,Muse)中,居首的是克萊奧(Clio),她是一位司歷史的女神。史學的藝 術魅力,在人類社會中確實是永恆的。這魅力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從根本上說,了解歷史,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固有方面。 德國哲學家文德爾班說過,"人是有歷史的動物";英國史學家卡來爾也曾談到,"有些原始部族在算術上甚至數不到五,但是也有其歷史。"即使是很原始的部族中,也往往有專門講述歷史的人,盡管講述的內容充滿了神話傳奇。史學的起源,幾乎和人類社會一樣古老。傳說中國在黃帝時就有了史官,包括發明文字的蒼頡。比較能確定的早期史官大概有兩種,一種是背誦史實和系譜的瞽矇,他們大概更古老一些;另一種是用文書記事的史官。 在古羅馬政治學家西塞羅看來:"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出生以前的歷史毫無所知的話,這個人就等於沒有長大。"動物就沒必要知道自己的歷史,這對它們的生活沒有什麼意義。但人類有精神生活、有自我認識的需要,而人性是由歷史和傳統所塑造的。人類自我認識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訴諸歷史。科林伍德有言:"嚴格說來,沒有人性這種東西,這一名詞所指稱的,確切地說,不是人類的本性而是人類的歷史。"雅斯貝斯的一段話也說得很好:"對於我們的自我認識來說,沒有任何現實比歷史更為重要了",它顯示了人類最廣闊的境界,提供著生活所依據的傳統,指點我們用什麼標准來衡量現世,解除"當代"所施加的無意識的束縛,"教導我們要從人的最崇高的潛力和不朽的創造力出發來看待人"。 割斷了數千年的深厚文明,只有"當代"而無"歷史",我們的世界就只是個單薄貧乏的平面。但人類不是這樣的,人類的生活有一個千萬年的縱深。人們要了解古往今來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態,了解各時代、各民族對真善美、假惡丑的不同理解。人類一代一代地積累著這些知識和看法,正是它們的總和塑造了人的特質、人類的形象,使我們得以突破"當代的束縛",知道了我們正在做的是什麼,我們應該做的是什麼。 尤其是中國人,他們擁有強烈厚重的歷史感。歷史有如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溝通了過去和未來。個體生命匯入這條長河才能獲得永恆,"名垂青史"幾乎是人生的最大成功,為了"留取丹心照汗青"賢人們寧肯捨生取義。人們習慣於在歷史中尋找自我:君主效法堯舜,大臣自比諸葛,武將則追蹤岳飛。浩如煙海的史籍之中,潛藏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氣質,凝聚著他們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特有看法。 史學就是這樣一門學術,人類生活中有它的一席之地,會有一些人投身其中而以之為事業,也會有人關注他們的思考和探索。從事學術不比其他行當更高貴,但也並不更低微;史學不比其它的學科更高明,但也並不更低微。當然,學歷史多少需要一點兒"傻氣",因為得付出"機會成本"、犧牲另一誘惑,所以優秀的歷史學者,較多出自淡泊執著的人。然而他們為什麼執著於此?追尋悠久漫長的文明歷程,洞察人群進化的內在奧秘,感受千百年的苦難和歡歌,審視千百年的坎坷和輝煌,以至從一片甲骨發現了一個古國的存在,由一塊碑文澄清了一場戰爭的過程......是這些吸引了他們,足以使他們執著於此嗎? 而我們該由怎樣的態度,開始學歷史呢?我建議,別把歷史學習看成就業求職的培訓,在北大歷史系學習不該如此。史學提供一種特有的訓練,我們從一些看似枯燥艱澀的東西開始,逐漸去領會一種學術的境界,去掌握一種求真的技能,去積累一種貫通今古的智慧、去培養一種對人類命運的關懷。那理性和良知的訓練,才是使人終身受益的東西,也是我們的校園為什麼會成為"精神家園"的東西
㈨ 為什麼高考改革更加重視歷史,意義在哪裡
我參加高考時,還沒有進行高考改革,所以我也不清楚高考改革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前幾天看到網友發布了一篇貼文,上面明確指出高考改革之後更加重視歷史。我可以接受高考改革重視歷史的結果,畢竟一個人不能忘掉國家的歷史,如果忘掉國家經歷的某些創傷,自己會更加不珍惜現在美好生活。只有從學生時代養成學習歷史、珍惜生活的好習慣,長大之後,學生會感覺到自豪。有些人不明白高考改革更加重視歷史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第三個意義:人不能忘本
雖然每一個人都想忘掉那段屈辱的歷史,都想記住那段輝煌的歷史。可是這才是真正的歷史呀,人不能忘本,更不能忘掉所有的歷史。我們可以從歷史事件中總結經驗,也可以從歷史事件中找到真實自我。總而言之,我非常贊同高考改革之後更加重視歷史,因為歷史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