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林彪如何讀歷史

林彪如何讀歷史

發布時間:2022-11-28 16:37:17

㈠ 中國古代歷史上姓林的名人有哪些

林 鼎:林 逋:林 椿:
林 良:林 圭:
林 旭:林 森:
林士弘:
林則徐:林永生:
林育南:林育英:林語堂:林伯渠:林思齊:林慶金

林語堂
林黛玉
林徽因
林則徐
林伯渠

林則徐 (1785~1850)清末名臣,字少穆,一字元撫,清福建侯官人。道光時出任兩廣總督,因嚴禁鴉片,引發中英戰爭。迨和議達成,被貶謫伊犁,後又起用,卒諡文忠。著有政書、雲石山房詩集等。
林語堂 (1895~1976)福建龍溪人,為二十世紀享譽中外的著名學者及作家。學識淵博,精通英文,才智傑出,著作等身,望重士林,譽滿國際。著有《開明英文文法》、《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中國與印度的智慧》、《無所不談合集》等。

㈡ 十大元帥都是什麼學歷

朱德元帥參加過舊式科舉考試,後來考入四川省高等學堂附設體育學堂。這是一個體校。再後來,朱德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軍事理論。

畢業於雲南講武學堂的還有葉劍英。葉劍英元帥從家鄉梅縣東山中學畢業後,考入了雲南講武學堂。不過,他跟朱德元帥不是一屆,朱德元帥是1909年考入該校的,而葉劍英則是1917年。

彭德懷元帥家境貧寒,只讀過兩年私塾,便輟學了。後來彭德懷考入湖南陸軍講武堂。若論當時的軍校,最牛的當然是黃埔軍校。十大元帥中,有兩位元帥是正宗黃埔軍校畢業生。

徐向前元帥。之前徐向前是一個知識分子。畢業於山西國民師范速成班,這是一個師范學院。師范嘛,是培養教師的,徐向前就在家鄉當了一名普通的教師。隨著時局的變換,徐向前棄文從武,考入了黃埔一期。

林彪元帥,中學畢業後,父親讓林彪去當教師。林彪沒有同意,而是南下廣州,考入了黃埔軍校四期。

陳毅元帥。他畢業於成都甲種工業學校,也就是現在的成都工業學院。後來陳毅元帥又到北京中法大學文學院學習。北京中法大學可是北京理工大學的前身之一,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名校。

羅榮桓元帥。羅榮桓元帥畢業於山東私立青島大學工科預科,這學校可不一般,它是中國海洋大學的前身。既是國家「985工程」,又是「211工程」,標準的名牌大學。後來羅榮桓元帥又到武漢中山大學理學院學習。

聶榮臻元帥。聶榮臻元帥在江津縣立中學畢業後,赴法國勤工儉學,在沙洛瓦勞動大學化學工程系學習。所以,後來聶榮臻元帥受命領導研製「兩彈」任務,為我國國防科學技術事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劉伯承元帥。劉伯承元帥畢業於重慶蜀軍政府將校學堂,後來去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系統地學習過軍事。劉伯承元帥有著豐富的軍事理論知識。所以,建國後,他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並擔任院長,為我國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

賀龍元帥家境貧寒,只念過五年私塾,便輟學在家務農。賀龍元帥曾主動要求他未來的妻子蹇先任當他的老師。第一次授課,蹇先任讓賀龍念了一段文字,念完,蹇先任估計賀龍大約能夠認得五六百個字。賀龍元帥天資聰明,進步很快,終成共和國開國元帥。

(2)林彪如何讀歷史擴展閱讀

1955年9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決議。

1955年9月27日下午5時,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授元帥軍銜及授予勛章典禮,毛澤東主席頒發命令狀,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10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並授予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著名的「十大元帥」由此確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十大元帥

㈢ 中國歷史上十大將軍(元帥)是誰

1、元帥——朱德(1886-1976)四川儀隴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08.jpg[/img][/align]

朱德,無論從哪個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帥交椅非他莫屬。由於在黨史軍史上的地位極為特殊,今天人們對他的誤解也最多。朱德字玉階,1886年生於四川儀隴縣一個農家。少年下田勞作並讀過私塾,20歲時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師范,畢業後回縣城當了體育教員。看到社會黑暗和時局動盪,他徒步跋涉三個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學日本成為「士官三傑」之一的蔡鍔所主辦的雲南講武堂。在講武堂中,朱德參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 朱德畢業後,在滇軍中由少尉排長干起,在討袁和軍閥混戰中一直升至少將旅長,名震川滇。當時他與別的將領不同,對黷武爭權深感厭倦,喜好音樂,在家中廣泛接納青年軍官及學生,並讀過《新青年》等雜志。
1921年,朱德主動離開月收入大洋數以千計的軍界,外出學習。翌年,朱德到上海見到孫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與軍閥結盟。他又見到陳獨秀,提出加入中國。一個舊軍隊的將軍想入黨,這使當時的中共中央領導人大感驚訝,盡管鼓勵朱德追求進步,卻未同意。
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歐,到德國學習戰術,並研究社會主義理論。在那裡,他見到了。翌年,經介紹加入了。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產主義勞動大學,並在軍訓班學習。在那裡,他提出回國後如打不贏就上山,令蘇軍的教官驚訝。 1926年朱德回國後,利用舊關繫到川軍、滇軍中動員北伐,並秘密做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義時,朱德率領滇軍教育團一部參加,任第九軍副軍長。起義軍南征潮汕失敗時,他在危境中率領「鐵軍」余部近千人進入粵北、湘南,於1928年4月走上井岡山與會合,建立了紅四軍並任軍長,成為全國第一支主力紅軍的最高軍事指揮員。
1930年,朱德成為紅一方面軍總司令,翌年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此後幾十年間,「總司令」在黨內成為朱德的代稱。在紅軍長征時,他有時也擔負具體作戰指揮。
抗戰初期,他率八路軍總部前往太行山前線。1940年回延安後,因年紀已大,主要協助指揮全局,不過1947年攻克石家莊時他曾親臨前線指揮。
建國後,朱德先後任國家和黨的副主席、人大委員長,1955年授十大元帥時為第一名。
1959年廬山會議上,他不同意給彭德懷那樣定性,被有人說成年老糊塗。「文革」初定林彪為接班人時,他不表贊成,1975年又率先揭發江青,可見心底如明鏡。 1976年7月,朱德以90歲高齡去世。曾稱他是「紅司令」,並說,「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

2、元帥——彭德懷(1898-1974)湖南省湘潭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1.jpg[/img][/align]

彭德懷,在軍史上的地位僅次於朱德,授銜時是軍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戰軍的代表。盡管他軍事業績上有勝有敗,但從平江暴動到**停戰,一直在第一線從事戰斗指揮,這一點全軍無人可比。他的軍事造詣並不出色,但二十多年身經百戰的資歷足以使他傲視群雄,位列元帥第二理所當然。

3、元帥——林彪(1906-1971)湖北黃崗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2.jpg[/img][/align]

林彪,第四野戰軍的代表,十大元帥中他的戰績和指揮能力都堪稱第一。但他在十人中的資歷倒數第二,位列第三是由於當時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林彪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黃岡縣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一九二五年考入黃埔軍校,同年加入中國。一九二七年在國民革命軍葉挺獨立團任排長、連長。參加了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營長、團長,第一縱隊司令員,紅四軍軍長,紅一軍團軍團長,紅軍大學校長。參加了紅軍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指揮了遼沈、平津等重大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司令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第七屆中央委員,第七、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副主席,第九屆中央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中與陳伯達、黃永勝、吳法憲、葉群、李作鵬、邱會作等結成反革命集團,同江青反革命集團互相勾結,有預謀地誣陷迫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陰謀奪取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陰謀敗露後,於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乘飛機外逃,在蒙古溫都爾汗地區墜機身亡。
一九七三年中共中央決定開除其黨籍。一九八一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確認為反革命集團案主犯。

4、元帥——劉伯承(1892-1986)四川開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3.jpg[/img][/align]

劉伯承,第二野戰軍的代表,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他在軍事指揮和學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對中國軍隊正規化的影響最大。
白崇禧稱他是「共軍第一號悍將」,而對他則別有看法。授銜時劉伯承在黨內軍內已無實權,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資歷,二是他在軍中人望甚高,三是不會將他對劉的看法公開化。

5、元帥——賀龍(1896-1969)湖南桑植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4.jpg[/img][/align]

賀龍,藉助南昌暴動總指揮和紅二方面軍總指揮的資歷成為元帥。他未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軍事造詣和戰績沒有任何出色之處。他創建紅二軍團時有很強的封建宗族色彩,在十年間洪湖蘇區僅能自保,談不上發展。後人往往將此歸罪於夏曦洪湖肅反,其實鄂豫皖蘇區的肅反比洪湖蘇區更為嚴重。抗戰時一二零師是八路軍的三個師中力量最弱、戰績最小的,長期擔任預備隊的角色。
賀龍解放戰爭時僅任晉綏軍區司令這一兵團級的職務,建國後任體委主任。但如僅就表象認為賀龍一無是處也不客觀,授銜時他在軍委中位置僅次於彭德懷和林彪,廬山會議後他更擔任了軍委第二副主席,成為牽制林彪的首要人物,六五年取消軍銜制就出自他的手筆。

6、元帥——陳毅(1901-1972)四川樂至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07.jpg[/img][/align]
陳毅,一身代表著南方三年游擊戰、新四軍、第三野戰軍三個派系。他是半路出家從軍的文人,軍事造詣有限。抗戰以來他指揮的較大戰役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賴粟裕。但他在軍中的資歷和地位,以及他與、、朱德等人的歷史淵源,而使得這三個派系的代表人物只能是他,不可能是粟裕。

7、元帥——羅榮桓(1902-1963)湖南衡山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5.jpg[/img][/align]

羅榮桓,眾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帥,代表著政工在軍中的地位,意味著中國軍隊所特有的中國特色。在十大元帥中他的資歷最淺,二七年入黨,從未擔任過戰略方面的最高職。同時他又是十人中學歷最高的,上過大學。

8、元帥——徐向前(1901-1990)山西五台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6.jpg[/img][/align]

徐向前,同賀龍類似,藉助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的身分成為元帥。他的資歷僅高於林彪和羅榮桓,在黃埔一期畢業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他的軍事業績最顯著之處是曾指揮過一度是紅軍中最強的紅四方面軍。但自從指揮西路軍在河西走廊全軍覆沒後,再不曾有過值得一提的戰績。解放戰爭時他僅任兵團司令,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攻克了太原。由於紅四方面軍這一派系人數眾多,必須在元帥中有代表人物,曾為總指揮的徐向前就是最佳人選了。

9、元帥——聶榮臻(1899-1992)四川江津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09.jpg[/img][/align]

聶榮臻,華北野戰軍的代表。盡管他曾在黃埔軍校任職,但實際也沒有受過系統的軍事教育。他指揮華北野戰軍同傅作義對峙三年,沒有出色的戰績。他一生的軍事業績中,凡輝煌之處往往與林彪有關:紅軍時期他是紅一軍團政委;抗戰開始時他擔任一一五師副師長;平津戰役又是東野與華野聯合作戰,以至於北京軍事博物館的一位創作員曾經說過:「要想寫好《聶傳》,先得搞好《林傳》。」

10、元帥——葉劍英(1897-1986)廣東梅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0.jpg[/img][/align]

葉劍英,沒有派系背景,沒有實際戰績。由於在十人中名列最後,容易誘發人們揣測。實際上,因上述幾個因素的制約,除他之外找不出別人能平衡這個位置了。確定葉劍英為元帥在於他的特殊地位和資歷,從北伐直到建國,他一直充當著「中共軍方在政壇上的代表」這一角色,除他之外黨內軍內再無他人有這種特殊地位了。而在資歷方面,他的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和劉伯承。自雲南講武堂畢業後,他在粵軍中長期擔任高級幕僚的職務,當他協助老蔣率黃埔學生軍第一次東征時,林彪還沒進黃埔的大門呢;長征中他一度接替劉伯承任紅軍總參謀長;解放戰爭三年,他又任總參謀長直至建國。在重大歷史事件中,他兩度扮演了微妙的角色。二七年七月他向賀龍、葉挺通報朱培德的動態而直接引發了南昌暴動;三五年過草地時他的作為又導致了紅軍的公開分裂。且不說他在以後的歲月中,對粉碎「四人幫」和華、鄧之爭所起的微妙作用了。至於他本人軍事造詣與指揮能力如何,歷史沒給他機會證明。

1、大將——粟裕(1907-1984)湖南省會同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1.jpg[/img][/align]
粟裕,他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在全軍首屈一指,許多方面甚至超過了林彪。而他長期是以陳毅的副手身份指揮作戰,建國後任過短時間的總參謀長一職,授銜時卻不在這一重要位置上,而且他的資歷只能夠和羅榮桓相比。陳毅代表新四軍和三野的元帥地位已定,粟裕只能委屈了。至於粟裕爭當元帥的傳說是站不住的,那是人們根據他的戰績和位列大將首席而產生的臆測。四八年中央軍委曾計劃將粟裕指揮的華野外線兵團即蘇北兵團擴編為華中野戰軍渡江作戰,而將華野的內線兵團即山東兵團升級為華東野戰軍。這一計劃本以明令發表,許世友、譚震林、劉少卿指揮的山東兵團已使用華東野戰軍的名義達三個月之久。而正是由於粟裕本人的反對,這一計劃才撤銷。同時,粟裕還堅決主張已到中原的陳毅繼續兼職華野司令。可見,粟裕放棄了成為方面大軍主官的機會,很難認為到授銜時他會再爭執一番。

2、大將——徐海東(1900-1970)湖北省黃陂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2.jpg[/img][/align]

徐海東,陝北方面的代表,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紅軍長征時除了三個方面軍外,還有一隻獨立長征的部隊最先到達陝北,即紅二十五軍,徐海東是這只部隊倖存的指揮者,與陝北紅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之後,徐海東任軍團長。斯諾所寫《西行漫記》中曾提到,蔣介石稱徐海東為「文明的一大害」。由於在戰爭中肺部負過重傷,他在抗戰開始不久後就已不能工作,一直處於療養狀態,直至七零年去世。陝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劉志丹陣亡,高崗自殺,徐海東是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而且他為人一向正直和善,與世無爭,授他大將不會引起不平衡。

3、大將——黃克誠(1902-1986) 湖南省永興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3.jpg[/img][/align]

黃克誠,第四野戰軍的代表。他的戰績、資歷與別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處,但是他當時的職務是總參謀長兼軍委秘書長,這一點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

4、大將——陳賡(1903-1961)湖南省湘鄉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4.jpg[/img][/align]

陳賡,第二野戰軍的代表。二野參謀長李達是三一年寧都起義才參加紅軍的,盡管軍事造詣很高,但資歷不足以為二野的代表人物。陳賡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氣甚大,是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中的佼佼者。著名的「黃埔三傑」中,蔣先雲戰死,賀衷寒去了,陳賡是碩果僅存了。

5、大將——譚政(1902-1988)湖南省湘鄉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5.jpg[/img][/align]

譚政,當時任總政治部主任,與元帥中羅榮桓的情況一致,是大將中政工方面的代表,同樣意味著中國軍隊的特色,與派系平衡無關。

6、大將——蕭勁光(1903-1989)湖南省長沙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6.jpg[/img][/align]

蕭勁光,第四野戰軍的又一代表。海軍司令的職務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元帥和大將中只有他在蘇聯進修過海軍業務。在資歷方面,只提一點就夠了。當年江西蘇區黨內斗爭中有一頂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蕭勁光式的右傾機會主義」。

7、大將——張雲逸(1892-1974)廣東省文昌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7.jpg[/img][/align]

張雲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戰軍的又一代表,幾乎可認為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因他的資歷而來的。大將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參加過護國討袁的。廣西百色起義時他任紅七軍軍長,在離隊後他率紅七軍艱苦轉戰進入中央蘇區,任紅軍副總參謀長。抗戰和解放戰爭時他在華東方面的軍職一直高於粟裕。葉挺任新四軍軍長,他任參謀長兼第二支隊司令;
陳毅任軍長,他任副軍長;華野成立,他又先後任過副司令兼參謀長。這些職務大將中無他人可比。

8、大將——羅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8.jpg[/img][/align]

羅瑞卿,華北野戰軍的代表。他的軍事業績和指揮能力都很一般,資歷也不出眾,是有爭議的人物。而他當時的職務為公安軍司令兼公安部部長,工作性質特殊與最高層直接相關,對他頗為賞識,是黨內軍內正在上升的人物,廬山會議後也正是他接任了黃克誠總參謀長和軍委秘書長的重要職務。

9、大將——王樹聲(1905-1974)湖北省麻城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9.jpg[/img][/align]

王樹聲,紅四方面軍的代表。與元帥中徐向前的情況一致,盡管王樹聲戰爭中沒有驕人戰績,甚至在解放戰爭中的職務低於多數大將,但他擔任過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僅此一項足以保證他的大將軍銜。授銜時他的職務與陳賡相同,都是國防部副部長。

10、大將——許光達(1908-1969)湖南省長沙市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10.jpg[/img][/align]

許光達,做為紅二方面軍在大將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後,也是十大將中爭議最大的人。他的職務、資歷、戰績明顯低於其他的人,而且在紅軍中僅擔任師長,對紅二方面軍的代表性都嫌不足。由於紅二方面軍產生的高級將領本來就少,參謀長李達因資歷有限而排除在大將之外。而曾擔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的蕭克,本是最有資格的人選,但他在長征時支持過張國燾的路線,
又與此時主持軍委的彭德懷水火不容,加上他當時訓練總監察部副部長兼陸軍訓練部部長的職務較低,故而沒得到大將的位置。授予許光達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在於,中國當時在藉助蘇聯建立自己的裝甲兵,為了對等談判,中國的裝甲兵司令應與蘇軍的軍銜相同。作為裝甲兵司令的許光達也就順理成章地獲得了大將軍銜,在各兵種的主官當中成了特例。

㈣ 如何寫一篇關於中國近代歷史人物傳記的閱讀心得

一、真誠的「名師」

每一個人成功的發展都離不開老師的導引。「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也就是說,凡是能夠給我們「傳道、授業、解惑」的人,都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意義的「老師」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授業」,我們想要獲得更多的「傳道、解惑」,那要看自己的機緣如何了。「名師出高徒」,作為「百姓」圈子中的我們,一輩子很難遇到名師,即便有此機緣,名師能夠給我們「傳道、解惑」多少,主動權很少在我們這一邊。而我們所讀歷史人物傳記的主人公,對我們的教導卻是坦率和真誠的。凡是能夠讓後世為其立傳者,其人在當時一定是個響當當的名人。且不言其最終是成功還是失敗,單就生命個體而言,這個人肯定是將上天賜予自己的生命在其所處的社會條件中發揮到了極致,不枉其一生,這正是我們芸芸眾生苦苦追尋的。這個人既然已經逝去,他便主宰不了後人對他怎樣評說,他生前所留下的一切痕跡,都會成為為其立傳所要取捨的素材,任人評說。他把自己的光輝與陰暗盡向世人展現出來,我們在讀他的傳記時,是借鑒還是學習吸收,都在我們讀者自己。因為我們選擇了他的傳記,他就不自覺地成為了我們的老師,這位「名師」不是很真誠嗎?這便是我所認為的讀歷史人物傳記的意義。

二、向誰「拜師」

歷史上的人物,誰都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現在出版業這樣發達,我們幾乎想學誰就可以去學誰,想學什麼就可以去學什麼,沒有什麼更多的外在因素去限制我們。能厚限制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是不加思考,人雲亦雲呢?還是把書本與實踐脫離開,進行指手畫腳呢?比如在學習態度方面,有的人急功近利,急用急學,往往失之偏頗,單純去看向曾國藩學厚黑學一類的書就屬此種,那樣很容易把曾國藩看成是陰謀家,而把他整個的一生和陽謀部分扔到一邊,這樣看書是危險的,對自己好處不大。我的一位朋友喜歡看林彪的傳記,看了不少版本,因此對林彪很是佩服。在侃談時,我向他建議把對於林彪的研究面再拓寬一些,最起碼要讀一本羅榮桓或彭德懷的傳記,否則就研究偏了。這也屬於學習態度問題。因此,向誰「拜師」很重要,「跟什麼人學什麼人」嘛。

三、怎樣選擇人物傳記

對於歷史人物傳記,我喜歡讀歷史學家寫的。因為真正的史學工作者,注重原始資料的收集與羅列,對於評判很謹慎,自己簡潔的結論往往放在最後,標明為「一家之言」。對於人物相關資料的延伸閱讀,我喜歡看了解他們的人的回憶錄和相關的第一手資料,無論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我不喜歡讀文學家寫的歷史人物傳記,我覺得那些傳記感性因素過多,信息量少。對於流行的高產作者的作品,我幾乎不去細看,因為我相信,真正能夠站得住腳並能夠傳世的原創作品是講功夫的。對於近現代人物的了解,我覺得最好是看兩個以上的不同版本,那樣會客觀些,因為可能越是離我們近的人,我們反而不易看清,蓋棺的時間短了,即便是權威的部門或權威的人所下的定論也不一定就准確,何況我們讀人物傳記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看結論。我們看到材料的「真」,便會了解那些人的「難」,進一步了解那些人是如何「知難而作」的,對主人公的所作所為和人生道路是借鑒是學習,自己自然會有結論。比如,司馬遷筆下的劉邦,「少小無賴」,「好酒及色」,但我們讀到文章最後,還會由衷地贊同司馬遷「太史公曰」的結論,認同劉邦是個偉大的人物,這就是因為司馬遷是「秉筆直書」的。太注重歷史人物傳記的故事情節,是讀書功底膚淺的表現。要想真正向這位「名師」學些東西,他那些痛苦的、枯燥乏味的甚至理論的經歷和表現恰恰是極其重要的。哪一個名人的命運會那麼好,一出場就當將軍指揮千軍萬馬?所以我說讀人物傳記盡量去讀信史,我們不想成為文學家的話,太重故事情節的文學作品讀多無益。

還有很多,寫不過

㈤ 林彪將資本論總結了一個什麼詞

大機器。大工廠

據說林彪讀書有個特點,碰到他喜歡的書,他就要買好幾本。他讀書時有個習慣,就是拿剪刀剪,不停地剪,留下他要吸取的精華,一本書最後被他剪得光光的,只剩下一句話或一二個詞。據說,林彪讀《資本論》用的也是同樣的方法,這本如此厚實凝重的巨著,被他一剪再剪,具體的過程無外乎是反復的閱讀和剪裁,最後,林彪(據說)對於一本包羅萬象的大著作,只剪剩下來兩個詞:「大機器。大工廠。」也許,林彪讀書的方法與他多年從事軍事活動養成的思維方式有關。千軍萬馬、調兵遣將固然重要,但是運籌帷幄、決定勝利的往往是那最關鍵的一點,這決勝的一點布置在哪裡,只有元帥一人清楚!

㈥ 姓林的歷史名人

林 森:福建閩侯人,早年追隨孫中山,任參議院議長,1931-1943年間擔任國家元首。

林彪:湖北省黃岡人,中共最著名的軍事將領, 被譽為戰神。
林育南:湖北省黃岡人,早年入黨,多次領導學生和工人運動,為公認的中共早期工人運動和青年運動的出色領導人之一。
林育英:湖北省黃岡人,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先後兩次赴蘇聯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在國內歷任常委、師政委等職。
林語堂:福建龍溪人,長期生活於海外,為享譽海內外的文化名人、語言學家。代表作《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等。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號伯渠,湖南臨澧人,當代林姓著名人物之一,為中共早期卓越領導人之一。

㈦ 歷史上姓林的名人

1、林彪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1955年)。軍事家。原名林祚大,字陽春,號毓蓉;曾用名育容、育榮、尤勇、李進。

5、林放

林放,字子丘(邱),春秋末魯國人,故里在今山東新泰市放城鎮。其生卒年無考,約與孔子同時代。以知禮著稱。曾向孔子問禮。《論語·八佾》:「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後世尊為先賢。

㈧ 林彪的 軍事才能怎樣

林彪元帥創造了一點兩面、四快一慢、四組一隊等戰術。林彪打仗,從來是講究戰術又善於鑽研戰術。他的最主要的特點,一是善於把戰術思想、戰術動作通俗化、形象化,變成基層官兵耳熟能詳的語言,便於他們掌握、理解和運用。這對我軍過去以農民為主、官兵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的素質狀況來說,真的是非常有針對性和效果的。二是他非常注重戰術教育。林彪最常講的就是,指揮員講戰術要有個「婆婆嘴」,要不厭其煩的、經常性的鑽研戰術、總結戰術,改進戰術。林更是身體力行,每次戰役,林總是把戰術總結作為專門課題,親自調查研究,親自提筆總結,親自言傳身教。並要求全軍各級指揮員、戰斗員都要層層總結。林經常講,打仗不怕打敗仗,但一定要敗的明白,勝的清楚。決不能把改進與研究戰術當作是上級的事情,而是人人爭當戰術家。三是他對戰術與傷亡的辯證關系非常重視。林經常講,改進戰術就是為了減少傷亡,加速勝利,是真正的關心和愛護士兵。如果部隊殲敵一萬,自損八千,那這個仗就打的得不償失,就是戰術上沒有搞好,雖然打勝了,也不值得慶賀。因此四野的部隊打仗,歷來以戰果大、傷亡小而著稱。

㈨ 林彪主要成就

林彪1925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在井岡山時期先後任營長、團長、軍長、軍團長等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指揮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等重大戰役;解放後歷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

㈩ 斯大林為何會高看林彪因為林彪早就說過:馬奇諾防線毫無意義

縱觀戰爭史,有這么一個觀點:指揮官是可以訓練出來的,但軍事家一定都是天生的。

這些天才軍事家的種種奇思妙想,屢屢打破時代的軍事認知觀,以至於一遍又一遍撰寫了軍事史的豐功偉績,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近乎魔幻的軍事奇觀。

我軍自八一南昌起義建軍以來,便涌現了數十位可以稱作天才的軍事家,他們打出的指揮操作往往令人瞠目結舌,難以想像。比如毛主席的四渡赤水,粟裕大將的蘇中七戰七捷。再就是我們這次要說的開國元帥林彪。

說起林彪元帥,曾經有這么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

1939年9月德軍入侵波蘭,隨後佔領挪威和丹麥,德法兩國大戰一觸即發,雙方都已陳兵邊境,隨時准備啟動一場國與國之間的軍事較量。

蘇聯自然也十分關心這場戰爭的走向,如果德國獲勝,就必須嚴陣以待防止德國入侵,如果法國將德國拖入壕塹戰的泥潭,蘇聯可以趁機擴大地盤甚至出兵德國。

於是,在一次晚會上,斯大林和與會將軍們討論德國的戰略走向。

討論的焦點在於,德法一旦開戰,面對法國銅牆鐵壁的馬奇諾防線,以及英法聯軍在比利時一帶布下的防禦陣勢,德國會如何進攻。

當時林彪也在場。斯大林就問林彪有什麼看法。

林彪遠來是客,一開始不願多談,在追問下,他才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之後他又做了解釋說明: 只有德軍正面進攻,馬奇諾防線才會起作用;但如果德軍繞開這道防線,從側翼尋找空擋突破,再做大規模長距離的迂迴,閃電突襲法軍後方,馬奇諾防線就成了擺設,毫無用處。而這種側翼迂迴包抄的戰術,我們工農紅軍在反「圍剿」斗爭中就經常使用。

斯大林和在場的蘇軍將領都認為這種方案不太可能,太過冒險。畢竟德法交戰,投入的都是集團軍級別的戰力,不可能使用游擊隊的戰術。如果使用一兩支集團軍單兵突進敵軍腹地,兩翼缺乏保護,很可能被包圍殲滅。

結果,德法戰爭的走向和林彪預想的完全一樣。德軍真的以機械化裝甲師單兵突進,斜插法國腹地,包抄了英法聯軍的後路,只此一戰便奠定了德法大戰的結局。

自此,斯大林就很佩服林彪天才般的戰術判斷。

而且,德軍突破馬奇諾防線也不是輕描淡寫的那樣簡單——法國、德國、蘇聯的軍事將官都不是傻子,馬其諾防線的弱點,難道只有這個來自東方戰場、擅長游擊戰和山地作戰的林彪能看出來嗎?

讓我們來還原一下 歷史 的真相,以及埋藏在「斯大林為何會高看林彪」這段逸聞背後的真正含義究竟是什麼。

那麼,馬奇諾防線是怎樣被攻破的?一句話:德國人抓住了一個盲點,用極其冒險、天馬行空般、完全不合常理的方式,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首先,馬奇諾防線覆蓋了德法邊境,正面進攻是不可能的,會損失慘重。

想入侵法國,只能繞道比利時,先打下比利時,再從法、比兩國邊境入侵。

對此,英法聯軍已經做好了戰略部署,大量兵力都集中在這一地區,而且倚靠山脈、河流修築了許多防禦工事,一旦德軍進攻,將陷入漫長的持久戰。

要知道,德國背後還有虎視眈眈的蘇聯,如果德國兵力減弱,蘇聯很可能會對他們做些什麼。

馬奇諾防線的唯一缺口,在馬奇諾延長線上的阿登森林地帶。

不過,阿登森林地勢崎嶇,即使步兵也很難快速行軍,更不要說機械化部隊,這是當時的戰爭雙方的共識。

退一步說,萬一德軍通過阿登地區進入法國腹地,由於行動遲緩、後勤補給困難、兩翼缺乏保護,法軍能快速調集大量部隊,將入侵的德軍包了餃子。

所以,德軍一開始制定進攻法國的「黃色計劃」,完全不考慮從阿登山區進軍。

然而,天才的曼施坦因將軍提出了一個用裝甲部隊強行突破阿登山區,再直插大西洋海岸,從而把英法聯軍分割合圍的作戰計劃。

當時德軍總部認為這是一個「瘋狂的假設」,德軍裝甲部隊的精華一旦進入法國腹地,將會遭到兩翼夾擊導致全軍覆沒。

最後,在希特勒的壓力下,德軍總部屈服並執行了這個天馬行空的計劃,命名為「揮鐮行動」。

據突破阿登山區的前線指揮官古德里安說,除了希特勒、曼施坦因和他之外,德軍上下沒有人相信這個計劃能夠成功。

為了掩護古德里安從阿登山區的突破,德軍做了大規模的佯攻,派出了幾乎所有的飛機傾瀉彈葯。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開始長途奔襲,深入法境,直撲大西洋海岸。

德軍的這次突襲,其威力與速度在戰爭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英法聯軍的士氣完全被擊潰。只有戴高樂上校指揮法軍一個裝甲師組織了一些成功的反擊,已無法改變大局。

古德里安不顧一切的亡命奔襲,甚至令德軍總部也惶恐不安,生怕這支最精銳的部隊遭遇不測,幾次命令他停止前進。古德里安屢次抗命,最終妥協,沒能打到敦刻爾克,放跑了32萬英法軍隊。但法國的失敗已是板上釘釘。

和林彪所預言的一樣,馬奇諾防線果然沒起到任何作用。

當然了,林彪和其它歐洲軍事家一樣,不可能預想到德軍「瘋狂的」曼施坦因計劃。

林彪只是在理論的層面上,認為土木工事的防線無法決定戰爭大局,單純地繞過去就行了,打仗還是要靠軍事指揮官的臨敵應變,一味依賴防禦工事是不行的。

林彪這種靈活多變的戰術思想,完全是通過實戰經驗所總結的,和那些紙上談兵的指揮官完全不同。

縱觀他一生的戰績,也是有目共睹,讓人心悅誠服。

林彪20歲參加南昌起義,擔任連長,第二年任營長,第三年任紅4軍第一縱隊的縱隊長,也就是22歲的司令員。25歲任紅一軍團總指揮。

工農紅軍在朱德等人的訓練下,早早練就了新的戰術陣型和射擊方法,基層軍官也懂得命令士兵如何走位、如何配合。和地方軍閥打起仗來,就好比大人欺負小孩。年輕的林彪、粟裕等一批名將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快速成長起來的。

當時,蔣介石組織了多次「圍剿」紅軍的包圍圈。對物資緊缺、裝備簡陋的紅軍來說,這些包圍,可以稱得上類似「馬奇諾防線」一般的鐵壁了。正面硬頂和突破是根本不可能的,用兵團打運動戰進行拉扯也是不明智的。

於是,面對老蔣和各地方軍閥的堵截,紅軍經常使用以主力部隊正面扛敵、分隊大范圍迂迴穿插、包抄敵人後路的戰術,且屢試不爽。

在林彪眼裡,對付蔣軍防線簡直是家常便飯。這也是他瞧不起土木防禦工事的原因之一。

不過,能執行這種出其不意、十分驚險的拚命戰術,也全靠了紅軍將士的作戰驍勇,不畏艱險,靠兩只腳板就敢於翻山越嶺,迂迴包抄的路線都是敵人的盲點。

比如在四渡赤水之戰,我軍一渡赤水後,要搶占天險婁山關。

婁山關既稱天險,自然是不怕正面進攻。哪怕戰力孱弱的地方軍閥王家烈,也能在此守住我軍的猛烈進攻。

然而,敵人的盲點就在於,想像不到我軍能夠翻越險峻大山,派出兩支秘密迂迴部隊,一支打他位於黑神廟的前線指揮所,另一支則直插敵人腹地板橋鎮。敵人瞬間就崩潰了。

紅軍能夠屢屢獲勝的另一個原因,是地方軍閥的戰鬥力實在太差。他們的部隊普遍缺少嚴格正規的軍事訓練,戰術也極為老舊,大多還採用拿破崙時代的散兵陣型,部隊拉成一條線,沒有縱深。這種陣型很容易被集中火力比如輕重機槍所克制,一旦開了幾個口子,整個隊伍就潰不成軍。

對國民黨軍隊的屢戰屢勝,讓林彪一時間有些麻痹大意。到了抗日戰爭,殘酷的實戰又給他上了一課。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8月,中央在洛川召開會議,討論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的總戰略。

在這次會議上,身為抗大校長,曾是紅一方面軍指揮官的林彪一反常態,提出以運動戰、大兵團作戰的方式,整建制消滅日軍。

林的主張得到了一批高級將領的贊同。一時群情激昂。

很快,日軍入侵山西。林彪積極請戰,計劃在平型關襲擊日軍,配合閻錫山的正面作戰。毛主席一開始是反對的,不希望把八路軍主力拉出去打運動戰。但是林彪的戰意十分堅決。考慮到前線將士保家衛國的戰斗情緒,毛主席便同意了。

平型關山口是一條地勢險要的狹窄穀道,作為伏擊陣地簡直十分完美。林彪統率115師在此設伏,制定了「攔頭、斬腰、斷尾」一氣呵成的作戰方案。115師是八路軍的王牌,戰鬥力最強,再加上早早占據地利,在林彪的眼中,此仗的勝利簡直唾手可得。

結果林彪失算了。

雖然八路軍最後取得了平型關大捷,但並沒有林彪預期的那樣順利。明明是我軍最擅長的山地伏擊戰,打得卻異常艱苦。日軍的戰鬥力,和長征時期的國民黨軍、地方軍閥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

要知道,日本陸軍的練兵模式,能夠培養出一批下限高、上限低的軍官,日軍的下級軍官往往有扎實的基本功,不僅能獨立指揮小分隊作戰,還能自動自主配合大部隊的行動。

即使隊伍被突然而來的伏擊打散了,在低級尉官的指揮下,日軍依舊打得有模有樣,絲毫不見潰敗之狀。

再加上日軍火力配備強悍,攻防體系都很成熟,士氣也十分堅固,絕不會一沖就垮,更不會逃跑和投降。想要打贏,就只能用傷亡去換取殘酷的勝利。這是林彪第一次意識到的事實。

眼見平型關打得過於艱苦,兵力用到見底的林彪連忙派人聯系晉綏軍,希望他們派出生力軍截擊日軍的增援部隊,結果晉綏軍借口沒有上峰指令,不願參戰。

林彪一看,也不和友軍講道理了,就把日軍往晉綏軍的陣地方向趕。令他意外的是,這些已被八路軍打垮的日軍潰卒,竟然迅速沖破了晉綏軍的陣地。

平型關一戰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但是林彪並不高興。在他眼裡,這是一場慘勝,115師損失了600多經歷過長征的老兵,還傷了不少幹部,代價過於沉重了。

經過這次的實戰檢驗,林彪真正意識到了,在基礎戰力不對等的條件下,硬碰硬的運動戰是不可取的,更懂得了毛主席力主堅持山地游擊戰的遠見卓識。他在戰後的《平型關戰斗的總結》里也做出了深刻的認識。

能檢驗真理的,只有實踐。

可惜不久之後,林彪被迫進入了一個「學習階段」。

1938年3月2日,林彪在閻錫山的防區被晉綏軍一名士兵誤傷,子彈穿胸而入,傷勢非常嚴重。

雖然命保住了,但是延安的醫療條件有限,中央決定把他送到蘇聯治療。

時年9月,林彪到達蘇聯。蘇聯方面為他安排了最好的醫院和醫療專家,接待規模空前。

養傷期間,林彪開始系統地研讀歐洲著名軍事家的著作,埋頭學習西方的先進軍事理論,踏下心來為自己充電。

這段時間里接觸的新事物新思想,對林彪的啟迪非常大。這為日後林彪在指揮東北野戰軍作戰時熟練運用諸兵種協同作戰積累了經驗。

如果說斯大林曾經對林彪高看一眼,那也一定是因為,林彪在蘇聯養病的這一階段,他對軍事戰術的學習與理解,在和斯大林以及其他蘇聯軍官探討之際,獲得了對方的肯定與賞識。只憑簡簡單單一句話「馬奇諾防線毫無意義」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

林彪是一個運籌帷幄的戰術大師,他總結了很多理論知識,並形成學習文件,提供給一線指揮員甚至是戰士學習。比如他的「一點兩面」、「三三制」、「四組一對」、「四快一慢」等戰術原則,還有關於戰術作風、戰術問題的多次講座,都印發全軍做為理論指導,無愧於曾經的抗大校長之名。

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林彪到東北就任中共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委。

林彪剛到東北時,只是東北軍的司令員,不管政工,也不管地方。當時的東北一把手是彭真。此時的東北局面一團混亂,戰略沒有方向,戰術缺乏指導,武器、兵員、後勤都殘缺不全,幾乎沒有根據地。

而且,東北軍初期還有一種盲目的樂觀,認為蔣軍好打,還喜歡蹲在大城市,不肯下鄉進山。結果在國民黨軍隊的猛烈攻勢下,被打得節節敗退,幾乎瀕臨絕境。

好在,這時的林彪,已經不再是抗日戰爭初期,那個渴望打運動戰、殲滅戰,追求建功立業的青年指揮官了。中央把東北的黨政軍大權全都交給林彪,讓他全面掌控東北。

林彪發現,東北地區長期處於日滿的控制之下,老百姓對我黨比較陌生,缺乏親近感,也不了解我黨的大政方針。我黨我軍一直走的就是人民路線,如果失去老百姓的援助,仗就沒法打。

所以,林彪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力建設根據地,把部隊和幹部化整為零,到東北的廣大農村中去建設根據地,壯大軍隊。

林彪組織的根據地建設,使我軍有了打遼沈戰役的本錢。不僅把野戰軍擴充到50多萬人,還有了幾十萬預備役和充足的物資供應。

等到站穩腳跟之後,林彪組織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戰役,打亂了國軍部署,換取了我軍發育的大量時間。而後,又接連發動了夏季、秋季、冬季攻勢,清除了東北大城市之外的蔣介石勢力。

林彪已不再是一個痴迷於軍事勝利的戰術指揮家,他會從全局著眼思考問題。

後來的遼沈戰役也是如此。盡管中央下達命令,讓林彪打下錦州,「關門打狗」,但他還是猶豫不決,逡巡不進。

因為他率大軍南下錦州,遠離後方根據地,也提高了後勤補給的難度。既要分兵包圍長春,又要保障補給線。主力部隊要打錦州,要阻擊入關的侯鏡如,又要阻擊沈陽的廖耀湘,還要防止廖耀湘打彰武切斷我軍補給,這一連串環節如果有一點被突破,就可能遭受重大損失。

於是,當林彪聚集兵力強攻錦州的時候,敵軍出動兩大兵團增援且形成夾擊之勢,就有了電影《大決戰》里那句著名的台詞:

這時期的林彪,是出了名的穩扎穩打,一邊發展自己,一邊削弱對手,直到自己擁有絕對實力的時候,再來一場殲滅戰,用最小的戰損換取最大的勝利。很多將帥都喜歡在林彪手下打仗,因為「林彪說這仗能打,肯定能打贏」。

林彪的歷經百戰的戰術思想和指揮方略,既來源於實踐,又上升到理論高度用於指導實踐,與毛主席的戰略思想可謂相輔相成。

所以說,無論斯大林是否真的對林彪贊譽有加,林彪作為新中國的開國元勛之一,他的軍事能力和指揮藝術都是毋庸置疑的。

斯大林的贊譽不是評判標准,中國人民的贊譽才是。不管 歷史 怎麼演變,林彪為新中國建功立業,這份功績永遠不可磨滅。

閱讀全文

與林彪如何讀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