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規劃在我國栽培歷史有多少年

規劃在我國栽培歷史有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2-11-27 15:24:41

❶ 我國水稻種植有多少年的歷史

水稻是我國原始農亞中的主要栽培作物,它的起源、分化和傳播一直為學術界所注目。70年代,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大量栽培水稻的遺存,把我國水稻栽培歷史提到7000年前;80年代末,湖南滓縣彭頭山址的發現,又把水稻栽培歷史提到了8000年前。所以,人們一直認為我國水稻栽培起源於長江中下游地區。而中原地區則在距今6000年以後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才有零星發現,因而被認為是水稻的傳播區。這次在賈湖遺址發現栽培水稻遺存,為我國農業史的研究以及環境和氣候變遷的關系的研究都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並促使人們對我國水稻栽培歷史進行重新認識。

來源: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116381_75793.html

❷ 我國栽培蘋果有多少年的歷史

蘋果栽培史

中國蘋果即綿蘋果,古稱柰,從有文字記載起,至少已有2200多年的栽培歷史;沙果作為果樹栽培大致也有2000年左右的歷史;海棠栽培則較晚。

一、柰的栽培歷史

柰最早見於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公元前125-前118)中:"梈柰厚朴"。其中"柰"多數學者認為就是後來的綿蘋果,即中國蘋果的古稱。據《西京雜記》(公元3-4世紀間)記載:當時"上林苑"中的各種果樹,都是"初修上林苑時,群臣遠方各獻(的)名果異樹……"其中有"柰三:白柰、紫柰、綠柰"。柰既然以名果貢獻,則在原產地的栽培就必然更早了。公元3世紀20年代,曹植有《請白柰表》和《謝賜柰表》,《史記·貨殖列傳》中曾記述當時內地已大面積生產的幾種果樹,但並沒有提及柰。總之,根據漢代以來柰的名稱與內涵的變化,反映了中國綿蘋果也存在一個發展的過程。

二、西洋蘋果栽培歷史

19世紀中葉後,海禁開放,西方文化大量輸入,果樹資源交流更加頻繁。蘋果屬果樹也隨之引入。

1、早期蘋果引進概述 早期引種蘋果的途徑是多方位的。其中以山東最早,據煙台的地方史志記載,1861年美國長老會成員約翰·倪維思(John L.Nevius)受長老會派遣,由上海來山東登州(今蓬萊市)。因倪妻患病,1864年返美。1871年倪氏夫婦重返煙台時,帶來西洋蘋果、洋梨、美洲葡萄、歐洲李及甜櫻桃等果樹品種,在煙台毓璜頂東南山麓建園栽植,取名"廣興果園"。

2、20世紀前半期蘋果引種及生產概況 20世紀初,遼寧、山東蘋果發展較快。1909年旅順最大一處蘋果園(後改為旅順農場)中有國光96株、倭錦550株。日俄戰爭後,旅順、大連的租借權轉歸日本後,1909年在熊岳建立苗圃(1913年改為農事試驗場),再從日本引進一些主栽品種,1910年引入紅魁、祝光、旭和國光等;1914-1921年間又引入玉霰等3個品種。

3、蘋果生產恢復時期 從1950-1952年,國家採取了一系列休養生息政策,扶持農業生產,對果樹生產發放無息貸款,減免果業稅收,同時還在重點果區建立果樹技術指導機構,通過供銷社組織果品運銷,提高果農收入,促進了果樹業的復甦。在老蘋果產區,殘存的蘋果老樹迅速恢復了樹勢,主要病蟲害得到有效防治,並開始組建第一批國營園藝場(其中北方以蘋果為主),因此,產量急速回升。

4、50-60年代蘋果業的興起 從l953年起,中國農村互助合作運動興起,大大地鼓舞了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l955年農業部提出了"以互助合作為中心,大力提高現有果樹的產量和質量,有計劃地積極向山區、荒山擴大墾辟新果園",新建果園一律免徵農業稅,並相應改善購銷工作。

5、商品基地的建立與發展 從1985年起,由於蘋果收回投資快,效益高,除廣東、廣西、湖南、海南及上海等五地不適於商品生產栽培外,其他地區都把發展蘋果生產作為開發山區、脫貧致富或積累資金支持農業生產的重要手段,其中陝西省發展尤為突出,在渭北地區建立25個優質蘋果基地縣,秦冠、富士等品種佔了絕對優勢,產量也迅速上升,有後來者居上的趨勢。從1992年達到年產8.429×105t,僅次子山東、遼寧。1993年超過了遼寧,居全國第2位。1995年全國各省的面積與產量。

❸ 小麥在我國栽培有多少年歷史

小麥在我國有5000年種植歷史。小麥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我國開始廣泛栽培,經過1985年和1986年先後兩次的遺址調查中,發現了碳化小麥和大麥粒。從漢朝以後,小麥開始慢慢向南方推廣,北方也在持續發展。

❹ 我國水稻栽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多少年以前

我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在《管子》、《陸賈新語》等古籍中,均有約在神農時期播種「五穀」的記載,稻被列為五穀之一。《史記•夏本紀》關於「禹令益於眾庶稻,可種卑濕」的記載,表明公元前21世紀,我國人民就已經開始和自然作斗爭,疏治「九河」,利用「卑濕」地帶發展水稻。距今約4200餘年前,水稻栽培已從長江中下游推進至黃河中游。

❺ 我國水稻種植有多少年的歷史

我國水稻種植有7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中記載大禹時期曾廣泛種植水稻,夏本紀記載: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後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大禹命令伯益給大家分發水稻種子,種在水田裡,還命令後稷(周的先人)給大家分發食物。沒有食物的地方,他就命令有多餘的地方,分給那些少的地方。

(5)規劃在我國栽培歷史有多少年擴展閱讀

水稻起源:

目前掌握的生物學證據顯示,野生稻可能在大約8500年前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被馴化為粳稻。之後與黍、杏、桃等作物一起由商人和農民傳到印度,通過與野生稻的雜交於約3900年前在恆河流域轉變為秈稻,後又傳回長江中下游地區。

水稻在全球的分布范圍:

中國、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南亞、地中海沿岸、美國東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區,中國北方沿河地區也種植稻。也就是說,除了南極洲之外,幾乎大部分地方都有稻米生長。世界上種植水稻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印度,種植面積將近5千萬公頃,總產量為1億5千萬噸。

中國水稻:

中國水稻的種植面積為3千萬公頃左右,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國是世界上水稻產量最高的國家,總產量高達2億噸以上。

❻ 我國果樹栽培的發展簡史是怎麼樣的

我國是世界上果樹栽培最古老的國家之一。據陝西省西安市郊區半坡村新石器時代的出土文物考證,遠在六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採集栗、榛等果樹的果實為食用;在我國最早的文獻《詩經》一書(公元前1000年)中,對原產我國的桃、李、梅、杏、榛、栗、棗等果樹的栽培也均有記述。從而可以斷定,我國果樹生產至今已有四千年的歷史。大約在二千年前的秦漢時代,我國果樹栽培已發展到一定規模。如《史記·貨殖列傳》寫道:「秦漢千樹栗,安邑千樹棗,淮北滎陽河濟之間千樹梨,蜀漢江陵千樹桔,其人與千戶侯等」,充分反映了當時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栽培棗、栗、梨、柑桔的盛況。到了唐宋以後,我國果樹的種植規模更為擴大,品種更為豐富,記載更為詳盡。如公元1178年,宋代韓彥直寫的《桔錄》,首次明確地將當時我國的柑桔劃分為27種,其中柑8種,桔14種,橙5種,並敘述了柑桔的嫁接、砧木的選擇、防治病蟲害及收藏加工等技術,這可謂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柑桔品種分類的科學著作;宋代在《荔枝譜》中也記載著我國荔枝有69種,還著重描繪當時福州栽培荔枝的盛況:「福州種植最多,延施原野,洪塘水西尤其盛,一家之有,至於萬株」。所有這些,都是古代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和寶貴的遺產。

我國果樹栽培歷史悠久的另一見證是,目前全國各地尚保存著不少珍貴的古老樹。如山東莒縣發現有三千餘年的銀杏樹;福建莆田縣有一千二百年的荔枝樹;山西、陝西有一千年的酸棗樹;浙江、雲南有數百年至上千年的老梅樹;四川省有三百年至四百年的柑桔樹,等等。這些古老果樹,已成為我國寶貴的歷史文物之一,對研究我國果樹栽培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果樹栽培雖有悠久歷史,但是鴉片戰爭以後,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使得我國果樹栽培業一蹶不振。特別是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大量外國果品源源輸入中國,占據我國水果市場。據統計,每年僅從美國進口的蘋果、柑桔和葡萄乾,價值多達300萬白銀。在外國水果的沖擊下,我國果業生產幾乎瀕臨破產。到1949年,全國水果總產量只有2400萬擔。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發展果業生產。首先,組織領導全國各省、區開展果樹資源調查,摸清家底。並在此基礎上,結合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制訂了果樹生產的一系列發展規劃。提出了「果樹上山、下灘、不與糧棉爭地」的正確方針,並採取各種有效的經濟和技術措施,先後在丘陵、山地、沙荒地、鹽鹼地及海塗上建立起蘋果、柑桔、葡萄等各有特色的果園,擴大果園面積。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果品購銷政策放開,果農生產積極性空前提高,我國果樹種植發展迅速。迄止1985年,全國果園面積達4104.4萬畝,比1952年的1026.6萬畝增長3倍。其中,蘋果園增長27.2倍,柑桔園增長14.5倍,葡萄園增長9倍,梨園增長2.1倍。從產量看,1985年全國果品總產量為23278.8萬擔,比1980年增長71.3%,平均每年遞增11.4%,若與1952年相比,增長3.76倍。這不僅對繁榮城鄉經濟,改善人民生活起到積極作用,而且使我國由果品進口國變為出口國,躍為世界上果業生產的主要國家之一。

❼ 小麥在我國的栽培歷史有多少年

小麥在我國的栽培歷史已有1萬年,小麥是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對其野生祖先進行馴化的產物中亞的廣大地區,曾在史前原始社會居民點上發掘出許多殘留的實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麥小穗、籽粒,炭化麥粒、麥穗和麥粒在硬泥上的印痕。
1985年和1986年先後兩次於東灰山新時期時代遺址中,發現距今5000±159年的碳化小麥和大麥粒;1955年在安徽省亳縣釣魚台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發現有炭化小麥種子。以上從植物學和考古學上給麥為中國起源論提供了證據。

❽ 菊花在我國已有多少年的栽培歷史

菊花的栽培歷史及產地分布
〔〕

學名 Dendranthema morifolium
別名 鞠、壽客、傅延年、節華、更生、金 蕊、黃花、陰成、女莖、女華、帝女花、九華等
科屬 菊科、菊屬

栽培歷史 菊花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在2,500年前的古籍中,就有關於菊花的記載。《禮記·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黃華」(黃華即黃花)的記載。戰國時,愛國詩人屈原的《楚辭·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至漢代,菊花又發展到作為葯用植物。《本草經》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的論述。以上所指的菊花,都是以野黃菊(D.indicum)為主的野生菊種。

自晉代起,人們將菊花作為觀賞對象。陶淵明(公元365~427年)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及「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的賞菊詩句,表明菊花已開始在田園栽種。至唐代(公元618~907年),有幾個不同花色的品種先後出現。如白居易、劉禹錫在詩中詠白菊,李商隱在詩中詠紫菊。在杜甫、韋庄和肖穎士的詩文中,不僅反映了唐代菊花花色品種漸多,而且說明栽培已較為普遍。

到了宋代,菊花由室外露地栽培發展到盆栽,並能用其他植物作砧木嫁接菊花,品種有了較大的發展。藝菊專著也相繼問世。劉蒙的《菊譜》(1104年)問世,這是我國第一部菊花專著。該譜記菊36品。分為黃色(17品)、白色(15品)與雜色(4品)等。書中還闡明菊花大朵、重瓣等變異之遺傳與育種的基本原理和途徑。此後藝菊專著漸多:有史正志的《菊譜》(1175年),記菊27品;范成大的《范村菊譜》(1186年),記菊35品。此外,還有沈競的《菊譜》(1213年),記菊58品,史鑄的《百菊集譜》(1242年),記菊品160個以上。

元代,菊花專著較少。楊維楨在《黃華傳》中記菊136品。

明代菊花又有發展,重要的菊花專著有:黃省曾的《菊譜》,記菊220品;王象晉的《群芳譜》(1630年),記菊270種,分為黃、白、紅、粉紅、異品等類,內有『五月』菊、『五九』菊與『七月』菊等品種出現;還有高濂的《遵生八踐》,記菊185種,並總結出種菊八法(分苗法。扶植法、和土法、澆灌法,捕蟲法、摘苗法、雨暘法、接菊法),很有參考價值。

明末清初,日本菊花已經輸入,乾隆時鄒小山繪有洋菊圖,品種類型甚多。

清代藝菊之風更甚,專著有陳淏子的《花鏡》(1688年),記菊153品;汪灝的《廣群芳譜》(1708年),記菊192種。此後,還有陸廷粲的《藝菊說》(1718年)等,菊書、菊譜如雨後春筍,不一而足。民國時期(1912~1948年),專著甚少,僅有黃藝錫的《菊鑒》(1932年)與繆甫孫的《由里山人菊譜》等。但解放前夕,南京金陵大學園藝系為國家保存了良菊630品,是值得慶幸的。

1949年前後菊花品種散失很多,如當時杭州的菊花只存下70多種。1953年上海的菊花也只存下150多種。但後來藝菊事業迅速得到恢復,至1963年上海龍華苗圃菊花達1,200種,北京北海公園的菊花則達到1,381種。「文革」期間菊花又受到二次摧殘。但近年來菊花有了很大的發展。南京農業大學對中國菊花品種資源進行了調查研究,整理出3,000多個品種。藝菊專著自1950年起又不斷出版,近年更向大型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在國外雜志,學報上也常發表有關菊花的文章和報告。如自1957年陳封懷等開始研究以來,陳俊愉等從1962年起通過野生種之間的大量雜交試驗,對現代菊花的起源問題有所突破。以下是幾點重要論斷:
(一)原始菊花是通過野生種之間的天然雜交,再經人工選育而成。毛華菊阻(D.vestitum),野菊(D.indicum)和紫花野菊(D.zawadskii,特別是前兩者為主要,均野生於皖西、鄂西和豫西,甚易產生天然種間雜種。它們之間的雜種苗,在形態上與菊花原始類型(『九華』菊、『杭白』菊、『杭黃』菊,『滁』菊等)均頗類似。而這些原始類型均產於安徽,浙江,河南等省,可見二者之間的地理根源,決非偶合。

(二)菊花品種的染色體數為45~71條,其中小菊系品種為45~54條。近年人工種間雜交創選出「合成菊」,染色體數也為45~54。故從染色體數目來講,合成菊已可躋身於菊花(D. x morifolium)的行列。

(三)盡管野黃菊和毛華菊是雜交的基本原種,但菊花的起源還是多元的。看來,六倍體的紫野菊(2n=54)等可能後又參加雜交,並結合多代的天然雜交、人工選擇和培育,然後才成為較定型的、色彩更豐富的原始菊花,同時染色體數也逐漸加多。

(四)過去中外學者常推論,原產華北的小紅菊(D.chanetii)與野黃菊(D.indicum),是形成菊花的兩個直接雜交親本。經陳俊愉等多年來進行人工雜交授粉,卻只獲得了十多個品種的『北京』菊(D. x pekinense),它們僅是四倍體(2n=36),未達菊花的低限。

(五)若干日本學者,提出包括多種日產野生菊花(D.japonense、D.makinoi)等在內的種作為菊花起源雜交親本的假說。但菊花最初是由中國傳到日本的,因此最早的D.x moriflium應由中國野生菊種為其雜交親本。

產地與分布 在菊屬Dendranthema 30餘種中,原產我國的17種。如野黃菊D.indicum全國均有分布,紫野菊D.zawadskii分布在華東、華北及東北地區,毛華菊D.vestitum分布在華中,甘菊D.lavenlifolium多分布於東北及華北,小紅菊D.chanetii多分布於華北及東北,菊花腦D.nankingense產於南京。

菊花品種遍布全國各城鎮與農村,尤以北京、南京、上海、杭州,青島、天津、開封、武漢、成都、長沙、湘潭、西安、沈陽、廣州、中山市小欖鎮等為盛。

8世紀前後,作為觀賞的菊花由我國傳至日本,被推崇為日本國徽的圖樣。17世紀末葉荷蘭商人將我國菊花引入歐洲,18世紀傳入法國,19世紀中期引入北美。此後我國菊花遍及全球。

❾ 小麥在我國栽培歷史已經有多少年

五千年了,小麥是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小麥起源於外高加索及其附近地區.傳入中國的時間較早,據考古發掘,新疆孔雀河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炭化小麥,距今4000年以上.其它如甘肅民樂、雲南劍川和安徽亳縣等地也發現了3000到4000年炭化小麥.
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小麥最先進入了中國的西北地區。小麥雖然屬旱地作物,但要求有較好的灌溉條件,以致古人認為,麥和稻一樣,適宜在低濕地種植,所謂「小麥宜下田」,而中國北方農業所面臨的最大不利因素便是乾旱。當小麥進入中國南方之後,其所遇到的困難正好相反。南方雨水充沛,地勢低窪,厥土塗泥,宜稻不宜麥。特別是在稻麥二熟地區,水稻在收割之後,為了能及時地種上小麥,必須地排干稻田中的積水,因此,排水成為在南方稻田上推廣種麥的關鍵。不過,對於具有悠久農業歷史和先進農業技術的中國人來說,改造自然環境使之適應小麥的生長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

❿ 我國栽培蘋果有多少年歷史

世界上蘋果的栽培歷史已有2600多年,我國人工栽培歷史大約100多年。

閱讀全文

與規劃在我國栽培歷史有多少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