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東平湖屬於文物嗎
東平湖不是屬於文物,但據考古發現,東平湖下深埋著一座千年古城,有關部門在考慮建設水下博物館保護遺址。
❷ 梁山泊就是現在的東平湖嗎它最大時有多大
提起梁山泊,很多人都會想到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在水滸傳電視劇和小說中,裡面的人物都會說800里水泊梁山,感覺梁山泊佔地面積非常大。不過現在已經沒有當時的梁山泊了,但是現在的東平湖確實是當時梁山泊遺留下來以來的一部分。而梁山伯在歷史上最大佔地面積曾達到過1萬平方公里左右。此時,不只是梁山泊,而是梁山泊和巨野澤合二為一,使得梁山泊佔地面積極大的增加。
據史書記載,從公元1077年到公元1180年之間,梁山泊一直是黃河河道。當時黃河從澶州流出一直向東,匯入梁山泊,然後就從梁山泊分為兩條支路,一條流入於淮,一條流入於海。據相關專家的估計,當時的梁山泊與巨野澤合二為一使得水域面積極大的增加,其最大面積曾達到1萬平方公里左右。
❸ 東平縣新湖鄉名字的來歷
新湖鎮位於東平縣西南部,南臨汶上,西接梁山,北依浩淼的東平湖。版圖面積110平方公里,共有耕地8萬畝,談水水面面積1.6萬畝,東平湖湖岸線10華里,大湖水面2萬畝,屬典型的東平湖庫區農業鄉鎮。自95年以來,邊續八年蟬聯泰安市漁業生產冠軍,1997年被省政府授予農業開發先進單位、2002年被泰安市人民政府授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單位、扶貧開發先進單位、農業
該鎮集泰山文化、水滸文化於一身,地處東平湖旅遊區。這里,依湖傍水,風景秀麗,空氣清新,氣候宜人。該鎮境內霍庄村系漢代壽張縣故城遺址是元代藿希賢之故里,歷史上的東平國都、東平府蜿蜒的老運河故道、八百里梁山水泊遺址等眾多名勝古跡,均在該鎮境內或距該鎮僅幾里之遙,是旅遊觀光、避暑消閑的理想勝地。
❹ 東平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東平,古稱東原。唐虞夏商時期屬徐州。「東原底平」是為東平得名之境內置須句、鄣、宿等諸侯國。春秋,須句屬魯;鄣屬。戰為齊無鹽邑。 秦代,始設須埠子坡治今無鹽村)、張縣(治今霍庄),屬薛郡。置富城、章縣,與無鹽縣先後屬梁國、濟東國、大河郡、東平國(國治無鹽縣宿城。)須昌、壽良二。
東漢鹽、章縣同屬東平國。三國魏,撤章縣,另四縣沿屬東平國(治]壽張]治霍庄
西晉,東平國治遷須昌城。東晉,改東平國為東平郡(郡治宿城)。晉代境內四縣沿襲
南北],隸屬未變。南朝宋,撤富城,北魏又復置。至北齊,富城縣廢制,無鹽並入須昌縣(治遷宿城)。北周,境內須昌、壽張二縣屬魯州。
隋代[,壽,屬濟北郡。596年(隋開皇十六年),須昌縣遷回原治;就原無鹽縣(治昌、宿城二縣屬鄆州(州治鄆城)。唐代,須昌、宿城縣與壽張縣同屬鄆州(州治遷須昌)。鄆州先後為平盧、天平軍節度使治。627年(唐貞觀元年),宿城並入須昌縣。707年(景龍元年),復置宿城縣。788年),平縣,與須昌同附郡郭,此為東平縣名之始。830年(太和四年),改東平縣為天平縣。832年(太和六年),撤天平縣並入須昌縣。
五代,須昌、壽張縣沿屬鄆州。923年(後唐同改須 東平縣
宋代,隸屬沿襲五代。997年(宋至道三年),置京東西路安撫使於鄆州10三年),河決鄆州,州城浸沒,遂移州、縣城於五陵山前五里平原處(今州城)。1119年(宣和元年),改鄆州為東平府(治須城)。
金代[,1天會六年,)立劉豫為「大齊」帝,先治大名,後遷京。東西路首邑。境內須城、壽張縣仍屬東平府(治須城)。元代,須城、壽張二縣屬東平路,須城為路城。
明代初年,須城為東平府治,壽張沿屬。1370年(明洪武三年),壽張縣分並須城、陽谷縣。1375年(洪武八年降為城縣並入東平州,屬濟寧府。1380年(洪武十三年),復置壽張(今離本境。1385年(洪武十八年),東平rlrl]府。明代東平州領轄汶上、東阿、平陰、陽谷、壽張5縣。清代前期,東平州。173rl]雍正八年),升東平州為直隸州,領轄東阿、平陰、陽谷、壽張4縣。1735年(雍正十三年),撤直隸州為散州,沿治東平州城1928年,裁道制,直屬山東省政府。1935年,屬省第一實驗區行政長官公署(駐濟寧)。
東平古稱「東原」,歷史悠久,古代文化遺存豐富。1977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分別為白佛山石窟造像、北橋墓群、梁氏墓群、東平故城。1978年,全縣文物大普查,共普查到文物點400餘處。1985年,東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0處。19平縣人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1992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又公布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分別為司里山摩崖造像、理明窩,1994年12月,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分別是溝壩遺址、王村墓群、百墓山墓群、東王林(王憲墓)、月岩寺、祥龍觀、仲子讀書處、臘山古建築群、清真寺、青峰山摩崖造像。1996年,對舊縣鄉進行文物普查,同年12月,東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2001年6月,白佛山石窟造像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2002年底,縣境內共發現較為重要的遺址、墓葬、古建築、石刻及革命紀念地50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待批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館藏文物2000餘件。 2010年,山東省東平縣的「端鼓腔」,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曲藝項目類別,序號19。
❺ 山東省梁山縣東平湖1958年移民國家是哪年給的錢
整量三線東平湖1958年移民國家是哪年給的錢大概是吧,1969年給的
❻ 東平湖咸鴨蛋的歷史記載
東平腌鴨蛋歷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時已有較完整的腌鹹蛋的書面記錄。《齊民要術》上說:「浸鴨子一月任食,煮而食之,酒食俱用,鹵咸則卵浮。」這說明咸鴨蛋可以下酒,可以佐食。著名的〈〈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說:「俗傳小兒多痢,臭咸鴨蛋食之,亦間有愈者。蓋鴨肉能治痢,而炒鹽亦治血痢耳。」這是說咸鴨蛋對人的健康有利,且可治某種腹疾。正因為它有許多好處,且價廉易得,故而「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普通人們常食的佳餚。
❼ 東平湖是那一年干湖的
東平湖濕地馬上就幹掉了。生態環境破壞,水鳥等水生動植物沒有了棲息地。東平的旅遊停滯何來發展之淡!剛發展的有點起步的旅遊又快被一泡尿澆滅了,東平斥巨資建的古鎮碼頭快跑不出去船了,不知道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是造福於民還是……?有沒有哪個領導在百忙之中抽點時間過問一下,就為漁民群眾的生存問題謀些生計,要來點水漁民和沿湖群眾會萬分感激。再說微山湖都是縣里幫助調的水。我們相信東平縣的領導會比微山縣做的更好,我們相信自已的領導。
❽ 東平湖在哪
所在地區: 山東 省泰安市東平縣境內 面積 :627平方公里 容積 :常年蓄水1.5億立方立米 成因類型: 東平湖是水泊梁山的遺存水域 。 生態特徵: 東平湖湖內水質肥沃,水源充沛,漁業資源豐富,是山東省重要的淡水漁業生產基地。沿湖共9個鄉鎮,涉漁人口17.5萬餘人,湖內作業船隻3700餘只,沿湖漁民主要靠水產養殖和大湖捕撈為生,全縣水產養殖面積8.2萬畝,水產品總產量4.6萬噸,漁業總產值4.2億元。 形態描述 :東平湖是水泊梁山的遺存水域,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泊,湖區總面積 627 平方千米,其中一級湖常年蓄水,面積209平方千米,平均水位高程40.75米,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完成後,東平湖平均水位高程將達41.5米,將淹損耕地3.6萬畝,東平湖蓄水面積將達到25萬畝。 東平湖總面積627平方公里(其中新湖區418平方公里,老湖區209平方公里),老湖區常年水面124.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全湖蓄水46米時,蓄水總量40億立方米。 東平湖古時稱蓼兒窪、大野澤、巨野澤、安山湖,到清朝咸豐年間才定名稱為東平湖。 東平湖西近京杭大運河,東連大汶河,北通黃河。她過去是漕運要樞,現在蓄水滯洪,無論過去和現在她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即將實施的我國南水北調東線水利工程,東平湖將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 東平湖水質肥沃,無污染,湖產資源豐富,生長的鯉魚、鱖魚、甲魚、鯽魚、鯰魚、大青蝦,田螺等50多種名貴魚類、貝類,菱角、雞斗米、蓮藕等十幾種水生植物。麻鴨蛋、松花蛋、菱米、芡實等水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各種魚類都是餐桌上美味可口的佳餚,味道鮮美的全魚宴、全湖宴是東平湖特有的地方名吃。
❾ 東平湖底是否真的淹沒著一座古代的大城
東平歷史悠久,西周時境內就有須句國。秦代,境內有須昌(今埠子坡)、無鹽(今無鹽村)、張縣(今霍庄)等縣。西漢,增置富城(治所無考)、章縣(今鄣城)、東平國(國治宿城)。東晉,改東平國為東平郡。唐代,設節度使(治所須昌),宋設東平府,元設東平路,明、清稱東平州。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黃河決口,淹沒須昌城,從此形成了《水滸傳》中「八百里水泊」,須昌則沉入水底。
郡守便上書皇帝,說須昌城已經不適合居住,希望把郡城遷出去。於是郡城便遷到了州城,而現在我們看到的東平縣城又是在1982年從州城遷來的。東平的根——須昌城則帶著往昔繁華的記憶,沉入了東平湖底。
如今從史料中依然能找到須昌城的蹤影。民國《東平縣志》記載:須昌「距須句三十里」,「淪沒陂澤中舊址無存。埠子頭東岳廟其東關也;西南陂中有石刻『南門』二大字,為南門遺址。遺址今淤水中。」清代進士蔣作錦所著《須昌城考》記載,埠子村西有東岳廟,系須昌城東關,埠子村西南有石刻「南門」二字,系縣城南關.
❿ 東平湖是怎麼形成的呢
以下是我找的一些資料,希望有幫助
東平湖的形成
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在蘭考銅瓦廂決口,在東阿魚山處奪大清河入海時,正值太平天國和捻軍農民革命方興未艾之際,清政府正極力擴充軍隊進行鎮壓,餉糈不繼,無力旁顧治河之事,對堵口改河之爭長期議而不決,僅採取勸民築埝、自衛田廬的措施,以致二十年未有正式修築堤防。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山東巡撫丁寶楨主持修築障東堤(即現在的南金堤),該堤最下端為黃河與大運河交匯處的十里堡。當時當地政府曾將該堤下延至楊閘下首黃庄。未及十年,十里堡以下的堤防沖決,沒有再向下修堤。只有群眾在山口之間修築的小民埝,防禦能力很低。且黃河改走大清河入海河道後,由於大清河原河道「深闊均不及黃河三分之一,尋常大水,業已漫溢堪虞」(《再續行水金鑒》)。黃河漫水增加了原梁山泊東北部大清河、大運河等匯流處兩岸一帶窪地的補給水源,抬高了匯入窪地河流的尾閭部位。「黃河初入山東循大清河而去」,「橫截汶水歸海之路」,「汶即不能北注,旋流泛濫,遂使東平良田數千萬畝,盡付波臣」(1915年山東南運河疏浚事宜籌辦處第一屆報告),使廣大乾涸的土地又漫溢成巨澤。以致在這一帶窪地形成一新的積水區,即現在的東平湖老湖區。隨著黃河淤積抬高,窪地積水面積日益擴大。當時,新形成的這一積水區,稱「積水窪」。 「東平湖」第一次出現在官方文件上,是在民國22年(公元1933年)12月21日,民國政府召開運河討論會,《黃淮運河整理計劃初步報告》中的調查資料稱:「東平湖的高度(江淮水準)洪水位38.9米,湖底高程37.2米,容水量11880萬立方米,集水面積洪水位229平方公里,低水位167平方公里」。但是,東平縣一帶群眾統稱窪而不稱湖。如民國24年(公元1935年)出版的《東平縣志》所附山河圖上,在安山鎮以北的大片積水地稱為積水窪(或土山窪),以南稱為安山窪,以東稱為馮范二窪。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地方政府和湖區群眾不斷要求國家投資治理,救災免徵,不承認東平湖是常年積水的自然湖泊。直到1939年春,為了更有效地領導東平湖西地區的抗日斗爭,中國共產黨東平湖西中心區委員會成立,東平湖的名稱才普遍沿用下來。對此,《東平湖志》明確指出:「現在的東平湖並不等於歷史上的安山湖」。東平湖形成以後,由於通過清河門和十里堡以下山口與黃河相通,成了黃河的自然滯洪區,對削減艾山以下窄河道的洪峰流量,發揮了明顯作用,但帶來了大量泥沙淤積在進出口一帶,壅高了蓄洪水位,並使湖水向外排泄日益困難,底水位增高,淹沒范圍逐漸擴大。當地群眾為了防止黃河、汶河洪水災害,先後自發地培築了許多御水民埝,其中主要的有:大陸庄民埝,安解民埝(安山鎮附近運河西堤到解河口清河南堤之間),西汪民埝,徐毛民埝,金山壩,黑虎廟(東平縣)圍堤以及各山口民埝等。這樣,東平湖水面即限制在了一定范圍——「西以運河西堤為界,東沿運河東堤至安山鎮經舊臨黃堤(即安解民埝)與清河堤相連」(《東平湖志》)。此後,東平湖除接受自然降水外,又有黃河、汶河和地表、地下經流補給,特別是由於京杭大運河被黃河攔腰截斷,小汶河濟運功能已失而廢,全部汶河來水越過戴村壩進入東平湖,因此成為魯西湖群中較為穩定的一個常年性湖泊。民國27年(公元1938年)6月,國民黨軍隊在河南花園口炸開黃河大堤後,黃河改道南流奪淮入海,山東黃河斷流,東平湖基本乾涸,大部分被懇為農田(《東平湖大事記》)。從自然滯洪區到東平湖水庫 1947年3月15日,花園口黃河大堤合龍,黃河全部回歸故道。黃水於3月18日流入東平湖與汶水交匯。由於山東黃河堤防多年失修,破壞嚴重,東平湖區原有堤防除老運河兩岸運堤外,其他民修民守的山口隔堤和湖區民埝,因黃河南徙期間湖區大部分土地乾涸還耕而殘破殆盡。黃河歸故後,地方曾局部自發地傖促整修堵復,但標准很低。1949年汛期,黃河連續出現洪峰,到9月14日花園口又出現流量123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水位超過1937年洪水1—1.5米,先是由清河口、蔭柳棵一帶倒灌入湖。16日,大陸庄民埝決口,黃水進入東平湖,湖水位急劇上升,以致運河東西堤或漫或決,幾乎全線過水,湖水位最高達44.86米。不僅東平、梁山等濱湖區有964個村莊78萬畝耕地受淹,而且附近的鄆城、嘉祥、濟寧、巨野等縣,也有部分土地被淹,遭災面積2000平方公里,影響耕地150萬畝,災情嚴重,但在自然滯洪後,對減輕下游洪水威脅、保障堤防安全起到了顯著作用。1950年7月黃河防汛總指揮部《關於防汛工作的決定》中,東平湖地區確定為黃河自然滯洪區。1951年5月,政務院決定,在東平湖地區修築分滯洪工程。作者: 124.206.142.* 2007-10-12 21:35
2 東平湖的形成作為國家分滯洪工程,東平湖的治理建設大體分為四個階段。一是限制自然調滯淹沒范圍,縮小災害。1950年以後,陸續修築了新舊臨黃堤,加培運河東西堤和金線嶺堤,把滯洪區限制在東平、梁山部分地區境內,面積約800平方公里。二是河湖分家,減少一般洪水進湖的機遇。以往由於河湖不分,洪水大進大出,黃河一般在7000立方米每秒左右的洪水,即可漫灘進湖,1949-1958年十年間,就有五年黃水進湖,不僅增加湖區淹沒損失,也增加了湖區泥沙淤積,減少了庫容,抬高了底水位。1958年以後,將湖河用圍堤分開,並在圍堤上陸續建成進出湖建築群,在下遊河道排洪能力以下的黃河水,即可掌握不用分洪進湖,預留庫容集中分蓄超過下遊河道排洪能力的洪峰部分,因此,不僅大大減少了東平湖運用機遇,並顯著提高了削減洪峰的作用。三是改建為水庫,提高削峰蓄水能力。1958年大水以後,為防禦黃河更大洪水,將原滯洪區改建為東平湖水庫,加修了100公里的圍壩,滯洪區面積由943平方公里,減到632平方公里,調蓄洪水能力由35億立方米,提高到40億立方米。四是新老湖分級運用。由於水庫不僅負擔黃河分洪任務,還接納汶河全部來水,根據黃河和汶河洪水情況,一般洪水多,特大洪水很少,黃汶較大洪水相遇的機率更少,為此,在1963年以後,隨著位山樞紐的改建,在原運河西堤、舊臨黃堤基礎上,在安山鎮附近填堵了老運河口,三者聯成一體,修築了二級湖堤,將整個水庫劃分為老湖區和新湖區兩部分,黃汶一般洪水僅用老湖調蓄,遇較大黃河、汶河洪水或黃汶洪水嚴重遭遇時,才考慮運用新湖蓄洪。目前,東平湖水庫總面積627平方公里,其中老湖區面積209平方公里,新湖區面積418平方公里,新、老湖防洪運用水位44.5米,相應庫容30.42億立方米,其中老湖8.82億立方米,新湖21.6億立方米。山東黃河設計防禦洪水標准為花園口站22000立方米每秒,控制艾山站下泄流量不超過10000立方米每秒,超量部分由東平湖分洪調蓄。其運用原則是,根據黃河、汶河洪水量情況,充分發揮老湖調蓄能力,盡量不用新湖,當老湖不能滿足分滯洪要求,需要新老湖並用時,應先用新湖分滯黃河洪水,以減少老湖淤積,按「分得進、蓄得住、排得出」的要求,以達到分泄洪控制運用的目的。東平湖水庫現建有環湖圍壩100公里,二級湖堤26.7公里,大型涵閘7座,即向老湖分洪的林辛、十里堡進湖閘,老湖區向北排入黃河的陳山口、清河門出湖閘,龐口防倒灌閘,向新湖區分洪的石窪進湖閘和為防禦特大洪水、水庫超標准運用並為水庫蓄洪期間緊急泄水和後期排水騰庫、通過梁濟運河泄入南四湖的司垓泄水閘。成為確保黃河下游防洪安全的重要工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