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曲阜曾經是哪一個朝代的首都
商朝在歷史上商、周、漢、魏諸朝都有多次遷都的歷史,這些朝代的都城從歷史縱向上看可能不只一個,而商就先後多次遷都,所以安陽、鄭州、洛陽都曾經是商的都城。其中安陽最為著名。到了公元前14世紀,商朝第十代國王盤庚,從山東「奄」(也就是今曲阜附近)遷都到「殷」,成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曲阜曾經是商朝的首都
Ⅱ 曲阜管村有多少年歷史
這歷史比較悠久。
Ⅲ 曲阜的歷史沿革
早在上古時代,人類祖先就在曲阜一帶生息勞作,開拓了早期的物質文明,文物發掘中發現大量公元前4300--前2400年間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跡。據古籍記載,在四、五千年前,這里即是炎帝神農氏營都聚居的「大庭氏之墟」。
大約公元前二十七世紀末葉,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誕生於曲阜壽丘。繼黃帝之後,少昊曾在曲阜營建都城。相傳少昊在位84歲,壽百歲,崩葬曲阜城東北壽丘雲陽山,與二帝三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並稱萬世享祀。
中國古史相傳的「三皇五帝」中,有四人曾在曲阜留下了活動的蹤跡,開創了發達的古代文明。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前後,曲阜屬上古堯舜時代九州之一的徐州。公元前十六世紀後的商代,曲阜為奄國國都,並一度成為商王朝的都城。公元前1066年,西周武王伐紂滅商,武王將其胞弟、王國宰輔周公旦封於故奄地曲阜,立國為「魯」。
公元前249年楚國滅魯,始設魯縣,596年初定縣名為曲阜。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滅楚,魯縣入於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始實行郡縣制,魯為薛郡,郡治在曲阜。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帝劉啟改封皇子、淮南王劉余為魯王,以魯縣為國都。
隋文帝開皇四年(584年),詔改魯縣為「汶陽」,自魯國滅亡改為魯縣,至是年止,曲阜以「魯」為縣名,歷時長達833年。
隋開皇十六年(598年),詔改縣名為「曲阜」,「曲阜」一名,一直沿用至今。
宋真宗時曾改名為仙源縣。仙源縣城是曲阜有史以來繼周、漢魯城之後的第三座古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9年),金兵南下,仙源縣入金朝,恢復曲阜縣舊名。
明正德六年(1511年),河北劉六、劉七率領的農民起義軍「破曲阜、焚官寺民居數百,縣治為墟」。明武宗朱厚照詔令山東巡撫於魯故城西南隅以孔廟為中心重築新城,即現存明故城。
清代,曲阜地方建制與明代基本相同。
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接隸屬山東省。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屬兗濟道。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與泗水並成為曲泗縣。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曲泗分治。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隸屬魯中南行政區第四專區,後改稱尼山專區和滕縣專區。 同年,曲阜解放。
新中國:1949年,曲阜隸屬於滕縣專區(專區駐地滕州市)。1953年,滕縣專區搬遷到濟寧,曲阜改屬濟寧專署。1962年,曲、滋分治,恢復原建制。1983年,濟寧專署改為省轄市,曲阜仍隸屬濟寧市。1986年6月,改為縣級市,始稱曲阜市,屬濟寧市代管。2000年12月,撤銷曲阜鎮,以原曲阜鎮的行政區域設立魯城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曲阜鎮人民政府駐地;撤銷書院鎮,以原書院鎮的行政區域設立書院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書院鎮人民政府駐地;撤銷尼山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南辛鎮。
Ⅳ 曲阜的發展歷史
會形成以
文化旅遊產業
為主的城市。
Ⅳ 山東濟寧曲阜有哪些歷史故事
(一)黃帝誕生
曲阜城東六里許,有個叫壽丘的地方。一道高崗隆起地面,這高崗就是壽丘遺跡。相傳華夏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就誕生在這里。
據說,黃帝的母親叫附寶,有嬌氏之女,是少典國國君的妃子。附寶生有二子,長子是炎帝神農氏,次子就是黃帝軒轅氏。
神農氏比軒轅氏早出世,他教人播種五穀,親嘗百草為人治病,被擁戴為中原部落聯盟領袖,稱為炎帝,在陳建立了國都。後遷於魯(今山東曲阜一帶),國號大庭,在曲阜建有大庭庫,故曲阜又叫大庭。
附寶,是隨炎帝遷徙來曲阜的。一個初冬的夜晚,附寶獨自一人來到郊外,她夜望星空,思念故土。忽然間,天際亮起一道銀白耀眼的閃電,那閃電繞著北斗的第一顆星——樞星疾速地打了幾個旋,然後又倏地一下由天及地,消失了。幾乎在這同時,被驚呆的附寶忽然感覺到身上有一種奇妙的感覺。過了一些時間,她才知道自己受雷電感應而懷孕了。俗話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附寶卻一直懷孕二十四個月。第三年冬季的一天,天高氣清,祥雲萬朵,附寶覺得肚子疼痛難忍。不一會,隨著一聲嘹亮的嬰兒啼哭,黃帝就這樣降臨到了人世。
剛出生的黃帝,額骨的中部隆起,形狀象太陽,這就是所謂「日角」;黃帝有龍的相貌,傳說他的手足也似龍爪龍趾;還有的說他四張臉。更奇異的是,黃帝剛出生就咿呀說話,不久就會走路了。十歲左右他就離開壽丘,到處拜師學藝,通訪名山大川,再沒回來。
(二)少昊的傳說
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有七個如花似玉的女兒,最小的名叫皇娥。皇娥聰明伶俐,勤勞善良,十幾歲就會採桑養蠶,繅絲織錦。清早,她時常一人身披霞光,搖著小船,來到天河源頭窮桑樹下,攀枝採桑。
這窮桑樹為林中之王,樹頭如傘,桑葉如扇。它五千年開一次花,一萬年結一次果。那紫瑪瑙般的桑椹,吃一粒就能長生不老。皇娥非常喜愛這樹,常為它澆水、施肥。采完桑葉就坐在樹下放聲歌唱或拂袖漫舞。
有一天她正在唱歌,忽然聽到一陣悠揚的琴聲,像是為自己伴奏。回頭一看,只見一個眉清目秀的青年正在不遠處朝她彈琴呢!那青年見皇娥在看他,便很有禮貌地向前自我介紹說:「我叫金星,每天都在聽你歌唱,並被你動人的歌聲打動了。」
從此,金星、皇娥結成好友,後來由友誼萌發了愛情。一年之後,他們在窮桑樹下蓋起幾間草房,舉行了簡朴的婚禮。男耕女織,夫唱婦隨。不久,又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少昊,小家庭甚是幸福美滿。
後來,玉皇大帝得知此事,非常生氣,派出天兵天將把他倆打入天牢,把少昊攆出天宮降落人間。這時少昊已是個英俊少年。
少昊落凡在泗水岸邊。那時候,泗水岸邊只有幾戶人家,人們把他看成神仙下凡,推他當了首領。少昊領著大家開荒種地,植桑養蠶,生活得非常美好。由於這里土地肥沃,桑麻遍野,往這里來的人越來越多,很快就發展成了個繁榮的城鎮,少昊給它取名為窮桑邑,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少昊之國。再後來,領土擴大,少昊就把國都遷到了曲阜。
(三)尼山的傳說
叔梁紇年紀很大了,身邊有九個女兒,而只有一個跛足兒子,便想再要一個兒子,於是向顏家求婚。顏家姊妹三人,老大、老二嫌叔梁紇年紀太大,不願嫁他。老三顏征在聽從父命,嫁給了他。
二人成婚後,夫婦便去尼丘山祈禱蒼天和山神,以保佑顏氏生個好兒子。果然,顏氏不久有了身孕,生下一個男孩。但這孩子相貌醜陋,頂如反盂(中低而四旁高);面有七露:眼露筋、鼻露孔、嘴露齒、耳露輪。顏氏見這孩子難看,哀聲嘆道:「好命苦。這般模樣怎能養活成人!」叔梁紇更是悲傷,遂把孩子丟在尼山腳下,走了。
當時天氣比較熱,孩子在地上哭。突然,山上下來一隻老虎,在孩子身邊轉了幾圈,便叼進山洞裡,按時為孩子哺乳。同時,一隻老鷹也飛來,用翅膀為孩子打扇。這就是後世流傳的「鳳生虎養鷹打扇」。這山洞即是現存的夫子洞(又名坤靈洞)。
再說顏氏征在自從孩子被扔了以後,心裡十分悲痛,於是常在尼山腳下轉來轉去。這天,她走在山麓前坡的小道上,突然聽到有孩子的哭聲,便尋聲而去,在山洞裡發現一白胖的男孩,抱起一看,竟是自己的兒子。顏氏喜出望外,抱著孩子急匆匆往回走。顏氏為快些到家,慌不擇路,爬坡越溝,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前走。突然,她的羅裙被山棗樹上的刺掛住了,顏氏非常氣憤,對山棗樹說:「你們不要攔路。讓尼山神知道了,會把你們斬草除根的。」說著,順手將掛羅裙的山棗樹捋了一把。從此,這里的山棗刺全部往下長。時至今日,還是如此。
顏氏抱著孩子走得又累又渴,再看看孩子,身上也臟了。這時,她看到一口水井,便走向前去,輕輕放下孩子,想取些水。可她圍井繞了一圈,怎麼也夠不到水面,於是自言自語道:「井啊,要能把你搬倒,水流出來該有多好呀!」哪知她話剛說完,就聽到一陣流水聲。顏氏一看,井真的傾斜了,一股清水從井口向南流去。顏氏雙手合十感謝天神,然後手捧泉水喝了起來。那水又香又甜,喝下去通身清爽,頓時,一點也不累了。她又掬起清水,給孩子沐浴,然後回村子去了。
從此,這口井井壁傾斜,常年泉水如注,至今仍在顏母庄旁。泉水南流,形成一條小溪,後人為紀念孔子用泉水沐浴乃為智慧之源,遂稱這條小溪為智源溪。
Ⅵ 曲阜有幾千年歷史
曲阜,位於山東省的西南部,在魯西平原與魯中山地的結合部上,北負泰岱,南引鳧嶧,東連沂蒙群山,西俯平野千疇。
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據古史記載,炎帝神農氏都陳,徙曲阜;軒轅黃帝誕生於曲阜;少昊都曲阜;舜作什器於壽丘。中國遠古時代最有影響的三皇五帝就有四人在曲阜留下了活動的蹤跡,其中三人在此定都。
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後,曲阜在商代為奄國,並一度為商王首都,周代為魯國都城,兩漢分別為魯王、東海王國都。漢以後曲阜雖然只是郡縣小城,但它作為孔子故里又成為人們心中的聖地。
曲阜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鎮。西周初年,宰輔周公封魯,周公因輔佐天子,派子伯禽就封,帶來大量的文化禮樂典籍,形成了融夷、夏、商、周文化於一體的魯文化。周公死後,為褒獎周公功績,特許魯國建立太廟,郊祀使用天子禮樂,曲阜成了當時除首都鎬京以外文化最為發達的城市。
即使到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魯國仍保存了豐富的文化遺產。特別到春秋末期,孔子首倡私人講學之風,弟子三千,賢人七十,培養了一大批品學兼優、德才兼備的人才,並刪《詩》、《書》,訂《禮》,補《樂》,贊《周易》,修《春秋》,集三代文化之大成,創立了重仁尚禮的儒家學說,把中國文化推向一個新高峰。
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曲阜一直重教向學,學術發達,人才輩出,產生了著名的思想家顏子、孔伋(子思)、孟子,著名的文學家孔融、孔尚任,著名的經學家孔安國、孔廣森、桂馥,可謂人文薈萃,燦若群星。
悠久的歷史,發達的文化,為曲阜留下了輝煌的文化遺產,895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就有文物古跡300處,其中6處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列入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孔廟、孔府、孔林還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現保存金元明清古建築1300多間,西漢以來歷代碑刻5000餘塊,古樹名木17000餘株,庫藏文物十萬余件,孔府明清文書檔案六萬余件,它們都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今天,曲阜也以悠久的歷史、發達的文化、豐富的地下文物和雄偉的地上古建築而享譽世界。1982年,曲阜被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91年,被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1998年,曲阜被評為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00年,孔廟、孔府、孔林被評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曲阜的旅遊事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取得明顯的成績,成為中外遊人嚮往的游覽勝地。各種旅遊服務機構和設施完備,餐飲、住宿和娛樂設施也日益完善。交通發達,通訊便捷,市內有104國道、327國道、京福高速公路、日東高速公路縱橫穿過,往西15公里是鐵路交通的樞紐兗州火車站,北依濟南遙牆機場。
Ⅶ 山東曲阜擁有三千多年歷史, 卻為何地級市下
今天說的這個城市是山東曲阜,為什麼說她比較「委屈」呢?雖然曲阜的經濟並不是很強,不過也曾在全國經濟百強縣中,但其文化知名度在世界歷史名城中也是佔有一席之地的。
曲阜古為魯國國都,如今只是山東濟寧下的一個縣級市。濟寧,很多朋友可能並沒聽過,但曲阜想必很多人就聽過,畢竟作為孔子的故鄉,東方聖城,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先簡單說一說濟寧,濟寧在歷史上的存在感並不強,亮點也許就是京杭大運河的港口城市。但是其下轄的幾個城市卻都個個厲害,隨便說幾個,曲阜:少昊、孔子、顏子等等一大批名人的故鄉;鄒城:孟子的故鄉(孟母三遷其實是從曲阜遷到了鄒城,曲阜境內還存有孟母林);兗州:古九州之一,現在是很重要的鐵路樞紐;梁山:水滸名城??等等等等。
濟寧本身並沒有太厚重的歷史,但卻把這幾座城市收歸名下。濟寧自稱孔孟之鄉,而外人很多並不知曉,甚至曲阜舉辦一些有影響力的活動時,都會被冠以濟寧曲阜的名義舉行,而古九州之一的兗州更是成為濟寧的一個區。曲阜師范大學在山東師范教育甚至全國師范類高校中佔有重要位置,後來濟寧學院升為本科也搬到了曲阜。
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濟寧有一個「濟寧曲阜機場」卻不在曲阜,也不在濟寧市區,而在嘉祥。
再說說曲阜,曲阜之名最早見於《禮記》,東漢應劭解釋道: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曲阜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中國的35個王牌旅遊城市之一。
據記載,在四、五千年前,曲阜即是炎帝神農氏營都聚居的「大庭氏之墟」。
大約公元前二十七世紀末葉,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誕生於曲阜壽丘(對於黃帝出生地,一直存在爭議,比如山東壽丘、河南新鄭等)。
不過黃帝之後的少昊,確曾在曲阜營建都城,目前曲阜還比較完好的保護著古遺跡少昊陵。相傳少昊在位84歲,壽百歲,崩葬曲阜城東北壽丘雲陽山,與二帝三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並稱萬世享祀。
中國古史相傳的「三皇五帝」中,有四人曾在曲阜留下了活動的蹤跡,開創了發達的古代文明。公元前十六世紀後的商代,曲阜為奄國國都,並一度成為商王朝的都城。
公元前1066年,西周武王伐紂滅商,武王將其胞弟、王國宰輔周公旦封於故奄地曲阜,立國為「魯」。也可以說,山東簡稱「魯」與曲阜也有莫大關系。
再說說曲阜的近現代史。
1928年民國二十七年,曲阜直接隸屬山東省。1940年,屬兗濟道。1948年曲阜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曲阜幾經輾轉隸屬於濟寧市。
Ⅷ 曲阜歷史
早在上古時代,人類祖先就在曲阜一帶生息勞作,開拓了早期的物質文明,文物發掘中發現大量公元前
孔子故里·中國曲阜
孔子故里·中國曲阜
4300--前2400年間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跡。據古籍記載,在四、五千年前,這里即是炎帝神農氏營都聚居的「大庭氏之墟」。[5]
大約公元前二十七世紀末葉,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誕生於曲阜壽丘。繼黃帝之後,少昊曾在曲阜營建都城。相傳少昊在位84歲,壽百歲,崩葬曲阜城東北壽丘雲陽山,與二帝三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並稱萬世享祀。[5]
中國古史相傳的「三皇五帝」中,有四人曾在曲阜留下了活動的蹤跡,開創了發達的古代文明。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前後,曲阜屬上古堯舜時代九州之一的徐州。公元前十六世紀後的商代,曲阜為奄國國都,並一度成為商王朝的都城。公元前1066年,西周武王伐紂滅商,武王將其胞弟、王國宰輔周公旦封於故奄地曲阜,立國為「魯」。[5]
公元前249年楚國滅魯,始設魯縣,596年初定縣名為曲阜。[5]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滅楚,魯縣入於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始實行郡縣制,魯為薛郡,郡治在曲阜。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帝劉啟改封皇子、淮南王劉余為魯王,以魯縣為國都。
隋文帝開皇四年(584年),詔改魯縣為「汶陽」,自魯國滅亡改為魯縣,至是年止,曲阜以「魯」為縣名,歷時長達833年。
隋開皇十六年(598年),詔改縣名為「曲阜」,「曲阜」一名,一直沿用至今。
宋真宗時曾改名為仙源縣。仙源縣城是曲阜有史以來繼周、漢魯城之後的第三座古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9年),金兵南下,仙源縣入金朝,恢復曲阜縣舊名。
明正德六年(1511年),河北劉六、劉七率領的農民起義軍「破曲阜、焚官寺民居數百,縣治為墟」。明武宗朱厚照詔令山東巡撫於魯故城西南隅以孔廟為中心重築新城,即現存明故城。
清代,曲阜地方建制與明代基本相同。
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接隸屬山東省。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屬兗濟道。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與泗水並成為曲泗縣。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曲泗分治。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隸屬魯中南行政區第四專區,後改稱尼山專區和滕縣專區。[5] 同年,曲阜解放。
新中國:1949年,曲阜隸屬於滕縣專區(專區駐地滕州市)。1953年,滕縣專區搬遷到濟寧,曲阜改屬濟寧專署。1962年,曲、滋分治,恢復原建制。1983年,濟寧專署改為省轄市,曲阜仍隸屬濟寧市。1986年6月,改為縣級市,始稱曲阜市,屬濟寧市代管。2000年12月,撤銷曲阜鎮,以原曲阜鎮的行政區域設立魯城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曲阜鎮人民政府駐地;撤銷書院鎮,以原書院鎮的行政區域設立書院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書院鎮人民政府駐地;撤銷尼山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南辛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